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
社区青少年是指具有上海市户籍、16至25岁、未进一步就学或就业的青少年被统称为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指的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给予。近年来,上海的社区青少年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成为社区青少年“精神发育”面临的突出困境。本研究的目的了解虹口区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基本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虹口区600名社区青少年,调查采用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12份,回收率85%。问卷共有12题,前10题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二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后2题是笔者增加的关于接受社区或其他服务机构帮助愿意度以及希望得到的具体帮助。并抽取其中的20名为访谈对象,目的是进行深度了解,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提供研究。
二、研究结果
(一)主观支持
主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4个条目,即自己的状况及与同学、邻居、朋友的关系。这类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调查发现,41.7%人有6或6个以上的朋友支持,39.1%的人认为有3—5个支持的朋友,有16.1%的人认为有1—2个支持的朋友,只有3.1%的人认为一个也没有可以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有5.8%的认为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23.8%的人认为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40.7%的人认为有些同学或同事很关心自己,29.7%的人认为大多数同学或同事都很关心自己。
(二)客观支持
客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3个条目,即是否参加集体活动、遇到急难情况时的经济支持及得到安慰和关心的来源。这类支持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的存在,***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大部分社区青少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属于完整家庭占62.4%,另有37.6%的家庭为非完整家庭,这些家庭是单亲家庭或是由其他亲戚(祖父母、舅舅、哥哥等)抚养,或者独自生活在外面。
关于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来源,依次为父母(94.5%)、朋友(63.6%)、同学(51.1%)、亲戚(37.6%)、老师(29.4%)、恋人(10.0%)、居委干部(3.7%)、同事或同学(2.5%),居委会干部(3.7%),而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仅为(1.3%)和(0.1%),陌生人(2.1%),说明社区青少年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人选,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高。
关于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80.6%)、朋友(77.7%)、同学(70.7%)、然后是老师(44.5%)、亲戚(31.4%)、网友(15.8%)、恋人(12.3%)、同事(2.3%)、居委干部(1.5%),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分别为(0.9%)和(0.7%),另有(5. 1% )的社区青少年表示表示无任何来源可寻求安慰和关心。由此可见,社区青少年在解决具体困难以及曾经帮助关心过他们的主要还是非正式系统,包括父母、朋友和同学,而正式支持系统的诸如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比例都非常低。这一情况表明,作为正式支持系统给社区青少年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限。
(三)支持利用度
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主要涉及3个条目, 即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及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与照顾。遇到烦恼时,有(13.5%)的人选择从不向任何人诉述,有(58.4%)的人只向关系最密切的1—2个人诉述,(12.7%)的人如果有朋友主动询问会说出来,(15.5%)的人会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说明有86.5%的人是愿意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问题上有9.1%的人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有28.3%的人很少请求帮助,38.9%的人有时请求帮助,23.6%的人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从家庭成员中得到的支持有25.7%的人从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66.1%的人认为一般,有9.6%的人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很少或没有。有39.6%的人从兄弟姐妹处得到全力支持,27.4%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得到支持;有47.2%的人认为从祖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23.2%的人认为几乎没有或很少得到支持;有31.2%的人从其他家庭成员中得到全力支持,35.7%很少和极少得到支持。显示家庭支持系统中,祖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多,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少。在是否愿意接受社区或者其他服务机构的帮助问题上只有26.1%的人选择愿意,有52.8%和21.1%的人分别选择无所谓和不愿意。
三、分析讨论
(一)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大部分属于失管状态,有一部分因处于失学状态,学校的监督管理功能也没体现出来。本研究反映出,包括社工、居委会干部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社区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提供的帮助和关心支持非常有限。原因之一是社区青少年对社工及居委会干部的认可度不高,原因之二是社区本身人力物力的缺乏,以及积极性的关系,导致社区等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问题“如果您愿意接受社区或服务机构的帮助,您希望是什么?” 有22人次提到心理辅导和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有52人次提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能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有10人次提到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比如碰到困难时能够给予精神上鼓励和安慰,能够多点心灵上的沟通,多谈心,多看望他们;有部分提到能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比如提供一些书籍,给他们一些发展的平台,比如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部分社区青少年觉得社区提供的服务需要加强,希望能把工作的质量提高,可见,如果社区或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愿意接受帮助。
(二)社会支持利用度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社会支出系统利用度不够高。众多的调查(Wong, 1997;Florian, 1995等)显示,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是希望获得外部帮助的, 不论是来自同学、老师还是家长的有价值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克服困难都很重要。但在现实中, 青少年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利用外在帮助的并不多, 多数的青少年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 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同时社区青少年因长期养成的习得性无助以及强烈的自卑,更不愿意寻求正式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问题。访谈对象中,有一个12岁的男生,因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有非常明显的性别错位,穿女孩的衣服,戴耳环,认为自己是个女生,他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帮助,但是他不知道找谁去帮助。所以如何让社区青少年懂得在压力情境下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非正式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由父母、朋友及同学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朋友和同学。有80%多的社区青少年遇到急难情况时,给予经济支持和关心和帮助的是他们的父母,同时有近93%的社区青少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有52%的人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还有近7%的人和父母关系糟糕。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青少年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只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和关心,家庭教育模式不尽理想,存在放任不管,粗暴管教的问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们,或者父母也不想了解他们,父母关系紧张、吵架、等习惯,也导致他们和父母关系紧张。由此可见,家庭仍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但是家庭的支持力量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在精神方面。
