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3:30:12 阅读: 评论:0

电视新闻写作精选6篇

电视新闻写作精选6篇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1

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导语就像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开头,能够牵住观众的目光,让他们锁定新闻节目和频道。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它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播音员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它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

二、让电视新闻导语更具吸引力

相对于报纸、广播等其他大众媒体的新闻导语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具的电视媒介特性让其本身就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若让其更具竞争实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追求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些要素应该能够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示作用。

海伦台曾播出的新闻《城镇化建设篇―― 如椽巨笔绘锦***》的导语是:“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大跨越。”

这条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引发了观众对整条新闻的关注。

2.将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用设问和悬念等“讲故事”的手法突出观众关注的热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请看《海伦生态文明村百兴村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记者现场出镜导语。

(记者现场声):我现在是在省五星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您现在看到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绿色生态景观,是百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使这个村成为沈阳莎梦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影视拍摄基地。

导语的开头部分就制造出新的悬念: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为什么会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带着这个问号,观众就想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一看究竟。

3.将电视新闻导语通俗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递,除依赖画面外,更有赖于声音,声音一听而过,不像报纸那样可以重看一次,所以电视新闻导语要尽量使用通俗化、浅显易懂、一听就明白的语言。

电视新闻导语要口语化,朴实自然、简明短晰、形象生动,还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电视新闻导语必须符合以上几种特征要求,文字语言要避免书面语、生僻词句、专业术语,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真实和平易地传递信息,以引起观众兴趣的方法。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2

关键词 电视画面叙事 电视新闻写作

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哲学 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这样。电视新闻符号无疑就有了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面:一则是它的能指,二则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传播载体类型,并通过这些不同的类型将我们需要表达的理念、意念和概念准确地传送到受众那里,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有相当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WWW.133229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出这一优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但是,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实践证明,只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园事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1,画面: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光线昏暗的车间,一扇黑漆漆的门打开了,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从里面搬出一箱箱的东西来……2,(记者画外音):这里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隐秘的冻库,工人们正打开冻库大门从里边搬出一箱箱的月饼馅,准备制作今年即将上市的新月饼。

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东西是月饼馅。即使知道是月饼馅,也断不会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记者的语言和屏幕上的文字将这一活动的画面解释为食品厂的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辛苦地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献上他们对市民的一片心意,观众是不会想到有什么不对的。这就说明,单纯的画面,其含义是多义性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介入是不清晰的和不确定的。再看第二组画面:

1,(画面,镜头特写):搬出的一箱箱月饼馅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团块……2,(记者画外音):这一团团、一簇簇的白色斑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月饼馅上长出的霉斑……

再看第三组画面:1,(画面,一年前同一车间画面回放)工人们正紧张地将一箱箱月饼馅装入冻库。2,(记者画外音):这是一年前中秋节后我们拍摄的镜头。当时所有没有销出去的月饼,它们的馅又被食品厂重新装箱放回了冻库……经记者暗访,食品厂的工人说,这已不算什么新闻,食品厂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每年卖不完的月饼,都把馅弄下来重新放入冻库,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写作的参与之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才将新闻画面中的叙事的缺陷——即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终使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即,电视画面必须要由制作者预先处理。比如,何以要选择食品厂隐秘的冻库车间,这样的场景来拍摄。而不是选择工厂庄严洁净的大门。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的厂区花园来拍,这里除了有传播者的主体选择意识在发挥作用外,最根本的就是这种选择性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实。选择性把握得好,不仅有利于克服多义性,或者说为克服多义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更逼近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并提取内中所含纳的新闻价值,更有利于向观众准确、清晰地传达新闻的理念和意***。

与此同时,声音系统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声音系统所传达的理念、意***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号系统所不能够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因而决定了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众所周知, 音乐 是很难得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特别是根据画面来进行配音配乐的那种情况;当然,新闻现场客观真实出现的音乐声不属此例。其实,这种客观真实的音乐声,只能算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回事。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具体说来有这么两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将新闻的叙事积极推动,其二是可以使现场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画外配音,这种配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与播音员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增加新闻叙事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大量实践证明,假如离开了电视新闻写作,不仅播音员的口播语言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动人的现场音响,同期声,特别是碰外配音,都将使其意义得到衰减,甚至显得单薄和苍白。

