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案例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3:18:39 阅读: 评论:0

科研创新案例精选6篇

科研创新案例精选6篇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1

关键词:烟草 商业企业 科技体系 建设创新 科研管理

中***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纲要中对烟草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构成,以及体系中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明确阐述。

2011-2012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处成立了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课题组,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路径、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和重点领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和规章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些成果和规章制度在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素材。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所形成的网络关系[1]。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五个子系统[2]。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包含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8个要素[3]。

从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烟草行业工商管理分开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在开展烟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上,烟草信息化建设、卷烟流通领域、烟草专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项目偏少。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项目开发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明显不足[4]。

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是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工作并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又包括了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分为烟草农业科技领域、烟草商业科技领域、专卖技术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烟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分为烟草营销管理创新,烟草销售供应链管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库和专家库建设等。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定范围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人才构成的开放网络,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和进行新的创新、传播与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在组成和功能上有部分交叉,通过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和科技创新机制的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体系内的组织与机构、科研力量、科技人员、资源信息、科研经费等要素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层次是否清晰、功效是否互补以及整体运作是否高效。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由多个要素的组合,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必须要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系中的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有效运行,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来说,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过程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衔接必须适度。因此体系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过程。

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建构立制、争取资源、重落实、强管理、创氛围”的步骤逐步完善。注重虚实结合,重点加强了保障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在路径选择上,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同一职能部门可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先解决,对于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后解决;对于流程清晰的管理先优化,对于涉及对象的管理后优化。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形成,重点以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完善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有显性效应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创新氛围,推动整体建设的开展。实践表明,通过较为科学的制度构建和路径选择,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知识成果保护最重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的有无、多少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了科技创新的程度[5]。烟草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知识产权战略,从顶层设计上给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烟草知识产权战略中列举了烟草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标志及植物新品种等。安徽烟草商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多种知识产权,如烟叶原产地、烟叶新品种、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程序、客户管理中的商业秘密、营销和品牌建设中的创新方法、销售模式等等。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科研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的著作权。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还规定,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求对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申请的专利等相关科研成果标注由安徽烟草资助标志等。

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四个环节。知识产权创造是源泉,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手段,知识产权的运用是目的。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知识产权活动的三个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这些环节,保障每个环节良好有序地运行。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的立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创新成果保护形式的选择与具体手段,研究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烟叶新品种的开发与保护,烟草流通领域的服务商标设计、注册与管理方案,商标权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商业秘密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电子烟务中的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和保护,客户名单和渠道秘密的保护等等都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展定期监管活动,检测侵权行为,在系统内部、项目资助方与承担方、系统与消费者等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工作[6]。综合创新体系的自身特点,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的实证研究,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科研项目管理建设

科研项目管理包括了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设,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体系结构,可为今后制定科研管理规定及具体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层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项目培养、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奖励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但要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提升竞争实力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才配置,构建评价机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激励机制在人才队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才跟踪管理及后备科技人才管理,不断提高系统内部人才的素质,优化人才的成长及发展环境。

(三)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烟草商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建设创新型烟草商业企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世界一流烟草商业企业至关重要。应该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创新工作,形成烟草商业企业重科研、重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市场营销创新

作为流通组织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就是通过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以使组织创新得以巩固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前导。没有不断的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组织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在我国对国外烟草企业逐步放开市场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和不竭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烟草商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核心动力,才能保证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为主要抓手,开展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以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科技活动的计划管理和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B.Carlsson,R .Stankiewicz.On the Nature, Function,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1):93- 118.

[2]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3):64- 68.

[3] 李庆东.技术创新能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5(9):8- 13.

[4] 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09(5):23- 26.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2

高教转型呼唤高校智库的诞生

高校办出特色问题已提多年,怎样突破高校特色问题的研究呢?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的研究实施,为解决高校这一难题找到了全新的“案例研究模型”。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的带动下,2010年7月以来,全国有48所高校纷纷申请立项开展高校案例研究,经过我们慎重研究,决定选择5所院校列入首届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试点,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其原因是什么呢?

