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贸易组织发展迅速
从1999年下半年到现在,由于电子商务,尤其是B2C业务的增长,我国网络贸易组织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2006年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主要网络贸易组织总销售额达7400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0%;同时网上购物的用户数量达到了2200万户,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万户。而且网络贸易组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
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刚刚起步,所以为数不多。但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已经出现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这些组织形态各异,在经营上各有千秋,例如当当网、卓越网、腾讯等。为我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三)网络贸易组织的规模偏小当前我国网络贸易组织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普遍来看,规模偏小,可供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种类数量偏少且大部分商品的价值含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挑选比较和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规模偏小,技术不完善,管理落后,营销理念欠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还处于一个尝试和起步阶段。
二、网络贸易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窄
拥有计算机和网络是消费者参与B2C、实现网上购物的前提,并且B2C的效益也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益。据CNNIC第1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中国大陆上网计算机数仅5450万台,31.8%的非网民“不具备上网条件”,我国的网民渗透率仅为9.4%,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消费者参与网络贸易组织的交易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而我国在空间结构上,农村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缺乏;在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在性别结构上,女性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略低于男性。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对我国的网络购物平民化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从而直接阻碍了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规模的扩大。
(二)网上交易风险大网络的不安全和网上商务交易的不安全是消费者面临的两大不安全因素,比如在交易中,消费者承担了支付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付了钱没收到货、网上银行信用卡账号泄密造成损失)、商品风险(即所购买商品的质量问题:商品实样与网上***样出入大、商品在配送过程中被损坏、丢失等)、维权风险(消费者维权法律不完善所造成的)。这些风险都加大了消费者网上消费的成本,也在无形中减少了网上交易的规模,从而制约了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
(三)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物流配送是将货物由商家送达消费者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决定着网络贸易组织运做的效率,物流成本也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技术不完善、规模小、服务欠规范等问题,导致网络贸易组织所经营的商品在配送过程中成本高而效率低效益差。
除了配送体系之外网络交易方式的独特性也增加了售后服务的难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一般只考虑到消费者需要退、换货的情况,并要求消费者必须将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邮寄的方式返回网上企业,因此导致了消费者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的增加;而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售后服务问题大多数网上企业都未作说明;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区域性特点导致企业的售后服务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四)网上商店经营意识及技术比较落后
在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企业介绍型网站或者是客户支持型网站的水平上,还没有过渡到网站建设的最高阶段—产品销售型网站的程度,众多同行往往集中在同一平台(如阿里巴巴)上竞争,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效率。另外,技术工具手段的落后,也使得一些即便意识到B2C重要性的网上企业也无法实施网店的构建理想。三、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贸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迫在眉睫,。本人认为要解决上述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现状,就必须要***府、社会、企业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网络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为网络贸易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首先,网络贸易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它属于网络经济的基础建设范畴,***府有责任、有能力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投资以改善我国网络贸易企业的运营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网络规模小、消费者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缺乏、技术落后等对其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人认为我国***府可以责成某个部门机构如高等学校或鼓励某些企业如电信企业具体操办这些基础建设事宜,***府再对这些部门或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多赢”的目的,还可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共同发展。
其次,网上交易是以双方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府应该将信用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建设范畴,在中央***府的主导下,以地方***府为主,联合各级***府职能部门,在3个标准(个人标准、企业标准和***府标准)指导下对全国个人、企业和各级***府的资信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利用网络向全社会公开,免费提供,从而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促进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及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目的。
再次,电子商务法律是用以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交易主体的正常利益的。我国目前的网络贸易相关法律与法规跟不上其发展,甚至有的领域出现法律的真空。鉴于这一点,我国立法部门应加大力度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消除那些善于钻法律空子的投机分子的可乘之机,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让消费者放心网上消费。
(二)网络贸易组织应开展“创新性”网络营销
无论网络贸易企业的形式如何,要想获得竞争力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创新,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与传统商务活动一样,必须遵循“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有规划的网上营销活动达到“吸引——满足——留住”消费者的目的。
首先,网上商店可以在宣传手段上创新,例如进行广告宣传,建立网络社区,张贴海报等方法,吸引消费者并使其“接受网上消费”。其次,产品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根本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调查分析网上需求,并确定网上销售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使消费者“乐于网上消费”。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虚拟性,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因此企业必须事前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适宜品种,并尽可能的增加网上销售商品的数量。再次,网上商店要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在管理上不断突破。管理创新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和完善网上商店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的在于保证网上商店的安全性和提高订单处理效率;二是完善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地为顾客提供方便,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三)配送及售后服务应不断完善
在网络贸易中,物流配的发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率和规模。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尝试建立权威、统一、与世界认证标准接轨的安全认证中心;提高银行安全技术和支付效。率以满足客户对安全及“即时支付”的需求;通过扩大物流企业规模、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来消除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物流瓶颈。
针对售后服务相对落后这个瓶颈,本人认为网络贸易组织应该加强售后方面的服务,可以尝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配合起来,在物流把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后进行售后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是E-mail询问顾客是否满意,从而让人们认同这个品牌,形成品牌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应加强网上消费意识
虽然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是世界前列的了,可是总比来说会进行网上购物的并不多,知道网上购物的就更少了,而且媒体上报道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网络的负面新闻,所以网络贸易组织应该通过宣传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企业的形象,带动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
另外,由于网上市场不同于传统市场,网络企业必须根据网上消费者的特征,对网上购物的各环节,加强安全和控制措施,保护消费者购物过程的信息传递安全和个人隐私,以树立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