在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有种意见认为,电视新闻中的写作和广播一样,是为听而写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细加分析,还是有些问题,因为。电视新闻的写作不仅是为听而写,而且还体现其为视而写的个性特征,恰恰是这一个性特征,才使它与广播新闻写作有了“质”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语言承担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闻的五大要素几乎都必须通过它而为受众所了解,而光靠声音系统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个重任的。尤其是在电视播出的大量的短讯当中,它完全承担了对所有新闻内容的诠释工作;而在深度报道,以及专题报道当中,播音语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觑。因为,所谓“深度”,必须通过播音语言才能够得到体现,光有同期声,画外配音,以及音响和 音乐 等等,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而言之,作为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份量的因素,播音语言与画面语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下面的两个典型性新闻例子,足以说明播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第一例取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温岭个体户:50岁后像国家干部一样领工资》:连日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工商所组织18名干部,兵分4路,深入到市区个体工商户较集中的主要街道和专业市场,宣传***府的社会养老保险***策。到8月15日下午,已有1000多名个体户自愿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8月15日,在太平街道东门路综合市场经营服装的蔡慧霞笑着告诉我们:“再过5年,我就50岁了,那时也可像国家干部一样每月领养老工资了。”

在这条电视新闻中,新闻五大要素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几乎都是通过播音语言来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动的画面,是无法交待清楚这诸多的新闻要素的;而播音语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来完成其播报内容的。第二例是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黄金重成投资亮点》。在这则电视专题新闻报道里面,大部分的新闻传播内容都是由播音语言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专题报道中的活动画面与播音语言相较,只不过是在起着新闻背景和现场感的交待作用。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3

用好写作“三字经”

一些西方电视新闻教科书开篇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手艺还是职业?”,意在强调新闻的实践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写作能力和新闻意识是这门手艺的全部,有了好手艺,新闻职业自然得到提升①。中国人做学问提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办事情讲究窍门和要领。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新闻写作上总结了ABC原则―― Accuracy(准确)、Brevity(简短)、Clarity(清晰),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字经”。

1.准确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出问题轻则在观众和同行面前丢脸,重则惹下大祸,另谋生路。如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就是一例。他工作之余著书6册,其中一本谈到好新闻标准时,只列出两条:准确和及时②。然而,他却因为“准确”出了问题离开了主播的岗位。2004年9月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拉瑟揭露小布什曾经躲避越战兵役,但是节目引用文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由于拉瑟无法鉴定文件真伪,他对观众承认错误并道歉,后来辞职。这一事件提醒记者,扎实和确凿的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2.语言的简短和清晰是电视新闻特点决定的。与报纸和杂志不同,电视新闻有“易逝性”。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句话没听明白,就没有机会听第二遍了。成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已故美国记者、播音员Hughes Rudd曾经说过,每次播出一条含混晦涩的新闻后都想为观众重念一次,播得更明白些,但是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没有第二次③。播出去的新闻就像泼出去的水,观众不可能让记者再说一遍。这就对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稿件写得不清晰明了,妨碍观众理解新闻内容,记者的工作等于事倍功半。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时刻想着“易逝性”,出繁入简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写作基本功。

