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中听了不少校长的教改经验报告,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杜郎口中学初二数学课堂的一段视频。这节课的课题是“梯形”,一位同学给他们小组在黑板上讲利用转化思想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知识从而得以解决梯形问题。梯形这一内容是初二的难点,他讲到用转化的思想转化成三角形这就要构建辅助线,而辅助线的构建又是几何中的难点,这样难上加难的问题,学生讲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如。令我感慨的是我的课堂什么时候能变成这样的课堂?我一次次的比较着,我拿自己和录像中的老师比较着,拿我的课堂和录像中的课堂比较着,拿我的学生和录像中的学生比较着。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达到高质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真正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
在学校的带领下,我实行了小组合作制。然而,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
一、课前对小组成员作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时,我就要求学生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组合作活动作好铺垫。
二、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定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三、正确进行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写在前面的话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连山区的小学界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特别是实验校的领导和教师们更是“衣带渐宽”“为伊憔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实验刚刚开始的第一个学期时,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为此在学期末,我们把各校的课改总结汇编在一起,结辑为《探索的足迹》,以此作为 我们共同奋斗的履历。这里面有经验有体会有思考有收获有教训有展望……衷心希望大家能从这里有所思有所悟,最后让我们共同用哲人的话来共勉,为我们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更好地投身于连山区小学教育崭新的明天蕴蓄力量。 “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之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
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一、促进了我的认识。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听课,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懂得只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通过学习,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的感受。
1、挖掘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课改以来,他们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时,集体备课,集体研课,并装订成册,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很值得我们学习。
2、充分展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一直以来,他们坚持使用学案课堂模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方法如下:
第一,大胆放手,耐心指导。在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肯定会失败。面对失败,不要气馁,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大胆的向前迈进。在展示环节中,要一改过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在发言的状况,规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上台展示,主讲或当小老师。放手让他们用各自喜爱的方式来尝试,来体会,然后耐心地指导他们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改进,来创造。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使再展示不好的学生,也要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要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将倍受打击,其他的后进生也会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学又会回到由优生主宰课堂的原路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只要耐心的指导,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不用着急教学内容是否能及时完成,不必担心教学质量暂时是否受到影响,只要让所有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便指日可待。
第二,多点奖励,少点批评。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你懂得真不少!语音语调相当漂亮!真有创意!等等。并在教学当中采用激励性评价,如加分或发卡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反馈检测,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改过程中,反馈检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有效环节。内容主要以口语检测和笔试相结合,形式可以多样。时间充足的话,可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也可利用早自习或晚自习对部分学生进行综合抽测;还可在课余时间,让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每天的导学案检查也是一种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或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讲解,不让一个学生因此而掉队。
三。我的收获
在经历了这两天的思想洗礼之后,增强了我们课改的动力。促使我们努力在教学中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充满了笑语,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的非常好,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尽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单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短文,从对话表演到知识点讲解,尽量让学生说,讲;尽量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让大家都懂得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团结友爱;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随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方案》指导思想出台,“二期课改”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的精神,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掀起了一层震荡波,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去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去深刻认识与面对。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do you understand it? 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 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 四、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五、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改变:作为教师的我们,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顶着压力研究,反思,向同组人学习,一节两节……终于慢慢感受到了学生潜力的无穷,自己也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了,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自身内涵的改变: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点在预习指导课引领提升环节最能集中体现,如:一课时的预习指导课,我不是直接发下导学案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是让学生先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背景,画出主要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变成了引导者。
再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只要教师改变了自身的定位,学生自然就会改变,因为学生是听我们的,我们让他们怎么在课堂中活动,他们就会根据我们的引领的方法步骤去做。让他们去写、去讲、去创新,结果往往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改变,可以说教学的主导思想已有所体现,但是,要想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我认为就要对模式进行革新,这也是我对改革中“革”的理解。
首先是“读”的革新:语文课读是最重要的,脱离了读,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可是在课改之初,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这个问题成了我的困惑,组内公开课我讲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教给学生把读贯穿在各组的讲解中,他们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读文方法,除了常用的个人读、齐读等,还可以进行表演式朗读,分角色朗读……
其次是“展示讲解”的革新:开始在进行此环节时总是每组一个题,展示完,学生讲解,师引领提升,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重点不突出,因此我在展示时除了读、说、写的常规展示外,根据预习情况课前精心选择展示方法及展示题,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是“评价方式”的革新:我在每节课上都会涉及加分因素,如:语文早班车、课文背诵抽查、难点问题补充、基础知识检测、作业完成、导学案抽查等质量好的都给以加分。这样不但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曾几何时,我因自己是摆渡人而抱怨,送走一届届的小学毕业生,自己仍要回到原点,只有自己不断重复同样的路程,只有自己看着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有自己拥有没有前途的人生。今曰,我为自己是摆渡人而庆幸:陪伴一群群孩与之携力划向理想的彼岸,只有自己享受着他人托付的人生美好时光的信任,只有自己不断分享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喜悦,只有自己有幸一生与青春同行,与课改同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在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也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以往一堂课“棒!棒!你真棒!”不绝于耳,但进行课改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对而言它的进步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评价更加受学生欢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称号,而是凸显学生优点的更加具体、到位的评价与表扬,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7436634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改体会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改体会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