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策略
〔中***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72―01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并借助于有效备课、有效问题情境、有效课堂提问、化学探究实验、导学案等策略达到“省时、减负、高效”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理清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是有序展开并相互依存的。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拓展,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获得螺旋式的发展。学习不同的模块获得的发展有所不同,但核心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原理的领会都是在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实现的。
二、明确模块功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前提
在必修阶段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不要“一步到位”,应明确在必修阶段的基本要求,清楚每个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广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必修模块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要将“假如我是学生”作为自己的警醒语,不可想当然地认为“太简单”,任意加大教学难度,把本该在选修阶段学习的内容放在必修阶段,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过重,而致使学生对化学学科失去兴趣,从而降低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选修模块时,需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注意更新专业知识,注意为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空间。
如,在学习“电化学”这部分内容时,必修2(人教版)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原电池的基础性知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人教版)电化学基础在必修2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增加了电解池及其应用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 落实课标要求,注重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措施
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在处理教材时,教师不但要看到它的知识要求,还要看到它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在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比如,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时,人教版第46页“交流与思考”栏目,首先是初高中学习金属知识的衔接点,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又是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金属性质和落实学习方法的生长点,是探究金属性质和落实科学探究方法的探究点。此外,***片中美丽的实验现象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铜树”和“银树”***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知识,并进行适当探究。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形课程资源,全面理解高中教材诸多栏目的编写意***,实现课程资源多元化。
四、 注重实验过程――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途径
一、 高中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与课标的完成
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程序性、人文性、实用性、叙述性等知识类型的教学。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包含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我认为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两大类。与“必修二”“必修三”一样,“必修一”同样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因为自然地理当中的概念,规律与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调用这些地理知识解答新问题,这种知识迁移应用的技能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适合案例教学的方法。所以,“必修一”中的知识和“必修二 ”“必修三”一样同样适合案例教学。
所有学习都需兼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将贯穿于所有地理教学模块中。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随着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的教学进程而逐渐增强,在“必修三”教学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实施和最大限度的发挥。诸如此类价值观养成教育的人文性知识同样可用同样可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根据以上对地理知识类型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的适用性是广泛的,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可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个个必修模块中相应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案例教学对于目标完成是最适合的,统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案例教学中的实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地理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师所使用案例都是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和自身开发的乡土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如果采用教材的案例,所提到素材陌生造成的离疏会使学生新知识构建 的难度增加。这样,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来解释案例的背景知识而降低了教学的课堂效率。
而乡土案例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及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但乡土案例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足。此外,由于案例教学目标的开放性,靠单独一个案例达成教学目标 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高中地理案例的选取“组群”的方式,即将教材案例及其他案例组合成“案例群”,使案例更能相得益彰,共同构建成更好的引导性材料。几个案例之间为平行关系,所要表达的地理原理相同 ,以这种方式组群的案例可成为并列式案群。例如,“必修一”中“热力环流”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多个小尺度热力环流个案,“城乡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凤”等。这些个案都能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属于并列式案例群。可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这些个案的形成与机制,从单个个案分析中归纳共性知识,从而把握不热力环流原理的核心。这种自然地理的教学如能采用案例教学比一般教学方法更能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
1、教师结合教材,对案例的材料提出问题
对所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所要研究的原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主题。课前布置下去,所有学生广泛的查阅材料,解决完成。上课分组讨论 ,找学生发表见解,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总结规律。
2、对案例规律的应用
依据案例的规律 ,提出新的背景材料,设计新的问题,由学生***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原理的应用和理解巩固。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研究的起点,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世界的基础上发现知识,其最终的目的也是更好的把握世界 。这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习,与新课标理念吻合。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效果决不能仅从知识获得的角度来衡量,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有多大的帮助才是教学效果的本质。
以上从案例教学范围,案例教学与新课标完成,案例的选择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案例教学,希望对广大地理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上接第85页) 企业则有学校所期待的真实项目和丰富的案例资源,多样的设备设施和真实的职场氛围。因此两方互有所需,各有所长,找到两者间的结合点形成利益共同体,自然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双方互签校企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及要求。二是双方由专人对接管理,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系统,例如实习岗位要求、生产计划目标、操作安全预案、准员工职业纪律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校企合作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
(三)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企业的精神理念(MI)行为活动(BI)、视觉符号(VI)三者要通过适宜的文化活动传达给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只有让校企文化彼此互融,才能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
(四)奖励激励机制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如企业设立助学、奖学金、策划赛事冠名赞助等活动营造校园职场氛围,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及社会影响力。
目前北京旅游品市场的发展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已得到充足的发展,金字塔型的格局已经慢慢呈现,市场竞争也慢慢演变成创意创新思想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旅游品设计专业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教之路,这个平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学研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办好,管理示范突显其重要性。只有科学、先进、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优良运行机制是学研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良性运转的必要保证。这正是研究此课题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1)
关键词:教学设计;探究;破与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学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下称“必修3”)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三方面认知矛盾:1.课程教材可读性与可教性之间的矛盾;2.日常教学深浅掌控与高考选拔需求之间的矛盾;3.学生地理知识累积与其地理素养养成之间的矛盾。于是,在课堂中常出现所谓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授受教学和学生“被主动”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现象。以至于地理教育偏离了原有的本质,学生的地理 “素养”依旧难以真正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教师教学的“困惑”,使课堂活动真正地回归以解决、探究地理问题为核心,同时还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呢?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例观察,要实现这一“回归”转变,必然要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其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基于学科逻辑思维建构的“探究性案例”教学设计是能够使课堂的教与学摆脱所谓“困惑”的可行途径。
