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谚;气候预测;应用
中***分类号 P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44-02
农谚既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尤其是气象方面的谚语,对预测气候的变化,进而指导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长治市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等气象谚语在指导当地旱涝预报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以农立国”的历史。直至如今,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仍在与“公历”并行。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乡贤老农,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涝、丰、欠的观察及历代传承的经验,编造了许多农谚,作为安排耕作的依据,它们以口语、谚语相传,成为历代农民必知应会的信条。这些农谚虽不一一应验,却也还是有一定可靠性,对从事的农活、天气灾害的预防颇有裨益。结合现代气象理论和天气预报技术,归纳和提炼有关天气预测的部分农谚服务于农业生产,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易于推广的价值[1-2]。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因而在不同的地方,谚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那么,在用气象谚语作预报时,首先要搞清楚谚语的含义,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分类使用,找出天气演变的规律,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3]。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长治地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发现下列气象谚语对长治地区的旱涝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短期气候预测的气象谚语
相距一定时间2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做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1 预报降水量
1.1.1 春雷来的早,雨水来的好。即春雷的迟早与夏季及7月降水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春雷3月响为早,6月响为晚。早雷时,7月的雨量≥180 mm,晚雷时,7月的雨量≤150 mm。早雷时,夏季的雨量≥430 mm,晚雷时,夏季的雨量≤295 mm。
1.1.2 腊月船不通,6月水来冲。即1月雨水少,则7月雨量多。
1.1.3 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定是好收成。即正月十五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多。
1.1.4 正月初一有雪是旱年。即正月初一有降水,对应春播期(4月10日至5月10日),降水量偏少。
1.1.5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或重阳无雨一冬晴。所谓“重阳黑洞洞”,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有雨或阴雨。“来年好收成”指下一年降水量偏多,庄稼丰收。若九月初九无雨,则对应下半年降水稀少。
1.1.6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所谓“八月初一洒一阵”,是指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有降水,R≥0 mm,“旱到来年五月尽”,指冬季或冬春降水量偏少。
1.1.7 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即阴历五月二十六前无雨,则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般在8月),降水稀少,出现卡脖子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1.2 预报霜冻
1.2.1 秋天暖,秋霜晚。即秋季气温偏高,则初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2 冬天暖,春霜晚。即冬季气温偏高,则终霜冻将晚于历年平均值。
1.2.3 春雷来的早,下霜也来的早。用来预报终霜冻比较适用。
1.2.4 雷打180 d,霜冻在眼前。用来预报初霜冻指标,意为春雷和初霜冻相隔180 d[4-5]。
1.3 预报温度
例如:春暖的迟,秋冷的迟;冬暖防春寒;年前立春过年暖,正月立春二月寒等等。
1.4 3个月韵律测气候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如“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鱼”、“春雪百日雨”。
1.5 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1个季节[6-7]。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2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 d)左右的降水天气。针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利用西风环流指数,查近5年1月冷空气活动与6月降水的联系,发现10次冷空气活动,8次在以后的150 d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0%,降水过程平均为3 d。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 典型谚语的预报实例对比分析
2.1 “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经对当地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八月初一有降水,对应冬季降水偏少。
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八月初一有雨的年份共19年,对应当年冬季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均为13年,预报准确率为68.4%。从春季的降水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春季降水普遍偏多,利用谚语预报连续6年都是失败的,没有受到谚语的印证。但此方法应用十分简单,只要查下农历八月初一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冬季干旱趋势。
2.2 “重阳黑洞洞,来年好收成”
通过普查长治市历年日降水量的资料,发现农历九月初九有雨且日降水量≥0.0 mm时,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九月初九有雨的年份共9年,对应下一年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共7年,预报准确率为77.8%,可信度偏高。此方法应用简单,只要查下农历九月初九是否有雨就可大体断定下一年降水量多少。
3 结语
气候预测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里不再累述。单用一个谚语即做预报是不科学的,但它的神秘性与魅力也在于此,预报准确率也是我们气象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只有预报准确了,才能发挥气象预报的作用,因而能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廷彩.气象谚语同农业生产的关系[J].现代农业,2012(6):76.