3.口语化的句子是“出繁入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靠口头语言传播,犹如友人之间的谈话。口语化的句子都不长,而且以主动语态的简单句为主。写作遇到拗口和超过两行的句子时要坚决改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写出易播易懂的稿件。拉瑟曾经说过,他把摄像机另一端的观众想像成一个人,那个人好像在说:“丹,出什么事了?你给我讲讲。”当记者依据新闻稿和一些报告、文件撰写电视新闻稿时,不妨想想如何把要表达的内容亲口告诉自己的朋友。一些西方教材提倡记者写稿子时边写作边朗诵、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电视新闻人都知道KISS的掌故:一个实习生写了篇稿子,让编辑看。编辑瞟了一眼,说:“Keep it simple, stupid!”(写简单点,真笨!)④除了简单句,记者还要意识到,观众看电视时既要看画面又要听解说词,没工夫也没闲心思考。因此,稿件中的细节必须“一听了然”。以数字为例,化零为整并使其形象化是基本写作技巧。譬如,“市***府决定拨款98.76万元在市中心修建一个54321平方米的花园”。54321平方米有多大?猛一听谁也不知道,观众难免费解。因此,记者可以如此处理:“市***府将拨款近百万元在市中心修建大花园,花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7个半标准足球场”。这样一来,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了,观众对花园大小有了形象的理解。有了口语化句子,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稿件整体清晰、流畅的关键在此。

把握好“三维”写作

电视能捕捉并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和优势需要活动画面、现场音效和记者解说三个要素的互相配合。“9・11”事件中的飞机撞大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一瞬间的爆炸,以及植物博览会中百花齐放的场面都是蕴涵了文字无法取代的丰富信息。因此,电视新闻需要“三维”写作,即画面、声音和文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互相配合中相得益彰。画面是基础,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但是先写稿子再贴***像的做法,往往造成声、画两张皮,使两者失去了内在联系。文字语言往往只能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表达思想,而视觉语言则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组完成信息的传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各有“语法”。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文字应该辅助画面完成新闻报道。特别是当文字的叙述与画面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画面为主。

记者写稿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首先,坚决避免声画不对位现象,不能稿子里说市长,画面上是书记,这一点在运用资料画面时尤其重要。其次,不要描述画面,应该解释画面内容。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的内容用不着文字的重复描述,文字应该为观众提供***像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举例来说,画面是市长和工人握手,解说词既不能是“市长和工人共进午餐”(声画不对),也不宜是“市长和工人亲切握手”(描述***像),可以是“市长接见了劳动奖章获得者”(解释***像)。声画不对和描述***像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失误,究其原因是重文字轻***像。记者写稿子时 只顾传递新闻内容,忽视电视的“三维”表达方式,电视新闻成了广播报道。

一些新闻中的确需要空镜头和资料画面,这些***像素材放在哪里都能用,如何把表现力不强的画面和新闻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对记者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4月,南非国家电视台记者Kathy Hearn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语言专家期间,曾经制作一条北京水资源的报道。新闻开始是密云水库的空镜头,解说词是两个短句子:“密云水库,北京唯一的饮用水源⑤。蓄水高度曾经高达158米,现在少了20米。”这两个简单句解释了画面,指出密云水库的重要性和蓄水量减少的现象。接下来,记者介绍了***府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免受污染而禁止发展水上旅游业的措施,并采访了水库附近的农民。画面呈现了几个农民打扑克的场面,解说词是:“这样的情况让当地人觉得摸到了一手坏牌⑥”。经过这样的处理,与水资源保护没有任何关系的打牌场面被雕琢成反映新闻主题的生动素材。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声的处理,素材中一位老大妈接受采访时语句重复,车轱辘话来回绕。Kathy选择了一段老大妈表情最丰富和手势最夸张的一段,她认为这一段能够表达被采访者丰富的情感信息。Kathy编辑此报道时与笔者讨论过构思,她认为拍摄不理想,因为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但是从成片来看,她已经尽其所能让文字配合画面讲故事。其实,在日常采访报道中,记者拍到精彩画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要靠写作技巧让文字和画面互相配合,通过解释、补充画面信息,赋予画面更多含义,让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

新闻结构中的“婚姻”

每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如何构思如此短小的篇章?一位西方记者把新闻结构比喻成婚姻:婚姻嘛,开始总是激动人心,中间靠动人的细节不断充实,不管怎么收场,劳神是免不了的⑦。他们的这番比喻,和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要“开头抓住人、中间吸引人和结尾留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乐府诗歌章法一直被奉为好文章结构的宝典。