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社区青少年认为当他们有烦恼时,首先会想到寻求朋友和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自己,虽然觉得帮助非常有限。他们的朋友中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闲杂人员和网友,尽管同学和朋友愿意向他们提供这样的支持与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同学和朋友能力有限,其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就十分有限。在目前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支持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向正式支持系统寻求帮助的意愿较低,同时非正式支持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由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青少年教育一般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但是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部分又失学在外,而社区的功能又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三者之间缺少互动,特别是社区与学校的互动相对缺乏,致使不少社区青少年出现了“脱管”的现象。如何使社区、学校、和家庭联动,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全方位的互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社区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统筹、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开展适宜青少年的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调查结果中, 我们看到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排第四,说明在正式支持系统中学生更倾向老师。据杨喜添等发现青少年偏差行为与来自教师的社会支持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即教师的理解与认同越多,行为偏差越少。加强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作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社区青少年接受教师的支持与帮助。笔者采访了一些市、区有关社区青少年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街道的社工总站的情况来看,关于社区青少年的活动,更多依赖于学校。所以如果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将社区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与社区联动,争取家庭支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模式,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二)加强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力量
目前社区青少年的主要支持来源来自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支持网络中,不可忽视朋友与同伴的支持援助,由于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 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压力和冲突, 但个别因误交朋友,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发挥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青少年建立相应的社会援助、社会服务机构,诸如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年俱乐部等这类服务性的机构, 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多渠道的娱乐场所, 让他们经常接触具有优良品格的同龄人,发展共同兴趣, 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给予社区青少年以有效帮助。同时与社区青少年的家庭经常互动,多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活动和经济上的帮助,将大大提升对社区青少年的帮助。
(三)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
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补充,从国外经验来看, ***府购买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运营方式之一。这种模式在一些发达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上海率先从2009年开始,由上海民***局主办,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承办了上海公益创投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2011年由虹口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申办的“春沐新芽,慧好帮扶”为社区“三失”青少年沐浴心灵重塑人生服务项目;浦东新区、闸北区申办的“社区青少年托管服务”等项目,为社区青少年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社区和学校搭起一座桥梁,为帮助社区青少年做了有益的补充。非营利性组织依托***府机构的物力支持以及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使参与性更有保障,培育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度不仅可以及时解决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问题,也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作补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上海市委原会编.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R].2002.
[2] 李士江.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6.
摘要:社会安全感直接影响着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而环境又是影响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此次对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研究就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我们从人际交往安全感、网络使用安全感、社会治安安全感、就业安全感以及安全归属感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并与目前关于当代大学生安全感研究和东南沿海大学社会安全感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认识较为模糊。总体而言,受访大学生社会安全感不高。所以我们还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安全感提出意见。
关键词:安全大学生中西部管理社会
一、 概念界定
作为外来概念,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根据主流观点来看,我们将社会安全感界定为“某一地域范围内人群对社会环境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心理反映”。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的威胁。[1]传统的社会安全标准偏重于社会安全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但在这一背景下这些标准显然已经过时。社会安全感在社会安全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体现在社会安全感影响着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归因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逆向影响整体社会安全环境。在高社会风险的环境下,人群的社会安全感应该得到重视。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之中保障型的两项因素一项是健康,另一项就是安全。
众所周知,我们是不能缺少安全感的,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它在学校的校园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校园安全感的的缺失不仅可以造成人身财产的伤害,有时还可以上升到一些疾病的引发,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生活在“恐慌”与“恐惧”之中,这就引发了一种疾病—“癔病”。生活在缺少安全感的校园里,学生更应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学生“癔病”频发,本质上讲,是社会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免于恐惧的自由”,恐惧、担心、焦虑成为“暗示源”。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群体,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他们的社会安全感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社会整体水平。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考察,可以从中提取出我国居民社会安全感的一些共性特点。我们对中西部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进行调查研究,对我们掌握中西部居民社会安全感具有借鉴作用。
