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扩张镇驻地建设中心,发展临城综合经济和程东工业经济两大区域,搞好市区东外环路及延伸线、省道海线、市路柴线三条道路两侧规划开发,发展机械加工、房地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种养特色农业和山林开发及旅游五大产业,重视发展临城物流产业、繁荣城乡商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一产,做大做强二产,积极发展三产,用重点项目建设拉动重点区域发展,用重点区域发展完善发展框架,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挥临城优势。按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积极进行拆迁清偿和旧村改造,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特色产业,先后规划建设了坊苑社区、金运小区、紫景花园、东苑社区、福来美景、文汇花园小区等居民住宅区,开发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米,已有8000多户、22000多名居民入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注重工业立镇。积极实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带动战略,临城综合经济发展区域、程东工业发展区域与镇驻地建设遥相呼应,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现拥有各类工商企业350余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有机玻璃、档案装具、塑料制品、纸制品及印刷、木器加工、皮革和草艺品、建材化工等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注重临城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稳固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开发,2万亩水果、1.7万亩经济林、1.5万亩大姜、1万亩植种、5千亩瓜菜基地和12处养殖小区等“六大高效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不断巩固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由”牌大姜、“天赐宝”牌苹果等农产品名誉中外,以肉食鸡为主的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是“省级牧业强镇”。特别是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天赐宝物产有限公司、利食品有限公司、六和饲料集团分公司、太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镇“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的十七大、十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攻坚突破、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进一步***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总揽全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开放层次,立足本镇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全面实施“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立镇,商贸活镇,改革开放强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坚持原则
1.坚持突出发展主题。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挖掘国民经济增长潜力,以发达地区和周边镇区为榜样和对手,在影响全市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上求得突破。
2.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在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做文章,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外向度,促进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植主导产业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4.坚持实施“科教兴程”战略。把眼光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人才资源的培养上,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5.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围绕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生活质量改善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6.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民主,反腐倡廉,打击犯罪,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巩固社会安定。
(三)目标展望
要以打造城东新区为目标,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全力打造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新。
1.经济更加繁荣。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搞好科学规划,建立以大企业为引领、产业相对聚集的专业化特色园区,推进品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取到2016年,镇级财***收入比翻一番达到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8%(可比),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亿元、11亿元和10亿元,年均增长14.2%、12.9%和13.4%,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16:44:40,全镇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群众更加富裕。以城带乡、以企带民致富效果明显提高,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土地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更多家庭拥有自己的产业,家庭存款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在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部分村庄向富裕阶段迈进。到2016年,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90%的家庭拥有汽车或摩托车。
3.城乡更加文明。夯实文化根基,讲究明礼诚信,叫响“诚信”品牌。倡树文明新风,广大群众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善待亲人,在岗上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安循序有较大改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村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创新社会管理,民主化、制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案件减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镇重点企业情况
1.东一粉末冶金制造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市镇蒋家村东、海路以南,项目投资人蒋志亮先生,在大庆市有大庆市德汇汽车配件经销有限公司和大庆市中德汽车经贸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车辆及车辆配件、纺机配件经营方面拥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立车辆配件生产基地,筹资在市镇新建“东一粉末冶金制造有限公司”。项目投资人根据国内车辆、纺机配件市场的需求及原企业已拥有的销售渠道,在市镇蒋家村村东征用土地76亩,投资9600万元,新建厂房3.37万平方米,设计四个车间,主要生产车辆、纺机零配件,年产量3000吨,全部供给原有客户。项目风险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总投资1.2亿元,资金全部由投资人蒋志亮筹集。现该项目已完成投入1300万元,完成了项目立项、环评、土地等各项审批手续和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拟于2008年3月正式开工,2009年12月建成投产;其中2008年投入3000万元,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装备生产车间两个,再于5300万元,按规划完成生产性、生活性等各项建设任务,项目全部竣工。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年产车辆、纺机零配件3000吨,预计年销售收入6250万元,年利税1600万元。
2.省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该项目由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村南、海路北侧。项目占地136亩,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共建设安装4条生产流水线,年生产固体泡花碱20万吨。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2.6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预计超过3亿元,产品产量达到22万吨左右。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强规模,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扩建,占地40亩,总投资4600万元,新建1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一座,新上固体泡花碱生产线一条。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12月完成车间建设和设备安装。项目投产后年可增加固体泡花碱产量10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320万元。
