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倭冢

更新时间:2023-03-26 18:59:02 阅读: 评论:0

折纸垃圾盒-关灯玩手机

倭冢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广州旅游景点大全)

2002年l2月

第l8卷第4期 Journal of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Dec.2002

Vo1.18,No.4

长江北三角洲抗倭碑文的史料意义

羽离子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 长江北三角平原上所遗存的二十余种记及明代倭患和抗倭战争的古代的碑石文献,在数量上据全

国各抗倭战区所存的同类文献之首。在内容上,对补充旧史的阙失、订正传误、佐证史实、深化研究也有诸多帮助,尤

其是对廓正对倭寇与倭患问题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长江北三角洲;抗倭碑文;史料意义

[中图分类号】K248.20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2)04—0094—05

长江北三角洲在明代时经济繁荣,人民殷富,且

因其通江达海,这里就成了倭寇侵掠中国的主要地

区之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十分坚韧的,

北三角洲因而也是中国进行全面抗倭战争的重要战

区之一。

北三角洲在明代时属扬州府东境,今日则是南

通市的辖境。江北三角洲的倭患区与长江以南的浙

江、福建、广东的倭患区和海州湾以北直至登州府的

北方倭患区虽是相对可分的,但倭寇是流动的,造成

倭患的倭寇本身则主要是直接来自日本和从中国南

方乘舟转来。

记载长江北三角洲的倭患和抗倭战争的文献如

《明史》、《明实录》和一些经事人的笔记文集,如在江

北淮东抗倭的郑晓撰的多种文集等,较早就受到了

史学界的注意和已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但另有一

类非常重要的文献,即碑石锲铭文献,在研究中很少

被引用。主要原因是对有关碑石的情况不易了解,

即使所知的碑石也分布较散,采访不易。有的碑文

磨泐剥落,难以读全,有的碑卧倒在地,有文字的一

面压在下面,访者无力翻动碑体查抄。很多碑已不

存,而它们的拓件、抄件或转录件也未被发现。种种

难处,使得碑石锲铭文献的利用还十分有限。

近年,笔者对北三角洲地区的碑石文献作了调

查,目前已采集到的二十余种与倭事有关的碑文如

下:约1555年的《平倭颂》刻石及《筑海门县城记

碑》、1556年的《义勇曹顶墓志》、1558年的《建鹤城

记碑》、1559年的《己未平倭颂碑》、1560年的《平倭

冢记碑》、《抚台郑公平倭碑》及《抚台李公平倭碑

铭》、约1560年的《郑端简遗爱碑记》、1561年的《报

德祠碑记》、1564年的《重修龙王庙记碑》、1565年的

《狼山行美李子兼示诸将碑》、1566年的《平倭碑》、

1568年的《修通州城记碑》、1569年的《靖波堂记

碑》、1572年的《重建兴化寺装塑佛菩萨像记碑》、

1577年的《立壮缪侯庙记碑》及《重修狼山寺记碑》、

1583年的《复开如皋东水关记碑》、1592年的《通州

重建南门望江楼碑铭》、约1596年的《凤山碑记》、

1621至1627年间的《永赖词记碑》。

与倭事有关,今已不及见的碑文必定还有一

些。如明万历九年(1581年),佚名者撰文的《曹公义

勇石刻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已损泐剥蚀严重,

只剩数字可辨识,且至今还未访到谁藏有该碑碑文

的抄件。另外,清初范国禄撰文的《狼山左辖韩将军

[收稿日期】2002—07—11

【作者简介】羽离子(1954一),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

!! !!竺:兰

维普资讯

平贼碑》亦有记嘉靖中在江北设重镇以副帅统之以

抗倭拒盗的事。此后,有《纪丘公升碑》,还有张謇撰

的《京观亭匾铭》和《重修曹公祠碑》,费师洪撰的《平

潮曹公亭记碑》、曹文麟撰的《重建曹公墓塑像记碑》

等等,虽采录传说旧闻,于抗倭时间的歌 史实有补,因时已去

明久远,故可不作原始史料。有关倭事的其它锲铭

文献,将来可能还有发现。长江北三角洲的这略过

二十种的锲铭,其总量已超过目前所知的国内任何

一个抗倭战区所存的同类碑石。北三角平原不产石

材,除崖刻外,制碑的原石须从外地运来。这一地区

能遗有碑石文献如此之众,叹为奇观。

其中,隆庆以前的碑文多全篇皆与倭患或抗倭

有关,此后的碑文则多因纪念抗倭烈士或重建修复

被倭寇破坏的建筑等而述及倭乱。

诸多锲铭中,《平倭冢记碑》、《抚台郑公平倭

碑》、《抚台李公平倭碑铭》、《狼山行美李子兼示诸将

碑》、《修通州城记碑》、《重修狼山寺记碑》等等尚

存。长篇的《平倭颂》刻石原在狼山崖壁上。由于狼

山屡经崩坍,如不是被土石埋没的话,恐已损去。

《筑海门县城记碑》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随海门

城一起坍沉至大海之底。其它一些碑石于上世纪El

本侵华时及在历次战乱、天灾与社会变迁中被毁或

失踪。所幸,一些旧拓及抄本尚在,一些私家笔记或

方志也收录了一部分。

这一批锲铭文献是中国抗倭史的重要资料,对

丰富史料,廓清错误,补阙证史,深化相关的研究等

都有积极的意义。以下就这批碑石文献的可取之处

及对抗倭史研究的作用归类分析:

、揭示了在正史等所记的年代之前很久倭寇

即已侵至江北三角平原

倭寇在元末明初即侵掠中华,但寇至江:tl:N较

晚。倭患初至长江三角洲起于何时?明代任兵部侍

郎、戎政侍郎,指挥抗倭的蒋应奎坚称:“江北之有倭

患,自嘉靖乙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始。”…蒋

应奎忙于军务,不可能有时间细考。待后来修《明

史》时,史料赅备,对倭患的来龙去脉也条理得清晰

了。《明史・El本传》备述了倭贼寇华事。所记载的

第一次攻掠至江北三角洲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所述之事与地方志所记吻合,因此,现代研究

