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笔记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4:37:16 阅读: 评论:0

当代文学笔记精选6篇

当代文学笔记精选6篇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1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治、经济、***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转贴于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 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2

关键词:洪迈;容斋随笔;音韵学;文献

《容斋随笔》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史论、天文律历、典章制度、名物考证、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分为《初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序列,共七十四卷,作者洪迈(1123-1202)字景芦,别号野处、容斋,鄱阳人。历任官职,1162年曾受朝廷委派出使金,坚贞不屈,晚年以龙***阁学士退职还乡。本书是关于文学、历史、经学、小学等方面的读书笔记,所记音韵条目虽然不多,但每一条都言之有据,见解精辟,且记录了许多宋代及以前的用韵制度和音韵史料,弥补了史书之缺,这对上古音、中古音以及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为保证引文的准确性,本文参考了全宋笔记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再造善本之《容斋续笔》等三个版本。以下将按不同的类别对其所反映的音韵文献、语音史等信息进行解读。

诗词异文

诗词改字,多以同音义近为据。故可根据笔记中的这些异文考察当时之实际语音情况。例如《随笔・卷一》之“青龙寺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宋孝宗乾道四年经筵开讲那天,皇上将白居易的《和钱员外青龙寺上方望旧山》一诗写在扇子上,有意将“使臣”二字写成“侍臣”,然后赐予了洪迈。诗文内容是“旧峰松雪旧溪云,怅望今朝遥属君。共道使臣非俗吏,南山莫动《北山文》”。“使”字“士切”属于山母止韵字,“侍”,“时吏切”禅母志韵字,将“使”改为“侍”,则二字除声调外应当声韵俱同。据李新魁和李方桂两位先生的考证,《切韵》系统及宋代韵***、笔记文献中船禅相混,应当合一。而宋代之后庄章合流,故“使”字为审母,“侍”字为床(禅)母。而与此同时,全浊声母已经清化,床(禅)母之塞擦音并入照穿两母,擦音并入审母。这就是使、侍声母趋同的语音史背景。同时,“侍”为之韵去声,“使”为之韵上声,二字韵母同。

又《随笔・卷二》“隔是”一文载曰:“乐天诗云‘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元微之诗云‘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怜君近南往,时得到山行。’‘格’与‘隔’二字义同,‘格是’犹言已是也。”按,“格”与“隔”当时音义同,故可通用,“格”字“古伯切”,属见母陌韵,“隔”字“古核切”,见母麦韵。二字声韵相同,正与《广韵》、《集韵》陌、麦、昔同用之规定相合。白居易(字乐天)(772-846)与元稹(字微之)(779-831)是唐代中晚期诗人,由此则知“陌、麦”同用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同用了。

考证古音

最早把上古音作为专题来研究的是南宋的吴,吴中进士时(1124年)洪迈才刚刚出生,当时的古音学研究正在兴起,洪迈的随笔中即录有时人的古音研究情况,如《容斋随笔・卷七》列有“羌庆同音”一条:

王观国彦宾、吴才老有《学林》及《叶韵补注》、《毛诗音》二书,皆云:《诗》、《易》、《太玄》凡用庆字,皆与阳字韵叶,盖羌字也。引萧该《汉书音义》:庆,音羌。又曰:“《汉书》亦有作羌者。班固《幽通赋》‘庆未得其云已’,《文选》作羌,而它未有明证。”予按,《扬雄传》所载《反离骚》“庆夭而丧荣”,注云“庆,辞也,读与羌同。”最为切据。

王观国和吴根据《诗经》、《周易》、《太玄》中庆、羌二字叶韵,《汉书音义》中注音“庆,音羌”,《幽通赋》、《文选》中二字异文,证得羌、庆同音。后洪迈以按语的形式引《扬雄传》补充了对二字古音相同的考证:“庆,辞也,读与羌同。”