二、“必修3”教学设计的“破”与“立”
(一)“破”
“必修3”课程思想是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基础上,为在区域中人类就如何实现可持续(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参考模式。因此,“必修3”课程内容设置呈现出很强的过程性和探究性,而这也成为今天地理教育所聚焦的“培养点”,更是当今高考所关注的“热点”。
虽然“必修3”的课程标准只是纲领性的宏观界定: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其要求课程学习内容须以“案例”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探究区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等。同时,“必修3”课程标准还要求课程学习必须突出“案例”研究学习,以“案例”为平台,在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出地理学的核心价值。所以,对于“必修3”课程“案例”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走出课程教材的局限,破除“教材”的叙述框架,研究总结“必修3”课程案例架构;并在“破”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依据现有的教学设施,梳理、或重选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达成以探究案例为背景的课堂 活动。
(二)“立”
“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出发,按学科研究不同对象的科学逻辑(下称学科逻辑,含逻辑思维、研究框架),在更宽广的视野层面上重新对学习素材进行整合的课堂活动设计。因此,理清“必修3”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就成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归纳“必修3”解决“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就成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下是“必修3”反映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要解决的“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
1.生态问题:
2.资源开发问题:
3.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
4.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从以上研究框架结构***中的逻辑思维可以看出:明晰学科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探究性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可操作性。哪么,如何基于学科逻辑,进行“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呢?在明确高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的教学设施,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中选择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背景,并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案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出地理规律,从而获得地理新知识。以下以人教版必修3的产业(工业)转移为例,单就教学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课堂活动架构作简单介绍。
三、“探究性案例”背景的教学设计
(一)搭建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
“课标”关于学习“产业(工业)转移”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核心是理解产业“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获取、理解、分析、运用”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继而完成对区域产业转移与发展的解释,以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正基于此,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学情、当前师生关注点等)和“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中的关于产业发展的学科逻辑,搭建起该节课的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如下: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二)充实具体研究“案例”与引导性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架构,可以利用学生关注的某类产业在全球布局变化作为背景案例,分析这种变化的因由。如APPLE公司其产品的生产环节全球布局,分析APPLE公司为其各个生产环节在全球寻找最佳区位的原因;其中,关于产业发展(产品周期与附加值),可以选择上世纪末及本世纪以来APPLE公司最成功产品IPOD的全球扩张,与SONY公司“随身听”的衰落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迫使产业发生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而区域产业发展途径可以以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不同模式为案例,并结合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例如“‘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是很好地诠释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 规律。
在选定合适的“案例”后,教师从逻辑思维出发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将课堂讨论串联起来。至此,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投入课堂讨论,并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中得到体验的满足和成就的愉悦;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走出所谓的必修3的“困惑”。
【关键词】 优化 人才培养 方案 提高 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正如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中强调的“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因此,现阶段的教育不能只考虑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由此引发的质的变化。在市场机制逐步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中,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理性呼唤与高校内部培养出的人才匹配程度弱的矛盾凸现,面对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选择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找准各类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是目前应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1.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同性质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属地方院校,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明晰了“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方向,在客观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定位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将学校由以农科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建设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修订,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使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走上自己独特的求生存、求辉煌的发展之路。
1.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本保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基本育人环节,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教育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反应,是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都面临着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切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和国家事业之“实”,满足社会人才之需,应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杠杆。
1.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吉林农业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运行3年,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课程体系结构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力不够,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课程之间衔接、交叉处理欠妥,存在交叉重复内容,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效衔接,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对现行方案进行修订,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其他隐性的、具体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利用调研、研讨,以及审核、完善的过程找准问题,破解一些难题,以此促进吉林农业大学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将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破解中获得发展机遇,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要解决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源问题,使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更加符合社会与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落脚点是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为目标。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即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定位于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教育过程既要重视知识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本次修订工作要紧密结合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推进内涵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教育创新大讨论,深入开展调研和研讨活动,进一步***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2.1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三个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将院级选修课与校级选修课合并,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增设创新学分,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实现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学校下发了《吉林农业大学2009年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全面修订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根据“育人为先,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拓展素质,因材施教,突出特色,鼓励创新“的基本思路,科学修订具有学校或不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专业教育要为学生合理构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梯级递进的系列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构建人文与科学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体系建设。