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有关国家竞争力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演化修正过程,测度方式也与时俱进。古典经济学者主要以资源拥有数量衡量或比较国家间竞争力,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在于尝试阐释国家间如何竞争。然而,经济学家渐渐明白仅靠资源拥有量的比较并不足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进入20世纪,从熊彼特到波特等更多学者的理论贡献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竞争力的意义。一、当代关于竞争力问题的各种学说(一)创新说熊彼得(J.A.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产生离不开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若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察觉新的竞争趋势,最先发明创新的企业可能因此改写彼此的竞争态势。新技术、客户新需求、新的产业环节、压低上游成本、***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等都是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因素。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波特教授也很看重创新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时所扮演的角色。他所谓的创新不仅指技术上的改善,而且指做事方法的改进,比如新的促销方法、新的组织方式。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创新观念,很可能由此而改变双方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进入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在创新时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过份拘泥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于国内市场上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而且,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厂商创新压力较小,创新的意愿也较弱。需要指出的是,波特教授在竞争力问题研究方面更大的贡献则是其钻石理论。(二)钻石体系说波特的“钻石体系说”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支援与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变数与***府等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由于波特把上述要素罗列为类似钻石的菱形***形,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菱形理论”。波特认为,充沛的天然资源是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同时,他也承认,国家缺乏某些生产因素时,这种不利现象也可能转换成产业升级的动力与压力。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国内市场需求。在波特看来,国内市场大小与国家竞争优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如果能激发企业竞争,抢先发展高级与精致的产品,领先国际市场声势,本国市场即使规模不大,照样可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支援性与相关产业的表现。产业能够体系化,不但有彼此拉拔效果,甚至能转换成其他国家无法仿效,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第四项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企业是创造国家财富的基本单位,企业体也是民族性的展现。民族性格不同,企业经营与竞争的形态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机会变数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可变因素。机会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也可能是由一个偶然的事件促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稍纵即失的机会。最后一项可变因素是***府。过分的干预和极度的放任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以产业***策等方式适度的介入。波特认为,由产业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产业兴衰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波特把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四个阶段。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的活力,他尤其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国家能为企业提供诸如此类的良好环境,产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国家也将连带受益,国力也会增加。为此,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内各部门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机能,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在波特看来,并非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三)制度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强调了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他对那种把产业***的原因归结于偶然技术***的说法不以为然。而认为应把目光转向一个社会如何从封建制度以及产权系统的漫长孕育过程中脱胎走向现代化阶段。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对一个国家而言,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保持经济组织有效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安排,以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所谓正当的经济活动)。由此而来的结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一定表明该社会的产权制度越来越能有效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到对社会最有益的活动中去,而不是相反。如果这种制度安排十分有利的话,还可以克服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也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与否取决于制度安排。进而,一国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与一国的制度安排有关。奥尔森指出:当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徘徊不前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大相径庭的经济结果,决非是因为不同的国家拥有各异的资本或其他资源。一般来说,这一切也并非是由于那些经济状况最佳的国家获得了很多的资本,或某些国家的人民曾经被迫大量地去储蓄,更不是源于这些国家人均享有极多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即不同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策,而那些在经济上不那么成功的国家则缺少这些制度。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制度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了其经济成效。在奥尔森看来,市场制度在一开始总不是完善的,只要其基本的框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使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仍不妨碍经济成长。不可能等什么都安排好了之后,再来发展。他认为,只有在那些稳定的、充满信任感的和发达的民主社会中,一个繁荣市场所需要的权利从长期来看才有依靠。二、关于竞争力问题的其它观点(一)WEF和IMD的观点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这两个竞争力的权威评价机构阐发了自己的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他们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后者是更主要的内容。所以在他们看来,国际竞争力既产生于企业内部效率,又取决于国内、国际和部门的环境。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的重点是受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以未来5-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的经济增长为基础,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其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和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的综合。