王观国字彦宾,长沙人,绍兴间官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等。著《学林》,考求字音字义,也有一些考释古音读的,考证古今声韵不同,引证材料详实丰富。吴字才老,关于其籍贯问题众说不一,据张民权师之《宋代古音学与吴研究》一书考证,“言才老建安人氏者,著其祖籍而已;言舒州或同安人氏者,著其本人籍贯而已。”在古音研究上,吴有开山之功,南渡之后,他先后著有《诗补音》和《韵补》等书,影响巨大,标志着宋代古音学的建立。古音学自宋代开始建立,而宋代古音学又是受宋人经学疑古思潮的影响进而总结唐人古诗协韵注释建立起来的。前期的宋代古音学“是以吴为代表的以文献考据为主的古音研究,它注重考证某字在历史上有过某种读音,从而说明古韵与今韵的分合关系。”洪迈及其所引王观国和吴的文献考证以求古音的研究方式正说明了这一点。

沈约及其《四声韵》

洪迈考知南北朝文人通行的写作方式是先赋韵后作诗,正因为需要先找到韵脚字的这种写作方式,才得以促使人们将韵同的字汇集成册,以备作诗押韵之用,这也就是韵书的创作缘由。但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史实,仅粗略地指出六朝文人作诗有意识地讲求声律及用韵规范,从而编制了大量韵书。《容斋续笔・卷五・作诗先赋韵》中说:“南朝人作诗多先赋韵,如梁武帝华光殿宴饮连句,沈约赋韵,曹景宗不得韵,启求之,乃得竞、病两字之类是也。予家有《陈后主文集》十卷,载王师献捷,贺乐文思,预席僚各赋一字,乃成韵,上得盛、病、柄、令、横、映、、、镜、庆十字,宴宣猷堂,得迮、格、白、赫、易、夕、掷、斥、坼、哑十字,幸舍人省,得日、谧、一、瑟、毕、讫、橘、质、帙、实十字。如此者凡数十篇,今人无此格也。”这一条笔记就记载了南朝的贵族文人讲求诗律,作诗先赋韵的创作方式。沈约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才思过人,作为景宗之宠臣而常常在宴会上被问之以诗韵。因而,他为了迎合君臣的“雅兴”而编制《四声谱》一书,以四声统系同韵字供押韵只用,是及其顺理成章的。这也就是《四声谱》的创作背景和缘由。

以上仅就诗词异文、考证古音、沈约及其《四声韵》三个方面论及了洪迈《容斋随笔》的音韵学贡献,其更多的学术价值有待我们更深入的挖掘。笔记类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料,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有据可依,有史可鉴。

参考文献:

[1]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11.

[2]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11.

[4]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林》,中华书局,1965,6.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3

【关键词】语文基本功;方法;神话

Cultivation of Chin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basic skills

Guo Dong-mei

(Haixi Wulan County First School Qinghai Wulan 817100)

【Abstract】How to foster the students' Chine basic knowledg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hine basic knowledg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any students ignor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hine, I will hereby give some measures, which practice their skills of writing characters, making notes, speaking standard Chine. Also, reading magazines and novels, using dictionaries, memorizing ntences and passages are some important methods to enhance their basic knowledge. The methods are practical, and we could make great progress if we can we insist on practicing for a long time. It is clear that our goal is to improve our Chine, so we should manage to do it. With the help of the methods which I have mentioned above,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in Chine.

【Key words】Chine basic knowledge, method, fairy tale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小学和大学的过渡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学阶段(包括初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阅读书写方面的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对其一生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否则,任其自由发展,则会容易使其走上“邪道”,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才与发展,对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方面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常说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话。学生从小就要学说普通话,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学生自小把语音读错,形成读音习惯,则会不容易改变和纠正。不仅在口头语言交际时要用普通话,在读课文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都要求用普通话,那么形成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人人都说普通话,则会为普通话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 选择阅读经典名著 如今读物纷繁复杂,阅读途径也多种多样。我们提倡要精选那些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涵养学生性情的经典名著来读。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还可选择近现代的散文精品来读。如果原著读起来有难度,也可选择注释本。总之,不能以猎奇和好玩为标准,而要以蕴藉和品位为旨归。针对我校阅览室和***书馆的利用率低,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我要求自己所代的两班学生每人买一本课外书,每班按组分别购买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类的书籍,买到后进行登记,然后在教室里列表张贴。学生自己买的课外书读完以后参照张贴的表格再向同学借阅,本班的书籍读完后再和兄弟班级交换阅读,此谓走出去引进来,只要把此工作落到实处,假以时日,对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有巨大的作用。

3. 常练字 古人特别讲究练字。古代的文豪乃至达官贵人也多是书法名家。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练字的习惯,信笔写来,随意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标准化考试和电脑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有关。虽然电脑已很普及,但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书写。再说,如今又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网上阅对卷面的美观、整洁、规范都有较高要求。针对相当数量的学生写不好字的现状,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在各班分别选出一定数量书写极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要求他们买上字帖天天练字,把所写的字作为必交的作业由老师打分评比,对进步快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同学们练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练习,在高考的时候若能写一笔或刚劲有力,或温婉娟秀的一笔好字,就一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那难得的几分情绪分和卷面分。既然练字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把练字作为一项很切要的工作来做呢?

