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9-08 07:42:10 阅读: 评论:0

《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北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兴安岭的名字不会陌生,因为已经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小安岭引入到大兴安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涨。还有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也写过写景的习作,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往深层次探索学习。

【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中升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大兴安岭的资料,知道有哪些树种和矿产资源。***一些***片、文字,为丰富课堂做准备。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写的哪些文章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随时纠错。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⑴“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⑵“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⑶ “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⑷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⑸“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三、理清课文内容,疏通课文脉络。

1、再次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2、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二段(2—7) 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

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按照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四、梳理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五、布置作业,同时指导“椽木”“酿酒”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在期待中进入文本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朗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文本。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引导学生抓住“高不可攀”“奇峰怪石”“脚落在”“手摸到”这些词语来谈。

(2)分析: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一段。

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而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出示下面的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大而美)从哪感受到这里的林大而美?你画了哪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下面的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出示

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C、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D、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4)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的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4)练习背诵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 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下面的句子。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齐读这一段。

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3、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北京》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北京》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

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本课中由会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案以及它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课前准备:北京申奥成功的***片、生字新词、会徽***案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汇报搜集的奥运会资料

1、展示北京申奥成功的课件。

2、你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

3、随着申奥的成功,奥运会会徽就成为本届奥运的标志,我们北京的奥运会徽有哪些匠心独运的设计?怎样展示中国风采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会徽揭晓的激动时刻吧!(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①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

②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小组合作,互正字音,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生汇报交流。

①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②找出难读难记的字,交流识记办法,比比谁的办法妙。

③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如“徽”不要写成“微”,“舞”不要写少一竖,“揭”右下部分是撇和点,“协”字左边是一个“十”字。

④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案及其象征意义。

⑤交流课文的顺序。

课文先写人们“急切等待”会徽揭晓,再写“揭晓会徽”写出了会徽的样子并解读了其设计的象征意义,最后写世人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高度评价”。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2003年8月3日晚上八点”“北京天坛公园”“激动而又急切”等词语。

2、理解“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人头攒动”(形容人非常多),你还能说一说,在哪里见过人头攒动的场面?

3、讨论感受:感受到人们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人们因中国设计的奥运会会徽即将揭晓同时向全世界直播而激动,因想早点看到会徽的真面目而急切。

4、感情朗读,读出人们的激动,读出人们的急切,感受人们对会徽揭晓的期待。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组词。

徽( ) 揭( ) 讯( ) 纱( )

微( ) 渴( ) 迅( ) 沙( )

乃( ) 致( ) 旨( ) 诞( )

奶( ) 至( ) 指( ) 延( )

3、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下列汉字的。

揭:

旨:

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

②形容许多人拥挤在一起晃动。( )

③事先没有商量,彼此的行为或言论完全一致。( )

④特别好,超出一般的。( )

五、板书设计

15舞动的北京

急切等待→揭晓会徽→高度评价

《北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情感目标: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边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及课后认读字表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文章内容。

二、再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有什么感受?

1.边读边划。(用不同的标记)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三、交流。

1.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五年前我初到北京,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驮回车站,使我深受感动。

第二件事是:另一位北京老人看见我在公共汽车上屡屡给别人让座,始终没有坐稳当,主动给我让座的事情。

2.作者的两次感受:

(1)那个美丽的秋日,被冷风吹的感觉竟然十分惬意。

(2)可车刚启动,……被认可的感动。

四、理解作者的两次感受。

1.什么是惬意?被冷风吹着应该是冷的,为什么作者却感到十分惬意?

2.作者被什么感动了?

五、感受老人的品质。

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六、读第三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

作业:摘抄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板书:

我北京老人

迷路耐心指路,驮到终点热心助人

给别人让座给我让座善解人意、懂得心疼别人

教学反思:

在写作写法上,学生知道的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的词语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受。

《北京》教学设计6

一、复习

1、听写:初旬、蒜瓣、翡翠、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逛庙会、张灯结彩。

2、回忆课文讲的主要内容。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词的认识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为继续学以下内容作铺垫。】

二、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请同学们以朗读方式各自品尝老北京人过年时有什么年味?待会一起交流。

2.学生读后填表,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感受到的年味找出有关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

(1)浓浓的爆竹味

欣赏有关语句: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浓浓的香甜味

欣赏有关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浓浓的开心味

欣赏第9、10自然段关于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的句子。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4、师总结:老北京的春节年味十足,其实这些年味在我们的家乡也同样有,然而老北京的年味比较特别,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比如在吃的香甜味上,就很有它自己的特色了。

