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具有许许多多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江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进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大部分底子差,学习成绩很不好,不会学习,自控力极差,如何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呢?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对学生关爱,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打破学生一看书就头疼,怕老师责备,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关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能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学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学习他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借鉴高效的做法,实行“导师制”,每一名教师负责三至四名学困生,问寒问暖,问学习,问生活,问活动,对学困生的一颗爱心,不埋在胸膛里,而是擎在手上,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不准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教室,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 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爱绿”、“敬老帮扶”、“学***,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的门的第一步。过去我们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现在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去观察,写出调查报告;还举行春游或秋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放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提前布置作文内容,让学生早找材料,让学生改变过去的作文方式和方法,做到有话可说,大胆写出标新立异、结构内容创新的文章。
3、关注社会生活。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所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室内操;让学生们自编黑板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学校的《绿茵报》办的有声有色。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越野赛、搞各种创业活动。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学分制,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培养竞争意识。
近年来,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中专生源不足,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大部分是下游的学生)他们自制力差,厌学、避学,有着上网、看言情小说、好做小动作等各种问题。进入职专后,因专业性比较强,上课听不懂,更加烦学、厌学, 辍学的较多,因而我校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因为分层次教学能够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使好学生愿学,向更高一级迈进;能使学困生听懂,学到一点知识;使学生扬长避短接受教育、发展自己。莎士比亚就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自己要发奋努力,而且还要方法得当,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学习的挑战。”自实行分层次教学以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力,教学成绩显著,辍学的人很少了,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今年我校有67名学生考上青岛、烟台、济南科技学院等高等学府;来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企业也越来越多,以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称赞,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特别是***副部长吴启迪在职业学校会议上对我校进行了7次表扬,我校校长任曰金代表职业学校作了典型发言。
实行学分制,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思想,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激励学生产生竞争意识,鼓励学习优秀并有余力的学生,多学知识,多拿证书,为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习很差的拿到毕业证书,不必担心完不成学业,这些都提高了学生们考大学、参加工作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加强了职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授课时改变过去的只重视好学生,忽视、不管中下游学生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真正实现改变,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学生一丝不苟地、***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主要采取小集体活动、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设置小活动,使全体学生参与进去。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有时,让学生改编、表演课本片断,有时让学生当老师,或者拿出几分钟,让他们读优秀时文,或者举行演讲活动,这些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
而对于那些想学到一技之长,准备就业的学生,则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本着“学校不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你自己”的原则,加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善于探索,能够写出符合格式、项目齐全、用语得体的求职、应聘、记录、新闻等各类文体的文章。
作文课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联想力,写出符合要求、语言优美的文章。评讲时,让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自己找出优缺点,打上批语,并且把优秀作文张贴出来,使大多数学生欣赏、借鉴,目的就是多给学生动手机会,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六大***”,焕发学生活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传统的教育是压抑、束缚学生个性扼杀学生的活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焕发学生的活力。
如何才能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我们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做法,采取了:使学生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晚自习自由支配,或放优秀影片,让他们进阅览室,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实践微机、建筑、机械、财会等专业内容,做到“学做合一”,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晚上的自习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支配。语文课上,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文,还让他们看《语文报》、《语文周报》《读者》等;每一个月至少都拿出两节课上阅览室,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布置的作业都是利用课上时间做完,极少占用课余时间。
六、健全学生人格特征,保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在的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很差,不愿意别人说一个“不”字,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多次出现。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文悟道,使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乐作者所乐、思作者所思,达到情感的内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说过: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积极、坚强的性格是产生人的创新能力的保证。为此,我们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开放意识和勤勉精神,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要学生立足于现实,敢于直面现实,克服一切心理障碍,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以保证形成创新精神,具有创造能力。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希望每个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认真、下大力气加强培养职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校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造就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模式与技术应用型学校教育模式相结合,其突出特征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克服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畅,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策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多样性的选择,在培养过程中行业对员工的技能需求是培养导向,在酒店行业中具有师傅带徒弟的优良传统,师傅言传身教,坚持“传帮带”,使新员工逐步走上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学徒制非常符合酒店行业需求,值得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尝试和推广。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模式
2008年《欧洲教育与培训***策术语》中“学徒制”的定义是:由工作场所和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两个场所相互交替进行的系统性的长期培训。这种类型的长期培训过程中,学徒与雇主有着明确的合同关系,学徒可以得到报酬(工资或津贴),而雇主需要承担向学员提供能从事某一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训职责。本文要阐述的“现代学徒制”则是一种多方参与的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和传统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其内涵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职责标准为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具有在校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已经成为企业的员工,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英国三明治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制四种模式。
(一)英国三明治制模式:即工学交替制,学生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到相关企业岗位进行实际工作实践,再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三明治”式学徒制的培养,学生可以将学校所教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澳大利新学徒制模式:先由***府部门规划和制定针对学校的培训标准和教学标准,再由相关行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或具体状况增设相应的培训或特色内容,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必须紧密合作完成学生的培训任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国家、企业、学校的培养标准和教学制度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能够行之有效的达成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学员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20%,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占到全部教学时间的80%。
(三)瑞士三元制模式:学校与行业结合为一个整体为专业培育进行调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岗位标准,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与学校相互结合共同完成行业监管和教学实施。学生每周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为1~2天,然后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时间为3~4天。
(四)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企业岗位生产性的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同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企业和岗位的发展需求来全面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家及***多次发文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发[20xx]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职成[20xx]9号)《***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和(教职成司函[20xx]2号)《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其实在国家正式发布相关文件之前,国内一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订单培养”、“2+1”、“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改革。这些教学模式不管从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借鉴了国外现代学徒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效。其中“订单班”和“工学交替”这两种模式被多数院校所采用。
(一)“订单班”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现代学徒制所倡导的招工和招生同步,毕业即就业的理念,使得酒店企业解决了人才后备问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培养在校学生,也增强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性。另外,“订单班”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目标明确,酒店企业所提供的“师傅”即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所以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论从就业技能、发展前景来看都要比其他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更强,进步更快,工作效率更高。
