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机制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3:08:33 阅读: 评论:0

科研创新机制精选6篇

科研创新机制精选6篇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 科研攻关 成果转化 机制

胜利油田钻井院钻井所,56名职工士7人,硕士20人。近年来,作为中石化金牌队,钻井所始终以推动石油钻井技术进步为己任,瞄准前沿技术发展,围绕勘探开发需求,建立永葆科技创新活力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卓越团队,培育科技奇葩,推广先进技术,形成了“科研-现场-科研”螺旋式上升创新模式,科研攻关水平始终站在国内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祖国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上奏出一曲曲慷慨激昂、精彩感人的科技增油乐章。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牢固树立人才兴所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把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卓越团队作为实现科研创新、加快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专业需要,结合人才年龄结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工作力度,着重引进重大课题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近年来,先后引进4名博士、9名硕士,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尊重人才价值需求,依托国家、中石化重大科研课题,搭建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舞台。引进的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863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

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育和提高,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全力打造“三支队伍”:打造专家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的领***人物;打造骨干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力***;打造青年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培养精通英语及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做好开拓国际市场人才储备。持续开展技术讲座、导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促进人才成长。鼓励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技术交流,开阔视野,启发思路。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贡献率收益分配、科技进步奖励等创新激励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新性,严格兑现各项人才***策,实行科技骨干待遇“五优先”,优先安排优秀科技人才承担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评审、成果鉴定等重要学术活动;优先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优先安排优秀科技人才健康检查或疗养;优先解决优秀科技人才承担工作任务所需设备、经费、资料等;优先考虑科研骨干入***、评选先进等。把培训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经费,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科研攻关机制,永葆科技创新动力

完善科研攻关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沿着既定的轨道快速发展。从科研源头做起,抓好课题立项,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技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是突出创新重点抓立项。选题立项坚持立足发展、引领发展方向原则,安排技术骨干对其最感兴趣的技术领域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在每年年底举办课题调研报告会上进行,从中优选出适当的题目进行开题申报,并对优秀的调研报告进行奖励。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抓制度。注重从优化机制、完善体系入手,完善各时期科技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和考核办法”,规范立项申报、课题运行及验收评定等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项目管理实行研究室主任领导下“两保、两定、两挂钩”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承包保计划任务按时完成,保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定经费控制指标,定项目组人员奖金控制指标;项目的验收与季度考核挂钩,项目考核与奖惩兑现挂钩。重点项目实行阶段重点跟踪和月例会制。充分利用石油大学、斯伦贝谢等高校、机构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研联动合作创新机制。

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抓文化。钻井所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良好***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鼓励大家发扬“亮剑”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事事围绕创新、个个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研究所,积极鼓励支持年轻人担当项目长或技术首席,鼓励科研人员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不可在墨守成规中无为。

3.形成成果转化机制,彰显科技创新威力

科研成果既需要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实践检验,又可以为钻井所带来保证持续发展的效益,保证钻井所走上一条科研产生成果,成果应用服务,服务创造效益,效益反哺科研助推创新的良性循环道路。

一是实践检验成果。经过多年的创新,钻井所先后形成了鱼骨状水平井钻井技术、复杂深井优快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等十多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内各大油田进行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中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使可开发油气藏厚度由原来的5米降到目前的不足1米。日臻成熟的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已经现场应用7口井,平均日产为相邻水平井的3倍以上。

二是成果攻克难题。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效益,因而钻井所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率。通过推广应用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科研成果,配套了一批先进的随钻测量仪器与工具,形成了以复杂结构井钻井工程设计、井眼轨迹测量及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累计完成复杂结构井1300余口,占胜利油田复杂结构井总数的1/5,多项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钻井所历时三年攻关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能更大限度地穿越油层,增大油藏面积,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和油气采收率。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2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亟需科技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然而,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本来属于不同的行业,因此,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科技型企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理论

