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桂学研究
广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策略的启示*
*本文是
2008年广西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开发与北部湾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
究”(项目编号:08FMZ010
)、“旅游资源与贵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编号:
G20120011和
2011YJZD02
)成果之一。
*黄桂凤,女,
玉林师范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
黄桂凤*
[内容提要]广西是客家人聚居比较密集的一个地方,客家人遗留了丰富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策略:一是政府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到位;二是建立保护与发胜字成语 展的平台,为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三是善于保护,鼓励传承,引入市场运作模式。
[关键词]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全国共518项。广西博白的桂南采茶戏的申报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
当时玉林、博白政府和文化局请专家调查不少于四次,为了保证申报工作的成
功,还要把桂南采茶戏的知识、特色以及一个一个的传统剧目刻录成光盘,光刻
录的光盘就有好多。为了刻录一个光盘,就要专业作家写剧本、导演指挥、剧团
排练多次然后表演(有时表演都要反复多次)、专业人士拍摄、刻录、编辑等,是
要花费很多财力、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因此可以看出,为了申请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成功,当地的花费是很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下来之后,各地都做过保护工作。比如,2008年
10月,博白举行客家文化节,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几十万,不少游客是海外回来
看望老家的客家人。在文化节的那几天,每天街道上人山人海,戏台前水泄不
通。客家节目表演精彩,
参观的人也很多
,旅游收入很可观。这是非常典型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10年7月,台北举行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经贸
合作恳谈会,时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郭声琨率领1000余人的广
西经贸文化代表团7月1日~7月5日在台湾参访,这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
架协议(ECFA)签署后大陆第一个赴台的经贸文化代表团。客家人聚居的广西
广西民俗与文化研究
155
贺州市也由时任市委书记彭晓春率贺州代表团随广西团一起赴台。政府参与
甚至说主持的痕迹很明显,这给我们不少的启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以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政府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策略
政府的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直接支持,二是给予政策的支持。
有时候不一定要给予很多经费,能在政策上、策略上支持就相当有效果。具体
来说,可以做以下工作:
(一)政府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到位
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广西客家大多数非物质遗产的生存环境恶化,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经意间消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刻不容缓。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多散存或流传于民间,
主要是依赖口
传身授的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现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发展多属民间艺人自发行为,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除客家山歌、桂
南采茶戏、博白杂技等少数项目外,大多数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很多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人亡艺绝的边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因此,玉林市政府和有关专家多次深入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浓厚的地
方,进行专门的宣传和教育,让客家人首先要懂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
要保护,然后要教育他们如何保护,如何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客家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加客家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与群众的关
系,处理好民族关系,为建立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建立保护与发展的平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比如,在2010年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经贸合作恳谈会上,时任贺州市
委书记彭晓春重点介绍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的情况。他说,
天下客家一家亲,台湾与贺州是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台湾有客家人460多万,
占总人口的20%;贺州是广西唯一的客家人聚居市,境内居住有客家人80多
万,占总人口的38%。台湾与贺州的客家人同根同宗、同源同流、血脉相融、语
言相通、文化相同。一直以来两地客家人寻祖互访、文化互动,各类交流活动频
繁开展,形成了台湾与贺州客家文化广泛交流的良好局面。就在2010年2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示范区发展规划》,为客家文化打造一个崭新的
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同宗的文化记忆。为了把
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这一目标,重点规划
建设世界客家文化公园、姑婆山客家风情小镇、桂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合作示
156桂学研究
范村三大板块,不断扩大示范区及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客家文化发
扬光大、灿烂多彩。通过这一次交流会、恳亲会,贺州的客家旅游资源,像姑婆
山、黄姚古镇(生态资源)等就名扬海内外了。不仅是客家人来寻找同根记忆,
对于非客家人来说,
这些也是旅游景点。这就是建立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
产平台的成功典范,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善于保护,鼓励传承,引入市场运作模式
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要建立以民间艺术家、
优秀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命名、表彰、奖励制度,鼓励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民间文
化:设立某些基金项目(基金可以是政府支持,也可以由民间先富起来的企业家
等赞助,但是政府要给予相当的鼓励),从而改善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的生存状
况: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从基础教育着手,将客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内容编入乡土教材。
尽快制定一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保护传承管理办法,研究制定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等规章制度,将客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通盘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拟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创
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
相结合的良性、长效投入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要挖长征小报 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从
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获得必要的经济回报,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
人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比如,可以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展示活动项目、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前文提到贺州的姑婆山、
黄姚古镇是客家旅游景点,其实,客家围屋、土楼,陆川谢鲁山庄都可以成为旅
游景点),
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挥旅游景区和全市各大小商店
展示、交易民间艺术作品(比如,博白的芒编、钦州的陶瓷工艺)的功能,通过实
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
本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及其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要在原生态情形之下的,
实际上就是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态的情形之下继续存在,甚至能繁荣发展。什么是原生态?
“原生态”这个词来自科学领域,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
展状态,原生态就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比如北京四合院这种
广西民俗与文化研究
157
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话,留下两三座四合院就可以了,但是,这种保
护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一样的。四合院这种建筑,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
状态,是一种独立而又自然,独立而又和谐的文化。站在这种建筑里面,就会想
起老ps添加杂色 北京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老少等级虽然分得清楚但又很自然,其乐融
融;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天井一起聊天,东家长西家短,也会说说国家大事,说到
激昂处可能还声情并茂,晚了才各自回房休息。因此,四合院可以保存,但是如
果没有了这种文化氛围,没有了这些老北京人的生活,那么四合院就不是原生
态的,也就只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又比如广西壮族的
山歌,如果仅仅把这些歌曲收集起来,编订成册,甚至打印出来人手一册,这虽
然也是保护,但是,这不是原生态的。山歌就是为了唱,在传唱的过程中可能个
人会有所修改,随心所欲又有一定规则。人们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怀,酝酿一种
气氛,或者放松自己的心情。总之不是为了放在纸上。
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
原生态呢?
