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苦荞酒杂文随笔(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陇南苦荞酒杂文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苦荞是一种粮食作物,其学术名称叫做鞑靼荞麦,别名很多,譬如苦荞麦、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菠麦、乌麦、花荞,等等。《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家预测,炼五脏渣秽;《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则说:其具有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苦荞因其口感呈苦味,除了生活困难年代,一般不将其做成食品供人食用。又因其主产在高寒山区,产量很低,通常也不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去刻意经营。苦荞作为酿酒的原材料,历史已很悠久。仅在我们陇南,氐羌民族用它作为酿制咂杆酒的原材料之一,就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保健食品饮品日益受到重视,所有粮食作物中含糖量最低的苦荞,其价值地位便跨越式上升,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就有了苦荞面馍馍、苦荞茶、苦荞酒等食品饮品,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
陇南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它孕育了各类丰富珍稀的物产,而苦荞便是散落在陇南大地的一片片可供大用的璀璨明珠。在陇南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大量生长着苦荞这种小杂粮,它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植物,因其内含人体必须的18种氨基酸,被誉为“五谷之王”,具有清热解毒、解暑凉血、滋补肝肾、醒神明目等多种药用功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人们把食用苦荞系列产品当作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首选保健食品。更重要的是,经国家轻工业局食品之路检测站轻食成(2001)食字第CQWT01号检测报告表明:苦荞中含有医学界称之为抗癌王的“硒”,强身壮骨的活性“钙”和“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故而,其名声鹊起,身价陡增。
陇南苦荞酒应用而生,注册商标“山荞”牌的陇南苦荞酒,以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采用高科技专利技术,结合传统工艺,根据“药食同源”理论,利用天然泉水精心酿造而成,2004年获得苦荞酿酒发明专利,2008年获得陇南市名牌产品、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成果“后稷奖”,;同时。酒曲、包装也获得国家专利。2009年被评为陇南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称号,市级“巾帼文明岗”;2010年荣获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称号,“山荞”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苦荞酿酒国家发明专利和苦荞酒专用曲发明专利等。
