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更新时间:2023-09-01 21:15:32 阅读: 评论:0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

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1、辘轳:从井中汲水的器具。金井梧桐:古代常用此来表示晚秋。

2、惊秋:别作"经秋"。惊秋有两解:一说梧桐树吃惊秋天的到来。一说秋风惊动了梧桐。可并存理解。

3、新愁:别作"和愁","如愁"。和:伴随。

4、虾须:因帘子的流苏细长,如同虾须,故用虾须借代珠帘。

5、琼窗:装饰华丽的窗子。春断:春尽。别作"梦断"。双蛾:别作"双娥"。蛾,蛾眉。指妇女细长的眉。

6、边头:极远的地方。

7、鳞游:游鱼。古人有把信放在鱼状的匣子里传递的习惯。故多用"双鱼","双鲤","鱼信"之类的词指代书信。

8、九曲:别作"九月"。因黄河河道多迂回曲折,故用九曲指代黄河。九在这里是约数。溯:通"泝"。逆流而上。

赏析

这是一首悲秋思人的词。风格属中期作品。

上片状景,写悲秋感怀。梧桐叶落金井上,已是晚秋景色。秋风惊落了梧桐叶,细雨偏更惹秋思。细长的珠帘卷起来挂在玉钩上。这里用白描的手法,将辘轳,金井,梧桐,昼雨,虾须,玉钩这几样事物,用愁贯穿,使本来无关联的事物有了内在的联系。使整首词,弥漫着一种清冷深秋的愁绪。一个惊字,不仅是秋风惊落了梧桐,更惊动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旧恨未平,又添新愁。

下片抒情,写相思难寄。晚秋的景色,不仅断送了春光,也令女主人公,想起了离别的人。春在这里不仅指春天,也指男女间的.爱情。想到离别的爱人,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她望向远方,却看不到离人的身影。想将相思寄到远方,可是黄河九曲,如此寒冷,连鱼也无法逆流而上,也就无法将书信传递到思念的人手中。

这首词表面看来,是一首闺阁悲秋之作。但是联系时代背景,当时郑王北去未归,也可以理解为后主思念弟弟的感情流露。结句不说人在远方无法传递书信,却怪黄河九曲寒冷,游鱼无法逆流而上将书信传递。化用典故,将书信活化为游鱼。但即使是书信化为游鱼,仍无法寄去相思。抑郁感怀之情,就更令人难耐了。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开宝六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从善为泰宁***节度使,并留在京师。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作登高文,哀念不已。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是从善入宋后未归,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3:0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574132692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pdf

标签:辘轳   梧桐   采桑子   李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