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消费 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基本上是3个家庭照顾一个学龄前儿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推动学龄前儿童消费的主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疲软的大环境下,刺激家庭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对象
为系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张家口市120名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对他们及家长与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95.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少量家庭进行了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从儿童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月平均支出、儿童平均月消费、儿童消费结构和消费意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测试完成后,利用Excel和spss11.5进行了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从性别和年龄区间两个维度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试儿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其中2岁以下儿童17.4%,2―3岁占19.1%,3―4岁占16.5%,4―5岁占21.7%,5―6.5岁占25.3%。从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来看,被试儿童在性别比例和年龄区间的分布上基本上是均匀的,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全方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消费状况,研究中从家长学历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及用于孩子的专项消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家长中85.2%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家庭收入大部分集中在5000―8000元,占67.8%,有68.7%的家庭月消费在3000―6000元之间,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二)学龄前儿童消费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消费重心随儿童成长而迁移
学龄前儿童消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2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月消费只有520元,5―6.5岁年龄段平均月消费增至1280元,而且逐渐出现了学龄前儿童自主消费的态势。3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消费主要集中在衣物、食品、***书、娱乐和玩具上;3岁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外,还增加了旅游和教育消费。绝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5岁以前的旅游,以游览自然景观为主,5岁以后开始注重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游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消费重心由原来的物质消费转向了服务性消费。
2、消费的误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方面显得有些溺爱。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4.3%的家长对孩子购买玩具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玩具堆积如山。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为儿童购买过多的玩具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玩具过多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玩具的选择上,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家长替孩子进行选择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很强的攀比、从众心理。家长具有儿童所无法比拟的社会阅历,应为儿童设计适当的成长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在兴趣班、玩具、衣物和幼儿园的选择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就真的适合孩子,这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3、现有消费市场的不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庭聘请了保姆或家庭辅导教师。但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保姆,都带有服务的局限性。家庭教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但是不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保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其服务领域大多仅局限于照顾儿童的生活。有些家庭,由于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孤独、乖戾和自私等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不无担忧,大多数家长表露了对既能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娱乐又能照顾孩子生活的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的渴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开展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基本都是买辅导材料在家自己进行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无处咨询,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开发效果不很满意。即使是有一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机构,但大多规模很小,缺少真正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儿童家长感到比较迷惘,希望能有专门机构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智能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消费市场,儿童玩具更新换代很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玩具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都有大量的闲置玩具,孩子不喜欢玩了,丢了又可惜,这让家长很是头痛。但目前二手玩具市场与玩具租赁业务开展的不是很普及,还无法消除儿童在玩具消费方面的矛盾。
现有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服务市场少之又少,而且很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学龄前儿童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表露了对儿童旅游市场的期待,各个旅游景点应综合考虑成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需求来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一)倡导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家庭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存在攀比、盲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引导家长端正认识,进一步理性对待学龄前教育消费问题引导家长们克服攀比、从众心理,使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家庭条件等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消费投资,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服务市场
相关部门应努合优化与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各种办学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保证学龄前教育发展的秩序与可持续性,积极推进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龄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家庭学龄前教育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一站式的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这样不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带来便捷,还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亟待培训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可以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进行人员选拔,建立一支既熟悉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进行适当指导,且能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幼儿智能开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改原来的散兵作战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幼儿家庭的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上门服务应该成为该服务的主要方式,跟踪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学龄前儿童家庭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大力开发和完善儿童旅游市场,是旅游行业的明智之举。家庭消费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儿童旅游其实就是全家的集体出游。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家长学校亟待健全,首先要帮助家长克服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盲从心理,还要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之道,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何时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为他们提供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咨询。