方案增加了学生选修课的比例,目的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体现弹性和多样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置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因此,人才培养要根据每个学生智力层次、兴趣爱好、职业取向与需求,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2.2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按专业类别规定最低总学分以及各部分学分比例,指导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目标定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每个专业都要认真分析挖掘自身优势,凝练专业方向与特色,明晰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核心课程体系,选派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兼备的优秀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相关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开设,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在保证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注重教学效果。鼓励大学生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将其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源。
2.4对学生成才支撑作用较强的基础课,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
学校要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等部分基础课进行分级教学,目的是加强基础课教学,为学生考研深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合理需求。基础课专业负责人或任课老师要了解吉林农业大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当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合理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及学时数有差异性的教学大纲,体现“因材施教”现代育人方针。
3.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质量的保证,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保证,更是高校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干力量,是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地方高校要与时俱进,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肩负起责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吉林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也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目的是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咨询指导,并在教务处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安排,以确保工作质量。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性问题”[1]。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关键词:多媒体设备;设备维修;档案管理
0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各院校日常教学的必备工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种手段。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教育装备产品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集成化、芯片化等特点,以上特点也决定了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修工作将更趋复杂化和个性化,由此对教学设备的维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2]。
多媒体设备是教师上课展示和讲解多媒体课件的平台。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得当与否, 密切关系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3]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设备管理的核心是维护好设备,服务于教学。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繁纷复杂的工作,多媒体管理员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
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存在的问题,建立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减少设备故障、加强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和维护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室多媒体设备档案主要由设备购置、安装调试、运行记录、维护保养、检修、报废等各个阶段的资料、说明和记录数据等组成。其设备维修档案是在教室无课时,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维护后,将故障时间、原因、现象、运行正常时间和状态的文字、***表等科技资料记录归档。目前,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档案在建立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设备使用记录漏记、不完整
设备使用人员不重视设备使用记录的填写,有时太忙或忘记了,存在漏记情况,有些项漏记或有些内容漏记。
1.2 设备日常管理记录漏记、不完整
由于记录工作每天重复且单调,管理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设备日常管理记录存在漏记情况,即使记录了有的内容也不完整。
1.3 维修和维护记录内容不完整
有的维修和维护人员的注意力只在机器上,而忽视记录机器发生故障的时间、原因、现象、运行正常时间和状态等,造成维修和维护记录内容和设备检修存档不完整。
1.4 记录堆积
设备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地将记录进行整理和存档,经常发生档案不及时移交的现象,造成原始记录堆积。
1.5 维护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
有些档案部门存在"你交我存,你来我借"的情况,新购设备的使用说明、故障判断等验收资料收集不到位,造成在设备检修期间,常发生现用现找,现场混乱现象。
以上所述使用记录存在的问题、日常管理记录存在的问题、维护资料等归档不及时、不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均是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方面应改进的问题。
2 加强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目前学校配置的一种教室多媒体设备主要有,计算机、DVD、 中控、音响、功放、投影、扩音系统、实物展台、教师显示器等。[4]。针对这些设备开展维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2.1 成立面对全校的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组
该小组负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同时落实到专人负责。尤其是对任课教师及相关教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工作,使接触到多媒体设备的人员清楚自己在使用和管理多媒体设备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尽的义务,做到责任明确。
2.2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如:《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方案》、《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流程》、《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规定》、《教室多媒体设备故障登记簿》和《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记录簿》
2.3 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对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宣传《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方案》、《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流程》、《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规定》等文件,讲解多媒体设备各部分是如何工作、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应如何解决,举例说明教室多媒体设备故障登记和使用记录的正确填写等,为规范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建立简单易查找的使用手册
将常见故障处、解决方法,找管理人员的方法总结成小册子,简单易查,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特别是人为使用不当所带来的损失,减少设备维修和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5 及时收集和归档
对教室多媒体设备故障登记和使用记录及时整理归档,对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设备的故障登记和使用记录可通过网上的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系统完成。
3 建立教室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利用Microsoft公司推出的 Access数据库,建立高校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数据库,促进多媒体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维修档案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及时保存维修数据,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使各类设备的故障具有可参考性、对比性和统计性,使维修人员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的常见故障和使用状况,尤其是对大型设备的跟踪监控。这样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再加上具有高技能的教育技术人员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就可对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
多媒体设备维修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目标是:通过实时记录设备及其维修的基本情况,使工作记录成为维修人员的工作参考, 由此进行的积累和总结,将成为今后制定维修和改进计划的主要依据。
4 结束语
目前,教师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各院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加强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修档案管理和建立统一有效地档案管理系统迫在眉睫,这对于减少机器故障率,提高教室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率,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将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焦***宏.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与发展[J].教师探索,商情,2014(36):214-215.
[2]杨再明,张凯,王志怡.基于RCM理论的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维修工作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7):4-7.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60401634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