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5:03:20 阅读: 评论:0

心理案例分析精选6篇

心理案例分析精选6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1

王同学,男,15岁,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外向张扬,思维活跃,敢说敢做,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吸引别人注意,喜欢肢体运动,喜欢高档服装。有时会讨老师喜欢,在同学中好逞英雄,有一定感召力,建立了班级的QQ群,有些追随者。智商极高,学习中等,课堂上猛地喜欢插话,引起同学的反响就喜形于色,甚至从旁闲谈,对真正有意义或有难度的问题,他明明有些感触,但在老师的示意下也不肯举手,即使被点了名也不愿做出尝试性的回答,课堂上稍有钻研凝重的气氛或讲授枯燥之处,马上做出反感的反应,要么摇头不满、要么干脆就趴在课桌上。进入中学不久就开始追求同班一女同学,致使成绩下降,加上老师们的压力,开始变得更加桀骜叛逆,在被追求者那里遭受了挫败后,现在自称鸡肋,心灰意冷,学习上缺少动力,成绩仍有下降趋势。

二、案例分析

王同学属父母离异,婴儿期在伯伯家度过,后随母亲生活,小学入学上的是寄宿制体校,两年后随母亲就近上学,五年级时回到父亲身边。父亲生活不甚如意,收入不高、嗜酒、脾气暴躁,有时会拳脚相加,所幸姑妈一家无微不至的帮助(姑父是大老板),给了他生活的依靠和信心,小学临近毕业的最后两年,王同学成绩一步步攀升,考入现在就读的初中,在班里属成绩优秀。但是从小就各处奔波,一方面家教不严,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差的;另一方面,亲生父母的时远时近给他内心留下了不安全的阴影,他对爱和归属的需求既迫切又过高,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是荒凉和自卑的,他在同学中的张扬、希望建立广泛的朋友圈,甚至想交女朋友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想补偿内心凄凉的意***。现在王同学吃穿不愁,父亲尽量满足他,姑母对他在生活上的需求简直可以说是溺爱,姑父把钢琴都给他搬到了家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越来越强的他,父亲稍有过激言辞,马上会激起他强烈反抗,他在内心实际上很鄙视父亲,学校开家长会不愿让父亲参加,每次出席的都是姑父。但姑父、姑母毕竟鼓励多于批评,好话多于厉辞,反而助长了他的自以为是,自我越大对爱的需求越高,妈妈已经两年没有和他联系了,内心的荒凉怎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呢?姑姑的关爱似乎力道不够、不够新鲜?他想寻找更亲密的女。然而,慰藉心灵的办法只此一种吗?还是由于正在成长、生理早熟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做了不够恰当的选择?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论述道: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王同学显然想通过尊重的需要、部分爱的需要来满足另一部分爱和归属的缺失,但小小年纪的他未必不懂自我实现(如刻苦学习、提高各方面的才能)也可以满足心灵的失落,可能是自我实现的得来要付出艰苦,真正挑战面前就拿不起放不下了,再加上早恋的失意,内心的失落干脆外化,怎能不影响学习呢?

三、辅导方法

1.与学生本人密切接触,亲近他,理解他,帮助他,多次倾心的交谈化解他内心的自卑和焦躁,也指出他的盲目(如学习目标、早恋)和高傲;给他一个精巧的红色宝葫芦饰品,这个鲜艳的小礼物能起到温暖人心的心理暗示作用,希望他有困惑,有苦闷的时候能找我交流、排遣、释放。

2.与家长联系,争取步调一致

(1)先与王同学的生父接触,希望他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付出

(2)当父子二人发生冲突,王同学连家作都不想完成的情况下,又联系其姑姑、姑父,所幸姑姑、姑父非常愿意收留这个孩子,并管理他的学业,现在王同学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心情有了好转,如能坚持到初中毕业,对他的学业、生活不无益处。

3.老师助力

(1)有时当面交流来不及,写信更是一个促进认真思考的办法。或长或短,只要帮助及时,能解决问题。我写过短信: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各自的世界观不同――人为什么活着、如何看待学业、事业、爱好、金钱、异性,如何对待长辈;又如:什么叫学生?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还写过长信,主要围绕如何看待和处理早恋问题。

(2)介绍一部恰当的文学作品,形象的启迪感染胜于雄辩,再说周围人的事例也可以“现身”说法。

(3)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疏导思想,王同学的作文中写道:一是想有自己的生活;二是妈妈已经两年多没有联系他了,作文正好缺一个结尾,于是我帮他补上:“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带着一个没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好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的,于是,我努力!”当然,利用作文评语,总是可以给出一些激励,起到劝告,鼓舞的作用。

(4)分配一些班级工作给他,如各科学习进步情况汇总工作,让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更给王同学以直接教育,那就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行动为重。

