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论文模板

更新时间:2023-08-24 11:56:01 阅读: 评论:0

通识教育论文模板

通识教育论文模板

通识教育论文例1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通识教育论文例2

二、思想***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比较

(一)教育目的

思想***治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并且这也是思想***治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思想***治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通识教育是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背离的,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扩展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促使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通识教育与思想***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覆盖了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内容,通过教育就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修养,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治教育较为侧重理想信念、***治观点方面的内容,当学生完成思想***治教育之后,就能够掌握相应的学习理论与方式,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较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思想***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为广泛、丰富,通识教育更加关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人身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将开设***治思想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思想***治理论这一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但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沉闷,学生掌握知识之后很难有效将这种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

三、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基本情况

在二十世纪末期,通识教育逐步被我国高校教育认可、并将其接纳,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通识教育在高校环境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识教育课程种类越来越多。现阶段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限选、自由选修等,一般情况下,公共选修课程占据通识教育总课程量百分之七十以上,占据人文类课程百分之三十以上。虽然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一系列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我国内地高校普遍实施了通识教育,但部分师生仍未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教育哲学上来说,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而设置,但部分高校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学改革的总趋势而改革,没有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探索

目前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然而这两张课程比例设置却不平衡,大部分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严重试题,选修课比例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不利于学生的自由选择和知识面的拓宽。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会违背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也达不到相应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与教学经验的不足

由于我国开设通识教育实践有限,硬软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教学经验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四、思想***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论文例3

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瓶颈

(一)通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关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情况不容客观。根据笔者调查得知,首先,部分高等院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重视,就自然没有相应的宣传,这就直接致使很多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清楚,就更别说能够深入的开展音乐的通识教育了。其次,很多学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清晰。他们认为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审美情趣等则显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缺乏总体的规划,认为通识教育可有无可,有时间则进行一些通识教育,没有时间的话就直接放弃了对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再次,很多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而将通识教育的学习重点引向了应用型和专业性方向,这明显是有悖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的。

(二)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中能够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师的数量是十分稀少和薄弱的。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因此,现如今,在高等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毕业时间较短,工作年限不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自然进行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是不高的。此外,我国的教师本来就是在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的,其本身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其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再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升职加薪等都与教师研究课题的数量或者和教师的数量等细细详细。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自然也更加热衷进行课题的研究或者是给研究生等进行授课,这些都直接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加强音乐通识教育就必须加强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力度。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国家重视高等院校中的通识教育,并将其列入到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通识教育在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专门创办一些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杂志,使得同时教育的理念能够得以快速地传播。其次,各个高等院校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音乐通识教育就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认识到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最后,各个高等院校应该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变得平衡。

(二)优化通识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论文例4

二、组织专职隶属于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从事一线课程教学

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这学校教育的成败。就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而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且,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至今未收到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还处于相对盲目的阶段。我校的音乐公选课主要由音乐学院承担,每个学期都会由音乐学院的教师面向全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七至十门的音乐类公选课,并且每学期所授的课程都呈现“断代史”的态势,没有专门的管理者组织专人对这些已经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进行研讨,整合相关课程,让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呈现系统性、延续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加之公选课的限选人数均在120人,实际课堂教学都只能以“大班课”的形式实施;再者,任课教师每学期也不太固定,又没有专人负责日常的教学督导工作,因此,虽然每学期选修音乐公选课的人数众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不仅学生不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存在诸多抱怨,使得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在笔者对“音乐通识教育”所做的调研中,很多担任音乐公选课的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学校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让担任课程的教师可以成为实施学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地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而不是将这一工作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一个附带品,而以为其他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无暇顾及音乐公选课的课程教学探讨。

三、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以音乐公选课的形式存在,在近五年所开设的音乐公选课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具有连贯性的,教师在开课前所考虑的更多是自己所学专业能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在学时有较大压缩的前提下,压缩所带课程的内入,根本不会考虑学校整个音乐通识教育中各门音乐公选课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学校在审核这些课程时,更多的是将重复性较大的课程予以否决,不会组织专人讨论哪些课程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哪些课程才是音乐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应成为音乐通识教育的连续性课程和相关性课程。笔者认为,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虽然开展的年限很长,但是组织教师就音乐通识教育的开展所进行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却少之又少,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承接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部门也不重视,更导致实际代课老师的不重视,最后还恶性循环到学生也仅是为了学分才选修音乐公选课的恶果。这也是为何我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年限很长,但是音乐通识教育却并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所在。要将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相关,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人就我校的师资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论证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与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论文例5