者多确认这一年为倭寇来此江海平原的上限。

但崔桐撰的《筑海门县城记碑》却有一段值得注

意的记载:“闻诸故老,永乐间,倭夷弗靖,犯我东

土。……嘉靖甲寅,夷复犯海门。”嘉靖甲寅是1554

年,此年“复犯海门”,显然这一年不是倭寇初至。早

在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就已“犯我东土”。此

处“东土”,不是指佛教文献中的中国,而是指扬州府

境内最东边的海门地区,具体是北三角洲伸向太平

洋的那一块大地。碑文中此句之下引扬州府吴知府

的话:“噫!有城则守,无城则毙,城以御乱可。但已

乎,抑吾属之患,是独东土也哉!”意为:在我的属地

上最被忧心的,只有东土;因为那里没有城堑。这也

是海门筑城以抗倭的直接原因。崔桐,以南京礼部

右侍郎致仕,撰此碑文时已是七十岁高龄。

明隆庆三年(1569年),少司冠陈尧在所撰文的

《靖波堂记》碑中称:“曩余少,闻之父老,谓吾通为十

余年无倭矣。乃有备倭官兵,坐糜廪粟,不如罢之。

余忻然以为是也。及见嘉靖年间倭夷入寇,所至数

千里郡县若闽、粤、松、吴、淮海一带,皆东南钱谷之

区,悉被焚烧屠戮,鞠为茂草。朝廷诏大司马讲求御

倭之策而搞笑绕口令 行之。吾通则设总兵一人,开府城中。又设

狼山水兵把总一,其要害甚汲汲也。余乃怃然日:‘我

皇祖圣人哉!’方其临御之初,即命东瓯王汤和经略

边海诸夷。谓倭之凶狡贪黩不啻犬彘,猝难贴服,故

其设官独日‘备倭’。备倭云:知其流祸必至于斯也。

圣谟闳远,谁能罢之?始以父老之言为缪妄焉。”陈尧

年少时应在明正德之初,早在嘉靖朝倭寇大至之前,

当时江北平原即已驻有备倭官兵,可见是因有倭患

才驻军防备的,因先前的防军衙门备倭厅翻建,陈尧

才为新建的衙门写碑。为翻建而折房时,从厅里墙上

折下一块嵌石。是正德元年(1506年)时备倭指挥使

石玺撰文的记营造此厅堂屋的石刻,也就可确证了

在江海平原很早以前就已有倭患并且明政府还为之

驻军设防的情况。江一山撰《平倭颂》碑,也记述:“传

闻故老,寇来犯郡,即得扑灭,惜岁久无所于稽。”

1558年的《建鹤城记碑》也记:“先是永乐初,倭夷弗

靖,沿江上下额设大河、廖角二寨,以专防守。而城堡

之议则以承平之后,兵革不试而未遑及焉。嘉靖岁甲

寅,倭复犯,顺扰我中土,大江南北无不受创。”这些

锲铭文献辅以其它星散的史料都证明了江海平原的

抗倭战争实应始于明永乐初年,而非嘉靖年间。倭寇

