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金融公司套现事例解析 敲响社会警惕之心

更新时间:2023-03-26 02:28:19 阅读: 评论:0

金融公司套现手段比个人信用卡套现手段更为隐蔽,更难发现,但影响却比个人要大。通过下面的事例来亚硫酸给大家说一下。焦作万方收购资产方案中暗含机构套现方案,通过第三方让机构顺利套现,并且获得高回报,个中既存在保底的嫌疑,也存在向其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

尽管有业内人士声称焦作万方的收购+套现模式为金融创新,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出现。如众多基金宁愿就高不就低以更高的价格参与定增,不排除有利益输送的嫌疑,同时也损害了其持有人的利益。焦作万方2010—2012年连续三年不分配不转增,而在定增成功后却如此大方,此举无疑令人遐想。焦作万方收购资产方案中暗含机构套现方案,通过第三方让机构顺利套现,并且获得高回报,个中既存在保底的嫌疑,也存在向其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

其实,除了焦作万方这类的金融创新外,大小非的减持也不乏创新之举。为了支持券商的发展,约定式回购是监管部门这几年推出的一大创新举措。不幸的是,不再购回约定成本核算员购回式证券交易回购股份却成为大小非另一种创新减持方式。如今年79日,烯碳新材控股股东银基集团宣布,不再购回此前的约定购回式证划地为牢券交易回购股份,交由相应证券公司自行处置。又如湘鄂情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去年3—6月份分别与广发证券、招商证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券描写环境优美的段落进行了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而在去年12月份,公司股东克州湘鄂情以5/股减持股份804万股,大小非最终以规避法律风险为由不再回购相关股份,这些大小非实际上等于提前减持套现了相关股份。

A股市场需要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但是,创新应该是有利于相关行业,有利于资本市场,而绝对不能成为少数人牟利的手段,更不能使创新变成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工具。对于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行为,监管部门有必要保持一份警惕。

文章中的收购方法,确实可以说是金融公司套现的方法。他们的这些方法通过其他渠道盈利,说不上是什么良好行为,需要广大监督者的监督。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2:2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73077e6455adc57407a9688ed7614a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金融公司套现事例解析 敲响社会警惕之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金融公司套现事例解析 敲响社会警惕之心.pdf

上一篇:泡椒好吃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焦作   套现   嫌疑   利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