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综合计划;集约管理;经营计划
1实施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背景
计划管理是规范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平衡、控制、协调、监督的作用。公司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整套综合计划管理的做法,使各项工作都形成了从计划制定、执行、监督检查到评价的闭环管理。计划与财务预算和专业需求的互相统一是综合计划能否有效执行的核心问题,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平衡、控制、协调、监督的作用。公司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整套综合计划与财务预算和项目间衔接的做法,使计划、项目与预算间形成了编报理念一致、原则一致、口径一致、数据一致、进度协调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了综合计划管理应有的作用。
2内涵和主要做法
2.1内涵
2.1.1综合计划管理的理念。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离不开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而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同业对标创一流工作的不断深入,计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企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需要计划管理的指导。因此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下理念:一是计划的刚性管理理念;二是紧密衔接理念,从制定、执行、监督考核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公司整体工作按照计划安排,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确保实效;三是“重奖重罚”理念,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提高。2.1.2综合计划管理的范围和目标。综合计划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生产、经营、行***各个部门和专业,从时间范围上来说,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从内容方面来说,年度计划包括全年工作目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计划以及专业指标和工作计划,具体包括安全指标、线损指标、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成本三费等具体指标分解计划以及电网建设及技改计划、固定资产零星购置计划、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电量与线损计划、科技进步项目计划、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精神文明工作计划等多类内容。季度和月度计划包括重点工作计划、指标计划、资金开支计划、电网建设和技改计划、运维检修计划和专业管理工作计划。周计划指各部门根据月度计划制定的本部门的周工作计划。综合计划管理的目标:通过计划管理统揽全局工作,协调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提高专业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2.2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方法
在落实公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计划平台分解每项指标和工作。公司综合计划管控实现了上一年度对下一年度的预安排、年度结合公司综合计划正式分解、季度控制关键指标计划和月度细化指标控制节点的管理模式;在层级上实现了公司总体计划控制,部门(单位)逐级落实,每个部门和岗位均落实指标计划和工作节点,同时直接穿透至县公司;在范围上涵盖了公司电网规划前期、项目建设管控、生产和营销服务、资产经营、企业文化和***群建设、班组管理、重点工作和同业对标等公司全方位的工作。
2.3主要流程说明
节点1: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10月中旬下发年度计划调研与分步提报的安排意见,明确对明年工作计划进行分步调研与提报的实施意见,提出对专业计划制定的具体要求。年度计划从调研到定稿共分部门调研、提出计划初稿、专业小组集中审查、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等四个阶段。通知中明确提出,对于凡涉及到资金的项目计划,无论是电网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要说明详细原因、必要性并附资金使用明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同时提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需求说明,对大修、公共设施维修等各类生产项目,各单位在上报时都要按轻重缓急把项目分出A、B、C三类,便于领导决策和资金合理控制使用。节点2:将年度计划各项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制定部门年度计划控制目标,并纳入公司统一的绩效考核。公司通过出台《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计划管理与财务预算、资金开支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强化了计划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作用,使计划管理真正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主线;每年组织与各部门签订的《内部绩效责任书》,内容包括重点指标和重点工作,其中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重点指标和工作内容均纳入了责任书中,进一步维护了年度工作计划的严肃性。节点3:组织将计划分解至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实施,对因内外部环境客观因素的变化,导致不能执行或需变更时间执行的工作项目计划以及未列入工作计划任务书但又必须开展且需花费资金的工作项目或虽然列入工作计划但资金不足的工作项目,组织办理变更和追加手续。节点4:组织对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考核意见。组织成立经济责任制考核工作小组,根据绩效考核中关于综合计划管理的考核标准,到各部门进行现场考核,重点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材料领用、工程管理等进行检查,考核结果与工资收入挂钩,每月兑现。节点5:各部门于每年年末对本年度相关专业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提报至归口管理部门。节点6:归口管理部门汇总相关专业工作完成情况并提交。节点7:汇总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形成总的总结评价报告。节点8:领导小组对总结评价报告进行审批。节点9:将审核通过的总结评价报告予以。节点10: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结束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年初下发的工作计划可能与工作实际有所偏离,为此公司设置了计划调整这一环节。每年的10月,根据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对年度计划进行局部调整,调整流程同年度计划制定流程基本一致。