【摘要】网络时代,最具明丽色彩的当属网络与贸易的结合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贸易组织。在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形式多样,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贸易组织创新网络贸易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历史演变,均围绕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禀赋等展开分析。然而,这些理论基本忽视了包括地缘、业缘、血缘、亲缘关系在内的社会网络(或称“关系网络”)对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贸易的深入发展,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网络的作用。
社会网络促进贸易发展的主要路径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一词,一般认为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布朗(A.R. Brown)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虽然其理论渊源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纪,甚至可以上溯到柏拉***时代(Borgatti 等,2009))。社会网络一般被定义为一群行动者(the ts of actors)与他们之间的联系(ties),有“结点/行动者(nodes)”和“联系(ties)”这两个基本要素。“结点”就是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可以是***的个体,也包括了各类社会组织,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联系”即行动者之间的连结关系,不仅指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把行动者连结起来的所有类型的联系。在Podolny and Page (1998)看来,所谓“经济网络”,是指追求重复的、持续性的交换关系的行为主体(agents)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思考贸易发展,往往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贸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转移等重要问题。
社会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网络内的成员热衷于反复交换,这有助于维持网络内成员的合作或相互勾结;二是网络内的成员能够完全了解彼此的特点,有助于互相匹配或互相给予对方网络外的商业机会。基于这些特征,社会网络往往可以较好地克服契约执行不力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贸易活动。正如Calla and Rauch (2002)所说:“国际间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至少为非正式贸易壁垒的减少提供了一个更低的底线。
社会网络主要通过同族中的“道德社群”与集体惩罚、信任、宗教来解决贸易中契约执行问题。下文分别予以评述。
Cohen(1969)通过调查发现,同族网络中贸易是通过建立一个“道德社群”来产生信任的。Cohen研究中的主角是位于豪萨族主要交易结算地——尼日利亚伊巴丹的地主经纪人,这些地主经纪人雇佣了委托方来售卖牲畜或者代表侨民群落里的任何地方的交易者支付可乐果(kola nuts)。在地主经纪人和交易者面对面的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受到限制。一方面由于他们都处于伊巴丹豪萨族首领的权威之下,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以房产积累财富的传统:“一个地主不能在前一天晚上卖掉房子,盗用交易者的钱后离开社群。”宗族组织能够行使保护宗族成员生活和财产的职责(Qian,1994 ;Wang,1991),同时能够缓和冲突以及执行非正式的评判(Huang,1993)。团结是宗族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Wang,1991;Qian,1994)。“亲族会为受到歧视和阻力的成员提供支持,与西方自由形成的贸易联盟相比,它甚至会更有效率”(Weber,1951)。宗族的团结性也常常暗含着对弱势群体的统治和***。不同宗族的个体间的冲突常常会引发两个宗族整体的争斗(Yusheng Peng,2004)。而这就带来不同宗族能否顺利的进行贸易的问题,Greif(1994)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可能:利用网络来促进跨文化之间的贸易,虽然是静态有效的,但是实际上动态是无效的。因为一个来自群体外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工资,网络主导的贸易增长会被商人不愿意遵循“集体主义策略”所阻碍,而对于遵循双边惩罚的“个人主义”的商人却不是这样。
另一种对于同族网络的约束是通过集体惩罚的措施来实施的。Greif研究了11世纪地中海的马格里布贸易商。Greif(1989)强调了马格里布网络水平的或者非科层制网络的实质:“我们看不出存在两个相互分离的“阶层”—人阶层和商人阶层。马格里布贸易商群体是一个中间阶层的同质群体,每一个成员既是商人同时也是人。”关于集体惩罚,Greif给出了如下例子:“住在耶路撒冷的商Abun ben Zedaka被指控(尽管没有在法庭上指控)盗用一个马格里布商人的钱财,当这个消息传到其他马格里布商人的耳中时,远在西西里岛商人也会取消与他的关系。”道德社群和集体惩罚体制不是相互***的,实际上,这两个体制同时存在于马格里布和豪萨族中,Cohen(1969)提到,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惩罚措施,部落的首领可以对一个地主经纪人诉诸“公共惩罚”(public scandalizing)。这种措施是通过一个特殊的会议完成的,会议在被指控人的门前召开,而且所有曾经在这个部落的豪萨族交易者都是受邀人群,保证该丑闻能够传遍整个散居群落。事实上,这种集体惩罚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散居群落中已经存在,Yusheng Peng指出宗族文化的复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一大批祠堂的重建、族谱的编纂和祖坟的重修为标志(Wang,1991)。祠堂是一个宗族的象征中心。例如在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在明末时修建的申明亭,就是村民聚会的场所,每月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宗祠鸣锣居中于此,批斗和惩办贸易中违规的村民。网络密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增进了成员间的信任,使他们彼此间合作,解决集体行动问题。Gould(1993)和Marwell, Oliver, and Prahl(1988)论证了网络密度对增加团结和集体行动的作用。不同地域的文化展示出一种看似偶然的结论,实际上,这种存在地域差异的同族网络表现出一种必然的联系,即血缘关系。贸易的出现发展与维系与这种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信任在维系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apienza, Zingales, and Guiso(2006)中指出,Knack and Keeper(1997) 和La Porta等(1997)等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信任的经济回报。信任的一个吸引人的特性是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主观概率,一个人用它来评估另一个人或者商在特定行为下的表现”(Gambetta,2000),这样就可以将其很容易的并入标准的经济模型中。信任在贸易体系中表现为网络节点中点对点的重复博弈,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贸易双方为了维系这种长期的贸易关系,其最优均衡是双方都不欺骗,相互信任。伯特(Ronald Burt)在1992 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在一个节点中,b和c都与a有联系,而b和c之间缺乏之间的联系,那么只能通过a建立联系,a在这个网络节点中的作用就是举足轻重的,而要维系网络的稳定性,a必须与b和c建立信任关系,否则,网络是不稳定的。Rauch and Trindade(2002)发现华人网络(用华人人口比例来替代衡量)在双边贸易中,与同质商品相比,能够增加有差异产品的贸易量。最保守的估计,由于华人网络所带来的效应,双边贸易中有差异产品的平均增长率接近60%。Guiso, Sapienza和Zingales(2004)使用了欧洲民意调查(Eurobarometer)的数据。结果显示:当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时,这种特殊的组成就能够增加信任,而如果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有长期战争时,这种信任度就会下降。这也就间接解释了现在贸易发展中,贸易网络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平均信任水平高的地区。
另外,宗教通过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间接促进贸易的维系和发展。Guiso, Sapienza, and Zingales(2003)的文章中,以美国为例,基于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来重复这种研究,但是在综合社会调查中,宗教的分类没有世界价值观调查那么详细(只区分了3个教派)。由来自不同国家移民至美国的祖先所传承的文化在人们的信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宗教对于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祖先来自今天平均信任水平较高的国家,那么信任的影响会很强烈。
网络中间商在贸易发展中的角色
Yung and Soulier(1989)认为,网络中间商最大的特点是对他们网络中买家和卖家能力和偏好的深度了解:正如香港调查中提到的,出口贸易公司所拥有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他们对外部市场或买家,以及当地产品性能或生产商的深度了解。没有这些信息,外贸公司很难将大量的海外客户与大量的当地生产商进行高效率的匹配。一个典型的鞋类贸易公司通常有12-15伙伴制造商。为弥补每个订单的有限需求量,贸易公司会按照每家制造商的专长协调和分配订单(参见Rauch and Trindade(2002))。Hsing(1998)指出,网络中间商不只是营销人,更是信息中心以及高度分散网络的协调者,最终会使小规模的鞋业公司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网络中间商往往是通过非中介身份参与进贸易中,以获得买卖双方的“深度知识”,然后通过贸易途径“出售”给以前合作过的企业。实际上,很多被认为是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也是典型的网络中间商。在论述社会网络对跨国企业的效用中,Qiu and Spencer(2001)建立了日本株式会社非正式采购模型以便衡量中间产品进口的效应,例如汽车零配件。零配件供应商做出关系专用性投资,使得汽车制造商从中受惠。在投资沉没后,价格由双方议价来敲定。
但是,网络中介供给不足的情况对于大型多元化中介尤为严重。一些***府显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Rauch(1996)指出,韩国的贸易公司和土耳其的外贸公司,它们在创立阶段都隐性或显性的受益于***府补贴,后来就能自食其力了。事实上,***府***策可以促进跨国网络的形成,这项证据是十分吸引人的,但在台湾地区和美国建立综合贸易公司的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理论和实际研究,才能提出可靠的***策建议。
社会网络中学习机制的作用
经济学家高度关注企业的技术转移,且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企业如何获得使用新的技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企业将全部精力放在有目的的模仿活动(Grossman and Helpman,1991),购买具有外国技术的机器和设备(Helpman and Hoffmaister,1997),获得新技术的许可,等等。这往往很难获得新技术、技术的核心部分。目前的趋势是,生产商寻求原材料便宜的供应商,分销商寻求最终产品价格便宜的供应商。Rhee等(1984)调查了韩国制造出口商,发现韩国企业与外国买家之间的关系远超协议与履约。超过一半的企业承认他们从外国买家提供的技术信息中获得了直接的利益:通过派工程师或者其他外国买家的技术人员参观他们的工厂,通过派服务于外国买家的工程人员去参观。近几年来,韩国和其他发达的东亚国家在欠发达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国家曾经是被外国买家主导着。韩国在发展从孟加拉国的成衣出口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Rhee(1990)研究了这个案例。该案例是属于东亚很普遍的“三角制造”(triangle manufacturing)的一部分(Gary Gereffi,1999):韩国和台湾这些地区继续接受和承担来自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订单,但他们将制造环节“外包”给工资较低的国家。