1、科技型企业创新理论

同生命有机体一样,科技型企业由诞生、成长到成熟,再面临衰退,其发展会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蜕变期四个阶段。种子期是研发人员通过探索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设想,形成新理论、新技术和可进一步开发的成果的阶段。创业期是创业人员将研发人员在种子期研发的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成果,通过创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阶段。成长期是经过艰苦创业,顺利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并进入快速成长发展通道的阶段。成熟蜕变期是科技型企业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型阶段,体现为其规模能力各方面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是企业面临的第二个创业期,自此,企业将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循环。

2、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狭义的金融创新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体现在金融工具、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出新。从本质上讲,金融创新源于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从直接动因上看,金融创新源于***府推动、技术推动及规避市场风险和***府管制等。研究发现,新的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为金融服务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和对规避***府管制的期求助推了金融制度的变革;此外,规避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和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的目标催生了丰富多样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金融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顺利渡过艰难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并成功实现转型。金融创新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发挥融通资金、支付结算、集中分散资金、管理风险和提供信息等几大功能。其中,融通资金功能是其最根本的功能,金融创新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改善融资难的窘境;支付结算功能能够提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使得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具有存在的可能性;集中分散资金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调剂资金余缺;管理风险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降低其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高风险;此外,金融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有助于外界正确地认识企业,进而为企业和投资商、产品需求方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2、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具体而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金融机构改变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满足客户更多元化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得以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更丰厚的利润。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影响,技术创新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在多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三、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

在借鉴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出台诸多鼓励金融与科技结合的***策,涉及银行、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和担保等各个方面,各地有关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协调和难以充分互动。事实上,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与巨额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缺乏的矛盾长期普遍存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缺乏***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缺乏相应的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以及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科技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工具创新层面而很少触及体制性因素。鉴于以上种种,我国至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离散问题。

2、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的不断深化,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人民银行、***和科技部等部门从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各级地方***府也适时出台了各种文件。然而,这些***策和法规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执行力度有限,且激励机制和责任的设定基本属于空白,对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有效融合还远远不够。

(2)科技型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准确地把握企业风险状况,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地提供贷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主板市场因制度和门槛限制,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只局限于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板市场因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无法对处于种子期、创业期及成长前期的科技型企业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创业板市场则暴露出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市场投机盛行、高价发行导致资金超募而资金使用效率等诸多不足;风险投资因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和退出机制以及在投资方向、数量等方面受到的严格限制,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力度有限。

(3)***府功能缺位

近些年来,虽然各级***府致力于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因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相关***策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健全以及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二者无法有效融合。

四、完善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的对策

1、加快相关法制建设

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纳入法治轨道,在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尽量将可以法律化的***策法律化,充分发挥立法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中的作用,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突破长期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制度,最终实现两者融合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为科技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

(1)完善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的融资机制

理论和实践证明,有限的资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说总是稀缺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因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得其对融资的需求与一般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风险(详见表1),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体系满足其对融资的需求,同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规避和化解各种创新风险的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

在种子期,***府财***支持和天使投资等方式能够借助其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筛选,通过淘汰缺乏发展前景的项目而将资金集中至通过筛选的项目,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创业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则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专业辅导。在成长期,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组织形式为其继续提高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宝贵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人脉。在成熟蜕变期,科技型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能否提供有力支持,包括主板市场和银行间接融资等提供的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环境支持等(详见表2)。

(2)完善风险化解和补偿机制

一方面,由***府出资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税收优惠等各种优惠***策,有效分散和化解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高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研发科技保险新产品、建立科技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供专业和高效的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及提高科技保险理赔服务水平等,将科技保险运用到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并全面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提供风险保障。

(3)完善融资服务平台

首先,引入信用征信、评级和财务、法律、认证等中介机构及科技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等担保机构,合力构建完善的信用和担保体系;其次,集合社保、税务、法院等部门力量,通过汇总企业信息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个人投资者提供科技型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再次,吸取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促进会在信用信息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信用良好的企业倾斜并促进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最后,利用***府与科技、招商、财***等部门及金融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根据国家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方针和***策,通过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及发展潜力等,寻找优质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并及时地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实现科技金融的高效融合。

3、充分发挥***府的引导力

一方面,***府可以通过税收调整、贴息和补贴担保费等财******策,直接引导多层次金融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通过提供研发资金、***策性贷款等直接介入相关领域,进而间接引导金融体系的进入。另一方面,***府可以通过建设专业性担保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规范化发展,来降低创新带来的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培育科技项目运用于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注重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间的良性互动。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1

95)。)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0.

