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回应历史教学法;主动学习教学法;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目标
中***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6-05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诉求
2006年,哈佛大学前校长德拉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指出,比起半个世纪前,当今美国大学的建筑、设备、课程种类与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学生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的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写文章,可以经网络提交作业。但是,学生的写作、外语、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了吗?学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责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吗?博克对这些公认的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提出了质疑。
历史上,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一直较多地围绕通识课程目标的重建与课程内容的重整,较少地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在绝大多数的通识课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听教师讲,记笔记,背教材,并照搬到试卷上,但很快就遗忘了。根据计算,一般学生在课后15分钟内就记不得课堂上绝大多数的事实性内容了。相反,兴趣、价值观和认知技能却能够持续更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非被动地阅读或听课所获得的概念和知识也会保持得更久。因此,学生从大学带走什么知识和学识技能,较少地取决于他们上了什么课,更多地取决于课是怎么教和教的质量如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著作和研究报告的发表引起了美国高校对本科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重视。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AAC)发表的题为“通识教育的新活力(A New vitalitv in General Education)”的报告指出,通识课程中“所教的内容可能不如如何教来得重要”,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提出了如下建议:合作式学习、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利用电子媒介和引导本科生科研等。
美国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作出了积极回应,开发和实验多种主动学习教学法(active-learningpedagogy),以确定哪些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回应历史教学法(Reacting to the PastPedagogy,简称RTTP教学法)”,作为主动学习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卡尼斯(Mark c.Cames)于1995年开创的。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RTYP教学法已经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3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40多所高校加入了“回应历史教学法协会”(RTrP Consortium)。该教学法于2004年获得了美国“西奥多・希斯伯格教学创新奖”(Theodore Hesburgh Award for pedagogicalinnovation)。在通识课程中使用过RTYP教学法的教师们普遍认为,RTrP教学法有效地实现了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在其研究报告《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2007)中提出的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中的多数目标,成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创新途径。
二、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及其三个要素
(一)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1)一种融人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
美国绝大多数学院的习明纳采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较难的文本。而在采用RTIP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参加一种或多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game)。游戏以经典文本中的某一历史情境为背景,学生被指定扮演该历史情境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每一种游戏大约持续10课时(75分钟/课时)。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负责组织安排课堂辩论并实践历史上的议会、法庭及科学社团活动的程序。
在每种游戏的最初课时阶段,教师对游戏相关的议题及历史背景给予指导。第二或第三课时阶段,教师根据历史人物给学生分配角色。第三课时阶段初,整个班级分成几组,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组,将在课内外一起规划如何完成目标。到第四或第五课时阶段,全班学生碰面,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如公元前403年雅典议会的***、明朝翰林院的大丞相或1945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殖民地的大总督)将主持游戏过程。教师仅仅在解决一些争端或对其他事情进行裁决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在课外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与个别学生直接接触或提供建议,赋予学生讨论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
游戏的核心是说服。对于分派给学生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必须说服别人“他们的”观点比对手的更加有道理。“他们的”观点来自角色描述中引用的重要文献。在限定的6到7次课时中,学生试***解决一场危机或写出一部宪法。成功说服其他“代表”、“会议人员”或“官员”的学生将会得到选票并最终在这次游戏中“获胜”。但是,所有学生都共同参加这一次紧张而激烈的体验,体验的目的是,在与其他对立观点的对话过程中表达一种连贯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获得学分。
最后的几次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次游戏引发的历史、***治、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议题。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游戏培养了特定的技能,如说服性的演讲与写作、团队合作、协商和领导力,这些技能是学生今后参与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所必需的。
(2)历史的偶发性及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的通识教育概论式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推断出事件的因素--通常包含经济的、社会的、***治的和技术的诸种因素--导致某种结果。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引起了工人运动;古代雅典海上贸易的繁荣促使其海上霸权地位的诞生;等等。而这类学术研究往往缺乏对个人行为和个人决策重要性的研究。RTTP教学法认为:个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但是这些力量并不决定人的活动;个人的活动由自己决定。
RTTP教学法根据设计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在游戏中再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包含经济、社会、***治等所有因素的力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一
定在这个游戏中完全重现,但是“真实的”历史将会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起因并理解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RTTP教学法也给学生提供从个人角度探讨反事实问题的机会:在古希腊,一群不同的领导者是否会有效地抵制雅典民主的崛起?一套不同的论点是否会阻止伽利略被罗马宗教法庭判罪?宣扬个人重要性意味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TTP教学法认为,历史的形成是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变化莫测。因此,历史是偶发性的。由此,学生能了解到个人参与的价值。
(二)RTTP教学法的三要素
(1)对重要文本的批判阅读
RTTP教学法的主要前提是:思想与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特定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则影响着思想的演变。对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脱离思想出现的社会情境;对人的研究则需要了解决定人类社会和文化进程的知识建构。名著教学法主要是讨论经典著作,但很少论及著作出现的历史情境。与此不同的是,RTTP教学法要求根据名著出现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经典文本。因此,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和反映当时社会或历史背景的著作与论文。如果学生扮演的角色是1945年印度的印度教激进分子,那么他就会被建议阅读有关印度教兴起和***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品,以及阿姆倍伽尔、甘地等人的著作。初次阅读柏拉***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或清教徒的布道时,学生们可能会有点胆怯,没有充足的信心,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很深邃,不能轻易读懂。但是,为了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在游戏辩论中获胜,学生必须在课前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这些文本,使自己的论点建立在充分的论据基础上。
