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分析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4:41:51 阅读: 评论:0

大课间活动分析精选6篇

大课间活动分析精选6篇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体育教师;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课表上规定的体育内容,又是为达到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其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在校领导和班主任参与管理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课程。在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研究与设计

大课间活动是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一现象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并总结提出了一些好的成果与经验。但具体到某一类学校、某一个专业、某一项内容时,大课间活动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形式与特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研究与设计。

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成为大课间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探索者、新体育形式的实践者和学校群体活动的改革者。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有意识地观察与思考,针对大课间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如何既保证活动效果又保障活动安全、如何使大课间活动在适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多样化,等等,深入地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提高体育教师策划、组织大课间活动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大课间活动的特点是内容多、组织形式活、强度适宜,我们可以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贯穿于活动之中。因此,对于大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要有整体规划。

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比,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相对灵活,但其教育策略与课堂教学却异曲同工。在选择大课间活动项目时,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借助课堂教学的积极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和提高。

二是与活动需求相结合。大课间活动是为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良好体质,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要考虑项目的实用性,使项目的选择不偏离增强学生体质的宗旨,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表演。

三是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没有兴趣的学是消极的、被动的、应付式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课间活动无论在项目设置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并将这些兴趣的内涵不断加以延伸,以真正实现大课间活动预期的目的。

四是与时间、场地、器材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随着季节的改变以及场地、器材的不同而变化已成为教学常规。同样,大课间活动也应该随着这些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化。

2.组织与指导

大课间活动开展成功与否,效果是否良好,体育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至关重要。

一方面,在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就如同一个导演,要完成整个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要对大课间活动的性质、要求、目的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活动的规模、要达到的理想水平和效果要心中有数;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与班主任进行协商;要制订详细、科学、合理的计划;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要传授大课间活动的技能;等等。

另一方面,在大课间活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指导,解决问题。

3.沟通与协调

在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做好方方面面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沟通的重点在于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班主任是大课间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班级。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开展前,可以主动与班主任交流观点和想法,共同研究制订班级活动计划;活动中,需要班主任配合时,应及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班主任遇到问题时,要最大限度地配合工作,满足他们的要求;发生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矛盾时,要积极去沟通与化解。

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固定的,而班级和学生的数量却很多。因此,大课间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相互干扰、发生矛盾。这就要充分发挥好体育教师的协调作用,这种协调是多方面的,包括与后勤部门的协调,应尽量采购足够的以及活动所必需的体育器材;与其他体育教师的协调,对学校的操场以及适合大课间活动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等等。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2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制约因素;对策;萧山区重点高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参与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一般多则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每天30分钟。内容多、组织形式活、强度适宜,并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贯穿于活动之中。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全面启动参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作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推行了五六年,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影响。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大课间活动是否达到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预期目标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专家的质疑。因此,我以萧山区的部分重点高中为对象,调查萧山区重点高中目前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萧山区各所重点高中更好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萧山区4所重点高中,在四所重点高中抽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男生200名,女生200名),访谈相关数名体育教师。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等检索,并通过对学校现有相关资料和体育类部级核心期刊的检索,查找相关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实证研究,形成《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对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8份,有效率为92%。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分布情况表

(3)数理统计法。通过回收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4)访谈法。走访萧山区各所重点高中体育老师及相关人员进行咨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1)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本次调查共抽样萧山区的四所重点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见表2。

表2 萧山区重点高中开展大课间活动情况表

从表中我们了解到重点高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较普遍。但是在重点高中学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有较大的升学压力,这一压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从而忽视了身体锻炼,不能做到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更直接地说,学校、学生忽视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是搞形式、浪费时间,所以造成了重点高中学段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是敷衍了事的现象。

被调查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者都是学生,没有教师。通过各班体育委员汇报人数和体育教师抽查情况可以得出,除了个别身体有特殊疾病的学生、有特殊原因的学生和利用课间打扫卫生的学生以外,其余在校学生都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见表3)。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人数占97.3%,经常参加的占85.9%。

表3 抽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情况表

***1 萧山区重点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从表3和***1可以看出,学校不是每天都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这可能是由于天气原因,可能有另外的事情冲突了,但只要是开展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体现出参加率较高。