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以来,对高校带来最大的冲击是转型,对于转型高校来讲,近10年来校区规模已扩大了,内涵也挖掘了,提高质量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是,那种自上而下布暑任务的行***命令、一刀切的做法,越来越不灵了。高校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通过特色院校的创建,开发和建设高校智库。

未来中国转型高校的发展,既要依据***策的指导,更需要依靠智库提供顾问服务,今后高校智库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智库的威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校内部的一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驾驭全局系统创新的能力。

总之,中国高校智库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是转型高校发展内在需求与大众化发展客观规律相交叉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不照抄照搬,原创中国高校案例新成果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教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应对高教转型、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项原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具有国际研究价值,将美国案例进行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20世纪80年代,自案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以来,我们曾把西方案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圣经来对待,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照抄照搬西方现成的案例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长达30年的中国案例研究实验,从此走出了一条管理本土化中国道路。

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突破了国内外案例传统的做法和范畴,拓宽了案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这标明中国经济崛起和高教发展需要案例研究,案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得到了新的发现。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兴起,也是中国从国情出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了中国高教软实力和中国高教道路。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之中,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和原创,就是在国际教育史上,也是一次大规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开创了国际高教史上案例研究的先河。

其次,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它对推动新教改具有全新的意义。案例理念被引入了高教管理,标志着我国高校案例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从企业案例向高教案例的转型;案例研究成为管理重要内容,进入高校管理微观层面,推动了高教科学管理的深入;特色院校案例也是推进新教改和建设高教强国的特区,具有示范的作用;高校案例为培训未来的教育家和管理学者,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特色院校应首先迈进知识品牌高地

怎样研究和提升高校特色呢?首先,应当从中国模式和中国高校发展道路的高度进行研究,将高校特色从专业特色的微观层面中***出来,将其上升到院校整体思维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院校创建是中国特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应当全面实施创建特色院校的发展战略。

我国要提升特色院校研究的战略级别,不能将其局限于普通教育学范畴。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相交叉、边缘和综合的科学,从系统科学整体研究更为迫切,特别要突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宗旨尤为重要。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重点是把高校案例的定义、规范、标准、流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宗旨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将“高校特色”提炼成为知识品牌,在这个框架下,案例研究方法就与高校知识管理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研究就能对特色院校提炼出来的知识进行起名、找魂和引路了,高校案例研究就起到了名符其实的高校智库的作用,使特色院校就真正成为知识品牌的发现者、拥有者和受益者,运用知识和软知本管理高校成为可能。特色院校的知识品牌其效应是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广泛的接收和承认,给他们在质量、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带来增值好处,突显高校的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高校案例研究提炼出知识的作用,不但能科学解释高校成功的原因,而且还能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战略的导航。

高校案例是新***领导追求科学的一种创新文化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动用的不是一般力量,而是调动院校领导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这是近10年来我国不多见的高校软科学研究现象。

在过去大众化10年里,由于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校领导的重心是“上项目、搞学位、弄专业、要资金”;而现在的新***领导,开始重视“知识、战略、人才、***策”。对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热情和自觉性,是来自他们多年积累起来创新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来自对过去成功所带来负面问题冷静的思考,是一种从过去“依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是一种“依靠单项方法向系统方法”的转变,是从称呼百年的校院长向新***领导新词的转变,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们对转型变化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总之,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不仅唤起校院长决策意识的增强,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萌发和响应,这正是高教新时代最核心的价值和创新之源。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3

关键词: 作物遗传育种学 科研 创新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和专业学校教师工作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工作首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和深化的基础是科研;其次,科研工作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反过来,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和深化的基础也是科研。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未来的科研提供一个好的人才队伍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学与科研,既有对立的方面,又有统一的方面。作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遗传的细胞学、分子基础,三大遗传定律,育种方法(育种与农业生产,种质资源与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等内容,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交叉渗透,使得作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同时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科研案例,适时地采用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方法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1.经典科研案例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将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经典科研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讲授到“绪论”或“杂交育种”时可以增加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介绍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我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研究员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介绍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农民发明家李登海的科研经历及成果。将这些经典的科研案例作为基本素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并对选择的科研案例进行剖析,将科研案例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对成果的讨论等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自然增强,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论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深刻,非常有利于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自身科研案例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物遗传育种学中三大经典遗传规律既是作物遗传育种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必须从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不同学科在讲授减数***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从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角度看,明确减数***各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是理解三大遗传规律和遗传物质变化的细胞学基础。为此,在讲授减数***这章内容时,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科研课题进行。一般高校从事遗传研究的教师选择课题的内容大多与染色体制片、杂交工作相关,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供试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果蝇、拟南芥、小麦、豌豆、玉米等,使学生在协助老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就会加深对三大遗传规律的理解。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科研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知识点寓于科研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科研案例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应用科研案例教学的优点

3.1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研案例教学本身就是经典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作的展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直观性,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就会愈发浓厚,学生的参与感愈发强烈。在讲授科研案例的过程中,从科研选题、研究背景、试验设计、试验过程到结果分析讨论等环节,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学生会紧跟教师的讲授进行系统的学习。科研案例教学与单一地罗列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前者显而易见更具有生动性,易于学生接受。科研案例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2有效扩大知识面的交叉性。