对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的基础素质要求就是要求教师掌握通识教育理念,并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展开工作和进行教学。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通识教育一般了解的教师占82%,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教师占6%。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通识教育理念有助于英语人才的“复合化”和“创新化”。经过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学生成了一定程度的“考试机器”,创新素质和复合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严重限制。因此,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2.专业素质要求

近年来,网络力量逐渐强大,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同时,学生知识结构也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既包括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文化知识以及风土人情知识。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往往教授专业英语,因此,所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发挥教师的作用,顺利达到教学有效性,都对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一定的教学技巧,也包括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教学的顺利进行的素质。

3.创新素质要求

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素质。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包括知识结构的更新,还应该包括教学媒体的创造性使用。教师职业的创造性和英语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创新素质提高的不可替代性和迫切性。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

1.培养模式构建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是创新型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参与才能完成。培养这种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是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兹南尼基(Znaniecki)曾经提出: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冯凭将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归结为两类,即单一型结构和复合型结构。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应该是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通识知识的有机结合。知识结构的多元性需要通过多元培养模式来实现。建构复合英语人才的多元化专业知识结构,必然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需求。这样的英语教师对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应该是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培养教师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以及涵盖知识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水平。这种“塔”式培养模式能够比较全面的给教师培养提供指导理念,也对教师的具体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要求。

2.培养途径研究

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师培养帕卡德教授指出大学要提供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第一次将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涵义广泛,不仅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背后更深刻的涵义:人生哲理、文化思想、探索进取精神等等。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目前通识教育的开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通识教育师资的匮乏。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有学者提出“与其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如采取比较务实的做法:在设置一定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让专业教师承担通识教育的任务,在专业科目的教学中发挥通识教育的机能。”[4]专业教师承担通识教育任务,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具有通识教育理念。如上文所述,大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仅限于一般了解的程度,有些教师甚至完全不了解。如此,很可能造成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模糊甚至误解,而通识教育的实施难免流于形式,举步维艰。高校英语在很长时间都是语言工具课,往往围绕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培训而开展,而教师也会因为课时、意识等客、主观因素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从而很多围绕英语展开的课程失去了其应承载的人文通识意义。只有教师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在工作中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英语教师转变观念,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授语言技能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扭转教育中技能性、功用性和应试性的思想倾向;其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对本职工作怀有“热情”付出“真情”,在言传身教中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传授给学生。以创新素质和复合水平为目标加强教师培养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这样的英语教师,需要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的努力也分为两个层面,即教师学习和教师梯队建设。在教师学习方面,学校除了提供传统的攻读硕博士和国内国外访学机会,也可以开展主题性短期培训班(如教学提高主题、通识教育主题、师德师风主题、教学媒体主题等),还可以举办专题性学术会议(如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此类教育方式对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受限于时间短、普及面窄等方面,效果有一定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梯队的建构。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分为纵向梯队和横向梯队两方面建设。纵向梯队是学校根据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研水平将师资队伍划分为学术(科)带头人、学术(科)骨干、课程骨干、梯队成员、梯队后续成员。横向梯队是学校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将教师分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横向梯队的划分不会造成教学和科研的割裂或者断层,反而会更好的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学相长。两个梯队在人员、工作和研究上可以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怀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应该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思维开阔、勇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年轻化”,这些教师掌握了较扎实的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较强。然而,教师的其他水平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中文水平的下降、文化知识的缺失、教学方法的欠缺、个人修养的有待提高。这些都可能成为通识教育开展的阻碍因素。因此,教师本人应该积极优化自己知识结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讲解问题的思辨能力,并形成于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培养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能力培养为连接点加强教师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与专业结合能力。英语语言知识能力是基础,包括,既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达到,也要求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是桥梁。语言的应用在社会情境中进行,教师尤其应该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化概念,还原语言文化使者的本质,给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英语语言和专业结合能力是最终目的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要求英语语言的工具化,英语语言和专业结合能为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为实现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探讨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学课型教学方式。而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能够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结合活动,在活动和协作中达到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目标,因此,对英语教师在具备创新和复合两个方面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创新和复合两个特质融入教学的要求。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专业教学时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步骤安排、专业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能力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参与度的把控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自我训练来完成。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性要求教师较多的参与在岗培训和到岗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加强专业和语言知识的结合;通过到岗培训,加强岗位知识的训练和积累,进行双向或者多向反思,通过循环的反思,提高职业性。实践性要求教师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更新专业知识,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新事物,并拥有将新知识运用于一线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能力。

