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论文模板

更新时间:2023-08-24 07:07:11 阅读: 评论:0

美感教育论文模板

美感教育论文模板

美感教育论文例1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感教育论文例2

传统思想***治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的讲授,忽视了课堂以外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思想***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讲解往往令学生无法信服和接受,而网络资源可以成为互动主体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和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方式,这种沟通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沟通便利条件来实施。例如微信、微博、易信、QQ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流露的情感和认识往往会通过微信来发泄。因此,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网络沟通便掌握了学生思想情感变化第一手资料。这种网络沟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美感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交流往往可以形成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共同认知,达到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课堂还是网络,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接纳思想***治理论观点,就必须利用情感这个桥梁,而情感的建立,需要信任、关心和理解这些因素。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关心、鼓励和肯定,使其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这种情感往往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人间真情这一美的情感。这种审美感受是一种情感的正能量,能增强思想***治理论课教育的信心,使枯燥的***治理论转化为美好的沟通情感。

2.加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培养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关注施教者,即人自身的人格培养,是实施思想***治审美教育方法的前提条件。培养施教者的审美素质,目的是更好地运用美学方法使思想***治教育过程审美化。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可以提升课堂的感召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关系密切。教育者的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都在受教育者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楷模。思想***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者健全人格的过程。培养人格需要有精神动力,这个动力往往是施教者自身。在思想***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就是心灵的导师。而施教者的人格则是展示其心灵和个人魅力的名片。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具备自身的人格之美,才能做榜样表率,使教学内容具有说服力,令受教育者信服。“美的动人形象易于引起人们的某种感情。”施教者的形象美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思想情感,改造其思想***治道德,培养受教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时展所需要的思想坚定、***治可靠、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二、美感教育在互动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运用

思想***治教育情境资源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感教育特别强调利用“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思想***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涵着道德评判和情感因素。从互动教育情感的来源看,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例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等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思想***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作为教育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发掘其中的美感因素并加以释放,改变单调死板的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精心设置教育情境,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下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展示美感在互动主体和客体中的运用过程。案例教学法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问题式教学法。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应用此方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思想***治理论课教育与时事***治以及历史都密切相关,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视角,不断根据时事***治的变化更新思***课教授内容,增加最新的生动案例,拓宽课程的深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入社论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能力。同时,结合美感精心设计课堂,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升华情感,接受教育。例如,在学习“思想”这一节时,可以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真理报》上对的高度评价导入课堂,培养学生对个人魅力的审美情感,以这种情感激发学生对思想内容的期盼效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他们急切想知道,思想有何深刻的内涵?为何能令俄罗斯总统如此佩服?这样,就为课堂内容的展开,设置了情感通道。再如,在讲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时,可结合反映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诗句朗诵视频进行互动教学。像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望大陆》等诗歌都集丰富韵律美与爱国情感美与一体,通过诗歌互动,使诗歌中蕴含的深深的乡愁和国殇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对实现国家完全的统一的情感认知,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接受美感的同时,自然就接受了思想***治理论课的知识观点。这样就使思想***治理论课枯燥的讲解过程变成美感的传递和互动过程。任何真理和先进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超功利性的美感,它可以越过***治教育的价值障碍,使受教育者深受感染,进入美的境界,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美的事例可以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它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在产生美的享受的同时,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就变成了美的传递和享受的过程。这样,受教育者在没有失去心灵自由,也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前提下,在美的感悟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美感教育论文例3

二、让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语文阅读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平时的所做、所说、所感,把所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大家一起体会同样的感觉。但是,单纯的文字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其中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能掌握本来很难掌握的内容,做到事半功倍。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心,鼓舞勇气,不断追求,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的人生财富,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三、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如果学习与课外实践分离,那么学习就会变得生硬,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更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能让与之交流的人更加愉悦。另外,我们要多订阅报纸杂志,从中学习西方的风俗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尽管他们存在很多不同,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判断和反映。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美感教育论文例4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美感教育论文例5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美感教育论文例6

2.“双重乐感”教育理论的认识何为“双重乐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身上具备能准确感受与感知两种或多种音乐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各个高校和专业院校,都是以西方大小调体系及课程体系为主,言语比较单一,涉及我们本民族的体系是很有限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审美疲劳,从而对音乐学习的质量和音乐学习的期待下降甚至排斥,更弱化了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习得的能力与兴趣。“双重乐感”理论实践所强调的首要前提就是把本国民族音乐文化乐感的习得作为首位,站在音乐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这一课题的提出,不是崇洋,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现今音乐教育现状的深思熟虑。

