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前辈”眼中的90后新人 90后只是更年轻?
社会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10年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90后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职场“前辈”眼中的90后新人 90后只是更年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90后职场新人,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尽情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2015届毕业生离开大学校园已近半年,作为职场新人,这群90后经常被贴上“自私”“没责任心”“非主流”等标签。
事实上,从90后这个群体步入职场开始,他们就被看作是最有个性的一代。有人说,他们任性叛逆;有人说,他们冷漠不孝;有人说,他们赖在青春期里长不大。
2014年,一份《撕下标签的90后》的调查显示,90后和前辈们没有很大不同。其实,在60后、70后和80后眼中,这些90后职场新人,也并非像外界给他们贴的标签那样“不靠谱”。
60后:90后有责任心不循规蹈矩
今年7月,90后女孩李梦钧从中国***法大学毕业。27年前,她的母亲韩雪琴也从这里毕业。
7月4日那天,她在QQ空间晒出了自己和母亲的毕业证书,写道:“娘俩一校一专业,相隔27年。”毕业后,李梦钧又和母亲当年的选择一样,并没有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了家乡大连,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李梦钧坦言她很享受家带给她的温暖。“我爸妈从小就对我很放任,他们希望我在自己的选择中成长。”李梦钧说,“我和妈妈的关系很好,什么都能聊,我高中喜欢过哪个男孩她都知道。”
生于60年代的韩雪琴是一所高校的副教授,她认为女儿这一代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没责任心”。“我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是有责任心的,尤其是在亲情方面,以我女儿为例,她做得很好。”
今年2月,李梦钧在北京一家单位实习,临近过年,她提前请假回大连。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当时母亲正在医院做一个小手术。“我本来算好了,在女儿回来之前做完手术恢复好就出院,不让她知道这件事。谁知道她提前回来,我的手术又延后了,她回来的时候就看到我住院了。”韩雪琴在接受采访时说,“女儿去医院看到我在病床上的那一刻,马上作出决定,说毕业后要回大连,回到妈妈身边。”
在这之前,李梦钧一直希望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北京很多单位也向她开出了工作邀请,但经历了母亲的生病之后,过年期间,亲朋好友问起她毕业后的去向,她都毫不犹豫地说“要回大连”。韩雪琴告诉记者:“我跟她说,你回大连也是要上班,妈妈如果生病了,你也不能一直照顾妈妈,可她说‘那不一样,精神上不一样’。”
在采访中,韩雪琴还说到一个细节:“我眼睛花了,有一次要缝衣服,打开针线包,发现女儿将针线包里各种颜色的线都挨个儿穿到了针孔里,她怕我看不清,纫不上针,返回学校前都帮我纫好了。”韩雪琴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心,不管是哪一代人,只是没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来而已。
除此之外,在韩雪琴看来,90后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接受的知识多,思维比较活跃,也很有创新精神。她在采访中举例,“现在的90后,家里买了什么电器,他们很少看说明书,自己就能研究明白,很有探索精神”。而她表示,自己所处的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开放”,也使得他们那一代人在很多事情上“循规蹈矩”。
“我不赞同给90后贴标签,我生活的时代有我们的时代特色,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有现在的时代特色,要与时俱进,不一定非要拿他们跟我们比。如果非要给‘90后’贴标签,不如给他们贴一些鼓励的标签,让他们更勇敢。”韩雪琴认为,“90后”刚刚进入职场,作为师长,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成长。
70后:90后被互联网刻上深深的烙印
在吴晨光任副总裁兼总编辑的'一点资讯,团队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都是90后,他们大多分布在技术岗位上。“90后的新同事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强,刚毕业的他们更愿意用努力来证明自己,他们对于现在流行的东西也尤为敏感。”吴晨光这样评价身边的90后。
“90后生活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时代对他们影响很大。特别是互联网,这群人离开互联网和手机几乎没法活,现在的交流、消费、工作平台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知道没有互联网怎么办。”在吴晨光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体现的是比较自我和个性张扬的文化,这种文化对90后的影响非常大,“比如他们喜欢自拍、分享和互动,这都是互联网时代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吴晨光在采访中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对互联网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也经历了从非互联网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没有互联网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90后一出生就有了互联网,随着不断发展,互联网遍布生活中的每一处,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举例说,自己早年做记者的时候查资料都去***书馆,而现在的年轻人一上网什么信息都有,“所以他们的视野比我们开阔多了”。