[2] 马晓虹,陈洁.气象谚语在海晏地区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验证[J].青海气象,2007(2):26-27.
[3] 贾小龙,陈丽娟,高辉,等.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3(6):641-655.
[4] 黄秀艳.常见气象谚语中的气象知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38.
[5] 邓昕.浅谈气象谚语在观测工作中的运用[J].四川气象,2004(1):57-58.
【夏季节气的谚语精选】
晴雨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苏)。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闽)。
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粤)。
立夏雨,涨大水(湘)。
立夏下雨,九场大水(浙)。
立夏晴,雨淋淋(赣)。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湘)。
雷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桂)。
温度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浙)。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鲁)。
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鲁)。
其他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粤)。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陕)。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云)。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赣)。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晋)。
小满节气谚语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满小满,还得半月二十天。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麦收寒天。
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
麦到小满日夜黄。
小满三日望麦黄。
小满十日满地黄。
冷收麦,热进仓。
灌浆足墒,粒饱穗方。
麦黄不喜风,有风减收成。
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小满十日刀下死。
小满十日见白面。
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风刮小麦倒,自己把头翘。
风刮麦扑地,如若人工立,根断茎受损,籽粒变瘦秕。
麦倒似地毯,绑竖大减产,等待三五日,就能见好转。
临近收割麦扑地,抓紧收获莫迟疑。
今年乌麦拔得净,来年地里就干净。
***杆乌霉拔个遍,来年地里就少见。
麦种去杂在田间,运到场里难分辨。
去杂务必连根拔,大穗小穗莫剩下。
去杂用镰砍,低穗剩田间。
去杂去了,深挖细找,无一漏网,质量提高。
麦套棉两亲家,收了麦子又摘花。
麦套花生能增产,技术措施要把关。
小满节气到,快把玉米套(串)。
麦田把水浇,快把玉米套。
小满后,芒种前,麦田串上粮油棉。
芒种节气谚语
芒种节气的风和气温与未来天气有一定的预示意义,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湘)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皖)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苏、冀)
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湘)
芒种热得很,八月冷得早。(湘)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浙)
芒种和夏至节气天气相关性*较好,所以关于这两个节气的气象谚语很多,例如: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苏、桂、湘)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赣)
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贵)〔指-阴-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
芒种闻雷,对农业生产好坏及未来天气均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桂)/
芒种打雷是旱年。(湘、豫)
芒种打雷年成好。(湘)
芒种闻雷美自然。(陕)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
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闽)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湘)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 (粤)
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
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
夏至闷热汛来早 (冀)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 (赣、冀、晋)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 (陕)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大暑节气谚语
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大暑不热,冬天不冷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白露节气的谚语及习俗】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清晨露水很浓,预兆着当日很可能是个大晴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描述的白露物候,均与鸟有关。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们敏锐地觉察肃杀之气,于是开始养羞(馐),即勤快地筹措越冬的“干粮”。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蚊子们似乎并不在意这则“古训”,把人折腾得不行不行的,看来还是另一个谚语更靠谱:白露蚊,咬(烦)死人。
还有一个谚语,乍读起来令人窃喜:“白露后,不长肉”。但它指的却是…荞麦。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时节。
很多谚语,也反映着白露时节各地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来苦一路”,《农***全书》解释道: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不同的果儿,对于雨水多寡,有着不同的好恶,正所谓“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雨沥沥,秋分稻秀齐。
白露满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风,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点坡,秋分种川,寒露种滩。(小麦)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
白露谷,寒露豆,过了霜降收芋头。
白露荞麦,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
山怕处暑,川怕白露。
还有很多谚语,反映着白露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白露有雨会烂冬。
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无雨,寒露风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而白露之后,最缠绵的阴雨,就叫做:华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好吧,白露时节,从不露做起…
【白露节气习俗】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节气的习俗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茶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米酒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
During the winter vacation, we went to the folk to collect wind, and with the help of veral old people, we collected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of Shuyang - "Nine Nine Songs". Reading carefully, we are deeply impresd by the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Shuyang is not a place of outstanding people, but it also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ur ancestors worked hard on this land and created a splendid local culture. The two songs we collected are not only very convenient for calculating climate asons, but also popular, rich in content, involving many aspects,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to a certain extent, fully showing the wisdom and wisdom of 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as well a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huyang local culture.
