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研究
阮建,杨日臻,刘欣宇
摘要:城市中的老地标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征,是城市居民在记忆城市时进行身份认
同和精神归属的基本参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地标建筑正在慢慢地“老去”,甚至与现代化的距
离越来越远,它们像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一样越来越少,需要得到保护。本次研究从调研呼和浩特各个时
代的老地标建筑入手,对其演变情况进行总结与归纳,探究老地标建筑对于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及市民的意
义。在此基础上对呼和浩特市现存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处境进行多角度的调研与分析,并结合市民意愿对特
定建筑进行价值评价,以寻求老地标建筑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老地标建筑,城市记忆,层次分析法,呼和浩特
引言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城市记忆正在被雷同化的
城市开发无情地改变着,故乡变他乡的尴尬和遗憾使我们失去了城市认知的能力,老地标建
筑作为城市历史的体现者成为城市记忆的最后根据地,在目前愈演愈烈的城市更新改造进程
中,任何破坏城市记忆的举动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1]。“以人为本”的新型
城镇化强调城市文化与记忆的传承,这就要求人们对于城市中的老地标建筑所带给城市与市
民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对老地标建筑进行相关处理时更加谨慎。
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
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23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从40
多万到如今的200万。这样一座不断生长和扩张的城市,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处境会如何,市
民对于城市中的老地标建筑又会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
1概念界定
老地标建筑首先是“建筑”,这是标志性建筑具有的基本特征,它有作为建筑的一切构
成要素,可以是建筑单体、建筑群体,也可以是一些人工构筑物。其次是其具有“标志性”,
它可能形象突出或其位置重要,并体现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标志意义[2]。在本文中,所认定
的呼和浩特市老地标建筑进一步延伸,包括建筑或构筑物,并且具备在时间上,应在20世
纪90年代前建成投入使用的老建筑或构筑物;在定位上,指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城市
文化,且在市民心中迷恋的近义词 具有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建筑或构筑物。
本次研究的范围主要为呼和浩特市主城内,主要集中在回民区(老归化城)、新城区(老
绥远城)一带。
2青城老地标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
在呼和浩特市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地标建筑,每
一个建筑都承载着各个时代的城市记忆。为研究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处境分析,需厘清呼和浩
特老地标建筑的历史并进行整理分类,并对其变迁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
2.1青城老地标建筑变迁情况概述
2.1.1青城老地标建筑的历史沿革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
筑城,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便由此而来,之后由明王朝赐名为“归化”,这个时期的
代表建筑为1575年建成的归化城北门和1579年建成的大昭寺。[3]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王朝为安置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
决定于“归化城”东北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这一时期的代表地标有1739
年建成的绥远城墙和鼓楼。
1913年,“中华民国”设立归绥县。1924年,绥远都统马福祥下令拆除归化城门,只
图1呼和浩特市区地标建筑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有归化城北门在当时被保留。1928年绥远省成立,设归绥市。这一时期有名的为大北街沿
街建筑,其建筑风貌体现了民国家庭教育名言 期间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撤归绥县设归绥市,1954年设立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
治区首府。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绥远城城墙及鼓楼、归化城北门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
先后被拆除,在此期间,又新建了乌兰恰特剧院、蒙古国领事馆、联营商场以及内蒙古博物
馆等新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
沿边开放城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建设了一大批具有蒙元地域特色的和新时代气