[2] 杨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5).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3

关键词:白马产业园;创新资源;市场驱动;合作机制

白马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以下简称“白马园区”)位于气候适宜的南京市溧水县,交通便利,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长三角地区突出的科教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水平优势为白马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白马园区为载体将地区科技、市场、信息等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是白马园区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将其构建成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关键。

1 白马园区资源条件分析

1.1 南京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状况概述

南京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一五”以来,南京GDP年均增长18.2%。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地方***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含***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资源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南京在农业科技资源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人才资源来看,南京农业科技力量很强,聚集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此密集的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从科研水平来看,南京农业在超级水稻研究、常规小麦育种、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动物重大***病发生规律与防制等研究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农业科技优势。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和较高的农业科研水平为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依托现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创新机制建设,支持白马园区发展,南京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南方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2 白马园区资源条件分析

作为南京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白马园区集聚了园区发展的多项优势资源。

1.2.1 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目前,已经落户白马园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正在洽谈并有明确意向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湖泊所、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资源开发局、河海大学、江苏省林科院等9家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类高校中仅居中国农业大学之后,其农业人才优势及科研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南京林业大学利用其在林业的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他科研机构都是直属国家或江苏省的专业部门,不仅掌握大量资金、人才等资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相当突出。

1.2.2 涉农企业

目前,已签约落户白马园区的企业单位有部级农业龙头企业――东方集团(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常力蜂业、沃德(天津)集团等3家。另外,南京绍兴商会意向投资1.2亿元建设玫瑰园,上海熙可携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蓝莓基地和食品加工项目。这些龙头企业的落户,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

1.2.3 农民

溧水县总人口为41.05万人,拥有劳动力20.47万人。白马园区所在的白马镇现有人口39 336人,有劳动力20 535人,农村人口11 679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 821人,占总劳动力的33.2%。近几年来,溧水县每年举办各类农业培训班20期以上,培训5 000人次以上,并已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园区内劳动者的素质。

1.2.4 农业基础

近几年来,溧水县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建成了特色林果、优质畜禽、有机蔬菜、特种水产四大基地,开发出黑莓、茶叶、獭兔、有机蔬菜、旅游观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 制约园区发展的因素分析

白马园区集聚了南京乃至全省、全国的优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由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制约了白马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市场驱动缺乏。脱离市场导致农业科研创新与生产需求相互脱节,导致白马园区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在科研、科技创新等方面仍然缺乏市场竞争,高校、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偏弱。白马园区建立之初,由***府划拨土地和主导建设,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和***策来吸引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入驻。白马园区的经营管理则实行***府部门领导、职能部门协调、企业自主运作的机制,园区自身只是日常运行管理和推动各主体在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既是生产的终端又是动力的源头,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于市场并最终依赖于市场,只有推动市场这个驱动引擎,各个科研、生产等环节的主体才能流畅地运转起来,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资源合作利用机制缺乏。由于白马园区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使得彼此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强。具体表现在:①资源重置,利用效率低。白马园区中的每个企业或高校都是***建设并且各自具备完善的功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导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②信息交流不畅。白马园区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一方面是依靠朋友、同学、师生等关系传递信息、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则需依赖园区主管部门的组织。各合作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有限,信息交流量不大,范围不广,交流不及时,难以有效地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需求信息,更无法获得市场、科技、生产等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的信息。③缺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指品种、生产方法等的创新研究,还包括前向的市场调查、后向的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过程。目前,白马园区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垂直合作,即各个主体依靠其优势负责整个创新链条的特定环节,而在同个环节上的深入合作还属空白,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东方集团的合作就是前者建设高新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负责研发,后者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负责成果转化。

