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1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1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听到老师介绍这部电影时不以为意,但是随着何冰老师的出场以及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全班同学都在专注于享受电影本身,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所以我想要写下观影感受来表达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感悟。
据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本身是由一部影史经典作品——《十二怒汉》改编而来,但是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故事,汉化台词,而是将原本的十二个主人公,加入了因为我们中国独有文化土壤和社会现状而产生的不同社会履历以及性格。电影的名字是十二公民,而看完电影后也能发现,这可以说是一部群像剧,尽管何冰扮演的8号检察官是故事的引出者和主人公,但是在观看整个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因他们每个人对证人或证物的不同看法从而知晓各自的故事。在这十二个陪审团成员中,身份与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之中有出租车司机、医生、退休老汉、房地产商人等等,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种身份阶级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相同案件的不同看法,而通过这些看法,我们也能发现其中隐含着我们现行社会的一些问题,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关于辩护是否有罪的侦探型电影,而是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社会面貌与人间百态。
这部影片的核心就是富二代弑父案,直至影片的结尾,我们也不能断定案情的真相,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不同人物对于案情的看法,首先是诸多网民。网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孩有罪。也许按我们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些网民简直是出离愚蠢,并不知道详实证据也没有分析就妄加定罪,但是,也许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当这种事件真实发生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会被大众的风潮带偏。三人成虎事多有。
再从网民的心态上分析,一般来说,我认为那些觉得有罪的网友有以下几种心理。首先就是没有完全去了解事情全貌而根据媒体提炼出来的结果做出判断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从情理上也很能让人理解,这不是一出简单的杀人案件,这是富二代杀父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富二代,二是杀父。当这部分人或是根据社交媒体或是从他人口中听来消息后,如果是一般的案子也许并不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土壤,使得杀父这个禁忌触犯了很多人的心里底线,使他们将自己代入,试想,假如自己的儿子也这么不孝该怎么办,这种代入感混合着一种义愤填膺的正义感使得这桩案子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结果,那个男孩就好像是殉道的耶稣一样,无论他杀还是没杀,正义还是邪恶,他都必须以死来恢复这些人中的“心里创伤”,正是如此,当检察院宣布暂缓案子处理后网民们的争议才这么大,“魔女”必杀之以正人心。
其次,这一部分网民很可能是本着看热闹,看杀头而来的。纵观近年来争议案件中的网民态度,很多人都有相当的戾气,这部分戾气可能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心,学习的不顺利等等。举个例子,当人贩子是否死刑被热烈讨论时,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发现有一批网友,他们不单单支持死刑,而且还讨论起了死刑的执行方法,什么杀千刀,枭首,凌迟甚至将家属下狱,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讨论这个案子了,其实人贩子死不死都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毕竟没有利害关系,但是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戾气,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骂了,在现实里无法反驳,便想找一个有罪之人来替代那个老板的位置,期望着以这种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这份人血馒头,他们也不会错过。
讨论完网友的心理,我还想再追究一下大学里的辩方律师。8号在剧中说过,那些辩护律师根本就没有尽心尽责的为被告辩护,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当场要求更换律师,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当审判锤落下时,可能我的青春年华,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了(此处可接肖申克的救赎),所以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尽管是在模拟法庭,这样的行为也是相当的不称职的。但是我还想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这也不一定怪她们。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讲究的就是邪不胜正,因此我们的戏中剧中也就基本是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的人物塑造其实先天就有很大的缺点,就吹毛求疵的以传统剧目,铡美案说起,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义,最后砍下了潘美的头,可是事情总有万一啊,你心中的万一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万,圣旨未到,包拯便动手,在古代,这很显然就是藐视法律条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的例子。铡美案,这样黑白分明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是黑白难以真正判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法官往往是听信所谓正义的一面之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将它代入到现代,那个辩护律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根本角度上讲,还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造成的,我国观念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更重视程序正义而我们重视结果正义。诚然,都是从正义的角度,利他的角度出发,都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是没有程序保护的结果真的是对的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汤普森杀妻案,这个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它和电影中的案件一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因素,汤普森是一名黑人,对于很多有种族歧视的人来说,这是罪名,他是橄榄球运动明星但没有文化,有暴力和酗酒前科,如果按剧中网民的角度,他的作案动机和个人经历都会让他最后被证明为凶手。事实上,哪怕他的辩护团队也有这种怀疑,但是他们没有将这种怀疑表现出来,因为既然接受了这份职责,也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他辩护,在未定罪之前,他永远只是嫌疑人。最后,汤普森因为律师团的出色发挥沉冤昭雪。但在影片中,妨碍大学生为富二代辩护的仅仅是能力问题吗,我相信这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可能还是她在潜意识中觉得富二代杀人了,我为他辩护我违反了内心的良知,我不能这么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不认为这种理念一定是错的,相反,它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仁与义,可惜的是,在现代司法面前,我们必须抛弃掉这一切,以最冷酷,尽职的面貌出现在法庭上,这是作为一名司法系大学生的基本意识,影片很好地暴露出来了这种不足。