近年来,陇南成立了陇南苦荞专业技术协会,还成立了陇南苦荞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坚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思路,发展农户入社,让会员协助动员村民种植苦荞和收购苦荞。发展协会团体会员500多个,辐射带动农户16000多户,发展苦荞基地13万亩。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从种植、加工、科研各个环节形成了适应苦荞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把公司和农户的利益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定共同体,提高了苦荞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调动了苦荞产区农户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了苦荞酿酒这一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苦荞基地的发展为苦荞酒业提供了原料,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陇南高半山区和林缘浅山地带农民脱贫致富,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上创出了一条路子。
苦荞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特别是专利产品苦荞酒的研发生产,填补了国内白酒行业的一大空白。广大消费者评价陇南苦荞酒是“酒质优良、成份独特、前景看好”;通过对苦荞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的苦荞精制粉、苦荞茶、苦荞挂面、苦荞醋等荞系列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有专家的预测,陇南苦荞酒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成为走出陇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苦荞在陇南山区,亩产只有一百斤,是水稻、高粱、小麦亩产的1/10,但这里的苦荞在只在深秋或初冬才播种收割,这就避免了病虫害的高峰期,所以它不需要喷洒农药,这属于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所以对体有益无害。水对植物的生长很重要,浇灌陇南苦荞的水源大多是山涧泉水,香甜可口,没有任何污染,。
陇南苦荞酒以苦荞为主要原料,配合使用糜黍等优质杂粮发酵而成,使其富含葡萄糖、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多糖等成分的同时,更增加了芦丁、槲皮素、D-手性肌醇等生理功能因子,具有抗氧化、调节血糖、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其原料与设备为:苦荞、黄米、酿酒高活性干酵母、生香活性干酵母、化酶。对辊式挤压机、水浴锅、带式压榨过滤机、旋转蒸发仪、浓缩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
其工艺流程是:苦荞——淘洗叶浸泡——破碎——蒸煮——摊晾黄米——筛选——淘洗、浸泡——冲洗、沥干——蒸煮——淋冷——拌料(糖化酶、黄酒活性干酵母、生香活性干酵母)——入缸——糖化发酵——过滤取汁——调配——灭菌——包装产品。
为避免枯燥叙述,笔者再说点小插曲。
陇南市武都区有一家著名的苦荞酒厂,大名叫作“康神”,大概是取“健康之神”的寓意。老板姓孙,是一位女。因为其行事果断,作风泼辣,人称“孙二娘”。笔者曾经半认真、半打趣地对她说:“你不如把康神苦荞酒的商标改成孙二娘苦荞酒,孙二娘,如雷贯耳,全国家喻户晓,比康神牛多啦!”但没有她他采纳。
笔者在邻省一家苦荞酒厂参观时,发现堆积在作坊里的荞皮是黑色的,就对老板说,这不是苦荞,是甜荞。因为笔者曾经在农村插队锻炼,知道苦荞与甜荞的区别,苦荞的皮是灰色的,而甜荞的皮是黑色的,且苦荞的颗粒比甜荞的颗粒要略小一些。说明,苦荞的原材料还是很紧缺的,用甜荞替代已经很不错了,就怕连荞类粮食作物都没有,那就更加名不副实了!由此笔者联想到,如今苦荞产品充斥大小超市,铺天盖地,其原材料又是那样的紧缺,货真价实的东西,恐怕不多。
陇南苦荞酒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市场,名闻遐迩,完全在于地道的原材料的供应,能够满足。不有意识的去作假,不被动的去做假,是一个特色商品品牌的底线。至于如何做大做强,那就是综合性的了。笔者不是商人,就不多赘述了。