学习国外技术的过程是伴随着国际生产网络或者说“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ereffi,1994、1999)来进行的。存在两种不同的产业链结构:“生产者驱动”和“买家驱动”。生产者驱动中,Rauch(2001)认为大的生产商在协调整个网络的生产中扮演着中心角色。生产者驱动的链条适用于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汽车、飞机、半导体和重型机械。在买家驱动的商品链中,学习过程是通过一种所谓的“组织性继承”(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模式来进行的:从装配商到原始设备制造商,再到原始品牌制造商,也就是从更低级的、竞争性的低利润的位置到更有支配权的、寡头垄断、高利润的位置。两种模式的发展都是基于整个生产网络对于跨国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学习模式是否普遍存在于其他消费品产业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简评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其他地区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时,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教)的发源地中东地区就已较为发达。中东地区既是全球范围内最早的贸易发源地,也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其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内在机理。除了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之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显著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地区很早就已经产生非常复杂的社会网络,三大宗教只是这种复杂的社会网络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当然或许是最重要的特征)而已。实际上最初的贸易(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和贸易理论起源于此,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与***府部门之间的种种关系网络对于生产、贸易都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生产要素还是社会网络,都对贸易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必然要在解释贸易发展的贸易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社会网络对于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解决契约执行力和机会主义行为方面作用明显,同时也帮助很多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寻找交易伙伴时减少搜寻成本。但是随着贸易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正式规则的健全,社会网络对于贸易发展的贡献性是否还会持续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贸易理论研究已不能局限于基于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禀赋等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全球贸易已经在几个世纪的持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网络,这是不可忽视的。未来社会网络的影响会趋向于对于供给方面的影响。因为在需求方面,国际仲裁机构作用的凸显、信用证的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所带来的通信的便利都会降低网络需求,而在供给方面,大量的人口流动、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兴起都是对于网络供给的挑战。在全球化加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是处于网络的某个节点中。贸易模式的多样性与网络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宗族、宗教、文化对贸易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显著的衰弱趋势。不过,本文并没有讨论网络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贸易发展与网络形成演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具体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进一步讨的。
参考文献:
1.Podolny J M. And Page K L. 1998.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2.Calla A. and Rauch J E. 2002. Anonymous market and group t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8(1)
3.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A Study of 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Hang Q. Zhongguo zongzu zhidu xintan(Exploring the lineage system in China)[J]. Hong Kong: Zhonghua Shuju, 1994
5.Huning W. Dandai Zhonguo Cunluo Jiazu Wenhua(Lineage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J].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1991
6.Huang PCC. " Public Sphere"/"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J]. Modern China, 1993
7.Weber M, Gerth H H. The religion of China[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1
8.Tangbiao X. Cunzhi Zhong de Zongzu(Lineage organization and village ***istration)[J]. Shanghai: Shanghai Shudian Chubanshe, 2001
9.Peng Y. Kinship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1[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109(5)
10.Greif A. 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socie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11.Greif, Avner. 1989. Reputation and Coalitions in Medieval Trade: Evidence on the Maghribi Trad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9(4)
12.Huning W., 1991. Dangdai Zhongguo Cunluo Jiazu Wenhua(Lineage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13.Gould, Roger.1993. Collective Ac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2)
14.Marwell, Gerald, Pamela E. Oliver, and Ralph Prahl..1988. Social Networks and Collective Action: 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 III.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3)
15.Sapienza P, Zingales L, Guiso L., 2006. Does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arch
16.Knack, Stephen, and Philip Keeper. 1997.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4)
17.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Vishny. 1997. Trust in Large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18.Gambetta D. 2000. Can we trust trust[A]. in Gambetta, Diego(ed.). Trust: 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electronic edi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Oxford, chapter 13
19.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Rauch J E, Trindade V. 2002. Ethnic Chin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4(1)
21.Guiso L, Sapienza P, Zingales L. 2003. People's opium? Religion and economic attitud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0(1)
22.Guiso L, Sapienza P, Zingales L. 2004. Cultural Bias in Economic Exchang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11005
23.Rhee, Yung Whee and Christine Soulier. 1989. Small Trading Companies and a Successful Export Respon: Lessons from Hong Kong[R]. IndustrySeries paper 16, World Bank Industry and Energy Dept
24.Hsing Y. 1998.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Qiu D, and Spencer B. 2001. Keiretsu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for Market-Opening Trade Policy[R]. NBER Working Paper,(w8279)
26.Rauch J E. Trade and arch: Social capital, sogo shosha, and spillover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arch, 1996
27.Grossman, Gene and Elhanan Helpman. 1991. Endogenous Product Cycles[J], Economic Journal 101: 408, 1214 29
28.Coe, David T.; Elhanan Helpman and Alexander W. Hoffmaister. 1997.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J], Economic Journal 107
29.Rhee Y W, 1984. Ross-Larson B C, Purll G. Korea's competitive edge: Managing the entry into world markets[M]. World Bank
摘要:加工贸易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种贸易模式,我国当前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所处地位普遍不高,加工贸易产业急需升级。而加工贸易产业如何有效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影响因素对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 and 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 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 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 (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 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 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策。在制定加工贸易***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潘悦. 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Boy Lüthje.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The Ca of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C].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04,(74).