(2)有效而有目的的写作
RTTP教学法中,学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主要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种游戏都包含写作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写2到3篇、共10到12页的正式论文。学生必须理解影响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思想,必须说服他人“他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RTTP教学法中,写作是一种说服的练习。学生在论文中提出强有力的观点,并将论文通过电子邮件或课程管理系统发给全班同学阅读,等待扮演对立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另一方面,在学生批评对立观点之前,他们也必须批判地阅读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书面作业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只要学生认为有利于达到说服他人并赢得比赛的目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书面表达方式,如法律书、诗歌、宗教教旨、新闻稿、日记等。
(3)有目的的课堂参与
RTTP教学法中,学生也必须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实现游戏目的。无论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学生必须通过说服他人来实现目标并赢得比赛。在绝大多数游戏中,学生既站在讲坛上作简短的正式演讲,也通过提问、驳斥对手、澄清自己的观点等方式参加课堂的辩论。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课堂上通常都设有一个讲坛,由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决定由何人、在何时发言。如果某位学生已经站在讲坛上,那么其他学生必须排队。任何走上讲坛的学生都有权利发表演讲、提出问题或与全班同学对话。
三、RTTT教学法实现的通识教育目标
(一)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在今后的工作场域还是在公民服务、慈善事业中,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都是成年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成就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态度和更坚定的学习毅力。在RTTP游戏中,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虽然学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上交论文或发言,但是他们会以小组形式在课内外协作研究和完成报告,因为出色的发言和论文需要广博的知识与视野,这往往不可能由某个学生单独承担。为了提出最佳论点和维护自己的立场,每个小组经常将论题划分成若干相关的小议题,每人负责议题的不同领域。因此,RTTP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才能,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二)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清晰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如何最好地教学生写和说迄今没有共识,但是有研究认为,以下因素有助于提高写和说的技能:很强的观众/听众意识;能提供真实写作情境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任务;多样的写作与表达机会;修改的机会;等等。RTTP教学法的游戏中,学生除了完成10至12页纸的正式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在班级报纸、网页、墙报和邮件中发表讨论的写作量一般也有10页纸之多,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有理有据、论证有力。2009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对RTTP教学法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96.1%的教师认为RTTP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86.7%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具有责任感,饱含激情地参与游戏,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说服力。另外,他们面对着真实的观众/听众--随时可能遭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在论文(包括邮件)中利用不同的观点、以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吸引不同角色的观众。学生之间会花费很多时间共同研究并修改论文,最后清晰、有效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将批判性思维列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困难在于许多本科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动机,面对“杂乱无序”、无明确答案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RTTP教学法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戏剧情境,确定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实现的具体的***治和社会目标。在游戏中,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身份面对需要说服的观众,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加强烈。例如,在“法国***”的游戏中,学生主要围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贝克的《法国***的反思》构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被引导去阅读那个时期的宪法条令、***人物发表的演讲与散发的小册子,从他们的角色所处的经济、文化和***治环境进行多视角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他们的论点。RTTP教学法的游戏结局可以与历史事实相违背:苏格拉底可能在审判中存活下来;拉菲特可能保存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游戏结束后的剖析阶段,学生们讨论不同结局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本质;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强调批判地分析历史的重要性,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决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是如何与现实行动相联系的。
(四)道德价值观与移情
了解他人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培养自己对他人的移情品质。了解另一个持不同道德价值观的人至少是理解和包容他人生活选择的基础。但是,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许多教师对“道德和伦理的教学”小心谨慎,因为这些名词往往和宗教与***治信仰联系在一起。“道德和伦理的教学”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思想灌输: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记笔记,最后通过考试获得分
数--这种师生身处两端的做法令人担忧。RTTP教学法则将学生置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中,这是其他教学法很难做到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人们曾经面对的道德上的两难抉择,而这些正是学生们在今后学校生活和工作生涯中可能要面对的。学生在揣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也必须理解角色所具有的价值观。要成为柏拉***、孔子、安・哈钦斯或卢梭的追随者,不仅要走进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更重要的是进入他们的思想道德框架中。最有意义、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将它内化,融入到个人的观点中。从学识上和情感上透过他人的道德视角看问题,是促进个人价值观反思的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五)公民参与能力
在知识分化打破统一的价值观的时代,通识教育尤应让学生拥有心忧天下的公民职责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了解有关国家的创建、国家目前主要机构的构成与运作的理论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理论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学生需要直接体验***治带来的兴奋感。在RTTP教学法中,学生作为公共群体的一员(如议会的议员或法庭的法官)参加投票选举、制定法律或审理案件;他们在公众场合通过反诘问和辩论学会***思考、即席演讲以及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例如,在“公元前403年的雅典”的游戏中,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受了巨大失败后的雅典,学生负责重建雅典的民主,对“什么***治结构能体现民主”、“选举权的拓展范围是多大”、“是否继续过去的帝王***策”等议题作出决策。
(六)全球化的视野