春夏秋三季,在中国西南部彝族同胞祖居的那些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总有大片大片的苦荞花自由开放。紫红色的茎枝和碧翠的绿叶上,是一串串奶白色、或粉红色、或淡黄色,形似丁香的苦荞花,蓝天之下,一片片,一陇陇,一山山,妩媚多情,生机昂然,宛若一幅幅活的天画,在这些离天最近的地方舒展,又似天上的彩云累了,伏在青青的高山上息歇。苦荞,就生长在这些天人接壤的地方。
在五谷杂粮中,土黑色的苦荞最不起眼。苦荞原本非谷物,是与何首乌同类的蓼科植物。然而由于易于栽种并可以食用,老祖宗们把它当成五谷杂粮。又由于食用略带苦涩,在杂粮中苦荞排位最后。还因为古人称苦荞为“净肠草”,《本草纲目》称其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练五脏滓秽”之功能,山民们也把它当成一味中药来使用,然而在中医药方里,人们很少见到它。在中国的历史上,苦荞因其似粮非粮、似药非药的特点,以及产地高寒贫脊,因而从未登上过中华农耕文明的大雅之堂。只是在贫穷落后的四川凉山、贵州威宁、云南宣威等地彝族同胞祖居的高寒山区,时不时充当主粮,与世世代代热爱它的山民们相依为命。
苦荞耐寒、耐脊,喜在高山瘦地上生存,不用除草,毋须杀虫,不要施肥,山民们只管把种子一撒,到时来收获就行了。纯粹的刀耕火种,纯然的阳光生成。有人想提高苦荞产量,把苦荞种在肥地里,施化肥,勤锄草,精呵护,苦荞花的确开得很美,长得也相当高大。然而,却偏偏少结籽或者干脆就不结籽。不贪婪,也不给贪婪以机会。
也有人曾经把苦荞从原产地的高山上移栽下来,绞尽脑汁,万般照顾,苦荞也结了籽。但移栽的苦荞品质已经全变了,各种能量、营养成分的含量比例与原地栽种的苦荞大相径庭,南橘北枳了,此苦荞非彼苦荞了!苦荞只喜欢生长在那些离天最近,天人接壤的地方,那儿虽然地瘦天荒,但艳阳高照、清风吹拂、雨露滋润、温差沐浴,虽似闲花野草,却可尽享天伦。
在会开花结籽的植物家族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异花授粉来传宗接代,与苦荞最亲近的甜荞,也属异花授粉植物。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老天爷偏偏给苦荞一个“自花授粉”的特权。于是乎,苦荞毋须浓妆艳抹、生长花蜜去献媚于昆虫来传宗接代,苦荞花的纯纯的贞操,达到了神圣的极致。本然的无求,品位与天齐高。
千百年来,在种植苦荞的高寒山区,由于长期食用苦荞,彝族姑娘们的脸蛋红润健康春光焕发,小伙们都壮实有力。上世纪末四川凉山在对祖居高寒山区主食苦荞的彝胞同胞进行健康普查时,竟没有一例糖尿病。作为从小吃“荞疙瘩”长大的贵州人,我对苦荞有着自然而且刻骨铭心的感情,不仅仅因为苦荞能裹腹治病,更因其独特品性中蕴含着一种天然而然、天人合一的至高精神。苦荞的“苦”,苦得积极、苦得干净、苦得刚强、苦得尊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人类背离自然的步伐也在加速,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消耗巨大的资源来提高生活“舒适度”的同时,也因“过量摄入”和破坏生态环境,而把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富贵病”强加给了身体。当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时,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糖尿病王国时,人们的眼光终于聚焦到了他们此前认为一钱不值、名不见经传、似闲花野草的苦荞身上,苦荞高贵的质涵以及对人类保健的珍贵价值才被发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苦荞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苦荞富含维护保养心血管健康的生物类黄酮——芦丁等重要成分,在预防和***血管疾病,健胃宽肠、排毒抗癌、养精提神、健生益寿、美容护肤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于是给了非谷类的苦荞以“五谷之王”的桂冠。在日本和韩国,苦荞是养生保健的“圣谷”。而国际卫生营养组织,则是把苦荞看成是21世纪人类最优秀的“食药同源、健疗同功”的天然有机新物源。