其次,决定分公司的选址方案。一个好的定址决策能够使一个供应链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又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映。例如,丰田公司于1988年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市建立了一个装配厂,一直使用至今,使丰田获利匪浅。特别是当日元坚挺、在日本生产轿车变得很昂贵时,列克星敦的产品更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使丰田公司在对美国市场做出快速反映的同时,又能保持低成本。
再次,确定分公司的生产能力。适当地确定分公司的生产能力将有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而不合理的配置将会影响供应链的业绩表现。一方面,过高的配置会导致低效率和高成本;另一方面,过低的配置会导致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不能快速响应,或是必须从其它分公司调配而拉高成本。
最后,明确分公司的市场和供应配置。分公司服务的市场和供应源的定位对总产量、存货和供应链满足顾客需求而产生的运输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分公司服务于什么样的市场?每个分公司的供应来源如何安排?这是应该明确的问题。当然,只有在分公司具有足够的柔性来服务于不同的市场并能够从不同的供应源接受供应的时候,市场和供应源的决策才有现实意义。
在进行供应链网络内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要分析供应链运行的内、外环境中影响跨国分公司设计决策的各种可能因素。
二、影响跨国分公司决策的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治、战略、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和物流与运作等因素都会影响供应链网络中的跨国分公司决策。
1、战略因素
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对供应链内的跨国分公司决策至关重要。如果公司致力于成本领先战略,它将倾向于为制造工厂找到一个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址,即使离它所服务的市场很远。例如,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家电生产商把生产基地移到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以求降低总成本。致力于快速反映的公司则倾向于把分公司建在离市场比较近的地方,只要能够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映,选择高成本的地址也在所不惜。如意大利的服装制造商开发了非常柔性的生产厂,从而可以快捷地提供高水平多品种的产品。那些非常重视快速反映能力的公司就利用了意大利制造商的这种特点,而不管他们的成本有多高。
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设计能够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分公司担任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支撑他们的战略目标。如,耐克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分公司,中国大陆和印尼的分公司主要追求低成本,为耐克大量生产低价格产品;相反,韩国和台湾的分公司主要追求快速反映,生产高价格款式新颖的鞋子。这种差异化使耐克能够用最有利可***的方式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对一个公司来说在设计它的全球性供应链网络时,必须明确界定每个分公司的主要任务或战略角色。Ferdows(1997)把全球性供应链网络中各种分公司可能的战略角色归为以下几类:
(1)离岸分公司。指在境外设立的为出口而生产的低成本分公司,一个离岸分公司担任着为其所在国之外的市场供应低成本产品的角色,选择作为这些分公司的所在地应该有劳动力和其它成本方面的优势,以促进低成本生产。
(2)供应分公司。指为全球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分公司。一个供应分公司也把低成本作为它的首要目标,但它的战略角色比离岸分公司要广,它常常是全球网络中产品的主要来源,往往建立在生产成本相对低,基础设施发展好,有熟练劳动力的地方,一个好的离岸分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后可演变为供应分公司。
(3)地区分公司。指为当地服务的分公司,它的目标是为当地市场提品服务,它的设立主要是因为税收激励、关税壁垒,以及从其它地方运送产品的高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原因。
(4)开发性分公司。指具有开发技能的地区性生产分公司,它不仅服务于当地的市场,同时负责产品顾客化、工艺改善,产品改进或开发等任务。大多数管理得好的地区服务分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发展成开发性的分公司。
(5)前哨性分公司。指用于获取当地技能的地区性生产分公司。建立一个前哨分公司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获得存在于特定地区的知识或技能,一旦建成,它也担当地区服务分公司的角色,同时保留原来的目标,并为整个网络提供这种知识和技能。许多全球性公司不惜以高成本在日本都建立生产性分公司,其中大部分分公司就是这种前哨分公司的性质。
(6)领先性分公司。指在开发和工艺技术方面具有领先性的分公司。一个领先性分公司要为整个供应链网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它们往往建立在具有良好通道以获得熟练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的地区。
2、技术因素
生产技术的特性对分公司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产技术显示出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则宜在少建几个生产能力高的分公司。如计算机芯片制造业,建厂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大多数公司倾向于建立少量几个生产厂,但每一家生产厂的产能都很大。相反,如果建立分公司的固定成本很低,那么多建立分公司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如可口可乐公司建立瓶装厂的固定投资比较低,所以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分厂以用于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此外,生产技术的柔性会影响供应链网络内部达到统一性的程度,如果生产技术缺乏灵活性,而且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产品的变化较大,公司就不得不在每个国家建立生产分公司;相反,如果技术是柔性的,则把相关制造合并在少数几个大的分公司内进行就更为容易。
3、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税收、关税、汇率等其他经济因素。随着贸易的增长,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宏观经济因素对供应链的业绩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制订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关税指产品或设备通过国家、地区边界时必须交纳的税收,如果一个国家关税很高,公司为了节省关税,或者不进入该市场,或者就在这个国家内部设立生产厂,高关税导致供应链内更多的生产本地化。由于WTO的作用。以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关税不断降低,从而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销,对于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关税的降低可导致生产公司数量的降低及每个分公司生产能力配置的提高。
税收激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为了鼓励公司在特定的区域建立分公司而减低相应关税或税收的措施。许多国家都设有税收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发展中国家常常设有自由贸易区,只要加工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区内的关税和税收都放得很松。这对全球性的公司来说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他们既能享受优惠***策,又能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
汇率的波动对服务于全球市场的供应链的利润影响很大。比如,一家在日本生产产品卖往美国的公司要冒日元升值的风险,因为其成本以生产日元结算,而收益是美元,一旦日元升值就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公司利润。汇率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公司决策解决,合理设计的供应链网络可以充分利用汇率波动的机会,限制或免于它的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并增加利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网络内建立一些生产能力过剩并具有柔性的分厂,使之能供应不同的市场,保证在现行汇率下以较低的成本生产。
4、竞争因素
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战略、规模和定位因素,一个最基本的决策就是分公司设在离竞争者多远的地方,而这不仅取决于公司间对原材料、劳动力等外部因素的竞争情况,还取决于相互竞争的公司间能否产生积极的外部性。当竞争的对手聚集经营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外部性时,即多家公司的存在对彼此都有利,这时应和竞争者相互靠拢经营。例如,加油站和零售商店往往聚在一起经营,因为这样可增加总体需求,对各方都有利,特别是在shoppingmall(大型商场),很多竞争性的零售商店集中会给顾客带来了极大方便,因此也相应地增加了顾客对商店的需求。另一个积极的外部性的例子,是当竞争者聚集经营有利于发展和共用一些基础设施,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明显。当不存在积极的外部性时,分公司的定位主要应考虑如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5、物流和设施成本
存货、运输和设施等方面的成本因素都与分公司设立的数量有关,如***1所示。
附***
***1物流成本与分厂数量
首先,供应链内分公司的增加会导致存货和相应的存货成本的上升,公司要减少存货成本,需要努力合并和限制供应链内的分厂数量。其次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包括输入和输出成本,前者指把材料运进分厂产生的运输成本,后者指把产品运出去产生的成本,输出成本往往高于输入成本,因为输入时一般都是大批量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而输出时则要根据顾客的需求量而定,一般都是小批量的运输。通过增设分公司数量能够减少产品运往顾客的平均距离,但如果分公司增加到一定量后又会使输入的规模也变得很小,从而导致运输成本又上升。另外,如果运送的原材料在经过生产加工后,产成品的重量或体积有显著的减少,那么分厂定在离供应源而不是顾客较近的地点比较合算,如当铁矿石经过处理变成钢,输出的产品仅仅是原材料的很小一部分,把钢厂定在离铁矿附近可以大大减少大量矿石的运输成本。再次是设施成本(包括建成和使用成本),任何一个公司的设施成本可以分为二类:固定和可变成本,前者指短期内不会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后者指与产量或仓储作业有关的成本,它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设施成本一般随着分公司数量的减少而降低,因为分公司的合并可使公司充分利用可变和固定成本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总的物流成本是供应链内所有分公司存货、运输、和设施成本的总和,随着分公司数量的增加,总物流成本先是降低,然后再上升。
6、***治因素
***治稳定主要影响到公司的选址问题。一般情况下,最好把分公司设在***治稳定、商业规则明确的国家。司法体制***明晰可以让公司及时得到法律上的援助。当然,***治稳定很难量化,主要得依凭主观判断。
7、基础设施因素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在既定地区设立分公司的必要条件,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往往会增加经营成本。一些全球性的公司来华投资大都把分公司地址选在上海、天津或广州等沿海城市,尽管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或土地成本较高,但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跨国分公司决策时要考虑的关键的基础设施元素,包括场地、劳动力的可获性,距离运输终点、铁路、机场和港口的远近,以及公路建设、利用情况等方面。
8、顾客响应时间
公司的目标顾客对响应时间要求不高的话可以减少分公司的数量而提高每个点的生产能力,相反,如果目标顾客对响应时间要求很高,则应多设分支机构而减少每个点的生产能力。因此,顾客响应时间与网络内分公司数量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如下***2所示。
附***
***2顾客响应时间和分公司数量关系
三、供应网络中跨国分公司决策程序
供应链网络中跨国分公司决策程序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战略的确定首先应该考虑服务于公司的整体竞争战略,并有助于公司竞争实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还应了解全球市场的竞争态势、需求变化情况,对公司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供应链战略,并决定是通过现存网络、建立新的分公司还是寻找合作伙伴未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阶段,确定分公司的地域布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网络中建立多少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应该建立在什么地方,各自在供应链网络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各地分公司大概的生产能力是多少,它们是为特定的市场提供所有种类的产品,还是为所有市场提供少数几种产品等。为此,管理者首先要对有意向的市场需求做出预测。其次,要看生产技术是否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决定是进行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的生产来减少生产成本。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治风险、汇率风险、需求风险,以及关税、税收激励、进出口管制等条件。除此之外,当地竞争者情况,顾客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也是这个阶段要考虑的。
第三阶段,确定可供选择的地址。主要是在打算建立分公司的地区选出一系列比较合意的地点。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基础设施软、硬条件,硬件方面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运输服务、交通、仓储设施等。软件方面包括熟练劳动力的可获性、劳动力的流动性等。
第四阶段,分公司定位。在上一阶段选定的范围内,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在考虑预期边际收益与需求及物流与生产要素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最后确定分公司的具置并对它们的生产能力进行配置。
四、结束语
一个跨国分公司的建立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业绩具有长期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跨国分公司决策时应该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仅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和成本,还要考虑生产技术的变化;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还要考虑跨国分公司在供应链网络中的生命周期。如果只是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是将来的发展,那很可能会导致跨国分公司在几年内就变得无利可***,甚至会成为供应链网络中的一个沉重包袱。
【参考文献】
1.Ferdows,Kasra."Makingthemostofforeignfactories."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97),73-88.