【评析:本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内容,既是对课文内容深层的理解,又是对老北京年味的品尝,从而让学生达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对传统年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三、品一品课文的写作特点

1、师:品课文的语言

师导: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师:品写作方法

师导: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评析:本环节是教学难点,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评议,让学生体会作者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领悟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懂得作文的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搜集各地春节“吃”文化。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1)东北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注:广东的客家人也有在过年时杀一头猪来吃的习俗。)

(2)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注:吃饺子现在很多地方都会有这种习俗。)

(3)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4)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5)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6)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7)广东珠三角一带会在初一吃青菜和发菜(发财的意思)等斋菜;初二吃鹅。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或者描写春天的诗歌。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春联欣赏:

(1)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横批:喜迎新春

(3)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5)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6)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8)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9)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10)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描写春天的诗歌欣赏: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延伸,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美好春节的向往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愿。

五、作业布置:

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学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三、激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1.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6.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北京》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力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品使学生了解红***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红***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为了***,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那种深深的情,战友情,阶级情。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2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以红***长征为题的课文《丰碑》谁来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此种类型的题材《草地夜行》板书课题:草地夜行

二、自由读文,进行预习

1、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

嚷陕魁梧可恶哗哗

3、划分段落,同学评判

一部分:(1——2)段写我掉队了,艰难行进。

二部分:(3——5)段一个老向我走来。

三部分:(6——11)段老红***帮助我拿东西,和我边走边聊。

四部分:(12——17)段老红***掉入泥潭,为了救我牺牲了。

五部分:(18)段我记住了老红***的嘱托,鼓起勇气向前走。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长征途中,老红***为了救我,牺牲了自己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老红***忠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也表现了小红***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2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红***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一人行 二人行一人行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老红***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情。

4、抓我与老红***之间的对话和老红***的动作,体会老红***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帮我行背我行

第二部分:

老红***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的心理。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

3、抓动作,体会老红***舍己救人的品质。板书:顶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板书;光明大路迈开大步

2、“要记住***”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北京》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北京》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 点击课件,展示xx以及xx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⑵ 说说你看了什么?

⑶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⑷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解释“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⑸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⑵ 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⑶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⑷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释“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⑸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⑴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⑶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⑷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画。“旅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⑸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北京》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空”)及新词,认读一个字。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 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朗读和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通过朗读和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1.布置预习。

2.同桌互查读书情况。

3.师检查预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然段可以为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

4.对于课文内容比较长的怎么快速的读熟。

5.交流学习方法。

6.质疑。

三、小结:

学习中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很快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已经四年级的孩子了,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复习、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放手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孩子们,相信他们一定能作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里根的照片)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是美国第49届总统——里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在一个美国小镇,曾经是一名出色的体育播音员,后来成为好莱坞明星,29年间拍摄了51部电影,在69岁时他登上了象征着权力与荣誉的美国总统宝座,成为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并连任两届。

2.(出示)他当上了美国总统后,回忆往事时,说:“通过自己劳动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指名读。

学习生字“回忆”、“责任”,指名读,齐读。

齐读。

3.(板书)

7.责任

“责”的最后一笔是点,“任”的最后一笔是短横。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7课,齐读课题。

二、 学习课文

1.再读课文,用“——”划出小男孩犯下的过失,用“~~”划出怎样承担过失。

2.小男孩犯下的过失是什么?

交流,出示:

他/飞起一脚,球/似出膛的炮弹,射出了场外,正巧/击碎了一户人家的玻璃窗。

学习生字“击碎”,指名读,齐读,书写指导。

自由读,注意停顿。

交流读,教师点拨。

齐读。

3.(过渡)这家的主人很生气,要小男孩赔偿。

学习生字“赔偿”,指名读,齐读。

4.(出示)小男孩回到家,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他对父亲说:“ ————

————————。”

正音并理解“一五一十”。

说话训练。

5.父亲又是如何对待他的过失?指名读第二节。

(出示)父亲板着脸沉思了一会儿,说:“家里是有钱,但是不能给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钱可以先借给你,不过,一年后必须还给我。”

学习生字“负责、必须”,指名读,齐读。

父亲说了几句话?指名分读。

家里有钱为什么不给小男孩?(要小男孩承担过失,负起责任。)

比较:

这钱可以先借给你,不过,一年后必须还给我。

这钱可以先借给你,不过,一年后还给我。

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父亲用“必须”这个词说明什么?

读好父亲的话,齐读。

6.小男孩又是如何来承担过失的呢?