伴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版块中,服务消费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应该是投资者投资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渝琳.统计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解读[J].人文杂志,2004(1)
近年来,____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和省妇联的要求,紧密联系____实际,立足妇女儿童,就家庭教育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座谈、走访、问卷等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会同市教育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历时3个月,对全市各学校、镇街、机关单位等进行抽样调查。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家庭教育虽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广泛重视,但其在立法方面却是空白,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订家庭教育相关法律,下发《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市妇联紧密结合____青少年教育实际,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性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工作。2014年10月,市妇联会同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就当前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随机抽取14所高中、13所初中、17所小学(其中包括1所留守儿童学校、1所流动儿童学校)、4所幼儿园、12个乡镇、4个机关单位、1个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向全市下发《____市家庭教育立法可行性调查问卷》5210份,回收有效问卷4336份,并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形成此报告。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民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迫切希望***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一是民众普遍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与孩子交流时间”、“对孩子的关注”调查中,66.31%民众与孩子每天都交流;对孩子的关注首先是品德(56.04%),其次是学习(45.16%)和个性(37.75%)。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错误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品德、学习和个性的成长,不以学习为唯一衡量标准,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的认识较为客观和理智,这为家庭教育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民众十分渴求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在“获得教育子女知识和方法渠道”调查中,61.28%的民众会选择通过亲友同事获得知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中,66.77%的民众选择缺少经验借鉴,62.27%的民众选择缺乏相关知识,31.18%的民众选择缺少获得帮助的机构。民众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优先选择从朋友、家庭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但普遍认为这样的帮助和支持并没有满足需求,效果并不理想,更希望***府通过立法培育发展家庭教育市场,并对培训机构予以严格管理,使家长能够在正规的培训机构,接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这说明家庭教育立法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民众需求的重要保障。
三是民众迫切希望***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问题”和“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应由谁负责”中,96.22%民众认为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57.08%的民众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87.64%民众希望***府能够在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遍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家庭教育服务需求强烈,对家庭教育立法持赞成态度,认为***府应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组织者和支持者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家庭教育立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立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府在青少年教育中均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虽然现阶段民众对学校社区和办学机构提供的家庭教育服务总体满意,但从家庭教育的长远发展看,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民众参与家庭教育立法意识不强。尽管民众普遍支持家庭教育立法,但从调查数据看,民众对直接参与立法呈现出两种态度,对参与家庭教育立法认为相当重要和无所谓的各占一半。这充分说明民众尽管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立法如何立法、怎样推动立法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氛围。
二是家庭教育责任主体不明确。由于家庭教育没有纳入***府行***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责任不明晰,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谁来规范以及如何规范,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家长和个别部门的责任,社会力量难以得到资源优化配置,有的甚至被闲置和浪费,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是家庭教育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当前,家庭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学校有足够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条件,但由于市场缺乏准入机制,因而专业机构及专职人员极少,家庭教育工作呈现阶段性、临时性、非专业性、无保障性等特点,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需求,家庭服务水平与家长需求严重不适应。
家庭教育立法应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多元的教育保障,建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水平,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
宣传,形成广泛共识。充分发挥传媒作用,拓展家庭教育宣传载体,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微博等载体,组织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众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调动社会力量。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规划,强化***府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使之责权明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力量和教育资源,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教育;难点;发展路径
中***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14-05
(上接本刊1A期第17页)
二、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几个难点
近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家长学校和各类教育指导机构蓬勃兴起,家庭教育科学普及成绩显著,家庭教育的面貌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社会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趋势。由于发展起点、社会共识、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面临以下几大难点,亟待突破。
(一)落实家庭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民族素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在国家法规和***府行为上加以落实。
1.社会共识尚未形成
无论***府、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关注都集中在学校教育上,集中在升学率上,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大都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重在认知教育,社会教育重在公民教育,养成教育在成人、成才、成功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国家法制建设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比较,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义务、儿童在家庭的权益等,均缺乏具体和可以操作的法律规定。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仅仅散见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条款中、***和***府的相关文件中。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犯儿童休息娱乐权、正当交往权、隐私权以及针对儿童的***、家暴、等行为的惩治,大都无法可依。国家意志缺乏法律载体,民事问题缺乏判断标准,事业发展就缺乏保障。