通识教育论文例6

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但通识教育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与本土创新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异同。本文拟对两者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的注意,共同促进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一、通识教育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通识教育源出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Aristotle)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主张:最高尚的事业和生活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和不追求功利的闲暇中自由地进行理论的、纯思维的沉思;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自由)与和谐发展,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据此,他将知识与学习分为自由的与偏狭的两种。他认为前者致力于理性的发展、心灵的完善,后者则只会有损于人的胸襟和自由精神,从而使人变得粗鄙和庸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后,后来又得到了纽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纽曼(Newman,1801-1890)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学生从偏见、无知和局限中***出来。因此,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因此,纽曼主张大学里应该只传授普遍的知识,不应该实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绅士”型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有了变化,即科学和技术已逐渐成为高素质的人应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传统大学只重视培养“绅士”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被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945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即哈佛的“红皮书”)。该报告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两部分。普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979年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清楚和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正确地评价我们取得的知识;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方法;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国文化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至此,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自由教育在美国发展成了意义更广、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也渐渐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素质教育,其含义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从外在的角度以***治道德伦理规范去约束人,而是将理想转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情感,让情感最终支配人的行为;二是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境化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1952年,我国进行了大学院系调整并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曾一度以专才教育为主导,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全人教育为宗旨的通识教育受到普遍忽视。这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甚至社会风气和时代价值取向带来了偏失和问题。部门办学,学科分隔,重理轻文,专业先行、技术至上,科学主义等现象和观点一度造成知识的盲点,认识上的误区,价值观的错位,甚至理想的危机。

由于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想主义缺失、人文精神匮乏、功利主义,并导致了拜金主义、机会主义、急功近利、技术至上的思潮大行其道。于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北大、清华等53所院校进行试点。1998年,***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2004年***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从欧、美、日等国移植过来的,中国引进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因***事、工业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困局。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已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又认识到高等教育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的创新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既

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场教育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家对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文化素质教育都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比较

(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说,着眼于人,“以人为本”,这是两者基本的相同之处。当今世界主流的通识教育,都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人的素质这一弊端的。

第二,两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点,重点突出学科的方法和价值。

第三,两者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的人才为追求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差异

第一,两者产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各自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不同。如前所述,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在欧洲;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是技术教育进入大学,导致大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同时,专业教育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识整体性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上首先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中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人”教育、重视“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行动,即重视人的素质教育的传统,素质被视为更基础、更重要的教育目标,追求对客观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主客一体”。

第二,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它是“文理教育+专业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构架中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开设相关课程,提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具弥散性,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通识教育论文例7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函数,针对学生的专业,再进行深层次的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学习。立足于学习职业高中数学的条件,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整体数学素质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学习职高数学的条件。

(2)数学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教案进行教学的方法已经非常陈旧,很多教师都没有指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只简单地讲解课程中要求的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向教师反映对所学知识的困惑,教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长期以往,形成了教学中的恶性循环,不能达到职业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3)知识传授不全面,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数学教育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发展。然而,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却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教师只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十分在意自己的教学成果,并把情绪带到教学课堂中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再加上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开设通识课程十分有必要。

(4)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数学教材都只停留在普通高中教学的基础之上,教材内容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日后走上岗位也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职业高中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学习水平不相等,且这种不相等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职业高中的教材是统一的,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各个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不同,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除此以外,职业高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即使是对于偏理化学科也要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关注教学的严谨性,而是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2.1立足于通识教育,改革教学内容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资源中,利用通识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开发出数学蕴藏的知识。职业高中数学的美不只体现在思维方面,透过数学,还能看到大方之美、融洽之美、抽象之美。因此,职业高中教师要能够指引学生发现数学中存在的美,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讲解数学的历史来源,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是由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验证总结得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简化职业高中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进行实践教育等形式,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与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2.2立足于通识教育,调整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口号可以被总结为: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将数学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已经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但是其基本框架不变,仍然是要做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是在进行基本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之上,实现知识的延续。获取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依赖点,更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路线,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另外,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数学能力是指能够达到数学活动的要求,也指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理论息息相关。基础理论是能够通过书面知识进行传授的,而数学学习能力是抽象化的,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经验之上,才能拥有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做够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就不能构成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作为桥梁,能够辅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放在主要工作内容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数学理念的支撑,从而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以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行为与思想上的相统一,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立足于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数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难堪,也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有多高,而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职业高中可以将考核方式分为两种,笔试和实践考核。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实践考核是参照教学目标,教师单独设置考试题目,题目围绕实际应用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评比。这一过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沟通交流,旨在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学生研究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从旁给出相应的建议。由此,两种考查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4更新教学理念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职业高中根据社会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坚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它是学生进行整个职高学习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高数学教学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主要位置,充分体现它的作用性。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活动、数学视觉欣赏所占的比例,让数学与其他科目更加和谐;其次,要充分协调好数学学习与专业教学的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性;最后,教师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获得理性情感,以及数学审美欣赏能力。

