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写人技法解析
南朝范晔评班固《汉书》说:“文赡而事详”,“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意思是叙事周详,笔墨丰赡,剪裁得体而不杂乱。《苏武传》鲜明地体现了“文赡而事详”这一特点,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苏武传》写人技法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细节刻画,绘形传神。
精当的细节描写,以形传神,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这一细节突出他虽饱受非人折磨而犹坚忍求生的顽强斗志;流放北海,他“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置身荒凉恶劣的逆境而仍能就地取材以果腹,贫贱不移之志可见一斑;“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节与之如影随形,无论“卧起”,须臾不离,可见其对大汉之耿耿忠心。又如写李陵劝降的言语神情,也巧用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两处神情细节,写李陵的叹惋、感伤,从侧面烘托了苏武的“义士”风度。
二、语言描写,个性鲜明。
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岿然不动。面对李陵婉言劝降,苏武坦然而言,“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先是“不应”,而后是声色俱厉地“骂”;而李陵原与自己“俱为郎中”,且“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因此苏武对他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降,则以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拒绝: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
三、对比衬托,突出性格。
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诱下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忠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而宁死不屈。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除了对比,还有衬托。“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通过写单于钦佩苏武节操,朝夕派人问候苏武,从侧面烘托了苏武的忠义;“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突出苏武之忠诚、刚毅感动了於靬王。苏武被幽置大窖,“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匈奴以为神”,把他流放到更为艰苦恶劣的北海无人区去牧羊。“以为神”这一笔旁衬,彰显苏武的刚强与坚韧。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班固为文“裁密而思靡”,即剪裁绵密而思理细致。《苏武传》紧扣苏武忠贞刚毅这一性格特点,运用细节勾勒、个性化语言、多角度对比烘托等方法来刻画形象,周详丰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体把握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1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920898640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武传》写人技法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武传》写人技法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