谈完了司法角度上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剧中的社会问题。十二位陪审员,他们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态度有根本上的不同。第一种,以检察官,商人和医生为代表,尽管商人一直反对检察官的观点,可是他的每一项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的,不掺杂个人意见的,就如最后他对司机说的话一样,向真理低头是一种幸福。第二种,以老北京和司机为代表,这两个人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反对派而且经常以在我们眼中无理取闹和蛮横的态度对待法庭,直到剧情的末尾我们才发现,出租车司机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结合上文第一种网民的心态,不管真相如何,他就是要反对,抛开他儿子的事情在后面提,这本身是一种扰乱司法制度的体现,因为个人的私情,真到法庭上,有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陨落,这也反映出来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我们还处于小康社会,没有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因此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漏洞,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国家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的吸取西方陪审团制度,而是根据国情变通。最后一种人,就像二号和十二号一样,他们是法庭上的墙头草,并非贬义,而是哪边得势支持哪边,这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两边都不得罪,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的表现存在,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人也最好不要出现在陪审团上。陪审团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对于案件有价值的思考,敏锐的判断,假如每个人都是这般好谋少断,那么辩护律师说完时支持辩护律师,原告说完支持原告,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案情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结果。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喜欢:"他们听不见,几位模拟陪审员反复在说你的,他们听不见。”是的,生活中我们也一样,这部电影折射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个人。我们卑微的活着,别人听不见你的声音。有人会听见,他们听见的是他们想听见的声音,而这又违背了你的初衷。
电影以***法大学组织模拟法庭辩护审判以及家长陪审团为切入点,故事以怀疑富二代杀害生父案件分析为主线,从电影开头十二位评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富二代无罪到电影快结束时只有一位坚持有罪再到最后全员举手表决一致认为无罪的大逆转。从影片中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还原到现实。我看到的是每一位评审员背后的故事。我们太平凡,所以从不张扬,就像王小波太太李银河写传记时所说。她说,我觉得自己没有经历不凡的年代,也没有任何非凡的成就,所以一直不曾想去写自己的故事。可是在她读了一位也是有平凡人生的作家写的传记后,她改变了想法。她说,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写的很精彩。对啊,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不同,想法见解也会各执一词,可是这恰恰是我们自己啊,我们与别人不一样。
十二公民确实值得一看,电影的主题也值得引发思考。中国教育自古就有少数服从多数,随大流等。我们缺少的是反证思维,换个角度思考的魄力。我们会跟大多数人一样,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该结婚结婚,却不会去试着说服别人我有不同的活法。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人云亦云,不会真正给自己时间深入冥想,也不会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看见别人下海捞金,你也就奋不顾身前去;看见别人创业致富,也每日坐着创业梦。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我们都该去认真思考每一个决定,一定用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这样选择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
电影诠释了对每一位生命的尊重。事情不分大小,说大就大,说小也小,关键是我们自身的态度。看电影也是看生活,或回忆,或遐想,这也是生活本身。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
故事和十二怒汉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是一个富二代杀父,比起十二怒汉,十二公民是发生在中国的,他更能反应社会的那些问题。
看完后其实最先想到的便是看客这一形象,他们虽然在讨论中,但一开始其实都是看客。无知迷茫,按照网上的那些就下定论,想当然,不去深入思考。就像是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鸭子,高高抬起头仿佛对这件事高度关心高度有见解,可实际确实麻木的去关心罢了。这不单单是影评中的几个人,这的的确确是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键盘侠喷子这种我们熟悉的词汇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直到现在,骨子里还是麻木的。社会舆论,人肉,以及你肯定在大街上见过,出了车祸一团人在旁边看着,议论纷纷,却没点实际的。8号则不同,或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至少我们不该就随舆论,就妄下定论,一件事往往可能并不是表面想的那样。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点,所以事情只有看到它背后所藏的,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是8号一个个说服其他人。但是这进程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的耐人寻味。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影。3号,反抗到最后的那一个,其实看得出最后他已经明白自己错了,那个富二代也许真的不是凶手,但他不举手,为什么?他身上是有问题,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孩子,的确是有他说的那种问题,所以他也就自然认为富二代也是如此,因为那是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自私,狂妄自大,这应该才是问题的本源。
这部影片无情的揭露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显示出了人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5号,混混,但他知道什么是善良。
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
暑期一所***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不同身份、职业背景和文化层次的人们,对于道义、法理的理解和判定是有很大区别的,最终能否找到妥协点,能否形成统一意见,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我以为对一切事物的判断和给出结论,都需要建立在了解、理解和有所遵从及参考的标准上。不能让一个人对不熟悉、不了解、不理解的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臆断!