(5)体育、英语是王同学的特长,给他肯定,给他信心,鼓励他参加校篮球队。既可以锻炼身体、又为校队补充了新鲜血液,关键是他的注意力从心理阴影中转移过来了;至于英语方面,和大家一样组成互助小组,你教我英语、我教你数学或语文,不同学科取长补短,当然要注意给王同学找一个气质有差异,个性成熟、平和、宽容的结对伙伴。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同学踏实了、坦然了,他把发展自己(尤其是学业上的发展)放在了重中之重,从早恋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少了嘻哈莽撞、多了专注谦虚。应该说他在学业上的一个厚积阶段开始了,希望将来薄发之时能一鸣惊人。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大学生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0岁,汉族,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大三年级学生,无。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家中还有三个妹妹,后有一妹妹被送给他人。她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期未服用任何特殊药物,足月顺产。6岁上小学,小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从初二开始成绩急剧下滑,高中上的是寄宿学校,高中成绩一般,高考后成绩不理想,想复读,父母不允许复读,后进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与父母同住,父亲为本科学历,母亲为高中学历,父亲是位海员,工作较忙,一工作就连着几个月,对子女缺乏管教。母亲是位小学教师,对孩子管理非常严格,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经调查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或其他神经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母亲生她的时候,父亲正在大学上学,生活较为艰难。母亲对她经常动不动就打。据求助者说,邻居甚至怀疑她不是母亲亲生的。小学时期父母关系良好,她认为那时候家庭很温暖。在初二时期,她意外发现父亲与邻居的阿姨关系暧昧,后未告知其他人。过段时间后母亲也发生了外遇,父母之间互知此事,但未离婚,仍居住在一起。求助者无异性朋友,认为异性朋友都不可靠。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来访者面貌清秀,衣着干净整齐,头发梳理少见凌乱,低头含胸,精神萎靡;声音比常人略小,善言谈,言语符合逻辑,精神状态良好。

3.精神状态

意识清醒,注意力稍差,记忆力良好,思维正常,言语表达清晰。

4.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

5.社会功能

人际关系紧张,与异性朋友无交往。学习易分心。

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都高于常模,其中焦虑因子明显偏高,强迫因子次之。

(2)抑郁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显示,有中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显示,有重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求助者主述

一直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但复习时候看不进去书,看书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点读,没有办法和其他人一样正常阅读。主要想降低考试压力而求助于心理咨询。

2.求助者个人陈述

“再过一个月就要专升本了,很希望自己可以考上本科院校。但是看书的时候怎么也看不进去。让自己静下心看,看一页书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家人对我期望很高,自己没有办法学下去还强迫自己使劲去看书,头很痛,另外,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复习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学习。宿舍的其他人都在找工作,好几个找的都不错,我也接到了一个不错企业的面试邀请,听到消息后,我更是紧张害怕,犹豫不决,担心专升本升不上去,会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并且更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学不好,升不上本科学校而被别人笑话,工作也没着落。虽然我多次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也办不到,近来反而越来越重,内心十分痛苦。有时感觉胸闷气短、心慌,甚至双手还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三、咨询师观察的情况

求助者是自己单独过来咨询的,举止得体,衣着整洁,说话温柔,主动吐露自己半年来学习时候遇到的压力,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变动机。同时也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一些焦虑。坦然的态度容易获得咨询师的好感。张某想改变自己在学习上的焦虑,想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增强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随着几次咨询的进行,咨询师对张某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张某的焦虑其实并不是表面上的对学业压力的焦虑那么简单,这种焦虑有很深的根源,为应对这种焦虑而产生了一些躯体行为。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严重心理问题

评估依据:由强烈的对个体刺激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达两个多月;反映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求助者在其他方面也出现类似的情绪反应;社会功能受损明晰;经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由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心理冲突为常形,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持续病程只有两个多月,因此暂不考虑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本案例中诱发心理行为问题的生活事件,对求助者来说,刺激强度较大,反应较为强烈,病程大,两个多月,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张某现年20岁,处于成年初期,女,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2.社会原因

父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但是生了4个女孩。她是家里的最大的孩子。小学时候,家庭比较和谐。成绩很优秀,父母以她为傲。成绩成为她自我认可的一个重要途径。父母均有外遇,父亲对孩子们都不怎么管,母亲对她们过于严厉。在她发现父母外遇后,焦虑与强迫症状出现,学习极度下落。

3.心理原因

张某自幼性格好强、自尊心强。她认为父母重男轻女,自己作为老大,想证明女的不比男的差,所以很要强,从小成绩就非常好。尤其当一个妹妹被送出去后,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去保护妹妹。在父母亲外遇后,家庭出现状况,自己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一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对现实家庭有个具体的分析,采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到家庭不会因为她的优秀而和睦,即使她考上本科后,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家庭结构,纠正其错误认知;减少焦虑。

2.最终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使来访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终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

