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德意识培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1]。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统一于一个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青少年学生社会公德养成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虽然“三个倡导”相互之间不存在层次高低的区别,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可从公民个人道德准则做起。公德是公民自觉履行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要求。社会公德渗透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共同道德理想的体现与折射。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公德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公德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固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公德知识、公德情感、公德意志、公德信念。它是社会公德行为的基础,指导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德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公德行为。一个个体的公德意识水平,直接决定这个人的素质修养;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公德意识水平则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公德意识养成是指对培养对象的社会公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符合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针对青少年群体而言,遵循公民个人的道德准则,实质上是引导青少年加强公德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用心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公德意识养成: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着力点
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2]。“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上引领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养成。爱国是指对待国家的情感,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敬业是指对待工作的态度,要做到爱岗敬业;诚信是指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质,待人诚恳,诚实守信;友善是指对待人和物的关怀,表现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关注他人,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公德养成提供了具体指南,它是社会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具体内容。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引领整合社会思潮,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他们公德意识的养成。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形成正确的公德观,使他们懂得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公德情感,使其对不讲公德的行为有强烈的憎恶感,对讲公德的行为产生愉悦的感受;再次,要使他们在正确的公德认知和公德情感基础上形成公德意志,坚定公德信念,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3],进而在身体力行中促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一)树立“三位一体”的培育理念,完善青少年公德意识培育机制。
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都有责任有义务促使青少年良好公德意识的养成。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抓好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养成。
1.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青少年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要强化家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公德意识培育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文明家庭建设,拓展家风建设活动平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美德,以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爱而不溺爱”,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
2.坚持学校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应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要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学生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要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德育课程考核,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生活中,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利用***书馆、橱窗等文化教育设施,通过演讲、歌咏、书画、标语、校园广播等形式,使学生受到环境和气氛的感染;积极开展科技、文艺、体育、***训等文体活动,开展入队、入团、入***宣誓、成人仪式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活动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让他们重温社会的基本公德,把《论语》、《大学》、《中庸》、《礼记》等重新搬回课堂、搬上荧屏,引入思想,融进生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古圣先贤的思想人品中感悟人生睿智,从经典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中华美德浸润中认识自己,领略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所在。如:仁者爱人、尊贤敬长、诚信待人,既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厚德载物、推己及人、仁义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涵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对当前青少年公德意识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创造相应的社会氛围、提供重要的舆论和道德力量资源[4]
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应积极创新校外实践活动,注重行为积累,抓好公德意识养成。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去参观、去考察,在实践中亲眼目睹各种道德行为和不良行为,在亲身感受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弃恶扬善的能力和自觉性。如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参加义务清洁家园、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交通宣传,争当“社区小义工”、“文明小使者”,开展义卖募捐、资助灾区及困难家庭学生等公益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重要时机,开展青少年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公德素养,激发爱***、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从而在行为实践的体验中落实公德意识的养成。
3.优化社会环境,使社会公德建设制度化、法制化
净化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网络媒体对于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稳定大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成为思想***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之一。维护网络文明,提倡绿色网络,营造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可以成为加强青少年学生公德自律素质的一种手段。当前,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治教育阵地”,加大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发挥好正面典型的引导、激励和教育作用。要化被动为主动,调整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网络公德教育的水平[5]。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无缝衔接,着力创造培养青少年良好心态、健康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公德教育本身的力量常常无法鼓励人们从善,为善不得奖、为恶不惩罚的状况则会进一步削弱公德的感召力量。而借助法律手段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实现奖惩有据,对中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是必要而有效的。奖励是以积极肯定的方式倡导公德,它可以激励和引导公民认同并实现社会公德行为。惩罚是以消极否定的方式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它可以警示当事人和其他人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道德自律,强化和巩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