2.5立足于通识教育,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学校和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力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学习技巧。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要求教师: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职业高中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十分不利,立足于通识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并全面落实到教学课程中。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三,要切实加强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很难有效提高,这需要教师的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企业的经典案例,创建数学知识框架。另外,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职高数学教师也要能够涉及带其他专业知识,诸如***治学、心理健康学、数学审美学等,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事发展等多方面领域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数学教师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职高数学的目标。

通识教育论文例8

二、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提倡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的全盘否定。专业教育是在知识逐步分化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现实中,伴随着职场中对各种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会设立专业。为使教育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更应理性对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进步,造就了今天的专业教育,同时,专业发展又督促科技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它们要求专业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专业教育不仅不会低迷萎缩,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如果想利用通识教育来阻挡专业教育的发展,必是不明智的选择。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进而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也是比较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些都不能实现,那么兴趣爱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我们过多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必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过多的强调专业教育,将会是高等教育演变为一种比较狭隘的工作培训,只是为了特定工作而发展的技能,进而将教育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中。这样无疑会造成教育对社会渗透力的减弱,也使得教育不能进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使教育失去了对于道德的选择。这也是造成现在社会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机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发挥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弥补作用

通识教育不以任何一种专业为教育目标,而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追求实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识教育则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识教育主要侧重于对人们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把人类生活中比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的健康的人格,进而有助于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心智和能力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养,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专业学科学习中。为此,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模式及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专业教育精神的一种充实。

3.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展的国家,美国的教育发展也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强化。在美国历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动摇通识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无疑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方案

仅仅通过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始终只能做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不能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及判断力。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依旧存在着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进而忽略对人本身关注的状况。为此,我们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将通识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一些不足的纠正及弥补,也就是说在专业教育之外,让学生再学一些基本的、综合的知识或技能。在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疑是并列的观念。②通识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将专业教育进一步通识化。这种观点下,专业教育作为主体,通识教育主要处于从属服务的地位。③通识教育思想是主导,专业教育也应遵循通识教育理念。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是主体,专业教育是贯彻实施通识教育思想的对象。针对以上三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专业教育依旧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仅仅开设一些通识课堂,而是要将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落实。

2.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的显示。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几个方面。为有效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通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综合型人才。②确定人才培养实施具体方案,培养具备合格公民资格的专业型人才。③构建相关评价机制,例如职业技能评价体系。④制定有效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制度,例如学分制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相关制度的出台,以确保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通识教育论文例9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定义

在如今的教育改革狂潮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盲目地改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以及它和传统意义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有何不同。英语,对于我们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这个意义下的教师发展是指教师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其经验和知识也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进步也让其能够在专业上获得突破。国内外的教学界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的界定有所不同,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优秀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的框架,其中就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他在相关领域上理念的成长和英语教师需要发展英语教学理论,以及对英语和计算机的运用要有比较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英语通识下教师的发展是指通过相关的比较专业的培训或教师的发展来适应具有人文性意识的英语教学,这种大跨度的转变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适应的。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定义框定了大学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但是,其实用性我们还得通过实践来证明。我们知道,母语的本土性是第二语言无论如何都不能比的,而国内在英语教育方面的改革不具有一个时代性的特征,广义上的英语通识教育显然超出了一般英语教师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在教师平衡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识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自主化,通识教育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在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由老师的知识框架、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教学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一起为通识教育服务。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具体内容

1.教师的知识框架。

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的拓展度是教学的基础,没有了这个最为基本的东西,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也就沦为了空谈。知识结构主要是指英语学科的学科知识。通识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知识和英文方面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英语学科知识、人文通识知识和人文性的相关逻辑知识。其中,英语学科知识比较清晰,就是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表达能力;人文通识知识就是指对人文、哲学方面的了解,是一种研究人的意识观念以及行为和对事物辨证看待等的一个总称;人文性的相关逻辑就涉及到了分析、判断以及评判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几乎全都是注重语言本身的语法、单词的拼写等比较单一的方面,忽视了很多人文化的东西。在通识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就要求我们注重文学、社会等人文性的方面。而要把这些方面很巧妙地插入到我们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英语教师具有很扎实的知识框架以及对人文情怀有很深的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本。

