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创立货币市场基金的呼声不断提高,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交流会上,有关方面透露,央行今后将重点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基金,力争年内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考虑允许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推动货币市场发展。而在不久前由中国国债协会主办的国债流通市场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央行就曾表示银行可以提出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去年5月,南京商行与江苏省内其他1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总额3.8亿元,年收益率达3.5%,7月南京商行与杭州市商业银行、大连市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8个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已为时不远。
一、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发展实践
货币市场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新兴的共同基金,它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型投资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来聚集资金,投资者要进入货币市场基金只要交1000美元就可开立账户,买入基金股票。其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低,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这些证券具有共同的特点是:1.成熟期短,最长不超过1年,最短的为隔夜商业票据和1周期国库券。2.风险极小。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很多银行存款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存款。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基本上采取开放式基金的形式,在基金单位的买卖形式和便利程度上都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允许投资者在自己的基金账户上签发支票和转账,这些使得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也并不比银行存款逊色,虽然不像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但是货币市场基金以其独特的投资组合和流动性管理同样确保了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性也为货币基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广泛的投资基础,同时其收益率也慰为可观,在1980~1985年间平均为10%以上,其中1981年高达17%,大大高出同期的零星存款利率水平。
在高收益率的激励下,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里,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共同基金,并取得了成绩。在1974年,其资产净额只有17亿美元,到1978年增长到100亿美元,1982年达到2300亿美元,到1993年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占基金市场份额的27.2%.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1年9月30日,投资基金总资产中大约有34%(21620亿美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仅次于股权类基金所占的比例47%(30200亿美元);同期,债券类基金占据了14%(9097亿美元),而混合类基金(既投资于股票又投资于债券)仅占5%(3336亿美元)。
这一统计指标说明,经过30年的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在基金业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深受投资者青睐,同时也说明除了资本市场外,货币市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以流入基金的现金流为例,虽然每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增长情况不同,但是1990~2001年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55%.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原因看,一方面是在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利率逐步上升,最敏感的联邦基金利率1980年曾一度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存款金融机构的利率受到Q条例的管制。当时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额为5.25%~5.5%,这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赚取利差的空间,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有关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伴随而来的是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竞争相提高大额存款利率,从而抢购大额存款市场而无视小额存单。这种情况产生了对存款小户不利的歧视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正应运而生,它最初目的就是集中小户的零散资金,以“大户”的姿态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以获得“大额存单”的同等待遇。这样中小投资者便能够通过该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寻求更高的收益。
作为金融创新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其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表明投资基金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而是广泛地延伸到各种金融资产的投资,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货币市场基金强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商业银行一系列限制性法规被取消、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业的***。面对着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纷纷推出了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众所周知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0Ws)、自动转账账户(ATS)以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二、基金业在我国的发展
自1991年“珠信基金”和“武汉基金”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多年中,我国的基金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美国基金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1.基金规模较小,基金形式单一。从组织形式上看,我国目前发行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为封闭式基金,1997年以前发行的75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基金;1998~2001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封闭式基金有48只,开放式基金仅有3只。
2.基金的投资领域不确定。美国的基金的投资领域绝大部分都是单一且清晰的,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目标细化、投资对象集中。而我国1997年以前的基金除投资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外,还涉及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高新技术项目等;1997年以后设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基本上都是“全能基金”,投资目标不清晰。
3.基金风险较大。由于基金大多以封闭式为主,且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保持其流动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基金的整体风险较大。综合而言,这些基金的整体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以及投资项目的表现密切相关——当宏观形势不好、资本市场走低、投资项目亏损时,这些基金投资者缺乏备选的投资品种,从而可能被套牢。
4.基金角色不清。基金的投资原则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谋取收益,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封闭型的,投资领域不确定,流动性较差,所以,这些基金实际上扮演的是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的角色,投资者则往往把基金当作一种债券来投资,或者当作股票来炒作,从而扭曲了基金的本来意义。要更充分地发挥投资基金的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基金业应适时引人新的品种,不断完善投资基金结构。这方面,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实践可以看出,其产生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一致,势必会存在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这些差额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然而,要把握这些投资机会,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一定规模的资金:第二,具有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预测金融市场的动向,而且在操作技巧与技能上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是广大投资者所能具备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若想获得这种利差收益,就可以通过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来实现,因而,也就产生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而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提供了制度因素。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摸索前进的性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要能够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正在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转变,而这又需要有畅通的货币***策传导机制,进而要不断健全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所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符合制度创新的要求。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可减轻银行资金难以运用的压力。目前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银行的存贷差已达到4万亿元,同时银行存款利息负担过重,贷款风险过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有效地分流银行资金,减轻银行资金压力。
2.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给货币市场工具增加流动性,丰富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拓展新的参与主体。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的同时,也活跃了二级市场的交易。目前的CD市场、票据市场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流动性较差、二级市场的交易不活跃。引入货币市场基金可使CD、票据的需求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CD、票据的流动性,同时也会激发企业使用票据、CD的积极性。
3.促进货币***策的有效传导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包含的内容:一方面,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与需求决定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策意***。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由局部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推进,而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策工具,因而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央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同时,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
4.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高市场效率,为迎接入世做准备。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收益高、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征,必将会夺走商业银行大批的存款客户。在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就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这正如美国商业银行80年代所产生的金融创新一样。创新的同时也会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如果长期内再给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则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将很难提高,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仍将缺乏根本的动力。入世后,金融业受到的***策保护最多将只有5年,现在一味地赚取垄断利润,将来如何去面对外国金融业的挑战呢?因此,适时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对于抵抗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必要的,这其中就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而且,我国尽早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会防止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业务被外国金融机构所垄断。
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策建议
