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研究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3-08-24 13:05:38 阅读: 评论:0

教学科研研究精选6篇

教学科研研究精选6篇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1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书馆等公共***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陈国岩(010-62782405)。

“十一五”部级课题中期检查评估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在烟台召开了中期评估培训班,总课题组刘雍潜组长布置了中期评估工作,李龙教授作了如何开展中期评估检查的报告。华南师大徐晓东教授代表子课题作了典型发言。

以此次培训为标志,中期评估工作已开始,中期检查评估通知(教技协[2008]10 号)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子课题组的邮箱。未收到通知的子课题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电子邮件:。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2-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府不断加强对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力度,以期望更加均衡的提高我国国人的素质,平衡各个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给我国生物科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教育抓起,借当前我国***府、各个地区重视教育的助力,对生物科学中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生物教学体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二、生物科学研究对当代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对生物科学进行研究对当代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促进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我国近年来提出的课改的核心就包括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一项,而生物科学作为科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了过多的低效教学、缺乏创新教学,甚至是一些无效的教学。只有改变这些行为,才能促进新课改的充分落实。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生物科学研究的关键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作者发现,提倡科学研究的课改内容使得当前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不断增加,教学难度也不断加大。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生物课程体系教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等科学科目的兴趣,有效的生物科学研究式的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生物科学研究式教育才能够实现生物教学的真实目的,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三、科学研究中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的困境:他们知道教师为他们设置的目标,但是却并没有直接背告知如何实现目标,他们也没有实现目标的经验,从而就使得被告知目标(或是被提问)的学生形成一种迫切希望找寻合理途径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发现,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的提出某些新颖的观点、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唤起学生自我***思考的本能。但是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有效情境时也应当注意不要走入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1)创设的情境过于单一,使学生思维陷入死胡同;(2)情境的设置过于模糊,偏离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具有以下特点的情境如下:(1)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例如教师设置的情境,“酿酒的过程是先将米饭煮熟,放置待冷之后,在其中加入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添加水搅拌均匀,然后放进密闭的容器当中,调整环境温度并控制其稳定,十二个小时之后,米酒就制作完成。”接着教师这样提问,“请问酵母菌和曲霉菌在酿酒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实则是想要学生将教师刚才提供的酿酒过程进行再次的回顾,并根据上下酿酒环节的联系去思考这些菌种在酿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情境符合生活化的思维过程,例如:钥匙丢了,怎么去找?一般寻找的办法都是去回忆今天自己出现过的地方,然后回过头去寻找。(2)创设开放的情境;(3)创设具有多层次的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

四、科学研究中有效课堂组织的研究

通过作者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作者发现科学研究中有效课堂组织是影响生物科学研究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者首先以所在学校为例,研究课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小组的构成缺乏灵活性,例如:优秀学生与成绩一般学生往往影响了分组情况,为了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座位不能够频繁调整等;(2)每一个课堂小组内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合作。生物科学课程的开设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年纪较小,不具有协调组织成员的能力。并且年纪较小学生思维不集中,很容易探讨到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的问题。例如:教师问,“鱼是怎么呼吸的?”学生A回答:“我家有两只金鱼”、学生B回答“我不喜欢吃鱼”等等;(3)课堂小组内部缺乏公平性。

因此,为了更好提升有效教学行为,就必须处理好科学研究类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分组研究模式。在对学生分组时,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便于问题的集中讨论;(2)小组人数不要过多,三到四名学生最为合适;(3)采用不固定的小组,或者是小组成员主动相互结合;(4)教师应当发挥组织作用,创造研究讨论的和谐氛围、轻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5)明确分工,及其目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府和***门对教师团队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借此契机,提出有效改善现有教学模式、行为的些许方式。作者通过对科学研究中有效情景创设的研究、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有效课堂组织的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对生物科学研究中有效教学行为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3

当今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已席卷世界,我们既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不仅代表在经济、***治、文化等领域,也突出地表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领域,而产业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效益的后显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先行。因此,要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必须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园突破“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研究目标

1. 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

2. 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1. 引导幼儿学习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索与发现的兴趣,从而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变化的规律。

