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哈尼族

更新时间:2023-03-22 00:49:49 阅读: 评论:0

干豆角烧排骨-备忘录桌面

哈尼族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ppt色彩搭配)

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

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

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

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

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

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

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

“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

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

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

——“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

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

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

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

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

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

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

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

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

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

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

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

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

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

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

菇房”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

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

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

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

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

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

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

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拥戈”

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

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

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

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服饰民俗

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崇尚黑色,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

和保护色。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

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哈尼族男子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各地款式基本一致,大

多为紧身短衣、宽松长裤和黑布包头。上衣主要有无领斜襟右衽和短领对襟衣

两种类型,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

哈尼族妇女的头饰、服装和服饰多样复杂,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

的服饰文化圈,大致可分为长衣长裤类、长衣长裙类、短衣短裤类、短衣短裙

类和短衣长裤类几种类型。

短衣短裤类:红河元阳等地的奕车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

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

的五色腰带扎腰。下身穿被称作“拉八”的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奕

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

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

了纪念这次突围,奕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现在奕车妇女已改穿长

裤,传统服装只在婚嫁活动、节日期间偶尔穿着了。

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

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

女童戴圆帽,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满15岁以后,

男女均要改变头饰、服饰,在衣服、帽子上饰以众多的饰品;结婚生育以后,便

逐渐减去鲜艳饰物;至45岁以后,男女要去掉饰品,穿一身朴素的黑衣蓝裙,

显得素雅、庄重。

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的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裹护

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头饰繁富。未婚时裙子系得高,

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桶裙或皱

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

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

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

等。

4.饮食民俗

哈尼族以大米和玉米、荞麦等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喜欢吃生

蒸饭,常做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喜欢吃酸、辣食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

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富有特色的风味饮食有哈尼豆豉、

辣白旺、凉拌柴花、炸竹虫、灰焐干巴、五香芭蕉花、竹筒鸡、竹筒烧肉、芭

蕉花炒狗肉等。哈尼豆豉:红河南岸哈尼族制作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哈尼豆豉”

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深受哈尼族的喜爱。辣白旺:白旺是哈尼族节庆、婚

丧时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用牲畜的生血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

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色泽绿中带红,味道香甜辛辣。

焖锅酒是哈尼族招待贵客的好酒,一般由自家酿制。纯正的焖锅酒,色微黄,

口感舒适,酒性适中,香醇甜美。茶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婚聘、

祭祀、送礼等许多生活事件都离不开茶叶。版纳的哈尼族给将离去的客人送一包

茶具有祝福吉祥如意后背有痣 、幸福美满的含义。

每逢重要的日子,红河岸边的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长街宴”。“长街

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每逢重要

的节日,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

调手艺,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七八百米长的街心宴,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

节日。在“十月年”、“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

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

5.婚恋嫁娶

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他们通过公房交往、唱情歌、

赠送礼物、“阿巴多”等多种方式表达爱情,选择伴侣。

赠送礼物:哈尼族奕车姑娘编织的艳丽彩带“帕阿”、卡多姑娘编织刺绣的

“约花”(山茶花、蔷薇花或者百合花)、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赠送的鲜

花都是表达爱情的信物。

“阿巴多”:是奕车人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的一种方式。小伙子们设

宴邀请姑娘们赴宴,男女依次配对入座,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男女青年在

参加宴会的人中挑选意中人,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哈尼族在婚俗方面奉行“同姓不开亲”的原则,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严

禁婚配,墨江等地实行姑舅表优先婚。在婚姻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禁忌,如男女

双方属相碰巧为牛与虎、龙与羊、狗与虎者,因属相不合不能婚配。此外,哈尼

族还有“姑娘17岁不过门,伙子19岁不成婚”的传统习俗。哈尼族支系较多,

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十分有趣,如橄榄抛击新郎、“捶新郎”、“抢新娘”等。

橄榄抛击新郎:哈尼族的支系卡多人接亲时,新娘家要用新鲜的橄榄抛击新

郎,意味着新郎先吃点苦头,以后的日子才会更甜蜜。

“捶新郎”: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捶新郎”的习俗,新

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不还手,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

的忠诚。

6.宗教信仰

哈尼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

了信仰的主要内容。人们认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神”和“鬼”在主宰着人间的

一切,因而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寨门、祭山水、祭谷娘、祭祀鬼神等习俗。

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摩)批”,俗称“贝玛”,从本寨最早的

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

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

祭寨神:尊崇自然是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文化的主要精神。

“昂玛突”是是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以村寨为单位,集宗教、娱乐活动于一体

的传统节日,其主题是祭祀自然,是人与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一种努力。哈尼村

寨无论大小、人数多少都有自己的寨神林,称“昂玛玛丛”,其中有一棵笔直的

寨神树,叫做“昂玛阿波”。每年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于属牛、属龙的日子举行,

由寨子里的宗教人物“咪谷”主持,全村对寨神林、寨神树进行祭拜。“昂玛”

是哈尼村寨的最高保护神,它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传说古时候有一个

山魔常侵扰哈尼山寨,昂玛挺身而出,用计谋杀死了山魔,他的两个男扮女装的

儿子也为此献出了生命。每年隆重的昂玛突节日就是为了纪念昂玛这位护寨英雄

而举行的。节日期间的“长街宴”至今仍流传于元阳县的哈尼山寨中,它是哈尼

族的传统节日“昂玛突”的主体仪式。

祭寨门:西双版纳哈尼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祭祀活动。竖“龙巴门”(即

寨门)是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要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全寨

男人不论老少都必须出动,一起砍树,分头做门框,修栅栏。“龙巴门”被认

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住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村寨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离

