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自主探究熟练地用加法算出乘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数学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算式卡片。
学具准备:珠子若干、纸船、练习纸。
教学重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能熟练地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发兴趣,复习乘法有关知识
1.师:小朋友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你最喜欢这部动画片里哪个人物?为什么?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2.师:羊群与灰太狼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看……
(出示课件)村长慢羊羊对羊群说:“我要去别的森林里上课,你们在家要好好复习乘法的知识,不可偷懒。”
师:我们来看看,喜羊羊带领羊儿们在复习什么乘法知识。
3.自主完成习题。
(1)出示复习题1,看***列式。
师: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可以怎么算?乘法算式中的2代表什么?4表示什么?在2×4=8中,各部分都叫什么?
(2)出示复习题2,读写乘法算式。
“开火车”形式读乘法算式,选择一道乘法算式工整地写在练习本上。
(3)完成复习题3,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
师:你能用画***的方式表示上面其中一道乘法算式的意义吗?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表示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怎么写出乘法算式的积?(看乘法,想加法,算出加法算式的和即求出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设计意***:在看***列式、读写乘法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等练习中互动交流,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也为下节课让学生用加法算式求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作铺垫。]
二、创设闯关情境,进行乘法逐层练习
(出示灰太狼抓到懒羊羊***)师:在大家复习乘法知识的时候,懒羊羊没参加,尽睡懒觉,这不,被灰太狼抓住了。他边哭边呼救,村长、喜羊羊等赶紧来救他。
(出示课件)灰太狼:没那么容易,我设了重重机关,你们要闯过我的所有关卡,才能救出懒羊羊。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羊群闯关吗?(愿意)
第一关,昆虫身上的乘法问题(教材第50页第10题)。
师:你对七星瓢虫了解多少?(出示七星瓢虫的资料)
师:看***,你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这些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第二关,送信(教材第50页第11题)。
(出示课件)灰太狼:“刚才的一关是小意思,算不了什么,看我的第二关卡――送信。要是你们送错了,嘿嘿,懒羊羊就成了我的涮羊肉了。”
师:一道乘法算式可以有多种描述方式。为避免送错信,咱们先整理一下,比如,哪些算式或说法可以写成3×6或6×3?
师:好了,现在我们对乘法算式理解得更透彻了,可以出发了。小朋友把邮件贴在黑板上相应的房屋下面。
全班交流,课件演示送信。重点说一说为什么3+3+5和4+6送不进去。
第三关,解决问题。
师:哇,这关好险哪!不过我们仔细观察,认真辨析,最终还是闯过了这关。接下来,请看第三关,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要求做4只小老鼠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和圆形,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得出,用乘法算式解决同数相加的问题更简便。
第四关,设计乘船方案
(出示课件)灰太狼:“哼,难的还在后头呢!”
第四关,设计乘船方案:12人乘船,要求每条船上坐的人数相同,你有几种乘船方案?
师:这关我们合作攻关好不好?4人一组,用12个珠子表示12个人,轮流按要求将12个珠子放在纸船中。每摆出一种方案,组里的记录员及时写在记录单中,争取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师:合作的力量真是大呀!你们通过合作设计出这么多乘船方案,村长还夸你们了呢。(课件:不错,不错!)
第五关,智慧城堡
(出示课件)灰太狼:“这么多关都闯过去了,看来我要使出绝招了。”
师:小朋友们,最后一关,第五关:智慧城堡,敢挑战吗?
