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课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4:22:55 阅读: 评论:0

美术专业课精选6篇

美术专业课精选6篇

美术专业课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美术专业;职业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活力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美术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对美术人才的综和素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职业教育中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对美术史以及理论本身有知识系统框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认识、理解生话中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健个学生的心理结构,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专业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和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质量不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美术专业课程的有关方而,谈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要对美术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认清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对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论知识的修养较低,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了解不够个面,欠缺文化功底。在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美术技巧,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其他人的作品,忽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文化课占的比例极小,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经常不尽如人意。总之,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适和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专业美术课程目标

美术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本专业的方向,职业教育中不应该仅仅是就业教育,而应该是能力教育,专业美术的教育不仅要掌握有关专业的技能,也要掌握美术专业职业能力,例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并针对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和素质。

(二)加强专业美术实践,探索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国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变而来的,在教学理念上普遍偏向理论的方向,轻实践,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特别是在专业美术课程上,要们重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目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定任务区探索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力求实用性、灵活性,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

时代是不断变迁更替,教学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应该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具有时事性、灵活性。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实用、更加灵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言传教学模式,在言传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身教,因为美术是一门操作性、直观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扎实的动手技能训练才能学有所成。授课时教师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示范,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信息,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成绩。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行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关注美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对本知识领域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对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及时进行更新调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知识汲取不断的创造条件。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审美品质与品位,美术专业也越来越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与此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美术教育应注重技能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品位意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课范文2

一、构成艺术的发展与含义

目前,我们所谈论的是在艺术类教育领域中的构成艺术,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或者叫空间综合构成),目前也有人在研究光构成、声构成等。构成艺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是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训练学生如何利用元素进行美的创造,研究如何运用和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的重要课程。众所周知,这个体系起始于20世纪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而后由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之后,受到各国艺术教育界的重视,成为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理论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将它列人了非艺术类学生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这足以证明构成艺术是一门很重要、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东西。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重视构成艺术课程中的交互性知识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是抽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构成单独形成审美的造型。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综合构成容易营造出更具美感的形态。这一点应该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调查分析,这一点并没有在课堂上被教师所重视。产生这个误区主要归因于现行的教材存在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透。

2.不同构成艺术课程中的误区

掌握构成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实际应用方法是学习构成设计的前提要求,即使简单化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群化等平面构成形式,都应该在实现它们的实用之后再考虑体现其审美形式。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就是构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教学中,有个典型的错误现象就是:学生以完成作业而练习,不知所用,导致学生厌学。色彩构成教学包含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构成两项内容。前者讲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是理解性的内容;心理色彩构成是创意性训练的环节,追求具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花费的精力大都在学习基本的色彩原理和“程式化”的构成方法,与应用性设计有关的创意作业在最后一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按照授课顺序,学习立体构成是美术类学生接触三维空间造型的第一门课程,同平面、色彩构成相比,立体的空间构成的语言和视角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完成的条件更多更高了。准确地说,立体构成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方法,但教学中存在着典型的误区,因此混淆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的区别;初学者不习惯用审美法则要求去推敲、比较元素的数量、体量、位置和色彩等因素,常常导致“堆砌式”的组合;综合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本特性。广泛地接触材料,是掌握构成应用的关键步骤。

三、构成艺术的教学实践创新方法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在构成的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在通过一些课题的训练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和理解。平面构成中主要是对***形的构思、组合和分解,从而再形成新的形来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教师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构成艺术是设计基础,对于今后专业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面构成用在各种平面设计当中,色彩构成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立体构成主要用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三大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

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二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及教育者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有美术学院的教师都是流动的,通过聘任的时期来掌握和控制,是为了保证艺术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与企业联合,让学生走进广告公司、装修公司使学生观摩学习,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美术专业课范文3

【关键词】务实;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一、中职美术基础课程发展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在美术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所施行的往往是两种极端的课程设置方式。一种是完全忽略美术基础课程,认为职校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时间还不够,哪有时间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却不知这样的课程设置,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无尽的隐患。另一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设置了美术基础课程,然而照搬艺术专业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生来就带有了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的排斥因子,其结果可想而知。“穷则变,变则通。”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不得不令笔者思考如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使得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更加适宜于中职学校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务实”型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1.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要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之上