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从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出发,着眼国家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的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的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强化市场经济理论在系统描述中的评价原则的开发与运用,建立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两机构都是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府管理要素、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等角度来评价各国竞争力。(二)综合国力论有些学者则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如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竞争力不仅以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标志,而且体现于一国蕴涵的***事能力、***治能力、文化能力及外交能力。他认为,国际纷争的背后,无不掩藏着争夺国家间的权力这一本质。日本人则把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一是国际贡献能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财***实力和对外活动积极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包括人口、资源、经济和防御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三是强制能力,包括***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外交能力。其测算综合国力是采用社会调查法,亦称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判断预测方法,它是按“国力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三个侧面指标化进行调查,再按调查结果评分统计,最后取平均值即为国力值。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也曾提出过一个公式,其综合国力方程为: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事能力)*(战略意***+国家意志)。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把决定综合国力的众多要素大大简化了,其战略目标、国民意志、***府要素、***策水平等要素也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统一的估价标准,因而克莱因评分往往带着各评分人主观臆断的偏见。同时,克莱因公式是静态的,即没有从时间流程变化来估算综合国力,无法评价同一国家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综合国力变化状态。德国物理学家富克斯于1965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国力方程》一书。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物理学上科学简化基本变量、以外推法的派生公式为基础的科学方式,选择类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数学公式作为计算国力及其基本要素(如人口、钢、能源等)的公式,即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世界各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与潜力。公式为:Mt=0.5[(Ms)t+(Me)t]。式中,Mt表示t时期的国家力量指数;(Ms)t和(Me)t分别表示t时期的钢和能源指数。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都比美国和西欧发展要快的事实,富克斯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三)***府***策论***府***策论认为***府的产业目标、保护***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是国家竞争力之本。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日、韩等国家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但是,这种论点有明显偏颇之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府产业***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成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准也不断提升。即使在有强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在日本,传真机、机器人和先进材料等重要产业中,***府的影响力很微弱;日本的许多成功企业,例如汽车业,实际上并不是***府扶植的对象。首先打入美国市场的本田汽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遭到来自***府有关部门的重重阻挠几乎被迫歇业;而日本***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飞机工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至今也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有的行业虽然在***府的保护下获得了成功,却付出了更为昂贵的代价。韩国***府野心勃勃地投入石化、机床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乏善可陈。环视各国,凡是***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这说明,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决非主角。(四)管理文化论管理文化论认为企业是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企业管理文化论也构成了研究这一课题的一个视角。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包括显性的意识形态和隐性的集体意识,它们共同决定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从而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并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速度。如日本传统的文化理念形成了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其中集体领导、劳资协作、终身雇佣制、全面质量管理常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看到了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深层作用,但忽视了另一个基本事实,即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企业文化模式,在特定时期创造出竞争优势的文化理念在其它场合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在90年代日本企业正面临着这一困境。作为回应,本田汽车最近反过来采取了美国式的个人负责制,以终身雇佣制著称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也结束了永不辞退工人的历史。(五)劳工组织论劳工组织论从集体行动的非理性角度理解一国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工会是一种***组织,是阻碍技术改进和经济成长的障碍。工会为了维持既得利益,千方百计阻止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推行,妨碍了对人力资本根据效率所作出的边际调整;工会制造了劳动力要素的二元市场结构并形成了工资刚性,阻碍了自动化技术的推行和跨工种的合作。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调查,如果按工种、按工序比较,美国汽车业装配工人的个体效率并不低于日本工人,但是如果比较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日本企业却要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分工灵活,工序协作好。美国工会为了保护会员的就业权利,防止资方削减雇工人数,就在劳资谈判时把工种分得很细,其结果是既妨碍了自动化的推行,也阻碍了工序间的合作,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丧失了劳动力。这一理论所涉及的仅仅是产业竞争中的一个现象,它并不能揭示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创造源泉和因素。综观有关竞争力问题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经典理论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竞争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后来学者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对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的视野,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成熟的理论框架,指导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参考文献】①联合课题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RobertandXavierSalaMartin(1995),EconomicGrowth,NewYork:McGrawHill.③Sachs,JeffreyandAndrewM.Warner(1997),FundamentalSourcesofLong-Run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④IMD(1996),The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Lausanne,Switzerland.⑤WEF(1996),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Geneva,Switzerland.