(二)“工学交替”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安排进程为“在校学习+企业实践+在校学习+企业实践……”,和传统教育以学期为学习时间划分界限不同的是,学生的学习阶段以月、周或天为单位进行,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所在的岗位都需要 “师傅”即企业指导教师。通过企业师傅和学校的合作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技能和综合文化素养。
但是,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同国外的学徒制发展现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校培养机制僵硬,课程体系设置脱离实际岗位。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机制较僵硬,一方面受制于体制约束,另一方面是缺乏自我创新的管理机制。为了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学习基础知识与未来酒店岗位管理体系的专业知识,需要企业与学校一同携手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地开展交流。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主要是中职与本科的教学内容压缩而成的,这就使得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完全的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上的束缚,学生感觉知识和工作无法融合,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培养的人才难以为酒店所用。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中,行业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企业在学徒制模式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多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问题,对学徒的个人自身发展需求不够重视。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校、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大三的顶岗实习,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充分的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企业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转化来实现高职教育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上的融合,人才素质的培养则很难进行提高。
3、酒店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酒店企业与学校作为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酒店工作岗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当前各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时间一般都采取的是“2+1”培养模式,大多数酒店一直存在着注重实习生的现实价值,而严重忽略了其潜在价值的问题。这也造成了虽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参与太少而使得人才培养出现偏差。
4、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主体是90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自身了解和认识其作为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后,在结束在校学习后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首先要求全社会对服务性行业的尊重,摒弃现有的对于酒店行业的偏见与认识,只有广大民众的劳动价值观有深层次的转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对酒店服务行业的认知及认同。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府方面:发挥***府优势,确保***策制度支持,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急需国家制定***策,统筹各行业力量,争取社会多方支持。需要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和企业给予各项补助措施,例如奖励和税收优惠,让企业有更多的人力财力去帮助和培养学徒。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在学生招生规模、招生方式上放开,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自主招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招生招工一体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府部门出台相关的具体***策,如明确规定企业与院校在这一新兴培养模式下需要各自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应当尽到的义务,只有企业和院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企业方有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方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保障,这才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深层次发展的必须条件。
(二)企业方面:调动酒店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酒店行业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劳动者对于酒店的重要意义,以及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同学校开展深入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形成“双主体”办学。长久以来严重影响及困扰酒店快速发展的重要难题是后备人才短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当前我国酒店企业普遍处于“用工荒”,探索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订单班培养,与学生签订相应协议,学生毕业后进入订单酒店工作,学生具备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企业文化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在校理论学***密结合中,这样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证了企业的用工要求。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酒店企业需要让学生了解其入学即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到这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在校学习期间,院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其进入企业实习实践时间,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学校需要合作企业积极紧密的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认同感,从而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三)学校方面:确定教育主体作用,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及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度将高职教育中的高等性与企业发展的职业性有机结合,要求学校和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其典型性的工作任务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确定。包括校内的理论培训、校外的实践培训、学徒培训到准员工的顶岗培训,通过递进式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教学体系的完善。现代学徒制在教学空间上向企业的方向延伸,教学的组织延伸到了企业主管与师傅,转变了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课堂为重点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方式。学校应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导方向,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以适应学徒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需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研,校企共同确定酒店前厅、餐饮、客房、营销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组成,形成融合学生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职通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四)学生方面: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主观能动性。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要增强职业认同感,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现代学徒制能否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关键因素是如何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产生认同感,明确认识到成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锻炼与实践;其次,学生应当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做长远的职业规划。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们必须从最基础的服务做起,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才能一步步实现其职业规划;最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接触先进的酒店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加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求知的欲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铺垫。
一、引言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定价策略等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间竞争形势的不断加剧,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对管理会计问题的不重视及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当中的应用水平,不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做出相关管理决策,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国有企业必须大力搞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随着思想上的不断重视和实践尝试,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巳经初有成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目标来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阶段。目前,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和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简言之,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体系,还处于非常零碎、随意的阶段。
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没有相应规范、系统的***组织,还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这种缺乏系统组织的现状无疑会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漫无目的性。虽然,部分***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同国外相关管理会计师组织合作开展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合作培训和认证工作的成效也非常有限。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持有CMA证书的仅有一千余人,对比我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和总经济规模,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程度可想而知。
二、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比例偏低,没有发挥其应有职能
管理会计相较于财务会计而言,发展较晚;特别是在我国而言,我国的管理会计起步发展于上个世纪中期,同财务会计这一分支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还很薄弱。国际上普遍认为管理会计可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合理支持,这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发达国家,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管理会计人才普遍要多于财务会计人才。以日本松下公司为例,松下公司约80%的财务人员从事的是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在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部门绝大部分人员更多的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其工作内容绝大多数为会计记录、核算和报告职能,管理会计中战略制定、决策制定的职能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巨大的差异显示出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同国际水平的巨大差异,也显示了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匮乏。
(二)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会计人才培养调査显示,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制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然而上述计划却绝大多数是针对财务会计人才培养而言的,仅有不到20%的国有企业表示其制定了关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计划,其中还有不少企业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包含在财务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之中。同时,调查还显示,仅有约20%的国有企业对其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效果比较满意。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中长期处于被忽视地位,发挥较小作用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国有企业内部严重缺乏管理会计人才,且没有科学培养方案。
