《给亡妇》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抒情性散文,作者第一个字「谦」,是作者对亡妻武钟谦的爱称。
作者与武钟谦于一九一七年结婚,一九二广西高考时间九年十一月她不幸病逝于扬州家中。三年之后,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悼亡之文自古就有,但像这样掣动人心的作品却也不多。李广田说朱自清是个「至情的人」,凡和他相处的人,「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正由于他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给亡妇》就是「至情表现」。
他又说,那时每当教师教这篇文章,「总听到学生中间一片欷嘘声有多少女孩且已暗暗把眼睛揉搓得通组了」(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由此可见感人之深。
抒情之文最忌浮泛。显然,在《给亡妇》里,作者在表达自己哀悼之情时,既不是捶胸顿足,也不是抢天呼地,只是深情绵邈地细诉着亡妻生前的一切,回忆着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
他忆起她的慈爱,四个孩子她都自己喂奶,一生病就「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她对孩子一点也不偏心,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都「一般儿爱」,也没有「养儿防老」的私念,「只拼命的爱去」,十二年中,她为孩子没有「一分一毫想着自己」,始终是「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病危时还牵肠挂肚地惦念着他们。他忆起她的贤慧,她不但为丈夫吃苦,还为他分苦,她用自己首饰资助丈夫求学,她操持家务,从烧饭到洗衣,「什么都得干一两手」,甚至连坐月子也不肯休息,在逃难时,虽然带着一群孩子,还不忘丈夫一大箱捞什子书;他忆起她的温顺,她忍受婆家和娘家的气,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虽然吃苦不少,没过几天好日子,可偶然 徐志摩从不对丈夫发脾气,「一句怨言也没有」,「就是怨命也没有过」,「有时丈夫迁怒于她,也只是「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他还忆起她的克己,虽然身体不好,「病也瞒着,「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到发现「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时,还丢不下孩子,舍不得花钱,不肯去休养,终于因此去世了。
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就这样的绵远,这样的深沉!真是柔肠百结,梦寐难忘啊!文艺作品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吸引人打动人的,作品一但失去具体的描写,也就失却它的生命力。《给亡妇》所7a64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0以感人,就因为作者写得具体,写得细致,从上述简要分析中不难看到这个特色。
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即作者在叙说亡妇种种好处时,常常抓住一些细致的表情动作,把好的品性显得更为突出鲜明,譬如说到她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爱护,作者写她「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当她病重回乡时,「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又如写她温顺,当作者听到她常回娘家有点动气,连信都不给她写,可暑假回去见了面却看她「一脸笑」。再如写她对丈夫的体贴,因为知道丈夫怕听到别人生病,因此天天发烧却一直瞒着,「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都可以说是细端未节,但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却是十分有力地反映了她的为人。
作者说,自己和孩子平分了亡妻的「世界」,显而易见,在作品里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世界」的细致描摹反映她的生活史,让人们真切看到一个温柔敦厚、吃苦耐劳、贤慧善良的普通妇女形象,看到她那被养儿育女、操持家务、经济胁迫、家族冷遇、以及战争动乱等种种苦难折磨下,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作者千种柔情万缕哀思就如绢绢细流,倾注在那对亡妻生前种种情态的具体描述之中。
因此透过它,我们不但体察到亡妻对对丈夫和儿女的感情我的职业价值观至为深重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一个至情的人,同时也从中察见了作者对亡妻彻骨思念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另一个至情的人,受到了深深的感动。摈雕琢,去藻饰是这篇作品的风格。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哭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给亡妇》动人处也在这里。
就以作者表述亡妻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那段文字来说,他从亡妻十二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苦辛说到后来因病生离死别,其中没有用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安排的句式,一切均是平实而素朴的诉说,但那种深切的悼念,以及由悲哀的思忆而勾起的怨、恨、悔交杂着的情绪,又是何等诚摰动人!你听:「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多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的确,作者对亡妻的感激之情,只要如实写出就够了,在这里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的,这种感情是来自记忆的深处,是从心灵的深处缓缓地流泻出来的,老是那样朴实,那样自然,然而又是那样浓,那样醇。试问,读了之后,谁不为之动容?《给亡妇》是用书信体来写的。