当然,农产品消费也存在“棘轮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产品产量的扩大、健康饮食知识的普及、国际饮食文化交流,人们消费结构逐步提高,大米、肉鱼蛋奶等产品需求也在逐步扩大,出现了此类国际农产品的共同市场,但不改变农产品首先满足国内需求的本质特征。因此,农产品的出口,往往或是满足了国内需求之后尚有余力,或是为进口更多粮食等基本农产品而出口国内虽未剩余但需求并不迫切的其他农产品。而无论如何,上述出口都必须以对方同类产品出现供给缺口为前提。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更有本质差别。工业品生产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劳动力、管理人才及企业家等。在短期市场行为过程中,这些资源都可以视为存在充分的供给。其中,原材料往往是原产地的工业企业最易受惠的,但基本上可以实现国际调配。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可以在更高的利润的保障下,通过较高的市场价格获取到自己想获取的质量和数量的资源。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从国际市场获取原材料再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已经广为运用。而其他的工业生产资源如技术、劳动力、机器设备、企业家等,并不存在全球配置的障碍,只是出于成本的限制,工业企业大多愿意选择就近招聘劳动力的做法。而在国内劳动力等资源价格过高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则会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更利于出口。相比之下,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则有更多的刚性限制。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包括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土壤品质)、气候、劳动力、农业技术、生产机械、管理人才等。其中,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在全球范围看是固定的,而和平时代各国的疆界也是固定的,由此便使得各国农业用地在面积上不仅受国土面积的最终制约,也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不断缩小;在土壤上,由于地球早期的地质形成过程和区域固有的河流等因素,形成了土壤中支持植物生长的基本元素,决定了种植业乃至养殖业的基本方式,但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加以改良;在气温上,由于各国地理位置的既定,使得其不可逆转地处于阳光照射的角度以及某种季风、洋流的影响范围之内。所有这些,都是固着于地理空间之上而无法像工业那样通过国际贸易从他国获取。劳动力、管理人才等虽然可以通过国际流动得到,但往往外来的这些人员并不及当地人更熟悉其农业用地的相关属性。上述制约因素,在各国农业生产实践中,通常通过农业技术的推进来解决。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局部地域的农业用水,弥补土壤和气候的不足,但过度的水利工程建设在长期上会因其改变地球自身的结构而导致水源减少、断流、枯竭并诱发水旱灾害。良种的培育则加快种子基因变异过程,使之更适应于当地农业环境并实现高产。
化肥的使用,也可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消除病虫害,使作物更好地生长。农业生产机械是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调节配置的,因为其自身就是专门为农业生产准备的工业品。第四,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工业品的生产周期因产品加工工艺而不同,但完全可以因技术进步而缩短其生产时间。工业品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因技术及进步特别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而且,工业品生产,除采掘业的一些特殊情形外,基本上有专门的厂房,对一般天气变异带来的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不会因此而破坏生产的正常过程。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时代,工业品生产在信息化的推动下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相对较好的资源配置。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各种农产品之间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粮食生产,因气候不同有一季、二季、三季之别;肉禽奶蛋,都各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周期;即便是蔬菜、花卉、水果类的生产,在温室等技术的推进下,可以实现反季节供给,但作物自身的生长周期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许多农产品的速成栽培、养殖往往带来了产品质量的下降、口味和营养的降低,不能与工业品生产加速而不影响品质的情形相提并论。不仅生产周期是基本稳定的,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基本上也是既定的,以种植业为例,尽管机械化、化肥使用和品种改良等技术进步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种植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也是有限的。而且,种子、培育等相关技术变革较慢,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农业生产基本上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约束,灾害应对能力极差,水旱灾害、冰雹暴雪、暖冬冷夏、极寒天气等都将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农产品生产对信息反馈的速度也与工业品相差甚远,受上述农产品生产周期既定的影响,不论农业生产者面临多么巨大的市场变化,都无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五,在产品实现方面,由于面对最终需求的差异性,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工业品生产由于其产品具有较好的替代性和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所以其产品必然是追求在其特定市场领域得到充分实现,并不断扩大规模,达到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工业品具有耐腐蚀、可长期保管的特点,可以允许较为长期的库存,以等待市场机会,也可以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再改造,去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受其产品属性影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都较工业品相差甚远,其产品实现往往为市场固有的规模约束。同样,农业生产也不可能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限度地扩大规模。所以,农产品的市场实现过程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农产品因其具体品种不同,也有着市场实现方面的差异。其中,粮食作为最具根本意义的农产品,各国都必须保存一定数量的战略储备粮食,然后出口其余部分。如果出现粮食减产不足以达到战略储备,不仅要限制出口,还需进口足够的粮食以备急需。而其他农产品虽然基本上也像工业品一样希望全部得到市场实现,但一方面受库存、保鲜等方面的限制,有销售时间制约;另一方面,农产品遇到市场销售不对路的时候,无法像工业品那样收回以在原产品基础上增减功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于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的思考基于上述农业与工业在市场前提、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生产过程、产品实现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竞争力研究不应沿用针对工业部门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范式。就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而言,除计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外,理论前提、理论内核、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应该做出调整,以对一国农业竞争力做出正确评价。第一,在理论前提方面,一般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前提沿用了最初由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1985)提出的“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甚至有学者排除了贸易壁垒。