开了“龙巴门”就是离开了神和集体,孤立无援。

7.岁时节令

哈尼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年首扎勒特”(“十月年”)、“苦扎扎”(“六

月年”)、“开秧门”和“尝新节”(“新米节”)等。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红河地区的哈

尼族称“十月年”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团子”,其圆形象征新年新岁,

家人团聚,诸事圆满,吉祥如意。一般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开始到申猴日

结束,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节日期间寨子里最热闹、最欢快的场面是

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长街宴”。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嘎汤帕”,

为“万物更新”之意,已被州政府正式定为哈尼族的传统年节,节期统一定为3

天,从公历1月2日开始,至4日结束;思茅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合社扎”或

“密色嘎”,均为“过年”之意。

六月年: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

个月。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称“六月年”为“苦扎扎”,其含义是五黄六月,

雨水频繁,气候湿热,青黄不接,度过艰苦岁月,一般从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

日开始,节期3至6天;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人称“六月年”为“耶苦扎”,于

每年农历六月间属牛的日子举行,节期3至5天,是为了纪念哈尼人民传说中的

灭害虫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来的,人们按照哈尼父子连名的习俗取阿陪的最末一

个耶字为头,确定了耶苦扎这样一个节日。节日期间都开展各种社交娱乐活动。

据说过耶苦扎节打秋千能消灾免难,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秋千架上荡一荡。

8.礼仪禁忌

哈尼族质朴真诚、热情待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用香味四溢的“焖锅

酒”、热气腾藤的浓茶、自制的烟丝招待客人,与客人推心置腹地攀谈;哈尼族

很讲究礼貌。人们途中相遇,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即使素不相识,也要打

招呼、让路,先让对方过去;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蔚然成风,

称小孩为“阿黑然古”(亲爱的小弟或小妹之意);哈尼族以舅舅为最大,认为

“舅舅不大,外甥不长”。“认舅舅”是每个新生儿必须履行的礼俗,一般在孩

子满三四个月之后进行。母亲背着婴儿前往舅舅家,对路上遇见的人母亲都要满

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递去,来人应接过炒黄豆,并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哈尼人家的火塘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也是全

家老小在一天辛勤劳动之后欢乐团聚的中心,它成了家庭的象征。哈尼族认为火

的生命和家的生命是一致的,火塘一年四季不能断绝火种,每逢节庆之日敬祖

先时对火塘同等祭祀,不得对火塘有任何马拉松赛跑 不敬的行为;生育方面,孕妇不能到

别家参加婚丧活动;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忌讳外人进入产妇家,忌讳说婴儿

漂亮,只能说可爱。

9.歌舞娱乐

哈尼族喜爱唱歌,认为“生活里没有歌声,就像吃菜没有盐巴一样”。哈

尼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哈尼族“生

活的百科全书”。按照音乐曲调、演唱场合划分,可以分为《哈巴》、《阿茨》

和《阿迷》三大类。

《哈巴》: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一般是

庄重严肃、低沉缓慢。其内容囊括了哈尼族的历史、族源、迁徙、传说、人生哲

理、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很强的文化传递和教育娱乐功能。

《阿茨》:“阿茨”为纠缠、相恋之意。《阿茨》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即

兴而歌。其曲调音色高亢嘹亮、鲨鱼吃什么 奔放粗犷。“阿茨”在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中占

有重要地位,成了他们表达感情、寻伴求友、倾诉衷肠的媒介。

《阿迷》:即儿歌,内容丰富,小野菊 日月星辰、江河山川、草木鸟兽都可吟索福克勒斯 唱。

哈尼族的乐器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芒锣、木鼓等。

“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音色深沉而柔美。

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通常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传统的喜

庆节日、婚娶佳期、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等场合下进行。哈尼族

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个性不同,风格有异。主要舞蹈有《三

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

等。

《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古老、发展较为完整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代表

性舞蹈,主要流行于元阳、红河、绿春、元江、新平等地。由妇女挥扇环歌,踏

足起舞,舞姿端庄典雅、凝重古朴,动作悠缓,气态祥和,具有浓厚的祭祀特征。

“铓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哈尼族舞蹈

中最具有震撼力的舞蹈。相传在古代,哈尼族难于抵御猛兽的侵扰,便寄希望于

神灵保佑。在每年农历正月的属龙日,便摆起祭坛,供上祭品,跳起芒鼓舞,唱

起祷告歌,祈求龙神显灵……这种活动一代一代传下来,并不断变化更新,发展

成为哈尼族的一种娱乐活动。这种舞蹈,舞姿健美,节奏明快,动作刚猛,气氛

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颇能反映了哈尼族粗犷朴实的精神风貌。

哈尼族的体育娱乐项目丰富多彩,有武术、摔跤、打秋千、打陀螺、爬山、

射弩等。

10.梯田文化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尤其以善于耕种梯田和山地著称。千百年来,在

高山峡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哈尼人创造总结出一套种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

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

的溪流涧水通过傍山水沟引进梯田,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壮丽、雄伟、独特的梯

田农业生态景观。早在明代,西南特有的梯田就被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之一写进了

《农政全书》之中。

哈尼族梯田文化蕴涵的精神实质是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它不仅

包含了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而且包含了哈尼族的梯田社会文

化系统。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景观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江河—森林—村

寨—梯田四度共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系统特征,关于冬天的词语 是中国任何梯田都无

可比拟的,堪称世界一绝。

学习与思考

1、居住在红河、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民居、服饰、节日等方面有何不同?

2、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3、哈尼族的长街宴在什么时候举行?具体情况如何?

4、哈尼族有哪些禁忌?

5、哈尼族有哪些婚恋习俗?

6、谈谈你对哈尼族宗教信仰的认识。

7、你对梯田文化有何了解?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0:4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adec477dd167d1e6a0d2085f9560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哈尼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哈尼族.pdf

标签:哈尼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