陪审员臆断害人,医生臆断害命,老师臆断误人,领导臆断误事,生意人臆断蚀本。而世上又不存在每一次决断都正确的人,总有一些偏差和遗憾,十全十美的结局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各级陪审员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相去甚远。但法律形式上还规定有他们的参与,其作用和结果到底怎么样,我等局外人不清楚。期望他们的心态是端正的,法理是清楚的,判断是公允的,少出现误判或错判的情况,就是‘吃官司’人们的福音。
另外一个想说的事情是,中国的父子关系,特别是社会观念变化日益加快以后的父子关系,会变成什么样?除了抚养与被抚养,还有没有平等的沟通和温情?利益、诱惑、世态、他人、朋友、工作、老板……等等因素对父亲有什么影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对未来有什么影响?我是有点迷惘了,感觉许多东西已经变得无法理解,许多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掌握,许多感情已经变得无法接受。现实中的许多中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已经变得这个社会上最亲近的陌生人,不知这是一种悲哀、无奈还是无尽。我们可能选择用一种平淡与无所谓的心态去面对,可能是最明智的结果。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十二公民》改编自戏剧史集影史经典《十二怒汉》,以家长的高校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将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进行实施,该片全程围绕一件在电影中发生的富二代弑父的真实案例展开辩论,参与此次辩论的十二位家长代表了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阅历与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事情的不同看法,以亲切而深刻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围绕着社会事件而展开的人性之辩思。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不是依靠于精彩激烈的打斗戏,亦或是震撼人心的大场面,而是紧张而细腻的细节展现,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隐含着更深含义,尽其所能的向观众展示了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其中那些亲切而让人感到熟悉的生活片段更是让人能够在观影时身临其境,而在对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十二公民》也没有采用将人物二元化的方式,使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得非黑即白,而是采用了从多个角度塑造人物,影片中的角色无一不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有理有据,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推进情节发展而设立的故意的冲突,他们身上隐藏的无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从这个小小的辩论会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那些被我们所忽视或遗忘的现象或原因,下面我将由12位陪审员为切入点进行讲解。
一号陪审员为法学院助教,影片中他所展现的对团队合作中的那些不和谐与混乱无奈与愤怒很好的表现了如今很多团体合作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让许多人感同身受;二号陪审员为数学教授,他所展现的为一个平和而不喜争的形象,熟悉的话语打呵呵让我联系到那些和蔼的长辈上,不禁感到亲切;三号陪审员为出租车司机,他代表了那些思维较为老旧与固化的长辈,虽然他在影片前期所展现的极具封建思想与因为个人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傲慢与固执不免让人感到反感,可是后期对其生活经历的讲述也让人更加全面的理解了这个角色,他的性格不仅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那个时代对他的塑造,而后期讲述的程度刚刚好,并非如某些电影为了达成所为美满结局而生硬的洗白,而是基于社会现状的个人痛苦与思索,使这个人物充满了冲突性与合理性,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对于老一辈与年轻人沟通与关系问题的讨论;四号陪审员为房地产商人,他所代表的是社会中职位工资更高那一部分人,他是全场讨论中最注重逻辑关系的一位陪审员,而在影片中所展现围绕他的仇富问题也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偏见的一面;五号陪审员为坐过冤牢的混混,他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那对于人物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可怕性,他因为人性的自私与复杂性而蹲了冤牢,可是在冤情解决,出狱后的他依旧被其他人所蔑视与歧视,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影片中,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研普遍存在,这样的人物无疑引发了我们对社会舆论探讨,月更向我们证实了法治正确执行的重要性;六号陪审员为急诊医生,他以自己的经历所阐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观点,毫无疑问在影片前期起到了的推进作用,而这一番话同时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反思,我们在发表任何观点前都要仔细思考,一句话语很轻,可是千万句话加起来决定的可能是一个生命的去留;七号陪审员为小卖铺老板,他所展现的讨好和奉承非常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上下级之间经常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个略为幽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生活中的笑与泪;九号陪审员为空巢老人,他既展现了特殊时期人们所面临过的困境,也展现了空巢老人现在普遍所处的现状,他们需要照顾与关注,孤独很多时候是他们唯一拥有的东西。这位人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社会中空巢老人的关注的呼吁;十号陪审员为一位老北京,而围绕他而展开的一系列地域黑话题,也值得我们更多思考,没见过还要加以评论,自以为是的发表一些居高临下的评论,或许是无心之过,却也伤人入心,虽然处于电影中上帝视角的观众对于这种行为更加的厌恶与反感,但这个人物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那些没经历过就妄加评论的行为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十一号陪审员为大学保安,他与十号陪审员的互动再次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地域黑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时他的那一份纯朴,善良与憨厚也使我们所感动,这种淳朴的品质也是我们所要尊重与铭记的;12号陪审员为一个保险推销员,在看了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后,有一些人觉得这个人物的人物塑造不好,没有很多台词,没有很多互动,我正相反,觉得这个人物是必不可缺,而且是处理的非常恰当的,在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评论,大部分人是处于中立与观客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墙头草,当然,在这里,墙头草不是一个贬义词,这只是我们对于信息缺失而展现的必然结果,倒不如说如果不了解事实而妄加评论才是更加糟糕的,这个人物其实代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像也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此,我特意将第八位陪审员单起一段进行讨论,这位陪审员是争论的发起者,同时结尾的情节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位陪审员的真实身份——检察官,有人觉得这个处理不好,检察官这个身份使影片主旨缺少了平民的亲切感与重要性,对此我认为正相反,显示他是检察官才是一个真正好的地方,普通的平民。不会对这么一个现实案件那么的重视,而这次讨论也不会对案件产生任何影响,正是八号陪审员,检察官的身份才是这次讨论具有了真正现实意义上的重要性,也正是他检察官的身份,使他具有在影片中异于常人的严谨态度,现实世界中一次又一次的网络事件上舆论反转,无一不向我们证明着人云亦云的情况其实是日常化的,并不是谴责,只是很多时候立刻知晓真相确实对我们太难,我们不是当事人,自然就决定了我们对事件了解的片面化,这个人物的检察官身份向我们证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也从各个角度切入,向我们展现了西方的陪审团制度确实不适合国情。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复杂,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坏处,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多,人们对此事件的了解往往更趋于片面化与快餐化,一场讨论往往从针对事件真相的探究并成了各抒己见的“战争”,请让我们时刻保留一颗理性而严谨的心,要知道,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