息的建筑及构筑物,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代表有内蒙古电视台大楼、鼓楼立
交、海亮购物广场以及乌兰恰特博物馆。
2.1.2青城老地标建筑的分类
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资料,将呼和浩特市城区内各个时期的地标建筑进行整理汇总,提
取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老地标建筑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
表1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一览表
类别建(构)筑名称保护级别耐久度建筑年代备注
古建筑旧城北门------明朝已拆除
古建筑大昭寺国家级一级明朝
古建筑鼓楼------清朝已拆除
古建筑清真大寺市级一级清朝
古建筑将军衙署自治区级一级清朝
现代建筑乌兰恰特剧院------1953年已拆除
现代建筑小白楼市级二级1955年
现代建筑内蒙古博物馆自治区级二级1957年
现代建筑彩电大厦---二级1987年
现代建筑民族商场---二级1992年始建于1954年
构筑物大绿罐(储气罐)------1993年已拆除
构筑物鼓楼立交---二级1997年
现代建筑内蒙古博物馆---二级2007年
现代建筑海亮购物广场---二级2009年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整理
2.1.3青城老地标建筑变迁概述
一些典型的老地标建筑在近几十年间的变迁情况,有些建成较早的老地标建筑早已离人
们远去,如鼓楼,其原址上建设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座立交桥,命名为“鼓楼立交桥”;而“旧
城北门”一词也被沿用至今,虽然旧城北门也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建成稍晚的一些老地标建筑大多被较好的保存了下来,如内蒙古博物馆、小白楼等。但
随着老地标建筑的年龄不断增加,其承载力和功能性不断下降,他们能否在城市空间的快速
更新中生存下去就成了疑问。
2.2青城老地标建筑变迁的原因分析
2.2.1历史建筑保护理论分析
不同建设时期对老地标建筑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可分为“建设性破坏”和“破
坏性建设”两大类。
表2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变迁的原因
原因具体内容举例
建设性
破坏
城市为了发展而发展,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开发过程,
人们只看重眼前利益,大肆破坏原有的历史建筑,导致历史文化的
断裂和消失
旧城北门
鼓楼
老乌兰恰特
破坏性
建设
随着人们对老地标建筑存亡的关注,对其的保护也起来越被重
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在改造过程中,太多的向更新倾斜,
出现大量的非必要改造,导致城市老地标建筑受到破坏甚至消失
老博物馆
联营商场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而造成这些破坏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政治因素,改革开放的后,老旧城区的大
规模拆建重修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法。无数承载着居民长久以来记忆的建筑被拆除,无法
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保护观念的落后和保护政策的片面化、单一化,
以及保护措施的执行不力,造成了我国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滞后和低效。[4]其次是
经济因素,土地的有偿使用以及房地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城市土地的重新规划和价值重新分
配,成为城市地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5]面对经济效益,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建设,而保护意识
淡薄,对历史建筑进行粗暴的推倒重建,高楼大厦替换了存在已久的城市原有肌理,使城市固
有建筑特征和生活风貌在短期内迅速遗失。最后是社会因素,城市中现存建筑,虽然受到政
策保护而未被损毁和拆除,但因其建筑历史久远和质量较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因重
视不够或资金问题未予以相应的维护和修缮。
2.2.2市民调研分析
在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92.5%。通过对市民的走访
以及问卷的调研总结,市民普遍认为“城市发展受限”是呼和浩特市老地标建筑被拆除的主
要原因,“政府不够重视”位列第二(图2)。这结果表明城市发展更新是老地标建筑被拆的
主要原因,而政策上的忽略同样有不小的影响。归根结底,仍是城市发展的利益所需,导致
了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地标建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被拆除。
表3市民认为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变迁的原因情况
被拆原因分类建筑名称具体原因
城市发展受限
旧城北门阻碍了道路的拓宽
鼓楼阻碍了道路的通达
政府不够重视老乌兰恰特剧院缺乏保护意识,建筑老化被拆掉
缺乏时代我的前半生演员名单 气息联营商场建筑风格与时代不相符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青城老地标建筑与市民间的联系分析
3.1青城市民对于老地标建筑的认知分析
3.1.1认知方式
地标建筑、街道、自然环境等都可作为市民认知、