一个科研课题要包括方方面面的知识,科研课题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和可行性分析等很多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的,科研成果的总结、凝练和剖析囊括了相关学科的内容,是多方面知识的交叉、综合的结果。所以科研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知识、学科交叉性,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使学生认识到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广泛理论知识的积淀,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3.3有效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等土力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思***

1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满足特定社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增进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近期***学位办公布了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其中,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农田水土工程、市***工程、人工环境工程6个领域,相关培养单位可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参考此指导性目录设置专业领域。在2020年8月出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包括以高等土力学为主的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必须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高等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各类土工与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法、本构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确定、土坡稳定性计算、渗流与土体固结分析等。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之外,对工程经验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很高。但是一直以来,受资金、场地条件和传统思维等因素的限制,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存在着与岩土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于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章节,如现代土工试验的操作、软土地基固结及处理、本构模型的选用等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靠想象,缺乏与实际工程的有机融合,这难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列举几个工程实例是无法克服这一问题的,只有将系统、真实、典型的案例库资源与传统教学范式结合,才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对于相关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邵光辉[1]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需求特点,探讨了案例库的建设方法和应用特点,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提供参考。王迎超等人[2]针对《岩石力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了岩石力学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案及思路,可为后续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王超等人[3]建立了“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并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发挥了作用。孙建渊等人[4]分析了以WordPress网页开发平台与多媒体为基础的案例库开发技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法。蔡国庆、蔡靖[5,6]也分别分析了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改革体系。虽然上述教学研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等措施,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但是,目前国内全面具备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高等土力学案例教学资源库还不是非常丰富。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教学应用,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参考。

2案例库建设思路

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架设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收集、遴选、分类、案例数据库开发等。

2.1岩土工程案例收集

案例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一是通过企业设计与施工的实际岩土工程进行提炼与加工;二是课题组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依托工程;三是网络资源,包括期刊及学位论文中的岩土工程案例,可以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Web信息抓取从而辅助案例库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文档、***纸等资料的收集,也要尽可能收集现场有关照片及视频录像等信息。对于工程遇到的主要难题及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要着重收集,如针对深厚软土地基,需要综合采用哪些技术方法来解决哪类特殊问题,取得的成果对类似工程是否可以推广等。

2.2岩土工程案例遴选

2.2.1入库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入库案例及依托工程不是凭空编造的,要对案例进行客观的描述[7]。这是高等土力学案例库遴选案例的基本条件。2.2.2入库案例要具有系统性遴选的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需要,为了适合特定的课程章节而选编,因此每个入库案例都应具有教学目标,能有力配合对应的教学知识点。2.2.3入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遴选的案例要尽量依托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以及在岩土勘察、设计、施工和科技研发方面有特色的工程,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软基上大圆筒结构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填筑工程等大量涉及高等土力学应用的工程案例。这种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培养学生从工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7]。

2.3工程案例分类

岩土工程案例分类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一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所用的《高等土力学》教材,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要求,进行案例分类,并进行收集。二是按照课堂的教学顺序进行分类,如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思考案例。其中课堂引导案例要做到引人入胜,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本节课;课堂讨论案例要注重再现真实案例情境、案例问题的多解性,在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课外思考案例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综合采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提交学习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按照案例发挥的作用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库和科研前沿案例库。其中,基础知识案例库主要对高等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技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借助工程案例与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内容的生动性,加深理解。例如,现场平板载荷试验过程及方法、复杂本构模型屈服面的展示,可以通过工程施工影像、三维动画技术来模拟和展现。科研前沿案例库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热点与科技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因此,选取前沿的行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工艺***、过程框***、动画等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示给研究生,是建立高等土力学科研前沿案例库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研究生紧跟科研前沿,锻炼实践创新能力。2.4案例数据库开发采用Access数据库,开发高等土力学案例库软件系统。工程案例库的功能包括案例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充分满足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案例查询可以按照岩土工程的名称、修建时间、主要技术方法等进行检索。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整体构成是按照不同的岩土工程进行分类构成,主要包括工程的名称、地点、主要地质条件、结构类型、遇到的主要工程问题、采用的主要技术、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设计施工的难点、相关科技研况等。

3案例库特点与应用效果

3.1教学案例库主要特点

3.1.1案例库建设坚持产教融合、问题导向案例库建设团队应由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师组成,便于沟通交流、收集工程案例。而且工程案例从实际工程中来,坚持以解决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为根本,能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把案例编写和工程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案有机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3.1.2案例库建设实行案例研究与教学案例并举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开发建设宜按原创案例和现有案例并举的方式进行。原创案例立足国内企业,来源于工程实际,把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提炼为教学案例,争取提高原创案例比重。同时搜集国内外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把能充分反映高等土力学应用本质特征和具有普适性的案例运用到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同时要注意将这些素材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加以系统性编排和再创造,从而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高等土力学相关理论与应用条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8]。