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对其进行的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部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研究,可以掌握该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现状,为学校的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借鉴,对相关方面的问题解决和防范提供参考。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人才后备力量,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安全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的硬件条件上较东部地区落后,同时因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民族分布等客观社会原因,面临的社会风险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要大。所以,对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进行调查研究,能为我国广大中西部教育机关和院校提供良好的参照,共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培养其健康的社会安全感。
三、研究综述
此次调查的对象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的分布范围基本是持平的,大二学生稍多,从生源地来看,城市和农村各占一半,来自西部地区的同学多于东部。我们针对调查对象在设计问卷时将调查问题分为交往安全,学校社会治安,网络安全,安全归属感,就业安全这五类。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上述部分笔者已经就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调查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在社会安全感的调查中将调查对象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群体展开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说明性和建设性,有助于了解地处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的现状。通过我们发放和收回的问卷后统计的结果以及平时自身的感受,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交往安全
从第一方面大学生交往安全方面来看,所调查的人都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于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我们所需要具有的警惕性是不一样的,越陌生的人我们所要保持的警惕性应该更高。并且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一般与舍友的交往要比非舍友的关系要密切很多。这就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通常对于自己身边比较亲密的人,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朝夕相处的舍友具有很强的信任感,相对舍友而言的班级同学,老师等就不如前者能够给自身带来归属感。理所当然,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所调查的同学所持的态度则大多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可见,对于未踏入社会大学生而言,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陌生人并非犹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般的不可亲近,社会还是美好的。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亲疏远近关系与自身安全感成正相关关系。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视情况而定地对其保持警惕;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与社友的关系很好,认为自己与舍友关系不好的受访者很少;与班级成员保持朋友关系的调查数据程正太式分布,大部分人与班级半数左右的成员保持朋友关系。可见,受访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上情况较好,交往安全感较高。
(二)社会,学校治安
在社会、学校安全感方面,所调查的同学在问及学校及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时大都表示较为满意,可见同学们对于学校的治安工作还是肯定的,但是在问及是否担心宿舍被盗则大多人表示担心。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人身安全感是足够的,对于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大家都表示比较放心,但是被偷被盗这一现象在学校并非少为发生,很多同学多少都遭遇过此类事件。学校在这方面还必须加强防范和管理,对于本校的学生在平时的课程中要有相关的课程进行教育和疏导,这不仅仅是为了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财物安全,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过程。对于治安系统的设置也还有必要加强管理。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内及学校附近的治安状况在一般以上;对维护学校内及学校附近地区安全的安保人员工作不满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有七成受访者不同程度地担心宿舍被盗。可见,受访大学生虽然对整体治安状况较为满意,但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仍有担心,治安安全感不高。
(三)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以说,网络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等等,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的讨论也越来越为炽烈,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将网络列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比较青睐与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便利,大家都普遍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匿名分享自身的生活感受,发泄心情和情绪,由于网络的非面对面,非熟人的交流让他们觉得放心、没有流言蜚语的负担,畅所欲言快感让他们觉得网络是安全的。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匿名性的方便和安全,白被调查者也表示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可见对于真实的信息安全和财物安全,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感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扰人担忧。
仅有一成的受访者经常通过网络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认为浏览网页、网上聊玩网络游戏等网络活动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较大和一般的各占三分之一;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担心网上消费被骗;有六成的受访者担心网上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见,受访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功能认识上不清晰,对网络信息的真实度与安全度保持怀疑,网络安全感较低。
(四)安全归属感
有半数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一定把握;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所学的知识勉强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另有近半数的受访者不同程度对此感到怀疑。可见,受访大学生对归属认识分歧较大,安全归属感一般。
(五)就业安全
在就业安全方面。就业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热议问题,因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于就业安全的调查主要从就业意向、就业压力两方面来进行研究,被调查的同学大多表示就业压力很大,大多认为就业压力来自大学扩招的影响,面对毕业,面对就业,大多数同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就业的压力和盲目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全感。相对自主创业,更多同学还是倾向于找工作,替别人打工,虽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大多同学还是保持作为青年一代所拥有的激情和挑战力,不断的锻炼自身,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前景。对于学生的困惑,学校在学生培养模式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改变策略,让学生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残酷有信心能够立足社会的筹码,这也是社会对培养人才基地的要求。