2.Handified,R.B.,&Nichols,E.L.Introductiontosupplychainmanagement[M].NJ:Prentice-Hall,1999:22.
3.Hicks,D.A.Themanager''''sguidetosupplychainandlogisticsproblemsolvingtools
andtechniques-Part1:Understandingthetechniques[R].IIESolutions,1997,29(9):43-47.
4.RobertJ.Vokurkaetal.Supplychain:acastudy[J],Production&InventoryManagement,1998,(1):30-35.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32-02
我国加入WTO已经11年了,金融全球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利用外贸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网络贸易的逆势上扬,不仅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而且带动了一大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网络外贸在一个中国外贸的困难时刻、一个重大的转型时刻将扮演好更重要的角色:帮助中国外贸走得更好、帮助外贸企业活得更好,以保持中国的外贸优势,网络贸易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一、网络贸易定义和特点
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贸易,它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因特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两种类型,狭义的网络贸易则仅指因特网贸易。具体包括贸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浏览贸易信息,寻找满意的商品或者客户,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的一系列贸易活动。本文所指网络贸易为因特网贸易。
二、 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网络贸易在全球出现以来,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 网络贸易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网络贸易通过网络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空间存在为前提的束缚,全球贸易市场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形成。
2.网络贸易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益和效率。网络贸易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并且,网络贸易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可节约纸单证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节省利息开支;?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费用;与交易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资金,降低成本;出口方可通过互联网络把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很容易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及库存情况,降低贸易库存周转费用,同样通过互联网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3.网络贸易增加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4.网络贸易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网络贸易的应用与企业生产制造活动相结合,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成本低、快捷等特点使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大的国际贸易中来,开拓国际市场,并且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网络贸易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模式
在利用外贸电子商务平台掀开中国网络出口新时代思想指导下,作为***院校教师我们大胆创新将网络贸易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我们实践教学中所指网络贸易为因特网贸易,具体模式有两种:
1、第一种模式网络贸易实训中组织学生开立国际网店自主创业。
在第三方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由学生分组自行经营网上商店,如同在大型商场中租用场地开设商家的专卖店一样,来让学生进行网络***外贸的实战操作,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外贸市场调研,让学生做重点行业盘点,分析哪些行业最赚钱,哪些商品品类目供不应求,最好卖,学生通过批发市场等各种渠道自主寻找货源;步骤二:由淘宝网、买多网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让学生学会在国内电子商务平台Aliexpress、Dhgate开网店,进行店铺装修,产品定价、产品的英文报盘,进行网络推广,通过让学生关注客户网站留言、电子邮件,通过网站***咨询、***服务、即时通讯如MSN,QQ,Skype,培养学生与国际客户互动沟通?能力,真实体会网上销售,网上接受订单,网上支付,订单确认,订单查询和跟踪过程,熟悉***外贸交易流程。步骤三:加强对学生网络外贸实战操作考核与评估从网上信誉度、销售金额、销售量、产品好评率、店铺收藏量、页面访问量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实践环节,进行综合实践成绩的评估。其中08级学生成功接到了来自挪威订单,取得销售业绩,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我们在实践环节也发现一些问题,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在国外知名度不高,在网络推广过程中有很大难度,很难在众多网页中被搜索到,所以这里推荐几个比较权威的国外B2C网站供大家实践:,,,,Argos. Co.uk,cdiscount ,在这些国际性网站开店,页面访问量会大大增加。
2.模式二网络贸易实训中校业联合,通过企业进入校园,利用丰富的学院的学生资源,利用企业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实现互帮互助,给企业增加出口机会,给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首先企业建立对外网站。第一步:必须明确自己的网站定位。第二步:去申请一个好的域名。第三步:寻找优秀的设计公司去建设站点,。第四步:寻找一个快速,经济的虚拟主机为网站安个家。第五步:把网站名称登记一些搜索引擎,宣传和推广。第六步: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
其次通过企业提供网络推广技术支持,让学生分组运用多种网络营销方式来推广企业及其产品,这些网络推广方式包括:企业网上展示网站,电子产品目录,企业动态,产品与企业的三维展示,虚拟展厅,视频信息,登陆搜索引擎,登陆***目录如,登陆著名企业名录,登陆行业网站,登陆商贸网站,登陆著名黄页,相关企业友情链接,SEO的英文搜索引擎优化,论坛、博客推广,发表行业文章或者评论,电子贺卡营销,“病毒”营销等等 。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这是最经典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在实践环节进行企业推广的最主要的方法。尤其基于自然搜索结果的搜索引擎推广到目前为止是免费的,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重视,搜索引擎营销方法也成为网络营销方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搜索引擎营销具体方式包括网站登录、固定排名、竞价排名、优化排名、网络实名。
四、本文结论
网络贸易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熟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又需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熟识各国的***策法规及对贸易环节的要求与对策等。目前,我国网络贸易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网络贸易专业还未被列入国家***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现有的各类网络贸易教育培训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贸易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一批网络贸易技术人员和一批熟知网络贸易应用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院校国贸专业将网络贸易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势在必行。实现***网络外贸,绕***际贸易诸多壁垒,网络外贸在中国外贸重大的转型时刻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将帮助中国外贸走得更好、帮助外贸企业活得更好,以保持中国的外贸优势;网络外贸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及第二职业提供诸多机会。
参考文献:
[中***分类号]F742; N9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3-0001-08
一、引言
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并不均匀,2010年数据显示,仅中东和俄罗斯就分别占全球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405%和239%[1]。此外,世界大多数国家天然气生产和消费能力并不匹配。1979年国际能源署部长级会议上,各国一致认为需要鼓励天然气的本土生产以及国际贸易[2]。此后,天然气贸易借助于长输管道和海上LNG输送等手段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石油、煤炭的第三大化石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提升,从2006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24%。时至今日,各国天然气贸易的重点是减少贸易壁垒以及供应来源的多样化[3]。
天然气国际贸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天然气资源在贸易国间的流动形成了国际天然气贸易网络。因受地缘***治、天然气价格、供给和需求、供气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呈现动态演化的特征。因此,运用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天然气复杂网络演化的研究,可以了解或预测国际天然气贸易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提供依据。