(1)原生态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原生态保护,就像那些文物的保护一样,保护的是原始的、古老的、优秀的文
化,它们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保护有幸的文化载体,然后才能保护后面的“文化
基因”。中国古代人讲究天人合一,广西因为文化、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天人合
一的思想保存比较久远。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吃穿住行都很讲究“合一”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人体名模 其他地方更能在原生态下保存。
(2)文化与人是共存的,相依为命的。没有文化的人就是动物而已,没有人
的存在就没有文化。按照进化论,自然的一切是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
那时并不叫做文化,当人们为了使得生活更美好,开始创造文化、改造自然,物
质文化遗产是这样产生和相传下来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隐含在物质文化遗
产背后的精神文化的存在。原生态是人与自然共存、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3)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打上“绿色”的标志。只有“绿色”才
可以健康,才可以发展久远,过度开发有可能会造成文化伤害。比如,一些地方
一谈民间文化就往经济效益上靠,把保护项目开发成旅游项目,民俗生活方式
被当成节目来推销。比如成人礼、婚俗、祭祀仪式被打造成日复一日的表演,男
女对唱的情歌变成苍白的、带稿纸(就是人工创造的,不是歌手欣赏从而随口唱
出的原生态的东西)的舞台歌唱……一些民族村寨“打造”(加上了很多现代的
东西,目的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的舞台表演并不能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反
而伤害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所以必须强调“原生态保护”的概念,建立文
158桂学研究
化生态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壤中自然生长。比如,在20世纪八九十
年代,马山县的红旗桥歌圩还十分热闹,后来,由于歌圩点的草坡被开垦为甘蔗
地,歌圩也随之消失;再比如疍家婚礼,随着疍家人逐渐上岸居住,
这一习俗也
面临消失的困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实践和意义
(—)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dnf心悦会员
就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伤害得体无完肤。所以,绝对不能为了旅游开发的眼前
利益而不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这是首要原则。
(2)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旅游开发主要是为了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文化也是可以为这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波助澜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资源的重要项目,不但是旅游景点,而且,客家人的
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等富有特色的方面,都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项目。旅游本
身是文化与审美并存的,现在人们的旅游目的,不纯粹是看看山水了,也会在文
化大餐中充实自己。像博白文化艺术节,吸引游客的绝不纯粹是博白的自然山
水,而更多的是博白客家的文化,如采茶戏、杂技,还有在文化艺术节提供和展
示的博白客家小吃、博白的芒编,这些都是游客们也就是顾客们的首选。这样,
在文化艺术节里面也有经济狗狗得细小 效益了。所以,这几个效益是可以互相促进,相得
益彰的。
(3)参与性与观赏性并重的原则。客家文化本身就是风景。在游客的观赏
中鼓励他们参与一些保护节目,更利于传承与发展。比如,在2010年桂台(贺
州)客家文化旅游经贸合作恳谈会上,有政策的鼓励,下面也有很多活动,观众
可以参与,可以观赏。在博白客家文化节的时候,顾客看着客家工人熟练地织
造芒编,有时候三五分钟就出一个玲珑小巧的鸟笼,他们在叹服的同时也很想
试试。然后工人会让他们试试。参观采茶戏的不少海外游客,因为本身就是客
家人,看着看着,自己也想摩拳擦掌试试,那就上去嚎几嗓子,满足他们的愿望
。
甚至有就因为这次文化艺术节而喜欢上采茶戏,因而成为戏迷或者采茶戏的忠
实保护者与宣传者。
(4)民族性与地方性结合的原则。该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为每种非物
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也必然要在特定环境中发展下去。比
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钦州的坭兴陶,它是必须利用钦州的某种特定
广西民俗与文化研究159
的土壤才可以制作的,地方性很明显。因此,保护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二)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关键在于实施。把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保护策略有它的意义:
(1)更好地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栖居地。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它的文
化个性,否则就是非正常状态的存在。保护好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
际上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保护精神家园。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
是,除了动物所具有的动物性,物欲方面的追求与满足,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与满
足。人类创造的文化,包含了过去人类积累的文化信息与经验,是对传统文化
很好的总结,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另一种形式来保护我们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弘扬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使之永远流传下去,这也是我们
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繁荣经济,发展经济。非物质文化遗
产作为我国宝贵的资源,有各种价值。我们借助旅游开发,一个早上好短句 是生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产品,创造经济价值,比如博白的芒编、钦州的坭兴陶等,可以开发
成旅游纪念品,这是一个增加旅游收入、促进经济繁荣的途径。另一个是把非
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纳入民俗旅游项目。像北海民间传说《珠还合浦》已列入广
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歌舞《耍花楼》,人生礼俗《疍家婚
礼》,民间音乐《咸水歌》《东海歌》《西海歌》,民间曲艺《老杨公》《公馆木鱼》等
20项已列入北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海本身就是个旅游城
市,如果开发这些民俗旅游项目必然是锦上添花,趣味性也就更强了,也就更能
吸引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保护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促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念,也就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
非遗文化旅游开发
,丰富人民的
文化生活,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活动,
我们要在人民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使得
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人人参与保护。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如果能结合,会是一条光明无限的道
路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5: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0474590aaa5315e3e9dd0c86074beb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客家公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客家公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