天然纯粹的苦荞与人类健康相逢,不是历史的偶然,不是先知先觉的发现,而是“天人合一”、“身心不二”的天则。因此,正像上帝只救自救之人一样,苦荞也只会给那些知天理、不贪婪、会感恩、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以健康。有吃有喝是福气,福本不是病,但过量的“摄入”、贪婪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造病,自己给自己找累,自己要自己的命;经济发展不是坏事,但以向大自然过量索取为代价,以牺牲支撑人类生命系统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发展,本质上是在自掘坟墓。我总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苦荞有思想的话,那就是“天人合一,身心不二,科学发展,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如果苦荞有话要给人们讲的话,那就是劝说人们“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在我的眼里,人类不是简单的高级动物,也不仅仅是萨士比亚笔下的万物之灵,而是经地球五十亿年时空运行交融而成就的“活的天体”,每个人都是天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精神、有尊严、有自己的活天体。同样,在我的眼里,苦荞不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五谷杂粮,而是一种用植物来表达的天语中,承载天人精神价值精华所在的圣物,是无尚“天权”的象征。
我爱苦荞,爱苦荞本然的苦涩与平淡。正因为不弃苦涩并安于平淡,苦荞才能一直固守着本然的天性和神圣的贞操,一直坚持着自然与自己。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多多珍惜阳光、空气与水,只有这些毋须用铜臭来标价目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大自然,多抽点时间与自己在一起,不要辜负上苍的恩典。人本的真实价值,总蕴含在平凡、淡漠与自然之中。人啊,人,只有不过于沽名钓誉,不热衷争权夺利,不做名奴、财奴和权奴,才能活出自己,才能无比亲切地感觉到时间的温情与空间的舒展,把人生之梦做真、做好、做圆、做满,真正活出自己。
朋友,喜欢苦荞吗?想看看苦荞花吗?在我老家贵州省纳雍县那个贫穷的乌蒙高寒山区,在那片天人接壤的地方有,大片大片的,一山一山的......。
遥想儿时,在几弟兄共挤着睡的大木床上,头靠的,是一个里面装着不知道为何物的枕头,触摸时,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稍大一点时,大人们告诉我,里面装着的,是苦荞的壳儿。
苦荞的壳儿,棕褐色,辣椒的种子般。童年时期的我,总认为,那些做枕芯的黑不溜秋的、米糠样的东西,是一种既不能喂养牲口,又不能当燃料的农作物的壳儿;而这种叫“苦荞”的农作物,既不好看,也不好吃,可以说,是一种无足轻重的农作物。
稍懂事时,常常相约小街上的小伙伴到距家不远的山坡上玩耍。“糖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春天,冬雪消融,万物自冬眠中睁开惺忪的双眸,金黄色菜花地旁,蜂飞蝶舞处,常可见的,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苦荞,聘婷,淡雅。苦荞有细纵棱、直挺的淡紫色的茎,大约有半个大人高。花瓣呈卵状,白色或淡紫色。适逢初秋,当油菜花已谢,花蒂宛如怀孕***的肚子时,苦荞花“眉如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点而朱”,铅华弗御,清芬依旧,待字闺中。
以后,逐渐知道:苦荞又称荞麦、甜荞、野兰荞。廋果,小黄豆般大,有三条棱和纵沟。上部棱角较锐,下部圆钝呈锯齿状。成熟时,为黑褐色,色泽晦暗。花期半年多,果子成熟将近一年。苦荞的籽粒、皮壳、秸秆和青贮都可喂养牲口家禽,是珍贵的饲料。