(2)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了解情况。对一件事物,特别是像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样的新事物的了解,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贯彻落实的情况。此外我们对学生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研究,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了解情况。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了解情况请见表4。

表4 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了解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91.9%的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有所了解的,但在对问卷填写情况仔细研究之后,感觉到大多数同学的了解还仅仅局限在表面形式,正是这种浅层的了解大大的局限了学生的兴趣取向,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作为主体却依然处在被动的位置,最终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只能流于形式。

(3)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或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动机多是需要的具体动态表现,人的一切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驱使,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动机在体育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激励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它重视挖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潜在能力和积极性。它引起和维持人体的活动,对人的运动行为具有推动力。体育动机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因此,只有了解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调动他们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对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动机统计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重点高中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是锻炼身体84.2%、调节情绪78.3%、应付达标考试74.2%、兴趣爱好66.0%、娱乐交友36.4%、提高技术33.2%、玩,游戏21.7%、其他8.2%。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来提高学习效率。从动机的调查结果看,我们可以感觉到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需要及时的调节好情绪,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能更好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达标考试,不难想象他们的学习压力很重,觉得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而忽略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的作用,为了搞好素质教育那么就要改变这种状况。

(4)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满意程度。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因此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满意程度能反映出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满意程度见表6。

表6 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满意程度统计表

从表6可以看出,重点高中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是很满意,说明重点高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从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中挖掘其新颖和情趣因素,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教师的各种引导来保持学生持久而深刻的稳定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选择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地方法来唤起他们的活动激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来把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到实处,避免其流于形式。

(5)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内容。大课间体育活动之所以受学生的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多,内容丰富。对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统计,主要的项目和内容有:①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②体操类项目(自编校操、武术操、健美操、集体舞、兔子舞等)。③棋类项目(象棋、围棋、跳棋、***棋、五子棋、飞行棋等)。④民族传统类项目(跳绳、踢毽子、呼啦圈、跳皮筋、放风筝、滚铁环、竹竿舞等)。⑤新兴体育类项目(软式排球、滑板、轮滑、飞镖等)。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喜欢程度见***2。

***2 学生喜欢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

***2显示学生比较喜欢球类项目和名族传统类项目,这是因为球类项目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其本质的多样性、直观性,且具有娱乐、健身、教育的功能。而民族传统类项目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中有很大的优势,形式多样的传统强体健身方式和健身活动流传至今。这些健身活动比较常见而且简便易行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实效性,正因为这样很多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正渐渐被引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

从调查结果分析,①球类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中的首选项目。②民族传统类项目的引入为大课间体育活动锦上添花,而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但很好的传承了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还不断地延伸。完善、挖掘民族体育活动的价值。③如今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兴体育项目正被人们发掘、使用。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兴体育项目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新鲜血液,值得我们好好利用。④场地器材匮乏的学校可以考虑几类项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改编、组合、搭配,不但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了人力物力资源。五、场地器材充裕的学校可以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当做一个突破口,搞好大课间、搞有特色的大课间,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6)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相当重要,现今只有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广起来了,保证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见***3。

***3 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情况统计***

从***3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一般集中在25分钟到40分钟之间,平均在30分钟左右。这几所重点高中都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放在上午两节课后,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时间太长学生运动量太大,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时间太短达不到活动的效果。学校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时还要考虑到其他文化课的时间安排。

(7)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决定着该校能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满足需要情况见***4。

***4 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满足需要情况***

从***4中可以看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中有6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眼下困扰不少学校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萧山区重点高中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道屏障,场地器材匮乏成为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第一,学校占地面积不足,造成运动场地有限。第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生均运动场地不足。第三,学校对体育投入不够,造成设施陈旧、器材不足。第四,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发生变化。显然,想改变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地方***府和***门的支持。

(8)萧山区重点高中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雨天安排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需要按时进行,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在雨天的安排情况见***5。

***5 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在雨天的安排情况***

从***5中可以看出56%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在下雨天都不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34%的学生所在学校在下雨天是安排室内活动的,还有10%的学生可能是做一些其他活动来代替。总体而言,在雨天基本上不能完成每天一小时锻炼的计划,要在雨天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更多的场地和更适合在雨天的运动,这需要***府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

(9)萧山区重点高中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领导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督促学校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萧山区重点高中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情况见***6、7。

