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运动、***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彩的风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八单元课程,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编写意***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8课《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做技术准备。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中,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2)能力目标:
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
(3)发展目标:
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出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明确并建立色彩空间的秩序感,即分析同一色彩在不同的空间前后产生的色彩差异,分析不同色彩在不同空间前后产生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强度。]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和展示大量的'自然风光***片和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 说教法
这一课的首要任务是观察自然色彩,了解写实绘画中色彩表现的问题。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把重点放在感受、分析自然色彩上,为理解绘画色彩作铺垫。通过***片观察自然色彩,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感受并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随着分析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对写实绘画作品的欣赏。从对画面整体的感受入手,描述对作品表现出的情绪、色彩和画面效果的理解。然后选取局部色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色相、明暗和纯度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三、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本课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如强烈、柔和、平静、明快、沉闷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写实绘画作品中色彩表现的方法,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然后,尝试利用参考***片或外出写生,画一幅写实性的色彩风景画。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情景激趣活动导入
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借助自然风景与摄影、绘画作品,分析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关系。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感受并运用语 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描述过程中,启发学生讨论诸如光源、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色彩关系,结合物理学的一般知识,分析光、大气层和照射角度,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特点以及环境的反射光等问题。如:早晨和傍晚的色彩呈现暖色;阳光下景物,受光面与背光面形成冷暖色对比;雪地上的背光面呈现天空的颜色;叶子上的高光 受到天空色彩的影响等等。对不同季节、时间的风景***片进行较细致的色彩比较研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景物色彩产生的原因。
2、讨论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为什么总是倾向某种颜色?
对这个问题,通过活动来回答: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①. 教师用光源色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②. 教师用环境色彩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③. 师生共同总结:白色物体的受光面受光源色的影响,背光面受环境色的影响。
3、切入正题
①. 欣赏风景***片(播放音乐)。
②. 请学生分析风景画中白色物体的色彩倾向。
⑴. 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景物中物体的色彩往往多种多样,如果景物的固有色不是白色,而是其他的颜色,它的色彩会发生变化吗?
⑵. 教师从风景画中同一景物的受光面、背光面、中间面中拖出色块,请学生来判断、分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并总结规律。
①受光面:固有色+光源色。
②中间面:固有色为主。
③背光面:固有色+环境色的反光。
3、教师提供风景***片,并标出同一景物的受光面、中间面、背光面。
4、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对写实绘画作品的欣赏。同样,从对画面整体的感受入手,描述对作品表现出的情绪、色彩和画面效果的理解。然后选取局 部色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色相、明暗和纯度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5. 欣赏不同意境的画面。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迷人的夏日》和《三朵云》两幅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不同的情绪。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品:
1、说出画面的色彩倾向;(色调)
2、 归纳两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
3、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如强烈、柔和、平静、明快、沉闷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
6、绘画步骤:
(教师演示,多媒体播放)
1. 安排构***(展示几种不同的构***方式)。
2. 画出主要色块。
3. 适当补充和调整细节。
7、尝试表现
参考***片或写生,选择适合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
(要求注意轻重、干湿、运笔的变化,)
8、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信评价与交流。探讨各自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口语交际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经了解,学生对家乡喀什的风景、物产、及变化都有印象,但是表达都很粗浅。而学生在学完了两篇课文之后,对文中描写物产、风光的句子记忆深刻,并对其中的好句好段能够熟读成诵了。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语言和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介绍家乡,试***把话说完整。
(二)、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通过交际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了四大环节: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我在上这一节前,布置了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师:展示***片,并板书
1、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2、了解家乡的特色产品。
3、了解家乡的变化变迁。
[评议: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新课标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而着重提出的。教育的本身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信息的传输、接受、处理等过程。教师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搜集到的材料,也为口语交际提供素材,使之有话可说。]
二、感知家乡。
1、播放《我们***好地方》的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2、教师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夸家乡的?
生:美丽的'***、赞美***
3、教师讲述: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物产。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吧!
[评议:音乐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现方式之一,这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内容上也切入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介绍家乡。
(一)交流资料,介绍家乡
1、学生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师:说说你找到的是家乡的哪一方面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你找到了以前和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真了不起。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一样也带了一些家乡的照片?
生:(纷纷举起了自己带来的照片。)
师:嗯,不错。从你们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家乡的变化。你们说是吗?……
生:我到家乡的在库尔勒,那里有孔雀河,香梨。
生:家乡的山上长满了果树,我觉得很漂亮。
师:你们介绍了家乡美丽的风光。还有让你觉得美丽的地方吗?