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履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杜威曾指出:“我们甚至可能用强力进行控制,而忘了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虽然我们能把一个人关在教养所,却不能使他悔过。”[6]青少年有了自律的愿望和要求,他才会有进一步的道德上的追求,他才会寻找更有效的道德策略,从而实现自己德性的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心存道德,拥有强烈的道德自我建构意识,做到道德自律,才有可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德意识,也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做到一方面,自尊、自爱、善良,渴望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寻找自身的道德欠缺,积极努力地克服这些缺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否则,道德意识就难以通过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道德规范和行为操作也就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当然就难以形成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道德意识。由于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还处在构建过程中,道德自律程度还不高,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一般而言,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能力、评判能力及道德价值的选择能力等。只有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学会设计和调节自我,增强自制力,才能真正推动青少年公德素养的培育和完善。
【关键词】道德素质 公民意识 公德意识 思想品德
***的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根据这一精神,《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加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基于此,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标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突出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公民
新课标将课程任务的落脚点明确指向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惜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目前社会公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独生子女优越的生养环境和溺爱式教育,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个性性格非常鲜明:眼中只有自己,“吃软不吃硬”,这样的个性特点已经让当前的学校教育缩手缩脚,难于真正全面科学实施。单纯的说服式教育,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已经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可以说“我们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下滑”。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肩负重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任课教师义不容辞,必须首当其冲。“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以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引领,以渗透公民道德意识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课。
二、明确责任观,做讲原则的公民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非常肤浅,认识观稚嫩、是非观淡漠,责任观亟待引导培养。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课堂主阵地,在理论作引导的前提下,注意渗透、悉心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这一课程目标。新课标强调在中学思品课中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主要表现在:
①培养“合格公民”的标准,这符合目前教育教学实际、符合中学生实际。
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中学生要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有公共精神”课程目标。
③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具体提出了“逐步掌握与人交往与沟通技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等教学目标。在教材“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模块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中,具体提出了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这些内容,在思想品德课中应开展以下活动:学会分析自己在家庭、班级和学校中的责任;以“怎样做负责任的合格公民”主题进行主题班会;考察儿童村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组织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等,开展调研或公益服务。教育是动态的,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去深刻理解,才可能养成正确的责任观,才可能真真正正的做一个讲原则的社会公民。
三、树立责任心,努力做合格的公民
树立责任心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出发点,也是新课标的宗旨所在。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教育普遍比较缺乏。二十世纪的时候,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大家就曾就此做过犀利的剖析和批判。在现阶段,人们的公民意识还是很淡漠,愿意享受权利但设法逃避承担义务的情形还是屡见不鲜。公民意识的缺失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心的树立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凡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德商
***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道家言“道”,核心就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之“德”;儒家“孝、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道理,其根本在于如何积“德”;佛家修善大忍的“慈悲”情怀,自然也在重善积德。因而构建了具有东方人文意味的大“德商”:上合天道之“善”、中通人情之“诚”、***万物之“厚”的纯正心性与崇高生命境界下的道德尺度 [1] 。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社会及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循一个道德尺度,都应该具有塑造品质和规范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德商的培养。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布鲁斯・温斯坦认为“德商”应该由 “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友爱” 五个基本原则组成,“这五个原则,就好比一瓶黏合剂,让我们在各种关系里,黏合成一个民族,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2]”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高科技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教育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的道德素养与国家、社会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德商”,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商内涵之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道德规范层面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的价值准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责任与情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孙中山的“救国***存,振兴中华”,都反映着忠于国家、报效国家的一种担当和豪迈,成为我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非常朴实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流露。