职业类学校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市场,也可以说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的出路就是市场。经常有些设计公司的老板这样问设计专业的教师:“能不能推荐可以直接上手工作的学生给我。”教师多半会回答:“学生大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这句话的隐语是:“很抱歉,我们的学生大多需要企业的再培训。”设计企业老板对于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其实很“务实”,要求所培养出的学生是能够从事美术工作的实用型的基层美工。而现在中职设计类相关的专业却培养不出这样“务实”的人才。这就为中职学校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务实”。那么,作为设计类相关专业基础的美术基础课程也就必须建立在“务实”这一基础之上。

2.制定“务实”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基础课的培养目标主要分为升大和就业两部分,就业为主,升大为辅。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进行教学目标的适度调整。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在制定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普遍概念模糊,多个专业教学采取相同的教学目标。以服装和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其专业侧重点不同,在此种情况下就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具有不同专业侧重点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3.设置“务实”型美术专业基础课程

笔者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中总结出设计企业所需的毕业生类型主要为以下三种:一是具有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学生;一是能够依据客户的要求快速绘制效果***的学生;三是“一专多能”型学生。为了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内容上要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尤其是在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因为设计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类型都离不开美术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培养。目前,中职教育设计类相关专业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素描、色彩、速写三大块组成,有的学校还加入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内容,课程组成板块依然照搬美术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构建“务实”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呢?在教学模块的安排上,笔者认为“务实”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主要模块,还应加入美术鉴赏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在课程安排的比重上,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也应有所不同,以服装和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服装由于需要通过绘制效果***展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自然需要加大速写学习的力度,而平面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性就可以适当减少速写的学习,转而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学习上来。

4.采用“务实”的教学模式集美集团

①的成功案例使我们看到了设计教育与商业的完美结合,那么,在中职学校的美术基础课程中将商业竞争的模式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模式之中是否同样可行呢?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只开设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期末时根据平时成绩和选拔考试的模式进行择优选拔进入设计实验班。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如果在设计类相关专业采取与商业竞争模式相类似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实在的贴近市场的需求。

三、“务实”型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诚如本文上述,在中职学校实行务实”型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设计类相关专业的基础,唯有从基础上就开始贴近市场,才能走出一条适宜于设计类专业发展的道路,达到中职专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作者:戴冰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A.J.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美术专业课范文4

关键词:高师;素描课程;改革;建议

素描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在教学模式和形式、教学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受美术院校绘画和美术学专业的影响较大,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一、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传统的素描课程缺乏一个整体计划和教学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施教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恰恰就在于教学方向上热衷于“技巧性”而严重偏离师范“教育性”目标。失误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是模仿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而难免带上重“技巧性”的烙印,我们一直未能建立起***的、科学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素描体系,从而导致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相应的偏离。通常把专业美术院校素描教学体系简单地简化,然后搬到教学中应用。具体来说,主要存在这样以下问题:

1.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严重不适应专业需要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中小学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课程应立足于基础教育,其性质应是一门师范性和综合技能性、教育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和目的及内容要求,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高师院校对于素描课程的教学安排存在着对课程定位的不同理解,教学内容偏离了师范性、教育性特点。

在美术院校中,素描教学可能更注重形象、情感与审美,更倾向于突出个性而表现出相对***的理论态度。由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供利用和参考,再则,现任教师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教学倾向近乎自然地表现为“重表现,轻理论”,至于一些师范性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师范技能等),就更加被忽略了。根据就业单位(多数为中小学)连续几年的反馈,我们的毕业生明显出现“想通而说不明,会画而不会教”的情况,相信这不是一两所高师院校的个别问题,而且还在持续。由此可见,从教学模式到最终的培养目标,我们似乎有些跑题。

2.缺乏针对性教材和专业性教师

新中国成立60年,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关于素描教学的教材也出现了很多版本,其中也不乏精品。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8月出版的《美术之路――素描》、全显光先生的《素描求索》等都曾令无数大专院校学生和美术爱好者爱不释手。如今我们所缺少的就是针对高师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所编写的素描教材。

现任素描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简单讲就是绘画和设计两大块。素描教学对于这些教师来讲,是否系统是否科学暂且不说,某个画种的强烈特征会在学生的素描作品中体现。试想一个学生在两年内分别接受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几位教师的素描方法与观点,结果会是怎样?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要的是干干净净的基础造型艺术,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基础概念理论。可见,专业教师的缺乏是高师素描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建议

1.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素描教学体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1)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基础训练内容为主,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另外,从师范实用性的角度而言,要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课外辅导工作,就必须要求素描的教学要达到一定的规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素描的基本绘画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不断自修进步的能力。