4. 常练笔 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光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品评别人作品尚可,自己写作犹难。当今大部分学生都以写作文为难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练得少,有畏难情绪。如果学生能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每天写 一点东西(日记、随笔均可),那么笔耕不辍,写作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如果写作有诀窍的话,他首先教给自己的儿子。可见,光有写作理论,不去进行写作实践是很难有名篇巨著出现,不可能有精品佳作诞生的。

5. 常记笔记 俗话说“强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时常记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预习笔记、名句摘抄、课堂笔记、错题改错、经典试题等。我要求学生天天记笔记,抽查收交学生的笔记,针对具体情况加上恰如其分的批语,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只要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想一定会见效不小,收益颇丰的。

6. 勤查工具书 针对学生基本功低下的现状,我要求学生必须购买《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学生平时常查常记,养成习惯,不断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够打造厚实的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英语的学习甚至理科学科的学习也和工具书的利用有不解之缘。我相信,只要勤查工具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一定会对学有裨益,学生也将受益无穷,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甘美的珍馐。

7. 订阅报刊 要提高语文素养,大量的适度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大部分学生除了课本外,就再也没有什么阅读材料了,虽然有的学生买了课外书籍,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难以应对语文考试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要求同学们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如《中学生学习报》《语文报》《考试报》和《名作欣赏》《美文》等,让学生在文学的长廊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实践检验,此种做法不仅深得学生欢迎而且见效不小。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4

关键词: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焦虑;著书者之笔

中***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在笔记体小说史上,《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对比研究一直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的清代文言小说部分里,把二者作为“拟晋派”与“拟唐派”的代表,笔者拟从《聊斋志异》对纪昀创作心态影响的角度,希望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新的认识。

纪昀一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为经学研究,一为《四库全书》的编纂,一为《阅微草堂笔记》的撰写。经学的研究使他侧身于汉学家之列,《四库全书》的编纂特别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撰写使其成为当时知识界精英领袖的代表之一;而《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则引领了一个新的小说风尚。

一、“他者”“焦虑”与“矜持”

《四库全书总目》编撰始于乾隆三十八年,四十七年二月完成初稿,后历经修改,乾隆五十七年后方行刊刻。纪昀作为总纂官之一,躬于其役、用力最勤,兼之***不迁的处世态度,使他在朝野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既是远在江南的袁枚也称其为“先生”(袁年长纪八岁)。馆阁重臣与学术领袖的双重身份,使纪昀自觉实践乾隆帝在四库馆臣撰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一再强调的“雅正”思想 ① ,而梁简文帝萧纲提出的“立身先须谨慎,为文且须放荡” [1] 3010 的创作观在纪晓岚的精神世界里并没有显露,生存环境的限制与“雅正”的自觉追求,使纪昀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对“发愤著书”“才子之笔”“笔记小品”等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方法、文学形式等持一种超然远离的态度,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纪昀都有着一种道德理性对自身情感进行约束,虽然儒家的美学理想是“中和之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43 ,但从文学的创作实绩来看,他是追求“绘事后素”之“素”,对文章之美进行有限度的约束,自觉追求朴拙的文风。这种超然远离的态度和“理解的同情”,可称之为“矜持”,矜持态度的形成,其原因既有纪晓岚***不从流俗的品格,也有一种潜意识里对“他者”存在的一种回应。这从《四库全书总目》和《阅微草堂笔记》的有关论述里都可以看到上述之文学观点。