3.利食品有限公司。利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镇***府驻地村南,是中日合资企业。该项目始建于2000年,注册资金50万美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员工80人,资产总额950万元。公司主要生产辣椒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2011年,年产辣椒粉650吨,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利税201万元,创汇379万美元。2010年,该公司提供土地,引进日本美水株式会社,独资兴建“美水()净水器设备有限公司”项目,于2010年3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2011年6月开始营业。这是日本美水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净水器设备生产厂,其产品经卫生部质量认证,目前已先后在上海和设立区域总(2011年9月在市大华商场北、北路928号设立总)。该项目主要生产多种型号的高档净水器,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前景。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期间,全区经济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区生产总值260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0.1%,比“九五”提高2.4个百分点,超过**计划9%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100元,比“九五”末增加5730元,完成了**计划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的目标。**年地方财***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比**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9%,比“九五”提高2.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计划150亿元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2亿元,年均增长17.2%,比“九五”提高4.3个百分点,超过**10.9%的计划目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年均增长11.2%,比“九五”提高3.1个百分点,超过**8.6%的计划目标。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1.1:39.5:39.4调整为**末的19:44.7:36.3。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特色工业迅速崛起,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天然气、重化工、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初具规模。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原煤产量达410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47%。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开发利用矿种达90种,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初具规模,锂盐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80%,精铝产量占国内90%以上,居世界第三位。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店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迅速崛起;金融、信息、文化、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成长迅速;一大批以社区、社会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为主的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投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累计完成投资5034亿元,比“九五”增长了一倍多,超过前45年的总和,办成了多件多年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以重点流域开发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精—伊—霍铁路、乌鲁木齐机场扩建和主要干线公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工程、以西气东输为代表的能源建设工程、以覆盖全疆光缆干线为代表的邮电通信工程、以骨干电厂和覆盖全疆电网建设为代表的电力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自治区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退牧还草等工程,以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强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与工业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塔河下游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五)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调整机构设置、精简机构编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组改造,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非公有制经济也有较快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在市场准入、融资便利、土地使用等方面,自治区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预计**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区GDP的23%左右。财税改革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扩大试点工作,完善财***统一发放工资制度和工资专户管理办法,加大了***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内资本市场逐步形成,直接融资逐渐增多。
(六)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战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市场活跃,以高科技园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基”攻坚扎实推进,已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目标。高等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重点学校建设得到加强,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全面启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新机制初步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双语教学”步伐明显加快。卫生事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建设了19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项目,区、市、县三级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公共卫生突发应急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正在积极稳妥地展开,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达到53个。实施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和92.5%。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七)对内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争相落户我区,预计五年累计招商引资额将达1000亿元以上。**期间,自治区外经贸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75亿美元,年均增长27.1%,比**计划35亿美元的目标超出一倍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将达9.5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保持一定规模,促进了全区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批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外经贸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成为***出口的主力***。特色农产品、特色轻纺产品、石油石化产品、机电产品、木材及家具等产品出口将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
(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预计,**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8100元,年均增长7.5%,超出**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2475元,五年平均增加171元,超过**计划年均增加150元的目标。五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71万人,超出**计划125万人的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完成**计划目标。实施了以抗震安居、农村道路建设、防病改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为代表的“民心工程”,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住房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全面贯彻***的民族区域自治***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面落实***的自由***策,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坚决打击民族***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发展改革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地来说有以下几条经验:
1、必须坚持***的领导。**时期,全区上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计划确立的“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方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融合经济,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3、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以农村水利、交通、电网、住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对口扶贫支援等具体***策,减轻了农民负担。通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4、必须正确处理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期间,自治区***、人民***府站在战略高度,提出“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率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巨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经过五年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天山北坡经济带对全疆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
5、必须坚持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狠抓固定资产投资的落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充实项目储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努力吸引区内外资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瓶颈制约,并在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6、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加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坚持扩大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和贸易手段现代化,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空间,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7、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各族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宏观调控、***府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府投资和财***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部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部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府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府规划服从上级***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其他有关部门与部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发展改革部门送***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部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部级专项规划,由***审批;其他部级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批准,报***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批准。