***6 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指导教师情况***

***7 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时领导的检查情况***

从***6可以看出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老师相当缺乏,只是有个别学校有几个指导老师,从***7可以看出学校的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也不够重视,基本上不会去检查或者很少去,这势必将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是搞搞形式,不会起到预定的成效。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的发展需要学校领导更加重视,每个学校必须培养专门的指导老师。

2.影响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调查中也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困难重重。在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矛盾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通过调查访问总结出有以下制约因素,见表8。

表8 影响萧山区重点高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人数(个) 选中率 排序

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重视

教师的惰性

场地器材匮乏

大课间活动的观摩学习、科研活动太少

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还不完善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认为除了这几项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而在这几项影响因素中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重视是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各种影响因素所占比例都较大。

(1)学校领导对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

学校领导不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思想观念没转变,没有认识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认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弊大于利。第二、应试教育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现在全国都在推广素质教育,但是迫于竞争压力还是有很多学校采取应试教育。因为学校没有好的升学率就招不到好的生源,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容易变成一种形式。因此,如何转变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关系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2)教师的惰性对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时间的安排,内容、组织形式的选择,场地的规划等基本都是由学校领导和老师来完成的,其中体育教师担当着重要的任务。体育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扮演着组织、管理、参与者等重要的角色,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程度将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个不小的工作,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会使体育老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多,现在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人员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难度,开展活动中的各种困难都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3)场地器材对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条件,场地器材匮乏自然成为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在体育这一块投入的资金就比较的少,经费的紧张导致场地没法改造,设备没法添加,活动器材没法更新。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学校领导去争取相关***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对场地进行适当的改建,多投点资金在体育器材上。

(4)观摩学习和科研活动太少对萧山区重点高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要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学校相互学习和各种科研活动。科研活动的各种形式和方法是针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群体效应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通过各校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借助教科研手段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获得提升并进行推广和示范,应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观摩学习、科研活动少一方面由于观念上还没转变,各区教育局没牵头开展大规模的观摩学习、研究活动,这样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就限制在各自学校,教师就没有相互的交流学习和相互促进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还没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各学校的领导人不愿花太多的财力物力在这个方面。

(5)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不完善对萧山区重点高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组织管理和评价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和班级的评价,对活动的效果质量、参与程度与效率的评价,也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化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评价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按照层次目标管理的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管理机制由教育行***部门、督导部门和教研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由各学校认真完成的。调查中发现地方有出台大课间管理制度的文件,大课间评价制度的几乎没有,还需要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比较普及,所调查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国家号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是各个学校开展的情况较不均衡。

(2)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有如下特征:男生倾向于球类项目和新兴体育类项目,女生倾向于体操类项目和民族传统类项目。

(3)萧山区重点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所了解,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了学校组织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但是他们对学校组织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并不是很满意,他们认为场地器材也是基本不能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

(4)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排在第一位的是锻炼身体,说明重点高中学生大部分已经了解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5)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25分钟到40分钟之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但是缺少领导的重视和专业老师的指导。

(6)影响萧山区重点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重视、教师的惰性、场地器材匮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观摩学习和科研活动太少、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还不完善等。

2.建议

(1)***府和行***部门加大关注和投入,加大管理力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府更多关注和投入专项资金,教育和体育行***部门要宏观统筹,深入指导督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各个区或全市举行每年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拉练评比,对评比的结果进行通报,从而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

(2)重视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各教育行***部门对校长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转变观念,加深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各校领导的培训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相互交流,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3)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执行力度。学校任何事情的开展都少不了制度的保证,德育要落实到实处,要有相关的校纪校规,教学要有成效,要有相应的教学规范。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做到有效有序开展,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保证活动开展的数量、质量和成效。只有学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这一***策的执行力度。

(4)建立专人负责体系确保实施效果。有了制度要有人负责落实协调,必须形成一定的体系,从校领导开始都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校领导、主管部门、体育教研组这样一个三级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也可以逐级反应,体育老师解决不了的,主管部门解决,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的,校领导解决。这样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才能落到实处。

(5)体育教师要不断研究、更新活动内容。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校外新兴的体育运动,让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源源不断地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不断充实、更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无疑给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了生机,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陈武.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14

[2]单雨峰,罗***.郑州市城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269-270

[3]徐艳萍.甘肃省金昌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0):79

[4]向阳.学校课间(操)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2002,9(4):95-96