在电视新闻中,开头吸引人的办法很多。一句标新立异的话、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段现场声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新闻现场的背景声开头是最普遍的手法。现场声可以是凶案现场的警笛鸣响、气象灾害的疾风暴雨、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也可以是清晨公园的鸟叫和潮起潮落的海浪。用一两秒的现场声开头,不但在播音员导语和记者配音之间形成了“缓冲地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将电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用现场声音开头的办法应用十分广泛。比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发自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现场的电视新闻都不约而同地以“一锤定音”为开头。

中间吸引人也有常见套路,即记者用自己的声音(解说词和现场出镜)将不同的采访同期声按照逻辑关系串起来,让观众感觉到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而生动。组织新闻的中间部分并不难,因为记者采访时积累了不少要告诉观众的话,关键是把握好逻辑顺序,让新闻细节流畅地入耳入心。相比之下,结尾就不那么好写了。不过仍有规律可寻,比如总结新闻主题、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等。如果报道中涉及矛盾双方,而新闻大部分篇幅侧重报道了一方情况,结尾可以替另一方说两句。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幽默有趣的细节放在结尾。比如报道市长活动的新闻可以如此收尾:“市长夫人临产突然进了医院,市长闻讯后取消了去工会讲话的安排,而他准备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处理危机。”⑧

一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电视新闻制作手册推荐的新闻结构如下:40%的记者配音,40%的现场声和20%的采访⑨。这里的现场声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做的采访、收集的音效和即兴出镜报道。比如在火灾现场对消防队员的采访、人群嘈杂的背景声,以及记者面向摄像机介绍火势的只言片语。“20%的采访”是在新闻现场以外进行的采访,比如专家分析。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现场元素的重要性,强调解说词不应该在新闻中占据主要篇幅。道理很简单,与其让观众被动地听记者讲故事,不如让观众更多地体验、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样分配新闻篇幅,记者写作的内容就不多了,一条时长一分半的新闻,一二百字的稿子足够了。字数虽然不多,要考虑的东西却不少:声画配合、条理逻辑、突出中心,还要生动流畅。不难想像,修炼出笔简而神动的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注释:

①Cohler, David Keith. (1994) Broadcast Journalism: A Guide for the Prent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2nd Ed.). New Jery: Prentice Hall.

②Rather, Dan. (2000) Deadlines and Datelin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③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④KISS是这4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⑤“唯一”在原文是“ONLY”,记者特意用大写的方式以示配音时加重语气。此句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

⑥原文是:A situation that leaves them with the feeling of having picked an unlucky hand.

⑦原文是:It is always exciting in the beginning, then in the middle you try to boost it with interesting details, but for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easons it ends with a kick。这段文字简单生动,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却难以再现其幽默和双关。最不好翻译的就是结尾的kick一词,它既可以代表兴奋、快乐也有踢和踹的意思。

⑧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4

电视新闻导语应大胆创新,努力扫除导语写作公式化、概念化。这方面,央视新闻联播有其特点。比如,每年元旦《新闻联播》都有一则迎新年的报道。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2012年:告别2011,拥抱2012,各地的人们用多姿多彩的方式辞旧迎新。2013年:在期待和祝福中,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2014年:告别2013,启航2014!人们用璀璨的烟火和悠扬的钟声度过2013年最后一个不眠夜,迎来充满希望的2014。同样是三则题材类似的新闻,导语却令人倍感新意。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切入每年都相同的主题,再通过抓拍细节画面、特色镜头,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每年的新年真不一样,极大地调动了观众情绪。中外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理论研究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研讨和传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去,电视新闻导语写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如今,电视新闻导语正以日渐明晰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具体写作起来也有规律可循。业界比较流行和同行普遍认可的实用写作技法就,一语破的、设置悬念、欲擒故纵、化静为动等等。但是,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要为新闻内容服务,导语应客观描绘避免主观评论。既要突出新闻事实,又让观众决定不落俗套,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苦下功夫才行。

2.导语写作的若干应用

一般情况下,观众对开头6秒印象较深。电视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写导语也有所区别。