苦荞壳被家乡的父老乡亲变废为宝,那是由于其有着独特的药效。据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论述:苦荞壳有清脑明目的功效,可防治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梦和耳鸣等疾患。而用苦荞壳做的枕芯,由于壳与壳之间形成了透气通道,且极富弹性,可在睡眠状态中的各种睡姿中,保持着颈椎的生理性曲度,以确保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不受压迫,不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等神经内科疾患,从而起到防治脑血管意外的奇特功效。
如此看来,苦荞应是沉默的英雄,而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贵州乌蒙山区,大多数人的祖籍为外省;土生土长的,唯有彝族同胞。一方土质养育一方人,贵州乌蒙山区的土质,除了适于种植包谷,还特别适于栽种苦荞。这也难怪,彝族人对苦荞的感情,远远高于我们这些祖籍为外省的贵州乌蒙山区人。依稀记得,童年时期,自读过私塾的外公那儿学过一首彝族民谣:
山坡撒下苦荞种,一月幼苗绿油油。
嫩叶似伞似斗笠,花开如雪兆丰收。
硕果累累逗人爱,荞子堆山吃不愁。
老人吃了还了童,娃娃吃了能长寿。
姑娘双眸如秋水,乌发放光身姿柔。
十指纤细如春笋,腿长腰细似翠柳。
……
别看苦荞平时只为彝族老乡们重视,不为汉族老乡们栽种,可是,在干旱时节,当干裂的田土里栽种不了包谷或稻谷时,苦荞成了救命的天使。记忆中,弯腰驼背、蹒跚着一双小脚、身穿洗得褪色的蓝布衣衫、头缠黑丝帕的外婆,会从围腰口袋里随手抓一小把苦荞种子,向那些田土的裂缝撒去。边上的苦荞种子,可用棕叶扫帚刷几下,即可刷进裂缝里。如此这般,就算种上了苦荞,不用浇水,也不用施肥,过不了多久,就能吃上自己家里石磨磨出来的苦荞饭。时过境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苦荞渐行渐远。可是,偶尔,也会与久别的苦荞再度相逢。
年轻同事的母亲来了,为了表达对我这个书呆子的一番感激之情,好说歹说,非要请我吃一顿饭不可。盛情之下,岂有不答应之理啊?她自黔东南的施秉县而来,不知道我们这个小城市,有些什么风味小吃。在年轻同事的带领下,绵绵秋雨习习秋风中,下了天桥,来到了门口柳荫环绕的“苦荞饭乌骨鸡”火锅店。大约半年前,为迎接两个自外县来的年轻女同事入驻我们科室,我特地带着她们到这里品尝苦荞饭乌骨鸡火锅。没想到,仅仅那么一次,苦荞那其貌不扬、苦中含甜的淡淡的芳馨,就让她们惦记着这里了。店很小,四人围着火锅坐着却并不觉得拥挤。相反,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同事母亲是当地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舌灿莲花。虽然不是同事的亲生母亲,但,并无那种后母继女的生分,与同事相处得恰似一家人。据同事继母介绍,自己的儿子还处于嗷嗷待哺时,其前夫患病而终,丢下了孤儿寡母,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幸好,遇上已经离异的同事父亲,惺惺相惜,成了一家人。我听了,连说:“好不容易的一家人,好不容易啊!”吃完了,难舍家乡的苦荞饭,同事的母亲特地向火锅店的老板提出要买尚未吃完的苦荞饭。火锅店老板慷慨地送了。满怀感激之情,她提着一次性饭盒装着的苦荞饭,喃喃自语:“苦荞,先苦后甜;苦荞,其实不苦啊……”
上了天桥,细雨仍绵绵,凉风仍习习。道别时,没有太多的客套话,只有苦荞淡淡的芳馨。
苦荞不但可以做成饭,还可做成苦荞粑。苦荞粑,似北方的窝头,翠绿色,似翡翠,吃起来微苦却甜而不腻。而荞凉粉,确实为苦荞的骄傲。无论春夏秋冬,常可见,在街头巷尾,小溪旁,桥堍下,偕同三两人,或兄弟姊妹,或亲朋好友,或邻居同学,步入搭着棚子的苦荞凉粉摊。坐在摊前的长木板凳上,看着面前放着的盖着白纱巾的荞凉粉,白玉般,被荞凉粉插子一插又一插地插成条状后,层层叠叠地放在白瓷圆盘里。之后,得亲自动手了:用小勺把红红的辣椒面、切细的鱼腥草、炒熟的黄豆等,依据各自的口味,陆陆续续地舀进面前装着霉豆腐大蒜水的小碗中。就这样,一边吃着,一边看着荞凉粉摊后面的穿城河,倒映着婆娑树影、蓝天白云,缓缓流淌,滋润着依水而居的草木。那蕴藏在荞凉粉中的苦荞的律动,仿佛就在这一泓清碧中,流淌出“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崧初后生”的雅趣。可以说,吃苦荞做的凉粉,不只是为了一品其又辣又香的独特风味,还可品家乡的美景、风土人情、饮食文化。