“他者”即《聊斋志异》。在《四库全书总目》里,《聊斋志异》被摒弃于小说家类之外,称之为“委巷小说”;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可以看到他周围已经逝去的人的描写,如爱女、爱妾、义仆等,态度近于“矜持”,并不曾有如袁枚《祭妹文》那样哀怨泣下的写法,这也是一种超然矜持的态度,虽然纪昀一样有着伤逝的情怀。在为亡儿汝佶所留存的文献进行评论时,他仍然有着对《聊斋志异》的批评式回应:“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又惜其一归彼法,百事无成,徒以此无关著述之词,存其名字也。”从中可看到“他者”存在所产生的“焦虑”,已经压过他对亡子的伤逝之情。

馆阁重臣的地位,国家意识形态的自觉实践者,“质”“素”的风格追求,使纪昀在笔记小说的创作上持一种矜持的态度,即朱光潜先生视之为“自居‘法官’地位” [3] 480 的批评学者。中国古代的笔记体小说,其创作缘起于生活的岑寂无聊时情感又要有所渲泄,如百一居士《壶天录序》云:“予匏落不材,殆将衰老,旅馆寂寥,形影相吊,其藉以释心胸、破积闷者,每不出稗史诸书。茶与酒半,聊复效颦,征闻考见,信手录之,颜曰《壶天录》。” [4] 1 于是“笔记”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著述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作者一方面宣称“无意于著述”,一方面又急于“付之剞劂”(借助门人弟子),这种矛盾的现象透露了笔记作者为文不敢“放荡”,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在“执笔记录”;道德理性的约束使他们的情感宣泄不致过于泛滥,同时创作中偶有“猥亵之谈”也可以推之为外界的因素,比如说故事的人,避免了道学家的谴责和攻击。论者多以为纪昀小说创作中的“拟晋”倾向是他在向“史”靠拢来寻找自己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因为“史”的意识的形成是主体与客体、自身与外界合力的结果,“史”意识中“他者”(外界事物)的存在可以使作为“执笔记录”的作者免掉道德的负罪感 ① 。纪昀的矜持态度,一方面借“史”之“他者”来减轻创作小说时的“文体焦虑”感 ② ,同时也达到了情感宣泄的目的,又给读者造成一种纪氏小说有着“资考证、寓劝诫、广异闻”的主题功能的印象。《聊斋志异》的成功之处,在于如鲁迅先生所言之“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5] 214 ,而传奇小说是“笔记小说之变体” [6] ,纪昀为了消除“焦虑”所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从“史”的勾勒中找到“正体”,这个勾勒的过程是籍《四库全书总目》之“小说家”类的收录得以实现,可以说《四库总目》之“小说家”就是这个笔记体小说作品的简史。纪昀虽然承袭胡应麟有关《山海经》的论断,亦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小说之最古者,但他还是倾向于魏晋小说的纪实特征。魏晋小说作为“古小说” [7] 的本然状态,这也是笔记体小说为自身正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叙事婉转、文辞华艳”的“拟唐派”,“拟晋派”则呈现出“语言朴质无华,情节粗陈梗概”的风貌。

二、“模仿”与“反模仿”

《阅微草堂笔记》在矜持的外表之下,仍然可以看到“焦虑”的涌动。“焦虑”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来源无疑是“他者”的强势存在。在纪昀的小说作品里,“他者”如影随形一般贯穿于小说创作的始终,或是纪昀的自我表示,或是门人的深度阐释。作为“他者”的《聊斋志异》,大约在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之前既已详加阅读,他在回忆亡子汝佶时说道:“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有《聊斋志异》的评论,这说明纪昀对《聊斋志异》的版本是比较了解的。远在江南隐居的袁枚与在京城为官的纪昀有不少共同的文友,如朱竹君、程鱼门等,袁枚之小说《子不语》纪昀也是看过的,在《滦阳消夏录》里也抄录了袁枚的部分作品,而袁枚评价“《聊斋志异》殊佳,惜太敷衍” [8] 1767 的话语,纪昀应该也有所了解,《子不语》另创别体的实践也为《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可以看到,“尚质黜华”是二人共同的小说美学风格。不过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品来看,它存在着两个倾向,即对《聊斋志异》的“模仿”与“反模仿” ① ――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与《红楼梦》 [9] 129 ,既有所承继,又加以“雅化”。“模仿”并非仅从故事类型、情节单元(motif,或译为“母题”)这些故事形态上的相似度来确定(当然,这也是“模仿”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语义前定状态下所做的有意识调整,如《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言东昌书生“稔闻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冀有所遇”以致为狐所戏,卷九《如是我闻三》之《新泰流人》言雍正年间山东新泰流人少订婚约而相失事,“颇疑其乐昌之镜,离而复合,但无显证耳。”“然则传奇中所谓佳人,半出虚说。此婢虽粗,倘好事者按谱填词,登场度曲,他日红氍毹上,何尝不莺娇花媚耶?”