除法律、行***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环境立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的追赶跨越发展战略、率先在全省丘陵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
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待遇,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初步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县城建成区面积每年扩大1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38%,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0万人。
—城乡产业发展协调。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结构调整为17:53:30。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9年基础教育,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对象集中供养率5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重点建制镇以上联网;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建制镇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推广面达到33%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区、县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基本成形。
二、主要任务
(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市和安居、射洪、蓬溪、大英县域城镇的中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二级县域中心城镇为极点,三级重点中心城镇为支撑,其他四级建制镇为基础,乡集镇为补充,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联系紧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体系。
2.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市城区)—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建制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区、县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重点建制镇综合改革,推进重点建制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制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健全城镇体系架构,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实现市区县发展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增强全市整体实力。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根据交通区位特点、文化旅游、自然风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突破三产业,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中药材、茶叶等现代种植业,发展优质生猪、优质肉牛和商品家禽等现代畜牧业;依托山、江、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2.按照区域集聚、产业延伸、服务配套的产业集群化要求,做强做大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电配套、制药业五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培植引进发展微电子、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总量。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产业。
3.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发展培植区域经济带。以涪江流域和成南高速公路为主轴,发展沿江沿线经济带和城镇群,形成集工业生产和生态环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组团式经济集群,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太和(纺织、轻化工、商贸)、金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柳树(食品、建材)、蓬莱(盐化工、纺织、机械配套、旅游)、隆盛(石化、农副产品加工)、回马(化工、饲料、塑料、兽药、纸业、建材)、红江(丝绸、蔬菜加工)、新桥(机电产业集群)等集镇。
4.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县城和集镇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建设,在“十一五”,沿涪江25个集镇和郪江沿岸的蓬莱、隆盛,琼江沿岸的安居、东禅,芝溪河的赤城、下东等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十一五”后期到“十二五”初,在柳树、新桥、安居等重点集镇建立医疗及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
(五)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实现11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区(县)、镇(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六)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逐步推广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五保户”供养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总支出中的比重。到**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七)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重点建制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年,基础义务教育力争有2个以上区县成为全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初中三年直升率达到90%,力争全市60%以上的乡镇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到**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市每十万人口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8000人以上。支持市内高等学校做大做强,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到**办学,全市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达到12年以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基本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教育一体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基本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到**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市卫生事业总体水平和县域卫生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实施高速骨架工程、干线畅通工程、通乡通村工程等三大交通工程,以市城区为中心,建成310公里的“一环六射”木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市区县的内环、中环、外环“三个环形”及“三横四纵”的干线公路网络;通村通乡水泥路和油路比例达到100%。实施城市市***设施建设工程,市城区每年的城市建设投入保持在5亿元左右,各区县县城建设投入平均保持在1亿元左右。实施乡镇和新村建设工程,以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15个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市村镇建设年均投资达到8亿元,累计新建改造街道200条,新增村镇街道50公里,新建和改造市场20个,新增农民新村200个,新增住宅面积850万平方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市农村地表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九)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府,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特征出发,编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统筹城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同时,要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
(十)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支出结构,建立财***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策;建立财***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运用财***、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行为,逐步消除乡镇债务,杜绝出现新的债务。
《纲要》提出了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 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围绕总体思路,《纲要》提出了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纲要》提出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 西部形象展示区。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县乡是城口的“西大门”,距县城5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9个行***建制村,70个村民小组,2942户、10869人。该乡东邻九重山部级公园,西接八台山部级地质公园,南与万源市旧院乡毗邻,北与万源市曹家乡相连。乡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城万红***指挥部遗址)和绿色资源(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风光宜人),还有宝贵的黑色资源(煤炭)。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乡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底,全乡生产总值达到 万元(预计,下同),财***收入实现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粮食产量 吨,油料产量 吨,生猪出栏 头,猪牛羊肉总产量 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形势与机遇
