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

更新时间:2023-08-25 00:22:34 阅读: 评论:0

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

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

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案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囚绿记教案赏析 1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y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y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设计: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囚绿记教案赏析 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案赏析 3

学习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部批准他为******。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预习检测

把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生字出示到黑板上。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学习提示: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标记。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交流明确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3、品味语言

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各组选一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六、课下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选择生活中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短文。

七、板书

《囚绿记》

线索:恋绿择居——囚绿赏玩——释绿祝福——思绿情怀

象征: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练习题:

一、写出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一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二、 词语积累:

瞥见 了截爽直 涸辙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简陋 烽烟四逼

三、课文暸望:

《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

(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

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

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

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

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4、仿写句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若能

答案:

1、喜爱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甲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乙文是因为爱绿而损害绿。

囚绿记教案赏析 4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囚绿记教案赏析 5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权、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六、课外延伸(见读本)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权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后记]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案赏析 6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印发教案。

五、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同学们板书的内容整理如下: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 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3、“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一句中“涸辙”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涸辙”是干涸的车辙之意,有一个成语叫“涸辙之鲋”,意思是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困倦的孤独而陌生的“我”急需“绿”的慰藉与陪伴)

4、“植物是多固执啊”一句中“固执”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绿友”的什么?(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绿友”的倔强性格,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一句中“过失”指什么?表现了我怎样的态度?(“过失”指“我”囚禁绿色让它出现了病损的状态,自己认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正好表现了“我”的善良和自责)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句是写放绿,是“我”的良心的表现。“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的热情赞美,也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我”在北平居住也像绿被囚禁起来一样,“绿”与作者一道经受磨难,但最后都获得自由)

回答以上问题时,把语段中涉及到答案信息的重要句子,筛选出来,我都让学生予以诵读,以便增强语感、加深理解。

第三步:赏。“赏”就是赏读、赏析、鉴赏。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语句语段,先让学生共同赏读,再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齐读、美读精彩语段的基础上,然后自由发言或讨论后代表发言,把欣赏的理由说充分,深层次地挖掘含义,弄通弄懂。

同学们最欣赏的语段有5、6、7、10、11等,赏析结果整理如下:

第5段:这一段由上文的寻绿写到观绿、颂绿,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绿色,表达了对绿色的怀念、期盼的急切心情,说明了渴盼绿色的原因。

第6段:从时间的角度写观绿的心情,通过联想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真正体会到人生对绿色的欢喜、留恋。

第7段:写“我”仔细观绿的情景及爱绿的心情。观察仔细,描写细节,表达最爱,为下文写囚绿蓄势。

第10段:用拟人手法,通过写“绿友”向阳趋光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绿枝条”倔强、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绿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11段:“我”认识到绿枝条衰败是自己囚禁的结果,是伤害了绿枝条,是过失,但虽然同情它,却不愿放走它,表达了“我”的矛盾心理及对绿的走火入魔的爱。

以上对语段的赏析,我多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语段的准确理解。

第四步:写。就是指仿写、续写、补写等。主要仿写文中有特色的优美语句语段,也可课下仿写咏物抒情散文。从仿写句式、技巧直至文体都可以。

续写结尾或想象补写也可以。

要课前做好仿写、补写设计,学生写好后要给他们展示机会,互相传阅或读给全班同学听,或用幻灯片打出来让同学欣赏。

下面是关于写的设计:

仿写:(1)按照“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选一种事物写几句话。

同学仿写例选:

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它是时间,它是财富,它是生机,它是能量。(朱小草)

青春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阴,它是黄金,它是春天,它是美丽。(毛琦琼)

太阳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明,它是温暖,它是希望,它是辉煌。(方南)

(2)按照“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的句式,展开联想,再写两种情景,表达对绿色的留恋之情。

同学仿写例选: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饥饿者得到饭食的欢喜,我开始了解长途跋涉者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欢喜。(李维铭)