3 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建立“双向”的资源合作利用机制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资源合作利用的角度出发,以“市场驱动”为目标,建立各主体之间的“双向”合作机制,如***1所示。

3.1 建设市场创新平台

针对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市场驱动的问题,建设市场驱动的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将农业科技创新由“***府推动型”转变为“市场拉动型”,真正做到让市场连接各创新主体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市场创新平台也可以作为合作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另一渠道,有助于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市场创新平台主要指网络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3.1.1 网络信息平台

网络信息平台用于上载与农业相关的各个机构的基本状况和科研情况、与农业相关的整个市场信息、农业各领域的最新动态等。该平台一方面连接白马园区与整个外部市场,便于园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另一方面连接白马园区内部各主体,增进彼此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3.1.2 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实体的服务支撑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专利处理、金融服务、孵化功能、价值评估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众多功能,直接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及农民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信息平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2 建立“双向”合作机制

“双向”指纵向合作机制和横向合作机制。“纵向”合作主要是指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主要是指同类主体之间的合作。考虑到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公共性质,这里主要研究不同的农业科研院校和机构之间的合作。

3.2.1 纵向合作机制

①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机构拥有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而企业拥有资金和市场优势。两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他们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两大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一是人才,二是科研。人才的合作形式有:高校科研机构开办培训中心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高校的一些与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系别可以针对企业开设课程,增强适用性;高校与某些相关企业合作,将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科研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关注成果转化和推广、共享收益。②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机制。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创新最终服务的目标。然而,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资金和对市场的了解。仅仅依靠农民,没有相应的***策支撑和企业带动,很难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关键在于依靠国家的***策引导和财***资助,实现企业的带动和市场化的经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推广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为目标,经过试验、示范、综合配套等环节,通过农户特有的技术扩散行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的推广,改变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与农户之间相互***、相互对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顺延加工和需求反馈。农民负责上游生产,企业负责下游加工、再加工和市场销售,两者分工协作,激活整条产业链,达到双收共赢。同时企业针对农民的需求反馈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不同类型农民的适用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③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的合作。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的合作重点在技术推广方面。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联合所进行的技术推广可学习“杨凌”模式即科技培训模式。通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和组织参观交流和学习,培训出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民,带动周围乡镇农村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2.2 横向合作机制

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源共享以降低成本,提高整体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①大型设备共享。大型设备共享的方式包括共同拥有所有权和相互交换使用权。共同拥有所有权:一些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涉及到同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可以联合申请购买,根据各自的研究能力和使用频率来确定所占的比例。相互交换使用权:各个大学科研院所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其他院所如需使用可以向中介机构申请,由中介机构与拥有方协商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向其收费。这样既减少单个院校购买的成本,又能作为设备的维护费用。②人才资源的共享。不同大学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人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样的合作一般以科研项目主导,针对一个课题集结各个院校机构的优秀人才共同研发推广,或者各个院校科研机构依据自身的优势负责农业科技创新的不同环节。③实验基地的共享。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的许多实验基地都有很强的专业性,通常利用率不高,可以通过转让或租赁来实现共享。例如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资源利用板块,统一收集需要使用基地的主体的信息和整个白马园区空闲基地的信息,由管理部门出面来为双方牵线搭桥,在转让或租赁的方式下实现实验基地资源的共享。④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载与农业相关的各个机构的基本状况和科研情况、与农业相关的整个市场信息,农业各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促进白马园区与整个外部市场的信息交流和园区内各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除此之外,白马园区可以开办各种正式的展览会、座谈会和专业学术沙龙等活动以及非正式的交谊会、餐会等等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就像闽台设立的高层论坛和杨凌开办的农高会一样,白马园区也应该由公共服务平台定期联合园区的各主体,邀请外界的各领域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举办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洽谈会,增进交流,开阔眼界,促进成果推广和转化。