图2市民认为老地标建筑被拆的原因的情况统计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市民认知城市的直接来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感应城市的直接来源。调研中发现,57.6%的居民认为认知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来源是地标建
筑。
而对于老地标建筑的认知方式以大众传媒的宣传为主,占60.5%。此外实地参观、文化
主题活动、长辈讲述、日常交流等方式也成为老地标建筑的认知方式之一。(图4)
3.1.2认知程度
根据调研得图5,可看出绝大多数的市民对老地标建筑的相关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了
解,选择“不了解”的仅有18%,市民们对于老地标建筑的认知程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
们进行了“年龄”与“了解程度”的交叉分析(图6)。
图4市民认知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的方式统计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市民对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的了解程度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市民对于老地标建筑的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大,
在呼和浩特市居住的时间越长,对这些老地标建筑的了解越深,尤其是60岁以上的居民,
对老地标建筑的建设历史、发展变化都知之甚详。
3.1.3认知内容
1)对于老地标建筑的感受
关于怎样去形容呼和浩特市老地标建筑(图7),选择“有时代感的”占到57.8%,紧
随其后的是“略显陈旧的”和“有情调的”。可见人们普遍认为老地标建筑作为时代的象征
给城市留下了重要的痕迹,但岁月的洗礼让如今的它们略显陈旧。
图6不同年龄段对老地标建筑的了解程度情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市民对老地标建筑的感受情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对于老地标建筑主要作用的认知
关于老地标建筑的作用,居民的认知情况(图8)。比起文化传承、实用功能、指示方
位等,老地标建筑的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城市记忆。老地标建筑伴随着市民的成长,已成
为市民们的“拾忆之窗”。
3.1.4认知影响因素
图8市民对老地标建筑的功能作用了解情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9不同年龄段市民对城市地标认知统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的成语有哪些 绘
经调研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城市地标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差异,市民的年龄与地标
建筑的存在时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市民更愿意
把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物类建筑视作城市地标,并且对已经被拆除的历史建筑(归化
城北门、绥远城鼓楼)作为城市地标同样有着强烈的意愿。
3.2青城市民对于老地标建筑的情感分析
通过对“居民年龄”与“对于老地标建筑的感情程度”
两个变量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感情程度”与“年龄”
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图10),随着年龄的增加,市民
对于老地标建筑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根据对访谈内容的整
理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于属于他们生活年代的老地
标建筑都有或多或少的情感,老地标建筑是他们成长的见
证者。然而,目前对于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地标建筑
的未来处境让人民担忧,其究竟该何去何从。
4青城现存老地标建筑未来处境的分析
4.1老地标建筑未来处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考虑来自建筑自身与来自社会的各个影响要素,结合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的实际情况进
行分析,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后奋斗图片 ,对这些承载了城市记忆的老地标建筑进行时代语境的处理。
表4青城老地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子对青城地标影响
政策法规
自治区“两会”中指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民族特色的
东西保留下来。”强调了对于城市中特色建筑的保护。但保护历史建筑的具
体法规并不健全
总体规划等上
位规划
在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中主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为东南方向,老地标建筑
们所处的区域主要强调功能的更合理化组织及环境的优化。具体到分区规
划中,彩电大厦对面的新华广场有计划进行扩张。而老博物馆一带的用地
布局问题已成历史难题,一直没能够得到优化
地段区位所处地段的性质是决定老地标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处商业黄金地
图10情感程度与年龄的线性关系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段的老地标建筑会因为城市利益而面临更大的被拆可能,如彩电大厦。而