3.“双重乐感“理论的再认识从名称上看,“双重乐感”这个词就是一个关乎“乐感”的,并用“双重”来修饰的心理名词,但加上“双重”这个修饰词,这其中所蕴含的广度和维度却是我们难以估量的。乐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音乐的感知,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与“乐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接近的,但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双重乐感”能力培养所达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各种感知形式的共生,另一方面则是各音乐种类的文化综合。因此,“双重乐感”这一称谓不仅指出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在数量上的“多数”,而且还指出了音乐在质量上的“更多”。

二、落实在多元审美教育中的“双重乐感”

按照中国教育的主流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早在中国古代西周就形成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贵族教育体系,其中的“礼”、“乐”就是关于音乐的审美教育课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他的乐教思想中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培养的重视,更对其教育过程与结果简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选自《论语泰伯》),即对人品性的培育不光靠外在的制约,而应该以音乐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使仁爱成为人的内在自觉需求。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的音乐理论就提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音乐,音乐中的语言美、节奏美、旋律美无疑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更好的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大思想家席勒,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人格体系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那么,到底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即美育。审美教育要表达的是指对人在审美(在感知)中的“武装”和练习,它需要的是真正的原本性和普遍性。在“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中,呼唤的不正是这种“乐感”的原本性和“双重”或者“多重”的普遍性吗?

1.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双重乐感的核心就是强调体验多元文化上的尊重、欣赏、包容,多元审美教育倡导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就审美而言,“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好像并没有将美育与音乐直接或者对等起来,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并能去接受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心态和精神,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因此,在多元审美教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审美材料、善于运用多媒体及各种信息资源、注重综合传统、交叉学科文化的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社会交际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音乐,它的审美功能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以单纯的审美功能来衡量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万万不可行的。音乐总是与不同的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要理解其他文化的音乐,应当从不同文化语境和音乐在这种文化中所具备的功能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审美教育不光承载的是单纯的审美功能,还有不同语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审美教育的培养。

美感教育论文例7

赵崇乐

[摘 要]中国近代的美育和体育审美教育思想远远超过了古代的美育思想,巳基本具备科学的体系。文章系统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

[

关键词 ]审美教育;体育;发展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1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终身体育理念下体育审美教育观构建研究”(编号:N12032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国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传人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引进,美育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大力提倡,而且被广泛地付诸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一、中国近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美育的首倡者,他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论述了美育的特点和作用,明确提出“美育”范畴,并对其作了科学的界定,极力鼓吹美的意义。他认为: “美是生活的一要素,或者还是各要素之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不再像古代的美学家那样只是将美当成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将美、趣味看成人生的重要内容,看成是“生活的原动力”。可贵的是,梁启超在区分了情感与理解之后,又对情感本身作了辩证的分析。他说: “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而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少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冲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他主张借助“艺术”这一“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来陶冶人的情感。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心育论”观点。他认为教育包括体育和心育两大方面,心育包括智、德、美(情)三育, “德、智、体、美”四育并举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他说: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他还从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联系中进一步强调了其作用,认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而互相交错者”, “三者并行而斯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

蔡元培作为学界领袖,更是热心倡导美育,他的美育思想首先在于他第一次科学地界定了美育。他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的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他认为尤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美育。他说: “青少年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蔡元培还将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个重要方面之一。1917年,在任北大校长时,他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宗教虽与情感作用关系最为密切,但它是一种片面的宗教情感刺激,常常为扩张己教而攻击、排斥异教,甚至常常发生流血之战。因此,蔡元培主张, “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将美育作为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强调美育与“德、智、体”三者的密切联系,认为美育是“完全之教育”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王国维首次把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并论证了其合理性,提出有美育的教育才是“完全之教育”。蔡元培1912年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个方面作为国民教育的宗旨。1922年,蔡元培又将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针总结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个方面。他说,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美育”,指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想,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美育和体育审美教育思想远远超过了古代的美育思想,已基本具备科学的体系。但由于深受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观和美学理论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其美育思想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