3.***府行为没有到位
家庭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领导。目前,家庭教育在多数地方处于“无***府‘注意’状态”,没有被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没有被提上***府日常工作日程。妇联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其职能和拥有的资源显然难以全面担当领导家庭教育的责任。***门没有家庭教育的内设机构,只在有关部门的职能中附带此项工作,实际工作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做可不做的状态。目前各地***门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基本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很高并不断攀升,但因缺乏正确引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府对于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等开支,基本上是自筹或从学校其他经费中挤出来的。教材的编写或购买、专家讲课等各项正常经费如果向家长收取或寻求赞助,又因受到许多***策限制而举步维艰。家庭教育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已具有产业属性。如果不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家庭教育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二)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民生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满足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需求、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普遍性要求
广大家长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用于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提高教子育女的水平。对我国近4亿家庭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浩大工程,单靠目前为数不多的家长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事关民生大计的社会事业,也必须依靠***府和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成。
2.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因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模式、家长文化背景、孩子实际和个性特点的差别而不同,因而必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逐步提高。例如,山东省泰安市温泉路小学研究认为,流动家庭家长具有文化低、工作忙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智轻德、重物轻人、重管轻教,应当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又如,上海有60万随迁子女在体制外的教育机构求学,对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家长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学习,就需要调整教育内容和要求。
3.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必须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根据家长需求,听取家长意见,倡导指导者与家长互动。通过经验交流开展自我教育,也是亲职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倡导。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吉林油田实验小学通过建立教师家长联系卡、设立家长意见信箱、运用电信交流手段、建立家长定期来访接待日的制度化等渠道,沟通家校联系,效果很好。
4.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要求
家庭教育及指导,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教育时机。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育,做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指导性与应用性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而目前各地的家长学校,在教育目的计划、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手段方法上,大多比较粗放、不够规范,制约了亲职教育的实效。
(三)突破我国教育发展中家庭教育这个瓶颈
整体观之,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在发展理念、规模、速度、水平上都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教育发展和改革上出现的许多问题,诸如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等等,都与家庭教育薄弱相关。突破家庭教育这一瓶颈,已经势在必行。
1.提升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
必须明确,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和家长的私事,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府、社会、家庭,都应当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学校教育那样重视家庭教育,从国家立法、***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切实保证这一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统筹规划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家庭教育事I发展必须列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教育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事业快速发展。
3.解决好当前制约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一是******领导的认识问题。要把家庭教育列为科学发展和***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理顺领导管理体系,强化***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加快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建立办学资质认证、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五是制订经费筹措和投入***策,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4.完善“三教结合”的育人体系
家校合作、家校协同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辽宁省锦州市国和小学着力创新家校互动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校教育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必须让家长在了解、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门和学校要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
(四)坚持家庭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
家庭教育必须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贯彻***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持素质教育的科学育人理念。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容低估。
1.家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多数地方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众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许多孩子不堪精神压力导致厌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其根源多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应试教育的形成自有多种因素,但主要推手不在学校和教师,而是家庭教育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家庭教育的市场化倾向
包括家庭教师在内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府对这一市场缺乏关注、培育和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便乘虚而入。以利润追求为目的的市场无序介入,在部分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必然导致商业炒作、假冒伪劣、误人子弟等种种乱象。家长受其苦其害,已经到了空前程度。
3.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是非规范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盲目追求高学历、不惜代价的择校热、重金聘家教做培优、不顾一切地争取名次、压抑孩子的兴趣爱好、剥夺孩子的基本权益等,不一而足。教育功利化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会付出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沉重代价。
4.家庭教育的反科学倾向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许多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口号、观点、经验、典型、品牌等广为流行,正在造成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诸如“赢在起跑线上”、状元家教、家教秘诀、名人成才秘笈、虎爸狼妈教育法等,充斥社会、课堂、媒体,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见利忘义,丧失学术良知。在家庭教育思想学术领域正本清源,规范家庭教育市场行为,需要强化专业引领,开展社会教育文化治理。