敬业是一种精神与情操。忠于职守,是内化于个人的职业伦理,也是外在于个人的一种职业道德。它展示出职业与劳动的尊严,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生职场成功与发展的精神力量之源。诚信是一种品质与坚守。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尊崇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古训。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于心中,“信”于心外。诚信,既来自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还来自社会规范。友善是一种心态与气度。友善具有三个向度:与己友善,与人友善,与自然友善。与己友善,则可消除焦虑、缓解压力;与人友善,社会则可和谐与共;与自然友善,人与自然环境则可和睦相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科尔斯教授、米歇尔・博芭博士提出了“德商(MQ)”的概念,科尔斯教授认为:“德商――品格和德要更胜于情感和智力。”[3]米歇尔・博芭博士认为:德商“主要包括七大基本美德――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公正”。 [4]台湾心理学界则认为:“德商(MQ)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Y貌、***、幽默等各种美德。”[5] 大陆学者蒋星五、曾琳琳认为:德商就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的三种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和。[6]”
中西方学者对“德商”内涵的探讨与界定,说明人类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每位中国公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规范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几千年中国传统道德就是以“诚信、友善、宽容”为心灵准则,以“修身、进德、大成”为价值取向的衡量生命真实境界的道德尺度。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人格向社会人格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人格的完善,就应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努力培养人生发展成功的德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德商现状之差距
当前大学生的德商状况,其主流有积极的一面。大多数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个人修养,希望自己能够具备各方面的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的爱国热情逐步上升,有较强的***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腐败与社会不良现象疾恶如仇。他们期盼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能够勤奋学习,并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能力。他们有纯朴与善良的心灵,关注与同情社会弱势群体。
但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学校德育教育滞后、家庭教育盲从等消极因素以及社会变革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的德商状况令人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地方一般高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在思想***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体会得尤为深切。
一是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负压力直面社会竞争的斗志。因而对生活产生困惑和迷茫,对社会冷漠缺乏责任感。有的人精神心灵空虚,有的人消极颓废,有的人沉迷网络,有的人在谈情说爱中消磨时光。他们成为“低头一族”,寝室、教室、公共场所,吃饭、走路、集会,“目中无人”唯有掌上――网络下的电脑与手机,甚至通宵达旦。
二是诚信缺失。为人以诚,待人以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是否诚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更是对人道德人格的一种考验。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半遮半掩半公开化进行,有的甚至请“”代考;有些人可以编造各类证书,在应聘自荐书里夸大其词地介绍自己,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又可以多次违约;助学贷款可以拖欠多年,甚至躲避不还。一些人既不为人以诚,同时又对社会和他人敏感、猜忌、怀疑、辱骂、仇恨,因而很多人得不到真诚的友谊;又得恩不报,毫无同情宽容之心,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至于因学习不能勤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不诚信的行为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三是心理脆弱。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碰到困难就退缩不前,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受到刺激就无法控制。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无法摆脱的心里障碍,有的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不少大学生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差,因而在自我学习生活上得过且过,做事拖拉;在与他人相处上同情心、包容心十分欠缺。
四是个性自我。大学生是高文化群体,他们追求自我价值、自我奋斗,但往往忽视了自我完善。他们以“自我中心”的倾向普遍严重,生活、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意志为转移,替自己打算多,为他人着想少,缺乏合作精神和包容心。有的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职业前景规划,更不考虑父母的养育之辛劳和对自己所寄予希望,单纯地想着赚钱,随意地休学、退学,甚至出走。
五是行为失范。大学生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一般都有着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践行道德规范,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乖离。缺乏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工作上吃不了苦,学习上不肯钻;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看问题片面偏激;爱慕虚荣,贪***生活享受;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平时疏远老师,求助时跑关系;恋爱不文明,公共场所搂抱亲吻,旁若无人;上课睡觉、吃东西、手机上网,课桌文化;乱插队现象;寝室违章用电,毁坏公物;践踏草坪、损毁绿化等等行为,无一而足。
其种种德商低下,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缺失的表现,实在令人汗颜与遗憾。要改变他们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格格不入的德商状况,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实在是任重道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德商培养之意义
大学教育“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大学四年是学生最宝贵的黄金四年,是奠定其成长、成才与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们要完成两大转变,一是要完成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的转变;二是要完成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身份人格转变。在其由校园人格向社会人格转变的过程中,德商的培养无疑会在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公民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德商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