2006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在报告《共享的未来:全球化学习和自由教育》(Shared Futures:GlobalLearning Liberal Education)中提到,“虽然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取得共识-全球化学习是当代自由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高校采取有效方式将这一观点融入课程中。”与近代历史相关的RTTP教学法游戏将学生置于历史危机中,这些危机往往包含重大的“全球化议题”,如民族冲突、贫穷、稀缺资源的管理和环境恶化。RTTP教学法中,学生将获得的历史教训应用于分析讨论当代的全球性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理解和科学方法,在做中学,试着解决问题。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鼓励学生反思“在当代,什么是正义的战争”。“1945年的印度”这个游戏提出了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印度国内的民主现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联系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并在游戏的剖析阶段将之作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
四、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
推行通识教育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大学内部而言,实施通识教育其实是系统的改革,不仅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而且包括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的建设,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教与学的关系并开发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学重视和推广RTTP教学法,不仅反映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迫切诉求,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如何培养全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这对我国高校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大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高校应该重视通识课程质与量的与时俱进,避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因学生人数激增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的恶果。在现阶段,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设各类通识课程,有的高校通识科目已达数百门。然而,任何好的理念、目标和课程设计必须通过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一环。正如阿什比所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育兴趣方法主体主导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历史学科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让学生握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顿餐之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此,笔者有如下观点,供同仁参考。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我们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要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历史教材内容生动而丰富,具有自身特有的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义务制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中小学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看书,在教材中挖掘兴趣的源泉,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亲近感,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
教师是培养兴趣的决定因素。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教师既要有较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优秀的驾驭教材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要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致力于教改,教学相长。还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补充完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课堂小结上多下功夫。
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唤起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兴趣就越高。要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二、要教给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历史,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学习。
1、教学生学会看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课本的章节目录标题,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读正文,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口到手到”;指导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和插***;指导读课文上的注释,帮学生完整地掌握课本知识体系,开拓他们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读大事年表,以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等等。
2、教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会抓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看课本目录、课前提示等,讲好每一时期的概述,即分期、每个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课中还要不断揭示众多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用一条线贯穿起来,帮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个总体认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如讲世界古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六条基本线索:一个欧洲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二个亚洲封建国家;三大宗教;四处文化;五个主要奴隶制国家;六个横跨三洲的***事帝国。在每条线索下面又可列出更多的小线索。
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章课本中的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第一能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教材;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第四课本上有插***,课后有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了。
3、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历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而很多的历史事件又具有它本身发生和发展和客观规律。教师要抓住这些规律,进行历史教学,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4、帮学生掌握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具体性,基本历史史实离不开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个要素,有繁重的记忆任务。学生没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要学好历史,必须善记。好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有联想记忆法、联系推算记忆法、年代特征记忆法、分类归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总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成绩,与学生分享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最必须把历史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自学历史的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它启示我们不能满足自己正确的讲授,不能搞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唱“独台戏”,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动的机会,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想象的想象,该表述的表述。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要多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余地,也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便更自觉地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教师要有耐心、恒心,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纳入教学计划,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文藏君.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OL].互联网-百度文库-专业资料.
[2]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无规律性的思考[OL].互联网-百度贴吧-历史吧.
[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OL].互联网-道客巴巴-教育.
[4]历史课堂学心方法与程式[OL].互联网-免费文档***.