本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2.使用原理和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是对考试的担心,担心自己无法考上本科。内在原因则是把家庭关系与自己的表现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得好,父母才会和睦,家庭才会和谐,自己的无能会导致家庭的破裂。自己也清楚自己不是上本科的料子,学习上很焦虑、头疼,并出现反复洗漱和洗澡反复搓洗的强迫。

3.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应该如实地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

资料。

(2)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可以自由退出或更换心理咨询师。

(3)对咨询费用、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4)遵守咨询结构其他的相关规定。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规定。

(2)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的情况。

(3)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4)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相关背景。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能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

4.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基本资料;通过会谈和观察,了解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和问题发展过程及原因,通过尊重、热情、共情、真诚、积极关注和中立性态度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次和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对自己现状进行分析;更深入地了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以及焦虑产生的根源。

方法:(1)采用会谈法。通过开放性问题、倾听、共情等,与求助者探讨家庭结构与焦虑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她意识到自己认知的不合理性。学习的优异与家庭没有任何关系,不管她如何表现,家庭也不会有什么变化。(2)张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和家庭方面的情况,让咨询师认识到张某家庭结构的复杂性。

家庭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写出体会。

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

目的: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及错误观念,使之改变为正确的认知方式。

方法:采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要求张某集中注意到那些具体的问题和观察到的事实,适当引导张某对认知观念进行体验和反省。咨询师很肯定地告诉张某,不管如何努力,最后父母还是关系冷淡。然后和张某一起分析错误的认知观念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五次咨询

目的:坚持咨询的效果,并针对某些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方法:与张某进行交谈,了解她这几周的内心体验;检查作业情况,评估效果;通过谈话发现,张某有些改变,但是仍不很大,仍难以控制自己。对张某这几周的努力提出表扬,希望她继续保持与巩固。

家庭作业:(1)继续橡圈疗法。(2)鼓励她从与舍友之间做起,每天同一个同学讲话,哪怕只是一个招呼,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试着和父母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看法,看父母的回应。(4)继续每天表扬自己。

第六次咨询

目的:了解求助者这几周的表现,同时检查咨询的效果。

方法:与张某交谈,发现张某在焦虑上有了进步。她自己叙述在逼迫自己与同学必须交谈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同学们的友善。与父母的沟通也让她觉得该试着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为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第七次到第九次咨询

继续发展期阶段,与张某一起讨论家庭作业,引导张某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家庭作业:写出自己这些天的感觉;开始和陌生人打招呼;继续表扬自己;她回忆以前的成功经历,促使她体验到更多、更深的愉快情绪。

2.巩固与结束阶段

(1)通过交谈了解到,张某有了很大的改变,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并不会对家庭改变多少,希望通过成人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

家庭。

(2)他人反馈:情绪明显好转,愿意和大家交流了,脸上重新出现笑容。上课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脸色和气色明显变好。

(3)咨询师评估: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情绪基本稳定,注意力稳定性改善,精神疲惫减少,对继续完成学业充满信心。

(4)心理测验:SAS:标准分47;SDS:标准分50;SCL-90:总分

146,焦虑1.8。

九、总结

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是因为其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只要自己学习好,父母关系就会变好。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变差。该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辅以家庭作业,求助者的焦虑与强迫情绪有很大改善,人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均有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了人格。虽然咨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焦虑有一定的复发的可能性,需要继续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二级)[C].1版.民族出版社,2005-08.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三级)[C].1版.民族出版社,2005-08.

[3]郑小边.心理变态与健康.1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6.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厌学心理 班主任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33-01

高职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部分高职院由于家庭环境、高考失败或者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觉得自己将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而干脆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中途辍学,对学生的将来及学院的声誉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探讨高职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寻求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效对策,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七年,先后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谈谈在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案例介绍

沈某,男,2010年9月进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第二学期的某个早上,班长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沈某从周日开始晚没有去出现,也没有回宿舍,而且电话也联系不上,总是关机。了解这一情况后,本人立即与他联系,手机关机家里电话无人接听,紧接着与他父母联系确认已经回家。

大约过了2天左右,该生回校继续上课并主动找我谈话。觉得自己虽然学习很刻苦,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理想,特别是机械制***,每次看到***纸,就像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即便是原样照着抄一遍,都感觉到无从入手,花上半天甚至一天时间都看不懂。这次连续2门课程考试都很不理想,感觉再上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又想到他的父母工作的辛苦,觉得现在不上有点对不起他们;而且现在不上学了,到社会上去一没学历二没技术,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和父母呢?心里很矛盾,常常整夜的睡不着觉。