(2)合理安排知识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安排应讲究科学与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点,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研修素描绘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现代教育课程论的观点,美术课程实施的依据主要是美术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教材。教材与教学关系密切,是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具有“蓝***”性质,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熟知教材结构和知识体系,才能把握难点与重点,更加有利于科学系统的完成教学。所以,编写适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优秀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由于教学构成的逻辑性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先提出来,这是因为培养和造就、耽误和埋没往往都是从教师工作开始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知和有知的一方,其教学中的主导性至关重要;而学生作为后知和未知的一方,是教育的客体,是受主导牵引的对象。所以培养专业的素描教师刻不容缓。素描艺术的创新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素质。当然,除了具备普通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一定科学研究的意识,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材的有机关系

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教育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这个角度开始,了解学情,分析学情,从而能够因材施教。

课程一般解释为课业及其进程,它作为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反映出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也是素描教学构成的重要部分。教师是这一进程的主导者,对于课程结构的合理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都有着先知先觉的体会,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很广,其中钻研教材是很重要的一项。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并深入浅出,还要通俗易懂地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示范作品,并写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等。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改革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以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目的,努力使素描课程能适应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Z].2005.

美术专业课范文5

一般来说,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是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主要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在哪一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具体时间等方面,从而使学校或是有关机构能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课程设置作为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课程设置反映了决策者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把握[2]。相对来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高素质”的要求。高师院校油画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就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改革情况而言,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美术教育目标不吻合,其中,油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忽视学生艺术性培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并没有突破性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在评判学生油画作品时以是否真实再现客观事物作为评价标准。由于油画最先由苏联传入我国,受当时苏联创作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油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写实为主,因此,画者是否高度还原所描画的客观事物成为衡量一幅画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对当代的油画创作依然有不小影响。因此,高师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往往会以培养学生写实技巧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够进行写实的事物作为训练学生写实技巧的主要对象,比如,高师院校油画课程中主要有风景写生、人物写生等课程,这些课程看重学生对客观事物还原的能力。其次,学校认为油画学习以实用性为归宿。学生由于受写实手法的限制,在学习油画时更多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描画为主,因此,画得“像”便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于是,油画的作用就像照片一样,以记录发生的事情、看到的美景或是遇到的人物为最终目的。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油画课程设置上,由于学校与教师都将写实技巧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品位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忽视学生师范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的油画课程设置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学校按照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训练学生,忽视了师范性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忽视学生油画专业理论知识、户外风景写生等学习内容,忽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重视学生对教师岗位的认识,没有适时训练学生的讲课能力,更没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教师这一职业;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导致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授课能力差,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讲授课程。

三、高师院校油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以师范性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绘画技巧为基础,同时,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油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以师范性为指导的油画课程设置

油画课程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个分支,其设置应区别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充分体现高师院校的师范性。针对这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作为高师院校领导,应将师范性作为培养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意识到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第二,作为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对美术学科的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等有所了解,并将这些知识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师这一职位有所领悟。

(二)以教育性为基础的油画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从学校角度来讲,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油画作品鉴赏、油画艺术大师介绍以及油画美学理论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油画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各个时代代表画家的绘画特色,比如,提香在绘画色彩上的运用、米开朗基罗作品中表现出的力量美等。第二,从教师角度来讲,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首先,要认真进行课前课程设计;其次,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后,适当安排学生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还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以艺术性为目标的油画课程设置

学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学校在油画课程设置时要努力突显人文精神这一要素,只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油画作品的内涵。其二,学校油画课程设置应该将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作为最终追求[4]。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真切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感知外界事物,全面把握事物的形态、结构。其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在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触、嗅、味觉全面结合,在感知基础上,借助想象力,深入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做到“物我合一”,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操教育。讲解一幅画时,除介绍画家生平外,还可以补充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理解画家的意***,并从作品中有所领悟,以画家的品质熏陶学生情操,从而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精神层次,完善学生品格[5]。

四、结语

美术专业课范文6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画,而一幅平面的***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不同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古典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农民画等等,于创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的尺度来描绘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观念上、风格上的差异却是相当大的。同样,作为欣赏者来讲,每个人也会因修养、知识、性格的不同而对“真实”的体系标准做出不同的判断。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8175634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美术专业课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美术专业课精选6篇.pdf

标签:专业课   美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