[5]李晓红.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9).
1.对教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内容。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是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教学应突破这一难点,要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1.1 以人为本的教学还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
由于传统文化中学科带头人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师素质的个性差异,还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等等,常常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的一分尊重,一份关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2 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成人感特别强,逆反心理也强。一旦假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后果是严重的。那样我们将失去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将失去对他们正确价值观培养和引导的最佳时期。
1.3 那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这一问题呢
我认为对于历史的表述,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的领袖人物,关于南京国民***府30年代的经济建设、对日抗战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领袖人物高大全的阐释,又要避免对的全盘否定。要坦诚地、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属于价值评论的范畴,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论,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教师要加强引导。如关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问题,过去多持否定的观点,只是在同农民战争有联系时才给予一点肯定。而事实上宗教与我们每一个民族、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1.4 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思辨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2.课堂教学的点滴实践
当我们手执教鞭,走进中学的课堂时,我们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权利,对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我们更要惦量所承担的义务,努力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课。
2.1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2 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抛弃各种杂念,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某个问题的考虑欠成熟,或多媒体运用的不当等等。教师要牢记,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才有闪光的时刻。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 系统学习史学名著,提高专业素养
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仅靠大学时代的专业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又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3.2 及时了解历史学的新信息、新成果
信息和成果来源很多,报纸、电视、上网都可以获取。但中学教师主要是从各种期刊杂志上获取信息,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一般而言,学校和教研室会订阅部分期刊,但这远远不够,自己应该再补充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仔细阅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法;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这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法的问题既是教学方法的技术性和技巧性问题,也体现着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问题
在以前的历史教学中,方法总是固定的,对学生来说没有具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或者只有一些死记硬背、重复机械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所有教学方法应该为探究问题而设计,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究。
二、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能促成思想固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和历史本身都不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正确认识历史,需要发散思维、复合思维,还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变化的视野,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思索,是对思维的检验。学习历史和学习数学相似,也是对思维的训练、强化,是得到思维成就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因此,任何教学法都应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地发展。
三、学生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可以使教学真正展开。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敢于表达观点;让他们的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挫败感、成功感;激发他们的鉴别力、创造力和理解力;使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亲密合作。所以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的重点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四、史料运用
获得承载历史的材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前提,在获取史料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假如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就会失去学习的本意,而且可能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使他们厌倦学习。教学法的运用应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统一,绝非分离。学习历史其实就是认识、研究历史,要训练学生掌握历史信息,以史料为依据,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史料。
五、周密设计
任何教学法的运用都需要事先准备、安排,而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要有具体目标、明确的思想,能够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实施方法要有步骤,有回旋余地。教师要以认真、客观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的程度、各教学法的优缺点等,这些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计划。
六、教师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角是教师,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现在我们倡导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教学,并随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建立朋友关系,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总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法的探究,要尽量避免旧模式下教学法的弊端,不要将教学的方法固定化、死板化,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样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成为真正认识历史的主人。
参考文献: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方法;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合格公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事实。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存在一言堂形式、满堂灌模式的情况,这就致使课堂教学沉闷死沉,没有活力,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一点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态势。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历史教学一直走在学校教学的边沿,被视为副科。在课程设置上,历史学科的教学时数有限,但是教学任务却非常繁重,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于是老师便直接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点,教学形式也是非常直观,一言堂的形式成了普遍的教学模式。甚至有些学校进行了文理科分开,这样就过早地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简单化,学生的历史成绩相对低下,历史知识掌握得就非常少。
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上,方法简单,一般都是采用直接告白式的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只要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
2.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师一般是为了让学生应付高考而教学的,而对历史教学未有深刻的研究,在教学中没有质疑一切的教学精神,教师一般都是直接讲解式地告知学生历史知识,而非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一般不允许学生去质疑,而是直接让学生去背会那些历史知识,课堂效率和课堂方法一概不谈。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化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非常单一,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都是最好的。至于在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创造性都不考虑,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也无从谈起,教师以历史成绩为最高。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要重视历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信仰的个体。历史教学同样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语言的幽默,解释的风趣,活动的多样化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课堂上的、课外的,如我们可以率领学生到历史古迹进行考察,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历史剧本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历史兴趣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现代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逼真地把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中一门主要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各种素养得到综合提高。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制,使学生的评价渠道得到拓展,不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从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根据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历史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而向能力考试进行转变。由闭卷考试向开卷考试进行转变,向答辩形式进行转变,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向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进行转变,这些都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在这样的考查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激发,他们能够重新找到自我,获取信心。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9922634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历史教学法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历史教学法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