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论语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
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华编著的《<论语>教育智慧品读》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
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师素质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阐述与引领。通读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并引起共鸣的'有这样几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在学习,贵在实践
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学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
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近期我读了《论语》中的《学而》,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对为***、交友、处事等方面的理论。而我读的《学而》阐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这两个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相处以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这三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每天生活的一个总评,学会这样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会很充实。从此我也感到曾子对自身的修养的严格。我们也应这样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天都更充实吧!
这是第一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可以时时鞭策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充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后,时常地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人家对我的学问和道德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主要在说学习方法,第一个问句在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习”则为复习过程,把“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学习到新知识,这的确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第二个问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拜访,大家既可一起学习,也可以增进友谊,也是一件高兴事;第三个问句是关于为人处事,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多么谦逊,确实是君子作风。
这是第二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孔子的学习方法和为人态度,使我们今后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也让我们以后为人更优秀。
以上就是我读了《论语学而》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了很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论语十篇】是我们学校发给我们五、六年级的书,里面内容丰富,我很喜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来读读,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处讲学,有一天,他正坐车赶路,却被一个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小孩子抬起头来,镇定地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决定考考他,就问道:“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树不长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萤火,枯木。”说完,小孩又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要不咱们赌一盘吧。”小孩马上拒绝了,说:“天子好赌,就无心治理国家;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的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读书;小孩好赌,就会挨揍。赌一博原来时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一听,顿时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于是拜他为师。这个7岁的孩子就是项橐,从此,这个7岁的'孩子名声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我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妈妈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妈妈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爱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妈妈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只不过父爱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
《论语》故事------《范式守信》讲的是:东汉时的一对朋友张劭和范式毕业后要分别,张劭很伤心,范式就安慰他说两年后去看他。两年后,范式真的从千里之外去看张劭了。
读着这个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风尘仆仆、满身疲倦的样子,我也仿佛看到张劭见到好朋友满脸喜悦的样子……我觉得范式真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对自己的承诺记得那么清楚,而且他还克服困难去实现它。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诚实守信的故事:***小时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妈妈要带她去伯伯家,***突然想起她的同学小珍要到她家学叠花篮,于是她说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还有一次,***奶奶与一所学校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天下起来大雨,同学们以为***奶奶不会来了,但***奶奶依然冒雨赶到了学校。这些诚实守信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与他人交往,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自己,自己也会交到更多的`朋友。讲信用,会让朋友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我们从小就要向这些诚实守信的人学习,像爱护自己的荣誉一样遵守诺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一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轻身外之物,才能强心灵之轻而永得愉悦,终生无悔,于***于事业是一种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对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称之为“鄙夫”,即被鄙视之人,小人也。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与事君也与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结论是不可能应重用。
这种“鄙夫”对得到利益或权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对未得到的利益或权利,怕得不到。在这种心态下,“鄙夫”“无所不至”,就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在这种“不择手段”与“千方百计”中,其围绕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说这样的人能够“与事君也与哉”?能够于***于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吗?当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于***于事业,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决不会无故耗费心血地去换来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无所得。
当然,同这样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几个心眼,要谨慎。我们虽不应存害他之心,去阻挡他,但也得防范一下这种“鄙夫”的“无所不至”。也许你的见解不同于他,他就会与你不利。
如今社会,这样的人更是比皆是,***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艺术界也在有这样的人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问题成为“鄙夫”,呜呼!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播出后,于丹《论语》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点,已成为许多的一面镜子,我也有幸捧起这本书一读,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地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成绩出色的有成绩平庸的,还有成绩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之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论语》心得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层的人都解领略一下其中之道,让我们一起各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于丹心语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
距离和***是一种对人各的尊重,这样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现在翻阅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今天在乡下爷爷家呆了一天,除了做饭外,我把自己关在房间,安安静静的读《论语心读》和《了凡四训》感觉时间真的好快!