[5]刘乃胜.关于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探析[J].教师,2008, (20):27

[6]魏各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 (9):64-65

[7]戴晓东.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及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123-124

[8]***江.关于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 (11):62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3

[关键词] 角色典型活动分析; 网络课程; 设计与开发

[中***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郭炯(1972―),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研究。E-mail:。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为了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总结十年教师培训丰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提出“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战略。结合这一发展战略,我们研究团队策划并设计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研究”项目,提出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成果进入课堂,实践过程促进反思、推动项目深度应用”为宗旨的实践创新之旅。这一新理念得到英特尔公司的认可,并经过国际专家的论证后获准在中国实施。项目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选定包括吉林、安徽、湖北、宁夏等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32所基础课程项目学校的358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项目的实施。这里的“应用型课题”以与日常教学和学科内容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共性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是连接培训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情境的桥梁,也是将教师培训、科研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的载体。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来对待工作,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使工作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

但在课题实施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有56%的教师从未开展过课题研究,70.6%的教师认为“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这些数据说明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缺乏教育研究的经验,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为了使教师胜任“教学研究者”这一角色,在分析其所应有的行为和活动方式以及遵循规范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以其参与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活动所需能力结构(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方式等)为基本单位,在强调以实践为主的角色活动整合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教师通过完成课程中的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各种活动任务(包括智力性和操作性任务),学习教育研究方法,从而具备教学研究者应有的能力。

二、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

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及应用

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如***1所示,其中概括了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并描述了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角色典型活动的分析结果是课程知识分析操作的输入。知识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使得课程目标在生成时就与达到它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联系起来,并形成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实践类知识的学习并非按照“知道―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逻辑,而是遵循实践能力形成的实践逻辑,因此在内容组织环节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与角色活动的整合。课程评估是改进课程方案、检验并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融于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框架设计、课程内容组织设计各环节过程的正确与否。[1]

***1 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

(一)需求分析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是指在设计与开发一门网络课程时,为了确定网络课程的目的、功能所做的工作,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人员确定学习者需求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分析,直接作用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容(案例、重难点等),从而在微观层次影响课程。需求分析直接影响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框架的确定。”[2]

杨开城教授认为课程开发中的社会需求分析就是对角色及其关系的认知。角色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社会特定领域的角色构成以及角色现状及其发展需要。角色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典型或关键活动的特征表格以及代表角色形象的角色属性特征表格。角色分析所确定的有关角色的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和关键价值观是知识分析的起点。[3]可以说角色的每一能力结构作为课程基本单位,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织,既可以确保该角色能力集合的完整,又可以设计出形态丰富的课程。[4]

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这一实践知识的生成。因此使用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本网络课程的社会需求分析工具,对一线教师在应用型课题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学研究者,及其能力进行分析来完成需求分析。主要从角色所参与的典型活动、行为规范、角色能力、角色思维方式以及角色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和界定角色能力需求,从而得出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以角色分析为核心的需求分析获得的是角色以及胜任这些角色所应有的能力,对这些能力进行筛选聚类,从而形成课程目标体系。

1. 角色特征分析

角色特征分析是对教学研究者从角色行为、角色能力、角色行为规范、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过程,从而形成对角色的总体认识。表1是本网络课程在需求分析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研究者特征表格。

表1 教学研究者角色特征

2. 典型活动特征分析

典型活动特征分析是对角色所参与的典型活动从目的、内容、流程、使用的资源和操作规范、活动改良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过程。例如,“教学研究者”的典型活动包括:A1发现教学问题;A2研究设计(建立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等);A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数据资料的分析);A4研究反思(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成果的反思);A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资料数据的整合、撰写研究报告以及整理和校对)。表2是A2研究设计――选择研究方法的典型活动特征分析表,就研究设计中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与其他典型性特征活动的关系、完成典型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方法和工具,使用的语言文字、典型活动的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和改良方向等所进行的分析。

表2 活动A2研究设计――选择研

究方法的典型活动特征分析表

3. 知识分析

“角色分析获得的只是有关角色的离散、局部信息、经验型知识,有些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在前期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分析,将获得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已有的学科系统作为操作对象进行知识建模,建立各种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形成以角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5]知识分析一方面能补充前期需求分析阶段获得的信息的遗漏,另一方面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和顺序以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本研究在角色特征分析和典型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特征,从实体性理论、实践规则、策略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知识分析,见表3。在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将形成课程内容框架。