影片开头,是某法律大学英美法补考模拟法庭现场,其实这一设定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绍了十二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经历的公民围绕一起命案展开的关于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辩论。我认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审员”,是因为其实这十二个人并不全符合作为真正陪审员的条件。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对于陪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和筛选体系。一开始是初选。首先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联系的人不得入选。
另外一些职业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比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等,也不能入选。此后其余的候选者还必须通过十分严格的审查,来删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
而影片中八号是检察官,六号是外科医生,而一直认为嫌疑人有罪的三号,则是一个与儿子有着重要矛盾的父亲,对于嫌疑人与父亲素有嫌隙这种情况易产生代入感,以致无法客观判断。这些都体现了影片中的陪审团与真正的陪审团的差异。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八号陪审员通过两位证人的证词再结合老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居住环境还原案发现场,找到时间上的矛盾证明老人证词有误,证实了嫌疑人的无罪可能。而实际上影片主体也是各位陪审员对于证词的推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陪审员们的投票结果。然而实际上,在美国,这一工作检方和辩方做的,相当于我国的原告与被告双方。影片中的两位证人应属于检方证人,那么辩方的责任就应是通过提问或出示其他证据检验证人及其证词的真实性,已达到辩护目的。这一过程叫听证。显然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十一个人都是在听取两段未经仔细审查的证词之后便轻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这种轻信,会使很多人遭受五号和九号陪审员同等的命运,就像五号说的“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也像八号说的“所谓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里头”“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义,也是法律工作的意义。我们的参与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法律必须是严谨的,吹毛求疵是身为一个法律人该有的态度。
8月25号,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我想,人家那么评价我,一定是我自己没察觉到,但又给了人家那种感觉,我才发现,我是喜欢把一件事情的性质、定义弄得很明确,表述的很精确。那么往往就会把事情放到一个很具体的条件下,以至于产生钻牛角尖、吹毛求疵的效果。而现在我很庆幸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因为法律再用它强大的力量保护了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的同时,也具有同样的力量去毁灭一个受冤者的一生,而我们学法律的,以后既有可能成为一名使用这一武器的战士,也可能会成为误用了它的刽子手。想要正确地使用它,对于各方面的严谨是必不可少的。
“无罪假定”,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不论嫌疑犯被指控的罪行有多么严重,不论检方手中掌握的证据看上去多么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必须假定其无罪。而这一方面大大减小了公民受冤失去自由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罪犯最后会因检方证据不足而逍遥法外,这就导致了美国的社会治安问题。然而在犯罪率走高的背景下,美国公民仍顶着支付重大代价的危险,坚持保护公民最基本的自由,的确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对自由的高度尊重。
然而,中国与美国大不相同,大到意识形态,小到公民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是不同的,这就注定了,美国司法制度不同于我们,并无好坏之说。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对比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影片中,十二名陪审员辩论中的乱象是可见的,这证明至少暂时,这一制度还不适合我们。
影片也反映出了社会中的各色人物,但就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方面,的确良莠不齐。但是,从另一角度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理智、有判断力的公民。而就像片尾展示的,这样一场开诚布公的辩论之后,人们互相感染、了解,卸下了刻薄、冷漠的武装,化解了偏见与误会,成为了互相体谅、尊重的朋友。一切都变得明朗和温馨。我想,这也是法律的意义,在公正平等的思考之后,是光明与温暖。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是个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它的演员班子和导演与其他电影的不一样,他的导演徐昂和演员何冰、韩童生等主要演员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暑期一所***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考试的学生补考。他们组成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家长组成了陪审团,在听了学生的法庭审理之后,对本案作出最终判决。但按照规则,只有12位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审判才能结束。由此,他们开始激烈讨论。在这次讨论中经历大大小小的讨论12次,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投票结果更是天差地别。最开始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其他11个人都认为有罪,最后一次全部认为他无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时候,3号陪审员问8好陪审员为什么投无罪,8号陪审员这样回答:'我是觉得,这事我们不说清楚,想明白了,随随便便把手一举,就把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这样不行。'我们为何对生命如此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去相信,或者是选择相信别人说的'事实',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质疑了?就因为如此,一条生命可能在无知的口水中淹死!10号陪审员说8号陪审员吹毛求疵,8号陪审员说:'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这不该吹毛求疵?'虽然这是令人震惊的'弑父案',但是人们好像只顾得去跟随大众的观点,作为谈资,而忘了去关心事件中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相信'既定的事实',而对真正的剖析却当作没事找事,都成了热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审员素不相识,职业也十分广泛,有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厂商、保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都牵扯出很多人的伤心事。