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菊原文及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整理的忆菊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赏析:
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心态,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了!
拓展:忆菊原文翻译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1,蓼红苇白断肠时2。
空篱旧圃秋无迹3,瘦月清霜梦有知4。
念念心随归雁远5,寥寥坐听晚砧痴6。
谁怜我为黄花病7,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帐望:失意、伤感地望着天空。闷:愁闷,苦闷。
2、蓼(liǎo):这里指红蓼,夏秋之际开红色小花。苇:芦苇,花白。断肠:形容忧思过度。曹丕《燕歌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3、秋无迹:谓尚无秋天的迹象。菊花盛开,是秋天景象的特色之一。故“秋无迹”,犹言“菊无迹”。
4、梦有知:戚序本和蒙府本作“梦自知”,此从庚辰本。
5、归雁:雁是候乌,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大观园在京都,故咏秋菊时言“归雁”。
6、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痴:戚序本作“迟”。此从庚辰本。
7、黄花:菊花。病:程、高本作“瘦”。己卯本于“病”字旁改一“瘦”字。此从庚辰本。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白话译文
在西风中我惆帐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
去年的花圃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
面对着南归远去的飞雁我不禁把你怀念,寂莫无聊啊直听那捣衣声呆坐到深夜。
有谁可怜我为凋残的黄花相忆成疾病,告慰的是来年的重阳节相逢会有期。
创作背景
《忆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忆菊》是菊花组诗的起首诗,这首诗也融入了相关宝钗未来命运的“谶语”意味,揭露了宝钗将来孤寂的生活。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诗题既然为“忆”,则内容便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开。全诗抒写了女主人公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预示她以后的不幸境遇。
诗的首联以“怅望”、“闷思’’和“断肠”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直接切题。由于水蓼、芦苇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都在夏末秋初,此时无法看到多姿多彩的菊花,因而薛宝钗才惆怅地临风盼望。诗的颔联,写的是初春季节对菊花的思念之情。此刻,映入眼帘的是片片菊篱,便形同虚设;而去年曾一度繁华似锦的菊圃,也已空荡无物。然而,怀念之情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浓烈,即便是这“瘦月清霜”的冷寂之夜,也还不知多少次在梦中与之相会。情之殷切,意之笃厚,只有自己与菊花才两心相知。
上述两联,都是从时间上着笔来展开思绪的。转到诗的颈联,才从空间上落墨:“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因见北雁南归,不禁想到雁儿可能会把菊花的信息带往江南。因而产生了跟随大雁南飞的奇想;听到阵阵砧声,不禁想到在这空阒无人的夜晚,还有那么多妇女为征人捣制衣裳,自然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也暗点时间,这可以从“归雁远”三字看出是初冬时节。但它主要的还是以广阔无垠的天地作为抒写情怀的背景,并以鸿雁和砧声作为引发情感的媒介,这样就使诗中所包孕的意蕴显得丰富而深广。
诗的尾联,是对上面意思的总体概括,并在时间上回应首联。“谁怜我”句,言我此刻已为盼望菊花的早日来临而相思成疾,则“我”怜菊之痴情,与“无人怜我”的世人之薄情,便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但既然无人怜我,就只好自宽自谅,在梦中与同病相怜的菊花约好了明年相逢的佳期。这一结句虽然给人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 慰之辞,其情感就反而显得沉挚而悲愤。
综上所述,全诗抒写了薛宝钗近一年来绵绵无尽的忆菊之情。但这种思念过程的描述,是与小说中预示人物后来的悲剧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曹雪芹对后来情节的透露,宝钗的丈夫贾宝玉最终是不顾众人的挽留,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的。因而宝钗的“忆菊”,便是思夫的孤凄心情的一种暗示。
名家点评
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闻荃堂《红楼梦诗词今译(全彩版)》:此诗为薛宝钗所做,以诗人忆菊的叙述和抒情,预示着她将面临空房独守、四季相思的凄惨结局。当宝玉出家后,她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年轻的孀妇,寂寞与空虚将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不得不在长期的思念和痛苦之中惨淡度日。从全诗的笔调可以看出,作者已很难保持平日稳重和平、雍容娴雅的淑女风度,表现出的只有无限凄伤的情怀。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1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3003406644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忆菊原文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忆菊原文及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