目前我国发展的投资基金均为资本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尚处于空白中。适时引入货币市场基金,能有效的改变目前基金全是资本市场的状况,在丰富业务品种的同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多元经营,分散业务风险,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近年在利率不断下调的环境下,我国的储蓄存款仍持续增长,这除了中国国情使得人们偏好储蓄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人们不愿承担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较大风险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进出自由,投资额灵活,风险极低而收益不错的投资工具,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其风险低、收益好独具魅力。这将促进资本市场基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来与之抗衡。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首先要制定有关货币基金的管理法规。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存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我国引进这一基金类型,在运作机制等技术环节方面,与国际惯例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要做到法规制度先行,因此,在有关货币基金的法规中应当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会计核算原则,监管体制,风险控制原则,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
一、货币市场基金概述
货币市场基金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MoneyMarketFund,简称MMF)是一种以银行存款、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回购协议和商业票据等安全性极高的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经过30年发展,就已占据世界共同基金市场近三成的份额,在美国,其规模更是远超储蓄存款。货币基金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投资对象不同于股权或债券基金,具有与众不同的比较优势,表现在:
1.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进行金融“批发”业务,能争取到银行较高利率,还可以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短期证券,收益稳定。通常货币市场基金不收取赎回费,管理费用也较低,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远低于一般基金1%~2.5%的年管理费率,从而降低了费用,保证了收益。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很低。货币市场基金并没有把收益率放在第—位,安全稳健才是其运作的主要目标,其投资工具到期时间很短、一般持有剩余期限小于一年的债券,基本不会亏本,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极少发生发行主体不能履约的情况。
3.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很高。几乎所有货币基金都采取开放式基金形式,投资者通过银行网点进行申购,赎回的便利性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3天就能到账的流动性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管理工具”。
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底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才正式发行,但随着短期证券市场的兴起与基金制度的完善,货币基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初其发行数量已接近30只,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据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半壁江山。此外,由于受到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股票型、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一直不能让人满意,而货币市场基金却是一枝独秀。在2004年和2005年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整体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赚的盆满钵盈,平均收益水平达到了2.30%。这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短期现象,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路径选择——普遍经验与中国特色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不均衡,其发展路径与模式也互有差别。从各国货币基金发展历史来看,在本质上货币市场基金遵循的是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发行运作方式,其发展路径与共同基金如出一辙。纵观世界各国基金市场,不难发现最典型的差异集中在基金发行主体性质的不同上。
第一种模式:银行主导型基金产业。这种模式流行于欧洲大陆及亚洲各国,其主要特征是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共同基金产业基本上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业务。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作为银行业或保险行业的新业务来加以发展,而基金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成为其一个业务部门或者下属的控股公司。
第二种模式:基金管理公司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共同基金产业是在***于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的基础上,由一些***的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公司重新组成新的产业链。在这种模式下,基金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相对***的产业来进行发展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其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由***的资产管理公司掌控。
通常来讲,一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由其国内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和新型的以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存在着本质上不同的要求。这种制度环境的差异制约着货币市场基金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动员储蓄、分配资本、监管公司经理投资决策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德国和日本。而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market-bad)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在动员储蓄、实施公司控制和进行风险控制中处于中心作用,如美国和英国。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特有的生存路径和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特征是基金基本上都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并充当管理人,是一种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路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严格的***策壁垒限制了资金雄厚的商业银行的进入,基金管理公司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导。但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发挥着资本市场的主导作用。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态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及对低风险资产格外偏好、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因此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需求巨大,银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前景广阔。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的颁布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大创新,它在***策上为银行进入基金行业铺平了道路。
三、大力发展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效应分析——三大优势
1.从影响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经验是:货币市场基金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匹配性最高,银行拥有的强大的分销网络以及多年来在客户中建立起来的信誉关系,使其迅速接触到巨大的客户群体,实现了业务快速发展。(1)改变中国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资产结构,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积极进行中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探索,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与西方商业银行形成强烈反差,银行整体资产结构单一、盈利能力差。发行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好地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期限结构矛盾,拓宽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使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竞争力。(2)加快“储蓄分流”,激发银行活力,进一步分散金融体系风险。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占绝对地位,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
道,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这样全社会的融资风险都集中到银行,放大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基金,以自身的信用基础做保证在居民储蓄账户和货币基金账户之间打开通道,进行大规模运作。一方面具有极高信誉度的国有商业银行更符合中国投资大众的“求稳”心态,另一方面与现有的基金公司较小的规模运作相比,银行大规模运作货币基金能够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提高货币基金对广大居民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实现储蓄向货币资金规模化的转移,取得分散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实质性效果。
2.从货币基金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银行主导货币市场基金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普遍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加速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1)目前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只有500多亿元,个别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甚至不足10亿元,其股东主要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通常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改变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规模,大大提高基金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基金业的完善。(2)商业银行在货币基金市场上具有成本收益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货币基金运作效率。商业银行是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成员,是货币资金最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管理货币资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银行自身还拥有强大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现代化的实时清算系统,拥有丰富基金交易经验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大大节省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市场基金的功能与优势,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
3.从整个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银行货币基金公司的成立能够加快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单一银行体系向多元化市场体系过渡,可以有效地化解货币市场基金对宏观货币***策的不利冲击,减少基金的负面效应。(1)银行在基金销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量会相对较大,从而刺激中国货币和短期债券市场,企业短期债券、融资券将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按照金融理论,企业外源融资的层次依次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从银行贷款发展到债券市场融资,可以推动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银行信贷风险,加快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速度。(2)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储蓄具有较高的替代性,因此高速发展的货币市场基金不可避免地对宏观货币***策产生了影响。一般地,货币基金能够放大央行的***策影响范围和力度,给货币***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货币基金可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计量,给央行货币***策数据的准确测量带来难度,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甚至使商业银行面临“脱媒”的危险。而银行介入货币基金市场则可以使资金始终流动在央行可监控的范围内,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最大限度地化解基金对宏观经济***策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策建议
1.努力发展以银行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基金模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自身资源优势,激发银行的竞争活力,要努力把握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在“准储蓄”到“真储蓄”的过渡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和可转换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确保银行货币基金和其他货币基金的协调发展,使宏观金融基金产业平衡发展。在产品创新上,依据中国国情,加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本土化。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居民的大量资金缺乏合理投资渠道,而家庭又是持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中坚力量,基金的产品设计和管理应围绕着家庭投资者来进行。应尽快推出适合居民购买的基金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和创新的基金增值服务。