续写:根据末段内容,设想想象若干年后,我与圆窗、绿友见面时的情景,写100字左右的场景片断。

离开北平一年后又见面:一年后,我在怀念中又回到了北平,我不敢相信北平会变得这样萧条冷落,当我看到***夜想念的圆窗、绿友时,我惊呆了,它们竟然比我囚禁它们时还憔悴衰败,它们看到我很迟钝,我抱住它们时它们才认出是我,而且不是热情地把我留下,而是赶我快点离开北平,这时,我的心好沉痛啊!(黄芳)

假若作者没有死,新中国成立后见面:1949年秋天,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府文化机构的管理工作,再一次来到我当年住过的地方,我带着新中国成立国庆大典的喜悦,见到了我的绿友,它们也很一样快乐高兴,欢迎我的回来,我们握手、拥抱,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当我告诉它们我将长期住在北京的时候,它们为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柴秋璟)

以上是用四步教学法教《囚绿记》的全过程,一节课下来,比较有序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业:

1、学了《囚绿记》,给你出个《摘花记》题目,你觉得怎么写?写些什么?拟出写作提纲。

2、联系个人实际,拿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课文中“我”对绿的爱做比较,看看有没有相似点,写一段100字的片断,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这一节课上完以后,我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学生学得也很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整堂课几乎是学生自己在研究、在探讨,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以点拨、引导。学生很喜欢这样上课,他们感觉很放松、很自在,似乎在玩乐中就把知识掌握了。我相信教学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囚绿记教案赏析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囚绿记教案赏析 8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 14 )

1、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 希望、向往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 拓展延伸

1、文章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能给你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以“致__”为题,写一段话。

囚绿记教案赏析 9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好处。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好处,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齐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揠苗助长(y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样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绿囚珍重祝福

念绿绿友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述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比较,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修改,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齐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资料。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那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完美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必须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就应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期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贴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情绪。

能体现绿的象征好处。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设计: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囚绿记教案赏析 10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教案赏析 1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4、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文中快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

教学方法: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新授

1、解题

“囚绿记” 记叙性散文

记叙囚禁绿色的经过。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绿”具体指什么?

常春藤

(2)运用“囚绿”相似的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遇绿 → 赏绿 → 囚绿 → 放绿 → 怀绿

3、分组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不是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时,我们可以:

a、抓描写句,品特点

b、抓抒情句,悟内涵

c、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一)描写句

(1)“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美丽

(2)“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

(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固执

(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

总结:常春藤具有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二)抒情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做铺垫。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

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自耦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4)、“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三)、背景句子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三、总结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四、作业

写一个景物,力求写出它的特点,并赋予它特殊含义

五、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遇绿 → 赏绿 → 囚绿 → 放绿 → 怀绿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1、抓描写句,品特点

2、抓抒情句,悟内涵

3、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体方法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在文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的每日一练。教师提供出一个高考易错成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造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义,以及让学生自己造句,来达到掌握理解的目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积累成语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铺垫。

二、内容安排逻辑清楚。这节课贯穿三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层层递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总结中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明确。

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一、教学环节中的导入遗漏。在明确完教学目标后,我直接就进入到新课,把导入新课环节遗漏掉了。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二、内容讲解的深度不够。在文章的整个讲解和引导过程中,我对问题的深度给学生挖掘的还不到位,应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三、语句使用过于随意。课堂的语句使用过于随意,都很通俗易懂,没有文学性。

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我有些过于在乎课堂的整个进度,导致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并没有完成留给的思考问题,我就开始讲解,从而使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进度。

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一、课堂上语句的使用。语句使用应该追求优美具有感染力,能使学生被老师整个深深地吸引。

二、课堂上的每环节都应具备。每个环节的存在它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应该多学习、多积累,使自己能成为“长流水”,去慢慢填满学生的“半桶水”。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94153637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囚绿记教案赏析(精选).pdf

标签:教案   囚绿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