3.3 ***府基础支撑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双重制约、产品大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府的支撑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府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另一只手。要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机制的作用,需要依靠***府创造支撑性的平台和环境。一方面通过倡导创新,加大投入和补贴,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中介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性;运行机制;研究方向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66-02

一、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义

协同创新中心与传统学术联盟有着显著的区别,并且在技术应用和拓展上具备十分显著的特点:首先它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和文化创新的传承中有着很强的约束性。其次它将大学中的创新体系作为核心地位,并且将高校的科技能力作为基础,在科学技术中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研究范围上更具备灵活性,并且在国家学术形式的构建上要为国家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具备更多的学习途径,在研究属性上起到了协同创新的作用,对复杂性和稳定性做出肯定的判断。尤其是随着“产、学、研”的出现,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来加强对运营机制的整合,使协同创新更加具有有效性。

二、针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整合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整体结构的复合系统来说,必须针对产出效益来提高水平,同时对不公开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任何内部运行机制都需要经历系统化过程的多个阶段和环节,且在不同的运行机制中还存在密切的连续性。所以要建立出完整的系统框架,对创新中的绩效等因素产生不同阶段的影响。例如以企业文化为例,它作为产出的软环境在创新中可以成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并且能够实现知识的增值性。所以针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来看,通过构建和协同可以使协同创新中心的卓越绩效受到影响。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需要一个多维层次的概念,并且在内涵和结构方面异常的复杂,所以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使其具备以下共同性。

(一)科学精神

根据科学本质进行研究,在求真和务实方面均有相应的本质,并且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要根据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进行研究。就目前的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方面来说,必须建立学术管理机制,但是在运行管理的支撑体系中要建立起服务意识,要为科研活动做出良好的保障。

(二)能够吸引相对宽容的态度

在项目协同上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不确定的决定,要考虑其风险性。但是对于有风险的项目要强调成果,并且在参与主体的过程中要对研究有着最为深远的研究意义。

(三)在机制治理上有宽松性

对于任何机制的制定必须有一定的宽松程度,并且在空间性和外在环境中能够自由,最大程度的降低对项目成员的干扰,使其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到协同创新的研究之中。这种研究形式在国外的协同创新中心中也被广泛应用,最大程度的对行***手续和管理环节进行精简,使科学精英在创新方面给予最充分的信任。

三、中心的运行体制设定

中心必须遵循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性模式,并且将能力创新作为重点,同时中心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大学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运营模式,要以大学和企业研究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其中能够合理依托大学进行有效的运营分析,并且加强模式管理。所以整个中心在运行方面要将组织管理、知识探索、人员管理放在首位。

(一)组织管理

首先中心和企业之间的研究协定都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形式为主,在支持行***上需要资金、设备、人员等。从企业在其中的研究形式上来看,大学和科研人员等成为合理的研究策略,并且在进取形式和研发中来看,企业实现更加具备研究型战略,并且从研究和开发形式上来看,在技术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研讨形式来完成多方面的活动,在信息获取中通过转移新技术和新知识来完成产业化的转变,同时我国在企业管理上也应积极的根据大学发展进行平台的打造。在设备设施的资产投入,以及人员投入中形成协同合作,同时促进科技经济的同步发展。

(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完成研究过程的技术性转接,同时要保证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高等教育和企业整合融资的关键,能够加快学术研究成果向经济效益之间的转换。在科学、技术、企业等方面提高协调性,使科技资源能够完成高度的整合,并且通过发挥优势资源项目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潜力,将复杂的工程研究过程,朝着科技型、先进型的方面进行转变,这样就能够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整体的管理定位上朝着整体系统研究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这也为多种行业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创新研究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进行支撑。研究创新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智力支持并且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学术上保持前沿的共同性,并且在整体战略研究上将整体中心的定位上作为底层的基础研究,在共同平台技术和顶层工程上保持多个管理层次。同时,能够围绕世界的溢流型,在产业研究上让产品开发根据中心的主体方向来完成,并且在战略制定的控制上保持合理的科技发挥职能,以及研发战略和研究计划的批准以及变更程序。