与周围建筑在功能上难以协调的老地标建筑也很难存在下去,如位于多个
高校附近的大绿罐
文化价值
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建筑对于城市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会得到更好
的保护。现存老地标中老博物馆和小白楼已成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而彩电大厦与大绿罐的文化价值显然要低一些
建筑寿命
这些老地标的建筑质量虽然很高,但岁月的洗礼也让它们足够陈旧。
如果对其进行保留,需通过一些不破坏原样的改造与修复延长其建筑寿命。
使用功能
由于建筑的老化,不少单位正迎来建筑的换代,其中就包括内蒙古电
视台。而大绿罐现已全面停用。失去了使用功能的老地标成为空壳建筑,
无疑会被视为土地的浪费者
市民意愿
市民意愿同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如关于彩电大厦的
处理方式就发起了群众投票。市民的评价与建议会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参
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2层次分析法下的老地标建筑价值评价
4.2.1方法概述
为探究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处境,对其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通过结果判断特定建筑
的综合价值,可以衡量其保护价值,更好的分析其未来处境。现将老地标建筑的价值分解为
多个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层次,形成多层次结构,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各要素的
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系数,并对这些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之后对各项要素设立分值并邀请专
业人士进行打分,最终计算、汇总结果。
从本次调研中所涉及的老地标建筑中选取最为典型的三例进行分析,它们分别属于不同
的类别。
表5具体评价建筑分类一览表
建筑名称建筑类型使用情况
老博物馆展览类正在使用
彩电大厦办公类即将停用
大绿罐市政设施类即将拆除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2.2建立层次评价体系
将体系划分为三层,总目标层为老地标建筑的价值评价(A层);评价目标层包含历史
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脉价值六大一级指标(B层);评价
目标因子层包含多个由一级指标细分出的二级指标(C层)[6]。
表6老地标建筑价值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对评价体系一级指标(B1)进行两两比较,以“选取更为重要的要素”为原则,根据
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1~9标度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建立“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7]得出
表8。
表76项筛选评价指标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B1
历史
价值
B2
美学
价值
B3
文化
价值
B4
社会
价值
B5
经济
价值
B6
文脉
价值
初始
权重
系数W'i
归一化
权重
系数Wi
B1历史价值1512332.120.3
B2美学价值1/511/31/31/21/30.390.06
B3文化价值1312311.620.23
B4社会价值1/231/21211.070.15
总目
标层
评价目标层评价目标因子层
一级指标
(B层)
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
(C层)
权重系数
地标建
筑的价
值评价
(A)
历史价值(B1)0.3
重要度(C1)0.15
久远度(C2)0.15
美学价值(B2)0.07
造型布局(C3)0.03
风格样式(C4)0.02
色彩搭配(C5)0.02
文化价值(B3)0.23
物质文化(C6)0.11
非物质文化(C7)0.12
社会价值(B4)0.15
精神价值(C8)0.1
使用价值(C9)0.05
经济价值(B5)0.08
商业价值(C10)0.04
资源价值(C11)0.04
文脉价值(B6)0.17
延续性(C12)0.09
地域价值(C13)0.08
B5经济价值1/321/31/211/30.580.08
B6文脉价值1/3311311.20.17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利用EXCEL计算得初始权重系数w’
i
,再计算归一化权重系数w
i
。为了检验计算得出
的权重系数是否合理,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归一化权重系数有无逻辑混乱,接着算出
max=6.16,再运用公式5得出一致性指标CI=0.031<0.10,可以认定6项筛选评价指标权重系
数间无逻辑混乱,即计算得出的各项权重系数可以接受。
对老地标建筑的各项价值进行打分,分数采用5分制,最高5分,最低1分。通过加权
计算得出每个老地标建筑的最终得分。
城市老地标建筑的价值是多元多变的,需要动态地去评价,对于价值指标中的任何一项
是稀有或者独有的地标建筑,无论其他方面的价值如何,其综合价值都是很高的。将各建筑
的各项得分进行汇总,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表。
表8呼和浩特老地标建筑价值评价
评价项目层评价项目因子层
一级
指标
(B
层)
权
重
系
数
加权计算得分
二级指
标
(C层)
权重
系数
打分结果
老博
物馆
彩电
大楼
大绿
罐
老博物
馆
彩电大楼大绿罐
历史
价值
(B1)
0.31.431.150.65
重要度
(C1)
0.15
●432
1
5●32
1
54●2
1
久远度
(C2)
0.15
●432
1
5●32