2.4确保流程正常进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4.1完成工作的组织机构。综合计划管理组织机构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小组。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专业小组由分管副总经理任组长,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计划专职和各归口部门负责人组成。2.4.2组织机构中各层次职责。第一,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计划管理有关文件和年度、月度综合计划、计划变更申请和追加资金计划申请,组织协调解决计划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二,专业小组:负责组织集中审查论证专业计划管理有关文件和年度、月度综合计划,审核计划变更申请和追加资金计划申请。第三,综合计划的牵头部门:负责制定计划管理有关文件及管理流程,汇总并初步调整平衡综合计划,组织召开计划会议,对计划管理全过程实施监督检查并做出总结评价。第四,归口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初步审查各相关部门年度和月度综合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五,相关部门:根据归口部门安排,结合自身所担负的职责,立足本公司实际,于规定日期前形成本部门工作计划初步意见,计划员负责上报至归口部门。2.4.3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及岗位人员能力说明。第一,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年度、月度综合工作计划和部门提出的计划变更申请和追加资金计划申请。第二,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查分管范围内归口管理部门提报的相关工作计划,审核计划变更申请和追加资金计划申请。第三,负责人:组织制定综合计划管理有关文件,及时发现并提出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理顺综合计划管理程序。熟悉电力企业计划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电力计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有关法规及制度;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协调分析判断能力及专题论述的文字表达能力。第四,各归口部门负责人:组织归口范围内的部门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开展计划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提出计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计划管理主管部门及时沟通。熟悉电力企业计划管理的全过程,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第五,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开展本部门计划管理工作,以计划管理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按照公司计划管理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对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的工作计划提出变更申请,对因工作需要必须开展且花费资金的计划外工作项目提出追加申请,具有较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及专题论述的文字表达能力。第六,计划专职:参与制定综合计划管理有关文件,从专业管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对其他部门在计划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不断改进计划管理;按时组织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并组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掌握电力企业计划管理的方法和有关法规及制度,熟悉计划管理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及专题论述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第七,各部门计划兼职:按照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相关规定,配合部门负责人开展本部门计划管理工作,按时将相关工作计划上报至归口管理部门。熟悉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管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2.4.4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综合计划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考核与控制是实现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工作和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与控制,有效提高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侯邦安.试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模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8).
关键词:项目管理 总承包 计划 控制
在空气污染、严重雾霾的步步紧逼之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自“十二五”以来,核电建设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从2012年开始我国有24台核电机组在建。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在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地区核电厂址保护。两个月后,“开工一批核电项目”被正式写入《***府工作报告》。