1)硬新闻导语

硬新闻要回答:人物,时间,地点,事情,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这六大问题。写这类新闻的导语,必须开门见山。这几个要素不一定全部包含在导语里,只要有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素就可以了。例如:昨天,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率全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调研组来到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调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今天到24号将在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今天18:50分,本台奥运频道将直播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的比赛。为期六天的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昨晚在上海落幕。闭幕式采取具有上海特色的浦江夜游方式进行。

2)软新闻导语

软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而且要有启迪、引导的功能。这种新闻的导语形式多样,但是要吸引观众观看下面的内容,是其区别去硬新闻导语的地方。例如:顺其自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在浙江宁波却成为了“爱心”的代名词。15年来,化名为“顺其自然”的好心人,累计向慈善组织、困难群众等捐款一千多万元。而她的真实身份,人们至今都不清楚。这条导语用人物故事来引导全文,牵引观众的情感,让观众对这个好心人产生极大地兴趣,迫切想知道她的真实面目。再如:6年前,因为父母病重,父母投资的养老院只能交给当时只有19岁的闫帅管理。现在,闫帅已经把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一个故事打动人心,一句话语给人力量。越来越多制作精良、创意鲜活的公益广告,在倡导文明、弘扬美德、服务社会等方面,向社会积极传递着向上的正能量。题切入,然后再正文开展话题。导语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不可以把小细节当成诱饵,开头之后,再联系上与导语无关的话题,这会让观众兴趣顿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3)复合式新闻导语

这种新闻导语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既有客观性,也有感染性的特点。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3.结语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5

所谓串联词,就是把前后两条新闻链接起来。串联词不同于新闻导语,新闻导语内容仅与本文有关。而串联词有所不同,它既要承上又要启下,使新闻在电视画面和语言表达的更替上具有连贯性。

笔者认为,写作电视新闻串联词大体上有承上、启下两种方法。

一、承上

1 补充法。也就是对上一条新闻尚未说尽的内容加以补充。补充式串联词一般出现在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中,交代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注意事项,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服务性;再就是用来补充由于画面缺失无法用电视语言表达的内容。

2 点评法。也就是对上一条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可以是严肃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新闻的点滴感受,可以是环环相扣的郑重言辞,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的俏皮调侃(一般只用于贴近性很强的民生新闻)。比如有这样两条新闻,上一条说的是张女士十五年如一日地侍候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婆婆,在街坊邻居中传为佳话。下一条说的是歹毒的儿媳妇李女士不但经常不给公公吃饱饭,有时候还不让公公进家门,害得公公不是睡在楼道里,就是睡在马路边。串联词是这样的:“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女士像亲闺女一样坚持十五年侍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让人好生敬佩。下面这条消息说的也是儿媳妇的事儿,王老汉的儿媳妇李女士不但经常不给公公吃饱饭,有时候还不让公公进家门,害得公公有家难回。……”第二条消息的点评:“……同样是做儿媳妇的,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3 并列法。就是把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并列陈述。共同特点可以是内容、本质,也可以是形式甚至关联对象。简单地说,并列式连接就是要合并同类项,如“除了……还……”、“……也……”、“……和……一样”等等。

这是有明显连接词的并列连接法,但更多的情况是并列关系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这就要通过分析,从中总结出并列关系。有这样两条新闻,上一条说的是雪大路滑,哈伊公路铁力到翠峦之间发生多起车祸,提醒驾驶员朋友谨慎驾驶车辆。下一条说的是降雪第二天,林都机场航班恢复正常后,各地二十多名摄影家坐飞机来伊春参加冬季摄影大赛。应该说这两条新闻内容不一样,只有雪后第二天是两条新闻的共同点。如果仅以时间来串联,就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两件事,尽管车祸和摄影家坐飞机参加比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人与汽车、人与飞机的关系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样也就有了一个新的连接点。串联词:“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出行对飞机的依赖,一点也不比汽车差。昨天那场降雪不仅导致公路上发生了几起车祸,就连林都机场的航班也暂停了,还好,经过一整夜的铲冰除雪今天已经恢复了正常,这不,今天上午。二十多名各地的摄影家坐着飞机来伊春参加冬季摄影大赛。”