基于此,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研究或默认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或明确提出其理论前提是“国际贸易条件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这种以“自由竞争”的理论前提,显然不符合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因此,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前提,应为“受各国进出口***策制约的不完全市场”。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同为农业部门,各国农业因地理因素、科学技术等的不同,在产品结构、品质特征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地域的异质性和产业的异质性也应成为农业竞争力研究的前提。第二,在基本概念方面,前述《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1996)》的概念强调“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远离了产业竞争力以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本意,而且其狭义、广义的概念不过汇集了农业内部、外部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非市场竞争力本身。相比之下,翁鸣等(2003)的概念更注重“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基本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内涵,但没有考虑到一般产业竞争力中包含的在国际市场上争夺资源的能力。而事实上,除土地外,农业生产资源也可以像工业那样通过国际贸易从他国获取。为此,我们认为,农业竞争力是一国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在内的农业部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上比他国农业更多地占有、利用生产资源,实现产品价值,并由此提高该国现在及将来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能力。其中,保障本国经济安全,是农业不同于工业部门的核心特征。考察一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应考察其保障国内需求的能力为前提。第三,在理论内核方面,农业竞争力研究基本沿袭了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些研究涉猎的影响因素繁杂,层次不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因素,即便是自成体系的研究也没有全部涵盖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认为,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生产资源、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结构与竞争、***府***策、偶然因素。其中,生产资源包括土地、气候、劳动力、农业技术、机械设备、企业管理、农业设施等因素;需求因素包括国内需求、战略储备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包括农业科研及推广、金融保险服务、销售、运输、信息服务等产业;结构与竞争包括农业内部结构、农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国内外同业竞争;***府***策则包括***府补贴等扶植***策、农户管理***策、土地管理***策、进出口***策等;偶然因素则是指突发性气候变化、地质灾害、战争、***策突变等因素。第四,在评价体系方面,已有研究对国际贸易领域的产品实现关注较多,也注意到农业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农业具有首先必须满足国内需求的产业特征,用于衡量一般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能充分衡量一国农业的实力。考察一国农业竞争力,更应该注重其生产能力,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寡为其竞争力的判断基准,辅以考察其满足本国需求之余的过剩生产能力与他国过剩生产能力的竞争结果。因此,考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个大的指标,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一)高等学校***法人化和办学资源来源日益多样化
近些年来,各个高等学校从组织***府获取的学校经费逐渐减少,占高等学校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办学资源趋于多样化。为取得更多的学费收入,各高等学校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就要展开激烈的角逐,而现今学生生源十分多样化这就更加剧高等学校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取科研经费,学校之间就要展开科研竞争;为了取得更多优惠***策和福利,学校之间就要展开声誉、地位等等的没有硝烟激烈战争。
(二)高等教育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全球化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教育的关注逐步提高,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正是因为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好多新型的办学实体,如中外合作办学、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闽台合作办学等等。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式势必会激化高等学校之间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竞争。随着经济世界化速度加快,国内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全球化更加明显,因此学校为自己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要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一大批外国高校也开始在中国开办分校,进行宣传,和国内的高等院校争夺教育资源。因此中国高等学校同时面对国内外两方的压力,因此提高高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从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人力资源是高校结构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建设创新型的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力资源是高校资源的最主要形式,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想要提高提高高校竞争力必须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下手。但是现今国内的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需要改善。主要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以及对其不重视
现今很多高校还在照搬传统的人事管理办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陈旧,只注重于想把“人”资源管理住,而忽略了对人才资源的激发和培养。这样的管理方法引起老师的不满,压抑老师的教学热情,导致教师精神的沉闷,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主动性降低,长期以往,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会给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更有甚者,有很多高校根本不注重于人才资源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是对高校良好发展有益的一部分投入,也是高校自身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想法忽视了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的高效队伍,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有着致命的影响的。