2 案例分析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该生的内心心理非常矛盾,导致轻度的神经衰弱,晚上时常睡不着觉,颠来倒去就想着这些事情:退学—父母—就业—前途;严重影响了他白天的学习和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该生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家长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给他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通过与该生家长交流得知,由于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很重,夫妻俩都在外地打工,虽然辛苦只要孩子认真学习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就什么都值得了。沈某自身在父母的这种观念影响之下,也确立了很高的目标,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就是没有效果,学起来特别费劲,成绩一般,看到其他同学学起来那么轻松,心理难免会产生落差,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此以往,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同时又想到父母为了让他上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好好学习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学生面对学习困难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一个学期下来,沈某觉得自己不是学习工科的材料,特别是机械制***,不知道怎么入手解决问题,基本每次考试都交白卷。制***任课老师也多次反映,该生上课时只是呆呆地望着黑板,有时是看着老师,感觉根本就不在听课。而且每次考试也都很不理想,本次出走的原因就是AutoCAD计算机绘***实训周五考试他交的是白卷,虽然任课老师也没有责备他,答应找时间给他单独辅导。但是,屡次的考试不及格使他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并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没有向老师请假和同宿舍同学打招呼的情况下独自回家,并与外界中断所有联系,什么都不想;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最后,学习压力和敏感的心态使他关闭了与他人交流的大门。在与班上同学相处时,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反映,该生不大主动与同学交往,看似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独来独往,基本没有语言交流,拿学生的话讲就是一个“隐形人”。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显得非常紧张,语言不是很流畅,容易结巴。而且该生晚上睡觉经常失眠,经常胡思乱想一些关于自己现在退学或毕业后工作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于该生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转移的结果。这是与自己在学习中处于弱者的位置,甚至需要别人帮助的境况一致的。

3 解决对策

对于这类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首先应当帮助他认识到高职学习的特点,分析清楚自己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充分自己的发挥长处。其次,帮助他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很重要的,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不要担心被嘲笑,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多与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不要回避现实问题,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而不是首先想到放弃。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1)如果面对困难,你感到孤立无援,那你应该多与人交流,向朋友或亲人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寻求他们的安慰和支持;(2)消除压力产生的根源,做任何事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3)音乐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多听音乐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4)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心理压力的基础。

其次,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做到:(1)跟各任课老师加强联系,建议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些愉快气氛;遇到问题多与班主任沟通,协调解决;(2)利用班会课等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3)多了解问题学生的学***况,主动与其沟通,微笑督促,不让他察觉学习的压力并欣然接受老师的监督学习;同时,对他能按时完成任务,及时表扬,让其有成就感。

4 结语

具有内向、害羞、胆小和喜欢独处等性格特点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给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上设置了障碍,造成了不适应,于是选择了退缩和逃避,从而导致了抑郁厌学。

班主任在面对该类学生时,首先要找准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教育、爱心教育。与学生交朋友,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对待,给学生做适当的社会知识及就业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合理释放心理压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4

一、案例背景

吴同学是2010入校的一名大学生,大一期末后由于抑郁症休学一年,大二入学后,仍需要吃药控制病情,药物反映很大,睡眠很差,不能够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不好,挂科多,大三补考后必修课未修满学分超过46学分留到下一级。留级后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和同学相处困难,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新的的班级中去。长期在宿舍,经常旷课,联系不到人。

二、案例分析

该学生格比较内向,和家人关系比较冷漠。高二受失恋打击,不与人交流,状态不佳,导致高考不理想。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与同学交往困难,挂科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差,长期处于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有自责、内疚感;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反复出现想死自杀念头行为,以及伤害他人的念头和行为。

吴同学大一休学在家按时服药,偶尔在家附近做些零工,没有学习的压力,病情有些好转。大二入学后,面临学习压力,没有按时服药,学习兴趣不高,不及格课程达到14门,达到了留级的条件。吴同学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接收新的变故,耿耿于怀又加重了病情。

三、辅导过程

1.认真倾听,稳定心态

第一次和吴同学见面是在一个实验室,该学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没有大学生的朝气,营养不良,精神萎靡。一开始他不太愿意和我交流,我主动和他谈到我高中和他有同样的经历,拉近了和他的距离。他其实很渴望倾诉,断断续续的讲诉他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情况。我鼓励他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释放积聚在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这次谈话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愿意主动找我聊天。

通过几次的交流,我了解到他对大学的生活仍然充满憧憬,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着希望,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需要帮他树立一个好的心态, 向积极的方面引导。我让班长和他互换号码,每周来办公室汇报他的想法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及时、有效的和家长沟通

吴同学也不愿意让家长知道他留级,但是对于他的学习情况我们必须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处境和留级的主要原因,既要讲他的不足,也要讲他的优点。一起帮学生分析留级的原因,解决他们的心理负担,共同关心帮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鼓励学生,以及提一些解决学生目前困境的方法,帮助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关心、感化学生

“以爱子之心去爱生, 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用情感来关怀学生。在开班会时正式把他介绍给其他同学,让班委多照顾他,主动与他沟通,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该学生由于挂科多,在学习上压力非常大,在了解情况后,固定了几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多帮一的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大大缓解了学习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他的家庭比较困难,班级同学自发为他捐款,并将1500元爱心款亲自交给他,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更进一步的融入这个班级。