和朴素的风格相一致的,作品的结构铺排也是平实的。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是向亡妇概述几个儿女的情况,因为作者知道她心里第一惦念是他们,因此一开始便以此告慰她灰天之灵,第二段紧接上文,详细回叙她十二年中如何把生命耗尽在儿女身上的情形,极。
来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亡妻生前的几件事,一个是为了孩子不顾身体以致生病;一个是,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重担,在这里写了帮我搬书的细节;再一个就是身体已经不好了,还硬撑着不让我担心.描写细节.我们说细节是最能够体现人物的思想的,人不经意间的举动,就是人情感最真实的体现.看这篇文章,“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还有,“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这些不经意间的小反应都深深的体现出亡妻爱子的心情.点点滴滴,平淡即是真.从自然中寻求美丽,在自然中发现美丽,也是用最自然的笔调最就出最美丽的现实.。
来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亡妻生前的几件事,一个是为了孩子不顾身体以致生病;一个是,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重担,在这里写了帮我搬书的细节;再一个就是身体已经不好了,还硬撑着不让我担心。
描写细节。我们说细节是最能够体现人物的思想的,人不经意间的举动,就是人情感最真实的体现。看这篇文章,“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还有,“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这些不经意间的小反应都深深的体现出亡妻爱子的心情。点点滴滴,平淡即是真。
从自然中寻求美丽,在自然中发现美丽,也是用最自然的笔调最就出最美丽的现实。
总得让我看来,这篇文章简直是太惺惺作态了,似乎看起来整篇都是在写自己怎么怎么怀念自己的亡妇,但其实他怀念的只是她的逆来顺受她的不知反抗. 我标出来的三处隐情,结合起来看你就能知道朱自清这篇文章的对象是谁,根本不是自己的亡妇,要不然也不会在她已经去世了三年的时候才写这篇文章.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对自己的现任妻子的不满,只有这时,他才能想起前妻的好.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那天下午隐作为一个新女性,不愿意老受朱自清大男子主义的压迫,所以两人发生的口角,朱自清很生气地出了家门,就回想起了自己前妻的好,前妻的温顺和逆来顺受,从来不会反抗自己等等,所以写成了这篇《给亡妇》,其实就是为了气自己的现任妻子,比如说那句“只有你一个人对我好……”.估计连朱自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吧. 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少年时就颇有志向,自命“文学家”.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这次婚姻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武钟谦文化水平不高,但温柔善良,言语不多,她把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给了丈夫和孩子,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1928年,武钟谦因病去世.朱自清每次回家都要上坟,并写此文纪念她. 武仲谦(1898—1929),江苏杭州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对于前妻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
这是一篇用作者的“至情”①写就的“至文”②,它写于1932年10月,其时距其妻逝世已三个年头。
全文语言明净素雅,如话家常,在如水般清亮的文字中,作者的深情不禁氤氲而出、娓娓道来。然而其中最让文明校园宣传标语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还是那与《背影》一般的巧妙构思,以及这种构思所蕴涵的深刻情感。
文章的开头,作者的叙述似乎预备由“我”直抵亡妻。“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这是一个从生者导向死者,从思念者导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惯常的抒情方式,接下来的叙述该是作者在这三年里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没有妻子的日子里自己的寂寞。但是,作者突然转变叙述角度,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
“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亡妻虽死矣,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随之而灭。
在作者眼里,她是一个比普通人更有七情六欲、有更多思念更多牵挂的情感主体,“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知道这些个,我知道”。世事变幻如烟,正如月亮在一月里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一样,它多得无法计数,但亡妻只想知道“我”和孩子们在世上的情况,别的都如同身后物一样的被抛弃了。
后是亡妻生前为孩子们和“我”的日夜操劳。作为母亲,“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从迈儿起”,她就亲自给一连四个孩子喂乳;孩子生病了,她“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对孩子,她一点儿不偏爱,“不管男的女的,大的小的”,只拼命地爱去。