2.加快完善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的步伐。制约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因素就是可供投资的货币市场金融产品较少,规模较小。因此,中国金融当局如何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将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空间。中国票据债券市场整体规模有限,公司债券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导致货币基金之间投资结构相似,市场风险增大。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庞大货币市场基金是以其金融市场上丰富的货币市场产品为支撑,如一年期的商业本票、回购交易、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金融债券等。下一步中国金融当局应当大力发展这类交易量大、价格波动性不大的投资品种,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
论文摘要:货币***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策;有效性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策,最主要的是货币***策和财******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策 货币***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策因素。货币***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 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策的有效性。 货币***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1999-08. 崔建***.论提高中国货币***策有效性的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文章 来源:中華勵志網 论文 范文 zhlzw
开放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际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使货币***策的***性受到制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而逐渐成为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并逐步形成“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状况。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利用IS-LM-BP曲线全面阐述财******策、货币***策、汇率***策在经济内外均衡调控中的运用,已逐渐成为分析经济***策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其重要结论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高度流动时,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策无效;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有效。我国长期实行汇率稳定和货币***策***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较为严格控制和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弱化我国货币***策的***性,加上运营成本和金融风险递增的约束,使货币***策的有效性降低。本文拟从主要货币***策工具实施的效应分析出发,探讨货币***策实施效应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优化货币***策的建议。
货币***策效应分析
(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近期使用较多和频繁的货币***策工具,中央银行从2011年10月份首次加息以来,目前已经连续5次加息、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再创新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增多,减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达到抑制过度放贷和控制过剩流动性的目的。另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缩小货币乘数,调控货币供应量。从实际运作效果看,2011年前三季度M2增速为13%,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创下近7年来的新低,调控效果有所显现,但通胀膨胀率短期仍处在高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缩减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直接作用弱化,而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乘数产生的影响来控制货币流动性,但央行完全控制货币乘数还受到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大幅增长(见表1),截止2011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97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0%。相应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也同步增长扩大,截至2011年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2645.6亿元(见表2)。依据货币供应量公式MS=Mb+m,货币供应量同时取决于基础货币Mb和货币乘数m,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货币乘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但实际上我国货币乘数几年一直处于较高位置(见表3)。
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中央银行存款率都是负相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动,对狭义货币乘数的效应大,但对广义货币乘数的效应较小;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由此可见,货币乘数不仅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还受超额准备率和现金漏损率等非央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影响。
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普遍偏高,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需要支付利息,增加央行调控的财务成本,扭曲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功能,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对总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不大,只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至紧缩银行超额准备金中的大部分闲置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才能对货币乘数产生明显影响。
(二)利率调整
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顺经济周期”所频繁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货币***策工具,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利率传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理论上分析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调控货币供应量变化,然而在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的状况下,加息幅度偏小产生的实际效应并不大。由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缺失,通过金融市场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以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另外银行放贷、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整受到加息影响而存在时滞效应,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加息也更易吸引国际游资流入国内资本市场,加剧国内流动性的波动,汇率调控越加趋于困难。
此外,目前居民存在着较强的储蓄偏好和银行存贷差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但不断加息必然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同时中央银行已经运用多种***策工具持续从紧货币供给量,资金融通紧张的情况已经凸显,如果中央银行再提高基准利率,将进一步提高资金融通的成本,使企业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
(三)发行央行票据
2011年1-10月已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173万亿元。作为货币***策工具的央行票据,在面对基础货币持续刚性增长,其对冲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央行票据发行短期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但到期兑付却会使货币供应量短期反弹,而且央行对央行票据支付一定的利息其实也是一种基础货币的发行过程,在规模很小的情形下,发行央行票据回笼的货币量多于到期兑付的货币量时,才会显现一定效应,如央行发行票据累计至一定规模,出现到期兑付央行票据利息的货币量多于发行回笼的货币量,发行央行票据短期调控失效。
目前央行发行票据的时间周期多为3个月、1年,具有短期回转、灵活性强的特点,***策效应持久性较弱。另外当商业银行资金短缺,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出售央行票据以增加流动性,以及央行要吸引商业银行购买必须提高央行票据收益率,将加大央行回笼货币的成本,同时利率的上升会使央行票据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增加发行困难,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央行票据的调控效应。
货币***策实施效应弱化的原因
(一)货币***策目标多样化难以兼顾内外均衡
通常一国的宏观经济***策目标主要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根据***策配合的“丁伯根”原则与***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等理论,不同的***策目标应由不同的***策调控手段来实现。另外货币量增加是由经济社会内部因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所决定,本身就具有内生性,货币***策的目标也就难以兼顾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充分就业。在克鲁格曼的货币***策***性、资金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的“三元悖论”中,优化选择目标,重点看中央银行***策取向。我国货币***策实际运行过程中,注重经济增长的重大***治和社会意义,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的同时,更偏重于经济增长,而外汇储备增幅较快时,无论偏重于经济增长,还是稳定国内物价和汇率,都会削弱货币***策效应。
(二)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障碍
货币***策不能直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定中介来传导货币***策的意***,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但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同时利率与投资、物价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与消费相关性微弱,货币需求和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并不敏感。虽然利率对投资和货币需求的诱导作用始终客观存在,但现存利率机制下用凯恩斯学派观点来发挥我国货币***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当货币供应量供过于求时,可通过公众的多余现金余额支出变动来影响支出和收入,但货币供应量难测难控,若社会居民新增货币只增加居民储蓄,就不可能增加需求,自然短期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用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发挥货币***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与货币***策协调失衡
现行国际货币结构格局下的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为应对债务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实施货币量化宽松***策,其货币***策的制定越来越呈现轴心国利益趋向,结果使国际货币流动性伴随主要储备货币供应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松紧周期而波动。人民币汇率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具有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特性,自然形成发达国家货币***策周期性影响货币流动性的虹吸机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量扩大而带来的通胀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以阻止货币供给量扩大,但同时会形成信贷收缩,增加利率上调的压力,迫使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影响央行货币调控***策的效应。
优化货币***策调控的策略
(一)实施汇率浮动制和推进利率市场化
采取渐进式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实施人民币适度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可实现货币***策的紧缩,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有利于减轻固定汇率目标下外汇储备规模扩张的压力,降低外汇占款的比率和外汇储备风险,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外汇管理制度上实行严进宽出,抑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同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央行适时将市场利率作为货币***策的中介目标,推出利率衍生产品以及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策市场化的调控能力。
(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
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开放的全国统一债券市场, 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规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现代化发展,推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基金市场同步均衡跨越式发展,形成以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市场投资主体,推进利率互换,加快建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允许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通道,为利率风险的转化与分解提供操作手段和技术支持,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功能。
(三)建立财******策为主导与货币***策相配合的调控机制
基于中国偏固定的汇率制度导致财******策更为有效,财******策应成为主导***策,主要采取加大***府在各领域投资的直接干预手段,不仅***策乘数大,生效周期也更短,而货币***策改变投资的效果小,它只能在刺激经济过程中发挥稳定物价、防止物价大幅上涨的作用。我国货币供给量变化很大程度受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引导,而***府是唯一的土地供给者和调控者,***府的投资扩张活动实际上成为货币派生的主体。基础货币增加也许并不是我国货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以房地产繁荣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根本的动因还是财***问题,它实际上构成了地方***府的融资机制。因此,建立财******策为主导与货币***策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 ,曲艺.我国现行货币***策的有效性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2.范曦月.我国货币乘数分析—基于2000年~2009年数据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4)