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说:“德商是打开发展与幸福大门的金钥匙。”大学四年,是学生追求人生发展、成功与幸福的起点,也会奠定其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云:智商决定学习能力,情商决定适应环境,德商决定做人。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因此,大学生德商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也可以作为评学生是否成功、成才的先决条件。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帮助大学生提高德商,一方面使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他就会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守得住诚实守信的做人尊严;他就会做人正直,做事果敢,对人宽容;他就会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勇敢担当。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德商可以帮助他迈开人生成功的第一步,从而获取持续的成功。小成功靠机遇,中等成功靠能力,大成功靠品德。社会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品格,有了较高的德商,就会成为社会的首选人才。人的一生,物质是否富足,事业是否成功,婚姻是否美满,朋友是否忠义,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赢得人心的高尚道德品格。有了高德商的大W生毕业后在追求自己事业的过程中,他就会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就会懂得以诚信为他人服务、替他人着想,以较强的竞争力求生存、求发展;更会懂得正确对待追求事业成功中的挫折,正确判断“对”与“错”,从而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二)提高德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是最有朝气,最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是国家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好何,关系到未来中国的面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季羡林先生在其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7]中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人的行为与感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所以,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德商,造就其个体和谐健全的人格,促使其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提高德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
现代社会大变革,科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夺走了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大学生已经成为“低头一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大多数人心爱的(当然,社会上很多人也都如此)。现代人对互联网信息科技的痴迷,已经让它过度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原有的人际关系被电子连接取代,我们的社会结构很可能面临支离破碎的危机。”[8]大学生的与人交往,已不懂如何以“礼”相待和言语的得体;他们阅读的大多是网络上的“八卦”,不懂得文化经典与文学艺术对人生的启迪与熏陶。有的人甚至认为当今社会: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商培养,以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古代先贤的人格典范,培育他们体贴、尊重、宽容、感恩、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让等各种美德,这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与传承,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注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德商培养之途径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以学生思想***治工作为主要工作职责,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下,培育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德商”,是当下思***工作与时俱进的现实任务。我们应当摒弃脱离现实、大而化之、让人可望不可及甚至望而生畏的道德要求,从学生学习生活小节入手,从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规范入手,师生共同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德商。
(一)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创设德商教育的大前提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与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是学生德商培养的主力***。尤其是辅导员,他们是学生思***工作的专业队伍,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及知识水平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是学校可以通过科学测试辅导员的德商,通过学生公正有效的评价,健全监督机制,使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可以通过辅导员专业理论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辅导员论坛、道德文明礼仪讲座等专题活动提高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三是辅导员自身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严谨个人行为及生活健康规律。一言一行,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四是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手段,传播中国传统道德的警世良言,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道德之教,远天遣之难,结幸福之果。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创新大W生德商培养的载体
大学生德商培养的途径,仍然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校园是青年学生求知、创新、实践的重要场所,校园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校园内的公序良俗等,无一不在学生道德养成中起着作用。校园的空间布局、建筑特色、花草虫鱼等优美环境,都会涵养学生的性情,提升其心灵境界。加上一些温馨的警示标牌或饱含诗意与哲理的名句,还有名贵树木、花卉名称习性介绍,会使学生得到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自然薰陶。学生社团是学生德商培养的常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其健全的人格心理逐步形成,他们也懂得如何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们还不断尝试着在大学生不同年级段,突出不同侧重点的德商培养内容。大一年级侧重于文明行为规范的培育,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大二年级侧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学习学院自编的学习资料及其他推荐的传统文化书目,通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演讲赛、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督促其增强为人处世、安身产命的底蕴。大三年级侧重职场道德素养的培育,同样编写学习手册,让学生懂得一些社会职场的道德礼仪修养。针对工科学院学生,更多地面向企业,让学生感悟一些与同事、上司、下属、客户、相关利益者以及家人、朋友相处的“德商”。大四年级学生走进企业生产实习,实习归来都会感觉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大学生德商培养中,我们还可以依据布鲁斯・温斯坦“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友爱”[9]的“德商”五个原则,从生活小节入手、从日常行为习惯的细节入手,开展更具操作可感的德育实践活动。
(三)***思想,创造大学生德商培育的实践条件
实践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归宿,实践体验对大学生德商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德商,就必须让他们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大自然,寓教于情景之中,寓教于实践活动之中。校园内固然有多种道德感受与实践的载体,如学术研究、宿舍卫生劳动、励志影视观看、中外经典诵读、困难同学帮扶等等,但这毕竟是校园里学生习以为常的实践形式。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成长经历不同,他们进校后,呈现出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生活、行为状态,加上各地高校不同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于是我们谈虎色变,上级主管部门也指示我们像中学生一样管理着今天大学生们。不敢组织校外的实践活动,不能批准集体外出旅游,甚至规模较大的集会活动都要报上级审批。这实际上对学生人格塑造、德商培养是不利的。温室里培养不出好花朵,大风大浪才能锻炼出刚强的意志。我们应当***思想,加强引导教育,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感悟成长的快乐。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让学生感受***先烈的豪情壮志和崇高意志;让学生走进社区服务、走进企业行业调研、走进乡村体验,才能感觉生活的大世界多么需要良知、正义、关怀、奋斗;让学生拥抱自然,仰望星空,饱受天地山川的薰染,才能感触到肢体的舒展、心灵的净化;让学生去关注社会的变革与万像的离奇,与天灾、人祸赛跑,与病魔、死神赛跑,与有毒食品、雾霾天空赛跑,才会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幸福。
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唯有立足于培养学生德商的高度,才会决定学生智商与情商的高度;才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大学生应不断修养“德商”,才成就得了一个大写的人,充满信心,充满活力,奔向新的人生之路,追寻得到一个完美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唐明阳,朱敏雄.《大德商:最强不过道德的正能量》[M].江西人民出版权社.2014(7).