1
543●
1
美学
价值
(B2)
0.0
7
0.300.270.14
造型布
局(C3)
0.03
5●3
21
5●32
1
543●
1
风格样
式(C4)
0.02
●432
1
5●32
1
54●2
1
色彩搭
配(C5)
0.02
5●3
21
54●2
1
54●2
1
文化
价值
(B3)
0.2
3
1.090.840.44
物质文
化(C6)
0.11
●432
1
5●32
1
543●
1
非物质
文化
(C7)
0.12
●432
1
54●2
1
543●
1
社会
价值
(B4)
0.1
5
0.680.550.50
精神价
值(C8)
0.1
●432
1
54●2
1
54●2
1
使用价
值(C9)
0.05
●432
1
5●32
1
54●2
1
经济
价值
(B5)
0.0
8
0.270.290.31
商业价
值(C10)
0.04
5●3
21
5●32
1
54●2
1
资源价
值(C11)
0.04
5●3
21
5●32
1
54●2
1
文脉
价值
(B6)
0.1
7
0.770.550.38
延续性
(C12)
0.09
●432
1
54●2
1
543●
1
地域价
值(C13)
0.08
●432
1
54●2
1
54●2
1
老地标价值
(A)
4.533.662.43综合评价
●432
1
5●32
1
54●2
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由结果可知,老博物馆除经济价值较低以外其他几项均获高分,得到满分5分,保护价
值可见一斑。彩电大厦各项价值成绩很平均,获得4分,而大绿罐由于缺乏历史气息与文化
底蕴,最终只得到3分。保护价值略低。对以上的各项数据进行总结,并以此为依据以上建
筑的未来处境进行一定的分析。
表9具体建筑的未来处境分析
建筑名称未来处境分析
老博物馆
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博物馆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文化
与社会价值,在市民心中“德高望重”。在未来,相信老博物馆会继续得到
很好保护,传承历史与文化
彩电大厦
彩电大厦在各方面价值上表现平均,缺乏特性。新电视台大楼的完工使彩电
大厦即将面临停用,这座曾经的第一高楼现在已显得足够衰老,地处商业黄
金地段及与新华广场相邻也使其面临不小的被拆风险
大绿罐
大绿罐在社会文化价值上明显底气不足,而且现已停用。虽同样承载着一代
人的记忆,但考虑到空间的更合理组织以及安全问题,大绿罐被拆似乎已成
定局。但同样有民众建议对其进行改造,赋予新的功能继续使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5结论与建议
城市老地标伴随着市民们成长,已成为人们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代人心中
都有着不同的代表性老地标,且市民们对老地标的认知与情感也与他们的年龄息息相关。年
龄越长,其对老地标的了解程度越高,感情越深。
对于已拆的老地标市民们虽然感到遗憾但认为重建的意义并不大,而对于现存老地标的
处理方式他们更希望维持原样或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造,不愿这些“老兵”在城市的更新中消
失。但城市总是在发展,不同的老地标因其各方面价值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未来,历史文化
价值高的建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有些建筑虽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其未来处境依然不
容乐观。
对于老地标建筑的未来处境给予一些建议,第一,对于经历过改造与重塑的老地标,现
代元素的涂装与材料对老建筑的原有风格形成了破坏。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给予老地标一层
“老的表皮”,更能让人们感受到建筑当年的样子。第二,对于即将停用闲置的老地标,可
以进行翻修加固处理,延长其寿命。在功能上可以将其变为公共性建筑,赋予这些老兵新的
使命。毕竟,老地标的内涵与底蕴是新建筑无法取代的。第三,即使对老地标进行拆除也要
留下一些痕迹,如以老地标的底座或墙体为景观节点,配以其他要素打造怀旧主题的广场;
或在建筑拆除后将其名字保留下来作为对于一定区域的称呼,以这种方式传承记忆。
参考文献
[1].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J].南方建筑,2006(11).
[2].李旭萌.基于符号学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3].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
[5].刘敏,潘怡辉.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J].城市问题,2011.
[6].于红霞,栾晓辉.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青岛:城市规划,2014含数字的成语 .
[7].倪正藩.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系数的一种方法[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87.
作者简介
阮建,硕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日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
刘欣宇,硕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8:3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9da64150c3d8b979e161fcbe1efa61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标图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标图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