社会网络分析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诸如市场、产业以及世界贸易等经济系统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网络[45]。最先用社会网络对国际贸易网络进行研究的是 Serrano 和 Boguna[6],他们认为国际贸易网络呈典型的复杂网络特征——无标度性、小世界性、高聚集性等。Li等对国际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和同步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对 2000 年贸易额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贸易关系建立了网络,发现国际贸易网络具有无标度性特征[7]。段文奇等研究了1950—2000年国际贸易网络度分布、群聚性、度相关性和互惠性等拓扑结构特征的演化规律[8]。对于全球能源问题,程淑佳等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地理学区域分析方法,勾勒出了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9]。Neumann用一个形式化的网络模型对欧洲天然气产运销作了优化分析,提出了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前景[10]。因此,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格局,基于时间数据还可以分析其演化过程,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然而,目前的文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天然气国际贸易相关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应用社会网络的方法,将天然气贸易流向抽象成国际天然气贸易复杂网络,通过网络节点的度分布、强度分布、网络结构熵以及网络的聚集系数,分析国际天然气贸易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探究网络中各个参数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关系及天然气市场的流向,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天然气贸易系统的演化特征。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给中国构建多元化天然气能源保障通道以现实启示。
二、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模型构建
世界天然气资源地理分布极度不均匀,2010年数据显示,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分别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239%、158%、135%,三个国家总储量占世界总水平一半以上。同时,世界各国天然气生产与需求也不平衡,天然气消费量前10位的国家中仅沙特阿拉伯生产量和消费量大致相等。天然气分布不均匀性和各国产销不平衡性,导致了天然气不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近些年来,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加,参与天然气国际贸易的国家也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61个国家增加到2010年的92个国家;贸易量也大幅度上升,从2004年的67752亿立方米上升到2010年的97522亿立方米。
天然气国际贸易经济系统中,参与主体是国内天然气供求不平衡的各个国家,天然气国际贸易把这些国家联系起来。忽略点的空间位置,可以抽象构造出一个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模型。网络中的节点是参与贸易的国家,网络中的边表示两个主体间存在贸易关系。由于国与国之间贸易额度不一样,为了衡量这种贸易强度差异,可以构造具有权重的边,用两国之间的贸易强度来表示边的权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月第29卷 第3期 肖建忠,等: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区域特征研究本文构建的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节点是参与天然气贸易的92个国家,连接节点的边表示天然气贸易关系。考虑到2004年之前天然气国际贸易相对较少,本文选取了2005—2011年BP全球能源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同时构造天然气国际贸易拓扑网络以及权重网络。拓扑网络衡量的是节点之间简单的连线关系,用邻接矩阵来表示。权重网络衡量节点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用加权矩阵来表示。本文采集了7年的网络快照,从2004年到2010年,历年矩阵形式统一采用92阶方阵。对于邻接矩阵,当i国与j国存在天然气贸易时,矩阵元素aij=1,否则为0;对于加权矩阵,元素aij表示从i国出口到j国的天然气总量,这是一个有向矩阵。考虑到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存在天然气双边贸易,也可以采用无向矩阵形式,对加权矩阵做对称化处理,令aij=max(aij,aji)即可。
根据以上定义,利用netdraw软件根据加权矩阵数据可以绘制出2010年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见***1),连接两节点之间的线越粗表示两节点贸易强度越大。下文将具体分析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特征及结构演化过程。
***1 2010年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三、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
本文从度分布、聚集系数和网络结构熵三个方面来讨论天然气贸易网络是否是无标度网络,讨论天然气贸易网络的有序性、异质性和群聚性。
(一)度分布
点度数是指与某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数目,是指某节点与相邻节点的连接强度。一国的点度数反映与该国进行天然气贸易的国家数目,一国的点强度则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发生的天然气贸易强度。通过考察网络中所有节点形成的点度数分布与点强度分布,可以探究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中各个国家的连接情况,以及它们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情况。***2是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2004年、2007年和2010年的点度数和点强度分布***。从***2可以看到,点度数和点强度的分布曲线都不是一条直线。而典型的无标度网络的累计度分布与度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下为一条直线[11],故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不是无标度网络。
从演化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度数分布曲线有向右移动的趋势,说明网络中节点的度数在不断增加,因为参与天然气贸易的国家在增加,且各个国家趋于与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强度分布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说明在相同点强度下的节点占节点总数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天然气贸易量的增长较为均匀。点度数和点强度的分布差异性反映出近几年参与天然气贸易国家的增多并没有带来贸易量同规模扩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天然气贸易占比还相对较小。
点度数和点强度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可以在点度数与点强度相关系数上体现出来,见***3。两者的相关系数保持在07以上,说明平均每一个拥有一定数量贸易伙伴的国家趋于拥有同等强度的天然气贸易。而事实上,2010年点度数与点强度的散点***(见***4)显示,点度数相等情况下点强度变异很大,不能很好地拟合成一条直线,说明少数国家同时拥有较高的点度数和点强度,例如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
***2 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点度数与点强度分布
***3 点度数与点强度相关系数
***4 2010年点度数与点强度散点 (二)网络结构熵
绝大多数复杂网络都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异质性。对于异质性大小的衡量有不同的方法,有学者提出网络结构熵的概念[12],还有学者引入复杂网络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13]。
根据谭跃进对网络结构熵的定义,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网络,第i个节点的度为ki,称Ii为第i个节点的重要度,Ii=ki∑Ni=1ki,定义网络结构熵
E=-∑Ni=1IiInIi
当网络完全均匀时,即Ii=1/N时,E取最大值,Emax=InN;当网络中所有节点都与一个节点相连时,E取最小值,Emin=12In4(N-1);为了研究节点数目N对E的影响,我们将网络结构熵进行归一化,得到网络标准熵
E=E-EminEmax-Emin
基于权重网络也可以类似地定义网络权重标准熵。根据以上定义,有0≤E≤1。当E等于1时无异质性,当E等于0时异质性最大。2004—2010年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标准熵和权重标准熵,见***5。从***5可以看到,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结构标准熵在07左右,权重标准熵在08左右,说明两种形式的网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且权重网络的异质性相对于无权重网络要低一些。同时可以看到,两种熵值在前4年较为平稳,2009年有所下降,说明网络的异质性增强,各国的贸易关系差异增大。
***5 2004—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熵值 根据王林对网络洛伦兹曲线的定义,将网络节点的度值由小到大排序,用累计节点数除以总节点数表示横坐标,用累计点度数除以总度数表示纵坐标,就可以画出网络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出基尼系数。2004—2010年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基尼系数以及权重网络基尼系数如***6所示。从***6可以看到,天然气国际贸易权重基尼系数在06以上,基尼系数自2004年以来持续上升,说明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异质性在增强,贸易系统逐渐趋于不平衡,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不均匀。
***6 2004—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基尼系数(三)聚集系数
在很多网络中,一个节点周围的节点之间也可能存在连接,因而在网络中形成不同的簇群。簇群内部节点相互连接的程度可以用聚集系数来衡量。
网络中拥有ki条边的某一节点i的聚集系数为
Ci=2ni/ki(ki-1)
其中,ni是i的ki个邻居间边的数量,其取值范围都在0到1之间,某一节点的聚集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该节点周围的节点聚集程度越高。平均聚集系数反映网络整体的聚集程度。
***7是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密度以及平均聚集系数***。从***7可以看到,平均聚集系数大于密度,而一般在一个随机网络中,聚集系数应该与密度相等。这样的结果说明,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相对随机网络表现出了一定的群聚性,一些国家之间形成了小集团,这是由于天然气地域分布不均匀且输送成本高、天然气就近供应造成的。下文提到的三大贸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形成的。***7反映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聚集系数相对稳定,2008年出现下滑是由于2008年天然气贸易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现了波动。
***7 2004—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密度及
平均聚集系数***8是具有相同点度数的节点的平均聚集系数与点度数的散点***。从***8可以看到,节点聚集系数与点度数大致是一个负向的关系,即点度数越高的节点其聚集系数越低。这是由于点度数高的国家往往是天然气富有国或者是贫气国,与其相连的国家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储备,它们只需相对较少的进口或出口,贸易对象也相对较少。2010年点度数与聚集系数形成的散点变得更加分散,意味着相同点度数的节点聚集系数变大,国际贸易网络聚集性增强。随着许多国家能源安全意识的提高,多元化进口或出口将是各个国家的战略选择,这就意味着天然气贸易网络将更加复杂,网络聚集性也将更强。