[2] [8] [9]布鲁斯・温斯坦(Bruce Weinstein).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1.
[3]耿步健.论加强大学生德商的培养[J] .学术论坛,2005(9):173.
[4]米歇尔・博芭.如何培养孩子的德商(MQ)[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0.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治教学;公民意识
[中***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301
关于公民意识,中南财经***法大学教授胡弘弘认为:“其具体内涵包括权利意识即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以及义务意识即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所以说,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辩证统一。培养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高中思想***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在思想***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的课程目标。高中思想***治课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公民意识、成为现代公民的使命。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这一重要任务,贯穿于高中思想***治课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的每个必修模块都强调了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
当前,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比较淡薄,建立以高中思想***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呼唤公民责任,把高中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是高中思想***治课的价值所在。
二、在思想***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1.创设情境,培养高中生的诚信意识
胡弘弘认为,公民意识的延伸内涵包括平等意识、***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方面,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诚信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帝王法则。经济生活教材多处涉及诚实守信的知识,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中指出“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毒牛奶”“毒大米”等事例,在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的起因、结果及危害性,明确企业如果缺乏诚信,不但会对社会及他人带来危害,最终也将自取灭亡。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如此,人也一样,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才能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模拟参与,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和民主***治的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治生活的主人翁作用不断增强。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民主机制、公民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公民总体参与***治生活的热情不高,而高中生能积极参与***治生活的更是少之又少。
密尔说过:“任何参与,即使是参与最小的公共职务也是有益的。”在参与中,公民的责任意识才能逐渐增强。***治生活教材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治参与》指出,公民可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详细阐述了有序参与***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笔者在讲解“公民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时,特意组织了一个水电价格调整的模拟听证会。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在模拟听证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参与增进了学生对***治体制的认同,产生更多的***治支持和对***治生活的主动参与,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3.自省自悟,提高高中生的公德意识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诚信;职业道德;养成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这一规范要求每位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要诚实无欺,讲究质量,信守合同。
一、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它们有一定的区别。在早期的儒家著作中,“诚”和“真”“实”等范畴相关联,《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这里阐述的观念是“诚”是天地之根本,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诚信最初作为一种道德活动而存在的,伴随着人类对合作关系的诉求早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作为一种隐约的、零碎的思想、在周初开始萌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精彩阐释和大力提倡,诚信思想基本形成,并在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下日趋成熟,成为传统伦理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诚”的意思指不有意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人们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歪曲了自己主观意***的本来面貌从而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人对自己的主观意***都有准确的把握,但直接的表达出来有的时候需要些代价。那么“诚”的内涵就要求我们要忠于自己和客观规律,不因畏惧代价而扭曲事实的原貌。“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也特别重要。“信”字初指在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后来在春秋时期经过儒家学者的倡导远离了最初的宗教色彩并最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见“信”指代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人要信守承诺。综上所述“诚”指的是人思想上的主客观统一不歪曲事实是静态的;而“信”更强调的是对自己诺言的的遵守是动态的恪守。诚信既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德性修为又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意指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但诚信的内涵也是有条件的,它服从于更高更重要的价值。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生活中,由经济基础决定,用好坏、善恶、荣辱标准去评价,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综合。而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行为要求、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人在工作中信守对所从事工作的承诺。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职业道德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是指从业者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狭义的职业道德仅指在特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特定职业特征的、调整特定职业关系的特殊的职业行为准则。从两方面综合考虑来看,所谓的职业道德不仅指人们展工作时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而且是对社会承担的道德层面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或不信守职业承诺的人,不管其职业技能再高,都不可能成为有素质的人。相反,职业道德技能高超而品行低劣的人,只会给所从事的工作及社会带来危害。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的危害