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就业压力来自大学扩招,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来自自身能力欠缺;大部分的受访者倾向于找工作;另外,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到外省去找工作或者是否愿意到压力较大的地区工作时,各种意见较为平均。可见,大学生就业意向较为模糊,就业安全感一般。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交往安全感较好,但其他安全感指标不高,尤其是网络安全感较低,另外,大学生社会安全认识较为模糊。总体而言,受访大学生社会安全感不高。
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学校和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据点,学校单纯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群体的单一性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生活安全方面总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安全感;网络的匿名性和真实性则是他们所矛盾的节点;就业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残酷现状则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最缺少安全感的地域。可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安全感、归属感与他们自身对于事物的确定性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对于自己熟悉和确定的事物则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于陌生和不确定的事物安全感和归属感则相对较低。
四、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感的现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对外校流动人员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人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在大学中也存在类似“外来人口潜在危险”,这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的另一大因素;
(二)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入室盗窃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感。所以,被调查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学生素质,保护公共设施,维护校园环境。
(三)增加保安力量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调查者在校园内从未见过保安,1/3的人在校园内偶尔见到保安人员。调查中,被调查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增加保安力量,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学生安全。
本研究在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得出了我们预期的研究成果,针对中西部地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做了具体切实的调查,并针对这一独特群体设计了符合群体特征的调查方案和问题,所得的最后结论也具有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安全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作为社会的新青年,作为未来一个世纪的社会建设者,他们对于学校,对于周遭环境,对于社会的感受会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理念,同时也是当下社会改革和建设者所要注意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社区矫正 审前社会调查制度 意义
中***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64-02
一、审前社会调查的概述
美国是审前调查制度的“开山鼻祖”,其雏形可追溯到1840年,由“现代缓刑之父”约翰·奥古斯***斯(John Augustus) 最先提出。后来伴随着美国缓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之配套的缓刑资格调查也得到不断完善,到1930年,缓刑资格调查演变成为整个量刑提供判决前的调查,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审前调查制度(英美国家称the pre-ntence report) 。审前调查制度是美国决定是否对有关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制度依据。
社区矫正这一概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在我国的学术界,随后在我国立法上也有了规定。并且在2012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联合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对于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作了规定。其中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受委托的司法行***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虽然这一条款没有明确提出审前社会调查这一概念,但是它的实质内容涉及了审前调查的规定。
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是社区矫正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通过审前社会调查,我们的目的是对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使法院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能够建立在和犯罪人有关的、体现其再犯可能性的所有因素的综合评价上,以降低社区矫正的适用风险,为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提供科学依据。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使社区矫正被提前到法院审判这一过程中,对于实现刑罚的个别化和刑法的公平、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前社会调查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开展了审前社会调查的试验工作,特别是那些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较好的省市,他们的身前社会调查更是走在了所有省市的前面。通过这些省市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审前社会调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实施,实现司法的公正和高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实施
在没有实施审前社会调查之前,法院对于被告人判处社区矫正仅仅建立在对于被告人犯罪行为以及悔罪表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官个人对于被告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的,这是不科学的。社区矫正不同于有期徒刑等监禁刑,它一种非监禁刑,是一种社会化改造方式,它不是把罪犯关押在监狱中,而是把犯罪分子放到社会中去,由社区矫正机构对其进行监督、教育,改造。因此,社区矫正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非常重大,它就需要对被矫正人员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因人而异制定符合犯罪人的矫正计划,才能更好的帮助犯罪人弃恶从善,重新回归正途。但是,在没有实行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之前,社区矫正机构对于被矫正人员一无所知,从而就产生了矫正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得社区矫正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
而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实施则改变了过去的那种状态,它提高了社区矫正的效果。实施审前社会调查,让社区矫正机构在接收被矫正人员之前就对其犯罪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学习和工作状况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制定矫正计划,根据犯罪人的特性来实施适合他的矫正方式,帮助他重新回归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就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而且符合刑罚个别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实现刑罚教育、感化犯罪人,预防犯罪的目的。
(2)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审前社会调查是由法院委托犯罪人户籍所在地的司法行***机关进行的,不受法院的干涉,因此就可以做到客观公正的调查,并作出合乎实际的调查报告。以往法院在作出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时只是依据自己对于案件事实的掌握以及法官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就有司法擅断的空间存在。但是,在实施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之后,法院在判决前先委托司法行***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在司法行***机关全面而客观地调查完毕后制作出反映现实的调查报告,然后法院依据调查报告来决定对被告人是否判处社区矫正。在这一过程中,法院的判决不再是随意的、擅断的,而是有客观的报告为依据的,这使得法院在判决或裁定时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司法腐败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司法的公正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