但吴晨光也在采访中表示“90后新人基本功不太好”。以他从事的媒体行业为例,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很多人自己开个微信公号就可以写东西,发布什么内容自己说了算。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自己说了算,最后的问题是总以为自己是‘老大’。他们知识面和视野开阔,有灵气,但他们做东西比较粗糙,通常想得不够深入,这都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
“如果说90后非主流,那什么是主流呢?90后正处于20岁出头的年龄阶段里,你不能要求他们的想法和70后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有超越他这个年龄阶段里的想法,比如90后现在想的就是恋爱结婚,而70后现在几乎都结婚了,应该更多地考虑养孩子和养父母,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质。不能用现在的70后、80后去和90后比。”吴晨光认为,“90后这一代人互联网特质很明显,他们需要利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做事,正确理解互联网是什么很重要。”
80后:90后只是更年轻
在北京玩音乐的很多年轻人都听说过位于五道口的O2录音棚,它的全名是北京天铖乐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CEO是80后王天居。200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创业。
“我毕业时,大学毕业出来创业的人还是少数,可以说很新鲜,那个时候学生创业会当做故事来聊。”王天居说,“80后毕业后,大多数人会选择去外企、央企或者考公务员,更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安稳,可能只是个别人会去尝试创业。”
今年7月,一项通过对全国近6万名毕业生的调查形成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这一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3%,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90后步入社会面对的环境和80后是不一样的,现在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这一两年,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创业也成了大家更愿意讨论和关注的事情。”王天居认为,社会变化快,使90后的生活状态也更不一样,他们的就业思维不再传统,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创业。
在王天居的公司里,大多数人都是90后。在他看来,“80后和90后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们只是更年轻,想法更有激情,做事更有冲劲,也更情绪化一些。”
王天居告诉记者,一名正在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在学校建议他毕业后去企业做相对稳定的工作,可这名实习生非常反对,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一直在和学校“作斗争”。“如果换做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也就顺从学校了,而他们这些人更坚持自我。”
不过,在王天居看来,90后身上的特点在80后身上也有,每一代人都从这个年龄段过来,也会有一些同样的特质。“只不过现在社会言论更加开放,大家有平台说出自己的看法,信息传播也很快,社会快速变化让90后站上了舞台,其实每一代人本身没什么差别。”
“90后被贴标签,是这一代年轻人进入大众视野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大众简单地认知。伴随着成长,他们终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每一代人可能都会经历一个从没标签到有标签再到没标签的过程。”王天居认为,如果90后非要有什么共同标签,那就是“年轻”。
拓展相关:最新90后眼中的国企待遇和职业发展
进国企好吗?90后眼中的国企待遇和职业发展
在国企工作,社交圈子很容易变得狭小而局促,从而渐渐失去对外界的敏锐性和好奇心,这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多少有些可怕。
但“想得到”和“做得到”之间,似乎总隔着一个成功的距离。敲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室友兼同事就坐在旁边,抱着薯片看着家庭调解类节目,跟着一起义愤填膺或潸然泪下。这让我经常会产生恍惚,那个喜欢在早晨上班路上和我说“国企很容易让人变成温水青蛙”的人,和眼前这个下班就守着电视到地老天荒的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85年的她,进入这家国企已经5年。五年间职位、工作内容没有任何改变,福利待遇却因为这两年国家接二连三的规定、***策而显著下滑。在我入职前夕,公司刚完成了一轮荡气回肠的降薪,40%的降薪比例,即便基数再大,也足以让人感受到会呼吸的痛。
突然想起面试时整个房间的低气压,以及部门领导们苦口婆心的和我讲述央企的今非昔比,让我谨慎选择。当时我以为是组织对我***意志的考验。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几乎就要使出胸口碎大石的杀手锏,才算是过五关斩六将杀进了公司的大门。后来每当我捧着工资条欲哭无泪时都会想,我们有时候真的不要把社会想得太险恶,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但刚毕业的我们好像很容易这个样子,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建立在主观武断之上,而且毫无悔过之心。比如对于国企,我们会认为这里钱多事儿少,谈不上职业发展,谈不上理想抱负,更谈不上青春梦想,它似乎只会在若干年后把我们培养成隔壁村长家的傻儿子。
但其实,我们又多虑了。
因为又到了一年求职季,所以希望借着这个飘雪的周末,来聊聊我所正在经历和感受的国企。当然这只是个人经历,所以只供参考。能说想说的很多,这次先聊聊大家对于国企常见的三个误解。
国企没有职业发展?