《九九歌》之一
Nine nine songs one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In 1919 and 1929, the air was chilly; in September, the drips turned into frozen Ryukyu; in September, the coldest one, pedestrians on the ice formed a team; in May 9th, they went back to YANGJIU and inrted willows along the river bank; in June 9th, they thawed nine and gradually opened their hands; in September, they took off their cotton padded clothes and walked on the road; in August 9th, they plowed and raked every houhold; in September 9th, the bullwhip rang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September, they were done 9、 The flowers are thick from winter to spring.
《九九歌》之二
Nine nine songs II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In the ninth cold wind, the sweater was covered with a ski shirt; in the ninth day, the weather changed, and the coat and cap were not cold (top); in the third nine, the fourth nine, the river was frozen, and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ere read beside the stove; in the May ninth livestock pen, the cows and chickens laid eggs; in the sixth and venth nine, the spring was fresh, and the leeks and vegetables were green; in the eighth and ninth days, the wind was not cold, and the farm tools were cleaned up and the production was busy; in the ninth, the grass and trees were green, and the red, green and green new spring sweaters were exhausted.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Through reading and analysi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the two proverb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Each of the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has only nine or ven ntences, but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The naming of Jiu Jiu Ge reflects the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Shuyang people. Our Chine nation has always regarded "Nine" as the largest number, and believes that "Nine" is the most auspicious number, such as "nine nine double suns", "nine nine returns to one", "nine five honors", "one word nine tripods" and so on. It's called "Nine Nine Songs". The first song has exactly nine ntences, which implies "Nine". Becau the weather change in May 679 is not very big, the cond one is a combination of three: the spring of May 679 is new, and the leek and green vegetables are green. It's easier to read.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In addition, from some ntences, we can e the aesthetic view of 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in China. We know that "red" is a symbol of celebration and "green" is full of vitality of life. Red and green matching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olor matching law of nature, but also has certain artistic charm. The people of Shuyang, who are full of wisdom, may have found this rule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a saying in the common saying of Shuyang that "red goes with green, and you can't e enough.". Therefore, the cond proverb has the saying of "red, green and new year's shirt".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2、 Vivid language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Many dialects and common sayings are ud in the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The local people feel more friendly and natural when reading them, which fully shows the unique simplicity and profundity of the local language. Even the outsiders can taste the image and vividness of their language. Such as "sharp mouth nine, Jiao, frozen Ryu" and other words. "Jianzui" in Shuyang dialect means "vere and mean", for example, "this person has a sharp mouth and a hairy lips", which fully shows the cold and dry weather here; "Jiao" in Shuyang dialect means "to", for example, "he Jiao turns 18 in the new year". "Frozen Ryukyu" refers to the icicles under the eaves in the winter rainy and snowy days, which are often ud to refer to transparent objects in the local area, such as the glass ball called "Ryukyu".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There are also some words that express images, which accurately show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f people and objec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nine days. Some of them reappear the coldness of the ice and snow in the winter, such as: the dripping water becomes frozen Ryu. Some write about the difficulties of people's actions in the cold winter, such as: pedestrians on the ice walk in groups. Some of them have written the rejuvenated atmosphere of spring. For example, willows are planted along the river bank, flowers and plants are thick from winter to spring, plants and trees are green, red, green and green.