第一、职业道德诚信缺失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在经济生活契约化的今天,诚信成为经济生活展开的基本条件。诚信的缺失将导致市场失效。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之本。诚信的缺失,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在互相猜疑的情况下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及对经济建设的脚步加快,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造成近年来烟酒、化妆品、书刊、音像、食品、药品等出现了严重的制假,售假现象,民众的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影响企业开拓市场、降低信誉、损害企业形象。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吻合。没有职业道德诚信这个基础,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转。第二、职业道德诚信缺失降低企业信誉度。信誉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信誉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在企业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等多个领域比有形资产更可贵。由中外成功企业可见,信誉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将付出成本。信誉的降低将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事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度,企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信誉是消费者认可的保证,这一保证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失信的结局将会使企业极快的走到生命的尽头,例如安然能源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解体,世界通信公司破产等等。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企业诚信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员工是企业的基本元素同时他也是社会的分子,家庭的成员。通过对员工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同时能够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对于社会而言企业诚信建设可以优化社会风气,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有些成功的品牌都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成果,享有极高的信誉。培养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企业的信誉度才会有保障,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之战。而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将会使企业不战而败,甚至加速企业走向灭亡。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破坏公民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受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人丧失了个人理想信念,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趋利性、自发性的负面影响,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职业道德诚信缺失同时也扭曲了公民的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不良之风盛行。使失信现象蔓延,让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世间的和谐,致使人的道德的下滑,干扰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最终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修养越高,其行为表现就会越好、越高,反之道德修养越低,行为表现就会越受限制、约束。公民道德水平的下滑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缺少重要的保障。公民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元素,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维护社会各方面的融洽关系。
三、诚信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第一、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树立个人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西方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也不断的影响着公民个人价值取向。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拜金主义、极端主义这些腐朽的思想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糖衣炮弹”。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能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正确方向。公民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方向以及事业上的成败。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可以增强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可以划清真善美、假恶丑的界限培育崇尚、追求道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为商之道,国家运行之规已深入人心。诚信作为社会公众日常的伦理底线,具有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全面遵守的基础,这种认同感使得诚信具备了大众价值观的条件,于此同时随着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它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俱进,使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通过对诚信价值的认知,体验和信仰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规范,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职业道德诚信的养成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诚信,就没有信誉和品牌可言,就难以赢得客户,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能。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能够促进企业自觉的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使其竞争实力增强,为更广泛的进入市场、扩大市场创造了条件。培养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度,同时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竞争有序的进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誉和品牌的较量,而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正是这场较量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企业诚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为企业树立诚信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推进社会道德发展。社会道德的进步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本构成与具体体现方式。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诚信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事业心、责任感,同时职业道德诚信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职业道德诚信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诚信是维护行业秩序、规范从业人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式。职业道德诚信既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公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将会促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笔者对诚信和职业道德的内涵的进行论述,并对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的危害加以分析,最终论证出诚信对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也为诚信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用诚信养成职业道德修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2] 李松,《诚信中国社会的第一项修炼》,新华出版社,2013
[3] 孟华兴,《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刘鹏,《企业诚信建设读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9502634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公德心培养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公德心培养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