核电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分项工程多、一次性投资大、安全要求等级高、参建单位多、管理复杂、接口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如何在合同工期内、在国家审批的投资限额内,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利润的建成一座核电站,对于实施EPC总承包的工程公司来讲,怎样保证计划控制体系在核电建设过程中的有效运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电工程计划控制体系应当具备的特点
核电工程的计划控制体系应当具备全周期、全面性、科学性、动态性和严肃性等特点。
1.全周期
所谓全周期,是指计划控制应当贯穿核电建设过程的始终,从项目启动一直到项目收尾的一系列阶段,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运作。
2.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计划控制体系应当涵盖项目管理的各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整合管理(综合性的项目管理计划)、项目时间管理(进度计划,包括前期进度、合同签订、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各领域的进度计划)、项目成本管理(费用预算)、项目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计划和过程改进计划)、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项目沟通管理(沟通管理计划)、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计划)、和项目干系人管理(干系人管理计划)等,各领域均应以计划为龙头开展各项工作,凡事皆有章可循、有计划可依。
3.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执行的计划要合理、可行。计划活动的未知数越多,或者可控性越差,则计划留有的裕量就要越多,例如对于牵扯到***府审批、安全局检查等相应的活动,在计划时间安排上应当多留点裕度。
4.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计划控制体系应当符合项目管理PDCA的循环理念,依据项目的实际进展对各领域实施计划的动态管理,实时制定、实时实施、实时跟踪、实时纠偏。
5.严肃性
所谓严肃性,是指在各计划之后,应维护计划的严肃性,责任部门(或者单位)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否则的话,即使是再宽松的计划,执行起来都有可能会得到延误。
二、计划控制体系在X核电工程总承包中的实施
X核电工程的计划控制体系涵盖如下主要内容:总承包实施方案、人力动员计划、六级进度计划体系、预算控制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
1.总承包实施方案
是基于工程总承包合同制定的项目综合性管理目标计划,明确了项目管理四大控制(质量、进度、费用和HSE)的管理目标、里程碑进度计划、组织机构及职责、人力投入计划,明确了工程范围管理、质量保证、安全管理、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调试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化管理、文档管理、沟通管理、对承包商的管理、验收和移交的业务流程及接口关系等。是整个项目总承包的实施大纲,也是整个计划控制体系运行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2.人力动员计划
是基于总承包实施方案和群堆管理的要求,制定的项目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人力动员计划,是总承包实施方案中人力投入计划的进一步细化。规定了项目部各部门在各阶段拟投入的各岗位人员数量,并通过相关的工作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各岗位的职责及接口关系,规定了各项工作的责任分配矩阵(RACI矩阵)。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部门严格按照相应的人力动员计划进行投入,必要时也会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局部地调整。
对于人力动员计划的管理也涵盖了工程公司对于各分包商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各分包合同、各分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各分项工程的开工报告中均要求上报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计划,并且按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分开填报,各机组分开填报,对于施工人员动员计划要求细化到班组和工种。由工程公司负责对其进行审核与批准,并且监督执行。
3.六级进度计划体系
X核电工程进度计划体系按照六级体系进行运作。
一级进度计划:包含了从ATP(主合同签订)到最后一台机组临时验收期间,核岛、常规岛和主要BOP厂房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启动基本活动和重大里程碑的计划;
FCD(第一罐混凝土)前综合进度计划:为满足里程碑进度总体安排,包含了FCD前的主要关键日期和活动的综合计划;从计划层级上来说可归类于二级计划;
二级进度计划:为商务、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五大领域的总体协调进度计划,是一级计划的细化,满足一级进度计划相关节点要求;是五大领域之间的工作接口与协调进度,包括了项目的里程碑进度,是整个工程进度计划的核心,也是工程公司与业主公司的合同计划;
三级进度计划:是依据二级进度计划编制的,涵盖商务、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各领域作业活动的一体化三级计划;计划中各领域相关活动建立必要的逻辑关联,并定期对整个计划进行跟踪和更新,及时发现项目执行出现的偏差,一体化三级计划中的施工内容是工程公司与施工分包商的合同计划;
四级进度计划:是对三级进度计划进行细化之后截取的每年的年度计划;是详细的进度计划,在整个进度计划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要的一个环节。四级计划本身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用以指导各领域的年度工作,是检测各领域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基准,是各责任单位进度控制的重点;
五级计划:月进度计划。是施工分包商在四级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纸、设备、材料和建安施工的实际进展情况编制的月工作进度计划,作为其每月工作安排的基础;并且实施必要的滚动,是各分包商月度工作完成情况测量的基准,也是指导未来几个月工作准备的计划;
六级计划:施工分包商根据月计划进行分解和细化,编制的每周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六级计划报送工程公司备案。