家乡的苦荞,虽其貌不扬,却散逸着鲜妍,让世间潜上心头的嘲哳戛然而止;其顽强生存中轻撩起默然奉献的窗帷,缱绻寒流成满面春风,暖化残雪成涓涓细流,滋养着枯窘,冲刷了那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误会。
大凉山南部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恰巧也在这样一片单单只属于凉山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植物——梗,“梗”是祖先赋予的彝语名字,汉语翻译过来便是“苦荞”了。在我国,还有一个享有“中国荞麦之乡”的地方,就是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而要我说,长得最为扎实、味道最为纯正的还数家乡的苦荞。
家乡苦荞的吃法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仅仅在凉山就有很多种吃法:将荞面和水搅拌均匀后放在火塘里面烤的,在锅里煮成荞粑粑的,放糖、加水在油锅里加温搅拌成荞面糊糊的,还可将荞面煮熟冷却后做成荞面凉粉的……这无不体现了山里人对食物的热爱,对美味的追求,对生活的细腻。几乎每个彝家的孩子都是吃着苦荞长大的。老辈人常说,苦荞面几乎和母亲***房里流出的***汁一样,营养价值是极其高的。每家人都要种点,特别是为了家里新添的婴儿。一到开春就得忙碌着播种,待秋季就收割、打子、磨面。每当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了,就给他喂苦荞面,可以添一点甜味,但是大多数人家还是给孩子吃原味。
苦荞生长在高寒地带,抗寒是它的一大特性,每个彝家孩子骨子里头带点不服输的那种抗争精神,大概也是苦荞赋予的!苦荞食味清香,容易煮熟,容易消化,也容易加工。最大的一个特点要数它含热量高,可以提高在大山里生活的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在我家乡的小县城里面,还有一种常有的独特吃法,家乡人取名为“洋芋疙瘩饭”。每逢佳节,家里来客,这道看似简单却充满着饮食之道的洋芋疙瘩饭都会在每家的饭桌上成为一道口感醇香的主食。
清晨的鸡鸣,拉响了阿罗婆婆家不比往日的幸福前奏,山谷的最后一层薄雾也在逐渐撒开的光网中渐渐褪去。她膝下20多位儿孙已齐聚在家,每一年的这个时节就是家人团聚的时节,也是老婆婆最开心的时刻!在外打拼的、求学的一一归来,聚在火塘边,一家人好似锅庄旁的锅碗瓢盆一样齐齐攒攒的。她开始张罗着今天的这顿佳肴。阿罗婆婆一生积攒了多少农家特有的厨艺,这是她毕生辛劳勤俭带来的馈赠。她对每道食物都很讲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对食物的选材、加工、以及火候都严格把控。“洋芋疙瘩饭”,顾名思义就是用土豆和苦荞面这两种食材搭配而成的。苦荞粉是用他家已有百年历史的石磨推出来的。首先把苦荞籽儿磨成碎碎的颗粒状,然后用簸箕筛掉壳子,剩下的苦荞面还要用细孔簸箕分离,经过层层筛选后才能分出“头道”粉、“二道”粉、“三道”粉。管洋芋疙瘩饭所用到的叫“三道”粉,阿罗婆婆选用的恰恰不是“头道”粉,“头道”粉是几乎都给儿女家新生的婴儿食用,有时候多一点点也送邻里乡亲。接下来就是选土豆了,对于土豆的选择也有讲究,需要刚刚挖出土的新鲜土豆,而且更要讲究形状,大的中空,长的不面,半个拳头那么大的就刚刚合适了,既面又鲜,完完全全能烹制出扑鼻的芳香。
选好土豆,筛好荞面,就可以搅拌了,阿罗婆婆常用大的簸箕,那是她刚出嫁时娘家的陪嫁,那个年代穷,一个簸箕要从汉族干亲家借来竹片自己编制。她总说在簸箕里面和出来的荞面疙瘩才能留住原来的味道。待搅拌均匀便可盛上蒸笼。火塘具有留温集热的功能,一般火烧旺后,几根干柴就可以催出一锅沸腾腾的汤了,一锅洋芋疙瘩饭半个时辰也就可以起锅了。但是为了保证稚嫩鲜华的口感,还不能立即食用,需要放在地上凉息片刻,待水蒸气弥散开了,揭开锅盖,一锅色泽光亮,口感丰厚的洋芋疙瘩饭才算是成功的,往往这时候也是阿罗婆婆眉开眼笑的时候,她知道这一顿饭是给儿孙们最珍贵的礼物,也算是这一年来给他们接风也给他们洗尘。