中***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28―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央行主要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一般性***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进行管理,并辅以利率杠杆影响资金面供求关系。特别是当前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央银行在货币***策工具选取和操作手段上面临一定的压力。那么,我国的货币***策工具组合调控长期而言是否有效?在短期中,如何利用不同货币***策工具的特性相机应对随机冲击带来的宏观经济扰动?在内外部经济失衡背景下,如何完善货币***策工具效用发挥的***策环境和制度基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货币***策传导机制的认识,也可以为央行货币***策调控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思路。
胡乃武、刘睿(2006)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COMM模型),得出在不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策工具存在很大局限性;陈飞、赵昕东等(2002)利用VAR模型及基于VAR模型的货币***策冲击理论,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策工具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明显效果;李南成(2005)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货币***策工具在金融体系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吴晓灵(2007)认为中央银行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流动性的作用;卢庆杰(2007)认为中国货币***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利率结构的完善、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基础的培养。
本文拟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挖掘各个变量的统计性质和数量关系,揭示货币***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长期稳定状态和短期冲击效应,实证检验我国货币***策工具的作用特点和实际效用。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数据作为货币***策工具变量,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策中介目标变量。样本观测点上,我们采用从1998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限制,标志着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操作模式的转变;同时,我国中央银行1998年进入国债市场正式进行回购业务(即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业务)。
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在对货币***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做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引入产出缺口、价格水平等最终目标变量,仅研究货币***策内部传导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二,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还受到中央银行的直接管制,利率可以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策的常规工具,我们采用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的短期利率衡量货币***策利率工具的效果;第三,本文使用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代表变量,其依据是:(1)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数量目标;(2)1998年至今,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而公开市场操作在对冲外汇占款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基础货币数据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搜集整理得到。在获取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后,首先运用移动平均方法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和基础货币数据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可能的季节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对所有变量作对数变换,这有利于下一步的弹性分析,同时误差项由绝对误差变为相对误差,减少了误差值。处理后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量、存款准备金率和短期利率分别用LM2、LGK、LCK、LR表示。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4.1。
(二)实证分析及经验结论
1 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中我们采用ADF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见表1),lm2、lgk、lck和lr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序列,lm2、lgk和l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ck在5%的显著度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2 Johanso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有多种方法,本文中我们采用Johanson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模型形式采取“序列含有线性趋势,而协整方程带截距项不含趋势”的形式,并根据极大似然比检验确定滞后期数为1期,不包括外生变量。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无论是根据最大特征根检验还是迹检验,在5%的显著度水平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上面的协整方程,我们首先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和三种货币***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即货币***策从操作工具到中介目标的内部传导过程长期来看是有效的;其次,我们可以比较判断不同货币***策工具的效力大小和方向。由协整方程估计得到的自变量系数值,大致可以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影响最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影响次之,货币供应量对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26、2.36和1.49。从变量系数符号上看,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方向为正,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方向为负,都符合经济理论。但是,正的利率变量系数却违背了经典货币供需理论,其原因可能在于:(1)长期以来实体经济各部门对利率变动敏感度很低,利率并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变量;(2)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我国实际利率长期以来是偏低的,甚至是负的利率,这导致名义利率和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十分准确。
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在协整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继续进行研究。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
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滞后期选择2)。
根据F统计值和显著性水平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在所有四个变量中,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拒绝了原假设H0,即检验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是广义货币供应量(LM2)显著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样本观测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还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策原因。从利率(LR)和货币供应量(LM2)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我们无法得到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另外,从表3中还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LM2)不能格兰杰引起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的变化,这也是符合理论逻辑的。
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没有对相关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本文通过建立四变量的VAR(2)模型,分别给广义货币供应量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以下各变量关于M2的脉冲响应函数***。
不难发现,对于其源于自身的一个单位信息冲击,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正向反应之后,将持续稳定在0.07附近的变动水平上;公开市场业务即期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在滞后一个时期后引起货币量M2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最后收敛到零均值附近,其峰值出现在第四期和第五期,达到0.02;货币供应量M2针对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在即期作出向下调整的反应。而且这种调整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关于货币供应量M2对利率的脉冲响应效果,通过***示可以看出,货币量M2虽然在即期作出了反应,但力度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在反应方向上是正负交替的,这进一步印证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在数量关系上的不确定性。
5 经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控货币***策工具组合在发挥货币***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第二,从对货币***策中介目标影响的绝对程度看,短期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效果最为明显,从而是引起货币供应量波动的主要***策原因;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因此可以成为中央银行中长期稳定各层次货币量的有效工具;第四,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尚不健全,国内市场实际利率长期偏低。加上微观市场主体对利率变量的弱敏感性。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之间缺乏联动性甚至存在相当的背离,综合导致利率调控手段在影响货币需求上效果不够显著;第五,从短期内各货币***策工具对货币量冲击力度的时间分布上看,存款准备金工具表现为从弱到强、持续扩大的趋势;公开市场操作冲击效果先升后降,最后衰减至零附近;利率工具的一次冲击导致货币量始终围绕零均值上下微幅波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策建议
基于货币***策工具的差异化和短期化特征,为提高货币***策有效性、破解中央银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策操作困境,必须尽快改革货币***策工具操作环境和制度基础,完善当前“三位一体”的货币***策工具组合模式。特别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策利率传导效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主动完善货币***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合实施其他宏观经济***策等。
(一)继续完善“三位一体”货币***策工具组合模式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在大力发展国债市场、扩大市场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应寻求配套型操作工具如特别国债、外汇掉期等;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而言,应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减轻中央银行利息负担。同时,根据存款种类、存款金额、银行规模等因素,创造出有利于货币金融稳定的有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利率调控手段要求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利率结构,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当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应该坚持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导职能,将法定准备金***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工具和金融监管手段,同时积极发挥利率***策引导市场预期、调节资产价格的基础性作用。在工具的期限搭配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货币***策工具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结构的影响。
(二)完善货币***策相关制度建设,提高货币有效性
随着中央财***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我国财******策正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策单独承担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我国货币***策有效性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货币***策有效性理论
如果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现代货币***策的理论起点,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就凯恩斯本人而言,他比较偏爱财******策,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绩。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由此看出凯恩斯对财******策的高度重视。货币学派是以凯恩斯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认为,货币***策有三个作用,就其实质说是一个稳定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对货币***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凯恩斯学派要积极。