中国的笔记小说与民间故事的关系甚大,由于材料来源的相似性,“中途遇狐”与“途中调妇”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本里故事多相似,纪昀的“模仿”并非简单的承袭,而是有意识的“悖反”,“稔闻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冀有所遇”与“此事稍为点缀,竟可以入传奇”就是“语义前定”的状态,“模仿”就是指这个状态。从美学风格来说,如果说《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优美”的代表,那么《阅微草堂笔记》走的是一条“古雅” ① 的道路。

“反模仿”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做迥然相反的事也是一种形式的模仿,‘模仿’的定义应该包括这两种形式。” [10] 33 纪昀的“反模仿”是从语言形式变异导致的陌生化效果以及情节发展的“翘尾效应” ② 。但是如果自己承认“模仿”前人,会产生一种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影响的焦虑’是期待自己被淹没时产生的焦虑……但是,一个诗人假如被淹死了,那么他就沦为仅仅是一个读者。” [10] 57 不仅是诗歌方面,小说的演变方面也是如此,纪昀一方面谦称自己才气不如蒲松龄,另一方面认为《聊斋志异》是“才子之笔”“委巷之谈” ③ ,而“才子之笔,务殚心巧” [11] 455 ,委巷之谈则是侈谈神怪,荒诞无稽。

三、 “温柔敦厚”文学传统的回归

以往学者多注意纪昀的“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所针对的“小说文体”――即传奇体与笔记体的分别,然而深层的原因在于“才子之笔”源于“发愤著书”,这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条主线,金圣叹所谓的“六才子书”几乎都有着发愤著书的痕迹,但“发愤著书”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张潮《虞初新志总跋》云:“古人有言: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夫人以穷愁而著书,则其书之所蕴,必多抑郁无聊之意以寓乎其间,读者抑何乐闻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音乎!” [12] 1蒲松龄之《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而纪昀的“著书者之笔”对“发愤著书”的创作方式不以为然,《四库全书总目》之《孟叔子史发》提要云“明孟称舜撰……惟其以屡举不第,发愤著书,不免失之偏驳。”《潜夫论》提要云“汉王符撰……是其发愤著书,立言矫激之过,亦不必曲为之讳矣。”《贻清堂日抄》提要云:“明钱养廉撰……盖所谓发愤著书者。於诸事往往丑诋,不免有恩怨之辞矣。”“偏驳”“矫激”“恩怨之辞”等,使“发愤著书”与儒家的“雅正”观念、“中和之美”相偏离。“著书者之笔”应自有“体”,即“著书之体”,纪的门人盛时彦云:“夫著书必取熔经义,而后宗旨正;必参酌史裁,而后条理明;必博涉诸子百家,而后变化尽……故不明著书之理者,不杂则陋;明著书之理者,虽稗官脞记,亦具有体例。” [11] 472 “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纪昀的学术道路,如他自己所言,“余性耽孤寂,而不能自闲。卷轴笔砚,自束发至今,无数十日相离也。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今老矣,无复当年之意兴,惟时拈纸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而已。” [13] 359 虽然纪昀一再宣称自己的小说作品并非“著述”“无意于著书”,原因除了《四库全书总目》之《鹤山笔录》提要中所说的“古人於说部,往往历年成书,各种而后并归一部”外,梁启超在讲“清代的‘学者’社会”时说道“札记”(笔记)这种著述形式时所言可道出其中缘由:“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焉……推原札记之性质,本非著书,不过储著书之资料,然清儒最诫轻率著书,非得有极满意之资料,不肯泐为定本,故往往有终其身在预备资料中者。” [14] 91-92 就是说,清儒著书相当谨慎,作为汉学家的纪昀(江藩《汉学师承记》列纪昀为汉学一派)也在其中,但以他为中心的士人群体是把它当做“著述”来看的,原因有二:一是《阅微草堂笔记》有“著书之体”,符合儒家传统的文学审美观;二是《阅微草堂笔记》“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诫之旨”,与《四库全书》编撰的指导思想“雅正”共处一脉。