(三)缺乏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体系
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当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及如何评价这种能力。我国会计专业人员能力框架构建始于2002年;虽然起步较晚,目前有关财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工作已经完毕,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有关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仍然进展缓慢,效果很不理想。如果不能明确管理会计需要何种能力,就无从谈起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只有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相辅相成,才能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管理会计人才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的现象。通过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持续评价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对培养模式进行改进,由此不断往复循环,最终定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兼备,符合国有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三、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提升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的作用
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国有企业财务部门目前所做的工作多是财务核算、对外报告等财务会计职能的工作;会计的决策和控制职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从总体层面上尽快提升管理会计工作的地位,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做出经营和战略决策,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为此,***等国有企业主管单位应当从***策方面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会计只有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理会计人才才能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二)重视内部会计人才的再教育,改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人才多为财务会计背景出身;从现有的财务会计人才中择优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无疑是一种经济、便捷、高效的途径。通过对国有企业会计人才的再教育和后续培训,加强对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培训比重,使我国会计人才加强掌握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随着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岗位需求的增大,可从现有的财务会计岗位中择优挑选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加入管理会计岗位,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和专业的理论学习,建立起较高的管理会计胜任能力。
虽然考试受到众人诟病,但我们不能否认,通过考试这一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开始学习。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就为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很好地提高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水平。同样的,为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可考虑通过改革现有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增加管理会计内容的比重,使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管理会计知识内容。同时,我国可考虑新设管理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如同发达国家的资格考试一样,为我国选拔出更多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三)加快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目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司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20xx年10月27日,***也以财会【20xx】27号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充分说明了高层对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视。要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水平、知识水平、专业胜任能力等具体业务要求;同时要建立鲜明的评价体系和评级体系。通过对具体业务能力的明确要求,各级才能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时,要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一套因地制宜,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培养体系和方案。
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升国有企业的决策能力、战略制定能力,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各方面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为我国国有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
摘要:培养是手段,使用是目的,使用是培养的“试金石”。只有学用一致,才能把高职院校人才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协调统一,才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训用一致,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效性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对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优化环境
一、依据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适应岗位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基点。因此,应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一部署,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缺什么人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类人员缺什么,差距多大,要做到心中有数;每类人才重点学什么、练什么,怎样搞好定向培养,都要分门别类地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紧贴社会急需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防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中摆不上位、排不上队和随意性大的问题,着重对培养内容、方法、手段及保障措施进行规范,形成抓机制、抓工程、抓整体的工作思路。具体指导中,要紧紧围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设备、练好新技能、研究新方法,始终坚持用社会岗位的需要牵动人才培养,从实际出发,把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筹划,谋求整体素质的跃升,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储备一大批高素质新型高职院校人才。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经济效益,同样,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也出人才效益。当前一些单位看似缺乏人才,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而是由于配置不当、管理不善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真做好毕业学生的考核和推荐工作,对学生的使用应有一定的建议权。要根据社会实际和人才特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毕业学员分配信息库”,并为其建立人才档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分析,给他们定准位,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工作需要,力争把他们推荐到最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正确对待和使用高职院校毕业学员,自觉接过人才培养使用的接力棒,在本单位内部合理配置、优化使用。
其一,建立动态分配机制。对岗位不合适、专业不对口,在本专业无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安排,打破一次分配制,建立“再生工程”,进行再分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二,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使有限的人才“聚”起来。对高职院校人才实行矩阵式的双重管理,即高职院校人才可到各单位,遇有新任务时,由各级***门分层统一调整使用、适时参与,使有限的人才实现“联合作业”,形成拳头。其三,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对部分通用性强的岗位,可以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竞争上岗。
对“待岗”人员实行有计划的交流调整,采取计划强制和措施引导的方法,加强人才合理流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更好合理配置高职院校人才,逐步形成才岗匹配、人事相宜的局面,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人才工作平台
雄鹰翱翔大海,终会力竭;五湖水族,亦不敢愈越池潭。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尤其是不断的进步壮大,是要有后天的条件扶植培养的。当今时代,多维复合和持续更新的知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差呈倍增趋势。要开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这一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必须把粗放自流的传统培养模式,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当前条件下,要想迅速扭转人才素质滞后的局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途经之一是我们必须为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改善高职院校人才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硬件”,并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体贴暖人心,理解出动力。如果人才在单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就会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对工作单位产生“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的认同感,就能不断坚定立足本职岗位拼搏奉献的信念,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多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在工作中善于放手放权,充分尊重人才的自主精神,要秉着“择其高峰,舍其深谷”的态度,坚持用适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各项措施作支撑,确保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高职院校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辩证地对待人才的个性,正确对待人才在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通过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认可,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人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充分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尽其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机遇。
四、优化人才任用环境
万木葱笼需要阳光和水分,人才辈出需要良好完善的任用环境。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用人公,事业兴;用人歪,事业衰。历史一再证明,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往往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孵化器”,是激励人才加速成长的关键,因为用人导向是鲜明的旗帜,无声的命令,有力的昭示。有了适宜的环境,在纵向上就会因师承效用形成人才链,在横向上就会因共生效应形成人才团。所以,在人才使用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注重实绩,公平公正,超常举措用人才。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使用人才,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打破“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和“凭个人印象好坏定优劣”的封闭、半封闭的选人方式,形成“靠实绩进步,靠环境提升”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上”的破格晋升制度,引入“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实行“活”的柔性管理办法,使高职院校人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干有目标,干有标准。让素质强的“香”起来,素质一般的“慌”起来,素质差的“学”起来。
