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⒈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⒉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对话与领悟)
⒈从人物形象入手: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进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讨论的展开:从琼珊、苏艾,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初见贝尔曼——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再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以多媒体呈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⒉从题目的含义入手。
提示:从琼珊、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讨论的展开:对琼珊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艺术家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多媒体呈现最后一片叶子。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⒊从文章的结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质疑、讨论,体会逆转式的结尾对主旨的表达。
(四)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
认真完成《名师一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导语: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
一 介绍作者
二 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 讨论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三 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 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
(一)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
得知病情,故做轻松
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二) 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
最后一片叶子: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
“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三) 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
1、 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 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3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欧 亨利式结尾
结尾情节必须逆转——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形象三分析)
主题得以揭示
结尾若不逆转——
主人公形象模糊 (形象一分析)
主题改变 (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风格:略带感伤的幽默。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6.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师:同学们,小说结尾才说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来历,让人很感意外。但其实这个结局在前面已作了铺垫,请大家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这是第二天早晨的情景。很明显这片叶子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画家画上去的。
师:怎么看得出这片叶子是画上去的呢?
同学们思考讨论。
生:前文琼珊说过:“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只剩下五片了……又落了一片……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从这段话看出,叶子的掉落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过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居然还挂着一片藤叶,这很难令人置信。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这是第二天白天和夜晚的情景。从这段描写看出,又经过了一个白天,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再从夜里呼啸的北风、不停拍打窗子的雨点、从屋檐上流泻下来的雨水这些描写来看,风吹雨打也撼不动那片藤叶,这就很奇怪了,可见它不是真正的常春藤叶。
师: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分析有道理。
生:“那片枯藤叶仍然在那里。”这是第三天早上的情景。经过两天两夜风吹雨打的折腾,那片枯藤叶仍岿然不动。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符合常情,叶子一般都要凋零的。
师:以上三处描写都让人感觉那片叶子不是真的,应该是画上去的了,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生:作者这样写是有意制造悬念,让读者在一个一个的悬念中思考故事情节的巧妙,从而产生艺术的趣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生:让我们可以想想地读书,感觉特别有意外感。
师:本文的艺术感染力从哪里得到了体现?
生:从小说末尾得到了体现。(生读)第三天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说:“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这个结尾道出了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的真相,让人恍然大悟,感觉故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小说开始写老画家贝尔曼事业无成,生活散漫,让人不屑。结尾却笔锋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认为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老画家贝尔曼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琼珊强烈求生欲望的绝世佳作。作者用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划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取得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师:说得好,这正是欧·亨利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结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四)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
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课下作业:
1、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复述故事情节。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纳闷邪恶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设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4、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5、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肚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6、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7、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8、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五)文本引申
1、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片段描写。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琼珊绝处逢生的结果令人可喜。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那么当我们个体生命面临绝境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
★测试与反思(能力测试)
(1)事例展示
二十世纪70年代国外某地区发生了历时六点八级大地震,蓝光闪过后,某医院7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罹难。然而,奇迹出现了,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5日,一位名叫埃尼撒希尔的女药剂师重见天日、幸免遇难、最后获救。
(2)情景呈现(读详写略)
药房整体陷入地下,两名医护人员的死尸横卧地上,药柜里有少量药品撒落在地,墙上挂钟的指针在地震发生时,指在三时十五分的位置,药房内没有蜡烛、没有手电筒,只有一盒火柴,房内一片漆黑,好在仍有空气流入。
(3)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a、是谁创造了废墟下存活15日的伟大奇迹?
(创造奇迹的不是别人,是女药剂师埃尼撒希尔自己。)
b、奇迹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学习琼珊的“经验教训”,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为女药剂师埃尼撒希尔创造奇迹寻找理由。
板书设计:
不利因素:我陷入地下,获救的希望十分渺茫。要是得不到及时解救,我会憋死、饿死。房内一片漆黑。外边的人听不到我的呼唤,如何来救我?