(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总量不够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虽然高校的教师资源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教师的增长率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加对教师资源的需求,造成高等学校师生比日益高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师生比增加不降就会增加专任教师的授课负担,这样就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师资紧张一方面是教师总量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流失严重。由于教师因工资待遇问题二下海经商,还有许多高素质教师向国外和经济发达的城市转移,使得部分地区的教师资源缺乏严重。
(三)高校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培养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招聘人才时大多都能遵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科学招聘制度,逐渐提高人力资源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如选聘人员的学历,掌握的知识面的考核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是不合理的地方。其中学校选聘机制不合理的部分主要是在选聘标准和原则上,现今选聘的重点参考和原则还在文凭和学历,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绩就代表自身的能力。学历和成绩只是过去的一种阐述,并不能完全代表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吸纳新资源是要综合考虑,而不是片面的将学历作为必要参考。对于重金招揽的人才需要进行培养,而不是招揽进来就任其发展,不在过问,这样会造成骨干人才的埋没。因此为了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教师人才资源,不仅要在选拨上下功夫,也要在招揽后进行必要的培养,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资源。
(四)高校实施的人才激励措施不够有力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国内高校人力资源大部分都未能充分的实现其自身全部价值,也没能从人力资源者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就算是部分高校建立激励措施,但是仍不够有力度。导致许多高素质教学资源转行去公司工作,从而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因此高校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必须实行,要在感情留人和事业做得好留人的基础上,推行适当给予激励留下高素质人才。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此给予高层次的激励留下好的人才是有效的方法。高素质的人才愿意留在学校工作的原因有很多,而高校的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主要原因,认真分析高等学校的人事资源特点,进行合理的激励措施,为高校留下优秀人才,壮大高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取决于人事资源的管理,因此提高高校的人事管理水平就能适当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好人力资源对于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再加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大大地提高高校的竞争能力。因此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将人力资源利用达到合理最大化、科学化。为教师人才创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加以关心,积极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把教师的潜质最大发挥出来。要对教师员工进行关心和培训,一切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终极目标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等等都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和中心。
(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规划
高校首先要仔细分析自身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自身状况相对应的人才资源,以满足学校自身对人才资源质和量的需求。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近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人才的质和量的需求做好计算,逐步满足教育改革对人才的数量和层次需求,寻找适合的出众人才。并且寻求的人才资源结构要合理化,招聘的人才专业结构要与学校自身学科建设所需求的专业结构相辅相成,并且人才资源的知识结构体系要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互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比例要合理化,即高,中,初级人才资源比重科学合理。同时做到人才质、量和层次结构分布合理,就能大量获得高素质其适合其岗位的人才,做到无资源浪费,拥有充实且高效率的人力资源队伍,大大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高校良好稳定发展。
(三)招聘原则和机制合理化
为了保证高校的人才资源素质,就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招聘机制,避免片面的以学历和成绩作为应聘依据。因此在招聘之前,学校的人力资源招聘部门就要对于需求人才的岗位进行分析,搞清楚对所需引进的人力资源的能力要求。有些高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和退出制度,导致有用人才进不来,碌碌无为的人出不去,使得高校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不起来,引起严重不良后果,阻碍学校自身的成长。招聘机制的好坏影响师资力量全局,因此岗位设置要提前调查好,订立合同要讲究自愿平等,以规范学校和个人的行为,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四)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前面曾分析得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着高校忽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培训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获得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队伍就需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健全的培养。首先,要严格做好在培训前对参训人员情况调查,充分了解即将参训人员想法,比如了解参训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障碍,或者自身欠缺的地方而需要在学习的地方。其次,对于培训的项目要进行进度跟进和效果考察,了解培训的课程是否对大家的能力提升有益处。
四、结语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 评价 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早在马歇尔时代以前就已存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条件下,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有效性和重要性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鉴于产业集群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各地***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并且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两个层面入手,较全面地回顾了目前不同理论的研究文献,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当时称为欧洲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在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并对各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进行排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他们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两个层次上确定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即若干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的一组二级指标。这些具体指标因素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修改和调整。1991年前,具体分为十个一级指标和300多个二级指标,从1991年起,一级指标调整为八个要素:国内经济、国际化、金融、***府、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二级指标也调整为290个。1995年他们又对指标体系做了调整,一级指标仍旧是上述八个方面,但二级指标调整为120个。虽然这两个机构所作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体层次上的,但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波特是最早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他在其钻石模型理论中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