2.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

3.幼儿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习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反思时间――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探索,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我园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以科学发现室、小蔬菜种植园、小动物饲养角、室内自然角等,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我园每位教师的专长,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制作学具、教具,供幼儿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科学创新。

2. 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有动物、植物、空气、谁,气候与季节、岩石与矿石、力、声、光、电、小实验等,我园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抓住我园的优势,有效利用高校、社会和家长的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注意结合季节特征设定课程内容,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发、创新。

如在教师和幼儿谈话中,发现大多数幼儿经常问恐龙长的什么样?它有多高?岩石是石头吗?动物都有哪些本领?……为此我园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到地质博物馆参观恐龙化石、触摸岩石与矿石,聘请专家为幼儿讲解;观看动植物园动物表演等。

3. 拓宽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科学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拓宽科学教育的思路,将教育内容融于一日生活之中。注意发掘幼儿身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增加科学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幼儿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等等,教师都要随时随地以科学角度解答,也要随时启发幼儿思考。而在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活动时,教师也注意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如绘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注意颜色的变化,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颜色;玩沙、玩水、搭积木时他们也都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班里的科学发现区中,植物的发芽记录、昆虫标本、品尝自己种植的蔬菜果实,无一不在告诉幼儿一个真实的生态世界,使他们明白其中一些简单的生物生长、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道理,并从中体会人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学习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在这种生存的教育中体验一种危机感,而这种意识的建立对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大有成效。

4. 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转变

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态度的转变。多数教师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材料,及时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发现,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科研团队 学术带头人 科研成果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愈发突出,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需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以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需确保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更体现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单个教师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①特别是在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的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尤为如此。要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借助科研团队的优势,整合科研方向,形成团队特色,营造创新环境,②③④形成合力后才能与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中成熟的科研团体开展竞争,争取资源,谋得发展。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团队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因而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在该阶段能让各方均能接受的组建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1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组织有序、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将使得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科自然交叉,不仅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交叉创新点,还可具备解决与团队研究范围相关的各种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而,优秀的团队既能为个体研究提供思想的源泉,又能服务社会、辐射社会,最终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发展。虽然科研团队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不管是在组建过程中还是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自组织”属性⑤,缺乏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⑤⑥⑦团队构成单一⑧等。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在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研究方向不明确

研究方向是团队组建的目标。研究方向不明确,就像在黑暗大海中行驶的孤舟,最终只能沉没于大海。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既需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成果能服务于社会,进而获得效益,确保足够经费支持,促使研究团队发展壮大;又需形成自身特色,不与其他院校科研强项相冲突,能在竞争激烈的研究环境中另立山头,取得成功。

研究生队伍规模的扩大以及迫于科研压力,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囤积了大量青年博士,但因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并未确定研究方向,由此导致引进的博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难以形成合力。之后学校资源的再分配,又受制于当前的评估制度,常以项目、论文为判断标准,或采取平均主义将有限的经费分摊到每个人头,或将经费向暂时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个人倾斜。以上手段,都将导致研究方向更为多样化,加剧科研单干现象。

1.2 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是促进科研团队有效运转的催化剂。办公场地、仪器设备、对外交流、办公用品与设备、团队成员工资等均需要经费的支持。有了经费的支撑,再加上学术带头人的正确领导,团队凝聚力、号召力才会急剧上升,从而加强团队的战斗力。但处在教学研究型初期阶段的大学,经费缺乏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地制约着团队的形成。

1.3 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灵魂,亦是科研团队组建的基础。在人品高尚、学术一流、学术资源丰富的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团队成员相信跟随带头人开展工作会取得比自己单干更为优越的成果后,自然会紧密地团结在带头人周围,认真听取带头人所给出的建议、意见,进而可确保自己研究工作在团队研究方向的范畴之内;反之,当成员意识到跟随一位学术带头人开展工作后不能或者较难取得较大成就后,则会单独开展自己的工作,而放弃与学术带头人的合作。

1.4 现有制度,助长单干

现有的各项制度,如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规则均对个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需作为负责人的项目才能在各种评定中认定有效,而论文则仅第一作者论文有效等等。在此制度下,科研成果的归属则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中,功成名就的准学术带头人往往不愿意去趟这浑水;而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而言,受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限制,经常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导致在科研团队组建之前就出现分歧,因而组建科研团队也失去其可操作性。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办法

