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焦山瘗鹤铭》
《焦山瘗鹤铭》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江苏镇江焦山的《瘗鹤铭》,《瘗鹤铭》被称为“大字之
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书法爱好者梦寐以求能看到的书法
真迹。
明代的文人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说:“一日放舟焦山,山更纡谲可喜。
江曲涡山下,水望澄明,渊无潜甲。海猪、海马,投饭起食,驯扰如豢鱼。看水晶
殿,寻瘗鹤铭,山无人杂,静若太古。”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
摩崖石刻和碑林陈列组成。
摩崖石刻环焦山西侧峭壁,绵延二百余米,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
方,真、草、隶、篆,各具风采。历代书法家尊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
址,即在于此。摩崖现存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壮观亭址瘗鹤铭》、《米芾
题名,题刻》,《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一切文化不管是现代文化,还是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需要物质的载体,文字是这
种物质载体的最基本元素。文字如每天一日三餐一样,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就是
大文盲最起码也知道人民币上的字,字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
一个人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或者钢笔字那是令人羡慕的,以至于有人们把书法
看成能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如毛主席的草书大气磅
礴、胸纳宇宙,书法如同领袖伟大的政治情怀一样;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书法,
人们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浓浓的禅意,你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饭馆小商店招牌上
的字,立刻就有一种圆滑世故、搔首卖弄的匠气。
“字如其人”是大众普遍认同的看法,其实也不尽然,人的思想构成是极其复
杂,用此词来概括显失简陋和偏颇,比如《水浒传》中奸相太师蔡京,他的书法很
不错,军师吴用让人摹写他的笔迹救宋江,说明当时就很流行蔡京的字体,可惜在
图章上出了破绽才引出江洲劫法场的故事。还有杀害岳飞的南宋大奸贼秦忘记近义词 桧,秦桧
是南宋状元及第,其书法也是第一流的,他的书法至今我们还在沿用,现在大家熟
知的“仿宋体”据说这其中主要是秦桧的秦体字,因为秦桧的恶名太臭了,于是
人们巧妙的改称“仿宋”体。书法相当不错的还有明朝的奸相严嵩。
可见把书法对提升为文化人格甚至政治人格那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已,关
键是看“字”这种文化载体所在的内容,我们参观红军长征展览时看到的那些老红
军战士,他们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便条上写的字歪歪扭扭,但是每个字都无不
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激荡人们的情怀,折射出革命先烈高尚品质和伟大胸怀。
《瘗鹤铭》是一方悼念仙鹤的碑刻,原刻于焦山西麓摩崖石刻雷轰岩上,后因
山崩,坠入江中。宋代有人发现残石,后又陷入江中,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由陈鹏年募工从江中捞起五块残石,移至焦山西南观音庵。1962年移入碑
林。现真迹只存五石计93字,其中残缺者12字,全字81字。1937年冬,日寇侵
占镇江之前夕,焦山寺爱国僧人雪烦法师将此刻石藏匿于瓦砾堆中,才免于日本侵
略者的劫掠。抗日战争胜利后取出,石刻重见天日,被镶嵌在焦山碑林碑亭内。
《瘗鹤铭》摩崖石刻被人尊为“大字之祖”,这不仅是因为人们从此刻石中学
习,把握到楷书创作的各种基本、必须的法则,而且能够使人领略和感受到楷书震
撼人心的无限魅力。
《瘗鹤铭》刻石书写时运笔藏锋,行笔沉着、含蓄、稳健,笔意从篆、隶骆驼的骆 中演
化而出,古意盎然,简淡有致,点画流动,潇洒自然,又透出行书意态。其结字更
具独到之处,核心凝稳,体势开张,基本取宽绰态势。字的的横、撇、捺尽情的向
四周外扩伸展,所谓“扩
四周而紧中宫”的处理方法。
《瘗鹤铭》铭文,不列朝代,只书其号,不写真名。铭文托仙侣华阳真逸
撰,未著撰书年代。对于作者有四种说法:一是东晋王羲之;二是梁朝陶弘景;三是
唐代顾况;四是唐代的皮袭美。至今也无定论,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书法在古代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今天书写工具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并
不意味古老的书法就废弃了,有条件还是要写上几笔,古代留下的碑帖都是前人文
化思想艺术的结晶,古网络公关案例 代书法艺术遗传密码通过摩崖石刻储存下来,学习书法是塑
造一个健康完整人格必不可少的材料。人太浮躁了,就需要沉淀,要想沉淀,最好
学一学书法,那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对于书法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感,
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书法是祖先遗传我们的基因,中国人本来就是黑头发黑眼
珠,这是祖先基因密码不可更改的,黑头发可以染成黄头发,但是黑眼珠却染不成
黄眼珠。学习书法也是一种责任,别出现这样情况,若干年后外国人向中国出售中
国的书法专利,我们再花重金购买,这样的事例已经发生不少了,但愿不要有这样用引人注目造句
的悲剧。
《瘗鹤铭》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
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焉得虎子 志~我等故立
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
丹岁辰。真怎么格式化u盘 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
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
铭。
简介
《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
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
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自宋代
《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
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
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
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
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
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
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
残石打捞考古开工。此次打捞工程主要由镇江水利局水投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实
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全程介入,动用一艘打捞船、一艘挖
泥船、两条小工作艇,利用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包括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
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及潜水等,对焦山西麓江滩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打捞考古作
业。
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
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
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
可贵。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优美句子短句 为梁代陶弘景所书。
陶弘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庆余年豆瓣 江茅山华阳洞,家英文怎么写 故认为属于
他的墨迹。另一说,
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
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
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
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间(1174一1189)
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
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
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
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现在,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
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
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
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
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
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
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
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
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此碑的拓本及字贴久传国际,名震海
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棒棒糖的做法 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
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0:5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7357a10e8ff6cee747090c3862f37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镇江焦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镇江焦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