(学生踊跃的发言)
小组,互相交流,深化同一主题材料的认识。
[评议: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体现了现代社会信息共享的原则。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会听、能听。交流信息的查找途径、方法,体现了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家乡吗?为什么?
生:因为,家乡有美丽的风景……
生:因为,家乡田里有西瓜。
师:我们还可以说家乡的变化。
生:家乡的房子都是新盖的……
教师板书: 风光 物产 变化
[评议:在一手资料的交流后,提出这一话题的讨论,可谓顺水推舟。之后,对讲的内容系统化,使低年的口语教学零而不乱,细而不散。也体现说话训练的层次性。]
四、赞美家乡。
1、畅想家乡的未来。
师:家乡风光美无比,家乡的物产多有多,家乡的变化真是大!小朋友们,谁不爱家乡呢?小朋友们,再过10年、20年、30年,家乡又会变得怎样呢?
生: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生:家乡的人们会与来越有钱!(生笑)
生:家乡的房子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教材八册第六课的《材质的美 》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材质的美是一节“欣赏评述”课,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课标明确提出,“欣赏评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
材质的美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发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各种材质组成的,不同的材质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科技水平,进而引导学生以欣赏材质的眼光,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观察不同材质的特点,从而引发学生感受、体验材质的美感。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中材质的巧妙运用,体会其意蕴,以至尝试用不同材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 认识世界是由丰富的材质组成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特点,在艺术中有着特有的表现力,材质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
2、会辨别不同材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表达不同材质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生活中能从个人的审美观点出发运用不同材质的物品装饰生活。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世界,更热爱生活。丰富的材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美。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感受材质的意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或考虑材质。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质,感受不同材质的美感。
(2)学习从材质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
(3)初步形成运用材质表现力的意识。
教学难点
(1)体会材质与艺术品的内在表现力。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
(2)学习从材质的角度评述艺术作品。教师可用提纲引导学生完成评述。
教具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不同材质的物品等。
二、教法学法:
课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欣赏教学。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因此,本课我采用放、收、放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发现、探究,再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悟,帮助学生提炼评述语言,最后再放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整个教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合作伙伴,又在必要时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让美术欣赏课既宽松民主又扎实有效。
三、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阶段
开课伊始,我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摸一摸老师准备在袋子里不同材质的物品,并说说是什么?随后出示三种不同材质的文具盒,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材质的铅笔盒,为什么?最后,在小组内欣赏、触摸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材质的小物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小小的游戏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材质的多样,随着摸、猜、说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使学生逐步认识了材质的特点,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感受,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2、探究阶段
A、感受建筑材质的美
请学生观看两组建筑***片,第一幅古罗马斗兽场,并简介古罗马斗兽场,让学生用词语描述观察后的感受。第二幅现代的城市玻璃幕墙***片,让学生说说***片所带来的美感。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两组建筑不同材质的对比,加强学生的感受,不同年代不同的材质美感不尽相同。从而引出课题。
B、感受艺术作品中材质的美
尝试从材质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难点我先请学生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并提出如果你是小小收藏家,你愿意收藏哪件艺术品?接着同学以自己感兴趣的藏品,重新组合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欣赏《瑞马雄风》《马头》《三彩马》《立马》《舞马衔杯纹银壶》,每个小组桌面放上答题卡,作品主体是什么材质的?这种材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欣赏这件作品之后的感受。这样做一方面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京合作学习,认识材质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通过组内交流,,强化认知,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尝试从材质的角度对艺术品进行欣赏评述。当学生用语言评述作品的光滑、粗糙、润滑、细腻时,这说明他们掌握运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热iai,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在讨论交流中关于作品的背景,我适时的加以介绍,如汉代著名的雕塑“立马”的历史典故,当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材质的艺术表现力的认识,并提出假设“换成其它的材料行吗?”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材质与内容的和谐之美,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材质的美与艺术作品的年代、作品所处的环境以及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密不可分。
在以上的环节中,学生描述观后感不一定能说得好,这时可以提供一些词汇供他们选择,如古老、厚重,我一直认为,要想跟学生要东西,必须先要给学生东西,学生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表达就无从谈起。当有了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便能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要的评述了。课标强调“美术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以上所有***片的选择,均透露着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着文化的丰厚。
3、运用阶段
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材质美的评述感受以及运用,我又出示了两组不同材质的***片,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材质?如果换成别的材质会怎么样?并提出如果为我们学校做一件雕塑,你会用什么材料?为什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种材质的恰当运用。
4、交流阶段
这阶段我让他们在纸写写各种材质给你带来的美的感受,或你想用这些材质设计制作什么样的物品。也可以来画画设计***。请同学展示交流。
5、拓展阶段
出示老师用不同材质做作品,此环节的设计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世界万物都可以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引发他们课后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小结:各种材质以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装扮着我们的生活,如同色彩一样,丰富的材质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它们的美!结束此课。