三、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府的统筹规划和领导下,建立由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支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发挥***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门是统管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府职能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证明,***门对家庭教育具有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现行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格局之下,***门应当在***府的统筹领导与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发挥在方向引领、组织指导、办学示范、资源配置、市场规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1.方向引领作用
确定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向。通过***策规范、资质认证、考核评估等手段,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宗旨,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扭转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等不良倾向。
2.组织指导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和其他指导机构,组织全体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组织开展各种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活动。对家庭教育参与者及其指导者开展指导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全面负责对家长的教育工作,以***关工委审查推荐的《家庭教育》教材为主,结合本校家长实际,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讲解,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子观念、家教知识和方法,积累教子经验。
3.办学示范作用
着力办好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为其他部门和组织主办的家长学校提供办学示范和经验借鉴。通过建设实验学校、实验区、示范学校等方式,创新办学思路,提供榜样示范。如北京市昌平区教委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实现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探索创造了四种课程(基础课、专题课、亲子课、活动课)体系,抓住了三支队伍(设计队伍、辅导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就很有示范作用。
4.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和优化人才、课程、教材、制度、设备、物资、条件等保障。积极创造、引进、整合和优化家庭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
5.市场规范作用
对各种家庭教育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社会举办的各类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机构、活动及其产品,进行专业评估、鉴定和检查监督,会同***府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管理,引导家庭教育的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改变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和学科建设薄弱的状况,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部级的家庭教育系列重点课题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术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实践指导理论体系。在学术理论方面,应立足于我国家庭教育优良文化传统,借鉴当代各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的家庭教育原理、中国家庭教育史、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经济学、家庭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比较家庭教育学等。在实践理论方面,应从总结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入手,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的事业发展、中观层面的领导管理、微观层面的指导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建议筹建中国家长教育学院,培养家庭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行***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每年为各地培养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骨干。高等师范院校应普遍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加快培养培训师资力量。目前各地急需的家庭教育师资,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聘用:专任教师可以从当地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当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聘请有一定教育素养的领导干部、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人员、法律医务人员、街道和居委会干部等。此外,还可以挑选热心家庭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和研究水平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人、老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担任家长学校的志愿者。要制定家庭教育师资的资格准入与管理使用制度,保证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策扶持和条件保障
1.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督导评估教育行***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置管理家长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家校合作的常设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以联系家长委员会,优化家校关系,提高家庭教育与家校协同教育水平。
2.把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办学条件,落实教师待遇,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组织作用,组织和指导其开展各种亲职教育活动。
3.多渠道筹措家庭教育经费。首先,***府财***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家庭教育经费切块下达,专款专用,目前广东省已经这样做了。教育行***部门也可将其列为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经费开支项目,以保障家教工作的基本需求。此外,对于***门认定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应鼓励与倡导***府买单方式,以惠及更多家庭。其次,制定相关的***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第三,在现有***策允许、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大胆探索与企业联合办学。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收费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学生,用于家长自身学习提高的教育消费是民生所必需的、***府应该积极引导的,也是家长愿意与能够承受的。家长学校的收费坚持“自愿受益”的原则,不应纳入义务教育一费制,不应视为乱收费,所收经费可以向家长公布并接受审计。第四,为广开家教经费筹措渠道,***府对家教机构举办活动、创办和发行报刊、编写出版教材等应予***策倾斜。依据有关法规,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建议***府制定家庭教育产业的优惠***策,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家庭教育这一社会事业领域,积极扶持家庭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对家庭教育的市场管理
家庭教育产品事关青少年身心发展,同食品卫生同等重要。鉴于一个时期来家庭教育市场的混乱状况,建议:
1.由***府责成各级教育行***部门把它作为当前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并致力于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和长效监督机制。
2.召开中国家庭教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探讨我国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方针***策,为***府制定相关的产业***策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社会服务、社会监督功能,设置家庭教育机构、团体与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立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市场检查与监督。
4.设立“基于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研究”部级课题组,研究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并授权相关社会评估机构,对当前家庭教育市场与产品加以***策规范和科学引导。
5.组织评选和推荐家庭教育优质产品,引导家庭教育的社会消费,扩大家庭教育消费公益性比重,倡导***府买单。