有利因素:起码我现在还活着,不像我的同事她们,现在已经倒下了。至少现在不会死。因为房内还有空气;我还知道葡萄糖放在哪里。我有火柴,并可找见酒精、纱布,能制作一盏酒精灯用来照明。我要利用挂钟,牢记时间,在夜深人静时敲打墙壁,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声明有人现在还活着。
(4)总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齐声朗读、强调学以致用)
课后练习
a、回忆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b、假如你身处逆境,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倡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
(六)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 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 教学反思 】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 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一、温故知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
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
(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
(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
(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侯银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
2、《麦琪的礼物》 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设想]
这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弘扬了人性美,展示人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作品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小说内涵等,对于这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拟采用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赏读、研读的过程中,感悟小说震憾人心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多媒体展示)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先找同学来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四、研读文本
1、大家读了小说,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谈一谈你认为这篇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提示]最震憾人心的情节当属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找学生朗读结尾部分苏艾揭秘的一段话。
2、原来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在墙上的。请根据文章中有关内容,说说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先找出文章集中描写贝尔曼的地方,读一读,再谈看法。
[提示]
初见贝尔曼(30—35):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52—55):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让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3、大家看作品的第30节,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你认为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提示]
已经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正是贝尔曼的这幅画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4、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们,你能发挥你的想像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吗?
[提示]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生命。
5、刚才大家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现在请大家再看作品,请在文中找一找,这最最关键的“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的?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16—28节,并思考在这里,最后一片叶子和琼珊有何关系?
[提示]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的又何止是绝处逢生的惊喜呀!
6、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读一读44—50节,那片坚强的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而飘落。这给陷入绝望中的琼珊以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
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我想,我们回顾一下作品,大家就会明白:请看6—11节,找生读。
7、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
[提示]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我们从琼珊的经历中看到,信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8、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小引]时间之轮已跨越世纪门槛。站在世界的门槛上,人们终于认识到“发展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可以说,生命这样一个严肃而又寓于深刻哲理内涵的古老话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倍受全人类的关注。
[来自生活深处的典型现象]
1、生命极其珍贵而伟大
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扼杀生命于摇篮中。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变化,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而最终拥有更高智慧、高级情感的生物人类的再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2、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
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杭平上到一块一米见方的干燥地带,拧亮矿灯,光影里看到不远处一头井下拉煤车的骡子被卡在狭窄的道口。最初的两天,除了喝水,还试着啃那圆木上的树皮,还试着嚼皮带,但他都失败了。大约过了四五天之后,他将饥饿的目光投向了与他相依为命的骡子。他移动极度虚弱的身体,拿铁锹绊住骡子的脚,让骡子在挣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铁锹在石头上磨快,来剥骡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镜片打碎,用玻璃一点一点地割肉吃,因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恶心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几天后,肉开始变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洗净才敢吞食。为了保持体力和热量,他将自己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无数次地想,我还活着,我要活下去。就这样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这时,他抚摸自己的身体,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触到脊梁骨了。在这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3、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
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
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
他就是屠格涅夫。
4、生命因抗争而尊贵
《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大毕业。生病前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1994年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如旧。他对朋友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有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
2000年夏天,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他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过程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定“网上直播”。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
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纷至沓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陆幼青和《死亡日记》在网上被说成是:“2000年中国民间的特殊事件”,毕竟,这个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来自心灵深处的撞击]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最宝贵
生命,作为整体是不会死亡的。不仅不会死亡,而且会不断地发展。生命只有作为个体、才免不了要死亡。
有人说,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一天天走向死亡;有人说,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一天天趋向成熟;有人说,人是走向痛苦与欢乐;有人说,人是走向失败与成功。倒霉与幸运不也同样伴随着生命?!
人的生命是壮丽的,人的生命又有他的局限,人,男人女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东方人或西方人,第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保护生命……
同学样,生命是一部蕴含丰富内含的生活大书,不论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个阶段,你都应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认识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养生命;你是壮年,你就要驾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护生命。你要让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样,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吧!
读了这些材料,你一定会有所感触,请大家设想,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大家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不仅欣赏了小说的魅力,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我祝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着坚强信念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辉煌。最后,我想以汪国真的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生命 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3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236300662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