在初至被击退后的百十余年里未曾东来,只是到了

嘉靖年间,倭患才又大肆发作而已。

二、揭示了倭患之惨烈的实况

史学界常用的一些陈述了倭患之烈的史料许昌住房公积金 多不

2002.4 NTSFXYXB o

维普资讯

涉及长江:lt- ̄角洲。而这批碑文中的史料则完全是

当时当地惨况的实录了。特取证于下:

《平倭颂》记倭寇于“甲寅(1554年)夏四月,舶

我狼山,猝至城下,焚杀惨毒,死者以万计。”狼山在

江口北岸,“城”指通州城,即今江苏省南通市。甲寅

年的这股倭寇还登上了狼山山顶后又下山直奔通州

城。攻城之际屠杀了当地人民以万计。在北三角洲

呈凶数月之久,把通州一带洗掠一空后,又乘船沿江

杀至吕四。“寇集戈铤,于山之巅。猝至城禺。燔我民

居,念哉室庐,倏尔丘墟。握刀跳梁,灿若秋霜。血流

三厢,尽发其藏。”碑文中“三厢”指通州城的南、东、

北三郊的编厢之地,通州城西南临江。

《筑海门县城记碑》还记述了远在海门之西的通

州被倭围攻的事:“乙卯复围通城,攻且焚者每旬月,

城竞莫能克。”乙卯年是1555年,补充了《平倭颂》没

有记录的倭寇于此年如此激烈地攻城的情况。

《抚台李公平倭碑铭》述:“圣天子御宇三十九

载,……倭夷干纪,闽越之诹、吴会之境,寇口国靡

息。……岁甲寅,蜂艘蔽江而北,通郡罹焚戮之惨。

阻山据险,莫敢谁何。”同年的《抚台郑公平夷碑》亦

述:“顷岁壬子,倭夷倡乱,盖始於浙之东隅,延蔓

三吴,频年虎门硝烟 不解。迨甲寅春月,乃窥我乡里,扬帆猝

至,民庶创闻,莫不惊皇奔匿,自相蹂践。贼觇知我

城无备,遂大肆焚劫之威。烟焰蔽天,昼夜不息。郭

外数里,顷刻遂成丘墟,其民庶遭其屠戮,积尸遍野,

哀哭之声,彻于远近。斯殆一方之厄运,今古所未闻

者也。”

《凤山碑记》述及嘉靖初,“倭夷人寇,焚毁庐

舍”,凤山上的玉山禅寺也因此不存。

《狼山行美李子兼示诸将碑》也记述了倭寇在江

北地的暴行。现抄录数行于下:“广陵东来海天白,

海民夜夜愁潮汐。狼山突兀起高峰,势敌东南奠疆

场。蓬海平吞瞰淼溟,神州绮错开阡陌。频年海上风

雾昏,恶浪喧 到海门。腥风杀气久不歇,十室九室

俱崩奔。狼山东去连东海,依稀茆屋数家存。”由于

倭寇的野蛮烧杀,从江北狼山往东直至东海的二百

里的大地上十户九逃,所存建筑也只是依稀数家茆

草屋。这一片土地上本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如今是残破凋弊一至于此。倭寇之患对中国沿海经