表3 研究设计――选择研究方法知识分析表

4.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网络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特征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策略。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是在职一线教师,兼具远程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这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教师实践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断修正和彼此提升的过程,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应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获得型或知识应用型课程,而更应体现学习者能力生成的过程。

同时,据课题组前期调查表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专业,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部分教师曾参与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这一特征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组织时,可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减弱模块之间的连带性,学习者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找相应模块进行专项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辅导手册的功能。

(二)网络课程内容框架的设计

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决定了学习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获取知识。本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它的功能性、思维具体性、情境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任务逻辑性等特点决定其学习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目标应该是在记忆、辨别、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应用的层次。因此本研究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将教学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实际任务抽象成学习任务,它承载着角色知识体系(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规则以及它们的组织结构),隐含着学习内容的丰富知识。学习任务应以角色活动为基础,同时将学习任务辅以相应的情境、联系和评价,从而形成学习活动,这样就完成了学习内容向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是其核心)的转化,通过学习活动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规则之间、理论知识之间和实践规则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

例如,以需求分析阶段得出教学研究者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依据,构建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时发现,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两大部分的知识保障,一是“教育研究者”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二是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识。通过角色特征分析形成了教学研究者这一角色的五项典型活动(选题、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反思和撰写研究报告)和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则以五项典型活动特征为主线,辅以相应的情境、联系和评价的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课程内容框架如***2所示。

***2 “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内容框架***

(三)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来组织和连接网络课程的内容,其中的学习活动体现了角色特征,活动的完成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活动也是有效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本研究根据威廉・霍顿(William Horton)的划分,将网络课程的活动分为吸收型活动、做的活动和联结型活动等三种类型。[6]

1. 吸收型活动

吸收型活动通常由信息以及学习者从这些信息提取和领会知识的行为两部分组成。它主要包括陈述、讲故事、阅读和实地考察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是其他两类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本网络课程中吸收活动主要设计了表4所示的类型。

吸收型活动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了激励和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设计吸收型活动时,需要注重信息输出,在知识的学习后安排讨论、反思、作业等环节。例如表4中的文档阅读的活动举例,“行动研究”主题是为了介绍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的不同,使学习者了解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阅读资料“行动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的比较.pdf”,并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哪些问题适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解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习者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思考问题。如果不阅读材料,就很难进行讨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2. 做的活动

做的活动是通过实践将吸收型活动中获取的信息转换成为知识和技能。做的活动的常见类型有:练习活动、发现活动以及游戏和模仿。做的活动通过付诸行动,使得学习者从被动地读、看转变为积极地探索、选择并创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网络课程中做的活动的具体类型见表5。

3. 联结型活动

联结型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将学习者的所学与所知联系起来,将已经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习内容的应用。它起到桥梁作用,联结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常见的类型有:沉思活动、研究活动和原创活动。

表5 做的活动的具体类型

在研究中网络课程的联结活动是促使学习者将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联结型活动将知识应用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实践中,促进课题的进行;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的困难,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中联结型活动设计的特点是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以网络课程的学习推进课题的进展。例如在课程学习中请教师结合其课题组所选择的课题,形成一个课题研究的流程草***,提交到分享区。

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先行的活动设计原则,先阅读相关案例,形成感性认识,再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示理论知识,最后请学习者结合自身参与的课题进行思考和设计。如***3简要呈现了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模块――“行动研究法”的活动设计概要。

(四)网络课程的实现

从实用性和可行性方面考虑,课题组依托Moodle课程平台,开发实现了“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从辅助学习者学习以及支持学习活动的完成两方面考虑,本网络课程设计了九个功能模块:(1)课程说明,从整体上阐述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及资源、学习建议和本网络课程的学习目的;(2)学习目标,某模块或主题的学习目标;(3)学习计划表,用以呈现主题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4)内容结构***,用思维导***呈现本模块或主题的内容结构,使学习者了解某主题的知识点及相互间的关系;(5)学习提示,用以说明学习方法、学习重点的相关提示;(6)学习活动呈现区,呈现活动描述及资源;(7)讨论区,供学习者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发表观点;(8)共享区,用于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或小组作品;(9)作业区,提交作业的通道。