综上可知,在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组建科研团队受制于以下几大因素:(1)研究方向不明确;(2)经费缺乏;(3)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4)科研成果的归属难以确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缓慢而有效地组建科研团队。

2.1 凝心凝力,确定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

无论是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作为其二级教学单位的学院,若想谋得发展,重中之重是整合自身资源,确定若干研究方向与相应的学术带头人,进而组建起相应的团队。在此过程中,学校(院)领导需积极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的确立应遵循以下两条主要原则与一条辅助原则,两条主要原则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以此原则确定好研究方向后,再确定相应的学术带头人。然后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宣传,吸收一定量内部资源后,再适度引进对口的研究人员。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受制于学校名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难在短期内从外部聘用到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因而,对于大多数处于该阶段的学校而言,学术带头人宜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

2.2 院、校资源向团队倾斜

资源特别是经费资源,是确保团队正常运转的催化剂。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组建科研团队,要让一群关联不大的研究者们聚集到一起,仅仅依靠“自发”、“自愿”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催化。而院、校通过对手头资源的再分配,则可形成很好的激励,促使团队的顺利组建。

如将办公室等资源分配到团队而不是个人,通过对办公地点的划分,将志趣相投的研究者们聚集在一起,则组建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团队。该团队的作用不容小觑,既可在心理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团队的形成;又可给予团队成员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大多数教师均无固定办公地点),由此导致其产生跟随该科研团队能获得比自己单干更多资源的心理暗示,因而加剧其对于团队的认同感,促使其研究方向更为接近团队发展方向。

而对于经费资源,则可将项目经费分配给学术带头人,学术成员再以项目的形式从学术带头人处获得资助。如前所述,取得一定成绩的准学术带头人不愿意培育学术团队,根本原因在于其无法从大量精力付出中获得足够回报;而对于青年研究者,则因受制于金钱、职称评定等压力,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一矛盾可通过院校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缓解。学术带头人借助院校一定量的经费资源支持,以项目形式合理分配后,让年轻研究者们各自完成一些研究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年轻研究者获得一定量的金钱、论文和项目等在当前情况下切实需要的名利;又可以让学术带头人获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积累,假以时日,必将获得具备解决生产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科研成果,实现团队与学术带头人的双赢。此良性循环形成后,则可使团队以“滚雪球”的模式向前快速发展。

2.3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

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组建科研团队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第二部分所述,如果经费充足,按照第二部分的解决办法,则科研成果的归属不是问题。但对于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经费很有限,想借助院校有限的经费来完全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需探讨新的途径。处于转型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因而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孕育团队科研成果,促进团队内部融合。

可以以团队或学术带头人为主体招收若干研究生,团队成员组成导师组,再由各成员负责指导具体的某几个研究生,开展与成员之前研究方向相关且与团队发展方向一致的研究内容。然后建立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⑨不仅要求学生定期报告其一段时间所取得的研究成绩,亦要求团队成员报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工作计划等。这样不仅促使团队成员与研究生更为快速地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可有效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加速团队成员间知识的交汇融合,以此发现新的交叉科学问题以及凝练出更为客观合理的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可以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

在良好、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下,通过3~5年的积累,不仅可以培育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研究生,而且通(下转第99页)(上接第78页)过研究生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必将取得一定量的可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科研成果,由此导致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使得前面谈到的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迎刃而解。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在培育出有用研究生的同时,还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仅能通过学术报告制度促进更为客观合理团队研究方向的形成;还能获得团队科研成果,有效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3 结论

通过分析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根据三条原则确定学科方向:两条主要原则分别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同时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方式,通过资源倾斜、***策要求等手段确定具有较高学术与道德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5