其次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浓厚氛围,让高职院校人才的聪明才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竞相迸发。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用起来。要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抓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成才的先进个人,对学习成效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使各类优秀人才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献身事业的成就感,得到广泛尊重的荣誉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使高职院校人才成长始终有一个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和谐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智力财富充分迸发出无穷力量,不断把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语言能力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学习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直接来源。然而高职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却停留在只是一门必修课的认知状态,尤其是工程类学生,认为未来就业后,母语交际够用,即使涉及国际项目也可以通过设置翻译陪同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步入社会与就业的过程,并不似这些学生们设想的那么简单与顺利。汉语就语言特性来看,就是一门含蓄的、形式简单却又表意丰富的语言,整个亚洲语言体系都或多或少受汉语影响有着这样的属性。而西方语言文化因为各不相同的历史原因,在越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其语言越是具有开放随性、节奏明快的特点,而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从语言能力的角度大体上都要比亚洲国家的人们更随和、容易相处,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就能达成相互了解。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也正是因为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把其母语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并使用。高职教育虽然不似综合类本科教育那么明确地要求外语能力的考级,也在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方案上有着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外语水平的描述。
二、人才培养的设定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为目录划分,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又按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分隔,进而对科目及科目所需要完成的人才培养任务进行了明文规定。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院校,以水利水电建筑类工程专业为特色,对于外语等基础性科目,都是根据国家***策的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该科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并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地认为基础性学科只是国家要求的必修科目,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里,对于工程类学生的未来就业意义不大。第一点中已经阐明,语言能力既是人文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情智商水平的重要方面,外语的学习,对于人文素养本来就很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显得比已经以优异的学习效果进入到重点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这科的学习意义更大。通过外语学习,能丰富工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能拓宽学生的文化眼界,使工科学生更具包容性,继而影响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使其更能融入到团队中协作,为其在本行业中有所建树打下基础。英语只是外语的一个门类,但英语是当前公认的世界语言,即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尖端技术所在的国家有着探索欲望,也应该从英语习得入手,而不是临到一个新环境用中文和中国思维去研究当地文化,带来片面的探索结果事小,难以接受当地本土文化达不成理解影响工作质量事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接触到国际工程,但是未来的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极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外合作随处可见,机会数不胜数,学生如果只是因为语言问题,对国际相关行业内容无法理解,缺乏远见,结果在自身专业上获得进步受到了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程没有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这些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的各个科目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能够毕业。所以很多专业课教师并不担心学生中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因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启动专业理论课前都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回顾与重新学习。然而英语这一科却始终以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的标准制定课程计划,相当于只规定了达成目标,却未有从学生入校时的实际情况启动外语学习。对于这种情况,高职学院首先应该在外语科目开设意义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研室开展有教科研活动,对外语教学的投入稍作增加,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方面,从学生入学就应该做好水平摸底和教学效果跟踪。教学方法上,应侧重文化影响,开拓学生视野,将学生的不同兴趣做个分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重复所学,甚至是实践运用。
近年来,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在进行改革,积极尝试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如工作室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项目带动教育模式等等,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但是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前,整个社会都在以创新为目标,创业为途径来探索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而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难度日益加大、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的现实困难面前,只有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才能够实现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的革新,实现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实现艺术设计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的范围之内,倾听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培养目的的。所以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来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近年来,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可以表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其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等都比较弱。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脚踏实地,安心工作,而是频繁跳槽,好高骛远,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而处于再就业状态。由此可见,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的地位有所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过程。在无形当中,绘画成了所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公开课和必修课。此时,绘画技巧的传授就脱离了各个方向的特点,和专业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也体现不出专业的差异性,模糊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第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方法。
1)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下,改革艺术设计类的教育举措。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科动向是教育者一定要首先深入调查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学科的现状来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健全的课程标准体系是高校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自由化、开放化、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艺术教学必须要以现代生活为土壤,扎根于实际生活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艺术设计教学要与人文、自然、社会等全面接触,将艺术教育融于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此外,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处理,对于二者之间的比重要进行规划安排,既要突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要给予专业课程以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专长。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内容,然后教师要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出一套明朗的、可供操作的工作体系。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形成工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对于教学思路和设计思维,教师要进行提纲挈领地总结,并给学生轮流演示、讲述的机会和时间。此外,在考核方面,方案制作应该成为学生考核的主要形式。因为方案制作是设计的基础,一个学生的设计能力能够从他制作的方案中看出来,其貌不扬的***纸效果和陈旧落后的设计理念都不能为优秀的方案制作添砖加瓦,所以,考察学生的方案制作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设计理念是否新颖,设计方法是否科学等。
3)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艺术设计类人才,离不来强有力的教师引导。所以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并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培养创新创业设计人才的重要保障。在组建教师团队的过程中,把握教师的专业强项,弥补单一教师在理论和技术上无法并重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优先任用理论先进、动手能力强的老师,并鼓励、安排其他老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外聘或项目合作等引进企业的一线设计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者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感受、应用设计等。此外,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着真实的案例展开,通过教师自身的动手操作进行示范演示方案制作流程,让学生快速掌握方案制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
在我国高校中,专业设置具有普遍性。比如,统一的教学和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方面,大多数教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存在普遍的陈旧性等。目前,本科院校借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够起到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起来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优势与才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如作者指导的“豆豆鞋类网络销售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该项目学生成员就是对电子商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凭借优质货源创业实践成功。
二、注意跨专业培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接轨,开设服装营销、汽车营销、数码电子产品营销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方向与产业接轨,意义在于通过树立产品标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虽然如此,学生掌握的主要还是营销知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要都是讲究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具备各专业背景。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鼓励学生跨专业成立团队,通过各专业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在团队中,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并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
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改革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直接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意义,要多吸收具有创业经历、有实战经验的老师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在课上课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思维、新点子,进而将新点子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次,高校要制定合理、明确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隶属于质量工程,这一项目实施才两年,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经费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中期检查、后期检查和结题制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需要有经费保障,经费来自财***补贴和高校配套。按规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旦成功立项,就应启动50%的项目经费,有了经费保障,项目开展也将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和学生也将更有激情。所以,高校制定合理、明确的质量工程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结合专业的特色制定具有创业体系的教学计划。首先专业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开出创业教育、创业实务等课程,并且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行上课。