pietrobelli(1998)则认为以下六个因素影响集群竞争力:人力资本和技术熟练程度;企业经营的家族性程度;相关的制度机构;企业家文化;地方提供不动产和资金的能力;企业之间合作的习惯。具体设定为14个指标(见表1)。
padmore和gibson(1998)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上,选取三组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gem 模型来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高低(见表2)。
fer(2001)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较少考虑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动态因素,因而他提出了从生命周期、地理和关联关系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
而mitra(2003)则从地域范围、密度、宽度、深度、活动、跨度、领导能力、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和产权结构11个方面来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状况。
随着集群统计工作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在波特集群竞争力理论基础上,从产业集群内的规模、劳动生产率、集群出口额、集群收入、经济贡献率、员工雇用总量、员工增长率、平均工资、人均专利数和创造就业等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来评价比较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理论研究综述
由于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新领域,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试***在基于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力探讨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模型,但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主要有两个,即新钻石模型和gem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但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极力强调了地理上的集群现象的广泛性及其对地方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另外几个因素:国内资源、国外资源、机遇和***府,形成了新钻石模型。该模型评价集群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将焦点集中在产业集团内外部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上,分析地区生产结构的竞争力,并最终规划为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范围的专业化模式。在新钻石模型中,各个因素组成一个相互增强的体系,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国家要想在某一产业集群取得成功,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竞争性是不可缺少的。
gem模型是由加拿大学者padmore和gibson在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他们把前述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分为三对:因素对ⅰ—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因素对ⅱ—企业(enterpris),包括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因素对ⅲ—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该模型以世界范围的集群竞争标准给六个因素分别打分,他们把各个指标分为1到10这十个等级,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按照以下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пi =1,3(d2i-1+d2i))2/3
式中,d2i-1,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许多国家的应用表明,gem模型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
结论与展望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可以在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清晰全面地了解集群并且及时准确地采取措施和制定***策等提高集群竞争力,同时它也实现了集群竞争力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关键性转变。但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集群机理、创新、社会资本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比较完善而又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已有文献中,对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较多地锁定在集群内部,而与集群外部的经济发展等关联度指标较少地涉及,如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的联动性指标等。对指标权重取值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讨论较少。对集群竞争力评价进行了较多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缺乏创新。这表明对集群竞争力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管理,***书馆,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书馆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实现***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知识管理用于实现更高层次的进步与提高,这也是我国***书馆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取得***自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书馆。对社会来说***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书馆管理体制与其相适应,***书馆也要从信息管理的阶段上提高到知识管理的新阶段,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可持续发展。,***书馆。
1、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同年我国也引入了国外知识管理概念和思想,随后十几年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