4.鼓励、肯定,帮助其恢复信心

正常学习生活开始后,鼓励他多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增强自信、萌发动力。对于他的进步学给予肯定,采取口头鼓励、书面表扬等形式,让他找到自我归属感。

5.学习帮扶,定期汇报, 跟踪了解

通过学院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共同努力,该学生多门课程通过考试,并且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虽然有时情绪不稳定,但该生的情况比之前大有好转。能够完全融入到班级中去,每天准时上课,积极体育锻炼,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面貌。并有意向参***,希望能在部队通过强健身体来克服心理的疾病。但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顺利的走完大学四年路程。

四、案例思考

1.合理利用多方资源

将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心理咨询中心五个方面的关键力量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特殊学生走出困境。

1.1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留级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尽可能的把留级学生安排新班级的宿舍住宿。使他们留级后的学习和生活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产生归属感,全面融入新的班集体。

1.2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特别是对待特殊留级学生,要专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感受,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够有助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1.3组织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留级生进行学习交流,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留级学生学习上得到帮助。要求班委一定要注意到班上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通知他们,并且主动与他们沟通他们,同时要找班上热情的同学特别关照他们。

1.4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心理测试情况,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将特殊学生心理状态反馈到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2.2在心理委员、寝室长中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让他们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学生。

2.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更多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5

这一部分我们选择的案例,主要探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对他人做出攻击的行为,这也往往当做孩子是否会成为一个问题幼儿的指标,也是所有家长及老师最担心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都有过不同时期的叛逆,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撒了个无关紧要的小慌,有时因情绪不好而乱发脾气。但是,我们不能只凭着一些单独、偶发的事件,就判定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少年。关键在于老师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否认真考虑孩子做这件事的动机,他当时的心态,以及了解引发这个问题行为的情境。我们选择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与反思,能给老师很大的启示。

最后,我们要提醒各位老师,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的心理作用,就是当孩子被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后,就难以撕去,如影相随,让孩子生活在阴影当中,造成不可弥补的预期杀伤力。

案例一

鞋子里注水会成“小船”吗

文/刘丽荣

背景:

哈威是个聪明伶俐、争强好胜的女孩儿,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爸爸对哈威的要求几乎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而作为教师的妈妈却对哈威要求甚严,稍有偏差便严厉斥责,还经常将哈威与其他孩子相比,久而久之,逐渐使哈威产生了虚荣心与乐于攀比的性格。甚至,有时由此引发出偏激的破坏。

案例:

一天早上,班里的佳妮小朋友正一蹦一跳地向我这边跑来,随着她脚的一起一落,鞋边闪动着点点光亮,同时还伴随着悦耳的歌声,煞是耀眼,我急忙走过去:“呀,佳妮的鞋子真漂亮,还会发光、唱歌。”这时哈威也一马当先地来到前边,用惊讶、羡慕的眼神看着佳妮,直到在一片惊叹声中佳妮换上了在幼儿园里穿的鞋,并把新鞋放进衣柜。

第一个集体活动结束了,我请孩子们去盥洗,准备吃水果,这时却传来了佳妮伤心的哭声,佳妮提着那双“会发光、会唱歌”的新鞋在小朋友的簇拥下向我这走来:“刘老师,不知道谁把我的鞋里倒上水了,呜――”佳妮一边说着已经泣不成声,我一看,可不是吗,其中的一只鞋里果真积着一汪水,就赶紧提着鞋走进盥洗室,把水倒掉了,可是鞋里已经湿了。我急忙将鞋放到窗台上阳光充足的地方,并安慰佳妮:“没事的,我们把它放在这里晒一晒,一会就。”

我耐心地询问小朋友:看到谁开佳妮的柜子了吗?有谁接水了吗?果然有个小朋友说:“我看到哈威接水了,还拿着水去开佳妮的柜子了,准是她倒的!”“是的,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事情到此,只要我找哈威证实一下便可水落石出,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想:我应该给孩子自己认识错误的机会。所以,我对全班小朋友说:“这件事我已弄清楚了,我想她一定不是故意的,或者有什么别的原因,我希望能自己来跟老师说,只要说了,我们大家会原谅她的,刘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诚实的!”说这话的时候,我也注视了一下哈威,我们两目相对时,她的肩膀颤动了一下,这进一步证实了孩子们的说法。等啊等,一上午都快过去了,可依然没有人来向我说明此事,而且,我观察哈威,她又像平常那样,没事儿似的,我多希望哈威能主动来向我说明这件事啊!等到鞋,我叫过哈威:“看,没事了,可是为什么有人要把它弄湿呢?”“嗯――想看看它能不能像船那样在水里。”“它像船吗?”“像!我和妈妈坐船去姥姥家时就看到了像这鞋一样的船,还闪光呢!”“可是它并不是船啊!你看,鞋湿了,佳妮多伤心啊!你说,这样做对吗?”“不对,可你们为什么都去看啊?我也让爸爸给我买!哇――”说着说着,哈威放声大哭起来,我抚摸着她的头:“哈威不哭了,知道不对改了就好,你说出来就舒服了,是不是?我们还喜欢你,因为你是诚实的孩子!”安慰好哈威,我请孩子们讨论:别人的东西,你也喜欢,你该怎么办?别人有什么你就得有吗?铭铭说:“我要什么就跟妈妈说,妈妈就会给我买。”“我要听妈妈的话,有用的就买,没用的就不买。”哲哲说。“对,谁都有自己的东西,别人有的我不一定就得有,我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衡衡说。大家说得多好啊,我及时地肯定了孩子们的说法,哈威也说:“我的鞋也是新买的,我也不用爸爸给买了!”