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本科的整周实训中体现出来。高校应该重视本科院校的整周实训,在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每个学期都有为期两周的整周实训。东莞市家乐福宏伟店是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系省级校外合作基地,通过校外合作基地实习,学生亲身经历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电子商务整周实训,让学生掌握在淘宝平台、速卖通平台开网店和利用微博与微信开微店的能力;通过网络营销和营销策划整周实训,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互联网、利用微平台开展营销推广。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与实训,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最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高校目前大多数都缺乏创业经验的实战老师,针对此问题,广东科技学院鼓励校内有创业经验和经营企业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老师,同时聘请企业导师作集体指导,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传授服务。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高校应该大力发展有品牌有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平台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行实践练习。
高校还应该借助校企合作单位,聘请企业能手担任项目技术指导老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摘 要: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下称“软件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论述了构建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说明了开展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工作的运行体制,最后介绍了软件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关键词:
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培养
20xx年,软件学院成为IBM大型主机系统大学合作项目(IBM eServer zSeries University Program)的成员,与IBM公司共建大型主机教育的环境。软件学院结合自身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优势,启动了复合型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软件人才培养项目,目的是培养具有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适应能力强、创新空间大的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1 ***策基础
近年来,国家各级***府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给予新的***策。如:
20xx年,***《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策》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学院,理工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软件应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20xx年,***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0xx年,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通过高等学校等机构加强工程实用人才的培养。
20xx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紧缺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0xx年,《大连市人才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大力“吸引大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2 社会需求
20xx年起,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口正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像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对既有行业背景知识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主机软件人才的需求迫切。
1.3 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软件学院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和大连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软件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在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优势,于20xx年在全国首创了“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有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在内的13个专业进行了专业复合。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学院合理设置了复合专业所需要的通识基础教育平台;按照两个专业主干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找准复合点,确定学科主干课程链,搭建双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相互支撑和合理渗透,促进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精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力求使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软件学院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家外国专家局、辽宁省、大连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部长周济、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部长闻世震、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评估专家等先后视察软件学院,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以上这些说明了在软件学院实施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有需求的,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有坚实的保障。
2、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
目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有多种解释。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是:具有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具体表征如下:
基本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科知识的融合、相互作用。
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
综合素质: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烈;团队合作精神强。
2.1 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急需一大批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
2.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内涵可概括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2.3 实现多学科专业知识结合、交叉、融合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适应了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支撑与渗透。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通过多学科专业的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更容易培养创造能力。
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
培养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是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主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起两个主体间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时,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核心的位置来考虑。如加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的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和学习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践能力。
协调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强调培养模式与外部环境之间、模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方向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在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全盘考虑,协同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
超前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超前意识,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仅从某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就忽视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话,那么这一方案的不适应性将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凸显出来。因此,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发展的眼光,超前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社会需求原则。人才的涌现是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有明显的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开拓性。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4、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体制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不仅关系到软件学院,还牵涉到工学、文学、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六个相关专业。这六个专业分属于我校的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以及外语学院。因此,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质量保证是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三个关键点。
学校把这六个复合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年级在学校的本部,二、三、四年级在软件学院,五年级又回到本部的时间段进行安排。在校本部的学生管理工作由相关的五个学院各自负责,在软件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由软件学院负责。软件学院设有学工部,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设有教务部,负责学生在软件学院期间的教务、教材、考务、实验、学籍处理和教学任务分派等日常教学运行工作;设有IBM技术教研室,负责大型主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实践工作。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组织工作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协调三个院系和软件学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选派软件工程专业和相关的六个专业的专家,共同组成复合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外,我们还设立了教学督导组和评建创优检查组。这两个机构负责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将及时在相关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这就构成了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5、人才培养特色
5.1 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传统专业+大型主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创新空间大的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
由于大型主机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所以我们将选取会计学+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以及日语+软件工程6个专业与大型机专业进行复合。在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大型主机技术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有机结合,学生的参考学制设定为5年。
5.2 产、学、研相结合并引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运行模式,培养实用型大型主机人才
作为IBM大型主机系统大学合作项目的成员,软件学院不断积极深入开展同IBM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IBM公司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和影响力,将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3 国际化大型主机人才培养模式
为打造国际化的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结合大连市软件产业以外包为主的特点,学院对全院学生强化日语、英语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目前,学院已经与包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日本、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所高校和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6、总结
