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的过年风俗
导语:春节,过去叫“年”。根据历法,十二个月为一年。当十二个月过完之后,新的一年的头一天叫“年”。下面为你整理的山东威海的过年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个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6、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7、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8、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9、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1、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威海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与道教文化有着极深的渊缘。早在公元1167年,道教弟子王朝阳来到山东传教,在昆嵛山一带树起“全真”大旗,立会组社,创建教团,并开山收徒七人。从此之后,道教在昆嵛山一带的活动从未停止,其影响范围也扩展到整个胶东地区。 由于深受仙风道骨的熏陶,威海民间的春节习俗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道教的印记。从腊月廿三祭灶神到三十晚上的熬年守岁以及元宵灯会,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道教文化的因素。
一、腊月廿三:祭灶
农历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民谚有说“二十三,祭灶关”,因此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灶神。灶王爷是道教的一位神仙,名为“昆仑***”或“种火***元君”。据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食(北方主要是饺子),欢送灶王爷,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年丰时稔。
在威海,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这时,人们把已经请回家的新灶马(威海对灶王爷的土称)的灶马头(灶王爷画像上面有四五指宽的“天头”,上面画一个南天门,两边有两匹马,对着头往南天门这边跑——这是灶王爷上天时可乘的坐骑。这“天头”即为灶马头。)裁下来,放到粮囤上,再把老灶王***撕下来,换新的贴上。摆好供桌后上香三支,然后摆两个盘子,一盘红枣,一盘枝糖。枝糖就是威海人说的“糖瓜”,一种用黍米制作的饴糖,又甜又粘,形如一条黄色的小瓜。荣成、文登等地还要摆一碗清水,摆一点蔬果,这些都是随祭,唯红枣和糖瓜是必不可少的。摆红枣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后嘴甜如蜜,多说好话,讨玉帝欢喜,保佑全家福寿安康;供糖瓜是为了利用它的粘劲儿,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能够措辞慎重,隐恶扬善,掌握分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祭灶活动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但是由这一活动衍伸出的习俗却仍然在延续。
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过年蒸花馍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喜迎新年的传统之一。在威海,花馍叫做花饽饽,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后,人们就开始蒸饽饽。在制作过程中,人们用面粉模仿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做出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的花馍手工艺品,比如模仿十二生肖的生肖花饽饽,还有象征“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和象征“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花饽饽等。有的'饽饽上面插有红枣,称为“枣饽饽”,没有插枣的在顶上点有红点。“一家蒸饽饽,四邻来帮忙”,蒸饽饽的劳动强度大,妇女们蒸饽饽有互助的习俗,谁家面先开,就先帮谁家,蒸饽饽的过程总是热热闹闹。
有说法认为,蒸花饽饽与祭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民间,花饽饽除了作为礼品走亲戚送人,还被当做敬神的贡品,前者往往形态各异,红红绿绿,花花哨哨,而后者却要庄重严肃,以示对供神的尊敬,并要特别做一个大枣山,以供奉灶君。据传说,祭灶这天,要把枣糕粘到灶王爷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向玉皇大帝报告好事,从而免灾消难,逢凶化吉。
二、除夕夜:熬年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指的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通宵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玉皇大帝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在除夕夜幕降临时,有的地方户户大门紧闭,关起门来守岁。而威海则敞开街门守岁,只用一根木棍横放在门槛下,称为“拦门棍”。敞门是为了祖先和财神进门方便,横根棍子是为了挡着凶神恶煞,免得进家门骚扰正神。守岁是不能大声讲话,尤其是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威海守岁要请神,请财神进门,保佑来年发财,表达了人们渴望富裕的.美好愿望。这时人们所礼拜的财神,均为民间的道教信奉的司财之神。请财神的讲究也有很多。首先是方向准确。每年的财神所来的方向不同,朝那个方向接,要以二十三小年那天买的灶码上标的方向为准。其次需要人们出门向东或向南走出一段距离,摆上供品,烧上香纸,放几挂鞭炮,然后“领”着财神回家。这时也是绝对不可乱讲话的,除了燃放烟花炮竹,也不能弄出大的响声。另外,威海守岁也要祭祖。在屋内大厅北墙上挂家谱,家谱下的供桌北边,摆放写有近祖姓名的牌位。天一落黑就给家谱及神主上香、点蜡烛。半夜的饺子,要先给家谱供上,同时烧纸钱。给祖先纸钱,早时多在室内供桌前的“火盆”里焚烧,后来转移到室外。敬祭仪式做好了以后,再开始鸣放鞭炮。这是因为,按旧习,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据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威海人熬年守岁也颇有些讲究。守岁过程中禁止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止开箱柜,以免跑财;禁止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止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止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止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等。这一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拜年及压岁钱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人们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并叩头致礼,这种方式称之为“拜年”。
在威海,除夕夜人们吃完了“交子”(饺子)之后,便开始拜年。拜年有先后之别,往往自家庭中开始,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端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郑重其事地叩首。晚辈叩首前先向长辈道一声“父母亲大人”或“祖父母大人过年好!”,长辈则颔首微笑,俯身扶起晚辈。对于三代以下(一般都是小孩子)的磕头,长辈口应一声“好,好”,接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他们。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再外出向长辈尊长拜年,路上熟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要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除夕夜家家都点着“长明灯”,通宵不熄,门总是虚掩着———此夜家门里的子侄便不断地前来给长辈磕头问好。这时,长辈家里早早摆好了炒花生、瓜籽、糖果之类。晚辈磕头叩拜之后,往往会小坐一会,说些过年的吉祥话。这样拜年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下午。到了正月初二,人们则要到岳父、母家拜年,并要准备孝敬长辈的礼物,比如糖果、点心、肉食等春节必备品。
在晚辈向长辈拜年之后,受拜的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晚辈。压岁钱,即压胜钱或押胜钱,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赏赐)儿童压胜,曰压胜钱。”压岁钱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压胜钱不是流通货币,最初的
作用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送给孩子压胜钱,本身就包含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厌胜驱邪、消灾避难的美好祝福。旧时,人们除把流通货币用作压胜钱外,还有的用道教吉语——天宫赐福,权作压胜钱(压岁钱)馈赠儿孙或晚辈。盖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一,道经载:天官赐福。又《周礼·天官·赐予》中称:“币徐之赋,以待(天官)赐予。”现在,春节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仍很普遍。不过多是一种亲情爱意的表示。也有人受道教将“天官赐福”——吉祥语,权作货币压岁钱的启迪,改赠压岁钱为赠学习用品、***书,以及电子琴和学习机等。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跪拜礼逐渐被废除,但晚辈向长辈拜年道贺,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以及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之间互相道福问安,互赠吉言的习俗却保留下来,成为人们在新旧交替难得的闲暇中走亲访友、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
四、元宵点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过年的尾声中为人们增添一份喜庆,元宵灯节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元宵节,威海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或窗台挂起红色的大灯笼;城市大道上也要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威海每年也都会举办的绚烂夺目的新春灯会,在人民广场连续表演三天,欢庆佳节。灯会上,大型花灯与火红的灯笼交相辉映,双龙花灯、双象花灯、转灯、荷花灯各放异彩,五彩缤纷、形状各异、赏心悦目。
关于元宵点灯习俗的起源,有种说法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32050633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东威海的过年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东威海的过年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