专项计划:为保证工程重要里程碑节点的实现,加强对资源的协调、进度的控制,针对特殊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进度计划;是六级进度计划体系有益的补充。实际执行过程中多是为了实现某个重要里程碑,如泵站进水、500kV倒送电等重大里程碑,由工程公司组织编制的涵盖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等活动的专项工作计划,用以在一定时期内指导相关的专项组的工作。
工程公司项目部各部门及各分包商依据各自不同的职责划分,对于各自负责范围内的不同级别的计划,进行计划的编制、审核、批准、、跟踪、纠偏、修订和执行,完成各自计划的PDCA循环。上级进度对于下级进度负有领导和监督的责任;下级进度对上级进度负有保持一致的责任。由工程公司项目控制部对各级计划进行统一的归口管理,推动整个进度计划体系的有效运行,保证各级进度计划的一致性,保证项目参建各方的目标统一,实现工程进度的事前控制、动态控制和分级控制。
4.预算控制体系
整个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包括费用计划和现金流计划。
费用计划包括项目总体费用计划和年度费用计划。费用计划以工程进度计划为基础进行编制,主要包括了设计及技术服务产值、设备材料制造产值、建安工程产值、调试工程产值和总承包管理经营费用等几个部分。项目总体费用计划是根据总承包合同价与合同范围、分包合同价与范围、工程公司内部各项成本支出,按照概算框架体系和实际分包合同模式相结合编制的、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费用目标。
现金流计划包括收款计划和支付计划。收款计划是指按照总承包合同约定和项目进展预测,编制的预付款、进度款和质保金等费用收款的最迟日期计划。支付计划包括了分包合同支付和内部成本的支出计划。
在预算编制、批准、执行、修订和评估的过程中,也是实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的原则,定期进行执行状态评估,实施项目投资状态的动态监控。
5.绩效考核体系
工程公司项目部实施年度和月度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考核依据是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月度综合性工作计划是依据总承包实施方案,为了保证项目四大控制领域的年度工作目标,工程公司项目部各部门每月编制的用以指导本部门工作的、详细的工作计划。工程公司项目部成立了绩效考核小组,依据每个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部每位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实施必要的激励与考核,是工程公司项目部推进各项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X核电工程总承包计划控制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
X核电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目前已经贯穿了项目管理的5个过程组: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覆盖到了10个项目管理知识领域[1]: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干系人管理,同时对于全球公认的、核电工程项目所特有的核安全管理,也已作为单独的一个知识领域进行了项目管理的重点管控。
从计划控制体系实施的角度来看,X核电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实施已贯穿了项目管理的5个过程组;在整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采购管理等5个知识领域已经实现了体系化管理;但是在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干系人管理等5个知识领域尚缺乏明确的和必要的计划指导,仅仅是通过月度综合性工作计划的管理实现了该5个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计划管理,没有实现单个知识领域计划的成体系运作。在后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制定明确的范围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及过程改进计划、沟通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和干系人管理计划,作为规划和实施该5个知识领域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四、结语
核电工程项目具有高技术、高难度、高标准等特点,是接口繁杂并且众多的系统工程。由于项目周期长(双堆机组,从项目启动到项目收尾达7年之久)、资金强度大,在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包括商务招标活动等一系列领域的计划、协调和控制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导致质量隐患和工程延误;其项目管理的难度绝非一般工程项目可比[2]。
对于核电工程项目的EPC总承包,目前国内中核、国核、中广核等多家核电巨头均有项目在实施,各家有各家的管理模式,每个项目有每个项目的管理特征。对于单个核电工程项目而言,没有最好的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一个核电工程项目最终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跟一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一个公司的组织管理、一个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选择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对于一个公司和一个项目团队而言,如何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但是就核电工程项目的计划控制体系而言,如何学习世界一流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将“计划控制”的概念深入到核电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知识领域,值得国内每家核电相关企业深思,并且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我们距世界一流的项目管理水平都还存在差距。
参考文献:
1.1综合停电计划编制应避免同一供电区域内多项关键设备同时停电,同时应充分考虑设备运行状况、健康水平,优先安排紧急、重大缺陷设备停电
同一供电区域内若同时安排多个关键设备停电,务必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若再有该区域内设备跳闸,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该区域全部停电,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综合计划停电应充分考虑设备运行状况、健康水平,统筹安排计划工作,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优先安排紧急、重大缺陷设备停电。