(三)人员管理

加强人员的团队建设,要保证核心部分的承重能力建设,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着重科技开发和研究,并且在创新形式上通过在大学和企业中选取优秀的研究人员来完成研究组成。在很多中心企业和大学研究上,都是通过个人形式来提高协同性的。对于研究策略来说,要根据研究设计在结构性上进行合理的补偿,但是很多单位不承担中心建设,同时很多核心性的研究都要根据单位的不同建设成为主要职责,同时,核心研发团队来自大学和企业等不同的单位,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并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保留这些人员。

四、在管理上加强经验流

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有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卓越的绩效能力作为发展动力,所以协同创新中心在运行上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经验,从而提高国际和国内的经验交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聘请顶尖的外国学者进行讲学和交流,并且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活跃学术氛围,积极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加强主体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应用现有的国际合作资源,并且与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性机构进行联合,可以通过导师互换来完成。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基金创新项目,并且吸引国外优秀的人才来根据协同创新展开研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完成创新服务。

五、评价机制及管理策略

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必须具备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满足高效运行和高质量的需求,在这其中管理策略和评价机制必须做到公平合理,以提高成员的主动积极性和利用均分作为管理基础。协同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前沿的一种体现,并且这种体现能够成为文化、产业等多种行业的领头羊。

协同创新的另一个层面是以具体运行模式为基础展开的,协同创新的整体性是通过项目的绩效考核而形成的。详细的说,我们要针对项目的完整性进行考核,并且将项目中的成员业绩进行衡量,并且在多个目标研究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在协同创新中心内容评价上要保证维度的正确性和创新性。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整体的运行效率。

六、在学习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协调和信任

协调和信任是保证创新研究成果方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协调和信任的影响下,研究成员之间能够消除机会主义性,并且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整体合作感,使创新协调过程相对稳定,实现有效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主体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强主体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是有效合作的“剂”,它能减少合作中的误解,为创新合作提供基础;第二,在协同创新主体选择时,应注意他们彼此的社会嵌入性,当两个合作主体之间社会嵌入越高,他们彼此的熟悉程度愈高,越有助于信任的产生;第三,要将产权和利益划分表现的更加清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研究成员之间的顾虑,还能使多种研究成果结成一个整体,并且促进相互信任。

七、结语

协同创新中心是制定产出目标的主要核心单位,针对其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且完善同创形式的运行机制,在相关的管理策略中提出服务性。其主要的研究范围如下。

1.要构建适合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管理模型,并且根据其形式提取不同阶段的因素。

2.要分析协同创新中心中的主要动力源,在利益分配中要对其合理性进行必要的选择。

3.针对多种企业性质要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分析,并且在协同创新中心的选择过程中,对兼容性和兼容能力进行合理的考虑。

4.保证文化构建过程中的科学性,同时提高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培养。

本文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不影响机制之间下的相互关系,望广大同行给予认可。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周叶.企业协同创新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态博弈与防范对策[J].管理评论,2008,(9).

[2]曹万里,缪桦,陈锦.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C].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3]王伟立,杨育,杨洁,王明恺.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建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5

 

***的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对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激励的概念和理论

人才激励是指通过各类有效的激励手段,引起人才的需求、动机和欲望,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寻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潜力,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人才激励问题,以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为代表,提出了很多富有见解的思想。孔子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主张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改变过去贵族世袭的用人体制。墨子主张提高贤才的***治经济社会地位,“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之爵位,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孟子把识人用人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主张对人才使用不论资排辈:“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韩非子重视人才选拔,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愁”。这些重要思想,为后世所借鉴,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制度,如先秦的征辟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科举制度。