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In the speech expression, the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fully embody the simple, pure and lively feelings of folk songs. If there is a u of anthropomorphic rhetoric to express meaning, such as: 29 days changed face. It describes the cold and merciless weather in September, which is changeable. Sometimes it is cold and hard to walk. Sometimes it is howling in the north wind. Every drop of water becomes ice. We can also imagine the scene of people shrinking their heads and sleeves in the wind, which is vivid and profound.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3、 True and unique feeling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The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vividly describe the different feelings people get through various ns in different asons. For example, we can write the changes of asonal scenery through vision, such as: thick flowers and plants from winter to spring, leek, green vegetables, red, green and green new year's shirts, and nine green plants; we can write people's helplessness for the coming of winter and joy for returning to the earth in spring through touch, such as turning the index nine cold wind, chill all over the sky, gradually opening two hands, and no cold face wind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we can write the cold after entering winter through hearing The unique feeling of southward and northerly wind: in 1919 and 1929, the sky was cold and chilly; there was also the sound of spring returning to the earth and bullwhip: the bullwhip was ringing all over the field.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The two proverbs also vividly express the "feeling" of cutting skin in winter through all the clothes people change at any time after winter, such as: sweater, ski coat, coat, hat, take off the cotton coat, red, green and green new year's shirt.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4、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It is particularly gratifying that although the two proverbs are from the same place and form,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ntent, from which we can 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imes of folk songs.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 people. The plan of a year lies in spring. As an industrious farm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ultivate and work in time. Farm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 so we should "plow and rake every houhold, clean up the farm tools and busy production, and the bullwhip is ring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Of cour, it also fully reflects the low level of people's productivity in the past.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still need to rely on clumsy wooden farm tools and extremely inefficient cattle. In the cond song, however, there are modern buzzword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weater, jacket, ski shirt, reading newspapers beside the stove. The appearance of the nouns fully shows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rison is really a a of vicissitudes, earth shaking!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5、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conclusion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The two agricultural proverbs also vividly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periodicity and asonal climate,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rearch results of modern scientist Zhu Kezhen's phenology theory, such as: five nine return to Yang nine, willow is planted along the river bank; nine end in nine, flowers and grass are thick in spring.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There i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aying in the agricultural proverb "five nine return to Yang nine, and willow along the river bank". According to the rearch of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the sun has shifted from the Tropic of cancer to the equato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th solstice. By May 9th, the weather is obviously warming, and the sun is getting clor and clor. The local farmers' theory of "returning to the sun" coincides with this.
从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仅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From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of climate, phenology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e two songs are not only suitable for our Suqian area, but also generally suitable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ich has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九月的节气有白露和秋分
白露:水土湿气凝而为露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四句诗出自李白的《玉阶怨》,诗中写的是浓浓的思念,从月亮初上开始,渐渐浸透玉阶,浸透露水,浸透珠帘,浸透房间,直至浸透整个夜晚。
其中首句“玉阶生白露”,是说洁白的台阶上,渐渐凝出白露;露慢慢凝聚,夜也渐渐变深。露是白露节气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白露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
降,寒蝉鸣。”
白露美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是这样诠释的:“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说:“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节气至此,天气逐渐转凉,虽白昼阳光尚热,但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这个节气名听起来富有诗情画意。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五言绝句,名叫《咏露珠》:“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露珠之美,并且非常形象生动地记了下来。