反思:

哈威向小朋友鞋里注水,一方面是出于好奇,鞋子的特殊功能使它联想起曾经看过的船,但从孩子的话语中我却看到了更深的东西,由于鞋的新颖别致,引来了大家的关注,也引发了哈威的醋意,打击了她的虚荣心,使她产生了上述的过激行为。

事情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可是在我的脑海中却时时挥之不去,一个仅仅6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行为呢?通过与哈威家长的接触,我感到哈威深受母亲的影响,她妈妈是个热情、好胜的女人,处处要求自己比别人强,对自己要求甚严,这些直接影响了哈威,孩子的行为与妈妈如出一辙,但这种性格很不利于哈威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我要注重教育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多给予哈威以关注,增加她的自信心,逐渐淡化不良心理,使哈威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幼儿园)

专家点评:老师、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哈威向小朋友鞋里注水的现象足以说明,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报复”行为。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睁大了眼睛、张开了耳朵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既然选择拥有孩子,就让我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生命的延续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案例二

保护量心

文/闫彩霞

背景:

我的班上有一位叫小宇的男孩子,日常活动中,常常脾气暴躁,甚至有极端行为,我很为他担心。一天吃过午饭,小朋友秩序井然地到游戏区活动。玩得正开心,忽然听到几声尖叫,一听就知道是小字。我急忙走到他身边,搂着他说:“小宇,慢慢说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反应很强烈:使劲儿跳着脚,哇哇大哭,把已选到的玩具扔到很远。从小朋友的叙述中,我知道小宇喜欢的拱形积木被甜甜先选走了。我找到了一个形状差不多的积木递给小宇说:“瞧,这个和那个差不多,咱俩一块儿摆吧。”小宇还是抽泣不停,但总算安静下来。类似的事情,在小宇身上时有发生。

案例:

小宇在语言表达、动手能力方面都比较正常。看动画片、听故事时也很安静,注意力比较集中,虽然偶尔也会有捣乱的行为,这些表现证实他的智力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在与家长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由于早期教育上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孩子的父亲平时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稍有错误便对孩子施加惩罚。慢慢地,小宇逐渐表现出倔犟、暴躁的性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大哭大喊,摔东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交往中的一点儿小矛盾也会使他很烦躁,又不会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只会使用暴躁的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这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像小宇这样的孩子,虽表面强硬,但却折射出其内心的脆弱、恐惧和无助。长此以往,孩子的个性形成和乐趣意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反思:

首先接纳孩子的个性,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当小宇出现问题时,我先暂时忽略他的错误,不去批评和指责他,而是设身处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体谅孩子的苦恼,用我的宽容接受他的不同。当小宇的暴躁行为扰乱了班内的正常秩序时,我首先克制自己的冲动,不排斥和冷落他,而是更多地接近他、顺应他,帮他缓解内心的压力,尽快使他调整到平稳状态。我的信任与尊重,帮他找回了安全感,他觉得自己仍是个可爱的孩子。

同时,我与他的家庭建立联系,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能够照顾到孩子的人格和尊严,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

再次,树立榜样,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老师以伙伴的身份融人幼儿游戏与活动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通过同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良好的行为。我想到应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幼儿广泛交往,用友善、温暖的外部环境来感染孩子内心的小角落,为其顺利地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伴的话:

田红:记得一位哲人说:“人的心是虚空的,给他爱,他便美好;给他恨,他便丑恶。”童心不也如此吗?孩子的情绪是极易被感染的,而孩子的心性天生是美好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无权剥夺这份美好!面对小宇,我们应该做的是用耐心和爱去为他疗伤,用专业和有效的,指导去帮助孩子建立起阳光的心态,用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关爱呵护他成长。

李书月:案例中的“小宇现象”代表了现在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过于严厉和溺爱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教师最好建议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最好以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心态来教育孩子。