伴随着午后的习习微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沉浸在这祥和的氛围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都说每个人当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往自己的嘴里塞东西,从手指到拿到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饿了,还是通过味觉和口腔触觉在慢慢感知这个世界。这大家子人最初对“味”的感知也大概就从阿罗婆婆的***汁和她亲手酿造出的苦荞面开始的,那种唇齿间苦尽甘来的余味,不仅让他们享受了吞咽的快感,也让他们细细地品尝了阿罗婆婆这一生永不褪色的生活艺术。如今阿罗婆婆的儿孙们在天南地北各自奔波,唯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到最初触动味蕾的原点。
苦是苦味,位居五味正中;荞是苦荞,出于酉阳后坪。不要瞧不上山旮旯,不要看不起苦荞粑。山里人山里样,吃得苦下得辣。吃得苦,有精明;下得辣,有创新。国际粮农组织公认,优秀粮种苦荞出名。苦荞有科学元素,农民有吃苦精神。方正苦荞粑,吃苦耐劳人。
苦荞,粮药兼用粮种;苦荞,五谷杂粮之王;苦荞,无公害农业产品;苦荞,原生态健康食粮。不用农药,不施肥料。生长于纯净无染的自然环境,出产于空气清新的大山深沟。抗癌食粮,含黄酮、富含硒、富含钙;“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黄酮生物类,硒是抗癌王。改善膳食结构,促进人体健康。苦荞米,制成茶,有活性,易消化;苦荞茶,呈方形,含芦丁,作用大。
苦荞富含芦丁,芦丁作用多多。迅速清除自由基,人体之皮肤可快速嫩滑;作为天然防晒剂,阳光紫外线可大量吸收。芦丁属维生素类药,苦荞因而能抵抗炎症。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保持及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用于防治糖尿病和出血性紫癜,用于防治高血压与视网膜出血。
绿色苦荞米,方形苦荞茶。开水冲泡苦荞茶,饮出苦中甜;苦荞掺入大米煮,吃出好心情。身体欠佳,患了疾病;苦荞米茶,吃回健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荞饮茶,健康长寿;财富地位,过眼云烟。听我吃苦劝,读我苦荞篇。
每当过节聚会时,总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一个个如鱼般活跃着自己的香味,吸引着来客的鼻子与眼球。虽然那一桌子好酒好菜比我平时吃的家常便饭更高贵些,但我还是觉得那苦荞凉粉是他们无以媲美的。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一个不甚有名的地方。这里的天气较为干燥,所以人们容易上火————这时,只要行走于街道店面,总要吃上一碗当地特产:苦荞凉粉。
物如其名,苦荞凉粉是用苦荞面做成的,滑润爽口,微苦。但是一洒入“盐水(当地人常称,是用醋、酱油、葱花等做成的汤),苦味渐散,转而化成了咸淡刚好的味道。
卖苦荞凉粉的师傅技术非常娴熟:只见右手拿一把柳叶小刀,把凉粉砣儿放到小盘子里,用柳叶小刀先顺着削一遍,再逆削一遍,眨眼工夫,凉粉砣儿就被削成了细细的丝儿。然后将其放入碗中,浇上用醋、葱花之类做成的汤,再撒入辣椒、芝麻即成,经过筷子搅开即可。
完成这些复杂的工序后,还要添上几片薄豆腐干,这样一来,一碗正宗的苦荞凉粉才做成了。
在吃苦荞凉粉的过程中,也是有说法的。
第一,吃的时候切勿大口大口的吃,要慢慢地品味;第二,最好加上店家的辣椒油才好吃;第三,吃完记得连盐水一起喝。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吃灵丘苦荞凉粉的奥妙。而且不宜吃饱,一次吃一碗即可,这样才能永远记住灵丘苦荞凉粉的清凉爽口。
以上便是我家乡的特产,欢迎你们前来品尝!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3:4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979848724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陇南苦荞酒杂文随笔(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陇南苦荞酒杂文随笔(精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