四、板书设计
材质的美
光滑 现代感
润滑 细腻
质朴 粗糙有力
精致 高贵
光滑 雍容华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
整节课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与组内同学展开探究学习,把问题作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把欣赏作品看成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在给学生提出问题后,使学生从学会欣赏变为我会欣赏,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材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为此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已初步具备了用简短的语言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而且表述得很好。
【说教材】
《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⑴ 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⑶ 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⑶ 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⑷ 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
钢笔──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渔家──宠物──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
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说板书】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说课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下面我将详细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依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我校以生为本,和谐课堂;过程简单,效果扎实;培养自信,快乐愉悦的高效课堂理念,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说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人身上的有趣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
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二)、探究新知
1、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找学生说出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让学生用两种形式写出长和宽的比。指名汇报并板书其中的两个比,之后让孩子求出它们的比值。
观察求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时完善板书。告之学生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结合刚才的计算,描述比例的意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让孩子由身边的实际问题提炼知识,经历了计算、观察,自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加深孩子的理解。
2、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自学教材第34页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名称。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在主题***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刺激学生多方位思考。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
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2.4×40=96 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5、小结:研究到这,我们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这题既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也为下节课解比例奠定了基础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10:2.5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用4、5、6和( )可以组成比例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内容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音版第七册第四课《童心》中的一首歌曲《童心是小鸟》
一、教材分析:
《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是由韩景连作词、平安俊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歌曲的歌词富有诗意,十分形象的把儿童比喻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反映了他们活泼向上、充满朝气地精神风貌,歌曲为大调式3/4拍,二段体结构。
二、学生分析:
由于对上课学生不熟悉,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易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能否配合老师完成本节课内容,也需要老师的课程环节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2、启发学生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3/4拍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学生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3、通过学唱、表演歌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进行创作表演,体验四季中的欢乐情绪,从而珍惜幸福的童年时光。
三、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情绪,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和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歌唱教学中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表达歌曲情感,是我在唱歌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也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此,我力求在教学中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2、“激趣导入法”
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因此我在课的导入部分运用“解析课题、聆听歌曲”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表现歌曲的'欲望与情感。
3、“观察比较法”
枯燥的识谱教学常常会冲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唱歌曲乐谱时,要求学生从找相同入手,减低学习难度、增加兴趣。
4、“听唱法”
为了尽快的学会歌曲,我采用了听唱乐谱与听唱歌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通过播放视频音乐《四季童趣》,学生随着音乐做拍手律动,感受四季的美好,引入本课的主题。
2、唱歌前进行发声练习,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新授
1、通过导入语,让学生请听教师配乐诗朗诵《童心是小鸟》,带着学生走进歌曲的美好意境。
2、教师播放视频《童心是小鸟》
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中速喜悦之情)
3、学唱歌曲
(1)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歌曲(播放音乐出示歌谱)设问:歌曲是什么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3/4拍,强弱弱)
教师讲解拍号以及强弱关系,用拍手以及拍肩等身体动作来表示。(播放音乐前半部分)
(2)附点四分音符
(3)节奏练习、休止符。
(4)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教师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请学生找出难唱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A
B433–与431–︱1––
怀抱里。怀抱里。
C3––︱5·365︱5––︱5––︱500
啦啦啦啦啦啦!
(三)表演歌曲
1、集体表演
设问: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每一个乐段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演唱?
第一乐段:跳跃轻快
第二乐段:高潮部分:优美舒展流畅
2、分组表演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共同表演歌曲。
个别学生领唱,春夏秋冬四句,高潮部分合唱。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歌曲。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歌的歌名是《童心是小鸟》吗?而不是其他呢?
