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一讲与第二讲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整理的《弟子规》第一讲与第二,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第一讲 总叙
【原文】弟子规 圣人训
【注解】做人的规范,圣贤的教育。
【讲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工作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并指导每个人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做人、做事的经典。
“弟子”就是学生。学佛的人称为佛弟子,上了大学还是佛弟子,退休了还是佛弟子,在成佛之前都是佛弟子。所以,弟子跟年龄没有关系。我们学习《弟子规》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弟子,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是圣贤的弟子。怎么可以说《弟子规》是小朋友们学的东西呢?认为《弟子规》只是学龄前儿童的读物,这种观点有两个误区。首先:弟子,不是专指学龄前儿童;而是在我们没有出师以前都是弟子。什么时候才算是出师呢?就是我们能够把《弟子规》上写的一千零八十个字、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全做到了,我们就算出师了,就算做人完全合格了。其次,我们要搞清楚《弟子规》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学了、背了就完了吗?不是。《弟子规》是指导我们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是拿来践行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在做人、还在做事就离不开《弟子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本薄薄的《弟子规》,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弟子规》里只要还有一条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做人就不能称为圆满,做人不圆满生活就不会美满。
“规”是标准、是规范,是儒家修身的戒律。天下之乱,乱在国家;国家之乱,乱在家庭;家庭之乱,乱在男女;男女之乱,乱在思想;思想之乱,乱在文化;文化之乱,乱在教育;教育之乱,乱在标准。做人标准的混乱,正是今日世界混乱的根源。中国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主张个性张扬、言论自由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标准多了就没有了标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道理多了就没有了道理。天下怎么会不混乱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定一套《交通法》的话,道路就无法通行。车辆行驶的规则需要统一,那做人的法则需不需要统一呢?所以,驾驶要守《交通法》,做人要守《弟子规》;驾驶不守《交通法》会出车祸;做人不守《弟子规》会出人祸。
“训”就是圣贤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去除习性,回归自性的教育。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是明白人,小人是糊涂虫;天命就是自性,大人是胸怀天下之人。《弟子规》就是圣人之言,我们怎敢不心存敬畏,依教奉行呢!
《弟子规》凭什么可以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而不是其他东西呢?《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行为规范。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五伦”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夫妇。人与人之间的这五种关系在孔老夫子出世以前它就存在;并非孔老夫子的创造发明,孔老夫子只是发现并总结而已。这五种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所以它是规律、是真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本有的属性,这不是孔老夫子的创造发明,而是人的天性。至于贪、嗔、痴、慢、疑,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习性;是“苟不教,性乃迁”的结果。既然儒家倡导的“五伦”、“五常”是真理,是出自人的天性;那建立在人类社会伦常大道上的行为规范——《弟子规》,不拿它来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拿什么来做标准呢?《左传》里说“人弃常则妖兴”。做人不守《弟子规》就会偏离伦常大道,人就变成妖魔鬼怪;长着人的模样,其实是人面兽心。
今天很多学校都在推广《弟子规》,老师和家长也在要求学生和子女践行《弟子规》,但为什么就是一阵风?过了就过了,收效不大。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老师和家长身上,学生和子女都会问一个问题:“既然你们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天天都在说《弟子规》好、好、好!那你们为什么不照着做呢?”所以,老师和家长们不可以把《弟子规》做为教材,而是要做为剧本;老师和家长要把《弟子规》演绎出来,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和子女,这才是真正圆满的教育;我们也才能得到《弟子规》中圣贤教育的真实利益。
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功课。很多人做人、做事不成功,找不到原因,其实翻开《弟子规》,答案全在里面。那是不是学了《弟子规》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弟子规》只是告诉我们要这样做,但它没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弟子规》只是入门的课程,后面一定要学习圣贤经典,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仅仅是学了《弟子规》,硬着头皮去践行,不学习圣贤经典的话,坚持不下来,不信大家可以试试。我们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佛家讲修行的四个步骤:信、解、行、证。首先要相信古圣先贤们不会害自己的后代子孙;然后通过学***典明白《弟子规》中的.道理;再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弟子规》第二讲
【原文】首孝悌 次谨信
【注解】第一:孝顺、友爱;第二:谨慎、诚信。
【讲解】“首孝悌”。“首”就是第一,头等大事,人生第一要务;“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与爱。延伸到对领导的孝叫做“忠”,对尊长的孝又称为“顺”;“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具体地说叫“兄友弟恭”。为什么要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呢?因为“孝”是对父母的敬爱,“悌”是对兄弟姊妹的友爱;敬爱和友爱是人类天性中本自具足的本善,也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两样东西出了问题,家庭一定出问题;家庭出了问题,社会一定出问题;社会出了问题,国家一定出问题;国家出了问题,世界一定出问题。
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什么意思?践行孝道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承孝道文明。孝的核心内容就是爱与敬。《孝经士章》里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敬与爱合于一身则是对父亲的“孝”,而对母亲的孝侧重于爱,对领导的孝侧重于敬。对领导的孝又称为“忠”,对尊长的孝又称为“顺”。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什么是为人之本?仁,仁者爱人。“仁”字为什么由“人”加“二”构成?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事,而是你、我双方,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这才叫仁。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孝、悌!
“次谨信”。“次”是第二,是其次。人生第二重要的事情;“谨”是谨慎、认真负责;“信”是诚信,是不欺骗、不妄语。谨与信为什么放第二位呢?谨是谨慎,做人要谨慎;这跟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个性张扬”刚好相反。做事如果不谨慎,一是容易出错;二是容易伤到自己,也容易伤害别人或遭人妒忌。连开车我们都要谨慎驾驶,更何况是做人呢?
信,讲的是诚信。诚信是信任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信任可言。如果地球上就我一个人,这一条可以不用管。可事实不是这样,没有人可以一个人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总要与别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诚信和信任就非常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对人不讲诚信,别人也会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不信任别人,别人同样不会信任我们。当我们跟身边的人既没有诚信也没有信任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孤家寡人”,不要谈做人、做事,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人言为信,说到做到就是人言,说到做不到就是鬼话。诚信二字,诚是信的基础,没有诚就没有信。什么是“诚”?曾国藩说:“一念不生谓之诚”。简单地说就是:不要用脑去算计,用心对人就叫做“诚”。我们要怎样才算是用心对人呢?让别人觉得我们真诚那不叫真诚,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很真诚也不叫真诚;只有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真诚,而每一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是真心本性的自然流露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做到了真诚。这正是老夫子在《中庸》里说的“自然真诚”;也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大音声稀、大象无形……”的境界。
拓展:弟子规解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3:41: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910785722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弟子规》第一讲与第二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弟子规》第一讲与第二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