从总体上说,国内外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内比较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国外基本上已经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阶段。这说明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现在主要是在解决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因此还有一段路要走。具体而言:第一,国内外在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中,都比较重视知识管理与其他领域关系的研究,这充分说明知识管理是从其他管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第二,知识管理技术上也有共同之处,皆包括其构建的平台和基本技术。第三,就知识管理的概念而言,由于国内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大体是相同的,在其概念的给定过程中都包括了技术因素、研究对象因素以及发展过程因素。但具体到实施背景上而言,国外更加强调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过程,国内虽然也渐渐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倾向于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资源管理。第四,知识管理实施的客观环境是共同的,即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全球都将知识管理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的先进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跟上时展的步伐。
2、知识管理定义
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新名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出发对知识管理进行不同的定义。,***书馆。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比较愿意接受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它是通过确认和有效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并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性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开拓市场机会的需要的一种过程。
知识管理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组织和个人学习、知识交流和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根据这些功能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是要不断创新、不断积累新知识,并通过将新知识本身的传播、交流和应用,使知识资产不断增值。二是通过将先进的知识全面应用于管理,从而改进产品,不断提高质量、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
3、***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书馆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移植而来的,国内关于***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多种观点,综合各种观点,将***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归纳为:***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书馆把技术能力作为核心,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和信息产品、文献资源组织与建设、战略决策、提供优质特色服务与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些因素的效用凸显而让***书馆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维持***书馆存在和保证该***书馆发展的外界很难模仿的、独特的能力。其特征表现为:价值优越性、独特性、稀缺性、延展性、动态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
4、***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书馆文献服务领域正在受到社会其他信息机构或服务组织的巨大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派生出种类繁多的相关产业机构,在新兴的电子传媒领域,各种大型商业化服务的电子文献出版商依托自身的资源数据库开拓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疆域,各种教育科研机构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或一些特定的需求,以各自的学科专业网站为基础,建构起了一大批虚拟***书馆。致使社会的信息服务已趋多元化、多样化,人们可以多途径地获取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的工作手段和全新的服务理念都会引起现代***书馆服务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书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引起***书馆服务内容的巨大变革,有关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书馆而言,要想从不断加剧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发展与生存空间,必须重新调整服务结构,理性地认识***书馆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5、基于知识管理的***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多,但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和***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渐进成熟。
由***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可以总结出:***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由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人力资源、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创新的理念组成的。不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构成***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构成***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先进的技术是构成***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完善信息系统是构成***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这种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增强***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关键能力。,***书馆。具体的说,***书馆核心竞争力应定位于知识管理,提出将***书馆的知识作为***书馆服务优势的来源,尤其是***书馆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从而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外界很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书馆。
综上,可以总结出基于知识管理的***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书馆各个系统要素有效地组织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作用,通过知识创新使***书馆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其特征除了价值优越性、独特性、稀缺性、延展性、动态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更在于突出知识性和管理的优越性。
6、结束语
知识经济是知识时代的主体经济,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又是当代最强劲的音符,***书馆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能使***书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正日益成为组织最重要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本文将两者结合,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使***书馆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刘娜.知识管理:构建***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 江西***书馆学刊,2009(04):35-37.
[2]朱华琴.关于***书馆核心竞争力生成性研究.***书馆学刊,2005(4):8-9.
[3]郝建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情报杂志,2003(8):19.