(3)有利于服刑人员的顺利回归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为法院在判决时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从而使那些主观恶性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人可以在社会上服刑,切实把“那些不需要监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到社区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矫正,促进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同时,审前社会调查制度通过对犯罪人所生活的社区的居民、邻居、同事、朋友等人员的调查,明确这些人对于对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态度,从而法院对于那些社区人员认同的犯罪分子判处社区矫正。把这样的人员放入社区,社区的人员就不会强烈地反抗,就会更加积极的配合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监督被矫正人员,接纳他们,从而有利于提高矫正的效果,有利于社区的和谐,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有推进作用。
三、我国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1)调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虽然《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了人民法院等需要调查被告人、罪犯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省市都是县司法局再委托给下面的司法所来进行调查的。这就产生了较大的问题,即由于基层司法所人员的配备还不是很充分,它缺乏由专业人员来进行调查的条件,因此造成审前社会调查的内容不科学,结论不客观、不实际,从而会影响法院的裁判,对被告人、罪犯可能造成不公正的结果。或者即使是由县一级的司法行***机关自己进行审前社会调查,也会存在人员方面的问题。毕竟县一级司法局中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比较少,人力资源不够充分,从而也会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公正性。
从全国各个省市的实践经验来看,社区矫正审前调查报告在法院的裁判中的采信率还是很高的。如江苏省在2007—2008年两年间,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的10500余起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前评估报告在法院的采信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数据表明了法官对于审前社会调查报告是非常相信的,对它的意见是采纳的。这些报告对于案件的结果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就更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解决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基层司法行***机关培养审前调查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在招募人才时多注意吸收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来专门从事审前调查工作,从而就可以提高调查报告的质量。同时,我们的司法行***机关也应该在平时多开展审前调查方面工作的专项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完全胜任身前调查这项严肃而意义非凡的工作。
(2)审前社会调查缺乏***的执行机构
从目前的审前社会调查的实施程序来看,首先,是县级司法行***机关接到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委托进行审前调查;其次,县级司法局再委托基层司法所或者由县级司法局直接派出工作人员或者再吸收一些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组成调查小组,然后去到目的地进行调查。由此可以看出,县级司法行***机关在接到委托之前是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机构的,只有在收到委托时才临时组成调查小组,仓促进行调查工作。这样的做法,由于工作人员在平时并不是专职负责审前调查工作的,具有不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工作的专业性和结果的公正性,不利于审前调查工作的顺利展开。
因此,为了审前社会调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报告的质量,为了提升工作的专业性,使得工作人员的业务既专又精,我们就需要在县级司法行***机关内部建立***的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小组或者类似的机构,从而才能保障调查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王志亮:《外国刑罚执行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影响因素;长春市;居民
中***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75-05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人们心态的变化。社会的有序变迁、平稳运转、稳定发展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社会的安全感是对这种愿望满足程度的反映。随着长春市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安全感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而在当前长春市争创文明城的大背景下,了解长春市居民的安全感现状,对于制定***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本文进行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对长春市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净月区等六个城区进行的实地问卷调查。共计发放1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有效率为90.625%。
在145位接受调查者中,男性有80人,占总人数的55.2%,女性65人,占总人数的44.8%。从年龄构成来看,18岁及以下占10%;19~25岁占13%;26~30岁占7%;31~45岁占27%;45~60岁占22%;60岁以上者占总体的2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者占8%;初中学历者占23%;高中(含中专)者为26%;大专学历者占17%;本科及以上者占总体的26%(见***1)。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中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处理,并对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现状、变化情况、影响因素以及长春市居民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长春市居民社会安全感现状及特点
(一)居民安全感水平总体较高
为了直观地了解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本研究中设定了“您感觉自己的生活安全吗?”和“相比过去,您的安全感有何变化?”两个问题,并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细化,设计了“极不安全”、“不安全”、“安全”、“很安全”四个选项,并按照社会统计学中系数制的计分办法,把“极不安全”记做1分;把“不安全”记做2分;把“安全”记做3分;把“很安全”记做4分[1]。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90.4%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安全或很安全的,安全感数值的平均值为3.2,总体来看长春市居民的安全感水平较高(见***2和下页***3)。
(二)居民安全感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
在对“相比过去,您的社会安全感有何变化”问题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什么变化”的有35人,占24.1%;认为“下降了”的有75人,占51.7%;认为“提高了”的有35人,占24.1%(见***4)。由此,不难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的社会安全感降低了,表明长春市的居民安全感是有所下降的。
(三)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子分析
在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居民总体安全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影响长春市居民社会安全感的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2],得出了影响居民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因子。
1.性别对安全感的影响。首先,女性的安全感略高于男性(本次调查中,男性、女性安全感数值的均值分别为2.90和3.20)。通过应用SPSS对各年龄段的男性、女性安全感数值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导致男性比女性的安全感数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男性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更大。其次,总体而言,性别并不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与检验[3],长春市居民的性别与安全感的相关系数为0.020(见表1),在P