三、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

课程开发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1年11月本网络课程对学习者开放,目前已使用近一年的时间,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研究”的课题参与教师,从使用情况、使用效果、满意度与评价等三个维度对“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201份,调查数据结合问卷星的统计结果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一)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分析

提交有效问卷的教师来自于包括吉林、安徽、湖北、宁夏等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29所项目学校,调查对象来自于中小学各学科一线教师,其中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师比例较大,占总调查对象人数的69.15%。

1. 网络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推进了课题的进行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学习者认为通过“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一点正是本网络课程最主要的设计目的之一。认为学习网络课程对课题研究“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比例高达93.03%。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分别有81.53%和60%的教师认为已比较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及相应方法的应用,尤其对课堂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方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 对网络课程整体评价良好

教师对网络课程整体评价良好,数据显示选择非常乐意使用和乐意使用本网络课程的教师比例为84.58%;在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中,有59.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优秀,有38.8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良好,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对本网络课程持肯定态度;有将近九成的调查对象对本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设计较为满意,有近80%的教师对本网络课程的活动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媒体呈现方式、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较为满意。

3. 网络课程的设计仍需改进和完善

在网络课程的内容上,除了本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常用研究方法外,有52.74%的教师选择了还需要实验研究法,72.46%的教师认为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难度大。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对学习者帮助度大小的调查中,显示有91.04%的一线教师认为典型案例对学习帮助最大,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典型案例,而本网络课程中提供的案例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网络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上调查显示学习者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表现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该项的选择比例为42.29%;其次是课程链接的内容量太大,没有耐心和时间学习,不利于自学,该项的选择比例为34.83%。

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导航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显示最主要的问题是“网络课程的导航不清晰,学习者不能够快速自由地到达课程的任意位置”,选择比例为23.88%。从***4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活动的数量太多,不能全部完成”,所占比例分别为33.83%和37.31%。在对网络课程学习评价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评价方式单一,该项的选择比例为33.83%。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存在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显示有27.36%的调查对象认为缺少学习伙伴之间交流的机制。

(二)网络课程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以网络课程应用效果的调查结论为依据,笔者就该网络课程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1.需求分析阶段需结合调查研究方法进行准确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调查中显示学习者认为学习内容中缺少了实验研究法的内容;数据收集与整理方面知识难度大,学起来困难;教师们更喜欢视频的呈现方式,希望有大量的典型案例辅助学习;课程中资源链接的形式单一,内容量大,无法有大量时间完成学习。这说明在课程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只是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能够把握,但对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学习风格方面的情况掌握不到位。例如我们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考虑到实验研究需要控制和排除很多无关变量,研究过程不易控制,因此在进行内容选择时未将实验研究纳入其中;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希望运用学习实验研究法,很多项目学校都采取了在不同的自然班级中进行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比研究效果。这一事实提示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最好使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准确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才能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合不同类型知识特点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开发学习资源

多样化的媒体呈现方式,可将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也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本网络课程中的媒体呈现方式多以PDF文档的方式呈现,成年教师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更喜欢视频的呈现方式,因此可以考虑结合知识类型和学习者的特征选择资源呈现方式:对于实际操作类的知识,如数据的处理,可用动画或用捕屏软件录制操作过程;概念类的知识,如概念、作用、意义等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视频方式呈现;对于过程原理类的知识大多是***文结合的形式可采用课件的方式归纳其重点。

调查显示学习者认为在本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对其帮助最大的是经典案例,而认为本课程最需要补充的资源也是经典案例。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1)增加典型案例的数量;(2)对案例进一步解剖,添加案例讲解或注释。因此,可在网络课程中增加案例库模块,案例库中将按照网络课程中对教育研究、研究报告、研究方法的分类,分别就相应的类型以超链接的方式呈现大量的典型研究报告案例,供学习者阅读。另外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们认为缺少网络课件和题库,根据这一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在每一主题之前增加一个课件来介绍本主题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在每一主题之后增加练习题和答案,学习者在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后可以尝试作答以检测每一主题的学习情况。

3.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方式需提升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