四、结语

“史”的勾勒与文学传统的回归、“反模仿”的具体实践,是纪昀矜持外表下消除“焦虑”所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在流通传播方面,纪昀周围的友朋门人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市场运作)来扩大本书的影响。相对于《聊斋志异》成书后在民间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半个世纪以上不同 ①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系列可谓出版迅速,乾隆五十四年,《滦阳消夏录》开始动笔;乾隆五十六年,《如是我闻(一)》序云:“曩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刊,非所愿也。” [15] 123 乾隆五十七年,《槐西杂志》序云:“旧有《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二书,为书肆所刊刻。”乾隆五十八年,《姑妄听之》为盛时彦出版;嘉庆五年《滦阳续录》为盛时彦出版。纪昀的小说可以说是随写随刊,用扩大传播范围的方式来抗拒《聊斋志异》的影响。

总而言之,《阅微草堂笔记》在客观、冷静的外表之下,隐藏了纪昀的“焦虑”心态。但是纪昀并非仅仅靠被动的“模仿”以及“反模仿”来体现自身文本的价值,而是通过史的勾勒、回归文学传统以及扩大传播途径来消减这种焦虑状态,“焦虑”既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学现象。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纪昀的笔记体小说创作及其影响也达到了与《聊斋志异》等传奇体小说分庭抗礼的目的,但过于拘泥“古小说”作为一个“执笔记录”者的创作方式,也会降低小说“能指”方面的文学性,不太利于笔记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如果说“拟唐”派与“拟晋”派皆是清代文学复古思潮的结果,那么纪昀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在于力争笔记体小说的正统地位。

参考文献:

[1]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M]MM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王]运.论语训・春秋公羊传笺[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百一居士.壶天录[M].大连:大连***书供应社,1936.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林岗.口述与案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8]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杜贵晨.《红楼梦》是《***》之“反模仿”和“倒影”论[J].求是学刊,2014,(4).

[10]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张潮.虞初新志[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13]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汪贤度,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5]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Under an Rerved Attitude: Anxiety”:On the Ji Yun's Writing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Literary

Sketchbook YueWeiCaoTangBiJi

SONG Shi-rui

(Department of Chin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ast China of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口译教学;公众演讲

口译笔记训练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口译笔记既可以确保口译内容的完整,又有助于译员的语言转换和译语的连贯表达,因此笔记训练历来被当做口译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学生对口译笔记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对口译笔记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不合理,在口译训练中经常会产生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要想切实达到口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为什么要做口译笔记

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刚开始练笔记时都很认真,但却往往过分盲目于做笔记,在没有理解的前提下就开始记录,忽略了讲话内容的整体意思,结果反倒影响了理解和表达。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做记笔记,对口译笔记的性质和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口译笔记不同于听写或会议记录,它在口译过程中是帮助分析源语信息和辅助大脑记忆的,是听解和记忆的延伸和补充。口译笔记的前提是译员要听懂讲话人的真实意***,并能将其讲话要点和逻辑关系理清,才能将精力分配到记忆存储环节。口译笔记有时会帮助理解,但过多的强调笔记,在遇到语言难度较大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章时就会机械记录却不知所以然。同时,译员记录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讲话者的语速,译员必须以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笔记的目的不是再现讲话的原文,它在口译过程中仅仅是起到提示记忆的作用,口译笔记必须与理解和记忆结合才有效。只有帮助学生对口译笔记有正确的认识,在口译过程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平衡协调。

二、口译笔记到底记什么

口译笔记训练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不知道记什么,经常试***从头记到尾,导致出现看似记了很多东西,但却不能条理清晰的将源语内容完整表达。如前所述,口译笔记记的应该是经过听辨理解并经过大脑记忆后的内容,因此笔记的内容应该是讲话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意思是讲话的核心,在听取和记忆讲话时译员不必记住原文的个别词句,而是做到“得意忘形”,因此除了数字、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信息外,笔记承载的也应是原文的意思内容,包括表示概念和命题的主题词、关键词和发言人重点强调的话。同时,笔记中还必须要体现出表示各个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比较、因果、转折、列举、推论等等,以及各个意思之间的前后关系,这种联系和关系是意思表达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笔记中要对表示逻辑变化的线索词和前后关系进行记录,只有将它们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来,才能顺利完成接下来语言转换和口译表达的后续环节。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中必须时常提醒学生这样一个道理:意思和逻辑是口译笔记的生命线,口译笔记就是源语意思和逻辑关系的文字体现。