大雁南飞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这时节正是农历的八月,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似乎是告诉人们,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
智慧民谚
白露时节,如果你在晴朗的夜晚外出,也许会被露珠打湿裤脚。清晨,在草木上可以看到透明的露珠。露水的形成条件是:晴空、微风、空气潮湿,这从下面几个民谚中就可以看出来:“白露,露珠遍路”;“露水见晴天”;“旱天无露水”;“风大夜无露”。
白露期间,秋意渐浓,天气日渐凉爽,气温日较差加大,早晚凉,中午热,如下面几个民谚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皖、赣、湘、桂、辽);“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苏、浙、皖、赣、湘、晋);“过了白露节,早寒夜冷中时热”(鄂);“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
白露时节正是抢时播种的关键期,这方面的谚语有:“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蚕豆不要粪,只要白露种”;“不到白露不种蒜”;“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说明有些农作物要在白露时节秋收、播种,延误不得。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白茫茫,寒露满地寒”;“风从立秋起,雨到白露止。”这些都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保健。
各地习俗
1.白露茶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苦涩,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
2.白露节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在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3.米酒
湖南资兴兴宁、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纂修的《兴宁县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
养生之道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这是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一早一晚要多添些衣服。
白露时节要防止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过敏体质和已经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哮喘病和支气管病患者要坚持锻炼身体,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还可以经常唱歌,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情及预防复发。
秋分:日光夜色两均长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谢逸的《点绛唇》,意思是说金秋已到了风清露冷、秋季过半的秋分时节。
昼夜等长
每年阳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即为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八月中,解见秋分。”“分”是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古籍《春秋繁露》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如左河水诗曰:“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即为“转秋凉”。
智慧民谚
跟秋分有关的民谚有不少,如讲冷暖气象的谚语有:“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以晴、风、雨为依据,预测后期的天气谚语有:“秋分有雨寒露凉”(湘);“秋分有雨天不干”(湘);“秋分北风多寒冷”(湘);“秋分冷雨来春早”(冀);“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晋);“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冀);“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秋分夜冷天气旱”(桂)。
各地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的,不过由于这一天每年不一定都有圆月,而无月怎么祭月呢?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一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强力壮。
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还能润肤美容。实际上,“秋汤”也同样具有秋天滋补的作用。
养生之道
在秋燥的环境下,辛辣、油炸、火烤过的食物皆应避免,以免耗伤精神。若想滋补阴气,可多吃白色食物,如银耳、燕窝、莲藕、山药、百合等。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选食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关键词] 商业谚语;市场营销;应用
[中***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商业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经商的顺口溜,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的。在指导商人们的经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谚语在不同层面的解读
(一)从经营谋略上进行解读
谋略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产、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谋划和思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首先应该有谋略的思想。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商人提出了很多谋略思想,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说,在实践中产生了这样的谚语,如“生意犹如棋盘,步步有谋术。”“生意犹如棋盘”是指在做生意之前,就要掌握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要了解自己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同时,要了解对方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指导思想,经营商品的品种、价格等诸多情况,并对上述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步步有谋术”是指在经营之前就要设计好自己的总体经营思路,如选择好自己商品的品种、品牌,在进货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商品结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市场上的名优新特产品、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竞争力、有口碑的产品。把握住商品质量的进货关,在初级竞争结束之后,商人们可能选择调整产品的价格来进行第二次竞争。所以,在交易过程中要注意产品的性价比,选择产品进货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当价格的策略手段使用结束后,商人们会进行第三次竞争,即品牌的竞争。所以我们在交易过程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基础上,选择大品牌的商品进行竞争。当第三次竞争结束之后,就会进入竞争的第四个阶段,即服务态度的竞争。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在经营过程中要为消费者提供过一个优美的销售环境、优良的销售空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当第四次竞争结束之后,商人们迎来了第五次竞争,即行业标准的竞争。所以,在经营谋略上,我们要从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服务态度、行业标准等方面入手,全面规划商品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从经营战术上进行解读