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方式通过将实践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因此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调查显示最大问题是学习活动单一,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进:灵活设计学习活动的类型;减少文档阅读和提交个人作业的活动;将部分个人活动改成小组活动,增加竞争性和团队荣誉感,希望以此提高活动的完成率和完成质量。例如:对于某一共同知识点或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的活动方式代替原来学习者***的阅读、操作等活动;对于共享区提交的作业和作品,用自评和互评优缺点的活动代替原有的单纯提交辅导教师评价。

另外,本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缺少活动的要素之一――评价。评价不仅能体现出对学习者完成活动的要求,也是后期评价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可以在本网络课程的讨论和作业等活动中添加相应的评价标准,见表6。

表6 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举例

4. 课程后需跟踪辅导,综合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辅导教师密切关注学习情况,及时批复作业,回复提问,积极管理论坛,能使远程学习者感到是被关注的,能够维持学习兴趣。本研究中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课程缺乏专家组指导以及专家组的辅导教师不能及时回复讨论中的疑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1)积极管理网络课程中的讨论和发帖,由辅导教师发起讨论或参与讨论,及时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误区,及时纠正讨论方向,并强化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安排辅导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值班,及时批改网络课程提交的作业,回答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跟踪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在网络课程的评价中呈现出的问题是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事实确是如此。网络课程的评价最主要是通过后台查看学习者学习进度和登录平台的频率来进行的,如果学习者只登录不学习,只打开资源没有浏览,那么我们的评价就有失公平和准确性。因此,需要综合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发帖质量和数量、作业质量等方面评定学习效果。

四、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

课程开发模式应用的关键点解析

总结与反思本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总结与分析采用基于角色典型特征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应用的关键点,以期对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一)以扎实的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作好需求分析

以需求分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能够确保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实践工作相联系,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切性。本网络课程在设计之初,以教师角色分析和学习特征分析作为需求分析工具,来确定学习者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和知识,形成符合一线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角色知识体系,以此作为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的依据。本网络课程良好的学习效果证明了其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习者的需求,能够满足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的需要。因此本研究从实践证明了以角色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相结合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使需求分析更科学可靠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角色分析的数据收集,以此作为角色能力确定的基础;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以掌握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学习风格等。

(二)以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角色知识体系为依据构建内容框架,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

角色知识体系是包含了实体性理论、实践规则、策略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及相互间的组织结构的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丰富、复杂的知识,以它为依据构建网络课程内容框架,能确保网络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本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调查中显示,影响一线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学习。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时应考虑各知识点之间要相互联系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要相对***,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以便各模块或主题能够单独进行学习。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选择性学习相应的内容,而不受到前后知识的制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零散的时间进行适量学习。

(三)以“十字交叉形”的资源呈现方式表征复杂知识

本网络课程的调查显示,本课程的资源中对学习者帮助最大的是案例资源,学习者最需要的也是案例,可见典型案例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典型案例一方面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理解、多方面体会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学习者应用与实践的范例。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对于复杂知识可以采用“十字交叉形”的复杂知识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形式。“以主题概念为核心,以相关概念和案例为背景知识,组成概念和案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信息结构表征,从而为学习者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为将复杂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做好准备。”[7]

(四)以良好的学习活动设计为桥梁建立知识与能力的连接

将角色的实际任务转换成承载着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生成,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另外,以课程中心采用章、篇、节的方式设计网络课程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倦怠和疲劳,也很难检验和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活动为桥梁,在完成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活动任务也可以成为驱动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的内容表征,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活动设计应具备以下特征:(1)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角色特征,促进学习者能力生成与提升;(2)活动类型多样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的进行;(3)活动描述自然、完整(包括:情境、内容、资源、规则、评价等要素)。

[参考文献]

[1] [4] 郭炯,祝智庭.教育技术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74~79.

[2] 李松.e-Learning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规范化研究――面向现代高等远程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3] 杨开城.社会角色分析与课程开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4~37.