三、口译笔记究竟怎么记

学生在口译训练中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不知道怎么记,往往记的内容多而杂。首先,口译笔记宜简而精,译员应做到“惜墨如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记下最多的信息,笔记应使用精简缩略,用最少的符号代表尽量完整的意义。讲话中常见的逻辑关系词可以不用文字而用符号记录,例如因果关系可以借用数学中的三点符号,表示指向可以借用箭头符号;高频词可以用缩略或符号代替,例如常见英文单词可以采用前几个字母缩略的形式,表示“国家”概念的词可以画一个方框代替,“世界”可以用一个圆圈代替。需要注意的是,缩略和符号不是万能的,必须告诉学生不要为了省时省力肆意发挥创造符号,在读取笔记进行翻译时笔记内容必须能够被准确识别。同时,口译笔记要体现出层次性。笔记的格式极为重要,纵向书写、横向缩进、对齐叠加等方法是得到公认的合理布局,一个好的笔记在阅读和口译时应该类似一种讲话提纲,一目了然,清楚易认,从而减少解读笔记的时间和负担。

四、结语

作为直接决定口译内容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口译笔记是口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起学生对口译笔记的重视,又要培养学生口译笔记的正确方法。口译笔记的前提是听辨为先、脑记为主,口译笔记承载的是意思和逻辑关系,而口译笔记的方法是精简缩略、合理布局。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和实践中对笔记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达到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目的,培养出未来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D.塞莱斯科维奇 玛丽雅娜・勒代雷.邵炜译.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2] 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6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小说《金色笔记》 “不自由” 女性关怀

一战之后,随着女权运动逐渐兴起,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同时女性作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始登上文学的历史舞台,并于二战之后开始真正繁荣。二十世纪中后叶,由于社会情势的急剧变化,知识女性获得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女性作家们也开始采取文学这一形式来越来越多地表达女性意识,并且作品由原先的女性单一主题逐渐扩展开去,一直延伸到包括***治、经济、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其他各领域,与男作家们共同撑起文学这片天地,而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多丽丝・莱辛和她的小说《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自1950年出版了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之后一举成名,于1982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成为与弗吉尼亚・伍尔芙齐名的当代著名女作家。莱辛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一直笔耕不辍,作品数量多且内容涉及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些都使得莱辛有资格成为英国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1962年)一般被认为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力作。该作把女主人公安娜・伍尔芙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加以横向剖析,通过对安娜内心深处的透视,读者能够了解到当代女性甚至整个当代西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同时由于该作真实记录了知识女性安娜在男权社会中奋力拼搏的艰苦历程,因而被奉为西蒙尼・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金色笔记》整部作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安娜・伍尔芙写的小说《自由女性》;第二板块是小说《自由女性》创作所用到的素材,即安娜记录的四本笔记,分别被称作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为了更好地凸显作品主题,作者莱辛在小说中大胆地使用了极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中这两大板块都被分成四段,然后重新进行组合,这种凌乱的作品布局象征了外部世界真正的“乱”,以及人们精神上的“乱”;小说中同时出现各种剪贴报,这又把作品的背景放大到整个世界。莱辛在小说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是“全面描绘时代精神和社会道德气候”的一部力作。

二、莱辛对女性“特殊困境”的关怀

小说由《自由女性》和黑、红、黄、蓝四色笔记组成。黑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的非洲生活,红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的***治生活,黄色笔记折射出安娜的爱情生活,最后的蓝色笔记是安娜自己的日记。这五部分虽是围绕安娜的生活展开,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当代西方社会的整体风貌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冲击中,知识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更是面临着来自个人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进退维谷的特殊困境。