1.2综合停电计划编制应充分考虑对重要电力客户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对重要客户造成停电
综合停电计划编制优先考虑通过安排转供电方式降低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等级,同时充分考虑重要用户安全可靠供电,尽可能减少对重要用户造成停电影响。保证重要电力用户的供电可以更好落实公司“以客为尊,和谐共赢”的服务理念,更有利于客户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及客户满意度提升。
1.3设备检修周期应按设备检修规程执行
为减少设备停电次数,对于设备预试、保护定检等常规性工作,其间隔时间可按正常周期提前3个月安排。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对连续运行的电力设备必须进行周期性检查维修,必须按设备检修规程的要求制定周期性检修计划,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为减少设备停电次数,对于设备预试、保护定检等常规性工作,避免设备计划检修过于集中,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健康水平,可按正常周期提前3个月安排。
2综合停电管理机制
2.1年度综合停电管理
贵州电网年度综合停电管理工作主要依托年度运行方式编制工作开展,重点针对网内设备预试、保护定检、大修技改、基建配合等周期性较强、可预见性较高的停电项目,根据电力供应、电网运行实际情况综合编排。针对年度综合停电计划的上报,贵州电网调度机构按照“220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每年仅安排一次停电工作”的原则,要求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全面、系统地梳理本单位设备检修工作后进行上报,确保不发生工作遗漏的情况,从源头上杜绝设备重复停电。贵州电网调度机构在汇总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设备停电计划后,进行优化编排。对于电网运行风险较大的工作(存在一般事故及以上风险),要求必须统筹协调同步安排,并根据负荷情况调整至合理时机(风险最小)进行。每年11月30日前,贵州电网调度机构将年度综合停电初步计划向公司生技、基建、安监等部门通报并征求意见,经反馈调整后于12月25日前正式。
2.2月度综合停电管理
贵州电网月度综合停电计划主要承接年度综合停电计划进行编制。由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依据年度综合停电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检修安排,重新上报月度综合停电计划。为确保月度综合停电计划的刚性执行,贵州电网调度机构于2012年11月15日印发《关于加强综合停电管理落实电网风险管控的通知》,要求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在上报月度综合停电计划前,必须会同本单位安监、基建、生技等部门集体会商,确定次月综合停电计划,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后上报。贵州电网调度机构于次月15日前对上月综合停电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网通报。贵州电网调度机构在汇总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月度设备停电计划后,进行重新优化编排。定期与公司生技、安监、基建部门召开月度综合停电计划协调会,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安排情况,并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综合停电管理。贵州电网调度机构于每月底前正式次月综合停电计划。
2.3周综合停电管理
贵州电网周综合停电管理计划主要承接月度综合停电计划进行编制,侧重于电网风险管控。由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依据月度综合停电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检修安排,重新确认下周综合停电安排,原则上月度综合停电计划可在周内滚动调整,但必须严格执行设备月度综合停电计划,不得随意取消计划工作或临时增加工作,以确保月度综合停电计划的刚性执行。贵州电网在周计划中主要优先安排月度综合停电计划中停电工作,并于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前下周综合停电计划。周综合停电管理重点在于电网风险管理,贵州电网根据周综合停电计划,认真分析存在的电网运行风险点,提前编制并下周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通知书,要求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提前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
2.4日前停电计划管理
日前停电计划主要承接周综合停电计划,主要为批复检修申请并执行计划。根据设备检修管理办法,各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必须向贵州电网提交设备检修申请票。计划检修工作应在开工前2个工作日提交设备检修申请票,贵州电网在开工前1个工作日批复设备检修申请。
3效果分析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府审计行为。
2、***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新晨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府提供养老金的能力日趋有限,企业年金计划的社会责任日益突出。企业年金一旦进入养老保障体系即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正规企业劳动关系而建立,是员工的法律权益;
二是由雇主单方的、自愿的计划逐渐进入集体谈判的内容并具有准强制性;当***府介入以后,在有些国家出现了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日益具有公益性,受到国家法律和***策的影响;
三是由企业单方缴费逐渐转向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增加了民主管理的成本,如理事会;
四是管理模式多样化,可以建立共同账户或为受益人建立个人账户:可以建立缴费确定(DC)计划、或待遇确定(DB)计划、混合计划;可以委托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
五是待遇支付原则和方式多样化,包括一次性支付或年金方式,提前支付或财产转移等;
六是基金投资运营商业化、市场化,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养老基金管理的私营化:“组合投资”和“审慎人”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和回报率;