3号陪审员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离家出走的儿子、4号做一年半冤狱,7号卖东西被保安追赶……一件案件的讨论触发了如此多的个人不愿言说的事,而这些被引发出来的事有令人唏嘘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讨论过程中还引发了地域歧视、冤假错案、**女大学生等敏感话题,使这部影片提供给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时,坚持认为有罪的3号放下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投了无罪。'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这应该是我们看待事情的立场。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12位***法大学毕业生的“亲属”,作为一场真实案件的陪审团进行案件分析审判的过程。电影一开shi一边倒11:1审判有罪,但是唯独8号对案件证词怀着非常多的疑点,并逐步与其他11位陪审员进行激烈的推理,推理期间交织着每位陪审员的个人感情、直觉、价值观、经验,辗转曲折,但最终秉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真理的执着,所有陪审员一致以无罪通过陪审裁决。通过电影有以下几点收获:
1、对生命权的敬畏: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命是作为公民权利的主体而存在的前提,是公民最根本的权利。面对生命权,人人都需要怀着敬畏去对待,这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是人得以存在的体现。
2、对待他人容易标签化:人们容易根据自己固有的感情、直觉、价值观、经验等,非常轻率地、绝对地根据他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如电影中对“富二代”、“保安”、“干爹”、“店小贩”等固化认知。标签化容易造成对相关群体的误伤,扭曲社会认知,扩散负面情绪,同时也契合当今媒体的“眼球经济”需求。
3、理性思维非常重要:我们学习过数学推理过程都知道,每一步的结论dou依赖充分严格的公理、定理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忽视这种推理化理性的思维,本质上是大脑的惯性是“节省能量”,因此容易用直觉进行判断。理性思维要求对事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行数据逻辑推理。在电影中8号陪审员带领大家不断用理性+数据+实践进行推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怀着“算一本帐”的思路多学习理性思维的益处。
非常推荐大家看一看这部电影。
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实际上漏洞百出,全是破绽,就这样一部没特效场景不变甚至演员都屈指可数的电影,引来了我们一阵一阵热浪般的掌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一个又一个“屏奴”抬起了头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这部电影,引起的不仅是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全神贯注,更多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若像电影中一样,突然有一天,我也有选择的权利,而且还是针对另一个人的生杀大权,我们会毫不加思考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做出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的选择吗?
影片中所展现的十二个人的行动与表现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死亦大事矣”,这是从孔孟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训言,想必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但这十二个人在第一轮投票时,仅有一个投出无罪,其余都投有罪。他们的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又在何处?
我想,面对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种大问题一,我们应该保持绝对的冷静,消除偏见,以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一个真正正确的选择。
但现在的我们,是一支为祖国行使权力、为法律维护公平、为公民主持公道的武装力量。假如我们不能像剧中那个检察官一样,冷静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人民的公道甚至国家的威严也就无从保障。我们,也就不能背负起保卫祖国、守卫人民的重任,倘若不能冷静、正确而公正地做出判断,我们和那些犯罪的人也就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他们所做的更要令人发指。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我们***人的基本要求。在***时,我们必须秉承着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不可在其中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更不可以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再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行为注定是愚蠢的。剧中体现了许多对于有钱人的偏见、对外地人的不信任、对犯罪或犯过错的人的不体谅、对不孝的错误定义,先入为主的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看电影不光只是看其中的热闹或是什么,要从其中学到什么才是关键。放下一切偏见,抛开自己之前的认知,真正地从零开始思考、去调查,这样才能真正的作出公平而又正确的决断。
其实不光是断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该这样,学会倾听但不去相信,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判定某一件事情的性质,当然,固执己见只会让你越陷越深,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行越远,真正地迷失方向。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一颗公正的心,一颗能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心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是一种必需品。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我想,我要把这八个字送给更多更多的人。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法大学模拟庭审的十二个家长扮演的陪审团成员就近期富二代杀害亲生父亲一案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故事刚开始,是一个就目前所掌握的人证物证所推测出的可能的事情经过,然后是一个女学生扮演富二代的辩护律师进行陈述,接下来就是陪审团进行讨论商议表决。
原本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演习,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无聊的形式化的游戏,除了何冰饰演的八号以外,其他人都把这当成一个公式化的形式而已,只是对着已经显而易见的案情随意的举手表决一下就好了。然而,原本这样一场对成年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过家家一样的游戏,却因为一个人的认真而显得正式起来。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那些证据天衣无缝,案情几乎就是所有人想的那样,而且我也不认为几个公民私下这么认真的讨论有什么意义。然而,通过八号的一点一点深入的分析,对证词的怀疑以及其他人态度的改观,我觉得,似乎这个案子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由于对于富二代的偏见和一种仇富的心理,当爆出这样的案子,我们就用自己的经验感性的推知了所谓的事实,说的好听点,是我们觉得富二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自小娇生惯养,其家庭对他们人格人性的培养有缺失,加之他的亲生父亲是个蹲过大狱的赌徒酒鬼,靠着中国的一句老鼠儿子会打洞的古语,我们认为他有犯罪的基因,综合起来,我们就这样定了一个人的罪。