师小结:因为把童心比作小鸟表达了儿童美好幸福的童年时代,就像小鸟在大自然中的怀抱一样,快乐、美好、无拘无束。童心是美好而纯真的,希望大家能像歌中唱到的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希望你们如快乐的小鸟一般自由地放飞童心。
2、在《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评价:
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回答问题,表演歌曲,评价等方式获得飞翔的小鸟,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就是本节课的歌唱之星组。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学习,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I.教材:
饮食与健康是第一节课的第四单元,第二卷,四年级,科学,第一个师范大学版,第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在食物中需要什么营养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几种识别食物营养素的简单方法,最后教育学生合理营养。本课程的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素。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识别食物中的三种营养素。由于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通常不容易直接观察,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根据学校仪器设备的情况,教材选择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三种营养素的鉴定方法。
第三部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营养教育。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均衡膳食报告的结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运用合理营养的相关知识,开展科学的`饮食活动。
II.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指导食品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
2、学习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三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发展目标:
1、注意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蛋清、馒头、葵花籽、花生、碘、酒精灯等
教学策略、方法和过程
“教学没有明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获得方法rdquo。教学方法的体现必须以启发性和主体性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职欲望。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活动组织教学,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始参与实验,能够积极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索新的连接方法。往下看,让我具体谈谈几个环节
(我)了解食物中的营养
课后,课堂上讲:人们每天都吃食物。你明白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做一个简短的报告。课后提问:你知道人体在食物中需要什么营养素吗?给学生一些时间交流,然后汇报,最后老师总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此链接主要通过学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更好地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二)识别食物中的营养素
1、学习测试食物中营养素的方法
对话:我们如何测试食物中的营养素?
(学生讨论测试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1:在酒精灯上燃烧蛋白质,询问是否有异味,并测试蛋白质
实验2:将花生压在纸上测试脂肪
实验3:将稀释的碘点在食物上,并测试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测试食物营养素
(教师可以制造“矛盾”,例如,让学生猜测土豆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对话:采用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测试食物中的营养素。
一、说说教材
本组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可谓***文并茂。本组的生字多而偏难,但是,仔细读读本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可以把生字的学习融入理解课文之中,我们自己也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情趣。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__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我抓住__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二、说说设想
根据本课要认的生字较难,识字量较大,__语句读起来较拗口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立了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三课时,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2、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难点:通过自由泛读大致了解爱迪生借镜子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本着“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以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研究》,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学习《爱迪生救妈妈》。引导学生在有效地互动中,理解感悟,在互动中学习抓重点字词理解文本。
三、说说课堂
语文姓“语”,语文课对学生精神、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的影响,都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发挥多种形式的互动,引导孩子走入文本。我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着。
我首先是让学生读读3、4、5自然段,找一找找一找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交流、朗读、体验:研读描写爱迪生的语句:重点理解“委屈”,和他的一系列动作“奔、捧、站”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来体验当时爱迪生的.心情。研读描写医生和爸爸的语句:重点理解“环顾四周、迟疑、斥责、恍然大悟”和他们的话,这里我采用动作表演、互动朗读。最后,“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对爱迪生的夸赞之情。“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抓住“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句,引导想像:爸爸和医生会说些什么?让教师、学生、多媒体、教材之间进行互动、引导、感悟。
在这些环节中,我抓住主要问题“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大问题引出小问题,再从细节入手。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中的合作交流、朗读体验都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引发新感悟。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人物心情的体验,还是__主旨的领悟,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达成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引导源于学生原来的基础、源于学生课堂的生成。
我们说“思源于疑”。在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教学中,我以“疑”整体引领全文,以“疑”带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去掉了更多的浮躁、繁杂,在有效地引领和互动中,扎实地理解了词语,学会说话。
整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在朗读中悟情,从想象中创新,于实践中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让 “语文味”回归我的课堂,让课堂在互动中生成精彩。学生好比是一个个烟火,我就是那火柴,我的任务是点燃烟火,让它们绽放美丽。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3、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充分利用***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运用讲述法、提问法、文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2、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指导学生结合地***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五、本课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 手工业精品的***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一、说教材
《轴对称***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简单的***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形的在认识做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称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结合民间艺术的剪纸***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形的特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表现。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具备轴对称性质的***形,这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轴对称***形的特,能够判断轴对称***形,能够画出轴对称***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轴对称***形的认识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者***形的对称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能够判断轴对称***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形的对称轴。
【难点】
制作轴对称***形。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出示***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直小蝴蝶和一直小蜻蜓。仔细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简单交流之后,再出示经过电脑修改的,一半被修改过的***片。再让同学们交流,和之前相比,有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你的发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发现对称美。很多***像不再对称,也就没有那么美。进而给出课题。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经过对比,发现美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新课开始,让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剪刀和A4纸,把A4纸进行对折。拿出剪刀进行裁剪创作。要求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折纸进行裁剪。小组之内交流自己的交流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优特点的作品,在班级内交流。