在我国,真正的货币***策实践距今只有20年左右时间。就货币***策有效性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崔建***教授曾进行归纳,认为我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货币***策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以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戴根有研究员为代表,认为即使是通货紧缩时期,货币***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货币***策作用估计偏低甚至否定货币***策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谢平研究员。黄达认为:“实践证明,过分估高其(指货币***策,笔者注)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谢平则对货币***策有效性持完全否定态度。他指出:“面对通货紧缩,货币***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货币***策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治理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主要代表人物是对外贸易大学的吴***教授和吉林大学的刘金全教授。但中外经济学界几乎都承认,货币***策有效性的内涵特指货币***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进一步的说,货币***策有效性的标志应该是货币***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而言,货币***策一般是“逆风向而行事”,因而其有效性要看其反周期作用的大小及熨平周期的程度,即在经济运行的过热时期抑制需求,平抑物价的作用大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刺激需求,防止通货紧缩作用的大小。
影响货币***策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货币***策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金融运行及宏观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又有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协调因素,本文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
(一)货币***策传导渠道的制约
货币***策有效传导的一个关键路径即货币市场,对于货币***策作用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货币***策传导的载体,完善和发达的货币市场不仅可以高速配置短期资金来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传递货币***策信息,将货币***策效应扩散到整个宏观经济中去。然而,我国目前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较之国外发达的货币市场距离很大,而且本身也存在着内在体系发展失衡的缺陷,使货币***策的传导缺乏一个高效传导场,进而影响货币***策的传导效果。主要表现有:货币市场的缓慢发展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缺乏市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使得利率型的货币***策传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严重割裂现象,使得货币***策无法在两个市场之间有效传导。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有模式的制约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货币***策的反映程度、速度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国家稳健的货币***策操作完全背道而驰。同时,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开拓庞大而富有潜力的农村市场不利。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
(三)有效货币***策工具缺位的制约
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货币***策工具的缺位是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策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三大货币***策工具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发挥作用有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的有效性将进一步削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在国内受到制约时,会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国内商业银行也会出现这种趋势。因为国内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也会随着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扩宽,所以准备金和再贴现***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趋于缩小。公开市场操作这一***策工具的运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为载体。但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数量较小,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而且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将其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从而市场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
美联储货币***策的启示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自1913年建立以来,负责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与信贷,它的职能是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数量,决定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并影响信贷条件和利率。美联储主要利用三大***策工具来实现其职能,并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货币***策最重要的工具。自1991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已连续十年增长,与此相伴的是失业率降至近25年来最低水平,而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创30年来最低水平。这些成就与美联储货币***策的选择和实施有着紧密联系,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国为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89年开始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到1993年美元利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都只有3%。经济在低利率的刺激下走出低谷,并出现较快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增大,为防止经济运行过热,从1994年开始美联储又根据经济形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7次调高***利率,1995年二月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不久,美国经济增长下降过快,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得到了控制,1995年7月美联储下调利率,使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紧随其后,美联储***格林斯潘在公开场合也表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担忧后,联邦银行于1998年9月和10月连续两次下调利率,并采取了积极的货币***策防止经济出现衰退。
由此可见,10多年来的事实数据表明,美联储在改善经济运行状况,实现货币***策的最终目标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美联储成功运用的***策操作主要是: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微调;对经济形势的科学预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便于随时进行微调。其成功的经验无疑对我国货币***策发挥其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提高我国货币***策有效性的建议
增强我国货币***策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但要考虑到微观方面,比如培育市场客体—货币市场等,还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比如提高***府科学决策等,同时不能忽视操作技术方面:把握调控的时机—“点”(由于***策存在时滞因素,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力度—“度”(为避免经济的过***动,要注重微调)。具体建议如下:
(一)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正常运作以维持秩序稳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稳定有序的货币市场,并且这个货币市场须具备相当的规模。在货币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和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调控是很难操作的,货币***策也很难发挥效力。这就客观要求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步伐,为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机制,以间接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市场基础,以便发挥中央银行货币***策的最大的效力。
根据目前货币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其次,要提高市场主体信用度,降低经营风险;再次,加快货币市场利率体制改革,实现利率的真正市场化;最后,因为国债市场既有货币市场的特征,又具有资本市场的特征,所以要加强国债市场在连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货币市场。
(二)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范的矛盾。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必须大力支持。同样对盲目发放贷款、形成风险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总之,应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稳健的货币***策和信贷收缩机制的矛盾。
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在进一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和鼓励***策,构造货币***策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从而延长货币***策传导渠道,进一步拓实金融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
(三)确立有效的货币***策工具
选择科学有效的货币***策工具使得货币***策的有效发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加快货币市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水平,以提高货币***策运用的效率。其次,要合理运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发挥再贴现等工具在投放基础货币当中的作用。再次,开发交易工具,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只有不断的完善和有效的运用货币***策工具,从而实现进一步发挥货币***策有效性的巨大功用。
简短的结论
针对近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府的货币***策首当其冲。央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些***策的出台,充分发挥了货币***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对货币***策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并让其充分发挥指导货币***策的制定、实施的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货币***策利率传导机制;社会融资总量;管制利率渠道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SHIBOR、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央票发行利率、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各个市场利率的属性及优缺点,找到比较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的(SHIBOR),研究SHIBOR自身期限结构等的效果及SHIBOR与其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关系是否通畅,SHIBOR是否真的具备了基准利率的潜质进而能够不负众望在金融市场上成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未来有何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培育完善它,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策的SHIBOR渠道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1.2研究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基准利率培育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曾经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都作为我国基准利率培育的“试验田”,但由于各种因素夭折了。SHIBOR于2007年1月4号起运行,就被尝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进行培育,参照以前CHIBOR等内在形成及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教训,需要对SHIBOR的运行特点做实证考察,明确SHIBOR运行中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并疏通货币***策利率传导渠道。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总结概括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对我国货币市场上存在的各个准基准利率内在属性及优缺点做了定性比较,对SHIBOR及对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应做了实证分析,进而对SHIBOR形成机制的更加合理化及SHIBOR渠道的货币***策传导机制的疏通提出一些建议。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供一个成熟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其市场基础,进而理顺货币***策传导机制特别是货币***策利率传导机制。
二、关于基准利率选择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理论
2.1关于基准利率选择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基准利率的原则是什么;二是哪种利率可以成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首先,关于第一方面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的阐述并无大的差异。在后面理论分析部分也会详细阐述。
其次,就是关于我国应选择哪种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再贴现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短期国债利率这几种利率上有所分歧和争议。因为各个学者研究时点即货币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所选计量方法的差异,在得到的选择结论上有些差异。最后,有学者将基准利率细分为央行基准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了研究。但温彬对于基准利率的所属范畴作了精确定位,基准利率最终会演化为由货币市场利率来充当。