[设计意***:创设闯关情境逐层进行乘法的练习,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思考,合作交流,情绪高涨。此环节设有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题型多样,内容全面。通过闯关激趣完成乘法的练习,能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出示课件)小朋友帮助羊群把懒羊羊救出来啦!灰太狼垂头丧气地说:“哎,没想到小朋友这么厉害。”
一天晚上,灰太狼又来到了杨村,结果喜羊羊出来了,说:“灰太狼,你抓不住我的”然后又用导弹炸灰太狼,没有想到灰太狼说:“喜羊羊,去死吧”拿出反弹镜,喜羊羊瞬间死亡,没有想到其他羊出来了,都拿导弹炸灰太狼……
看完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喜羊羊他一个人(羊)失败了,没有想到一群羊群殴灰太狼一只狼,那么又能怎么样?灰太狼一直不放弃不抛弃,现实中几乎没有人向灰太狼这样乐观聪明有耐力,哪怕编剧脑子进水不是要抓住羊时被石头绊倒就是关键时刻懒洋洋一个闪神避,可是现实中不是你是好人你就幸运,而是要靠聪明(所说的是大智慧),要是你是好人就能应付坏人那么就没有什么杀人放火案了,再说说大象,老虎,每次都倾向于羊,可见喜羊羊与他们的关系不是真正的友谊,而是有功利色彩的,好几次灰太狼没有惹羊还去欺负灰太狼,教育小孩子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并且带坏了小灰灰,再说一遍,你们一群打一只算什么本事,有种单挑啊,灰太狼搬家也不行吗还要用超能力找回就是为了和小灰灰玩(详细见懒洋洋外传),狼的孩子就是狼的孩子让他叛逆你们没有罪恶感吗?所以,输赢自古难料,没有什么正与邪,国漫老是正邪正邪的,可是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编剧导演除了骗小朋友和家长的钱外没有其他企***,所以注意:现实不是闹着玩的,不要被中国动漫(简称国漫)误导了,喜羊羊不是什么真正的正义,灰太狼也不是邪恶,他们各有各的原因,换成谁谁不想吃样啊,别像喜羊羊一样想办法就是一个动作,还自以为很酷呢!!!!!!
中关村二小(华清校区)四年级:张栩月
“思维外显”技术即“思维可视听化”技术,是指在课堂教学或模拟上课过程中,教师运用一系列***示声音技术把本来不可视、不可听的学生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变成可见、可听的过程。“思维可视听化”技术是对“思维可视化”技术和“思维可听化”技术的结合。
二、模拟上课中使用“思维外显”技术的缘由
一)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和症结所在,调整学习策略
我们平时都有这种感觉,对某些事物自己往往认为是知道的,但一旦叫你说出来或写出来时就发现自己还是不知道;对某些事物自己认为非常熟悉,但一再追问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熟悉之处。学生也是如此,如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学生都自认为对磁铁很了解,因为他们平时玩多了。他们自认为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是非常清楚的。教师提供的铁钉、铁片、剪刀、铁丝等会被磁铁吸引,纸张、木块、玻璃等不会被磁铁吸引,大家没有任何意见,意见相当统一。但对教师提供的铝片、铜丝意见就不统一了,有的认为可以被磁铁吸引,有的认为不能被磁铁吸引。学生这时才发现自己对磁铁的了解好像还不够全面,真的要好好学。对接下来的实验分类验证,学生就会非常认真观察和记录。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不安排实验前的猜测与交流环节,学生自己就无法知道到自己对磁铁的了解问题出在哪里。这里猜测后的交流,就是思维外显,只有思维外显,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和症结所在,调整学习策略。
二)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初始概念及转化过程,实行因“思”施教
实证意识、质疑精神、逻辑思维是科学素养的三大特征。教师在模拟上课中如果不用思维外显技术,对学生的初始概念就无法准确了解,施教策略是处在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定势中制定的,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过程也是教师强加的“拉着牛鼻绳,强迫牛喝水”的假引导过程。同样以上述的《磁铁有磁性》教学为案例,假如教师不安排学生实验前的猜测与交流环节,就无法了解到哪些学生的初始概念中认为磁铁能吸金属,哪些学生的初始概念中认为磁铁能吸铁,哪些学生的初始概念中认为磁铁能吸铁一类包括镍、钴)物质,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让这些学生说出实验前后不同的想法,也就无法实现“牵着牛鼻绳,弹一弹绳子,牛就能自己找到水喝”的境界,引领学生自己构建科学概念。所以说只有思维外显,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初始概念及转化过程,实行因“思”施教。
三)评委能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做出合理评价
模拟上课和真实上课不同,真实上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坏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反映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在模拟上课中,没有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些评委,模拟上课是给评委看和听的,教师是被考核者,此时的目的就不是让学生学得如何,而是让自己能在模拟上课中脱颖而出。
评委对教师模拟上课的评价往往是笼统、模糊、大致的,无法通过量化做到精确,如果采用了“思维外显”技术,评委就能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做出合理评价。
三、模拟上课中使用“思维外显”技术的方法与策略
模拟上课中使用“思维外显”技术的方法与策略就是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和“思维可听化”技术结合起来,变不可见、不可听的思维为可见、可听的思维。
案例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如在模拟上课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食物链的箭头朝向的画法时,就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听化”技术,使评委既看得见又听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的过程。
……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有狼、羊、草,你能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谁被谁吃吗?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其他同学画在记录单上,现在开始。教师将两位同学的不同画法画在黑板上)
第一位同学:草羊狼
第二位同学:草羊狼
师:请第一位同学回答,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生1:我认为羊吃草,羊要走到草跟前才能吃到草的,所以箭头应该向草这边。同样狼吃羊,狼必须追到羊才能吃掉羊的,所以箭头应该朝羊这边。