张春雨:教师还应当与家长沟通,追根溯源,应该和孩子父亲交流,让他也配合到孩子的转变教育过程中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蔡莲:这样的个性目前需要家长和老师慢慢地引导,以正面教育为主,教他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减少冲动。

李夏: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曾说:“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学问。”阎老师在小宇出现问题时,并没有排斥和冷落他,而是用耐心、信任和尊重感化了他,并以教师和其他幼儿为榜样来影响他,为他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的品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幼儿师范附属幼儿园)

专家点评:古人说,赏不越时,罚不迁列。说的是奖赏一定马上进行,惩罚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他。小宇事件表明,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自信的缺失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正如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所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小宇正是由于父亲的苛刻。才会导致内心的自卑,而自卑又让他产生狂妄,这一切都是没有获得成功感所致。告诫各位老师、家长,要让孩子挺起脊梁,你必须让他拥有自信的力量。

案例三

谎言!真相?

文/黄萌

背景:

瑶瑶是这学期转入我们班的,年龄比我们班的孩子要小,孩子的动作发展和心理都明显比同班幼儿迟缓许多。

案例:

“这也太不像话了。”一天早上,瑶瑶的爸爸就怒气冲冲地来找我。“怎么了?”我忙问。“老师,你们幼儿园不是不准体罚孩子吗?为什么周阿姨要让瑶瑶罚站?”“罚站?你是不是搞错了,老师都是不会让小朋友罚站的。瑶瑶,周阿姨什么时候罚你站了?”

“就是下午吃饭之前。”“那周阿姨为什么要罚瑶瑶站呢?”“因为我玩水了。”听着孩子一字一句的回答,我纳了闷,昨天保育员下午开会,开完会就开饭了,周阿姨什么时候罚的瑶瑶呢?可瑶瑶的表现又不像是在说谎呀?

这时周阿姨刚好走进教室,我忙向她了解情况。“啊?根本没这回事。昨天我开完会就忙着给孩子盛饭,我怎么会罚她站呢?”周阿姨向瑶瑶的爸爸解释道。“瑶瑶,你又撒谎了!”瑶瑶的爸爸了解事情真相后非常生气,举起手就要打孩子,我忙将他拦住:“瑶瑶爸爸,你先别发火,等一下我和瑶瑶谈谈。你还要上班,先走吧,晚上再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误会你们了。这孩子总是爱说谎,你好好教育教育她。”说着,他走出了教室。

在上午的几个空闲时间里,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向瑶瑶问起“罚站”的事情,她总是条理清晰地回答我的问题,不像是在说谎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下午休息的时候,我去请教了一下心理保健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太小,还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企***用言语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孩子会把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当做事实加以描绘,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啊,原来如此。瑶瑶只是想象被周阿姨罚站,但她分不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而把想象认为是事实,所以才会导致家长和老师的误会。

晚上,瑶瑶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幼儿园,我将了解到的情况与家长交换了一下意见,将这个年龄段幼儿心理特征向家长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瑶瑶的情况作了解释。“可是,瑶瑶在家偶尔也会出现说谎的情况,比如明明没有病偏说自己不舒服。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了这说谎的毛病。”瑶瑶的爸爸苦恼地说。“你们平时工作太忙了,很少有时间陪瑶瑶。可是,孩子也有她的需要,她也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她只好用这个方法引起你们的注意了。还有,请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要理解孩子,了解她的需要,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与原因。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不仅关心她的行为,更关注她的需求。不要因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定性,更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试***改变孩子,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反思:

经过与家长的谈话,不但使老师同家长间的误会消失,还使家园共育得到了统一。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无意说谎。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追究,因为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而孩子出于自己的需要,会出现有意说谎,家长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不要让孩子形成恐惧感,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会出现更多的有意谎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从而清除孩子有意谎言的成因,达到改正的目的。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案例处理 思考

自1999年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各类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资料显示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①。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如何应对大学身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队伍的一大热点。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 案例回顾及处理过程。

田同学,男,2011年入学。该生之前属于学生当中比较内敛的学生,2012年3月开学辅导员与该生无意交谈中发现该生表现异常兴奋,行为动作夸张,整体着装打扮与往常对该生的认识相差极大,已有所警觉。2012年3月25中午接到保卫处通知该生被保卫处带走,理由骚扰女生,并且在公共场合使用危险物品。接到通知第一时间通告分管学生的领导赶到现场向其了解情况该生是为了看美女而逃课,在女生买东西的附近坐着自言自语,说些带有骚扰性质的话,女生害怕躲避,该生用小刀向女生离开方向的树上扎了几刀,女生受到惊吓而报校警将该生带走。了解情况时该生不认为公共场合玩飞刀是一个危险行为,并基于该生之前的反常向保卫处反应,后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认定该生为心理异常,建议到专业机构***,未给与处分。通知该生父母,父母配合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到达。该生害怕父亲知道他被保卫处带走一度想要离校出走,辅导员及时安抚并安排学生陪同。