2.2相关定义概念
2.2.1利率及利率体系
利率理论奠定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是指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是借入(放出)货币资金的成本(收益)。与利率相关的一个重要货币金融学中的概念就是流动性,指货币因免去了转换成本或者交易成本而具有的内在的使用上的灵活性,流动性需求(偏好)就是指人们不愿意等待货币带来的时间价值(即“人性不耐”)而宁可手上持有现金方可落袋为安的心里倾向性,这体现的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流动性便利的无形价值之间的替代与权衡。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利率体系如本文所探讨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不同利率背后对应于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信用度的交易主体,不同的交易目的与动机,如***策利率是央行执行货币***策工具的变量,体现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利率;而市场利率是市场交易主体在对央行的***策利率释放的信号中进行理性与非理性的预期及理解,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动机达成的对资金价格的判断,当然***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划分只是从一个角度,其他角度还有依据或反映时间长短、破产清算顺序、有无含权、税收优惠程度、市场流动性水平等因素来划分的。但是归根结底不论利率如何划分形成怎样的利率体系,本质上是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因素的综合体。本文讲的利率体系主要讲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反映不同的利率形成机制及功能。
2.2.2基准利率的基本定义及内在属性
准确地定义基准利率是全面厘清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的根本前提。关于基准利率,严格意义上讲应作央行基准利率与市场基准利率之区分。事实上应该把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称之为中央银行目标利率更为准确。银行并非直接规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只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水平相接近。央票发行利率是集***策性、市场性为一体的利率,从概念上作区分,因为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只具有市场性,而***策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本身具有比较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谈的基准利率更多的是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三、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一般原则
3.1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必要性
3.1.1培育基准利率是货币资金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要求
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相应的,货币市场是货币资金资源配置中很重要的市场,势必要建立一个标杆性的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有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后,其他市场利率相应有序形成,市场参与者对各种市场利率形成合理预期,进而参与资金的供求,实现资金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帕累托配置最优。
3.1.2建立和完善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前提
基准利率使得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是通往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就谈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无疑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动荡。
3.1.3 有利于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在前面的理论分析部分谈到我国目前央行的货币***策操作模式正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去过渡,不论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市场化特征还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来看,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没有一个能有效传导上下游至实体经济的基准利率,利率渠道效应的发挥绝对是一句空话,货币***策操作模式就不能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去畅通地过渡。种种金融新形势下呼唤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的及早到来。
3.1.4疏通金融子市场的桥梁
从业界实践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定价一直参照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需要依托一个成熟完善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如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之前发展步履维艰,是由于债券定价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利率期限结构不一致,定价基准的混乱,使得投资人承受一定的风险之下不能获得应有的风险溢酬(收益),市场发展缓慢。基准利率产生以后,企业债券定价有了可供参照的标杆定出来的价格才会合理,进而才能为发展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条件。
3.1.5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完善的需要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理论上应该沟通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和存贷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需要商业银行有良好的资金定价能力,较为准确地捕捉并预测货币市场信号,也就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助于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就需要银行内部从总行到下面分支行建立完善的转移定价机制,因此理论上,应该是货币市场利率有效引导银行内部转移价格,进而影响到存贷款产品定价,实现货币***策传导。只有存贷款利率逐渐放松管制这一制度变迁,使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成为可能,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则提供了市场基础。
3.2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
3.2.1稳定性
稳定性,指基准利率因意外事件的冲击所带来的波动相对较小,即抗干扰能力较好。满足稳定性就要求保持基准利率波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利率本身是具有内生性还是外生,人们一直难以区分:如果在特定阶段某项或某几项实体经济因素变动使得利率变化,同时央行在进行货币***策操作,市场主体分不清利率的变动到底是实体因素还是***策因素引起的。如果基准利率不时地就异常波动,会使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乃至做出错误的投融资决策,而事实上在业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其央行很重视微调基准利率,对市场主体产生可置信的承诺或者宣告效应,而不会让其无所适从。
3.2.2基础性
基础性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最最本质的特性,也可称之为基准性,反映出特定期限下最低或者无风险收益水平,本质上属于某种“原点性”利率,可以衍生出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并引导着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也是金融产品定价基准。背后分别对应具有高信用等级的伦敦拆借银行和绝对无信用风险的***府的两个在国际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LIBOR和短期国债收益率。
3.2.3传导性
基准利率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其他利率具有标杆性的功效,首先从横向来看(利率角度),基准利率可能具有不同的期限品种,它的短端利率可`以顺畅地传导到自身长端期限品种,并且对外它的变化可以传导到其他货币市场利率或者长期利率,构成一系列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其次,从纵向来看,市场基准利率与流动性指标、CPI和PPI等价格指标、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基准利率变化经过横向传导之后,使得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在不同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做理性选择,并且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储蓄、投资、消费等行为。
3.2.4可控性
其实,可控性有点类似于传导性,只不过可控性侧重于央行这个角度来讲的,体现的是上游传导功能(传导性综合了上游、中游、下游传导的要求)。可控性也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必须具备的特性,中央银行可以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切入点传达自己的货币***策意***。基准利率的培育说到底还是要靠央行的扶持,因为基准利率的市场性特性并不意味着央行对其完全放松监控,毕竟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还是属于央行为实现***策目标的间接工具,只有基准利率具备可控性,央行才能及时顺利地传递其货币***策信号。
由上分析可以看到基准利率的这些特性其实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完全孤立的,只不过这些特性各有侧重。
四、目前我国国债存在的问题
4.1我国目前在发债结构及机制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首先从国债期限结构来讲,有1、3、5、10、15年期限品种,主要以中期国债为主,短期和长期国债发行相对较少,这种“中间多两头少”观铃式的期限分布结构使得国债还不能成为理想的基准利率。此外,从发债机制来讲,在利率招标环节,***事先给招标利率设定了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国债利率发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管制,离发行市场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4.2国债发行规模的限制难以满足公 市场操作的需求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集中在短期国债上,但现有的短期国债规模不够,不足以满足公开场操作对于现券的需求,为此,央行不得不自创负债——央票,来有效地调控流动性。短期国债存在的以上两大缺陷,限制了其对资金状况做出灵敏反应,无法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因此短期国债收益率不能满足成为基准利率的要求。
五、未来我们将如何做好SHIBOR本身的建设和完善
5.1减少对SHIBOR构成巨大冲击的外部因素如IPO的冲击、人民币汇价的冲击等。
对于IPO的冲击,可以继续推行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改革,及时发现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倡导理性投资,抑制过度投机,合理降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收益差距,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将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落到实处,改变投资者热衷于打新股的心理倾向性;对于人民币汇价的冲击,应该处理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协调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提高对热钱跨境流入和流出的监测力度。
5.2继续大力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
着重发展3月以上期限品种的债券市场并促进其流动交易活跃,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渠道给企业融资,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要是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路径。适当地改变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回购市场分割的局面,实现资金在跨市场的流动,减少套利,有利于形成无套利的利率期限结构,因为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本来就要求无套利原则的成立,逐步培育回购利率使其与SHIBOR形成良性竞争,并且可以达到为SHIBOR中长端期限品种利率的预测提供参考进而提高中长端SHIBOR期限品种的流动性的一箭双雕的功效。
六、未来进一步的改进方向
考虑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贷款利率)是一个渐进化过程,这种金融制度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式的突变,但现有的计量模型如邹氏断点检验一方面难以捕捉和描述这种动态的累积变化;另一方面,邹氏断点检验中这个断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人为主观性。笔者将考虑尝试运用MS-VAR模型来做实证研究推断某项制度的累进变迁是否会造成货币***策传导渠道效应发生变化,具体到SHIBOR与存贷款利率的关系,可以用于存贷款利率定价的传导关系,相对客观地捕捉这种金融制度的变迁下SHIBOR与存贷款利率的非线性动态反应关系的变化,当然存贷款利率进一步放松管制是前提,这样得到的结果才可能有显著改观。(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良松,柳永明,新魏克 塞尔主义下我国基准利率的比较与定位,财经研究,2009 (6)
[2]高丽,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市场SHIBOR基准地位研究,商业研究,2012(2)
[3]郑振龙,莫天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走势
[4]央票发行利率与央票市场利率双向互动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5]顾巧明,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6月
从已有文献的理论和实证层次来看,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都是实体经济从虚拟经济系统中融获资金总额的度量,都可以作为虚拟经济规模总量的测度指标,但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随着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并且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另外,从现有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看,因两者定价系统的差异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渐出现背离情况,虚拟经济呈现***化的运动趋势(刘骏明,伍超明,2004)[4],进而使得在对实体经济调控中,很难辨析指标的适应性。尽管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带来虚拟经济的繁荣,但是当实体经济走下坡路时,虚拟经济仍可能维持相对优势,所以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不一定都是对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应虚拟经济规模的准确测度。基于此,本文假设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性最强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为虚拟经济适度规模的准确测度指标。