看完了全篇,我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自己刚开始的心理状态,有种幸灾乐祸,心想谁让你是富二代啊,上帝给了你好的家庭环境,总得让你失去点什么吧,人品不好怪谁啊。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影片中经过层层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疑点,然后去找合理的解释,进而推知事实,通过理性冷静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业余陪审团最终的投票结果是无罪,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也是凶手另有其人。可能这部电影的故事不尽真实,也可能现实中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在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更倾向于用去眼睛看,用情感去分析,而很少用理智去冷静的剖析这个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影片只是给我们一个警示而已,即便他是富二代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除去这些外在的头衔,他是个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尊重,对待涉及生命的事更应该去慎重。我们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生命,并且对于他即将要来的不幸抱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意,同时体现的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心理人性的扭曲。我想,在我去批判别人所作所为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先健全我自己的人格。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点比较好玩的地方吧。在影片中,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讨论这件事都是很没有耐心的,后来,随着他们观点的冲突,交流增多,情绪过激,大部分人都说了自己的人生,宣泄了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或许之前,他们从来都没有对身边的人说过,一次也没有。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相对陌生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尤其是这个陌生的人不太可能出现在你以后的人生里,所以很多人有的时候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个大概是因为你们只有一见。这个心理,有一点像黑暗效应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很精彩,十二位陪审团成员性格各异,几乎是这个社会大部分人的缩影,同时,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综合看来,值得一看。
作为话剧导演,徐昂在2011年交出了一部《喜剧的忧伤》,一战封神;当然,成功的另一半,是陈道明和何冰堪称国内顶尖的演技。如今,徐昂半玩儿票性质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而且一玩儿就玩儿把大的,直接翻拍西方法律电影的头把交椅《十二怒汉》,结果,竟然真玩儿出了一座罗马国际电影节的“马可·奥雷利奥”奖杯;这一次,徐昂的获奖感言里最应该感谢的,仍然是这一帮人艺的老戏骨。
从影片的呈现效果看,拉着一帮人艺的话剧演员拍《十二怒汉》,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谱的事儿了。电影《十二怒汉》几乎在一个房间里就拍完了全片,纯靠大段大段的念白来推进剧情,这事儿要放在中国电影圈,除了找话剧演员,连凑齐十二个人都难;而正因为要改编的是这样一部在狭小空间中讲求精确和变化的电影,也确实适合一位摸透舞台法门的导演。
为了适应中国观众习惯和大陆法系的国情,影片首先凭空造出来了一个虚拟的场景:一帮***法大学的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挂科,老师要求家长来校组成陪审员,共同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且不论哪个吃饱了撑的大学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管是否真的会有家长大老远跑到大学来帮孩子“做作业”,由此就可以看出,为了尽量合理地攒起十二个中国普通人,让他们坐下来讨论一个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案子,徐昂也是挺拼的。而这个设定的结果就是,电影的开场平淡而又尴尬。一群符号特征明显的“家长”,从教室走向要履行陪审任务的废旧体育教室(这里也完全理解不能,一个现代大学请来一帮家长,居然会把他们安排到一间满是杂物竟然还漏雨的废弃体育教室),三三两两无聊嘀咕的表演,真的满满地都是话剧腔——尤其是那个一出来就满脸殷勤、走来走去散名片的天津推销员,真的是不能更有话剧舞台范儿了。
然而,一旦这帮人在这间满是标语、乒乓球桌等中国符号的房间里坐定,好戏才算是真正开场。由于刚看完了一场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导演脑洞大开来推动剧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设定。十二个普通中国人,果然每个都没让人失望,单就这一点,国产片也算在PK美国商业流水线电影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翻身仗。
原电影中的嫌疑人是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条理由;这里的孩子成了富二代,缺乏管教、张扬跋扈,则是当下最容易挑起中国人嫌弃神经的一项“罪状”。除此以外,中国典型的笑面虎和老好人,一保温杯茶叶泡一天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被认为是包“干女儿”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大学里的不法摊贩、以追击不法摊贩为己任的大学保安、孤独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却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侃爷等等,真的是无一不是中国独有,无一不能让观众找到生活中的对应角色。这样的设定再加上舞台行家们的卖力演绎,真的是不出彩都难。想象一下,可重复拍摄、可后期剪辑的电影创作,真的是可以把演员每段台词中最佳的演技呈现出来,更何况,这群人还是舞台上从来只能“一条过”的话剧演员。因此,看完再回想整部电影,每个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数出十二个角色,这对于一部电影处女作来说,其实并非易事。
这些人物的呈现,以及影片时不时地因为角色间的性格特征而爆发的戏剧冲突,占去了极大的篇幅。这既可以作为影片成功的一大优点,却也使得电影很难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每一处转折,计算火车开过的时间、计算老人走路的时间、女孩近视眼的细节等等,都与原作无异。但这也就够了。这些剧情的拐点,已经足够吸引住影院中观众的眼球。坐在我身后的两个中年女士,从一开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台词”,到最后开始激烈地分析剧情,甚至计算起每个陪审员这次是会投“有罪”还是“无罪”。这足以证明,对于大多数走进影院而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主线剧情已经足够了;应该是预见到了这一点,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画中。而这恰恰让所有演员都嗨了起来。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绪后的突然爆发、北京侃爷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韩童生谈起儿子后最终向真理屈服等桥段,都可以写进国内男演员的表演教科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围营造,一个多小时的场景都是固定的,这个场子的打造不能不费点儿功夫。《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曾经讲过镜头和视点的心理、视觉作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拍摄:为了营造“困境感”,他随着情节发展缓慢改变镜头(从正常范围,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将镜头的视角越放越低,直到镜头低于水平视线三分之一甚至能够拍到天花板,以创造一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一步步提升电影的张力。