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25 21:22:26 阅读: 评论:0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宇宙航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宇宙航行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几个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是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重点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介绍,使学生对航天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大多是90后出生,他们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五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猜想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突破重点的方法:从牛顿的设想出发,利用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卫星不落回地面的最小发射速度,当卫星以这样的速度发射出去,卫星在地表附近绕地球运动,引出了第一宇宙速度。主要用到的方法是从假设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结果,学生参与了探索过程,对本部分知识记忆更深刻。

五、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突破难点的方法:对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两概念做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概念上做一个本质上区别。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进入课程之前,展示参加“越野赛”同学的照片,祝贺他们取得了好成绩!

(设计意***: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兴奋点,顺势引入新课。)

PPT展示:

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及杨利伟的***片。

导入语:从万户到杨利伟,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辛与挫折,但是他们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学生用掌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通过这节课来学习人类是如何实现“飞天梦想”的。

2. 讲授新课:

(1)宇宙速度

教师展示平抛运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将学生的回答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教师鼓励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很难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地球这个大曲面,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适时设疑:若将从地球这个大曲面上抛

出一物体当速度逐渐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学生思考猜测,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评价总结。

提出问题:请学生考虑,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谁提供?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解释引导,共同建立物理模型、总结出解题思想。请同学写出相关公式,课件出示正确公式,同桌之间互相纠正。

让学生思考以多大速度发射物体,能使之不再落回地面?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求解物体绕地球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求解线速度的方法,并***计算线速度的数值。教师的任务是说明其意义: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并加以解释。介绍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使学生明确它们的数值。最后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人造卫星处于第

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运行情况及运行轨道,变抽象概念为实际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梦想成真

播放视频:历史回顾(人类载人航天50年),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播放视频及展示***片,使学生了解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八、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清晰知识结构。

九、作业设计:

1.P44问题与练习2、3

2. 让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科学漫步”和“STS”材料,上网查阅人造卫星的种类、同步卫星的含义及特点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汇报材料,下节课进行交流共享

(设计意***:课外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课堂结束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有始有终,较好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

板书设计

6.5宇宙航行

v2法二:mg?mR ?v?gR?7.9km/s

一、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1)定义:

(2)求法:

Mmv2

G?m法一:r2 r

GM?v??7.9km/sr

(3)数值:v1?7.9km/s 2.

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 3.

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

二、梦想成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们给予指导! 谢谢。

宇宙航行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教材简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二、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xxxx年,20xx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

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

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

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那么,本节课的难点又在哪里呢?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而且高一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因此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探究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最终踢飞绊脚石,解决难点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构建知识平台

此过程可采用学生板书的形式,检查他们对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复习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新课引入

1、新课引入,创设情境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过程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的视频播放功能向学生展示“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谓一举多得。

2、情境模拟,课题构建

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进行“宇航员与小记者”的情境模拟活动,请一位同学扮演宇航员,请其他同学模仿小记者,每一位小记者都有机会向宇航员提出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关于宇宙航天的问题。老师将问题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后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其他问题请同学课后上网查资料自己解决,并制作宇宙航行小资料卡,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合作。

然后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答疑过程,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模拟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三)新课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第一小节教学设计便遵循了该理论。

1、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

首先:教师运用课件动画展示平抛运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师生小结,得出正确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很难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地球这个大曲面,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适时设疑:若将从地球这个大曲面上抛出一物体当速度逐渐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学生思考猜测,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评价总结,课件展示牛顿设想,并用动画动态演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与此同时:请学生考虑,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解释引导,最后课件出示答案,请同学写出相关公式,课件出示正确公式,同桌之间互相纠正。

第一小节学习完后第二、三小节便很简单了。

2、环绕速度

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v。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解决该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第一小节知识基础上已经能够解决该问题,但为使全体同学都达标教师还应对本题进行讲解。分四步:读题、分析、解题、小结。读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题意;分析可采用互动式请学生回答解题依据,相关公式;解题借助课件显示解题过程,计算速度公式,加深学生理解;小结教师对题目做总结,强调解题方法,步骤。

3、宇宙速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但要做到知识传承,还应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含义和已学知识学生自己求解数值,教师的任务是说明其意义: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并加以解释。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且明确它们的数值。

(3)最后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人造卫星处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运行情况及运行轨道,变抽象概念为实际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到此新课教学便结束了,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学过的知识。

(四)复习巩固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五)布置作业

课外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而无害。

教师课堂结束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有始有终,完美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

六、小结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声音,视频,动画等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而且还运用情景模拟活动,使学生顺其自然的进入角色,融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研究,体验与科学家牛顿原始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引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在协作,会话交流过程中逐个解决需要学习的问题,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课程。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1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969746644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宇宙航行说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宇宙航行说课稿.pdf

标签:宇宙   说课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