(一)《自由女性》与黄色笔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不自由”。

《自由女性》的开卷句是这样写的:“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公寓里。”(Lessing,1981:1)安娜和她的女友摩莉都是经济***并且脱离男性和家庭羁绊的“自由”女性,她们认为情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表示再不愿钻进婚姻这个避风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位“自由女性”最终都自动放弃了对男人的坚定立场,因为这两位“自由女性”生活得并不幸福,安娜患上写作障碍症,人格也严重***并产生死亡意识,而安娜为结束自己紊乱的生活状态而给自己的开出的药方竟是“需要一个男人”(Lessing,1981:684);对男人同样持有消极观点的摩莉,最后也重新步入婚姻殿堂,结束了多年来与男性对峙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独身并不是使女性生活幸福的良药,“自由”女性也并不自由,她们在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压力下,陷入无法挣脱的困境。

如果说男性在女性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男性的存在就一定能给女性带来幸福吗?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所编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埃拉便是安娜的化身,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已婚的医生保罗,但却发现三心二意的保罗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对她并不忠诚,直至后来将她抛弃。莱辛在黄色笔记部分表现出了对女同胞一贯的同情,通过黄色笔记这一部分,莱辛也在不断告诫她的读者:女人在爱情的战场上多数是要打败仗的。女人对于爱情的坚定执着,并不一定能换来她们情人的真诚相待,相反,很多男人在爱情中不肯付出相同的努力,或者临阵脱逃。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女性关系中的被动与“不自由”。

(二)黑色笔记与红色笔记: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自由”。

在爱情上备受打击的安娜,在***治之路上也是连遭挫折。黑色笔记记录了安娜早年在非洲的生活,包括以种族隔离为主题的小说《战争边缘》,以及她对非洲生活的回忆。安娜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想为全人类的公益事业而奋斗。她在非洲加入了一个由白人殖民者组织起来的旨在消除种族隔离的“***组织”,但这个“***”从未真正存在过,所制定的方针也从未实施过,***内成员表面上表示与黑人保持平等姿态,实际上却从骨子里歧视他们,这种虚伪的态度使得一心要消除种族偏见的安娜深感失望和痛苦,消除种族隔离的梦想因此变得遥不可及;同时,制片商在把安娜的小说《战争边缘》改编成剧本的过程中,要求安娜将其改为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浪漫歌剧,对小说种族隔离的主题却置之不理,艺术商业化的现实使得安娜想通过文学方式寻求***治自由的希望之路也行不通。

红色笔记是安娜***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早年的安娜否定资本主义,深信社会主义能够带给人类希望和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加入了英国***,但***内普遍存在的虚伪堕落的作风和残酷的***内斗争使安娜对***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安娜寄希望于苏共二十大,希望此次会议可以给英国***带来彻头彻尾的变化,但她所期望的变化却一直没有出现。精神家园濒临崩溃的安娜,在无奈中选择了退***。至此,安娜的***治理想也彻底破灭。

(三)蓝色笔记:对女性生存危机的真实记录

蓝色笔记记录了对自己的***治生涯不报任何希望的安娜退出***,以及安娜被男友迈克尔抛弃后和左翼***人索尔・格林的交往。如果说黑色笔记和红色笔记所反映的爱情危机和信仰危机直接导致了安娜的生存危机,那么记录安娜心理状态的蓝色笔记便把这种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一个作家无法继续写作,本身就是莫大的痛苦,加之面临遭到男友抛弃的痛苦和***治道路上的失意,她找不到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来自爱情的打击,早年非洲生活所留下的阴影,以及***治理想的幻灭,使生活在极度苦闷和彷徨中的安娜感觉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于是她产生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莱辛在这部蓝色笔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梦境描写,通过安娜的种种噩梦,来暗射世界的荒谬和不可理喻;同时,通过蓝色笔记中粘贴的大量剪报所营造出的宏大背景也为读者展示了世界的动荡和文明的***,这使女性的生存危机更加凸显。

三、结语

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曾在《伦敦书评》上这样评价《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是处于原始状态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她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莱辛在作品中除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世界之外,还把以自由女性安娜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展现出来。莱辛虽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却是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进行关注与思考,并赋予女性最深切的同情。

参考文献:

[1]Lessing,Doris The Golden Notebook[M].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2]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9036634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当代文学笔记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当代文学笔记精选6篇.pdf

标签:当代文学   笔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