4 递进法。即找到上下两条新闻之间是不是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并以此推进下一条导语。例如:有两条预防禽流感的新闻,上一条说的是伊春市友好养鸡总场的销售并没有受到禽流感***情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鸡产品都卖给了肯德基连锁店。而且大多数顾客都知道,禽流感病毒最怕70℃以上的高温,炸鸡时的温度完全可以杀灭病毒。下一条新闻说的是伊春市畜牧局下达了严禁现场宰杀活禽的禁令。在这两条新闻中,上一条是关于人们面对禽流感的态度,下一条说的是预防禽流感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连接词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禽流感时,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据专家讲啊,没经过检***的禽产品,甚至羽毛和粪便都有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正因为如此,从今天起,伊春市畜牧局明令禁止在现场宰杀活禽。”

5 转折法。即通过上下两条新闻内容之间存在的转折关系进行连接,一般情况下这种转折关系并不存在于表面上,要通过分析才能找出来。

有这样两条新闻,上一条说的是有一家公司为了给自己新推出的产品打造声势,公司总裁亲自戴上卡通头帽作秀。下一条新闻说的是另一家企业研发新能源产品得到了“***府科研资金”的支持。只要稍加分析。这两条新闻可以用多种方法连接。并列法:“一家企业在作秀,另一家企业在找钱……”递进法:“企业仅仅靠作秀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但这两种连接方法都欠点火候。如果我们改用转折法就不一样了,“企业经营缺的不是花拳绣腿的作秀,而缺的是钱……”

俗话说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并列、递进、转折三种连接法二比较就立见高低。最后这种转折法不但有连接。而且还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是比较得当的连接。

以上是串联词“承上”的五种方法。其实,其中的并列法、递进法、转折法在承上的同时也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启下

“启下”的方法除了并列法、递进法、转折法这三种,还有“顶针法”、“多层推进法”等。

1 顶针法。笔者认为,上下两条新闻的连接可以是逻辑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顶针法就是在上一条新闻的尾句或者串联词起到“承上”作用的部分,找到一个关键词或者一句话,再通过这个词、这句话延续上一条新闻所引发的情绪或内容,并以它作为连接点,顺延到下一条新闻的导语中去。从而产生或收到连接的效果。

2 多层推进法。很多时候,上下两条新闻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往往从表面上很难看出来。即使有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一层关系,这就需要层层传导才能从上一条新闻推导到下一条新闻。在具有多层关系是。更需要多层连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有这样两条新闻,上一条说的是大蒜、绿豆价格一路上扬,下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年期记账式国债今天还本付息。串联词:“物价有涨有落,谁都希望多赚点钱来应对市场物价的起伏,投资一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市民今天连本带息都收了回来,而且利息远比一年定期存款高出不少。”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 电视新闻; 创作能力; 培养; 实践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其创造新闻的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关系着新闻事实的传播方式和速度。电视新闻实际创造过程中,新闻记者往往陷入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没有拍摄到与新闻主题相吻合的新闻画面,导致不能真实反映新闻事实。为此,应从写作、摄像、培训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新闻记者创作能力的培养策略,使记者熟练掌握电视新闻创作的基本素养,逐渐提高记者的新闻创作能力。

1 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随着传媒业不断进步与发展,媒介格局、传播介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多样化需求日渐增多,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日渐提高。面对如此的新情况、新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新闻记者要想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能力,必须扎实地掌握最基础的写作基本功。