二.中国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发展

中国现代美育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基础上,为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吸收了西方现代进步文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终于酿成了一场“新美育”运动,涌现了作为中国现代美育家的蔡元培、鲁迅、朱光潜以及王统照、吕激、丰子恺等人。他们以其美育实践与思想理论,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1907年,鲁迅便发表v摩罗诗力说》,高呼:“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应当以“不为顺世和乐之音”、 “不取媚于群而随顺旧俗”、 “抗伪弊习以成诗”的“摩罗诗”来启蒙心灵,***个性,以***社会变革。这体现了鲁迅奋发向上、积极的美育思想。19挖年7月12日,北洋***府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议“删除美育”。对此,鲁迅怀着愤激的心情在日记中写道: “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除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为了提高美育,纠正当时国内有些人对美与美育的错误理解,鲁迅于1913年翻译了日本心理学家上野阳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和《社会教育与趣味》两篇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例8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家***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美感教育论文例9

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审美教育是以塑造全面发展、健全个性为最终指向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内在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关德育和智育手段”。

一、研读

研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要求学生直接阅读原文,不使用参考资料。在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结合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思考。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阅读一般要以诵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抒情性和独特的节奏韵律决定了诗歌的咏歌特征。诵读可以营造气氛,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气势、韵味、风格以及情感表达,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小说的阅读方式可以选择默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默读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思考问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戏剧的阅读原则上可以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的分配由学生在课前自己选择、自由结组。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保证课上朗读的效果。散文的阅读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古典散文的阅读可以像诗歌一样诵读,现代散文则要根据文体风格加以区别对待,抒情性的散文也可以以朗诵的方式进行。像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平和恬淡风格的言志散文则必须注重静默品读。当然课堂阅读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易产生疲劳,如果对于同一种文体采取同一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多样性的原则,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要变换阅读的方式。比如同是话剧,古典戏曲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现代话剧就可以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吸引学生通读原文。而小说的阅读,则可以根据选文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将精读、略读有机结合,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整体感知选文的主旨。

二、讨论

因为学生的气质、个性、经历、美学兴趣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故他们在审美接受中的领悟效果也因人而异难求统一。学生这种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审美见解,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正如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他们需要把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开展讨论交流时,教师应就讨论内容首先给学生适当作一些补充介绍,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有助于讨论的进行。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选好专题,启发学生用审美的视角,在同一审美范围内展开讨论,相互切磋。文学审美教育除了品词析句式的重点赏析外,还应以文学的形象性为出发点,重视联想对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的内容与形式,感悟美的本质与价值。审美教育离不开形象性、感染性,而文学作品的特征正是形象性和感染性。审美感知仅有零碎的片断是很不够的,还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理解。联想对比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去感知美的形象,领略美的意蕴。当学生对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将零碎、片断的审美直觉通过联想对比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适时点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美、表现美。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筛选,选择那些关乎课文主旨的,对学生学习知识有较大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思考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讨论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异己的声音,比较鉴别,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讨论,不仅是思维的训练,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索,而且通过讨论,相互借鉴、互相接受,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发展个性的目标。热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各种观点在碰撞中也时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这一活动要在教师的启发、带动下才能有序进行。

三、展示

审美教育中的接触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都是审美接受的中间环节、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不能忘记联系现实生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智慧,挖掘潜力,让学生把在审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与技巧运用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自由作文,展示才艺,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创造美、表现美。

美感教育论文例10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的转变,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对该课程的改革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与实践,主要集中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革新、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这些思考实践从客观上推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及其改革,但是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和根本的解决,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在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定位、作用,以及大学语文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可实施的有效途径,可普及的培养模式等。笔者认为要使以上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必须对该课程的价值给予深入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在普通高等院校既是知识课、文学课,更是一门人文精神的传播课,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这种职能在理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认为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语文就是人学。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呢?从目前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功利化的工具性教育已经使他们感到厌烦。工具性教育注重的是教育的结果,而人文价值观教育则更注重过程。大学语文课程要真正实现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应当通过快乐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手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陶养学生情感,升华其人生追求,最终完成人的教养。那么,大学语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使命?其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对传统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是改革与实践的基础。

一、美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联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即快乐的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西方,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划时代的美育理论,认为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统一的理性,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充满力量,又温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年性,因此,他指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1]这种“较高的教养”就是美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格的完整性。西方的美育理论发展到20世纪,对美育的具体实践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美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联姻而产生了一大批有鲜明实践导向性的理论成果,在诸如美育心理学、学校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艺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席勒的思辨性美育理论。