七是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产管理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受益人在就业期间的养老金储蓄阶段和受益人达到退休年龄后的养老金消费阶段。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附加价值逐渐体现出来:(1)工薪者的主要储蓄和投资渠道,在他们达到退休年龄时可领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金额;(2)减轻***府提供养老金的负担;(3)国民储蓄的主要部分;(4)可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最大资金流。因此,企业年金在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府介入企业年金领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如今,在OECD国家中已经产生出一些发达的养老金市场。企业年金的历史沿革
企业年金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账户管理主体模式都不同,且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一观点在《中国企业年金财税***策与运营》中第一次被引用):早期发展阶段,即企业自我管理时期(19世纪);成熟发展阶段,即市场运营与***府介入管理时期(20世纪);综合发展阶段,即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时期 (2l世纪)。
(一)自我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早期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主体是资助计划的雇主,管理模式主要是银行储蓄账户(DB型名义账户)。
早期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不规范的承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企业责任从支付员工伤残抚恤金开始;
二是雇主自愿提供的津贴,没有被上升为员工权利,计划的建立和管理随意性很强;
三是计划资产基本来自企业当期收入,与企业资产融为一体,企业承担筹资义务和风险责任,没有法定的缴费要求;
四是其账户由企业自行经办,账户管理方式主要是在银行开设的储蓄账户。
由此可见,早期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接近一般银行储蓄,属于待遇确定(DB)计划,并具有名义账户的特征。
(二)委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在工业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之计划类型、账户管理模式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
1.企业年金计划多样化
1993年,美国所有民用行业工人约有57%受雇于举办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整个OECD国家有1/3员工参加了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计划。基于企业动机、员工需求、法律要求、税收激励、市场促进等多种来自经济社会的因素,企业年金计划迅速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1993年,美国私人信托基金总金融资产超过2.5万亿美元,其中1.13万亿来自单个企业的DB计划,1.06万亿美元来自单个企业的DC计划,3100亿美元是多企业计划。近年来。单个企业的DC计划资产发展有显著增长。保险经营的养老金产品有10余种,如团体延期支付账户、储蓄账户、担保投资账户(GIC)、混合型账户GIC、稳值统筹基金账户、个人年金账户等。
2.企业年金计划管理主体多元化
(1)保险合同
1921年,美国大都会寿险公司(The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签发了第一份年金合同,从此,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领域。1924年,大都会寿险公司发出第二份合同,该合同是与一个已经建立“现收现付”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签订的。同年,美国公平寿险协会宣布,要为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产品,从而成为第二个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保险产品从此开始适应企业年金计划的需要而发展,并逐渐进入保险合同主导阶段,取代普通银行储蓄账户。
保险合同提供利息担保,其稳健性和强大的精算能力使其在DB计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和保障性的寿险相结合,使得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更具吸引力。从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推出,参加计划的员工不仅可以获得保证的收益,还能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盈余,并直接参与超额投资收益的分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持续走强,DC计划开始盛行,各类金融机构也日趋活跃,保险公司传统的稳健风格逐渐受到冷落。为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保险。虽然这种与开放式基金相类似的保险产品受到了企业年金市场的欢迎,但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垄断地位也不复存在了。
目前,国外的保险公司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并占据了约40%(美国)的市场份额:DB计划的提供商;单纯的年金提供商;通过购并,形成综合性金融集团,为企业年金提供综合服务。
(2)信托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企业年金计划资产因保险公司破产而遭受损失,信托业以其保持企业年金计划资产***的账户管理优势逐渐取代保险合同的市场。
信托即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委托,包括依法委托和法外委托。信托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企业年金信托还是比较年轻的事物,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选择,如英国的全权托管、美国的公司信托、日本的银行信托等。目前,在加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市场上出现信托主导的发展趋势,托管主体可以是公司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也可以是个人。
企业年金信托管理账户包括“分包”和“总包”两种。总包账户管理承担从权益账户管理到投资全部受托职责,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一些大的年金管理机构能托管企业年金计划的“一站式”服务,其最大优点在于低成本;而分包则能够突出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3.企业年金账户管理规范化