案例处理过程:

1.事出有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生情况进行了解。

关注该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与之前变化很大。通过与该生的聊天,班委同学谈话,与家长沟通,得知该生上一学期学习比较认真与同学相处尚正常,但是性格偏内向不主动与同学沟通,对一起上课的一个漂亮女孩情有独钟。依赖母亲很害怕自己父亲,在假期间向父母反应渴望与女生交往被父母制止,在练画过程中情绪暴躁踢打画架。这学期到校后该生倾慕的女生拒绝对此同学之后便花费很多钱打扮,并且通过夸张行为吸引人注意特别漂亮女生,在生活中遇到漂亮女性会走进女生直勾勾的盯着看,还会伸手触摸女性身体,并且在谈话当中抱怨自己个子不高长得不帅,没有人会喜欢,说话中自相矛盾,思维跳跃性很大。

2.及时出现给予安抚,寻求多方帮忙协助。

该生是由于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并且受到感情因素困扰,不能够发泄,以至于其行为产生异常。辅导员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谈心引导该生倾诉感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当该生被保卫处带走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领导反应情况,分管学生领导及时赶到与辅导员一同安抚该生情绪了解事情原因。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给予进行心理疏导于测评,认为该生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对危险没有认知,虽然现在情绪稍有平复但是不能保证接下来的是否会发生类似事件或者伤害自身的情况出现,已属心理异常建议与家长联系并且需要及时就医并且给与***。在父母赶到期间安排学生陪同。

3.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积极配合。

由于该生惧怕父亲,担心该生惧怕父亲对其责骂而离开学校,事先与家长沟通不要责怪该生,让该生以一个相对放松的态度接受父母到来,避免情绪激动。第二天上午该生父母就赶到学校,辅导员陪同了解情况后准备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4.及时跟踪,后续工作跟进。

该生***期价,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了解该生情况,帮该生办理相关缓考手续。在该生***4个月后返校上课,学院老师与同学做好陪同和监护工作,主动与该生谈心,帮助该生专业学习,对其精神思想状况私下了解掌握,现已基本恢复,可正常完成学业。

二、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分析。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普遍存在于高校并且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它的发生有着一定社会根源。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是成因之一。

90后大学生是新兴时代体验者,信息和知识丰富很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他们具有“早熟、***、张扬、自信”的特点,但是他们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② 。面对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客观现实诸多矛盾,大学生极容易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为紧张、焦虑、沮丧、抑郁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③。此案例中就存在,该生在受到感情困扰后不懂得如何舒缓压力,不懂与人表达沟通,性格内向、忧郁、敏感等等综合因素而引发突发性心理危机。

2、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经济给我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引发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问题。而家庭教育在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给孩子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培养。对独生子女只重视学习的独断家长式教育愈加让孩子远离群体,不善交际甚至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历练而几乎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学生父母对其独断家长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变化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固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课方式机械地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针对群体教育,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沟通交流平台单一,老师专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隐瞒有所顾忌而隐藏了自身心理问题所在。案例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稳定,也反映了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引发的思考

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辅导员必须从日常工作中入手,防患于未然。从基本工作着手,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从学生自身入手,与学生们一同努力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1、 掌握学生基本资料,建立资料库。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小端倪,从而让辅导员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拥有主动性。对学生的了解除了平时日常工作多走进寝室,进入课堂,多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之外可以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库,比如民族家庭人口数,家长联系方式,是否贫困生,新生入学心理调查结果等等。在做这些功课的同时不仅加深每个学生在辅导员心中的印象,同时对于重点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分类别予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好预防工作。

2、 建立融洽关系,畅通消息渠道。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畅通的消息渠道,需要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不仅是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后抓住解决问题关键时刻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关键。现今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已经告别传统辅导员管理方式,而是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的模式④。

3、 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

危机处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除了加强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宣传,更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并且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立心理委员。抓住寝室长以“一拖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寝室,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案例给学生予以警示。这样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实现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每个人都能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丰富危机预警的途径和联合家长及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等多方资源提高对危机发生反映效率。

4、 培养积极人生观,以内驱力减少突发事件。

积极人生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采取怎样行为方式应对各种问题,例如自我认同与接纳;生活学习的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以及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等等。90后的大学生大多抗压能力差,敏感,易产生挫败感,那么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人生观不仅对他们自身有益,更对日益紧迫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种内在驱动力。学生工作中除了课堂教授形式更应该提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自我反省中成长,协助指引学生自我完善,以内驱力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重在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更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并且这种成长不是只讲求效果而是更注重学生内心人格健全的过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 陈秀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9(6):134-136.

[4]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型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5] 李霞云.积极人生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6] 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注解

①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②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60599634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理案例分析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理案例分析精选6篇.pdf

标签:案例分析   心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