从全国看,一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二是在中央的“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了“富民”的思路和任务,这应该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发展的好的起步阶段,三是目前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这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所以,这也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要走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从重庆看,一是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中央和***高度重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等系列国家战略举措,提升重庆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二是重庆作为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总体战略格局中长江横轴和包昆纵轴的交汇点。三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增添强大动力。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行***单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解决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为加快重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城口看,一是全县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加快建设“巴山之门、生态之都”的思路和定位”。二是全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新农村、生态保护、扶贫、改革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具体的任务中大做文章,大有作为。三是全县在具体的项目支撑、投资环境、招商力度、规划实施、城市形象、技术支撑等有了***策保障。
随着双河在“十二五”期间城万快速通道的打通,双河将逐步改变其封闭的对外形象,双河与外界的联系将得到加强,其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乡 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与问题
乡由于历史欠帐过大,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地理劣势、现有经济水平、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几个方面。
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较深;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旅游产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偏低;卫生资源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匮乏;
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全乡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各种利益纠纷和摩擦不断增加,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将影响“十二五”期间乡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五个重庆”、“四个城口”的总体部署,以“巴山之门、生态之都”为总纲,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紧紧围绕把城口建成向北重要门户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集中精力抓重点,改革创新求突破,善作善成重落实,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活乡、生态立乡,使双河成为县西部形象展示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优先、绿色增长的原则。基础建设是整个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乡 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基础设施、基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全乡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增长。
2、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全乡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确保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根据全乡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药则药,不搞“一刀切”,不搞“瞎指挥”。
四、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乡的实际情况,在未来五年,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做好三个“加法”。即“3+2”、“上+下”、“红+绿”。
“3+2”:即前三年服务好城万快速通道,后两年利用好城万快速通道。
“上+下”:即既做好山上的“文章”,又做好山下的“文章”。在山上,建好产业基地;在山下,围绕产业基地,做好产品深加工,搞活贸易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条。
“红+绿”:即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相结合。
五、发展目标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2、地方财***收入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3、工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4、农业总产值达 万元,年均增长 %;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7、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
8、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六、重点任务
(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未来五年,乡将走“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道路,综合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着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双河”。
1、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在畜牧业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布局区域化,促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结合双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猪、山地鸡、板角山羊等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合理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提高畜牧总体效益打好基础;二是养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山地鸡只(蛋鸡常年存栏500只)、肉牛10头、板角山羊6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通过***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综合措施,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走分工分业、规模化、专业化饲养的路子;三是生产标准化,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产品品牌化。按照现代畜牧业“圈舍标准、设施配套、品种改良、管理规范、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一圈舍设计***纸,以圈舍及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优良品种、饲养规模、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技术等畜牧生产标准的应用;四是经营产业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生产、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订单养殖”、“寄养”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经营方式,使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企业“低成本”发展,农民“零风险”增收。五是服务社会化,强化***府公共服务,促进配套服务业发展。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畜牧生产设施、良种、饲料、防***等物资供应,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市场开拓营销等工作。重点抓好科技、防***、融资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平台,为农户提供品种改良、饲料兽药供销、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实现互动共赢。
2、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在林业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森林培育,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健全的林业行业管理体系。发展三大产业,即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业、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和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四大基地,即干果基地、中药材基地、商品林基地、林业传统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笋竹、山野菜等);培育一个市场(林产品边贸交易市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脱贫致富。
在林业上,一方面抓好基地培育,不断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森林双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对现有商品林进行合理采伐,开展林产品深加工,改变目前卖原木的现状,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3、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在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上,一是丰富品种创特色。双河反季节蔬菜80%以上种植包包菜。要引导菜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观念,试种其它名优特新品种,达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轮作降低病虫害;通过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增加收入。二是提高质量打品牌。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倡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对蔬菜病虫害做到对症下药、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加强农药使用源头管理,减少农药污染,杜绝超标菜上市。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外观包装工作。今后的发展中应在产品的包装上给予研究与完善,重点发展旅游方便菜、美容保健菜、营养多味菜、无公害蔬菜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销量。三是培育龙头