这精妙的设计之所以无与伦比,在于导演在不知不觉中以影像来干预着观众的观影感受,直到陪审员走出房间,才用高空的广角俯拍彻底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十二公民》虽然没有照搬这样的“镜头阴谋”,却也通过一场大雨前后的色温高低、光线强弱以及电闪雷鸣,很好地强化了辩论不同阶段的现场氛围。最妙的是片尾一个雨后夕阳下的温暖长镜头,让观众随着演员们走出纠结,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电影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照射进现实的生活。《十二怒汉》里展示出的内容,如权利义务的统一、美国的司法体制、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以及人性的阴暗、对生命的尊重、逻辑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而更加中国化的《十二公民》,其意义更多的,则是向越来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传递一种探问真实、珍视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识。这很基础,直接说出来甚至很傻,然而,这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一、普通人断案不比精英断案差,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影片中,一群未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12个普通公民,就能判断刑事案件的事实,这就是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美国举世瞩目的黑人棒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被判无罪,就是法庭陪审团认定的无罪。我国是法庭陪审员制度,虽然一字之差,但效果天壤之别。
我国的刑事案件的事实由法院(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精英或一二个法庭陪审员)认定,但仍然冤假错案不断,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呼格、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即可证明这一点。
由此可见,精英断案比普通人(法庭陪审团)断案高明不到哪里去,有些案件凭普通人的良心就可以断案,正如影片中的8号法庭陪审员坚持无罪的观点为,就是他就认为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被判死刑,是不是要慎重些,再讨论讨论,这就是良心。断案方面,精英的良心不会比普通人的良心好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表现更差。
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就是普通人断案,让更多有良心的人去判断案件事实,值得我国法庭陪审员制度去借鉴,一两个法庭陪审员太少,又摆脱不了陪而不审、陪衬的尴尬现实。
二、影片结尾处8号法庭陪审员回去取检察官证,立显检察官正义、求真的高大上形象,殊不知这与现实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这实为画蛇添足的拍马之景。
三、影片中坐过冤狱的法庭陪审员一句话,印象深刻,送给现在的公检法人员铭刻于心,这句话是:“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是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鉴于其实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汉》,无形中给演员们的难度增加了很多,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绚烂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间宽敞而又压抑的上个世纪的车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个***法大学,模拟法庭是现代的大学生,法庭陪审团是那个年代的青年,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八号法庭陪审员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实,***思考,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亦像辩方律师一般浑浑噩噩,跟风浮夸,藐视生命。仿佛在斥诉着教育的沦落。大学没变,变的是里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只能从大学里的旧人那儿获取营养。
影片人物刻画细腻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演员都是影帝,感觉很真实,几乎感觉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场简单的讨论会开始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多余的讨论,举个手就完成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莫大嘲讽,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杀我们的最后一点良知和判断,我想把它称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号法庭陪审员,法庭陪审团长。工作认真尽职,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会中坚力量。
二号法庭陪审员,笑面佛,处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水平不高,小心谨慎,应该是一个大学老师或者***府官员。
三号法庭陪审员,出租车司机,俗称车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尊重传统,亦有几分封建。深受“一切奋斗为了家庭,为了后代”思想影响,忽视自己的个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个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长,忽视子女的主观意识。也折射出了现今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然人唏嘘不已。本片中他七号的二人组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让人拍案叫绝。
四号法庭陪审员,地产商,一个在现今社会备受争议的一个集体。有钱,有势,生活富足。三号的“资本家论”和7号的“花钱摆平事论”让他大为光火,同时也反应了现实严重的“仇富”现象。而这个集体本身也有许多道德争议,比如说“**大学生”。
五号法庭陪审员,一个蹲过冤狱的社会青年。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别于蹲过狱的人,他依然坚守这自己的良知,尽管现实对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坚毅,接受现实的挑战。
六号法庭陪审员,一名医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明白事理,社会的骨干力量。
七号法庭陪审员,小商贩,俗称跑腿的,亦是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渴望被尊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拍马功夫,尽管生活很艰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尊重追求事实的人,让人敬佩的辛酸。荧幕中滑稽诙谐的形象与严肃的讨论会形成鲜明对比,让沉闷的讨论显得生动色彩。
九号法庭陪审员,建国初期的富家子弟,因为时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一次好心人的帮助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观察细致入微。 感觉这个大叔年轻时候应该炒鸡帅!^_^
十号法庭陪审员,贫民区房东一枚。谈话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讲话,说话不动脑子,完全不顾及他们感受,想到啥说啥;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一开口,你就想赶紧离开;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类人”歧视;没错说的就是十号,开口就招人厌的主。还好他还是尊重事实的,不至于冥顽不化。个人觉得这个演员演的炒鸡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声,然后就口若悬河根本停不下来。
十一号法庭陪审员,保安一枚,质朴、纯真、善良、兢兢业业。曾多次在十号发言中躺***,迫于无奈只能隐忍,有不错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形象可爱,让人倍感亲近。