从美国(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1974年)到英国(养老金法)(1993年),都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做出了强制性规定。会计师协会(AICPA)等开始强调计划参与者对于计划财务状况拥有知情权。从国外的经验看,企业年金计划的法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养老金法)、(税收法)、 (信托法)、(合同法)和企业年金运作层面的法律法规,包括投资规定、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
监管的规范化。规范企业年金计划和账户管理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监管机制,包括行***监管、业务检查和舆论监督。行***监管机构可以是***府或能够代表缴费人和受益人利益的社会机构。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准人和退出机制对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实行审慎监管或数量监管。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各国也建立了企业年金专门的监管机构。美国劳工部员工福利局(PWBA)、英国的OPRA、澳大利亚的APRA以及香港的强积金管理局等都是专业监管企业年金的部门。监管原则包括“审慎人准则”(prudent man rule)和数量(规定投资比例和数量)监管。
4.委托机制
委托机制是企业年金计划和账户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法律制度。
(1)委托与受托
委托人。委托人应当是计划资产的所有人和持有人。
业务委托和第一受托责任。第一受托人是权益账户的管理人,可以是发起计划的企业(或企业年金理事会)、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或者是由上述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建的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第一受托责任主要是安全记录和保管养老保险缴费、投资收益和待遇支付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准确记录参加个人信息、及时对个人和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披露、安全保管记录的信息、向有关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等。受托人可以依法或合同合理收取管理费用。
财务账户委托和第二受托责任。第二受托人是财务的保管人,即合格的商业银行。第二受托责任包括准确记录和保管与参加个人信息相关的财务记录,根据合法指令处理账户的财务问题,并对其安全运营实施监督和提供保证。第二受托责任通常由受托人决定。账户保管人可以依法或依据合同合理收取管理费用。
投资委托和第三受托责任。第三受托人是养老金账户资产的投资经理人,包括投资咨询、投资决策和投资经理。第三受托责任包括提供投资咨询、制定投资决策和选择投资经理,这三项委托可以合并也可以分离。第三受托责任可以来自养老金账户所有人的***委托,也可以是第一受托人的再委托。
受托人可以依法或根据合同收取管理费用或在投资收益上分成。
(2)受托人的责任和职业准则
受托人必须为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不能谋取私利,不能使受托职责和个人利益冲突。上述三类受托人的共同责任如下:将受托财产与自己的财产分开,有效控制受托财产;依照法律和合同授权有效管理受托事务和财产,确保养老金资产的安全或价值;妥善保管账目,以备受益人和监督部门检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合理收取费用或提取利润;对违反法律和合同约定给受托人带来的损失承担责任。
(三)综合发展的企业年金计划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社会基本保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这三大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社会基本保障具有***策支持、高度管控的特点,而个人储蓄养老则是完全的商业化运作;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同时兼具这两大支柱的特点。随着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企业年金正在逐步向两端延伸。从目前的实践可以预见到,企业年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企业年金与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整合发展;账户管理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并具有可携带性,使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养老整合发展;账户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突出强调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以确保受益人的利益。
例如,早在1930年,香港许多大型机构已经自发地设立了公积金计划,但一直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去监管。2000年12月1日启动了强积金计划,同时强调其商业化运作。在美国,企业年金和社会保障的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额外”处理法,即提供超过规定水平(合并水平)的缴费或待遇,这种方法主要用于DC计划;另一个是“补偿”法,即计划中员工的总待遇减掉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待遇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只用于DB计划。由于超额的缴费水平能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美国的法律对超额部分有具体的限度。在DC计划中,超额部分的缴费率不能超过原有水平,而且,两个缴费率之间的差额最大不能超过 5.7%或者老年人待遇的社会保障税。如果计划的合并水平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税工资基数的20%—100%范围内,那么这个百分比差距会进一步被缩小。如果基数在20%—80%之间,差距就缩小为4.7%;如果差距在80%—100%之间,差距就缩小到5.4%.对于DB额外计划,合并水平的期望收益率不能超过在原有水平的两倍。另外,两个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也不能超过一个“允许的范围”——每年不能超过0.75%,最高年限为35年,或者不超过最大差距的26.25%.合并水平可以是在年初的社会保障税工资基数上的任何一个数额。然而,如果合并水平超过了社会保障覆盖的补偿水平——即超过了35年社会保障税征税工资基础的平均数,则允许的差距范围就会缩小。提前退休也会引起允许的差距范围缩小。目前,一站式账户管理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更加适合各类养老金计划的需要。