作为妻子,“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为了“我”,“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而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为了“我”,“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为了“我”,“你为一周恋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佣人“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为了“我”,“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怕搅着“我”,后来终于凶多吉少,“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 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
除了在文章的结尾,文中的叙述是由作者一方指向亡妻的。但就在这极少的叙述中,作者也没有直抒他对亡妻的思念。
妻子的坟被安置“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的地方,但作者并没有将其移动;妻子生前为“我”呕心沥血,死后“我”却没来得及去看她一眼,“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埋着的人因为活着的人劳累过度而死,活着的人却因种种原因将她放在一边,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对比啊!作者在此所抒的不是对亡妻的思念,而是对其深深的愧疚。
至此,正文与题目的关系似乎呈现一种倒错:题目所表明的是“我”对亡妻的悼念和爱,“我”是文章的思念主体,但在作者的笔下,亡妻却取代了“我”的地位,“我”成为她念念不忘的牵挂对象。从这一点上,似乎《给亡妇》应该改为《亡妇给我》。
然而,正是这种反弹琵琶、对面落笔的写法,使得这篇文章不仅在情感上超越了生与死、天与地的界限,而且在艺术上富有与众不同的无穷韵味。它的文字表面上漫不经心,但在亡妻对“我”的爱与不舍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
自古至今,怀人抒情的文章可谓不少。唐元稹为悼亡妻韦丛而作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索物以寄情”的比兴手法,将诗人的思念和忠诚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苏轼因日夜思念亡妻不已,产生幻觉,在梦幻的朦胧与现实的交叠中,隐约感觉到妻子还在自己的身边。“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无论元稹还是苏轼,他们都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正面抒发自己对亡者的思念。元稹的悼念半是承诺,半是抒情,浅显易懂却充满深情,意想丰富;苏轼情溢于胸,陷于想象无力自拔,失妻之痛,可见一斑。
对亡妻们发自内心的深爱和痛苦炽烈的思念,在他们情真意切的表述中,直导对面的九泉之下,字字有情,句句含意,令人感动。 与元稹和苏轼的诗词相同,《给亡妇》也是一篇思念亡妻的文章。
不同的是,前者的思念之情通过作者的正面书写,直抵九泉之下的妻子。而朱自清则是从对面落笔,由亡妻对“我”的思念和爱来反抒“我”对亡妻的爱与思念。
较之元、苏的文章,《给亡妇》这种从对面落笔的手法,无论是在抒写的感情深度上,还是在书写的技巧上都略胜一筹。 元、苏等人,通过正面抒情让读者与之一起感同身受,体会他们对亡妻的深情,虽然亦能打动人心,但这种思念毕竟是单向的,在抒发夫妻双方间的感情上,它只是表达了作者一方的感情,至于妻子对自己的感情却很难看得见。
这种悼念的方式司空见惯。而《给亡妇》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全是妻子生前对“我”和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和死后对我们的牵挂和惦记,几乎没有一处写到生者(即“我”)对死者的关照和思念。
正如前面所说:似乎思念的对象在亡。
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百操闺中,则志存流水。
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
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
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度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少年时就颇有志向,自命“文学家”。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这次婚姻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武钟谦文化水平不高,但温柔善良,言语不多,她把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给了丈夫和孩子,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1928年,武钟谦因病去世。朱自清每次回家都要上坟,并写此文纪念她。
武仲谦(1898—1929),江苏杭州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对于前妻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0:4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a2996a66c92b27220f646bfb25282c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给亡妇这篇文章的佳句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给亡妇这篇文章的佳句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