企业。积极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民”、“公司+农民”等有效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重视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蔬菜基地连订单、蔬菜市场引订单、发挥农村能人拿订单、创办服务实体跑订单”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销售量,降低菜农的生产风险,使“公司+基地+农民”形式成为农民联结龙头、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搞活流通占市场。建立一个既能贯彻***府意***,又反映企业意见的全乡蔬菜产业协会,协会由从事蔬菜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监督管理的法人和自然人资源组成,以服务为宗旨,协调会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各会员之间、会员和乡内外同行之间的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信息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会员的正当权利。培育壮大营销员,通过合股、合作等方式组建销售企业,提高流通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以适应大流通的要求。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实现与重庆及外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工作,实现蔬菜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价格出售。4、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
“十二五”期间,乡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是扩大场镇规模,加强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城镇管理,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情双河”。
根据现有场镇的地形形貌、设施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改善风貌,扩大规模,集聚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为断完善场镇功能。加快通讯、广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派出所、农技站、连锁超市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场镇辐射带动能力。
以“建造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通过牌坊、风火墙、雕塑、戏台、壁画等景观元素,表现大巴山腹地的古老风味和风土人情,展示独具特色的“红***文化”。建设滨河景观带,实施沿河绿化,布局休闲设施,打造河岸景观。在重要地段布局主题雕塑等人文景观,展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及大巴山地域文化,展现双河特有山水相依的风情画卷。
(三)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河地方文化之魂。它源于历史、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红***文化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要弘扬红***文化,搭建宣传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把每年的10月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开展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红***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既是增强双河人民创业动力的需要,又是充分展示和推销双河红***文化、双河秀美风光的需要。依托红***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巧打“红色”牌,以红***文化为载体,扩大英雄双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川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乡,使双河这片红色土地真正成为接受***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圣地。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全乡各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未来五年“发展双河”的重中之重。
坚持“不举债,量力而行”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经济发展速度,尽力而为”的原则,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解决百姓渴盼的路、水、堤等基础设施,架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
在未来五年,乡计划修建道路 公里,修建连接每个村的公路,车辆能到每个村(居)委会,实现道路“村村通”;完成300户高山移民的分散安置工程,集中安置地为1个乡集镇、5个中心安置点;完成全乡 户农户自来水安装工程,解决全乡村民的饮水问题,保证每个村民能喝到干净的水;完成全乡的 户农家的农网改造工程,保证全乡村民的用电问题;建立污水池、沼气池等处理全乡居民的生活垃圾。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双河发展增添后劲。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活有所乐、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均等化,着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民生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和谐双河”。
民生问题是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乡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关注民生民利,及时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问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对乡所有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中心校特别是村小的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
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完善村卫生室的建设及服务管理;三是通过有线电视入户、广播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惠民***策的实施,切实解决老百姓精神资源贫乏的问题,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完善移动机站的建设,实现乡 通讯全覆盖,发挥各村(居)远程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老百姓信息服务和交流的渠道。五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及行******力度,大力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宣传并建立计划生育基层自治村居。六是在未来的五年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惠民***策,让百姓的实惠。从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打造“富裕双河”。
一是高山移民扶贫,继续加大对偏远山区的的农民的搬迁力度,改善其生活环境;二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教育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保障式扶贫,实施农林产品收购保障价格,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五是劳务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丰富农民增收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模范乡建设。
未来五年内,要加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乡内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宜居双河”。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控制。建成区域性自然生态屏障和生态调控地带,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森林双河、宜居双河”建设。
(七)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开放水平。
开放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和强度,是从分利用资源、实现双赢的过程。增强区域经济意思,对提高开放水平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开放双河”,实现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乡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主要做到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合作,通过“联帮带”等活动渠道与***府部门、企业等结对子的方式寻求合作项目或者资金等帮扶;鼓励各地企业来双河投资,特别是针对双河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项目投资,通过土地流转、***策支持等方面吸引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来双河落户;积极利用乡 的优势资源,争取引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双河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八)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策等城乡统筹***策先后实施,大力促进了双河统筹发展。深化制度,创新机制,打造“统筹双河”。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将按照有偿自愿,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根据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和城镇承受能力,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为农民转户进程做好宣传,办理工作。配套实施多方面的***策,推动常住城镇的非城镇户籍人口有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统一。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工商业用地流转,引导乡镇企业、农村集贸市场、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向就近的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和服务功能。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育滞后,农民自己的市场主体缺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难以保障的实际,按照人口向城镇和农民新居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以行***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租赁为主、投资入股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全乡上下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全面统筹,方能取得成效。