2.教师的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脱离单一的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通识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从An-derson的认知能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创新能力的两方面内容。该认知能力模型包括6个层级,从下至上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思辨能力就好似这个模型中最后那个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英文思辨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英语教师只有经过严谨的思维分析,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才能在相关方面形成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才能在紧扣课程主题的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创新的魅力。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地做好这些基本步骤后,才能让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个质的飞越,学生们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枯燥,相反更加具有趣味性。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其中涉及很多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通识教育理念受到人们这么多关注的原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引导学生们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3.教师的自主能力。

相关学者将教师自主能力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自和控制权以及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主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这里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给定的教材、工具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理解所制定出来的一个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的讲解来达到一个最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自主教学就更能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包括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框架的补充等。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为教师在自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教学,不用拘泥于以前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时设计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修改,大学英语教材也包含了很多内容,这就为教师的自主教学提供了便利,让教师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自主教学。这也非常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第二,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教学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途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备课与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讨论借鉴都是提高教师教学的最好也是最便利的方法。这些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自主能力也是教师创新的前提,这和前文提到的Anderson的认知能力模型理论不谋而合。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从前面对定义和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发展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师的自主发展、基于学校本身层面下的发展和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发展。

1.教师的自主发展。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意识,从单一的课堂转化为全方位的课堂,增加更多的人文性和创新性。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教师通过平常的教学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增长自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然后逐步来个性化我们的课堂。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懂得反思与研究、学习并构建等。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也存在很多定期的教师培训,但这些培训往往是以课本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调,所以教师的自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学校本身层面上的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众多,所以,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有不同。根据学校所开设专业的不同,教师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宏观上,教师自身的发展可以引起学校决策和规划的改变。有的高校会对具有通识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保证通识教育能正常、有效地展开;微观上的教师发展形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方式当属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团队的教师发展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增加教师间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展开讨论,共同成长。基于学校本身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类型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要求。

3.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所以,外语通识的发展离不***家相关***策的支持,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家相关***策的帮扶。国家层面的规划相当于教育的纲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国家给定的英语教师通识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教材进行自主发展。针对国家层面上的教师发展,我们建议对英语教师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让通识教育理念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在我国的高校中发展开来。

通识教育论文例10

(一)公共选修课需要有宗旨和主线全校公共选修课是最务实、最可行的方案,可以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但公共选修课需要有宗旨和主线,需要有系统的安排,关键要看到底什么教师开设了什么课程。如果缺乏宗旨和主线,全校公共选修课就不能完全满足“通识教育”的目标。武汉大学国学院的学者提出:“目前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国学概论’全部讲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文、史、哲三个老师,各讲一段。”[1]但“国学”不是文、史、哲三部分内容的叠加,必须体现出关联性、整体性。它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治学原则,即哲学的求真、史学的求实与文学的言情,如此则“国学概论”未尝不可以一人来讲,而学习的效果也应当是1+1+1>3。即如学者所指出的:“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2]民国初期诸多学术流派、学术氛围的兴起,都是由于优秀学者的带动。大学教育也需要学术领袖,需要能够“领导社会”的大师。否则,不免“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二)目前内地教育的主线是“教改”,还不是通识教育内地的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的、持久的概念。教改的出现缘于教育弊端,其根本之处:一在***治体制;二在市场经济;三在教师群体。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科举精英体制变为干部培养和苏联式科技专家培养体制,再变为商业化个人职业技能培养,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民族教育,从管理者、教师到学生,都笼罩在行***与市场的关系内,通识教育的目标、宗旨很难贯彻。章太炎曾经提醒学界防止“市道”的流行。《菿汉雅言•札记》:“今者***府设学教士而征学费,则是设肆于国中,而以市道施于来学之士也。”