济和社会的摧残可由此一见。

因江海之便,来此的倭寇并非是小股流寇,而是

成千上万或更多人数的组织严密的顽恶擅战之徒。

如《平倭冢记碑》记:“己未(1559年)夏,倭连艘数千

NTSFXYXB 2002.4

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逼如皋,西窥淮扬,

势如风火。”数千艘船的倭寇,人数至少在万人以

上。其它数碑也或多或少描述了倭寇的凶残和对北

三角洲的蹂躏。这些撰碑人无一不是当时耳闻目睹

这种大劫掠、大屠杀、大焚烧的人。这些最原始的忠

实记载有力地驳斥了近年来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所谓

的倭患不如中国官兵之患的谰言。在经过多年的浴

血奋战,最终把入侵江海平原的残暴的倭寇清除之

后,因倭乱造成的破坏,到几十年后还未能全部消

除。据《重建兴化寺装塑佛菩萨像记碑》,被倭寇焚

毁的原通州大寺兴化寺,到明隆庆六年(1572年)

时,还在尽力复建中。据《立关壮缪侯庙记碑》等,被

倭寇大创的狼山名刹广教寺等也是至此才能修复。

据《复开如皋东水关记碑》,城市水道因嘉靖倭患而

阻塞,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城中人鱼盐薪米,

一切终岁之具,仰给于东方。东去马塘、丰利、掘港

三场,皆百余里,白蒲镇七十里。官租民谷,岁时所

入,转运之费倍焉。又三伏雨集,浸溢民居,民多病

之。而学宫临水,水壅淤不通。”直到万历十一年

(1583年)才能重开水道。据《通州重建南门望江楼

碑铭》,被倭寇焚坍的城门望江楼直至万历二十年

(1592年),官民才能凑出钱物来重建。而很多建筑,

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文物性建筑就再也没有能修复

和重建。可见倭患对江海平原的生产力与社会的摧

残之深。

已成焦土的长江北三角洲在倭乱被平定后经历

了几十年的艰辛才能家园重建。江北三角洲的锲铭

文献所载的沉重事实让人深思:那些认为倭乱有助

于“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学者,究竟是在梦想还是

意在言外,另有所指?

三、提供了关于倭寇中赝倭成分的重要的原始

记载

明代倭寇究竟是不是倭人?如不全是,有多少

假倭?这一直是史家探索的问题。之所以探索,是因

为已知的相关记载太少且多不明朗。迄今所为人周

知的史料主要有这几条。一是明嘉靖进士嘉兴人严

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卷三中提到:“近日东南倭寇,

类多中国之人”一句。二是明海宁人采九德的《倭变

事略》中言“贼前后来寇,每每遗三、四贼。擒送官拷

询,多江南人或漳人。”三是明嘉靖进士、曾总督漕

运的郑端简的《今言》第三卷中所称嘉靖朝倭寇是

“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六七。”四是明万历进士、

维普资讯

曾出使琉球的福州长乐人谢杰的《虔台倭纂》中所

言:“自后,闽、浙、江、粤之人,皆从倭奴(此治疗颈椎病方法 处倭奴指

日本人一引者注),然大抵多华人,倭奴仅十一二。”

至于《明史・日本传》所言汪直、徐海、陈东、麻叶辈

等袭倭服饰旗号事,则另当别论。上述《殊域周咨

录》中所说的“类多中国之人”一句中的“多”,只是说

倭类中的中国人很多,并未确指中国人比倭还要

多。而《倭变事略》中提到的被倭寇抛弃的江南人、

漳人,可能是被胁从或被掳之人。只有《今言》和《虔

台倭纂》中的说法才是明确地提到了关于倭寇团伙

中倭人和中国人的比例,所以这两条史料被很多论

文和专著所引用。而江北三角洲的古碑《靖波堂记

碑》对倭寇的成份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史证。碑辞谓:

“张君以乡曲故谒余为记。余日:自有倭变来,士大

夫舍文墨而说干戈、习骑射,孰非翩翩豪侠之夫哉!