(五)加快推M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家庭教育多已立法推行。家庭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同属于教育权。鉴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已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领域,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鉴于家庭教育已成为构成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家庭教育由于缺乏法规和制度保证难免导致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教育高消费、择校等),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以法律手段确保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把家庭教育纳入***府的职能范围和社会管理系统。
(续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和方法研究”(DEA100355)总报告(有删节和修改),全文由谭虎执笔。课题研究成果详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一书。
关键词:黑龙江省 家庭教育工作 调查报告
一、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工作基本现状
几年来,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全省******领导、妇联***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1.***策机制不断健全。近几年,全省妇联、教育、文明办、民***、卫计、关工委系统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省级部门联合制定家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并纳入儿童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村镇测评等工作中,13市(地)和116县(市、区)制定家庭教育本级规划,原省计生委制定《“十二五”时期推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近三年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经费,对骨干培训、宣传教育、网校建设等重点工作给予保障,大庆及所属4县、伊春及所属5县、哈尔滨4县和齐齐哈尔、双鸭山、黑河各1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阵地队伍发展壮大。全省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0917所,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404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59所,街道、城市社区家长学校1760所,乡(镇)、行***村家长学校3329所,新婚夫妇、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1237所,机关单位家长学校278所,广播电视家长学校95所,网络家长学校112所,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家长学校1400余所。各部门加强指导管理,促其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3.科学研究实践性强。依托家庭教育阵地、依靠骨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推出科普成果并引领家长实践。组织省儿童中心等三个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及各有关人员申报课题,确立“80后家长养育方式”“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等5个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17个省级课题进行研究,5个全国课题和14个省级课题已结题。组织骨干专家编撰15万字家庭教育问题指导用书,对道德习惯养成、能力责任培养、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题107个代表性疑问进行解析拓展。组织省及各地优秀专家录制课程视频20讲、撰写指导文章近百篇,统一编发科普光盘、资料。
4.指导服务渠道拓宽。一是以品牌载体常态指导。省妇联牵头省文明办、教育厅开展全省家庭教育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带动双鸭山“母亲讲堂”、甘南县“家庭教育进乡村大讲堂”及各地20余个民间组织公益讲堂发挥积极作用,年均讲座1100余场次,160余万家长受益。二是以新兴媒体扩大覆盖。省妇联、教育、卫生共同承接推动全国家庭教育“空中课堂”项目;省妇联、省家庭教育学会创办省网上家长学校,原省计生委创办了省人口早期教育协会网,示范带动全省网上阵地的实践探索。省及各地依托网校、微博、QQ群、微信平台等集中宣传展示本地重点和特色工作、提供本省专家和家长主创的指导交流资料。
5.示范典型作用明显。肇东市作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完善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本土化实践,成为我省又一县级工作典型。省级层面表彰3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命名15个示范家长学校、 36个示范社区(村)、10个示范县(市、区)、7个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这些来源于、活跃在基层的工作典型,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助推当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6.倾斜特殊困境儿童。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全省绿荫行动中专设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大讲堂子项目,省及各地组织专场讲座370余场。二是发起关爱帮扶行动。近几年,省妇联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拨款200万建设100个省级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牵头募集13万册爱心***书、募资20万建设“助未来爱心书屋”;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春蕾计划”公益行动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到资助重点人群范围,进行常态化关爱。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大环境有待突破。当前,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仍缺少法律规范和顶层统筹设计,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需要付诸长期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家庭教育责任部门作用有待加强。各相关部门虽各具优势但合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交叉重复,有些工作少人问津,有的部门则因机构改革或人员变化导致工作衔接不上、职责不清等问题出现。
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有待完善。一是阵地建设方面。实体阵地和网上阵地只求覆盖、功能不全、作用有限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7市行***村家长学校建校率、4市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未达到预期。二是队伍发展方面。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仍是短板,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投入力量不够。三是指导规范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层次不一,没有统一规范。日渐活跃的民间力量易伴有功利色彩,不易监管。四是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单亲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等特殊类型家庭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不充足。
三、思考和建议
1.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关注家庭教育立法,探索源头保障。二是争取******高度重视,强化***策保障。
〔关键词〕农村教育;代际收入流动性;教育回报率
中***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56-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逐步加大,一部分人首先实现了财富积累,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随之扩大,远离城市的农村显然没能跟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在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显著。不仅如此,上代的贫困使得子代受教育程度受到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匮乏;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富裕家庭往往利用自身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影响子代的就业,使得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降低,贫困家庭子代教育回报率下降。以上两点都有可能导致贫困的延续,而农村居民则首当其冲。近年来,受到高校扩招与就业难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农村得以盛行。这种思想能否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这使得研究农村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一、文献综述