[5] 郭炯,祝智庭.基于角色分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一)――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3):35~39.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4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讲练结合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品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品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品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这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不公,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思考、***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品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品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现代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品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分析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学生追求快乐、健身和文体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生活背景下,获得和精神享受,对于普通高校及成人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娱乐和健身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文娱活动,发展志趣、才能和个性,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课余体育是指人们利用课余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课余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课余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在大学就靠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课余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当前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表1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调查

类别 很有必要 一般 完全没有必要

合计 88.5% 9.8% 1.7%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进行余暇体育活动很有必要的占90.8%;说明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还是看重余暇体育的,他们都普遍认为体育活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是占很大比例的。

2.2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原因的分析

表2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原因

主要动机 % 主要原因 %

增加知识 8.9% 自己喜欢 86.8%

消磨时间 10.4% 功课压力 7.7%

锻炼身体 69.1% 朋友推荐 8.1%

结交朋友 11.6% 媒体宣传 0.4%

由表2可见,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锻炼身体较高,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中绝大多数选择“自己喜欢”,说明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比较注重自身感受,很少受外界影响。学生认为课余体育是课余时间最好的活动方式之一,但对目前的课余体育活动安排感到悲观、失望,所以在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加强引导应引起广大体育和***门的重视。

2.3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情况分析

表3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调查表

主要伴侣 %

自己 16.2%

朋友 35.6%

家人 4.4%

同学 43.8%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较集中于同学、朋友中,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群体归属需要,同时也保持比较***的个体性,这样对于他们走向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3.4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

表4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课余时间统计表

课余时间 人数 %

16―20h 156 31.8

11―15h 234 47.8

表5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用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表

课余体育活动时间 人数 %

3―5h 197 40.2

6―10h 122 25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很多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和各种其他原因而放弃,体育课学校都安排,时间能够保证。在被随机抽查的学生中,学生其实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网络和个人琐事占去了很多的时间导致课余时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的递减幅度更为明显,从表4表5中不难看出,课余时间大于15h的占79.6%,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小于6h的人数占75%,可见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很少。课余体育是体育运动的延伸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课余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其个性发展中的身心需要、价值取向及参与意识。调查结果还显示,部分中学生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加上课余时间和空间比较狭窄,课余活动不够丰富等原因只好选择在寝室上网、听音乐和逛街这样较简便的活动方式。

2.5部分高职院校重视课余体育的程度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定的空余时间来组织课余体育活动,有的学校也确实有课余活动安排表,规定了活动项目,有专人组织指导,但这往往流于形式,该时间大部分都被学生自己和其他老师占用,使课外活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名存实亡。

2.6推行娱乐体育是促进和丰富大学生体育及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通过调查走访,大部分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兴趣选择好的较多,占65%左右,但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及以下)占70%左右,对体育课的内容认为一般(及以下)占86%左右,这说明当前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既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推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娱乐体育是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设计、推广一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余体育,是促进和丰富中学体育及中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课余时间狭窄,活动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群体意识较强,渴望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身体。

3.1.2 目前学校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且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存在着不合理性,推广娱乐体育是改善中学学校体育的有效途径。

3.2建议

3.2.1加强中学生课余体育动机、行为、消费的引导,建立大学生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

4.2.2 注重加强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的改革,通过专家讲座、课外指导、短期培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坛.深圳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永虎.王进吉;山东省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大课间活动分析范文6

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教学理念不断升华,教学能力不断加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

听课忌盲目,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听课前应做好四项准备工作。第一,熟悉教材,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领悟课题和大纲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第二,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教学初步方案,勾出大体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第三,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第四,了解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听的课有一个

定性。

二、听课时应该记录什么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听课记录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与发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

即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新知识探究、新知识巩固、应用与拓展等。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要科学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了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利用了每一分钟的时间。

2.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

听课时要关注这样三个问题: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的,以及老师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解决问题要关注教师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的。

3.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创设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

要考虑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么上。在听课中要更多地去发现执教者的长处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

三、听课后应做些什么

1.整理好听课记录

记录听课内容,按先后顺序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记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记录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

2.做好课后分析

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本节课程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方面,执教者的课外功夫是要注意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并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四、如何评课

依据授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就课论课地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激励性,考虑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差异。

1.把学生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关键点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2.评课的基本要求

(1)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是教学出发点的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的。

(2)分析教师教学基本功。板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板书美观;语言的语调高度适宜、快慢适度,表达生动形象,吐字清楚流畅,用词富于变化;教态庄重、举止从容、态度热情、仪表端庄、热爱学生。

(3)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

(4)分析教学效果。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93116348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课间活动分析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课间活动分析精选6篇.pdf

标签:课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