2002年4月1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2年退休金保障法案》(Pension Security Act,H.R.3762),允许员工更自由地对自己的退休金进行分散投资:禁止企业强制员工购买公司股;允许员工得到退休金投资方面的专业投资咨询,费用由企业承担;要求员工更加了解他们的退休金计划及他们拥有的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
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地位上升和规模壮大
在OECD国家,为了降低公共年金支柱的财***压力,一些国家的***府改变了过去对企业年金不干预的策略,而是对企业年金的权益、可转移性及基金筹集规定了最低标准,企业年金制度缓慢地转向强制性制度。如澳大利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由一般税收筹资的收入和财产调查型的公共年金制度。1991年进行了改革,又增加了第二个年金支柱,即以雇主为基础的强制性积累制退休制度。1986年企业年金制度仅覆盖澳大利亚工人的40%,而1991年***府将该制度的属性从自愿性地位变成强制性的。瑞典也在1985年实施的一项宪法修正案中规定,所有雇主均有义务为其雇员提供年金津贴。丹麦和瑞士近年来也确立了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地位。这一趋势可能会在其他OECD国家蔓延。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迅速增加,在英国、美国和瑞士占GDP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府承担相对担保责任
计划本身具有全面性,计划的PDCA循环是统一的。综合计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拓展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综合计划管理的常态机制,真正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二、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主要做法
一是综合平衡,实现对公司工作的全覆盖。首先完善公司三级计划管理网络,将上级部门业绩考核责任书、总经理工作报告、年度综合工作计划层层分解,逐级细化,形成月度工作计划指导日常工作。其次,召开月度综合计划例会,发挥其协调推动作用,分系统、分层次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特别是对重点工作的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计划有效执行。
二是逐级分解,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首先,以上级部门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采取双向沟通的方式,确定下达各部门、单位关键业绩指标计划,并在充分调研沟通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确定公司年度综合工作计划。其次,各部门、单位建立部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并要督导车间建立班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做好与全员绩效管理指标系统相结合,分层次、有重点的将指标落实岗位和个人。
三是跟踪监控,全面深化经济活动分析。首先,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跟踪分析制度,拓展分析思路,更新分析方法,缩短“问题”指标分析周期,以跟踪分析为主;适当延长优势指标分析周期,以趋势分析为主。通过对指标不同侧重点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分析质量和实效性,为领导正确判断经营形势起到积极作用。其次,指标分析分层次开展,自下而上,由班组分析开始,到车间、部门,最终到公司。第三,对月度绩效计划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纳入工作绩效,按月考核,按季度通报,按年度兑现。
四是严格考核,完善并优化计划考评机制。完善年度业绩考核办法,细化月度考核细则,健全考核内容,针对每一项计划工作,认真开展完成情况的成效分析,修订完善《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经济活动分析会管理办法》、《全员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以制度保障计划考核的实效性。
三、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的效果
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
一是形成了企业整体效益观念。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项工作均在统一目标下进行,增强了企业决策层的指导作用、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控制作用。在电网规划、电网投资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做好了资源配置的综合平衡和优化,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合理分配人、财、物,提升了企业整体效益。
二是提升了企业整体运作能力。首先,通过实施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有效融合***工、生产、营销、基建等专业计划管理,进一步促进公司年度目标的实现。其次,实施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使计划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形成从计划制定、执行、监督检查到评价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第三,以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平衡、控制、协调、监督职能,用综合计划统揽全局,有效地规范专业管理水平,指导企业总体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强公司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掌控力,提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约束力。第四,通过综合计划的执行,建立健全各类指标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61331635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合同管理年度计划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合同管理年度计划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