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年卧床;照顾者;家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愈来愈多的高龄、多病患者最终走向长期卧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细心照料,其生存时限会明显缩短。因此照顾者对患者的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培训前照顾者的家庭护理知识与照顾技巧的知晓率较低,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照顾者对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功能锻炼、营养管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重症手足口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0-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EV71型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及心肺衰竭症状而危及生命。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无行为能力,须家庭照顾和护理,多数患儿家长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及护理知识缺乏而感到恐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因此,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岁;病程1-3天,平均(2.6±1.2)天;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病程1-3天,平均(2.2±1.1)天;两组患儿在发热、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皮疹等病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方法:
1.2.1.1营造家庭化住院环境。病室内窗帘、床单元、床头卡、各种温馨警示标识均设计为彩色卡通形象,病室电视每天播放患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放置患儿喜欢的玩具、***书等,室内色彩、物品摆放有家庭氛围。
1.2.1.2心理护理研究发现,患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影响着患儿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患儿的状况也影响家庭[2]当孩子被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后,患儿家长大多出现紧张、自责、恐惧和无助心理,而患儿因口腔疱疹引起疼痛不能正常进食而哭闹或焦虑,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了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病区可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安排高层级责任护士护理,增加患儿家长信任及安全感。设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对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辅导,病区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担任,根据手足口病特点设计相应评估辅导内容,对患儿及家长对手足口病了解、疾病护理常识、消毒隔离意识、配合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家长了解该病的发病规律及***康复过程,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患儿家长在患儿***、护理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并征求患儿家长对***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患儿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管床医师、责任护士沟通,必要时与主任、护士长沟通,及时追踪问题解决情况。
1.2.1.3实施家庭参与的合作性照顾项目责任护士、巡视护士、患儿家长结对子共同管理所负责的患儿,由于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病区制定了手足口病病情巡视观察表,针对患儿精神状态、呼吸情况、末梢循环、有无惊战等表现采取人盯人措施,巡视护士每半小时巡视观察一次,鉴于个别重症患儿症状表现不明显,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责任护士及巡视护士反复宣教演示,教会患儿家长掌握病情变化特点,配合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细微变化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放过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护士长及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每日督查患儿家长对病情进行了解及掌握。通过正确复述、回复演练等形式,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到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早期采取救治措施,降低了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率。在此过程中,患儿家长体会了与医护人员共同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增加了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实施一年来,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无一例纠纷发生。
1.2.1.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强调家庭成员是促进患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应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患儿进行指导,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满足,认识到家长对孩子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和家长提供合理必要的护理[3]通过对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教育宣传栏、护患联系箱、家长座谈会、家庭满意度测评等,向患儿家长宣教有关手足口病病情、早期观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方面知识,建立有效通畅的信息渠道,提升了家庭对患儿照顾信息的分享和选择,使家庭成员更多地参与患儿***护理方案的制定,对患儿实施正确的照料,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2.1.5开展危机时刻家庭陪护在患儿接受侵入性操作、抢救等危机时刻,让其家长进行陪伴,如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由专科责任护士与家长适时沟通,为家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家长进行安抚和支持,必要时带其入室探视,以减轻患儿与家长的分离性焦虑。
1.3评价指标疗效判定:显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且明显减少,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进食恢复至正常,精神好;有效:***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一般情况好转,进食增加;无效:***5天后仍发热,疱疹较前无减少或增加或破溃合并细菌感染,少食[4]。
2结果
实验组在退热时间(1.2±1.2)、皮疹消退时间(4.6±1.0)、易惊消失时间(1.8±0.6)均较对照组退热时间(1.9±1.6)、皮疹消退时间(5.5±1.6)、易惊消失时间(2.4±0.5)短,实验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81.00%,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家庭在手足口病预防、***、康复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特别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整个家庭系统的环境与动力[5],通过多种方法让患儿家长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及***康复进程,并且参与患儿***护理方案的决策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总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促进手足口病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Policy Statement. Family-centered caye and the pediatrician’s role[J].Pediatrics,2003,112(3):691.
[3]Griffin T. Facing challenges to familycentered care:Conflicts over visitation[J]. Pediatric Nuring,2003,29(2):135.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07-03中***分类号:R722.0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荣,耿文真,陈双丽.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59.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家庭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残联、教育、财***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严翎,杜红兵,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9-50.
【关键词】 偏瘫患者;出院康复;护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2.4.1 主动帮助患者联系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所具备的康复条件,介绍患者目前康复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社区医护人员协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
【关键词】护士;社区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面临问题
社区护理的服务理念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特殊人群为重点”,决定了家庭健康护理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要想个人健康,家庭必须健康。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和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和保护家庭健康,维持家庭稳定,预防家庭成员发生疾病和帮助家庭成员***、护理和适应疾病,以发挥家庭最大的健康潜能。缺少了家庭健康护理,社区护理就不完善。无论是家庭健康自身的需要,还是社区护理的发展,而目前家庭健康护理在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探讨家庭健康护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期待找到解决方法,更好地发展社区护理。
1 家庭健康护理的特征及内容
1.1 家庭健康护理实践的地点可在不同场所进行,如在家里或家庭认为合适的其他地方。家庭护理实践的重点是家庭中的个体、家庭单位和家庭群体。在这些场所,为个体及家庭群体提供健康保护和促进方面的护理需要。
1.2 家庭健康护理实践既可是自愿的、***的、无偿的福利,也可是各专业合作的、有偿的商业服务。
1.3 在家庭健康护理中,社区护士与家庭的关系通常持续较长时间;所以也要求社区护士与家庭所有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 社区护士不仅要协助家庭发现健康问题,还必须指导家庭尽早明确诊断和接受***,为家庭提供有关疾病居家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1.5 社区护士既要帮助家庭适应急、慢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又要协助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适应,并鼓励家庭参加社会或社区活动。
2 家庭健康护理面临的问题
2.1 家庭健康护理的社会推广问题 家庭健康护理还没有被社区居民普遍接受,虽然家庭健康护理包括对患病的家庭成员、家庭群体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但目前能被接受的家庭护理活动主要是单项护理操作,如肌肉注射、雾化吸入等,其他类型的家庭护理活动开展较少,也不易被家庭接受。
2.2 家庭健康护理缺乏专业人才 家庭健康护理属于高级的临床护理实践,对社区护士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短缺,更缺乏家庭健康护理方面的人才。
2.3 家庭用药问题 患者在家里接受***,往往是慢性患者,而且年龄大,需要长期服药,护士无法监督每次用药,就可能会出现用药不规律、剂量不准确、漏服或误服等滥用药物的现象,也有的患者自觉症状有改善后私自停药,导致药效降低,副作用增大,最终影响***效果。家庭静脉或肌肉用药风险更大,且家中缺少抢救药品和物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已经取消在家中静脉输液这项服务。
2.4 家庭护理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家庭护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另一方面也没有标准来界定哪种情况的患者可接受家庭照护,从而使患者和护士的权益都得到保护。
2.5 家庭护理的效益问题 家庭护理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收费标准,就有可能出现要么偏重经济效益,要么偏重社会效益的现象,特别是现在医疗服务体质改革的时期和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注重社会效益,体现新型护患关系的前提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患者、单位或医护的利益统一起来,是目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6 社区护士的安全问题 在家庭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通常只身到居民家中执行各项护理活动,会面临一个人难以控制、可能威胁自身安全的情景,如家庭暴力、家庭有攻击性的精神病患者或路途中发生的意外等。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51825634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庭护理常识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庭护理常识精选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