3.2案例库应用效果

3.2.1有力贯彻课程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世纪工程的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决定建造到交付使用仅用时十天,这些工程奇迹都离不开工程师家国情怀的传承。同时,在这些工程案例中处处可见土力学知识的应用,从而使研究生感受到岩土工程科技的力量,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的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等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近年来,土木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岩土勘察材料的伪造、土工试验数据的乱编,对人民大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违背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实际工程中积极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工匠精神。3.2.2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高校和企业而言,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师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新模式,建成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3.2.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条件通过高等土力学的案例教学和成果推广,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将改变,教学技能和工程意识得到提高。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及资源互换,可以将零散的优质教学案例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建成内容齐全、便于共享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关键的基础。3.2.4紧跟工程前沿,提供科技研发指导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收集来自于工程实际和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随着工程的建设与研究的深入而更新。通过案例可加速信息传递,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求,掌握学科最新动态。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可为本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作为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校内实践、现场实习及今后工作的指导用书。

4结论

教学案例库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对于加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特点和应用效果分析,可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光辉.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47-49.

[2]王迎超,靖洪文,耿凡.“岩石力学”试题库与工程案例库建设思路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35-136.

[3]王超,张成良,刘磊,等.矿业工程研究生“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6-128.

[4]孙建渊,涂坤凯.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21-25.

[5]蔡国庆,李舰,刘艳,等.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93-94.

[6]蔡靖.基于CDIO的“高等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3):296-298.

[7]王志斌,安永林,岳健.隧道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8(51):131,152.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0-02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开始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1,2]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点是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和模仿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分类详细、有学术研究支撑等,著名的有百森商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等。[3]国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2002年才正式启动,近些年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创业训练计划、课程体系构建等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4-7]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汕头大学的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对工科探究式教学进行改革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的李浩君等人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方法。[5]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化程度不高,相关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尚未全面开展,对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改革,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工科类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征

1.教学理念

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8]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环节的重新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由于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又要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2.教学特征

深入研究与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征是提出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前提。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其总体特征具体如下:

(1)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专业课理论性强,涉及到工程建模、理论计算,学习难度系数大;课程内容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涉及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各专业培养方案都增加了部分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专业课,导致本专业课学时数减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实践性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2)在教学对象方面:高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二、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并注重与各相关专业与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联系。因此,讲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与原理,又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由于工科专业课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内容庞杂,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度和相关度、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课程教学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置,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基础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基本实验和参观实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要求掌握该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

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枢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对课程资源、讲授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提出来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那些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针对每门专业课特点,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过程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核心专业课,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外,还应把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竞赛等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偏重工程实践的专业课,应增加课程实验、参观实践和项目实训学时数的比例,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频,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

对工科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过程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旨在关注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坚持学习过程主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建立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小组团队考核等,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具体改革指导思想是:在内容方面,增加具有实践性且超出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涉及创新能力、技能操作、团队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形式方面,一部分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一部分采用开放性考试,把学生课堂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科研项目、各类相关竞赛等作为一部分考试成绩的评价内容。

三、改革实例分析

以佳木斯大学2013年评出的百门课程“包装工艺学”改革工程项目为例,基于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

改革前该门课程总学时5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4学时),改革后总学时不变,采用模块化思想,具体方案如下:

(1)理论讲授模块(占学时50%):国内外包装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工艺理论基础;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包装工艺专题研讨。

(2)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模块(占学时25%):案例分析包括药品泡罩包装工艺、啤酒灌装工艺、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工艺等;项目训练包括咖啡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和***苗产品阻热包装设计等。

(3)实验模块(占学时15%):卧式枕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工艺实验;真空包装工艺实验;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实验。

(4)实习与实践模块(占学时10%):北方佳宾白酒灌装工艺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改变以往偏重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冲击与振动防护包装工艺、液体灌装工艺等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关于典型包装工艺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个工程实例,将详细的包装工艺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归纳总结包装工艺设计的详细思路;针对众多的包装技术,如收缩包装、拉伸包装、贴体包装和泡罩包装等,采用分类教学法。

3.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含上课出勤、听课认真度和回答问题等);项目设计(20%);实践动手能力(20%);考试成绩(40%)。

四、结论

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专业知识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理论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提出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工科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已应用在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的改革工程项目上,以此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5]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6-420.

[6]王新荣,张霞,李小海,等.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10-111.

[7]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8]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6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43186343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科研创新案例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科研创新案例精选6篇.pdf

标签:科研   案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