十二号法庭陪审员,墙头草一枚,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没有坚守的主观意见,跟风严重,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十二号表演滑稽,言语朴实而不失诙谐,有很强的喜剧感染力。
至此,让我们返回本片的主角八号法庭陪审员,一个重新审读案件,审读事实,审读人性的最后力量。让我们正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个高龄老人的所闻,和一个近视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见,将一个“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渊。我们习惯性的将人分类,然后将他们贴上标签,习惯性的以为一切。事实可以给我们经验,但经验却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就像《狩猎》中那样,偏见一旦形成了,对被偏见人来说就像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任凭如何的呐喊,依然苍白无力。感谢少部分像八号这样的力量,在我们都被扭曲的时候,将我们拉回了正轨。
电影《十二公民》主要讲述了某***法大学在暑期为未通过西法课程的学生举行了一场补考,通过模拟西方法庭,学生分别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审理的正是当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富二代杀父”案件,陪审团由这些学生的家长及学校保安等人担任,家长都是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出租车司机、医生、房地产商、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在听取模拟法庭审理后,陪审团要对案件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模拟法庭将依据陪审团的意见做出最终判决。
影片中的十二位陪审员互不相识,职业涉及广泛,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只有八号陪审员认为那个“富二代”是无罪的,其余都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通过一次次对证人证言的推敲,模拟证人证言所陈述的事实,对物证的辨别及其使用方法的质证,现有证据中的疑点被一一论证,最终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认为“富二代”是无罪的,模拟法庭结束了庭审。
影片中模拟法庭采用的陪审团制度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每个陪审员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内心,这不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片中十二位陪审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触发了许多个人不愿述说的故事,每个人的苦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虽然本片是改自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片中的陪审团制度在我国不常见,但是对人性的讨论是不分国界的。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添加标签,一旦被媒体网络扩大宣传其价值观,在明显的判断中,很容易误导大众。很显然片中陪审员对“富二代”的评价就有类似的偏见。在偏见与事实之间,通过合理的怀疑,精密的论证,一步步的走向事实的真相。固然合理怀疑也不是要钻牛角尖,而要论证证据的合理性,最终被证据说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不仅要严谨的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宣传法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本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都非常的到位,值得大家一看。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35分钟前,我看完了十二公民。现在,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写一些东西。
小的时候,我的老师喜欢让我们写读后感、观后感。当时每次都是应付了事,从来没有一种憋了好久的话需要说出来的感觉,也从来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当时根本就没有想法。可能是时间的推移,也可能是片子的缘故,现在看完影片的我十分兴奋,不免慨叹,有什么事不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呢?
我看过不少的影评,基本我看过的片子我都会去找影评看。他们有的聊文化,有的聊社会,有的聊演员、导演,有的聊现实,可很遗憾,水平不足,我现在只能去完成我小学时未的作业,我只能聊聊感受。
是两个字,碰撞。
影片的主体是一个陪审团,在讨论一个“富二代‘杀’父”的案件,然而大家的惯性思维都认为事情和媒体宣传的毫无差别,这时一个“不安分”的原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慢慢摆出自己的看法与立场,去推翻世俗的眼光,之后的就是不同原子间的碰撞所爆发出来的能量。
当你举手之间有一个人的性命时,我们需要一盏客观的灯,去照亮真相。
影片的主体自然是这十二位陪审员,他们并没有自我介绍自己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可在剧情的发展中,逐渐的描写了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状态,让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去代入台词的环境,从而自己知道了这位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获得了奖励式的喜悦。
最主要的一位,是我们的八号陪审员——陆刚,他在整个过程中就是那盏灯,同时我认为,他是整个电影节奏的把握者,所谓碰撞,所谓理性的碰撞,必然是思考后的,而不是一味的蛮莽。导演和编剧很好的利用了这个角色的冷静沉稳,让这个碰撞变得理智起来,而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这个影片的节奏感也因为他的把控变得让人可以激动,也可以思考。表演者何冰,语气、气息、眼神很好的卡住了台词,无声的抒情片段也处理地很舒服,可以说是为整个电影打下了基石。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碰撞中所必须的阻力。而且是那最不理智,最主观的阻力——三号陪审员、七号陪审员、十号陪审员。他们的不理智来自于主观,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并且因此充满戾气。这个从河南来的富二代的身上,已经被大众贴上了“目无尊长”“外来人员”“富有”的标签,而这又恰恰触碰了三号、七号与十号的戾气,从而丢掉理智,一味从众。这很像当今的网络,很少有人在乎真相是什么,他们只知道怎样做自己可以被满足,怎样可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不满,而那个可怜的生命,则变成少数,成为多数人的沙袋。这几位也是由很好的演员扮演,作为整个影片的进行下去活力。
看到有人说,这是话剧演员在荧幕上过把瘾。我想到了我看到他们的独白的心理活动,确实可以牵动你的心弦,每一个字的语气、气息,脸上是狰狞或是平淡,把握的分寸都可以保持在0.5个毫米内。那是最合适的状态,说出又不说死,给足你的理解空间。
电影配乐从来都是艺术,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都是几次钢琴低音的单音,走势是向上,在安静的时候听,他就是希望,并且也起到了把控节奏的作用。
最后,以我拙见,还是谈谈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思想。我觉得这句话是从那个小卖部老板的嘴里透漏出来的,“他不就是想让我明白,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儿重要吗?”。在生命面前,在尊严面前,那些纵容自己的不理智都是低贱的,自己的不理智可能是因为快要融化的冰棍,可能是因为叛逆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眼前的绝望与无助,可这都不应该成为你去伤害他人生命和尊严的理由。
困了,不写了,影片中的老人、医生、保安、被冤判的青年则代表了另一角度,希望有心人得之。
自己的文笔还是很差劲诶,不过写完还挺开心的,《十二公民》,好作品。如果之后有观看者也有想法想要表达,欢迎交流。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4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386859676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