***8 节点度数与聚集系数的散点国际天然气贸易网络为一种核心边缘的结构,节点的聚集系数随节点度数增加而下降,具体表现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伙伴主要在局部地区内彼此间交往很多,而一些大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德国、美国)起到跨区域沟通桥梁的作用,它们的贸易伙伴分布在全球各个区域,彼此之间联系比较松散。例如俄罗斯,其点度数较高,拥有36对贸易关系,其中大多数国家从俄罗斯获得足够的气源,因而没有与其他国家发生天然气贸易关系。
四、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区域特征
本文利用可视化网络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绘制天然气国家贸易网络关系***(见***9)。***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出口方向,通过对比分析2004—2010年的网络快照(***中只给出了间隔两年的***)可以发现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①,从***9可以看出:
其一,全球天然气贸易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网络,整体网络外孤立的、分散的节点在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块之间的连线增多,同时,区块内部连线更加紧密,离散的边在减少。在全球天然气贸易中,欧洲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多,主要的桥点是俄罗斯以及中东、非洲等天然气富有国家,主要通道是LNG贸易和管道天然气输送。
其二,在全球天然气贸易网络内部,日益凸显出三个局域网络,即天然气国际贸易相对集中的三大区域:欧洲贸易区、亚太贸易区和北美贸易区。
为了更具体更清晰地认识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结构的区域特征,本文接下来将三大区域分别予以剖析。
***9 2004—2010年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地域性 (一)北美局域网
北美局域网核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墨西哥,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进口国。管道天然气进口受限于地理环境,仅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国家。而 LNG 进口来源地则较为分散,共包括17个国家。总体来看,美国天然气进口横跨美洲、中东、非洲、亚太、欧洲和欧亚大陆等全球五大区域,美洲一直是美国进口天然气的最大来源地。2010年,美国从美洲进口管道天然气量在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为94%,远高于其他区域。美国同时还向加拿大、墨西哥出口一部分管道气,向巴西、欧洲少数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出口LNG,2010年出口量总计为3198亿立方米,约占其进口总量的30%。
***10是美洲区域2004年与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从整个美洲贸易区域来看,各国天然气贸易联系增加,特别是北美与南美之间贸易往来增多,网络特征更为明显。美洲贸易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天然气资源禀赋差异性,由此决定了天然气贸易方向,加拿大、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中亚的卡塔尔、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都对美国、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家出口天然气。
***10 美洲区域国家2004年与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
(二)欧洲局域网
欧洲是世界上天然气管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天然气贸易最活跃的地方。2010年参与天然气贸易的国家达到35个,形成了71对贸易关系,进出口贸易总量为36009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挪威以及乌克兰天然气储量丰富,为该区域的主要出口国;而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天然气需求大,为该区域的主要进口国。
***11是2004年和2010年欧洲区域内的天然气贸易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线越粗表示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度越大。从***11可以看到:
其一,俄罗斯所代表的节点中心度最高。2004年俄罗斯与20个国家有天然气出口贸易关系,总贸易量达13279亿立方米,占欧洲区域贸易总量的472%;而2010年俄罗斯与25个国家有贸易关系,总贸易量达16757亿立方米,占欧洲区域贸易总量的465%。由此可见,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
***11 欧洲区域2004年与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 其二,欧盟核心国如挪威、德国、荷兰、意大利、法国、英国、比利时等七个国家的节点中心度相对较高,贸易量也较大。挪威作为纯出口国,从2004年到2010年,贸易伙伴增加了两个,出口量增长了327%,在网络中影响力增强。法国、意大利是纯进口国,其中法国进口贸易伙伴数量排第四。英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贸易伙伴数量与进出口强度基本保持稳定。另一类是德国。德国是该区域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进口来源地只有五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挪威、荷兰、丹麦、英国,全部集中在欧洲和欧亚大陆。由于德国仅进口管道天然气,而不涉及LNG,因此,其天然气进口来源地必须邻近本国,否则管道将无法覆盖。
总体上看,欧洲天然气贸易网络呈现出以俄罗斯、挪威、德国等国家为核心、其他国家边缘化的一种核心边缘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基本上保持稳定。
(三)亚太局域网
亚太局域网由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文莱、阿曼、也门、卡塔尔等节点组成。其中,日本、韩国一直是进口大国,中国是2010年加入进来的。亚太局域网的进口来源由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卡塔尔、阿联酋等供应。贸易形式以液化天然气(LNG)的形式进行输送。
***12是亚太地区2004年与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从***12可以看出:
其一,从2004年到2010年参与天然气贸易的国家明显增多,整个网络更加紧密。亚太贸易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卡塔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而需求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国。与欧洲贸易区相比,亚太贸易区各国多是单一进口或出口,天然气流动方向直接由资源禀赋决定。由此可以看出,亚太贸易区天然气市场还不够成熟。
其二,日本、韩国是传统的天然气进口大国,在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日本进口天然气8196亿立方米,占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总量的354%;韩国进口天然气3498亿立方米,占总贸易量的151%;日、韩两国贸易伙伴众多,日本在区内的贸易伙伴有8个,仅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三国2010年向日本出口的天然气就超过了日本进口天然气总量的50%。日本来自区外的贸易伙伴有6个,包括特立尼达、多巴哥、俄罗斯等,但进口贸易量有限。
其三,中国成为新兴的天然气进口国。2004年中国还没有天然气贸易,2006年开始在广州接收来自澳大利亚的LNG,2010年开始自土库曼斯坦进口管道天然气。到2010年中国进口天然气1635亿立方米,进口来源国有14个。进口来源国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中国对澳大利亚天然气进口的依赖。
***12 亚太地区2004年与2010年天然气贸易网络 五、结论
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通过分析网络的点度数和点强度分布、网络结构熵和基尼系数以及聚集系数,探讨了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连通性、异质性与聚集性;随后利用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netdraw模拟出天然气国际贸易的区域网络演化***。具体结论如下:
其一,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并不属于典型的无标度网络,但其存在异质性,贸易规模极其不均匀,表现为少数国家贸易伙伴较多,与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而多数国家的贸易伙伴较少,贸易结构较为单一;同时,少数国家进出口的贸易量很大,而多数国家进出口的贸易量很小。聚集系数的结果表明,天然气贸易呈现出局部集聚性的特征。
其二,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存在三大区域:欧洲区域贸易最为紧密;亚太区域贸易逐渐壮大,成为主要的消费区域;北美区域相对稳定;同时欧洲区域与亚太区域联系增多,主要是因为中东与非洲地区国家同时供气给欧亚地区。
其三,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是目前北美、亚太、欧洲三大区域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通过观察三个区域网络的变迁,可以总结出以下三大规律:(1)多气源保障供气安全原则。少数贸易大国从多个国家进口气源,减少对单一国家天然气供给的依赖。美国甚至于仅利用了进口LNG的5%[14]。(2)能源合作原则。不少国家与资源丰富国家积极开展天然气等能源国际合作,在当地拥有天然气权益。(3)就近原则。由于天然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长距离运输增加成本会影响其经济性,因此,各国进口天然气主要是从临近的几个国家集中进口。
在当前的贸易网络格局下,对中国而言,必须建立起天然气跨国运输体系,完善国内的天然气长输管网的建设,巩固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陆上贸易关系,积极寻求与俄罗斯以及缅甸的贸易合作;鉴于各大国都在通过LNG进口的形式进行天然气战略储备和调峰,要关注天然气储量增长较快的国家,例如卡塔尔、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委内瑞拉等,采取小规模、广分散的权益并购方式在全球进行天然气资源的战略布局,保障资源安全。
注释:
① 为了更清晰地获得天然气贸易网络的区域特征,在netdraw软件的分析中仅列了贸易量达到50亿立方米的贸易关系。
[参考文献]
[1] BP Grou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R/OL].[20110630]. http:///statisticalreview/.