截止到目前,软件学院已经成功组建了2期主机方向班,共培养主机方向人才近500人次。同时,我们制定了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写入2007和2008版的培养计划中。从目前生源和社会需求来看,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在市场上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但是,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不断地通过修订执行计划来适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也不能由单一学科来完成,这也说明单学科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跨学科、宽口径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创新理论方面越来越体现其特有的优势,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为研究课题,拟从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和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来阐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跨学科人才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提供了宽广的试验平台,各校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去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同的培养模式也为新时期人才个性的充分展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工科专业。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选择了学科专业多元复合型跨学科人才模式(简称多元复合型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依据上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和培养模式,制定了江苏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多元复合型模式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思路
1.以动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该专业本身就具有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的特点。另一方面,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企业应用型人才,涉及到航空、汽车、电器、仪器仪表、电子等多个行业,反映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我国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时刻关注该学科的前沿和动态,用动态的、发展的知识来完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内容。
2.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重点。受学业年限和人的精力所限,如何做好该专业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之间的衔接,成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不仅要避免知识的重复和脱节现象,还要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科学地安排各教学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综合考虑、整体构建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保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作为该行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生素质不仅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其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时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为的准则和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江苏科技大学制定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创新知识教育和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该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
(一)理论教学环节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即指,受体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从供体学科(力学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等)中借用知识、理论的各种形式,通过受体学科板块和供体学科板块组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也是理论教学环节的核心课程体系。
1.受体学科板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特征的机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的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板块主要是使学生对本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材料)和加工方法(成形)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主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方法、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分子材料概论等。这类课程涉及到加工对象的性能、材质,加工的原理,是否适合加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如何控制加工的过程,等等。
2.供体学科板块。计算机科学是该课程体系最重要的供体学科之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锻压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相关课程主要有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成型CAD/CAM、主流CAE软件概论、逆向工程等。
自动化涉及到成形工艺的四大类设备:金属液态成形设备、金属塑性成形设备、金属连接成行设备及塑料成形设备。为此,学校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等课程。力学也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的供体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研究宏观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直被运用于材料成形的各个环节。通过设置弹塑性力学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运用力学的计算方法、法则等研究成果来解决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及传质等问题,从而完成材料的模拟计算、实际测量、优化选择等诸多相关任务。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应该包含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艺术类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了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交叉外,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我校选择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几家公司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动手实践机会少的不足。
3.强化“本科生创新计划”训练。为扩大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时空范围,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从大二起就参与院、校、省及国家级的各类社团活动、课外科技竞赛、“模具拆装”大赛、“本科生创新计划”等课外活动。同时,激励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主动、连贯、系统地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多学科交融,参加江苏省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贯穿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收集和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等工作进行监控和调节的依据。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这是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希望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甄别功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
2.多元性原则。要打破以“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多侧面、多角度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创新程度,避免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
3.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应鼓励教师在考核时减少客观题型,加大对非智力因素考核的比重,给学生更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原则。提倡让考试“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让考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局限于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操作性原则。评价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程度很难量化评价,只能靠实际观察,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定义,最后形成结论,必要时也可以用一定的评价等级来表示。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培养质量方面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是一种横向评价的模式,即对学生毕业时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包括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协议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考研率等。进步度评价和追踪评价是纵向评价的模式,主要是对连续几届毕业生毕业后各方面情况进行追踪评价,通过比较,不断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单位层次的比较、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职业稳定率、职业晋升率等。
四、结语
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对认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突破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起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望对理工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我国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庞大
近些年,各行各业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对2012年上半年的人才需求情况统计,在河南省人才市场上,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名职业中市场营销高居榜首,约占人才总需求量的37.6%。2012年第三季度,河南的企业共提供市场营销、公关等岗位5.8万余个,但应聘此类岗位的仅有2.4万余人,岗位比求职者多了一倍多。在同年8月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中,销售类岗位也成为需求毕业生较多的岗位,活动共为毕业生提供岗位2.8万余个,销售类岗位占了40%。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对全国56个省市***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的数据统计,在第四季度招聘数量前十位的职位中,市场营销、销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第四季度总需求量的22.72%,需求人数位居第一,而居第二位的则是建筑机械类专业人才,比例为8.68%,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近些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其庞大。
(二)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提升
随着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各大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除了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销售代表之外,企业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销售经理、销售预算分析经理等的需求迫切。企业把能否实现销售作为人才录用的最起码和基础的要求,非常看重录用的人才能否在销售过程中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和收集市场信息,是否善于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而,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已经由注重量的方面转变为更加注重质的方面。市场需求特征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也为缺乏学历竞争力的***院校提供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二、河南省***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市场供求对接的现状看,河南省***院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落差。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适应速度快的人才,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河南省***院校培养的大多是既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积累的学生,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再培训,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人才培养目标空谈口号
根据***的规定,河南省8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向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了顺应国家***策要求,各个***院校纷纷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但是在实际教学方法和操作方面却并没有明显变化。以郑州某***院校为例,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实际的营销方法和技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府机构从事营销、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级营销应用型人才",并充分强调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该目标却存在严重偏离的现象。学校授课方面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缺少营销实践方面的指导和机会的提供。学生的实践指导课程多由自身就缺乏营销经验的辅导员进行讲授,指导效果不甚理想。而对于营销实践机会的提供,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的实习期为第四学年的前两个月(并且实践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在其他学年则严格限制学生外出实践,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远远达不到锻炼和提升营销能力的要求。不与社会接触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关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规定成为一纸空谈。