分析这些***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形都是轴对称***形。轴对称***形共同的特点: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形两边相互重合的***形叫轴对称***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教对称轴。教师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把同学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创造中学习,在审美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深化新知
教师出示在ppt上出示太极***、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形,让学学们辨识那些是轴对称***形,那些不是轴对称***形,并说明理由。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调定义的关键字“对折”“重合”。
(四)巩固提高
影子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作为人的身份,另一部分作为影子部分。人做出各种动作,影子保持和人的动作一致。
通过这种游戏,巩固对轴对称***形的认识。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还存在哪些问题?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复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的预习工作。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轴对称***形
轴对称***形:
对称轴: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希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找中心句的方法。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法。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片,运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因此在整堂的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读出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针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导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再出示彩塑画面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同学们想象一下,游人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听了这些赞叹,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随后,我马上充满激情地小结,欣赏了彩塑,感觉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程序。实际上,儿童掌握了学习的程序,也就一定程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默读第一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小声读第二遍归纳段意,了解方法。诵读第三遍,读出感情,读中品味。
2、自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叫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因此,我出示画面,让学生读出描写飞天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子,说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随后,我动情地说: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第三自然段。
3、品读第四自然段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莫高窟文物众多?”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莫高窟被破坏的画面,再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看了画面有什么感受?”学生此时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顺势激励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读第四自然段。
4、默读全文,总结回味
课标要求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对刚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就要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读完这篇共有503个字的课文,勾出全篇文章的中心句,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抓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全文。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肯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这就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奖赏。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诗句来总结全文: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她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她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此时此刻,学生的胸臆间,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充斥着,我又因势利导,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想了解有关莫高窟的什么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上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相关***上去浏览一番。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开拓思维留下空间,也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力求体现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以下板书:
明珠 莫高窟 艺术宝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荷花》。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 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 :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 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 “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学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教室的学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学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 );蝴蝶落在我身上,( )……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荷花
香 美
多 绿 圆
热爱大自然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看作属于高一数学《数列》中的内容,《数列》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三章的内容,在讲完了等比数列后开设本节研究课。本节课通过研究大家熟知的雪花,分析它的形状、周长及其面积,来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唤起大家对数学美的追求。同时通过研究雪花曲线,将分形几何的内容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铺垫。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①学会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②了解雪花曲线,了解分形几何。
2.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
②利用几何画板自我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③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②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对美的追求。
三、教法、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雪花的.形状如何?”引出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由老师给出科赫的雪花曲线构成方法,让学生在几何画板环境下作雪花曲线,以探求曲线形状。雪花曲线的周长及其所围面积可通过讨论由学生来发现计算方法,老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本节课以学生为主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雪花曲线认识及其周长、所围面积的求法。
难点:雪花曲线的周长无限长,而面积是有限的,即无限的曲线围成一个有限的面积的认识。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通过封面的雪花飘落,引出“雪花形状”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对雪花的理解,以激起他们对研究雪花的兴趣。
(二)激烈讨论,引出话题
当同学们通过讨论,对雪花形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之后,由老师给出科赫的构造雪花曲线的方法,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为工具来研究雪花曲线的形状。雪花曲线是无限生长的,永无止境,老师使用已做好的课件来演示曲线的生长过程,对曲线放大,观察局部,引起学生对曲线自相似的初步认识。无限生长的曲线它的周长如何?所围面积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逐步生长,探究周长
引导学生使用数列来研究,通过老师演示一次一次生长的过程,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发现相邻两次生长之间周长的变化,从而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而得出周长的计算公式。提问:当生长无限次,周长如何?设问:无限长的周长,所围的面积是否无限?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的争论,引出下一个问题。
(四)继续深入,探求面积
通过雪花曲线的逐步生长,引导学生寻求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来生长曲线,寻找规律。总结:当生长无限次时,所围面积是有限的。
提问:无限的周长围起一个有限的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引出“英国的海岸线问题”,适当介绍“分形几何”这一数学新的分支,引导学生到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来共同讨论。
六、总结
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是无止尽的,我们在开设研究性课题时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意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2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132926653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说课稿范文通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说课稿范文通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