在我国,20世纪初近代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西方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学与伦理道德学相结合,其基本思路是“救国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救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美育纳入了伦理教化的范畴,使美育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特征。但是,这种美育理论执着于社会改良,忽视了美育对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人文关怀和特殊价值。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美育,并因为美育没有实用的功能而排斥美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只有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德智体美”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我国当代美育研究却仍在重复前人的理论,很少有从事美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走进课堂,这种现状导致了长期以来与美育具有本质关联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被忽视。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虽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却一直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在实用主义态度的影响之下,它也因为没有直接的实用功能而被排斥。

现代美育命题提出,美育的本意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即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进行教育。其中,最本质的是情感教育,它可以统领感性教育的其他方面。所以,美育的本质及核心就是推行情感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其情感性的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2]基于此,美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关联。一方面,美育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了最佳的思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审美教育的基本领域,它使美育走入课堂,有助于美育的具体实践有效展开。

二、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

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情感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如果说美育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起点,那么,美育化教学过程就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最有效的途径。必须承认的是,在以往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与研究中,研究者们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大学语文所具有的塑人功能,而到底哪种途径更为有效?我们认为,衡量的关键就是看这一途径是否既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又能有效链接师生的课堂模式。

教育现象学学者一直强调和关注“生活体验”,他们认为体验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意义的产生之处,是生动、充盈而丰满的,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也是鲜活的,比抽象理论更具诱惑力和说服力。大学语文课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其中囊括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展示了各种人生境遇,空洞的说教不能激活学生的文学思维,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展示其情感的丰富性,它更需要一种生动、鲜活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美育化的教学过程正满足了这种需要。

费尔巴哈说:“每一个人,都向往和热爱在对象物中、在别的东西中的自己。”“他之爱别的东西,也只是在它是他的本质的表现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之所以喜爱文学作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望“通过别人的创作来得到满足”,并在作品中重新发现自己,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文学比其他对象更能使人得到这种肯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肯定自己呢?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善于调动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经验。可见,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须将作品置于人类审美经验的高度,使学生从中调动和提升自己的审美经验,这是激发他们的文学思维、认识自身的重要环节。读《诗经・蒹葭》,那朦胧含蓄的情感表达、执着美好的人生境遇浸入心灵;品《谏逐客书》,其中包含的胆识与智慧值得深思;唐有飘逸与沉郁的交响;宋有理性与感性的合奏;元有悲与喜的交加……文学作品将人引入审美的历程。审美是人情感本质的实现,它实现的是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与升华。一个人的愉悦、痛苦、狂欢、焦急、憧憬、悲哀等内心体验,个体的压抑或满足、丰富或枯竭、敏锐或麻木对于他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的生存不仅仅在于一个人有道德、有智力、有健康的身体,也不仅仅在于有财富、有权利、有名誉,而且在于有丰富的情感需要和得到情感的满足。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化重视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之境,丰富其情感体验。

美育是靠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而不是一种单纯由施教者把持的对受教者的美的灌输。在我们看来,恰恰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在美育中有着绝对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育最终是靠个体的心灵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面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学氛围中强化基本的生活经验,这种强化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美育化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受性,唯其如此,才能使美育的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相关联发挥作用,实现双赢。“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有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有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与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3]文学作品提供的是间接的生活、情感体验,要完成由对象性的体验到心灵体验的过程,必须以想象力为媒介,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强化心灵的感受能力。

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智育与德育,成为智育与德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尽管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各有专司、各有侧重,“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而互相交错着。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4]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同样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处理好感情、道德、理智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是兼顾德育、智育、美育这三者的。美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情感,提高人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结构的“内化”,将道德、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成为一种真实的人格力量。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美和憎恶丑,在情感上受到陶冶。鲁迅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文学和学术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所谓增人感,就是指以情感人,美育化的思路是在情感的陶冶中、观赏的愉悦中接受思想教育,寓教于乐,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美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的诸多遇合使得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以美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教育为手段,以情感陶养为指向,以人文素质为目标,推进大学语文的美育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让大学生在过程教育中体验人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人的全面教育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才,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人文性和理想性都意味着应该为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而造就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文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得比较偏重于理工科教育的学校很难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我们已不是陌生的教训,因此,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阵地,建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是今后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3][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48-56.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0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832031633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美感教育论文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美感教育论文模板.pdf

上一篇:开社保证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美感   模板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