内地的公共必修课一般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事+体育。1999年***在全国大学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现为一套新学分制度,因此也被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2007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大讨论”提出:通识教育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驳;大学减负:每学期不超7门课;反对中学教育进行文理分科;实行不分院系的住宿制;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建立核心课程及助教制度。这些调整都不无益处,但是仍然延续着功利的、量化的思路。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共计十类:外国文化、历史A、历史B、文艺A、文艺B、文艺C、伦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其中很多门类原则上是不能量化的。西安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同时又是陕西省教育厅立项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项目。2004年更名为人文社科研究中心,设有三个研究所,内容分为三部分:大学生思想***治素质教育、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有人文素质***,包括语文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治教研室、理化教研室、英语教研室。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新旧杂陈”,严格说够不上通识教育。学术研究以资源分割为动力,学生以职业竞争为目标。高校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分为两类,即使研究型大学,也明显具有职业化趋向。“科研”、“事业”、“理想”、“追求”这些精神概念,都为物质利欲所笼罩。通识教育作为“全人教育”、“人文精神”,应当位于社会、***治之上,领导教育体制,但是作为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却被置于现有教育体制框架之下,被量化、市场化了。即如庄生所说:“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2009年9月《光明日报》“国学”版有一次高端讨论,题为《国学是一门学科》。学者一方面提出“国学确确实实是一个学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文史哲成为一个大人文学科,下面历史、哲学、文学包括国学都是一级学科”。

但“国学”应当是国家学术,应当由国家学术领导国民的教育,乃至***治的走向。如果“国学”成为一级学科,它就取得了与其他一级学科并列的等量的资源,但这无疑将使“国学”丧失本质。内地在1989年以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西化(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和市场化(渗透进***府和公共事务的各个层面)的弊端。2005年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主题,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状况作了广泛的讨论。会上许多学者专家初步达成的共识,认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着重建设“核心课程”,特别是“中外经典文本研读”核心课程。2012年第六届中国文化论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的内容包括: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主讲《尚书•尧典》;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陆建德主讲康拉德《台风》、《间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小枫主讲卢梭《论科学与艺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王庆节主讲海德格尔《哲学,这是什么》;清华大学历史系李学勤主讲《史记•夏本纪》。论坛中,北京大学文学艺术理论批评中心主任张旭东指出,“在美国本科中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常态化、日常化的教育”。张旭东比较了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特别介绍了自己在纽约大学开展的以核心课程和小班讨论为主要方式的通识教育实践。张祥龙不仅分析了《尚书•尧典》的版本和内容,而且参照西方哲学思想分析了《尧典》中的重要哲学概念。与论坛相伴随,三联书店出版了《经典通识讲稿》两辑十册。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采取的是“学者+名人”的经营方式,其中也包含着商业元素。它的理念是将通识教育国际化(欧美化)、常态化(普适化),而不是针对当下的时弊提出对策。本国传统的人文观念、教育观念,大要在于君子小人之辨,亦即义利之辨、华夷之辨,其宗旨所归,毋宁说是与当世主流正相反对的。近20年来,教改的结果是加重了教育的弊病。相对于教育弊病的根源而言,各类文化论坛、国学班(北大、清华、复旦都有国学班,又有国学总裁班、少儿国学班,真正有价值的元素在“北京大学总裁同学联谊会”一面),对于承接东西方思想精华(如本国的经学、二希文化的精义),可谓杯水车薪、劝百讽一。

二、台湾通识教育与中国文化本位

台湾通识教育与欧美同步,在打通学科界限、倡导“人文主义”之后,可考虑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中体西用、融汇新知问题。1982年,台湾大学虞兆中校长提出,现代大学和传统儒家教育观一脉相承,学生人格养成应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宜兰大学赵涵捷校长的治校理念是:达成上施下学的“教”,与因自觉而觉悟的“学”,进而推动全人教育,达成教学目标。这就与本国固有传统相承接。钱穆先生认为,文化像是生命,生命又像是文化。在内地提出“”的时候,钱穆提出了“文化大生命”的概念。类似这种理念在台湾社会教育中有明显体现。在内地,实际上不仅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与素养,文科(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和理科(包括基础学科)都向职业化、功利化倾斜。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是在专业教育达到较高水平以后,进而打通学科界限;而内地大学教育传统门类的专业教育,还在下滑。台湾与内地的通识教育各自针对的当下问题不同。香港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的六项内容是:单元一: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单元二:今日香港;单元三:现代中国;单元四:全球化;单元五:公共卫生;单元六:能源科技与环境。内地达不到这个高度。内地教育由于市场的诱导,还陷在“利欲”、“本能”的圈子里,缺乏人文,缺乏理性,缺乏哲学,缺乏秩序。甘阳认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延续传统,“假如每天都没有延续性,都只在诞生新的东西,那就是没有生命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必须要存在于某种延续当中”。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493616339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通识教育论文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通识教育论文模板.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模板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