(三)人才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合理性和创新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理论课程的比例过高,普遍存在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应用能力。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各所***院校在设计培养计划时存在模仿其母体高校培养方案的现象,个别学校甚至直接挪用,导致所开设的市场营销课程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其他本科高校别无二致。没有根据自身特征和市场需求设计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合理的创新,不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偏废学生实践
目前,河南省***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多实训的问题也主要是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尽管郑州升达经贸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这些合作协议仅仅局限于就业岗位的提供,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突出。实验教学也没有被充分重视,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市场营销实验室,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学生也无法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企业的运作程序,其思维模式受到制约,因而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缺乏工作的自信和竞争力。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8所***院校的师资由两股力量组成:专职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以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主,毕业即进入学校承担市场营销专业授课任务,严重缺乏营销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师生比例不达标,导致教师往往身兼数科,以某校为例,专任教师平均每学期授课2.5门,部分外聘教师授课门数最高时达5门,繁重的教学任务直接影响了教师备课和教学质量,也造成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博而不精。教师对每个学科都只是略懂,缺乏深入研究,这影响了所传授的知识的精度和广度。在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方面,教师普遍低龄,人生阅历不够,缺乏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指导;从教师的支撑比例看,助教和讲师居多,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数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基本达不到***的规定。仅停留在文件阶段的人才培养***策和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法,造成河南省***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在国家对这些高校开展大刀阔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自身优先探索改革之路将是其维持生存的首要选择。
三、以校企结合为核心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学生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则必须借助企业平台,因此只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才能打造出既能适合***院校实际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结合的两种存在形式
校企结合不只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能为学生在校期间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笔者认为校企结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学校自建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二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前者是由学校利用自有资源,在办学的同时建立学校所属的企业,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如果学校资金有限,可以利用校内的商业设施为学生创造模拟化的企业实践环境。后者是借助校外企业的力量来完善校企结合模式。学校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一方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甚至毕业进入企业就业。双方也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提升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思路
1.校企结合模式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院校自主建立的企业或模拟化的商业设施中,可以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设立自己的实体企业,例如超市、餐厅等,由专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统筹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由系领导和各个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岗位职责安排并加以培养,让学生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如商品的购销、渠道管理和营销策划、业务谈判、网上开店,甚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将市场营销专业各科教学搬到企业的日常运转中,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工资和福利。对于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所办的企业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定期或分批向企业输送学生,进行长期系统专业的企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校企结合模式下教师能力的强化
***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毕业就直接进校的硕士研究生组成,极其缺乏实战经验,而能否胜任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因此,***院校必须增加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招聘时提高对人员的企业从业经历的要求,定期聘请企业知名管理人员或优秀营销人员来校讲学,甚至是聘为专任教师,输入最新的营销方法和理念。第二,针对学校现有专任青年教师,分批进行企业化培训,外派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长期作业,保证大多数老师都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水平。总之,校企结合模式就是把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环境建设成为类似于企业运作的环境,教师和学生既是学校的师生,又同时是企业的员工,学生入学即就业,建设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环境。
(三)校企结合模式实施的辅助手段
实施校企结合培养模式虽然加重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分量,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弃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以下手段的辅助。
1.合理设置课程,增加实务和实验课程比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进行革新,适当增加实务性课程教学的比重。教师要加强应用型知识的讲授,避免照本宣科,比如营销策划课程应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写出策划案,或者以让学生为校办企业提供策划案的形式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对企业实践的补充作用。市场营销实验要与财务管理、国际贸易、会计、物流、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相结合,建成包含多学科的实验室,使学生模拟处理企业内部的诸多相关事务,开拓知识涉猎的渠道和范围。教学只有理论、实验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
2.改革考核方法,部分摈弃闭卷考试考核模式
河南省***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卷面分数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然而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与分数不成正比。笔者认为,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考核应以理论知识检测为基础,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和力度,分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理论课可以仍然采用闭卷考试,实务课程如营销策划、推销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渠道管理等,以学生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建立的企业或商业设施中的实践表现或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作为衡量的依据,综合评定。依据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共同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既能体现公平性和合理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会使***院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在仍然以学历和学校出身作为"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的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学校自身在国家高校改革大潮中打造竞争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摘要:
文章先从现阶段医院会计人员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对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问题、现阶段管理工作混乱问题等做出了探究,并进一步阐述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要建立竞争开放的会计人才选拔制度、优化会计人员激励机制,完善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等,最后介绍了影响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后续教育、人员结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问题。
关键词:
会计人才 医院管理 激励 重要作用
一、现阶段医院会计人员的状况
现阶段医院会计人员在多方面表现出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下建立现代医院制度所需的要求,具体随着医院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结构的弊端逐渐明显,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市场经济发展、会计改革深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不够,业务知识陈旧,更缺乏理论研究;一些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也亟需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现代医院所需的要求,会计人员需要不断知识更新,这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有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了解国际惯例和规范、迅速适应经济发展新情况的会计人员,才能保证医院经营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医院的自主性、***性日益增强,国家对医院的直接的行***干预逐渐减少,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医院会计人员的身份究竟该如何定位,为谁服务,由谁来监督,如何处理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是我们进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现阶段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也在以更快的步伐渗透到医院领域,因此确定医院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使培养的会计人才适应经济需求,成为医院会计领域过程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其应具备的条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体制的变迁,会计人员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从繁琐的帐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仅仅会使用会计语言“说话”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医院发展要求,要从专门进行帐务处理的工作扩展到参与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策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工作中去。会计人员要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目标的要求下转变工作理念,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扩展医院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成为医院利润的创造者。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能更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经济运行过程。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可以使医院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外界。它将促使会计人员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与设计和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因计算机的知识发展不断更新,会计人员还需不断更新知识。