1.1 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原则

   电视新闻写作与一般写作不同,除了具有一般写作的基本原则,还有自身独特的写作原则。为此,了解和掌握写作能力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前提。第一,交代清楚新闻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原因;第二,尊重视觉规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构思、画面顺序进行写作;第三,既要反映新闻画面内容,又不能重复画面内容;第四,分清主次,清楚交代新闻主体;第五,通俗易懂,避免产生歧义。电视新闻是一门“听”、“看”的艺术,观众通过“听、看”了解新闻事实,并不是通过“读”。因此,电视新闻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严禁出现歧义,以免误导观众;第六,用词生动、朴实,严禁华而不实。电视新闻的实质是向观众传达客观的新闻事实,不必用华丽字汇进行修饰,只需生动、朴实即可,否则容易混乱观众思维;第七,掌握节奏,是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在一切。电视新闻文字稿的节奏应与画面节奏相符,使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1.2 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策略

1.2.1   “扒新闻”,了解与掌握电视新闻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所谓的“扒新闻”,就是在观看电视新闻的同时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写下来,认真、仔细分析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特点、写作要点和写作技巧,对电视新闻写作进行深度剖析。俗话说的好,“眼过潜力,不如手过一遍。”“扒新闻”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循环反复的操作,揣测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要点、技巧和规律,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渐具有新闻写作的素养。另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不尽相同,因此,“扒新闻”不能专注于一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应对各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训练。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记者才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与掌握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增强自身的写作水平。

1.2 新闻改写,逐渐提高电视新闻写作水平

   “扒新闻”只是对现成的电视新闻写作知识的一种剖析,通过它还不足以使使记者具备一定水平的电视新闻写作能力。因而,需要通过改写新闻,培养与发展记者的写作能力,使其熟练应用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写作技巧。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有所不同,报纸新闻是用来“读”的,电视新闻是用来“说”的。即使电视新闻的字幕可以用来读,也是转瞬即逝的,在观众脑海中印象是浅显的。因此,电视新闻解说词力求简短、通俗易懂,不要使用倒装句,应尽量达到观众不费心神,便可领悟新闻内容。为了让记者深刻领悟到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使其熟练应用各种新闻题材或体裁的写作知识,需要利用新闻改写来实现。

2 电视新闻摄像能力的培养

   电视新闻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除了培养记者的写作能力外,还要培养记者的摄像能力。只有具备一定摄像能力的记者才可以在新闻现场抓拍与新闻主题相符合的画面,真实、客观地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等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听到、看到、感受到,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魅力。

2.1 培养抓拍意识,确保新闻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

    与艺术摄影相比,电视新闻摄像更加注重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速度是保证电视新闻时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如今这个通讯手段、媒介介质如此发达的时代,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电视新闻时效性要求,摄影速度必须要快、抓拍质量要有保证,这着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抓拍意识,并掌握一定水平的摄影技巧,才能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抓拍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2.2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渐提升新闻敏感度

    培养与形成良好的新闻敏感度,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才能第一时间内抓拍、抢拍有价值的新闻画面,才能在电视新闻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记者的创作能力。古人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因而,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关键在于日常积累和勤于思考。观察并不是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因而,电视新闻记者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电视新闻创作过程中,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积累。在新闻现场,电视记者要对拍摄对象、拍摄角度具有一定判断能力,才能以合理的画面构***、色彩分布表现新闻主题,捕捉到关键的细节画面。观察能力的逐渐提高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进而提高其对新闻对象、新闻线索及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更需要缜密地分析与判断,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新闻。

3 开展专项训练,全面培养与发展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电视新闻创作是一项实践活动,其创作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与训练活动中完成。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仅靠单独的写作训练和摄像训练将难以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为此,必须进行综合训练,是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训练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实践或训练基地,定期组织实习记者开展电视新闻创作能 力的训练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家充分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助,逐渐提升彼此的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然后,在具体工作中检验实践成果、检验自身的新闻创作能力,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4 结论

    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的培养和养成并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在长期实践活动和训练活动中养成。培养写作能力和摄像能力是培养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因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按照相关原则和要求培养循序渐进地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泳. 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六项注意.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3).

[2] 穆广田. 如何依据受众心理选择新闻角度. 新闻三昧,2008(6).

[3] 钟爱华. 浅谈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科技信息,2009(12).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5012634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电视新闻写作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电视新闻写作精选6篇.pdf

标签:电视   新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