2.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安全感的影响。根据SPSS相关性分析,长春市居民安全感数值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8,在P
如表中所示,年龄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63,经检验,达不到检验系数标准,故在安全感的评价上,不同年龄段间也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年龄对安全感的影响不明显。
3.小区物业管理、防灾措施、熟悉程度和邻里关系对安全感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到,在可能对居民的社区安全感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小区居民的熟悉程度和小区的邻里关系与安全感不相关,不是影响安全感的因素。而小区的生活环境、治安力量、基础设施对居民的社区安全感都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关系明显,是居民社区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小区的物业管理和防灾措施与居民社区安全感密切相关,是影响居民社区安全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关注小区内部情况对居民安全感影响的同时,我们发现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居民安全感也存在着影响。被调查者中,认为现在生活压力为“没有压力”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13.8%;认为“压力不大”的有52人,占35.9%;认为“压力大”的,有57人,占39.3%;认为“压力很大”的有16人,占11%。由此可见,当今长春市居民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居民的安全感产生影响。
4.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降维”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因子对居民的安全感有着影响,但这些因子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即彼此存在着相互影响。为了进一步探寻影响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对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SPSS中“降维”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见表5)。
从表5可知,经过降维后,可提取出四个主成分,这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3.46%,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满足主成分分析的要求,为有重要意义的主成分,各主分包括的内容(见表6)。
从上页表6可知,“社区生活环境”、“社区治安力量”、“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防灾措施”与主成分1有较大的正相关,可以判断出,这是社区内基本状况的主成分;主成分2与“收入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正相关,这三个要素都是与经济情况有关的,因此第二个主成分是经济状况的主成分;主成分3与“社区居民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是人际交往情况的主成分;主成分4的主要组成要素为“生活压力”,可见,这是生活压力的主成分。
由此可见,影响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为社区的生活条件、个人的经济状况、人际交往情况和生活压力。
(四)各城区居民安全感差异较明显
通过SPSS相关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中,影响朝阳区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为“小区的治安力量”和“居民的生活压力”,其与安全感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462(P
三、长春市居民安全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通事故、公共秩序混乱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当前哪一类治安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这一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得到如***6所示的结果,从中可见,交通事故、公共秩序混乱是影响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重要问题。
2.庞大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是导致南关、宽城和朝阳三区居民安全感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南关区与朝阳区位于长春市的核心地区,有人民大街、自由大路、***大路、南湖大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或重要道路贯穿,交通车流量很大,同时,这两区有大量的商场(如长春市“三大商圈”:红旗街、桂林路和重庆路都在此区域内)等公共设施与场所,人流量和人口密度相对其他区比较大,导致交通问题和公共秩序问题相对其他区更为突出。宽城区的居民安全感较低也出于类似的原因。宽城区被铁路贯穿,火车站坐落于该区内,并有轻轨站、客车站等交通枢纽,庞大的车流量与人流量,使得三区的安全感数值较低,居民的安全感相对其他区较差。
3.诈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盗窃是居民最关心的社会犯罪现象。通过对长春人所关心的社会犯罪现象进行研究,17.5%的人认为“诈骗现象”是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犯罪现象;18.4%的人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犯罪现象;另有16.9%的人认为“盗窃现象”是社会重要的犯罪现象,在调查结果中,这三者所占的比例最大。
4.食品安全、物价上涨、社会治安是影响安全感的主要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安全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最影响安全感的主要社会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占总数24%),“物价上涨”(占总数17.8%)以及“社会治安”(占总数15.1%)。
四、提升长春市居民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长春市居民的安全感状况比较良好,但仍有影响居民安全感的社会问题及生活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68.3%的人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群众对***府的信任度降低,使***府的公信力减弱,有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问题会使群众对改革信心产生动摇,也会对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对提升长春市居民的安全感有以下建议:
1.加强对交通的组织,加强道路建设,加大交通法规的教育力度,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民警的素质[4],让大众都自觉地遵守交通秩序,以提升交通安全。
2.加强对公共场所秩序的维护力度,提升居民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形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青少年教育。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长春市居民有16.7%的人认为,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具体地来说,首先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内容,注重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改善法制教育的手段,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5]。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继承传统优秀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完善教育机制和体制[6]。
4.加强对警察及***队伍的建设,改善警察设备,提升***人员的素质,严格***,做到有法必依,***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加大***力度,构筑治安防控体系,严防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完善治安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同时,规范外来流动人口管理[7],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法队伍建设,对重点要害部位要加强物防、技防措施[8]。
5.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力度,从源头抓起,严管严控,做好监察检***工作。同时,严格控制物价,严厉打击不合理的涨价现象,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全。
同时,应注意到,长春市各区之间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存在着不同,故针对不同区,有如下建议:(1)朝阳区和绿园区应加强治安力量建设,加强巡逻力度,完善小区内部保安设施,营造安全环境。朝阳区居民应注意自身的身心调节,积极参与一些有利于舒缓压力的活动;(2)二道区和净月区应注意加强小区内部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营造令人舒适的,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3)南关区应加强小区内部的物业管理,用优质的物业服务为业主打造安全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大为,张潘仕.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J].统计研究,2002,(9):23-29.