代际收入流动性起源于代际流动理论。早期的代际流动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之一,它以家庭为观测单位,以父代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为基点,考察子代在同一年龄时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变动情况。经历了20世纪三代社会流动性的研究自“二战”以来,流动研究先后经历了20世纪 50 年代和60 年代上半期对职业流动表中的流动率进行分析的第一代流动研究、以 1960 年代中期布劳、邓肯将路径分析技术引入地位获得分析为标志的第二代流动研究以及 1970 年代中期以后以对数线性模型的广泛应用、从绝对流动率转向相对流动率分析为标志的第三代流动研究等三个典型的研究阶段。,代际流动的研究方向转向代际收入流动性。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以国外为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体现在子代的教育获得。教育投资决策主要分为家庭教育投资决策和公共教育投资决策。其中,家庭教育投入表现为家庭提供给子女的教育支出。Becker和Tomes[1-2]最先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微观经济模型中,并给出人力资本在代际传递过程中的理论模型。Solon[3]在Becker和Tomes的模型基础之上加入***府公共支出变量,研究发现代际收入弹性与人力资本回报率成正相关关系,与公共支出成负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投资使得代际收入流动性下降,***府公共支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Mayer和Lopoo[4]假定贫困家庭面对子代人力资本投资时存在信贷约束,而非贫困家庭则不存在,研究发现人均财***支出高的组代际收入流动性低于人均财***支出低的组17.40%。在无约束条件下,理性的父代对子代进行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子代先天能力的函数,其均衡条件为教育投资等于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欧洲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信贷约束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不大,因为欧洲大多数国家属于高收入高福利国家,子代受教育程度不会因为家庭收入多寡而受影响。Lochner[5]认为低收入家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消费的前提下通过借贷等形式为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其次,教育收益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随着教育因素在收入分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个体通过家庭资本投入获取教育积累,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完成收入的代际传递过程。Goldthorpe[6] 按照供给和需求的特征将教育回报分为两部分,即劳动力需求特征与教育收益以及劳动力供给特征与教育收益。Zhong[7]也指出中国、印度、墨西哥及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过度教育使得教育的市场价值下降。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率成正相关关系。但是,当教育扩张时,人力资本回报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家庭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最终导致代际收入固化。
最后,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断代分析法、倍差分析法(DID方法)以及中间变量法。其中,断代分析法需要满足隔代的数据样本,受到数据的限制该方法使用较少。Mayer和Lopoo[8]利用DID方法结合美国收入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府教育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发现***府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提高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实现的。中间变量法在当前研究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中使用最为广泛,在双对数代际收入弹性模型中加入教育变量(受教育年限或最高学历)是最直接的方法[9]。由于针对不同的人群,教育中间作用机制与效果可能不尽相同,此时便会出现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非线性作用[10]。郭丛斌和闵维方[11]将家庭收入按高、中、低进行分组,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子女受教育年限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发现教育有助于低收入组的子女进入高收入组。与郭丛斌和闵维方[14]的研究结果不同,;而Bjrklund等[12]研究瑞士数据却发现教育对高收入家庭的代际传导效果更明显。除此之外,代际收入弹性系数分解法和数据拟合法也经常用于分析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
纵观以上文献,我们发现:第一,各个研究结果均显示出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产生作用。第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相关性存在时间、地区、性别、职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影响的主要来源是教育资本投资和教育回报率。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数据。CHNS数据库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与中国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健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健康学、营养学、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公共***策等多个学科。CHNS覆盖了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份,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9次调查(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每次调查访问的城乡社区为200个,每个社区访问20个家庭,共涉及4 000个家庭。CHNS数据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区调查、家庭户调查、个人调查、健康调查、营养和体质测验、食品市场调查及健康和计划生育调查。CHNS在调查中以家庭为抽样单位,采取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考虑到该调查数据时间跨度大、区域跨度广、追踪效率高,适合作为本文的应用数据。
2.样本及描述性统计
文中变量主要涉及到农村父子两代的收入变量、子代教育变量和父亲职业变量,其中,父亲为农村户口。在收入变量中,将父亲收入作为父代收入,子女收入为子代收入。在教育变量中,将受教育年限数据进行重新编译,将对应的受教育年限代码换算为受教育年限。在家庭背景变量中选取父亲单位类型为代表,参照Erikson和Goldthorpe[13]的职业等级分类表将父亲单位类型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府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和研究所;第二类包括国有企业、乡镇所属小集体和省市所属的大集体;第三类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和三资企业;第四类包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此外,在性别变量中用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具体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篇幅限制,未加入1989―2011年各年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各样样本量分别为310、478、418、366、427、149、127、171、175.样本总量为2 621,性别均值为0.670,说明样本中男性比例高出女性比例34.0%,34%=[0.670-(1-0.670)]×100%。从人口学角度看,该样本存在性别偏差,因此后文可针对不同性别分别回归。子代受教育年限均值为8.727年,该值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说明农村子代受教育年限仍然很低,大多数农村子代没有进行素质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以及家庭予以保证的九年义务教育。由于高中、大学及以上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家庭需要其子代进行更多的教育投资。在面对信贷约束时,贫困家庭会选择放弃对其子代的人力资本投资,富裕家庭则不然。
对父亲收入与子代受教育年限做散点***发现:当子代受教育年限小于9时,整个***形呈现
为一个倒立的等腰梯形,子代受教育年限以父亲收入4 105元为分界点均匀分布;当子代受教育年限大于9时,子代受教育年限随着父亲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此说明,国家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此时,父亲收入对子代受教育年限影响较小。而在非义务教育的范畴,父亲收入水平提高时,子代受教育年限增加。父亲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子代受教育年限,最终形成了由于收入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三、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教育获得和教育回报率的不平等。选用双对数代际收入弹性模型,通过控制子代受教育年限和家庭背景计算二者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并将子代受教育年限和家庭背景同时纳入模型中以探究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1.完全竞争市场的代际收入弹性估计
由Solon相关研究[3]可知,子代收入与父亲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实际的代际收入弹性存在偏差 由Solon(1992)可知b=rlnyi,tlnyi,t-1=b*(Slnyi,t-1Slnyi,t),其中,b是真实的代际收入弹性,b是双对数模型的估计值,而真实地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是双对数模型中代际收入弹性的估计值乘以父子两代收入的标准差之比。。通过对各年份子代收入与父亲收入的描述统计得到各自对应的标准差。当标准差比值大于1时,实际的代际收入弹性大于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当标准差的比值小于1时,实际的代际收入弹性小于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当标准差的比值为1时,二者相等。由表2可知,1989―2011年各年的标准差比值围绕1波动,只有2006年的代际收入弹性小于估计值,其他年份均大于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使用双对数代际收入弹性模型,分别对各年份的子代收入与父亲收入进行回归,得到二者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回归系数,将其与子代收入、父亲收入的标准差比值相乘得到实际的代际收入弹性,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各年代际收入弹性在0.261―0.639之间波动,各年代际收入弹性变化较大,均值为0.446。使用所有样本的混合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代际收入弹性为0.689,即代际收入流动性为0.311。这与Solon[14]使用单独年份的数据可能低估代际收入弹性结论一致。与发达国家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相比,中国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