[2] IEA.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R/OL].Paris.[19941031].http:///publications/.
[3] IEA. Developing China s natural gas market: The energy policy challenges[R/OL]. Paris. [20120831].http:///publications/
[4] BOCCALETTI S., et al. Complex networks: Structure and dynamics[J]. Physics Reports, 2006,424(4):175308.
[5] FAGIOLO G.,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Trade Web——A WeightedNetwork Analysis[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10,20(4):479514.
[6] SERRANO M A, BOGUNA M. Topology of the World Trade Web[J]. Physical Review E, 2003(68):1531.
[7] LI X, JIN Y Y, CHEN G R. Complex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Web[J]. 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3(328):287296.
[8] 段文奇, 刘宝全, 季建华. 国际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28(10):7175.
[9] 程淑佳, 王肇钧. 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 地理科学,2011,31(11):13421348.
[10] NEUMANN A., et al. InTraGas——A Stylized Model of the European Natural Gas Network[J]. Resource Markets, 2009(4):118.
[11] BARABASI A.L., et al. Scalefree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networks: the topology of the worldwide web[J]. Physica A, 2000,281(1):6977.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48
R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Network Gam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Tak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as an example
FANG Yingy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is a highly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cour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art. Network game is a produc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any people oppod to the network game, but so many young people or even adults can not extricate themlves in droves, what does the reason where? What is the role of this game model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 as an example, studies this cour and the network game specially, points out the network game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 teaching reference point, finally gives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condition.
Keywords network gam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主干课程,它与实践环节密切联系,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各个环节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包含具体进出口中合同的商谈与订立、贸易术语、运输、保险、结算、不可抗力、索赔及仲裁等环节,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国际贸易是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风险大的经济活动,这些特点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抓住课程的特点,锻炼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好这门课程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传授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听记为主,并不能亲身感受到具体实务的内容,也不能从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与乐趣。这种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使得学生在书本上看起来对知识已经理解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和流程。
(2)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研究国际贸易的特点,过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一无所知,没有办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没有实践的强化,学生也根本无法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都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基本不会重视实践课,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教师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而对实践的结果并不会进行过多的讨论和分析。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和实践课,也并没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方式,一些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模拟软件又与实践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也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我国高校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依旧采用考试的形式,这对大多数理论课程或许有用,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却无法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掌握情况。目前采用制定考试范围的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而无法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制定出符合国际贸易实务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定位在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考核上面。
2 网络游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借鉴意义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是有目的的活动,游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游戏是为了适应将来生活做的一种提前活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游戏逐渐盛行,各种各样的专门做游戏开发的公司上市,网络游戏作为新文化产业的代表,对青少年的认知、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游戏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呢?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网络游戏对课程学习的借鉴意义,运用网络游戏的思维改革教学课程,让其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将网络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的知识来源于国际贸易实践当中。利用网络游戏的情景模拟技术,可以设定一定的剧情和场景,将学生置身其中;网络游戏当中的过关升级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过关升级的奖励以及失败的重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游戏中不断将重点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记忆。
其次,通过网络游戏可搭建学生展示自己并在情景模拟中真正与他人对垒的平台。网络游戏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将网路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单机版练习,又可以选择网络版随机与任何联网练习的学生进行对垒,帮助学生应对不同的贸易情景。这种方式比目前实验室软件模拟教学更加具有真实性,学生每次面临的贸易伙伴是不同的,贸易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并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再次,网络游戏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目前教学的无反馈状态,即除了期末考试,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网络游戏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反复的过关练习增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过关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不再是教材的宣讲者,而是课堂互动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 网络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现条件
(1)增加实验课课时,保证多媒体实验室学习环境。网络游戏要真正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来就必须有硬件学习环境的支持,全过程的多媒体环境在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网路游戏必须依托电脑和网络才能进行,因此全过程的机房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参与到网络游戏学习的重要条件。每个学生通过电脑中的游戏软件进行训练,不断地过关或反复闯关的过程,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在学习中得到了不停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多媒体可以演示在网络版游戏过程中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展示给全体同学,这种方式避免了只有参与游戏的同学才能体验,而其他同学偷懒的现象,保证了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
(2)设计学习软件,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贯穿网络游戏之中。开发出令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游戏学习软件是实现网络游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如果没有适合的学习软件,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网络游戏的借鉴意义就得不到体现。据研究发现,学生之所以热衷网络游戏主要在于网络游戏的形式,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可以引入游戏币奖励、过关、升级等形式,并将获得的游戏币作为期末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新颖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软件中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自动生成瑞学生的学习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常规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学了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传授,并且学生也不善于及时表达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只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常规反馈教学效果,但考试成绩又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更加不能反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变能力。而将网络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当中,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式学习的优势。学生可以在软件的运用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参考。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宣讲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游戏对战,成为课堂互动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5B***034),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5240041016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204),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153220),2016年校青年项目基金(编号2016-QND022)
参考文献
[1] 郭楠.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商界论坛,2013(8):248-249.
[2] 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146-147.
[3] 裴绍焕.互联网思维对国际贸易双语教学课堂改革的启示[J].科技创新,2014(30):319.
[4] 孙艳,吕玉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7):171-173.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 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全球福利。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策,财***与金融***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
(三) 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登载,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二、立足现状,寻求贸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 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三)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331976334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贸易论文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贸易论文模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