三、关于如何培养会计人才的问题
由于工作针对性不同,会计人才主要分三类:一类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因此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此类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另一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因此应培养其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类是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的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就要求能全面掌握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医院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 建立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使会计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只有一个人不断地从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应鼓励并支持会计人员在职继续学历教育,建立长期后续教育机制,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灵活的用工制度建立严格的竞争上岗机制,提高医院会计从业门槛,对考试合格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培训,从源头上把握医院会计从业关口。对会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竞争上岗、定期轮岗、末位淘汰,从制度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要扩大选人的视野,形成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按照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医院特点的会计人才选拔和聘任机制,进一步深化医院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医院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选拔医院会计人员。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国家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迎合这一***策,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做出贡献。国内部分高校先后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单独学分让学生在专业课外的时间修读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有大量创业实训模块,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敢于冒险探索的精神以及勇于实践的创业能力。作为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说,学校能加强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昆山,而昆山处于江苏与上海的交界地带,联系着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国内有影响的制造业基地,同时国家在此设立了花桥国际商务城,准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行业。据调研,目前在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社交活动能力较强,有很好的协调组织能力、指挥管理能力。商学院目前有部分学生的家长或亲戚有自己的企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要接管自己的家族企业。大部分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在大学三年中,学校能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自主创业中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作为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提炼出适合当地经济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
2、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一般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创业”,则解释为“创办实业”。那么,这种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创业实践中去,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与勇于开拓市场的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和捕捉机会,并且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在江苏省高校的调研中,创业学生人数高于5%的高职院校达到23.44%,高出本科院校(15.25%)8个百分点。当前大学生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物流业(占54.31%)。[3]可以看出这些创业领域基本属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这些创业领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日常能接触的到,对于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易掌握、好入门。同时选择商科专业的学生基本社交活动能力比较强,思维活跃,遇事反应灵活敏捷,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同时有创业激情和冒险精神,如果有意向自主创业相对成功率会高一些。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出发,作为商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来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眼界开阔、有合作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能组织领导一个团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在真刀真***式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尝试和拼搏,在各种想法和灵感的相互碰撞中,捕捉机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企业家。
3、工商管理专业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作为民办高校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为打破原有的重视学生知识学习积累的单一培养模式,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发展。本文结合昆山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在建设工商管理重点专业群的前提下,总结一套适合民办高校的“一个中心,两层目标、三级进阶、四大平台”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3.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是指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吴晓、覃永晖两位教授在《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分子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出分子的主核应该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化,高校的学科也在进一步分化,各高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知识数量的增长,毕业后仍然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不能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一辈子。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加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生受用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等于将来一定要创业,创业是否成功也不是衡量创新创业能力的标准。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更应该强调***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甚至完全可以说,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本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3.2两层目标第一层目标是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实践项目的训练,达到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内涵,创业的艰辛,知道瞬息万变的市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式教学,采用项目式体验式授课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最终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创业意向,培养他们的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层目标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案大赛、创业实训等方式,对有创业想法和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为将来的实际创业打好基础,能顺利创业成功。研究与实践证明,理论学习得越扎实,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而只有理论没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完善理论、修正理论。民办高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把成功创业作为创业教育的唯一目的。想提升每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掌握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模拟参与“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应用这些知识,把它转变成可以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市场或工作领域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敢想敢干、经得起磨炼的企业家。
3.3三级进阶民办高校商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知识积累阶段”,“模拟创新创业运作阶段”,“全真创业操作阶段”,这三个阶段层级推进,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第一阶段通过基本的创业类课程(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具备整合资源、领导团队等方面的能力。第二阶段打破学科的限制,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模拟企业创业实战,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周边校企合作单位等平台进行全真创业实践操作,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锻炼其在真刀真***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会,利用其所学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
3.4四大平台要想不断提高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应该有以下四个平台的支持:
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平台:创新创业类课程基于创业素质培养的教改目标,统一编写了依据创业过程、符合实践操作的校本教材,采取项目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中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知识、主动锻炼技能。学院现将创业所需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基础几门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群中打通开设,并向全学院各专业推广,并开设跨专业平台课程,如生产运作管理、商务沟通、战略管理等,最后通过企业沙盘模拟实训等实践类高阶专业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业经营管理能力。
②创新创业实践操作平台: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学术讲座,整合民办高校的校内校外资源,通过短学期的实践教学、专业生产实习等环节,在基地指导人员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经受实际训练,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主体,高度重视人的创性。为了缩短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应该全方位、多方面训练学生,让其参与和感受,比如企业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策划方案PPT的制作、方案展示前的演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营决策、团队间沟通、矛盾的处理等。
③创新创业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多渠道深化与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比如:联合创业园区,为有真实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具体创业项目;在往届的校友中,甄选一批有经营管理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学长,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建立与其进行创业交流的平台;建立“创业导师制”,成立创业指导交流中心,由校外有经验的企业导师给予面对面的辅导和交流,针对具体创业项目提供建议。
④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平台:民办高校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构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策和制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可以划分为硬件制度、软件体系和评价机制三部分。全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由学校高层领导,进行创业项目模拟运行的设计与规划,制定相关大学生创业的硬性***策和制度;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创业导师等共同参与,对创业进行指导和交流,形成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服务体系;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地从实际出发,以项目小组分工协作情况、实践操作情况、项目计划书编写以及实际业绩或社会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1:0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753767629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