现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对人才激励,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人才激励理论。一是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存在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二是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人在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起不到激励作用,称为“保健因素”。能够激励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大都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如成就感,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被称为“激励因素”。三是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归属的需求。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追求克服困难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成就感。权力需要是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归属需求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不喜欢孤单,渴望与他人交往和沟通。四是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力量,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量(M)=期望值(E)×效价(V)。“期望理论”说明了努力、绩效的关系影响激励水平的高低。五是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到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两种比较结果相等时,就公平,公平就能激励人。反之,就会使人感到不公平,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中国古代人才激励思想和西方人才激励理论,对我们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价值。做好人才激励,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四个导向。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充分考虑人才个体的各种需求,既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也要关注人才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二是坚持使用导向。为人才的职业发展、事业成功提供必要的岗位和平台,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人才作用,体现人才价值。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了解人才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给予关心照顾,帮助解决人才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其宜居宜业营造良好环境,四是坚持心理导向。关注人才的心理状态,通过奖励表彰、舆论宣传、联系关怀,激发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为其创新创造提供精神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激励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人才激励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对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人才工作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才工作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第一阶段(1977年-1992年),是人才思想***阶段。1977年,***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成为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1988年9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时期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人才地位不断提高。第二阶段(1992年-2012年),是人才管理加强阶段。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8月,***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2003年,***指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策不断完善,建立了制度保障,人才管理工作不断走向正轨。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是人才工作改革创新阶段。***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中央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坚持***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等等。2018年3月,系统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这些科技和人才工作思想,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的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二是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策法规,推动人才***策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才体制机制。建立“***管人才”的领导体制。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立了“***管人才”根本原则,提出建立科学的甄选、培育、评价和使用人才机制。2016年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出重大改革意见,构建了***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比如,1986年,《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决定》在全国推广,职称评定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评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职称评审条件,丰富了职称评价方式。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比如,1986 年,***《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把人员流动的规定放宽,鼓励科技人员合理流动。201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这些***策为人才流动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比如,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2016年,《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策的若干意见》探索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具体办法,让人才合法享有创新收益。

三是重大人才工程不断拓展。1995年,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此,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1995年11月,“百千万人才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截至2017年底,遴选部级人选5700余人。2008年12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正式实施,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截止2017年,已分13批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人才,有效弥补了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短板”。2012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对国内高层次人才入选对象,在原有支持基础上,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截至2017年,已遴选出2521名国内高层次人才。一些部委和地方也探索实施人才工程,如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计划”、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北京“海聚”、上海“千人”、江苏“双创”、无锡“530计划”等。这一系列人才工程为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为科技人才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人才社会地位。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1990年,***中央、***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府特殊津贴,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建立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优化***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十八大以来,人才投入年年递增,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投入强度达2.1%。2017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人才管理服务和保障不断加强。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各领域领***人才的活力和作用得到进一步释放,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发展。2017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稳居世界第2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科技人才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激励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但对照***的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要求,面对发达国家加强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人才工作和人才激励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够***。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确立,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把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人才工作还存在思想不够***、理念不够超前、思路不够开阔的问题。二是***策法规不够系统。现有人才激励***策体系中***策比重大,法律法规比重小。有关人才的法律条款分散在教育、劳动、知识产权、企业法等法律中,多以部委、省市的条例形式存在,层次性不高,缺少国家层面的权威性立法。法律法规内容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部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性不强,可操作性差。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现行的人才激励标准线条较粗,量化较少,激励机制作用体现的不够明显。人才引进、激励侧重于物质和环境,对人才的精神价值追求关注较少,忽视人才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激励工作不够深入。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制度性障碍,影响了人才激励的效果。四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缺少能够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少数引进人才的单位无法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出现“养而不用”“引用脱节”的问题,造成了“人才浪费”。一些单位科技人才缺乏职业发展通道,科研人才发展存在“天花板”,不利于科研人才安心本职,潜心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要坚持事业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并重,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是强化事业激励。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职业理想、赢得社会尊重,是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做好人才激励,应重视科技人才的事业发展,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坚持以用为本。完善人才职业发展岗位体系,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设置首席科学家或首席科学官、科技带头人职位,赋予科技领***人才相应的技术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给予科技人才事业支持和指导,帮助制定成长计划,为科技人才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鼓励人才成长,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加强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与研开发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人才承担重大项目及自主重点攻关项目,为科技人才成就事业提供平台和条件。促进合理流动。加快转变***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流动性。拓宽人才交流渠道,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策措施,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二是强化物质激励。科技人才一般具有超越普通人才的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物质报酬被视为衡量科技人才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合理设置薪酬。建立市场领先型薪酬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分配办法,提高科技人才基本工资和奖金补贴。健全绩效评价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加强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通过给予员工一定股份,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承担风险,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建议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股权激励,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促进成果转化。运用市场化方式实现对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充分激励,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鼓励科技成果转移,加强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激励,确保科研人员合理分享成果转化收益,获得奖励和报酬。