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适应性分析的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与下文所选取的实体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关联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微观或宏观的几何接近,分析和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邓聚龙,2002)[5]。因此通过分析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与实体经济发展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几何接近,计算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来判断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及金融资产总量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而筛选出最适合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的测度指标。
中国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指标描述与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选取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为社会融资总额X1、广义货币供应量X2、金融资产总量X3。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社会融资总额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及投资、股票筹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广义货币供应量理论上包括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考虑到金融创新在我国暂未测算,因而本文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据仅包含M2;金融资产总量由股票市场交易额、债券市场交易额、基金市场交易额、期货市场交易额、外汇市场交易额、房地产市场投机交易额(由商品房本年销售额减去住宅本年销售额代替)数据加总所得。本文是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应性,进而对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进行选择,故指标选择包括实体经济指标。根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实体经济发展指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Y1、货物进出口总额Y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Y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4、存货增加值Y5。指标选取的时间维度为1998年至2010年,以此为时间维度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交易额统计从1998年开始,时间频率为年度数据。本文所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数据库。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货币***策实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货币***策 宏观调控 有效性 货币***策理论概述 货币***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策理论有以下四种: 古典学派:以李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策(包括货币***策和财******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策(特别是货币***策)成为各国***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策有效”和“货币***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而在实践中,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释“滞胀”现象,“按规则行事”的观点在***府的宏观***策制定中逐步占据上风。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策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 (一)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策)是无效的。 (二)研究货币***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 货币***策操作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货币***策传 导机制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对货币***策调控产生及时和准确的反应。按照通常的逻辑,金融体系发展越是完善,就能更迅速和准确地对货币***策作出反应,因此,货币***策也就会更有效。不过,从现实的观察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固然会提高其对各种***策的反应速度,但也会改变货币***策传导的基本外部环境(比如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这会极大地影响传统货币***策的有效性。此外,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日渐疏远,更是让货币***策的传导落入了失灵的境地。当然,在确保货币***策传导有效的各种条件中,除了金融体系对货币***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 (三)评价中央银行选择和实施的货币***策是否适当 货币***策主要包括货币***策目标、货币***策工具、货币***策手段等,评价货币***策是否适当要看其是否与财******策、产业***策等互相协调、互相配套,是否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在这个层面上的货币***策有效性讨论,涉及的是基本经济理念之争,即:市场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吸收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并迅速恢复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货币***策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的影响,并有助于经济失衡的修复;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能力修复各种冲击,那么过于频繁的货币***策操作不但不会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倒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弹性在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修正能力也大幅提高,从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极货币***策操作后,保守的“中性货币***策”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其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策的职能重心的转变,从熨平经济短期波动转向在长期内为市场运行以及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二是货币***策目标的转变,从多目标逐渐转变为长期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上述三方面都对一国货币***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货币***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策的传导机制和***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策的有效性。 我国货币***策的演变 自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实际上是以信贷总量和现金总量为中间目标的。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但由于企业负债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投资和生产周转资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因此信贷总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间指标,为各经济主体所高度关注。 而最终***策目标的选择则一直在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之间摇摆,至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国货币***策目标的稳定币值与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稳定币值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在开放经济模型下的***策目 标,稳定币值的含义包括稳定国内物价和保障本币汇率的稳定两个方面,我国由于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因此汇率稳定没有作为货币***策的目标,“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策目标,其实际含义是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策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货币***策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策要在 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货币***策传导机制”,这表明今后货币***策基本目标乃是“稳定”, 而“增长”不再作为货币***策目标。我国货币***策目标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 鲜明地体现了货币***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也就是说, 货币***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 而只负责为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规则导向”的货币***策, 即为一种典型的“中性化”***策, 它只保证经济以其自身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地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策有效性分析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货币***策是一项总量性***策,在解决总量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一般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策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策效果就不明显;而解决结构问题,依靠货币***策总量扩张往往无济于事,需要运用财******策和产业***策加以解决。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主要是货币乘数与准备率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货币乘数出现不确定性, 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有限。近年来,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势必会造成货币***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即货币乘数是确定的,这样中央银行才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货币***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策在调控经济中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货币***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实现有效的货币***策传导,除了内部金融体系对货币***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外部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当前我国货币***策传导机制在内外部均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使传导机制阻滞;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削弱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 约传导机制。 货币***策操作空间有限。目前,我国的货币***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需要解决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又面临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强烈的外部冲击而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风险,加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缺乏,使央行货币***策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结论及***策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策与其他相关经济***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坚决淘汰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坚决制止低效率的重复建设,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策措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从而为货币***策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针对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不稳定问题,央行要加大力度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性研究,从而保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相协调,避免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进一步完善货币***策传导机制。为此,要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货币***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货币***策传导效率。 要注重货币***策与财******策等调控***策的协调配合。根据既定的货币***策目标和货币***策功能,结合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灵活运用,要注重与财******策等调控***策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 研究,2002(10) 2.邵国华.我国货币***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论讨论,2005 3.卞志村.我国货币***策外部时滞的经验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文章 来源:中華勵志網 论文 范文 zhlzw