[关键词]CBI;卷烟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88
[中***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做大品牌才能做大企业,而要做强企业必须做精品牌,要提高我国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就必须有一批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品牌来支撑。科学的卷烟品牌管理体系是创建优质卷烟品牌的关键,而对卷烟品牌竞争力的科学合理评估是卷烟品牌管理的基础,可以为烟草工商企业提供品牌筛选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品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CBI理论介绍
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CBI)作为国内首创中国品牌竞争力指数,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从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发展潜力和消费者支持的视角展开,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性、系统性、本土性以及可测量性原则,设计了CBI模型。
其中,财务表现指标包括规模、增长、效率3个因素;市场表现指标包括市场占有能力、超值获利能力、市场稳定性以及国际市场影响力四因素;发展潜力指标包括品牌技术创新力、品牌资源筹供力、品牌市场营销力、品牌市场成长力以及品牌基础管理能力五因素;消费支持力包括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满意度、品牌忠诚度以及品牌联想度六因素。
2 基于CBI理论的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
本文在借鉴CBI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烟草行业特点,研究烟草企业品牌竞争力,推出卷烟品牌竞争力指数,旨在通过定量化指标,全方位、系统化进行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估。
本文构建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方法如下。
2.1 构建指标体系
参照CBI理论,并依据烟草行业特点,构建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及品牌创新3个一级指标,其中财务表现包含规模要素、盈利能力、财务增长因素3个二级指标;市场表现包括市场占有能力、市场规模、品牌集中度3个二级指标;品牌创新包括企业规模、品牌创新潜力、企业保障能力3个二级指标,共计9个二级指标。
2.2 指标拆解
结合烟草行业实际将9个二级指标拆解为可计算的20个三级指标,具体包括:品牌商业销售金额、品牌销售收入贡献率、单箱结构、主力规格销售金额占比、品牌省外销售金额占比、近3年平均销售金额增长率、品牌覆盖率、品牌铺货率、品牌动销率、品牌断货率、品牌成长率、品牌商业销售量、品牌主力规格销量占比、品牌省外销量占比、工业总产值、工业产量、低焦烟产量占比、新品销量占比、工商存销比以及烟叶供给能力。
2.3 赋权计算
对各指标赋权重,并逐层计算各级指数,最后进行加总计算,得出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数。
构建此评价模型的难点是权重的确定,各评价指标权数分配不同会直接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而权数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CRITIC法是客观赋权法中较为全面客观的方法,因此,本模型的指标权重判定采用CRITIC法。CRITIC法是由Diakoulaki 等1995年提出以对比强度和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为基础确定指标的客观权数,称为CRITIC法。对比强度表示同一个指标各个评价方案之间取值差距的变化大小,数据量纲相同时可直接用标准差或方差来表示,当数据量纲不同时,需要消除量纲的影响,用变异系数表示。
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是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如测量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说明两个指标冲突性较低。第j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冲突性系数为:
其中,rij为评价指标i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
设Cj表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则Cj可表示为:
Cj越大,第j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大,所以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wj应为:
客观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各指标相关矩阵,根据公式(1),通过相关系数计算冲突度。
然后计算标准差矩阵,除以各指标均值得各指标变异系数。
最后,将其次冲突度与变异系数相乘,得到各指标的初步权重Cj,最后将Cj归一化,即得综合评价体系权重Wj。
3 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2014年卷烟数据为基础,运用本文设计的评价模型对卷烟各品牌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实现对卷烟品牌竞争力的量化评估。具体评价结果如下。
4 结 语
本文以对卷烟品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为主线,基于CBI理论,针对烟草行业特点,搭建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再根据卷烟市场实际数据,对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应用验证,计算得出2014年卷烟品牌竞争力指数及各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和品牌创新3个细分指数,为烟草工商企业提供品牌筛选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品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国磊,唐海燕,黄兴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品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评价[J].市场周刊,2010(1).
[2]姜岩,董大海.消费者视角下的品牌竞争力界定、生成与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8(4).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5827634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竞争力理论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竞争力理论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