师:请第二位同学,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生2:我认为草被羊吃,羊比草厉害,所以箭头应该朝向羊;羊被狼吃,狼比羊厉害,所以箭头应该朝向狼。
师:第二位同学的这种画法还有其他理由吗?其他同学可以帮忙。你说。
生3:我认为草被羊吃,草到羊的肚子去了,所以箭头应该朝向羊;羊被狼吃,羊到狼的肚子去了,箭头应该朝向狼。
师:现在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画法,各自都有不同的理由。如果现在让你选择,你会选择第几种画法?为什么?我们全班同学举举手看。赞成第一种画法有几位?请举手,放下。赞成第二种画法的有几位?请举手,放下。看来,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第二种画法。确实,第二种画法更有道理,其实科学家们也是这么画的,那我们以后就统一用第二种画法,好吗?
……
上述案例中两位学生食物链箭头的不同画法,在模拟上课过程中教师巧妙地画在黑板上,就是教师用画简***法暴露学生的初始概念,使评委们看得见。带下画线的句子原本是学生的语言,教师通过转述的方式展现出来,评委们就听得见学生是怎么想的,有几种不同的想法。这样一结合,评委们既看得见又听得见学生的初始想法和思维过程,效果相当不错。
案例二:《身体的结构》
如在模拟上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1课《身体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一环节时可以先让一个学生当模特,学生观察后,用圆形、长方形等简单***形画出人的身体[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组成部分。教师巡视后挑选***1作为学生的作品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与讨论。经过讨论发现,有头、躯干、四肢就是少了颈部,其实这就是学生的 初始概念。再经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的发现,颈部是人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添上颈部画出***2后,了解到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将学生的思维转化过程用***画在黑板上,就是运用了思维可视化技术,讨论就是运用思维可听化技术,二者结合就实现了思维外显,变不可见、不可听的思维为可见、可听的了,评委对这节课的印象自然就非常深刻了。
“思维外显”技术能帮助评委和教师适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提高模拟上课的实效。教师只要用心去学习和使用这一项技术,一定能让自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俭.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外显——“说”与教法策略的实证研究[].新课程:教师版,20072).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为达到某一目标、任务所采用的经常手段和行为方式。课堂提问是各科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有善于探究掌握课堂提问艺术,苦心钻研、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效果,实用价值,因此就课堂提问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
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二、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质量,教师必须善问会问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
1、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2、问在矛盾处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
3、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学生们经过思考,为小羊设想了两种命运:第一种设想是沿着课文的原意续写课文。如:有的学生写道:软弱的小羊无力抵抗穷凶极恶的狼,活活被狼咬死了。狼一边喝着河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美的羊肉……
第二种设想是改变了课文的原意,描绘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有的学生写道:就在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种传染病,您千万别吃我的肉,不然这种病会传染给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放小羊走了。还有的学生写道:望着眼前这个凶狠的家伙,小羊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尊敬的狼大哥,您能让我在死之前再吹一首曲子吗?”狼想:你迟早都是我口中美餐,不妨就满足你的要求吧!狼点了点头。于是小羊拿起腰间的笛。小羊的笛声被树林里的猎人听到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此外,还可在文章的突出处、细节处、含蕴处、事物联系处、学生难懂处提出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1、给足五分钟的自由提问的时间。
四十五分钟的课,在课尾或课中给出五分钟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这对激发学生勤思爱学将有莫大好处。五分钟自由提问时间虽短,却不能小看它的作用,它对于启迪学生的智力可说是一把金钥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而且这种最及时的信息反馈,将给教师以启发与鼓舞,这不单是讲课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大胆利用学生的求异思维
《狼***腾》讲述的是一个在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陈阵对狼的探索,围绕它和狼的斗争和相处等情景展开故事情节,引发了他对中国的历史的探索——从秦到清朝,狼及和狼生存在一起的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影响;也触及了他对汉族、蒙古族,龙***腾、狼***腾,人性、狼性关系的思考。
此书最令我震撼的是狼过人的智慧,在山坡捕黄羊时,狼王用了欲擒故纵计,最后将黄羊一并捕获,而在此后蒙古族参加的许多战争中都运用到了狼捕猎时所用的计谋,而这些计谋又与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不谋而合;以及当陈阵和杨克一起去追母狼时,母狼竟然软硬不吃,不怕烟熏,“狡狐几窟”,显示出的更是团结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却不约而同地被运用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劳动人民所运用的地道战中;还有母狼为保护小狼所运用的“调虎离山计”,和为保护自己修“防空洞”,着实让牧民遇了难……这些智慧之举向我们展现的是狼的狡黠,机智,这种智慧丝毫不亚于人类,甚至还是人类的启蒙老师。