2.控制教育、家庭背景下的代际收入弹性估计
经济学中的所有完全竞争市场假说都是理想化的,实际应用时往往不成立。受教育是农村子女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之一,对子代本身的收入产生巨大影响。由前文分析结果可知,农村较为富裕家庭的子代受教育年限往往较高,家庭通过对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得子代人力资本逐渐积累,并在劳动力市场得以回报。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的双对数模型如下: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后,发现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最小值为1.860%(如表4所示,下同);最大值为23.389%。平均贡献率为8.220%,小于使用全年数据的11.111%。可见,教育变量的加入提高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由于***府公共教育支出可能较多地影响贫困家庭对其子代人力资本投资并降低代际收入弹性。而父亲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家庭教育投资不均等会扩大子女收入差距,最终会提高代际收入弹性。由此可能无法得到代际收入弹性变化的真正原因。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与父亲收入的交互项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此时,双对数模型如下:
Yi,t=c+βYi,s+γYi,du+ξ(3)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与父亲收入的交互项之后,得到交互项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二者的交互项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均值为19.529%,该值小于使用全年数据得到的23.709%。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为45.673%,约占代际收入弹性的一半。
这一结论说明,农村父亲收入可能通过对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一途径使子代收入产生显著差异,父亲收入与子代受教育年限的交互项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统计上显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作用逐渐增强。表4中各自贡献率差值能够反映出交互项的作用比单纯教育对代际弹性的贡献率更加明显,交互项对代际弹性的贡献率大致为后者的2倍。也就是说,近二十年以来,农村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富裕家庭子女与贫困家庭子女由于受教育年限不同而导致了日后收入的不均等,并实现了财富的代际传递,降低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对其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促进代际收入弹性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另外,父亲职业作为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标,可以影响子代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的差异将再次导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动。
本文加入子代教育与父亲职业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再次得到新的交互项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由表4第三列可见,以父亲职业为代表的家庭背景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在4.963%―24.864%之间,贡献率均值为11.306%,该值小于由全体样本得出的14.264%。
表4中三组不同的贡献率可以展示出三种代际流动关系。第一列是单纯的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第二列是父代对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得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分层,进而使得子代收入产生差异;第三列是父亲职业影响子代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子代收入差距。很显然,第二列的效果强于第三列,第三列的效果强于第一列。
3.代际收入流动性与个体差异
除了父亲收入和父亲职业导致子代收入不平等外,从考察代内收入不平等“明瑟方程”的思想可知,受教育年限、工龄及性别等个体特征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以父亲收入和父亲职业为代表的家庭背景外,本文加入年龄等个体特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全面分析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样本为1989―2011年的混合数据,混合数据主要是将不同截面的数据进行混合,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样本量,增加估计的精度。建立模型Ⅰ―模型Ⅳ。
通过对公式(4)、(5)、(6)逐个回归得到表5中的模型Ⅰ、Ⅱ、Ⅲ,加入个体特征的影响后,模型解释力度逐渐提高,拟合优度从模型Ⅰ的0.336上升到模型Ⅲ的0.372。模型Ⅰ中加入教育因素的估计方程结果,此时代际收入弹性系数为0.536。在模型Ⅱ中加入子代工龄的变量后,代际收入弹性系数为0.522,代际弹性系数变化不大。从子代受教育年限的系数可以看出,学历与个体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加入子代工龄后,子代教育回报率明显增加,说明子代教育回报率依靠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工龄。由于子代工龄二次项系数为负,一次项系数为正,子代工龄与代际收入弹性系数呈现倒“U”型特征,通过计算得到子代工龄在32―33岁之间达到收入的最大值。在模型Ⅲ和模型Ⅳ中加入性别变量后,性别变量前的系数不显著,因此不能判断不同性别的代际收入弹性的高低。由表5中的三个模型可知,加入个体特征变量后,其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机会不发生变化,说明与父亲收入及父亲职业等家庭背景因素相比,个体特征因素不影响代际收入的相关性。
由于模型Ⅲ中的性别变量系数不显著,因此考虑对不同性别的农村子代样本进行回归,分别测量他们的代际收入弹性及教育回报率。回归结果如表6中的模型Ⅳ―模型Ⅶ。其中,模型Ⅳ和模型Ⅵ为男性样本对应的结果,模型Ⅴ和模型Ⅶ为女性样本对应的结果。结果显示:第一,儿子和女儿各自对应的代际收入弹性结果变化不大,分别加入特征变量后弹性系数稍有降低。第二,模型Ⅳ和模型Ⅴ中儿子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比女儿高出41.743%,说明在农村父亲收入与儿子收入的相关程度比父亲收入与女儿收入的相关程度高出41.743%。由子代受教育年限的系数可知,女儿教育回报率高于儿子,说明农村家庭对女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更高。第三,工龄平方项均为负值,说明工龄与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男性达到收入最大值的年份早于女性4年左右。第四,加入工龄及其平方项可以提高子代教育回报率。其中,儿子教育回报率由6.930%(exp^0.067-1)提高到13.088%(exp^0.123-1),提高幅度为6.158%;女儿教育回报率由8.112%提高到14.912%,提高幅度为6.800%。说明男性教育回报率略低于女性,而男性通过工龄增加教育回报率的作用强于女性。
综合以上分析,排除个体因素差异,可以得到两条可能的代际传导路径:一是由于父亲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贫困家庭子代受教育年限获取与富裕家庭子代受教育年限获取不平等;二是尽管贫困家庭子代与富裕家庭子代有相同水平的受教育年限,二者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回报也不平等。沿着这两条路径,本文进行代际收入流动的内在机制探索。
四、代际收入流动的传导机制探索
前文对所有回归方程从线性代际收入流动性角度进行测算,得到父亲收入通过影响子代受教育年限对代际收入弹性产生影响。由于平面回归模型体现变量间的直接作用,各个变量的间接交互作用却无法得到,因此无法得到代际收入流动的传导路径和内在机制。为此,本文引进多层线性模型(HLM),并加入父亲收入、父亲职业、子代受教育年限以及子代收入,来探究收入如何在两代之间传导。
父亲收入对子代收入的代际传导作用不仅表现在直接物质赠予或其他物质条件上,更体现在教育和就业机会等的差别。首先,与贫困家庭的子代相比较,富裕家庭的子代教育不受信贷机制的限制。即使贫困家庭的子代与富裕家庭的子代拥有同样的教育,由于父亲单位性质与收入差别,子代教育回报率也不尽相同。因此,教育回报率同样受到家庭环境差异的影响,即存在教育回报率的代际效应。为了研究以上问题,加入父亲收入和父亲职业变量建立多层线性模型。
第一层模型为子代模型:
基于公式(7)和公式(8),采用HLM7.01软件对已建好的sav SPSS数据文件。格式的双层数据集进行建模。给出每层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由于篇幅的原因,两层线性模型的描述性分析未列入文中。,第一层子代样本数为2 621个,第二层父代(家庭)样本数为1 343个。子代受教育程度超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父代样本中有21%就职于***府部门或国企,21%就职于其他企业部门,58%为农民。
利用多层线性模型的描述统计数据,表7给出五个模型,模型Ⅷ为单层模型,即只含有子代信息的模型;模型Ⅸ加入父亲收入变量,观察父亲收入的作用;模型Ⅹ、模型Ⅺ和模型Ⅻ分别将父亲职业作为虚拟变量加入到第二层,观察父亲职业对子代教育在劳动力市场回报率的影响。
模型Ⅷ为单层回归分析,其结果与单纯的OLS结果相等,子代收入与受教育年限成正比且儿子收入高于女儿收入。模型Ⅸ中,将父亲收入加入到性别变量的系数中,很显然估计结果更加显著。此外,加入父亲收入后,性别变量的系数由正转负,且变化很大。说明在农村高收入的父亲会增加女儿的人力资本投资,使女儿收入增幅更加明显,这种变化程度显然超过对儿子投资的回报率。
在模型Ⅹ、模型Ⅺ及模型Ⅻ中,分别在子代受教育年限变量的系数中加入父亲职业。其中,模型Ⅹ的父亲职业为***府职员或国有企业员工;模型Ⅺ的父亲职业为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及私有企业员工;模型Ⅻ的父亲职业是农民。对同等学历的子代,父亲为***府职员或国有企业职员的子代,其教育回报率低于其他子代教育回报率约12.613%(-0.014/0.111)。父亲就职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私有企业的子代,其教育回报率高于其他子代教育回报率约62.222%(0.056/0.090)。父亲为农民或小企业的子代,其教育回报率低于其他子代教育回报率约24.324%(-0.027/0.111)。由此可见,农民子女教育回报率最低;***府员工或国有企业员工子女教育回报率其次;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及私有企业工作人员子女教育回报率最高。可以看出:即使农村户口的子代具有相同的年龄和学历,他们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流动性很低,农村子女教育低回报率会挫伤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这与近几年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相契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就职于外资、合资企业或私营企业(包括企业法人)父代的收入不断提高,通过子女较高的教育回报率将财富传导到子代中去;持有农村户口的***府职员及国有企业员工子女教育回报率介于二者之间,其原因是持有农村户口的***府职员或国有企业职工一般职位较低、收入较少,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国有企业高管或公务员。