从理论层面来讲,国际货币应承担提供国际清偿力的义务,资本项目适时的开放会促进该货币的境外持有和流通,扩大供给,对货币国际化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已经跨越了国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周边国际化,特别是部分边境贸易已经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按照学术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路径[1],下一步应着眼于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推广。因此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应与正在实施中的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行有机结合,着重解决扩大供给、刺激需求、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推动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化。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方式
资本项目开放对于推动货币国际化的一大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资本输出扩大货币供给。在金融市场动荡、投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在输出资本的多种方式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为中国的第一选择。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短缺,发达国家的海外资金大量从新兴市场抽离,许多深陷危机的国家,面临企业资产缩水、投资不足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欢迎外资进入。另一方面人民币一直处在升值周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9年全年升值64 个基点,2010年上半年升值373个基点经济学论文,自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重启汇改至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达3.13%[5]。这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权益。因此中国企业可考虑趁此机会,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发展海外实体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些海外企业的建立,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培育和发展还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海外需求,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龙源期刊。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已有一定的基础。早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各种有比较优势的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即使是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达到55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两倍。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6%。为达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在投资过程中,要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比例,***府应对以人民币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方面,通过***策性银行、并鼓励商业银行多给予信贷支持,这样既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扩大了人民币向境外的输出,这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范围和影响的扩大。
二、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循序渐进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与深化
国际化的货币必须有充足的存放和流通渠道,以及高效的保值和增值场所,那么一个开放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就是必需的。在这一方面,香港和上海应作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主要试验田,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金融市场的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发挥先锋作用。
1. 以香港为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香港是一个老资格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市场开放,特别是几乎无任何壁垒的贸易制度、自由兑换的货币、活跃的外汇市场和成熟的监管机制,是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近年来人民币在香港的流入流出量日益增加,存量规模也相当可观,而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应运而生。特别是2007年1月,央行准许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后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这明确了以香港为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目标。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作用在于为境外人民币的存放和回流提供一个合法的渠道,促进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持有,包括作为私人资产和***储备,反过来又会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特别是国际大宗交易的结算货币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会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学论文,而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2]。在未来发展上,香港应逐步扩大和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首先,在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渐进式的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企业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业务,以贸易结算业务为主,再进一步开始非经常项目项下的各项业务,特别是促进离岸人民币借贷市场的形成;第二,巩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市场,并拓展其流通市场,以满足交易者的流动性需求;第三,利用香港良好的市场基础和信息机制,完善无本金交割的汇率远期合约NDF、无本金交割期权NDO、无本金交割掉期NDS等离岸人民币金融衍生工具,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持有者规避风险的需求。
2. 以上海为中心建设人民币在岸市场
上海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完全本土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在香港主力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前提下,上海应把重点放在在岸市场建设上,尤其应重视目前比较薄弱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金融衍生品及其交易市场不仅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更有效率的配置金融资源,并且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规避风险、投资投机的有效工具。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金融期货、期权为主要形式的衍生金融产品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是保持和提高美元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IMM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为美元持有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避险获利的空间。这样的产品和市场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必需的。因为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的主体进行避险和投机操作,而且还借助其价格发现的功能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助于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有效调节,这都有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建设。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标志着我国重新开始了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过程当中,上海应以自己作为全国银行拆借、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证券交易中心的地位作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在经济基础、创新意识、国际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法规建设,提高监管机构及人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严格金融***力度,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一方面对保证金、逐日盯市、每日清算等相关制度要保证遵循,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行***干预力度,保证整个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在市场建设方面,第一,应着重微观主体的塑造,重点培养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正确引导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促进市场的良性成长;第二经济学论文,在产品种类方面,可首先尝试在我国市场交易规模较大较为活跃的国债市场的基础上推出国债类衍生品,还可将发展重点放在股指期货等股指类衍生品上,优先发展交易所市场,循序渐进的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
三、保持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保持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避免过度升值的现象发生,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某一货币存在较大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会促使投资者将外币兑换成本币,以期许在本币升值时获得相应的汇兑收益龙源期刊。在持有本币的过程中,最吸引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因为这类资产收益高且变现容易。大批投资者的相似行为和巨额资金的进入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如此恶性循环就极易出现经济泡沫。而后,当本币贬值预期产生,资本外逃出现,经济即陷入停滞和萧条,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日元为例,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同时伴随着日元的升值,甚至是过度升值,长期偏离经济基本面,对于本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却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导致国际投机资本涌入,资产泡沫形成,一旦发生本币贬值预期,资本外逃,经济即陷入停滞和萧条,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3]。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当年日元过度升值的情况发生,避免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影响实体经济,引发投机资本冲击。
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救市措施的实施,经济开始回暖,但同时也存在结构问题和通货膨胀的风险。2010年我国CPI同比增长3.3%,通胀压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各地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不断增长、交易价格开始攀升,投机行为和资产泡沫发生的机率增大。并且在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流动将愈加频繁剧烈,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的程度加大,特别是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策的影响下,套利资本不断涌入,会进一步引发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升值和投机资本的持续进入经济学论文,未来出现货币逆转和资本外逃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
作为我国来说,首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更具有合理性,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汇改,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未来央行监管应注重营造环境和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外汇市场的改革,主要是增加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特别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市商制度和外汇远期、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进行套期保值等操作时的价格发现功能,使人民币市场汇率水平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市场主体的供需愿望。另外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可通过设定汇率目标区[4],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控制,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过度升值的现象,以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第二,要以控制房价为关键,防止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引导社会闲置资金更多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控制资产泡沫的扩大;第三,应注意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监管,特别要注意从2010年年底货币***策从紧后跨境美元套利交易造成的热钱流入。
参考文献:
[1]张蓓.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J].管理观察,2009,(6):28-30.
[2]徐新华.国际中心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J].北方经贸,2009,(5):111-114.
[3]高圣智.汲取“日元国际化”经验教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西部金融,2007,(12):11-13.
[4]何慧刚.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9-25.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34728633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货币市场基金论文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货币市场基金论文模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