(出示)从此,小男孩每天放学以后,就去洗盘子挣钱。半年过去了,他不知洗了多少盘子和碗,终于挣足了钱。

从这些画线的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半年”是多少天?(188天)“每天”都去洗碗挣钱,说明时间长。

“不知洗了多少”说明数量多。

“终于”说明挣足钱不容易。

自由读,读好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7.当他把钱还给父亲时,父亲又是怎样对待的?

(出示)当他把钱还给父亲时,父亲拍拍他的脑袋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学习生字“出息”,指名读,齐读。

(出示)父亲板着脸沉思了一会儿,说:“家里是有钱,但是不能给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钱可以先借给你,不过,一年后必须还给我。”

(师引读)半年前,当小男孩犯下过失时,父亲板着脸说……半年后,当小男孩把钱还给父亲时,父亲拍拍他的脑袋说……

父亲的态度一样吗?

从“板着脸”看出“严肃”,从“拍拍脑袋”看出“满意”。

读好父亲的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8.(师述)长大后的小男孩果然很有出息,他就是里根。

三、复习巩固

1.(出示)通过自己劳动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里根通过劳动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你们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出示)责任就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

2.其实,责任不单单指承担过失,它还包括很多方面。

(出示)孝敬长辈是我们的责任。

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责任。

乐于奉献是我们的责任。

……

课后反思:通过咬文嚼字,学生明白了课文的主要要表达的意思,更是知道了写作要仔细推敲,要仔细斟酌。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北京》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

认读5个字;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学重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学难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是一眼怎样的泉水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新授。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读不准的字音。

集体订正字音:

苔藓浸出来干涸脚爪***汁

3.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1)(1——2):“我们”村后的密林中有一个小小的泉,叫“一碗水”,它总是只有一碗水。

(2)(3——8):“我们”上山砍柴或采蘑菇时,就到这里休息喝水;树林里的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各种动物,常到这里喝水聚会。

(3)(9):赞美“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4.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或全班解答。

默读思考交流:说说这小小的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自己默读思考。

小组内交流。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乐趣主要有:上山砍柴或采蘑菇时,到这里休息、喝泉水、吃晌饭,使我们在劳动之余享受生活的乐趣;可以看着可爱的小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动物喝水、嬉戏,泉水给我们提供了和小动物们近距离接触的快乐;激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探索的兴趣;使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等。

5.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练习朗读,体会泉水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6.围绕课后第2题思考题讨论。

体会这些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2、4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小松鼠、山喜鹊、鸟儿们当成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表达出喜爱之情。第3句用了比喻的写法,把草比喻成闪着绿光的缎子,突出草地的平坦,突出了草长得好,颜色嫩绿。

板书设计:

孩子们在泉水旁吃晌饭、喝泉水

灵泉

乐趣

小动物们到这里喝泉水、聚会

《北京》教学设计13

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xx和xx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整堂课让学生置身于游览观光的氛围中,激发阅读的兴趣。

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有没有去过北京,让去过北京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再展示著名景点的***片,激发起所有孩子对北京的好奇和兴趣。然后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检查了预习,学习了生字词。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朗读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二、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xx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观看xx的***片,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四、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缺乏说话练习,学生做“小导游”的环节,不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表达大体意思即可。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北京》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情感目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科技给北京带来的新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知识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展示资料,说说北京的可爱之处还有那些。

(或:你去过那些地方,它有什么可爱之处)

1.文中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

2.说说北京的古建筑和新变化,体会是什么带给了北京如此大的变化是科学技术。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指导书写生字。

(旋的有半边,厦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横,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厅、府、厨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三、初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都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爱北京的情感,划下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3小节作者如数家珍般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爱北京的理由。

体会唱不够,道不尽,不说,只看,单想等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

2.比较2-3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写法、内容)

内容2小节写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筑老传统,老文化;3小节写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筑新科技新面貌。

有感情地读一读找出规律背一背。

3.体会1.4小节的不同

1小节是告诉读者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最爱的是北京,4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1小节的内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爱北京的情结。

比较之后再来读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4.跟着磁带唱这首歌

5、说说你还去过北京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喝不够( ),

道不尽( )。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6、你还去过祖国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

7、交流、评议自己写的小诗。

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课后小结: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了解作者,积极学唱北京歌等。

《北京》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3、体会到北京的美,从而建立起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看***:

⑴ 课文中有几幅***,***上分别画了什么?

⑵ 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本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⑵ 学生分别在***中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楚中央、前面和中间的方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 结合上下文和***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⑵ 结合课文和***画理解生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6、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哪里最美?我们要爱什么?

⑵ 讨论:

在这一自然段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七、课堂练习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3:4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4130130729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教学设计.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教学设计   北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