“君子藏器于身,伺机而动。”《阳货第十七》开篇讲到了孔子如何应对阳货?从孔子面对尴尬局面,灵活应对,不失礼也不得罪,足可以看出孔子超常的智慧,并非一般人理解的迂腐、木讷、、、、、、其实,读到此篇,最值得我反思和学习的就是面对各种人,所应采用的不同态度,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让自己不失礼同时又不得罪对方?尤其是生活在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会保护自己应该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智慧又是何等的重要,由于自己这方面缺失的太多,不知不觉会让自己陷入一种焦虑之中,想的多了,反而让人的心真正无法静下来,越是那样,越感觉自己信心不够,底气不足,无形中感觉自己不光进步不大,甚至退步了。那天在饭桌上,我的亲戚们都指责我把我的儿子操的太忠厚老实,现在是孩子最天真烂漫的时候,就天天操他洗碗呀、叠衣服、做家务之类的,将来我的孩子大了,就只有照顾别人的份,男子汉要让他学会享受、、、、、当时我并没有做过多的争辩,我只说了一句:“凡是慎于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切以孩子说话!”(当时,我就在反思自己,亲戚们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孩子的表现未能赢得大家的真正认同,说明我的平日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也许是好事儿,问题尽早暴露,便于更好的去正确引导,说明我需要改变和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感谢每一位的诚恳意见,我一定和孩子一起加油!)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说这些话,既是玩笑,也是表扬,孔子对子游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认真的、如此执着地实施礼乐教化,深感自豪和骄傲。因为儒家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乐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模式。非常之遗憾的是现在国家教育行***部门没有重视乐教对心智、心志、性格、道德、风尚的陶冶作用,中小学音乐课始终处于边缘化状况,高效乐教更加边缘化,只是玩音乐,玩艺术而已,缺乏系统的建构和规划,也缺乏悄然无声的引导和润物无声的熏陶。不仅知识处于碎片化,艺术也处于碎片化。此种局面,如何不叫人忧心忡忡!从柳局的解读中,也能读出作为一名教育局长对于好多事情的无奈,这是一位有远大理想、责任和担当的好局长。也特别特别感恩吴教授带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伏羲教育。虽然目前来看咱们的伏羲班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伏羲教育的大方向一直没有偏离,“一切以孩子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很愧疚的是:“今天儿子都还在跟我讲,他一直都很想要一个”葫芦丝“,考虑到没有专人去教他们,也就没有帮他买,更主要的还是希望咱们伏羲班的娃娃们都能有幸去学习一门乐器,大家一起学习(我校目前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老师,一直都在”物色“,但愿九月份开学,我们能感召一位可以教孩子们器乐的好老师,这是我的愿望,一直都在默默祈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是如此,因为庄重而敬畏;因为宽厚而爱人;因为诚实而备受学生信任;因为勤敏而令学生敬佩;因为慈惠而让学生感动。如此,定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能有幸成为伏羲班的老师,更有机会朝着这些方面而努力,在此除了感恩就是感谢,带伏羲班两年来,真的让我改变了太多,也收获了不少。虽然与前面的目标还距离很远,我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仿佛带我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随着我手中阅读页数的增加,如梦惊醒,《论语》带我走进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班主任方老师在四年级时就让全班同学背诵《论语》;初次背诵,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随着深入地背诵,我渐渐地读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内心甚为欢喜。经过两年来的背诵,日积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华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扑来,我沉浸在书香之中。
《论语》是一面文化明镜,我从中觅到了学习的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要我们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激励着我,有时间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时我还会去找老师和同学做更深的了解和巩固,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的充实……
《论语》教会了我一套处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于别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的喜爱不一样,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你帮助了别人,他会对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别人只会越来越讨厌你。当我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后,我没有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学的关系也越不越亲密。
《论语》带给我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误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计较与其生气呢?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的时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让他自己去理解,让时间告诉他一切。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我学到了行为礼仪,懂得了人生哲理。通过诵读经典,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绽放。
夏色斑斓,经典让书香更浓。一部《论语》,一种人生,我陶醉其中;《论语》文化榜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指点迷津;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73996635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荐】读论语有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荐】读论语有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