关键词:实验探究研究性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而实验探究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验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和创造能力。科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学科,它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科的实验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潜在因素。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动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在学生们的心头油然而生,让他们爱学爱想。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再加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促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维,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之前,先做一个小魔术:在一个“空”矿泉水瓶内加入学生取来的自来水,塞紧瓶盖后,让学生震荡,发现瓶子变扁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很高涨,必定会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接着学氧化碳的溶解性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学习电动机时,先做电动机通电转动的实验。学生感到很惊奇,通电后线圈为什么会动呢?学生脑中有这样的问题是人的天性。还可以试着把磁铁拿掉,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电流大小,都会吸引学生去深究会发生什么现象及原因。

二、多做探究性实验,少做或不做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最后达到验证某个科学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虽然与课本内容很容易结合起来,但由于其重结果、轻过程,并且把学生的主动性置于被动地位。而探究性实验则从科学实验的特点出发,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还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如验证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实验,就让学生在讲台上做:先是淀粉碘蓝实验,后对叶片进行酒***浴加热脱色,再对叶片进行碘蓝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操作,把实验的主动性完全交给了学生。只能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实验现象是真实可信的,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实行变量控制法,即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有说服力。实验设计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即“问题——理论探究(假设)——实验操作(证明)——科学推论(结论)。”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时,必须先要设计好如何来体现磁性强弱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用大头针较好,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的多少可以数出来,能较直接地体现磁性的强弱。虽然细铁屑也可显现,但不可数,不能做定量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接着做主要的实验了。又如浮力问题的实验:先要设计如何做,做的过程中应记录哪些数据,实验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往往还要进行对照实验,最后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这点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如点燃的酒精灯翻倒导致实验桌燃烧、制取的氧气量不够、检验氢气纯度时的爆炸等,都必须要有预案。学生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遇事冷静、沉着。即使真的出现不该发生的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

四、加强实验后的合作与交流

实验完毕,兴趣消退,这是青少年“善变”心理的基本特点。要想巩固探究实验的成果,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后继工作,即加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在实验后,需要在练习中消化、熟练和巩固。教师要巧设、编选实验训练题,以几分钟即可完成为宜。要做到:①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要求每道题目要联系一项或几项基本知识;②典型,有代表性、启发性和联系性;③有一定梯度,思考性强。教师对课堂练习要有讨论、评议。更要讲清审题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从而对实验知识的扩展,总结和提高,它真正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科学实验要遵循实而小及情趣性的原则,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他们的研究冲动。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兴趣入手,确定学生实验课题的范围。如“自制发电机”、“酸碱性试剂”、“自制干湿球湿度计”等。采取“自设方案——讨论——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展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加强了兴趣,为它们发展智力提供了动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新课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教学科研研究范文6

学校案例:

北京市育英中学

2015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共同支持育英中学发展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在育英中学加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校牌,将学校作为教科院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教科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育英中学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和智力支持,在队伍培养、资源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不断探索构建科教一体化的学校发展模式。2015年,教科院成立了实验校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指导,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帮助学校梳理和确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科研支持的着力点。在教科研支持中,把教科院的高端智力资源首先作用于教师,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1.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关注学生有效学习

教科院专家团队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为主题,先后进行六次覆盖全学科的教学视导活动,听评课总计达到222节,覆盖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员们每次听课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评课,并以学科为单位向学校反馈听课意见,提出改进建议。专家评课时不仅关注教会学生什么,更引导教师关注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主空间;不仅要看教师是否讲清了知识,同时更要看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被学生接受;不仅看课时内容的完整性,更要看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有效性。学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主讲、探究、评价)的备课、评课运作方式,两年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诊断研究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成为了教学工作的常态。

2.专家进课堂,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两年来,教科院学科专家走上讲台,上示范课 11节,为学生开设各类学科讲座15次,为学生做学科学法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的策略。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也把有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拉近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每一次思想与方法碰撞的过程,都是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生发的过程。

3.让科研走进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

2015年开始,学校与教科院专家着力于研究把真实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一体化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市区级课题。这些课题大多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在教科院专家带领下,重点开展的学科科研课题紧密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导向,力***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4.建立学科工作站,发挥资源辐射作用

2015年3月,教科院在学校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和物理学科工作站。学科工作站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由教科院学科专家领衔,由学校学科带头人主持,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教科院专家团队带领联盟校乃至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师开展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立足学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科团队整体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3537634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学科研研究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学科研研究精选6篇.pdf

标签:教学科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