战术是指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办法。如,商人们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总结出的商业谚语“死店活人开,买卖有不同。”“死店活人开”这是说商业企业硬件比较好,有位置优良的经营场所,在经营历史上信誉比较高,有丰富的经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企业的现金流比较充沛,但企业的管理技术、方法和体制不对头,造成了经营上的困难和经济效益低下,这时候就要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和操作办法来解决问题。如经营承包制、销售利润与奖金挂钩、寻找一些有真才实学又懂得商品经营流通规律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买卖有不同”是指同行不同利,经营相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报告期内最后的经济效益有所不同,主要是在经营管理上没有能够积极地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扩大商品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品种,节流就是指要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合理避税。通过这两项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从营销时机上进行解读
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进货的时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众多的谚语,如“冬至年画到,小暑卖镰刀。”“冬至年画到”其意思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来临之际左右,就可以有意识地采集这样的一些品种,如年画、对联、年货等等,因为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将进入春节。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这个时刻人们已经开始买各种年货以备过年,所以说,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掌握住进货的时机,采购一些年货的品种,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数量和规模上都要抢先抓早,备足年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小暑卖镰刀”是指每年小暑节气即将到来之际,在北方地区开始抢收麦子。那么在这一时刻,作为从事农机具行业的经营者就要备足镰刀等抢收麦子的农机具,以备农民抢收麦子所用。采购时机是指一定要应季应景。应季是指根据季节的需要提前备货,应景是指根据最新的需求采购货源。
(四)从营销空间上进行解读
在经营过程中关于空间的分布,不同的货源来自不同的产地。在生产地卖不上好的价格。产地距离销地越远,进价和销价的差距越大,商人们要懂得这个规律。如“林中不卖薪,湖上不售鱼。”“林中不卖薪”是指在林中柴火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人们可以就地取材;“湖上不售鱼”是指在湖中鱼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人们可以在湖中就地取鱼。那么如何将商品的进销价格加大?一是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拉大,二是在没有此类商品的地区销售此类商品。在空间分布规律的掌握上,要注意运输问题。一些产品,如蔬菜、水果和海鲜,受到日晒、雨淋、气温等因素的变化,这类物质产生腐烂、减重等现象,要注意商品保护措施。如运用快速的交通工具第一时间将此类商品从产地运往销地,或采取一些初级加工的形式进行包装以保证商品的质量和重量不产生变化。此外,在商品的空间分布上要考虑尽量拉长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因为按照销售规律,产地和销地的距离越长,进价和销价的差距越大。所以,商人们应考虑这一进销差价的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产地的商品长距离销售。
(五)从诚信营销上进行解读
诚信在商业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是经营制胜的不二法则和利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诚信的企业长久获利,并持续发展,而不讲诚信的企业只顾当前暂时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就是这些情形的具体再现。“利从诚中出”是说商人们获利天经地义,追求利益是商人的本质,但是这个利益一定要有一定的前提。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说法,如“君子获利取之有道”,这里指利的取得要适度合理,被消费者所接收,不违反经营规则。“誉从信中来”是指信誉要从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长期经营过程中获得,这就要求经营企业在任何的经营时间周期里、任何的经营范围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要讲求信誉,即使是有短期局部的亏损和经营的不顺利,也要讲求信誉。
(六)从服务态度上进行解读
服务态度是评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如果服务态度好,造成企业持续旺销的局面;如果服务态度不好,造成企业的艰难,如“人无笑脸莫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人无笑脸莫开店”是指服务人员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一定要微笑服务,经营的成败有时不在于商品的经营品种和价格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服务态度上。销售人员在第一时间给顾客以微笑,赢得顾客的好感,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多种需求,如商品的质量、品种、品牌和服务。服务态度是顾客总需求的一部分。如果服务态度好,就会为企业的经营加分。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某种产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态度,作为经营者和具体的服务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会打圆场自落台”是指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人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商品品种的临时短缺、商品供应的不及时、商品价格偏贵、商品摆放不具有艺术性、商品售后服务不及时等各种现象。如果出现消费者对这些现象出现质疑的情况发生,作为管理者和一线销售人员要做出及时解释和说明,能够立刻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尽快落实,并第一时间告知消费者。如果自身不能够及时解决,也要直截了当地说明。总之,一定要对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及时的解释说明工作。
客观实践决定人的思想,实践经营的结果经过人们长期的提炼,形成指导商人进行营销活动的商业谚语,作为商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一线的服务人员,一定要对商业谚语体现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并做到活学活用。
二、商业谚语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商业谚语指导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活动
商业谚语在消费者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活动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如“有钱不买半年闲”,它指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及时使用,不能将商品放置家中错季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的闲置浪费。
(二)市场的经营者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进行经营活动
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进行进货经营,如“千零不如一趸”、“赊三不如现二”。“千零不如一趸”是指多次的零售销售不如一次批发的利润大,也就是说多次零售的总经济效益不如一次批发的经济效益大。它告诉经营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批发活动,以追求高额利润。“赊三不如现二”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流动资金的限制,可能造成商人们经营的困难,因此可以追求这样一种情形:宁可少收一些货款,拿到现金,也比赊销拿到的货款情况要好些。这样可以及时地回流资金,进行下一批商品的进货和周转。
(三)***府主管部门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调整国民经济
***府的行***管理部门也要运用商业谚语调整国民经济。***府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到***策指导的作用。在商品价格出现波动时要及时出台相应的***策,以保证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如“把握时机,聚散适宜。”“把握时机”是指当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国家要出台一些***策,以调整平衡各方利益;“聚散适宜”是指当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并低于该商品生产成本的时候,国家应出台***府保护价***策,以保护价收购,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当商品的价格被严重高估,大大地超过了生产者成本的时候,国家要及时提出限制价格,并将库存中的这类商品进行抛售,控制物价,保护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
[参 考 文 献]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62015635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