[2] 郝黎仁,樊元,郝哲欧.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304-315.
[3] 尹海洁,刘耳.社会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简明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1-94.
[4] 李文松,吴锦财.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探讨[J].公安研究,2001,(3):79-82.
[5] 金文玺.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36-38.
[6] 刘治国.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1,(5):243-244.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论如下:(1)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坚力量;(2)41~50 岁和51~60 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年龄特征;(3) 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偏少;(4) 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较高;(5)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主要是“专职体育教师/ 教练”;(6)服务年限在5~10 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主流。关键词:东莞市 社会体育指导员 调查研究
中***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32—03
基金项目: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阶段成果,编号:2014ZDZ13。
作者简介:梁浩波(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社会体育指导员,简称社体指导员,是指除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 从事身体锻炼的指导、运动技能的传授和组织管理赛事活动工作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 增进公民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既是对社体指导员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同时又表明了社体指导员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负有重要的责任[1]。对东莞市区和各镇街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有助于指导东莞市今后的群众体育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东莞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制定相关***策提供科学参考。
1 东莞群众体育现状简述
篮球作为东莞城市体育文化的代言实至名归,令人自豪。东莞拥有如此肥沃的体育土壤,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热爱并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密不可分。以篮球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名扬全国,植根于民间的群众体育事业,同样也值得关注与探讨。“村村有体育健身路径”,“半小时体育生活圈” 的群众体育理念已经融入居民生活。在《东莞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体育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指导”计划、“竞技体育品牌项目建设”计划和实施“体育市场从业培训及认证”计划[2]。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已达733 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面积达4.31 平方米,体育人口达46.98%[3]。东莞在全市32 个镇街设了国民体质监测点,通过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指导工作[4]。2013 年,广东省人民***府颁布的《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东莞市的群众体育事业根据《方案》的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力争到201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社会的体育,努力实现国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居全国前列,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的目标。
2 东莞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况
***1995年6 月20 日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作为体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东莞市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6942 名,其中部级10 名、一级130 名、二级3458 名、三级3344 名[5]。
3 东莞社会体育指导员调查与分析
3.1 社会体育指导员级别分析
在级别的统计中,部级社体指导员的人数极少,仅10 人,占总数比例0.14%,一级指导员的人数也非常有限仅130 人,占总比例1.87%,二级指导员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9.82%,三级指导员的人数与二级的人数差不多,有3344人,排名第2 位(见表1)。因此,东莞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比例完全超出地级市的配比要求, 二级和三级指导员是整个指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能够满足平常群众的全民健身指导需求,但是如果要把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推上新台阶, 还需要培养更多更高级别社体指导员才能服务好社会体育工作。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分析
在年龄结构的分析中(见表2),51~60岁和41~50 岁这两个年龄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力***,加起来超过6 成,排在首位和次席,各占32.98%和34.05%;30~40 岁,60 岁以上也占一定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群众体育的贡献还是不少。30 岁以下的青壮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人数不是很多, 仅占7.02%,也许与他们刚出来社会工作不久,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全民健身事业有关, 因此加强青壮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梯队建设非常有必要, 这样才能有利于东莞群众体育事业的延续与发展。
3.3 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分析
在性别比例的统计中, 跟全国各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一样,东莞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结果(见表3)。其中男性占7 成,女性占3 成,因此积极鼓励那些在校的女性体育老师和具有多年系统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年女性充实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来非常必要, 这样才有利于更多的妇女群体参与体育锻炼。
3.4 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分析
在文化程度的调查中, 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一半,占52.02%,文化程度的情况比较理想。虽然大学专科学历的人数排序在第一位, 但是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与其相差无几,居第二位。但是真正高学历,也就是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并不是很多, 所以东莞市***府的体育部门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人才服务于本市的群众体育。其它的学历情况可以见表4。
3.5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构成分析
在职业构成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主要由以下四种职业人员构成, 分别是:“专职体育教师/ 教练”;“机关单位、企业员工”;“离退休人员”;“村(社区)人员”(见表5)。其中“专职体育教师/ 教练”所占的比例最多,排在第一位,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因为体育老师或者教练员,他们本身就接受过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运动经验,对于普通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 一般情况不成问题。“离退休人员”占26.27%,排在第二位,这与离退休群体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退休后有大量余暇时间,希望能够发挥余热有很大的关系。排在第3 和第4位的分别是“机关单位、企业员工”和“村(社区)人员”占22.72%与16.03%,说明了东莞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各种体育骨干力量都存在,单位、企业、农村及社区,也相当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
3.6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分析