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发现:就个人因素来看,同样持有农村户口,不同职业的居民子女教育回报率差别巨大,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女性居民在收入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家庭背景因素来看,父代工作性质对子代教育回报率影响显著。多层线性模型同时将父代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背景作用于子代收入,结果再次证明:不同收入阶层的父代对子代的教育投资不平等,使得子代受教育年限产生不平等;不同职业类型的父代对子代的就业产生影响,使得子代教育回报率产生不平等。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CHNS数据,采用代际收入弹性的双对数模型测算农村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并应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教育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导机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不同年份代际收入弹性值差异较大,但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仍然较低。这说明近二十年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巨大,代际收入流动性在整体上呈现交替变化状态。各年份代际弹性系数均小于使用全部样本得到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值0.689。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证经验发现,中国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不稳定,流动状态较为固化。第二,父代通过对子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得子代受教育程度产生差异,这种代际传导方式为代际传导的第一阶段。研究发现,单纯的教育因素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较小,而农村子代教育与父亲收入的交互项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为前者的两倍左右。父代收入差距促进子代人力资本投资不平等,通过不同受教育程度产生的回报率实现代际收入的传导。第三,以父亲职业为代表的家庭背景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通过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最终实现代际收入传导的第二阶段。通过对比发现,子代教育与父亲职业的交互项产生的弹性贡献率大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弹性贡献率。这说明家庭背景对子代进入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同等教育程度的子代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收入不相同。第四,研究子代个体特征差异后发现,子代工龄与收入呈现倒“U”型。工龄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效果非常有限。在农村,父亲与儿子的代际相关程度大于父亲与女儿,二者相差41.743%。女儿教育回报率高于儿子,在农村倡导男女教育平等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回报率。第五,由多层线性模型从非线性回归的角度,将以上两个阶段的代际传导关系整合在一起。父亲收入通过教育投资增加子代收入,尤其对女儿收入影响显著。父亲职业影响子代在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农民子女教育回报率最低。两个阶段的不平等同时在多层线性模型中得到体现。
由以上结论得到以下***策启示:第一,促进子代受教育平等。与市场规律中的利益最大化不同,教育不存在效率问题而只有公平问题。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增加对农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支出,减小由于父亲收入差距而产生的子代受教育差距。由义务教育阶段的经验可知,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子代教育的公平性,更有效地促进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积累,保证教育成为其往上流动的有效途径。第二,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消除户籍差异影响,实现就业公平。教育回报率只有在各个部门实现边际值相等时,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最有效的配置。很显然,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就业公平,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最终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第三,在实现两个公平的基础上,消除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歧视。推进代际收入流动的关键是促进机会平等,增加农村女性的教育投资有效提高总体的教育回报率。同时,促进机会平等有利于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增加代际收入流动性,实现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平等。
参考文献:
[1]Becker,G. S., Tomes, 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87(6):1153-1189.
[2]Becker,G.S., Tomes ,N.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 and Fall of Families[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6, 4(3): 1-39.
[3]Solon, G. A Model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ation over Time and Place[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8-47.
[4]Mayer, S. E., Lopoo ,L . M.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8, 92(1): 139-158.
[5]Lochner, L . Education, Work, and Crime: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4, 45(3): 811-843.
[6]Goldthorpe, J. H. Understanding-and Misunderstanding-Social Mobility in Britain: The Entry of the Economists, the Confusion of Politicians and the Limits of Educational Policy[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13, 42(3): 431-450.
[7]Zhong, H. Does Education Expansion Increa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Economica, 2013, 80(10): 760-773.
[8]Mayer,S. E., Lopoo, L . M. Has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Status Changed?[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5, 40(1): 169-185.
[9]Valero-Gil, J. N., Tijerina-Guajardo, J. A.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abor Income in Mexico[J].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002: 381-392.
[10]Machin, S. Education Systems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Z].CESifo PEPG Conference, Munich, 2004.
[9]Blanden, J., Machin, 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United Kingdom Higher Education[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3, 60(5): 597-598.
[12]Van de Werfhorst, H. 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Class Mobility[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02, 41(3): 407-438.
[10]周波, 苏佳. 财***教育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J].世界经济,2012,(21):41-61.
[11]郭丛斌, 闵维方.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J]. 教育研究, 2007, (5): 3-14.
[12]Bjrklund, A., Roine, J., Waldenstrm, D. Intergenerational Top Income Mobility in Sweden: Capitalist Dynasties in the Land of Equal Opportun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2, 96(5): 474-484.
[13]Erikson, R., Goldthorpe, J. H. Intergenerational Inequalit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3): 31-44.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5075634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庭教育市场调研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庭教育市场调研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