第未知倭之至要也。夫今之倭非尽倭也。吾党国奸

人阑出岛上,为之向道。已则咒首墨面、掉臂其间,

故能阴我虚实,据我隘塞,絷我子女,收我玉帛。每

遇西风,晨起扬帆,鼓噪而去。去而复来,以明得意。

盖倭居什一,赝倭居其什九焉。”

碑文明确记载了倭与赝倭的比例。与郑端简所

记可相互映证。《靖波堂记碑》的作者马坤,字顺卿,

通州人,赐进士出身,撰碑时为资政大夫、致仕户部

尚书,曾为国家重臣,对倭事的了解与熟稔自然非一

般官吏可比。在当代,以倭寇的成份为契机和立论

之基,对倭患与抗倭战争的性质等已出现了非同寻

常的解说。

自明代以来直至1980年,人们对倭患向有定

评,无不谴责倭寇侵掠中华,摧残沿海地区经济及杀

戮人民。甚至是在上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侵华的时期

里,投日派亦未敢推翻历史上的关于倭患的公论。

但从1980年始,随着改革开放、中日关系的日益密

切及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的活跃,开始

出现了对“倭患”性质作重新认识的思潮。

1980年陈抗生发表了《嘉靖“倭患”探实》一文,认

为嘉靖倭患实是一场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

同年,林仁川的《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一文也发表,该文从分析倭寇成员的国别出发,指出

明代倭寇是中国人多,日本人少,因此称为倭寇是名

实不符。就象陈抗生为“倭患”打上引号一样,林仁

川把“倭寇”也打上引号,同样地,也表示对倭患、倭

寇的旧定论的否定。b 1982年戴裔煊在其《明代嘉隆

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中竟认

为嘉隆间的“海寇海盗运动”是一场中国国内的人民

起义战争,它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同封建制度的矛

盾冲突和斗争,不是外族入侵。【4 自此以后,这一派

的观点已日见占了上风,大凡今日论倭时不这么说,

似乎就狗的故事 不懂得以进步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就是思想

不解放。樊树志在2000年发表文章说:“长期以来,

关于明代的‘倭寇’,在理解上存在误区,概念与史实

都有所混淆。甚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

典》中也仍留下明显的痕迹。这辞典明史卷的‘倭

寇’条说: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

海盗。’这个结论是很成问题的。也难怪,它其实是

以往史学界的一种流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历史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史学自身的发展。”

熊梅萍则更有惊人之论,她在1999年撰文称:

“嘉靖时期,‘倭寇’之所以声势浩大,应者如云,完全

是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利于贫苦群众的,并能

得到贫苦群众的信任。” 事实上,熊梅萍能拿出的

证明“应者如云”的史料,原来是引自谢杰所著的《虔

台倭纂》中的描述倭寇善分散隐蔽和号令一至便骤

聚以战的一段话:“千人四布无一人知,呜号而起,须

臾毕集”,这里所记的“应者如云”中的“应者”,并非

中国老百姓。

我在本文公布《靖波堂记碑》中关于嘉靖朝倭寇

里中日两国人比例的史证资料,并非是想证明明代

的倭患是一场人民起义,或是一场国内战争。即使

从倭者在人数上居多,或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从

倭者甚至因其才华或其它条件而成了倭寇集团的领

导人,也并不能改变倭寇侵掠中国这一铁的事实。

就象上世纪前半期日军侵华期间,尽管伪军、汉奸和

伪政权人员的数量实比日军要多得多,也不可能将

日寇侵华战争的性质改变为中国国内战争。

四、记载了大量的抗击倭寇的真情实况

如《抚台郑公平夷碑》记述了甲寅年(1554年)