其次令我感动的是狼的不屈精神,在一次人、马、狼的混战中,狼暗渡陈仓,把马杀个措手不及,而人却拯救了马,牧人巴***用祖传的招数***——打狼的最凶狠锐利的武器——它的上下四根狼牙。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机敏等等一切的品性和个性,统统等于零,此后的狼就活不过几天了。而此时丧妻、丧子、丧夫、丧父的残口不会苟且偷生,更不会心甘情愿被人抓去做成皮毛大衣。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自杀——和马同归于尽,悲壮的死亡意味着更完美的新生,这是狼,是蒙古草原上的狼,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魂。
最后让我好奇的是狼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从汉人的天下,怎么就突然在宋生转折?契丹、西夏、女真、蒙古……他们是怎样踏着铮铮铁骑,冲破长城,踏破贺兰山,来到文明的中原?为什么统治者都变成了骑在马背上,没有修养,没有文化的少数民族?答案是:狼!在元代,中华民族疆域最辽阔的时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怎样创下这个举世闻名的***事奇迹的?答案可能就在狼身上。在狼捕猎野兔、旱獭、黄羊等动物时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等所表现出来的***事天赋是牧民们的好***事教官,是一本活的《孙子兵法》。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能将文明大国的中原打得片甲不留,支离破碎的原因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长性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从“目标发展性、过程生成性、感悟独特性”这三个阶段进行。
一、目标发展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教学。
二、过程的生成性
1、营造“动态生成――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进行知识学习外,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摇篮。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的“生成”。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成为课程的学主动构建者。
2、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谈谈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它太可怜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块肉,一不小心还被狐狸骗走了,我觉得这对乌鸦特别不公平。”执教老师听了后以后,表示赞许。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狐狸更让人喜欢,它聪明,爱动脑筋,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动脑筋,理所当然就不能有吃的。狐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听到这样的说法,执教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让学生坐下,这位学生觉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执教教师仅仅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没有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就不能仅囿于标准答案,囿于预先期待的答案和预设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动态生成――探究”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先让学生思考,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有关海边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最好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同学的讲述都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或具体地的复述,没有太多的新意。临到下课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急切地请求:“我、老师、我……”老师让他站起来,他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闰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爷一样,也是井底之蛙,他们之间知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少爷们虽然不知道海边的趣事,但是闰土同样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呀。城里的少爷们是井底之蛙,但同样有办法让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台电视机,让他多看看‘动物世界’;我还可以送他们一台电脑,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寻找有趣的内容……”这位同学刚讲完,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三、感悟的独特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要尊重学生个性,诱导质疑,激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发散性思维非常强,有时候的想法令成人无法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培养成人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课文的结束语是:“说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吗?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另外的结局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变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机灵的小羊往旁边一躲,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2:“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心,羊爸爸回来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顶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
生3:“这时候,一个猎人过来了,他开***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爱的小羊!”
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们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4225634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狼和小羊教案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狼和小羊教案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