在工作年限的调查中, 服务年限在5~10 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66.99%, 在比例上比5 年以下(17.93%) 和10 年以上(15.08%)的多得多(见表6),说明东莞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能够满足一般群众的体育活动要求,他们是东莞市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坚力量
东莞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和三级是中坚力量,部级、一级指导员人数偏少。按照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师资配备,基本能够满足平常群众的全民健身指导需求。但是如果要把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推上新台阶, 还需要培养更多更高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服务好社会体育工作, 高级别的社体指导员比例仍需要提升。
4.2 41~50 岁和51~60 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年龄特征41~50 岁和51~60 岁这两个年龄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主力***,青壮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青壮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梯队建设非常有必要, 这样才能有利于东莞群众体育事业的延续与发展。
4.3 社体指导员性别比例失调,女性社体指导员偏少在性别比例的统计中, 东莞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社体指导员比例偏少。因此,积极鼓励那些在校的女性体育老师和具有多年系统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年女性充实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来非常必要, 这样才有利于更多的妇女群体参与体育锻炼。
4.4 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较高
东莞社体指导员文化程度整体比较理想, 拥有大学专科学历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居前两位。但是真正高学历,也就是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东莞市***府的体育部门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人才服务于本市的群众体育。
4.5 社体指导员队伍主要是“专职体育教师/ 教练”
在职业构成中, 排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分别是:“专职体育教师/ 教练”和“离退休人员”。东莞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各种体育骨干力量都存在,单位、企业、农村及社区,也相当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建议以后要定期组织各种职业的社体指导员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为东莞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添砖加瓦。
4.6 服务年限在5~10 年的社体指导员是主流
工作服务年限在5~10 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六成以上,东莞市的社体指导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能够满足一般群众的体育活动指导要求,是东莞市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作用,要求做好传、帮、带的领头人。
参考文献:
[1]社会体育指导员?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
[2]东莞市体育局***站点?群众体育[EB/OL].http://dgty.gov/new/default.aspx.
[3]胡昌伟.东莞体育人口近五成[N].信息时报,2010-01-13.
【关键词】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被试
被试为随机抽取的阜阳师范在校学生400人,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18份。
(二)研究工具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由Zimet等编制,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及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85、0.75、0.72、0.85。PSSS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别计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分别记为1―7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表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统计结果
M SD
家庭支持 5.322 0.951
朋友支持 5.160 0.953
其他支持 5.038 1.047
领悟总的社会支持 5.173 0.845
由以上列表可以看出在领悟的社会支持中家庭所给予的社会支持最高,且总体的差异较小即标准差较小。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都在5(稍同意)以上,在七点量表中处于中上等,因此,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偏高,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的***样本t 检验结果
男(n=161) 女 (n=157)
M SD M SD t p
家庭支持 5.261 1.003 5.384 0.893 -1.153 0.250
朋友支持 5.054 0.880 5.268 1.014 -2.003 0.046
其他支持 4.845 1.052 5.236 1.052 -3.383 0.001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p=0.250.05)。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表3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的***样本t 检验结果
独生子女(n=64) 非独生子女(n=254)
M SD M SD t p
家庭支持 5.172 0.964 5.384 0.893 -1.153 0.250
朋友支持 5.020 0.880 5.268 1.014 -2.003 0.046
其他支持 4.793 1.052 4.8455 1.052 -3.383 0.001
领悟社会社会支持 4.995 0.828 5.296 0.848 -2.579 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0.05),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50.05),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表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的单因素分析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其他支持 领悟社会社会支持
M SD M SD M SD M SD
大一 5.504 0.903 5.562 0.820 5.587 0.872 5.551 0.744
大二 5.562 0.971 5.253 0.823 .088 0.865 5.234 0.774
大三 5.261 0.940 4.960 1.124 4.806 1.172 5.001 0.934
大四 1.526 0.208 4.931 0.838 4.760 0.959 4.959 0.776
F 1.526 7.563 10.50 7.968
P 0.208 0.000 0.000 0.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作为高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这样才能使得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真正对大学生产生支持作用。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的,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但总体上的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这和宋尚桂[2]研究发现,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三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在主观支持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社会支持,可能与性别特点有关,情感上来讲女性比男性细腻、敏感、耐心,更容易深入到内心体验自己的情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所以在获得社会支持时,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温暖、同情、肯定与鼓励,因此主观支持水平较高。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方面的差异
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原因方面原因引起,家庭中独生子女会得到尽可能多的需求满足,而总体上独生子女在社会上会有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帮助。这个与大学生活传统有关,如学校往往给予新生更多的关注(如各种迎新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越来越少。提示学校在给予学生支持方面后劲不足,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完善。
四、结论
(1)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
(3)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4)大学生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97516348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调查研究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调查研究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