倭寇大举攻掠江海平原,屠戮遍地,焚烟四起,在整

个平原无精悍之兵足以抵御的万分危难的时刻,抚

台郑公沉勇坚毅,从青、徐二州急募敢死之士,又简

选中坚之将,“列屯结垒,山峙栉比。”最终抵住了倭

寇的猖狂进攻。《平倭碑》全文长近二千五百字,是

碑石中的大制鸿篇。碑文记述了明帝于嘉靖三十七

年(1558年)起用丰城李遂为提督军务都御史,李遂

在长江北三角平原四处转战征伐倭寇的史实。李遂

率军先后与倭寇战于丁堰、淮安马逻间、曹堡、曹庄、

2002.4 NTSFXYXB o

维普资讯

淮城、姚庄、扬州、张庄、印庄、新洲、小麦港、庙湾、旧

场、仲庄、锅团、刘庄、白驹场、七灶、茅花墩、海瞑等

处,历大小二十余战。其中有八次大战役,共馘证杀

倭四千一百四十九人,夺回被掳的中国男女七十八

人,缴获被掠夺的器物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余件。在

火攻水战中被烧得不可辨及溺死的倭寇的数量同样

很多,但不在这统计数内。

《平倭冢记碑》记己未(1559年)夏,倭船数千艘

入侵。通州副总兵所率水军在江上被击败。倭寇登

陆北上直逼如皋并西窥淮、扬两地,势如风火。在此

紧急时刻,浙江海道副使刘白川率明军与倭战,“一

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

李公遂大破之此。”丁堰即今如皋市丁埝镇,东门即

如皋城的东门。又记明军在刘公的率领下,追击江

南倭寇而至江北。在西场(今海安县西场)围战倭寇

三昼夜,先后斩杀其大酋长以下一千八百多人的胜

利事迹。

《报德祠碑记》也记载了己未年刘白川指挥的重

创倭寇的曹堡战役和刘庄战役,先后参与两次战役

的倭寇全部被歼灭。其它各碑文也是关于明代江北

三角洲抗倭战争的第一手的史料。嘉靖朝时,中国

北方的倭患未能炽盛如南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方

倭寇在向北方漫延的途中,在江北平原与其海域和

江域受到了中国军民顽强坚韧的阻击并进而被大部

歼灭的缘故。所以长江北三角洲的抗倭战争及其胜

利不仅是在保卫海疆与乡土方面,而且是在为内陆

和北方建立坚固的屏障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

江北三角平原记及倭患与抗倭战争情况的碑铭

文献具有原始性、动作造句 可靠性。碑文还对明代社会的其

它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这些都可用于证史、补

史,在历史研究中应有一定的价值。此外碑文所反

映的亘古未遇的惨烈无比的倭患和这一场中华民族

同仇敌忾的波澜壮阔的抗倭战争对鼓舞今人继承和

发扬爱国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应奎.平倭纪略[M】.明代.

[2】陈抗生.嘉靖“倭患”探实[J】.江汉论坛,1980(2).

[3】林仁川.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J】、中国

史研究, ̄980(4).

[4】戴裔煊.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6】熊梅萍.从嘉靖“倭寇”的成份看嘉靖“倭患”的性质

[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责任编辑] 陈云恺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blet Inscription Against Japanese Pirate’s Invasions

in the Northern Delta of Yangtze River

厶一

f Department of Law,Politics,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cience,

Nantong Teachers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07,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ancient inscriptions on stones recording the invasion of Japanese pirates and the natives’

struggle against them in the No ̄hern delta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quantity of those epigraphs exceeds that of the same subject

discovered in any area in China where the Japanese pirates ever harassed.All such inscri关于数学的知识 ptions can be reliably used to prove,revise,

and complete historical records.The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relating to the Japanese priates and the struggles against

t}Ieir incttrs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the Northern delta of Yangze River;anti—Japanese stone inscriptions;historical significance

呈! :兰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8: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9a2bd9847d09c50ed417ae3d46a4d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倭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倭冢.pdf

标签:倭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