科研创新机制范文6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

一、科技型企业发展及其原始创新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

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数已达到40多万户,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30多万户。中国科技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了一席之地,科技型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12%,缴纳税金占全国的13.2%。科技型企业是扩大社会就业的又一主力***,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发明专利占全国的2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12%。然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国家***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2.7万家有一定规模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倒闭,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代表的软件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5 000多家,有2/3的软件企业面临重整。

二、科技型企业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科技型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多为技术引进型企业,一些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维持的边缘。大多数科技型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模仿,有的甚至构成侵权。

(二)中小企业本身的技术因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后进国,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果它们要通过原始创新在技术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投入来进行原始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到,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巨大使企业对原始创新望而却步。

(三)资金不足

首先,国家的财***科技拨款中绝大部分都是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大型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银行信贷***策偏重于大型制造企业,银行普遍认为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策并未倾向它们。

(四)缺乏创新的外部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也是影响企业不愿投入进行原始创新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18%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曾被侵权,只有4.41%的企业对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策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有65.67%的人认为“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

(五)原始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

(1)***治风险,如国家***局发生变化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的新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国家产业***策的调整变动给原始创新活动带来困难等。(2)社会风险,如企业研制的新产品与销售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向冲突,造成销售失败。(3)市场风险,指原始创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得不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无法收回创新的投资。

三、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的内涵界定

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它体现了企业创新投入中的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包括***府财***投入机制与管理体制、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机制以及建立多层次市场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的形成主体主要有***府、企业、金融机构、私营非盈利机构等,其中,***府和企业是投入的核心主体,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的客体是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

四、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的优化

(一)转变***府对企业原始创新的财***投入机制

转变***府对企业原始创新的财***投入机制,首先遵循国际科技投入管理的新趋势,可以借鉴采取集中协调型企业创新投入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是“统筹协调***策、统筹配置资源、归口管理预算”,这种集中的体制强调“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其次是***府要借助商业和金融运作方式,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行投入机制创新。

(二)建立企业原始创新的长效投入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无论是选择何种技术来源,或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资金。建立企业创新的长效投入机制,就是要企业自觉地增加并将主要资金投入到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去,使企业逐步进入自我开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途经。

(三)建立社会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机制

首先,要健全商业银行对科技星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差别化和标准化服务。其次,可以考虑筹建***策性银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最后,还需要充分吸收包括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居民个人捐赠、企业捐赠和海外捐赠及投资等方面的社会资金进入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社会支持,与***府的财***投入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构成合力,从而形成一个以财***支持为引导,金融贷款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为企业原始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

我国在科技投入上固定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设备很好,但缺少优秀人才,导致了设备的闲置。自主创新的竞争本质是人力资本的竞争,为此,应创建知识与财富同步的激励机制,吸引科技型人才,给予他们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薪酬和待遇,实行成果分成和股票期权制度。通过本土培养与国际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集聚一批较高学历、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37136343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科研创新机制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科研创新机制精选6篇.pdf

标签:科研   机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