为更好实施“十二五”规划,保证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以乡******一把手为首,由分管副乡长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重大决策,确定各阶段、各年度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年度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编制,实施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
同时还应及时向县委、县***府汇报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强化与各级领导单位的沟通协调,促进项目有序开展实施。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建立规划实施的项目支撑体系
乡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项目建设实施提了相应的项目支撑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科技支撑。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行业组织及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把握关键技术,打造重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人才引进与培养。创造有利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员,特别是农技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类型的人才到双河工作,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更好地实施。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
,特别是资源主导型、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发展经验,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施行积极的产业导向,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三)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发展促进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而技术和人才是双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乡 未来五年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因此***府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保障。
通过高薪聘请市内外各行业专家,建立乡 ***府专家咨询网络,使县***府在制定重大***策或决定时做到科学决策;通过投资项目的引进、建设,吸引部门行业的精英投入建设双河的队伍。建立以***府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组织,企业与部门的技术交流,加快乡现有企业技术升级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乡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特别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规模化及现有品种的优质优产。坚持引进外地人才和培养本地技术骨干相结合的原则,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福利待遇,提高技术培训质量。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吸引加好的项目,吸引投资的企业。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一流、规范的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修课。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以优惠***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改善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方面改善提高,完善投资硬环境;在法律环境、***策环境、行***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公平、规范的体制环境,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府部门执***信息公开,推动执***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解决群众的困难,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和行***效能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解决企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公平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问题。
(五)加大宣传力度
“十二五”规划批准实施后的开展落实是未来五年双河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公众明白“十二五”期间全乡的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明白***府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推动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规划;***策建议
中***分类号:F014.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东地处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能源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民生建设、节能减排和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当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分析山东省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经济规划的理论阐述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所以构建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的空间很大,它融合了博弈论、组织论、信息论、实证主义、机会主义和集体决策论等。
系统论认为国民经济是一个由多产业、部门、地区和环节构成的复杂的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形成经济控制,保持经济系统原有的状态,一旦发生偏离,就要使它复原,把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的体统,把握整体、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工业化理论认为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过半;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于1997年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二、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山东省经济已具相当规模,产业体系更加完备,跨越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更为坚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速,山东省发展空间更为广阔[[1] 姜大明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2011年山东省***府工作报告[N].大众日报,2011年2月13日.][1]。“十一五”时期,山东的发展进程极不平凡,全省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2010年达到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3.9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
财***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支出总额的5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2%。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3、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年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山东省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此,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转变;扩大消费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一体”带动、“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是山东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山东省要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府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府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有效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就业机制,降低失业率,促进充分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持续性强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修正,使人民成为医保的真正受益者。
四、山东省经济发展规划的措施建议
(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和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以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策为保障,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品牌导向;(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5)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二)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是山东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服务业是山东省发展的薄弱环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载体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发挥山东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2989634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发展规划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发展规划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