很多人觉得国企谈不上职业发展,因为能做的似乎只有“熬”,熬年限,熬资历,熬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国企项目大多是重资产类型,规模以亿为单位计算,且涉及到国家财产,各方面把控监察都很严格。所以互联网行业那种毕业就做项目经理,三年开始带团队的节奏,国企无论怎么改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这绝不带代表没有职业发展,事实上我们有明确清晰的薪酬体系、考核机制以及内部竞聘流程。说的通俗点就是,你有多大本事,就赚多少钱,当多大官。每个部门里,业务能力谁强谁弱,整个公司的人心里都有数。所以当有升迁机会时,会出现两强相争的局面,但不会出现阿斗上位的现象,毕竟国企的纪检部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这两年。住我隔壁的纪检部的同事最近总加班,他们一加班,整个公司都心慌。
不止纪检加班,我所在的部门,最近大家也经常下班一起留下写作业。“写作业”这词是我女上司的口头禅,她总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幽幽的问我一句“作业写完了吗”,让我一顿饭吃的百感交集。女上司是部门副总,因为善于沟通解决跨部门间问题,所以江湖人称李委员,在群众中口碑特别好。而且李委员聪明勤奋业务能力强,公司领导走哪儿都喜欢把她带着。82年的她,人大金融硕士毕业后就进了公司,工作三年拿下CFA,五年做到副总级别,最近公司重组调整,马上就要进一步升迁。谁能否认,这不是一个稳中上升的职业发展路线。
国企让人丧失斗志?
首先我想发自肺腑的说句也许特别鸡汤的话,能让我们丧失斗志的,只有我们自己。
实事求是的说,在国企想要把一个工作做的三心二意很容易。即便你考核年年倒数,领导也绝不会拿着KPI对你拍桌子瞪眼,无视你就足够了。 所以国企的工作氛围总是轻松加愉快,很少会有重要且紧急的情况,也很少会有什么事儿离了谁就没办法推进执行。但如果我们因为环境宽松舒适,就丧失斗志,然后再转身抱怨环境太过惬意美好,这未免也太无理取闹。
我刚入职时,每天都眼巴巴的等待接触公司业务的机会,坐我后面的博士看着我的饥渴样说“我刚上班时也像你这样,过三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开始被渐渐磨平”。现在我工作即将进入第五个月,但每天依然会欣喜于偶然得到的公司数据材料,会将我的求知欲从公司业务本身逐渐拓展到上下游企业,拓展到行业领域和社会前景,甚至会尝试着和项目建设部门的前辈们一板一眼的讨论技术改造。
所以我从没觉得国企的工作让我状态萎靡或让我的心荒芜苍老;恰恰相反,国企张弛有度的节奏,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反思自己,然后充电提升。我们已经逐步意识到大学教育和职场社会的脱节,因而才会有很多前辈语重心长的和我们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能保证给我们时间去学习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企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公司里用几年时间拿下CPA、CFA或者司考的人不少,有的人选择跳槽,有的人选择内部晋升。无论哪种,都和丧失斗志不沾边。所以这事儿,和星座有点像,不是所有处女座都***,我们也不是没见过***的金牛、巨蟹,说到底这还是得看人。
知乎上看到很多在国企或者机关***府工作的人,觉得自己的状态越来越温吞,于是犹豫要不要跳槽去私企,去重新开始,去挑战自己。这让我想起当年申请出国时,有一个供申请者互相交流的论坛。有时候浏览帖子我会觉得,不用看一个人的背景信息,只看他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判断他适不适合出国。比如一个人如果发帖提问“我这样的人适合读商科吗?”那他必然不适合,就像没有一个CEO会问“我适合做CEO吗?”这类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同样,一个人如果问“我是不是应该跳出国企,遇见未知的自己?”那他千万不要跳槽,跳了也会后悔,因为他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无法遇见未知的自己。事实上,那些真正有能力和自己再遇见的,早已经在别人大张旗鼓提问的时候,默默却又干脆利落的跳槽转身了。
国企福利待遇高?
其实我特别希望这不是误解。
据说前几年公司的工资待遇还行,但也仅仅是还行,算得上中等规模外企的水平,比金融行业标准还是差了好几级。后来受国家***策影响,开始大幅度降薪,就让大家的面部表情越来越抽搐。至于传说中的隐形福利,近两年也是不断地缩减,等到我进公司时,福利待遇也只剩楼下理发店和洗衣房的使用券了。很多同事安慰我说,就当是进来抄底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令人愉悦的忧伤。
福利待遇这事儿,我不愿也不忍多说。反正自从我给身边朋友看了我的工资条之后,出门吃饭他们再也不让我结账了。很多人问我年终奖会不会给我们补补,比如直接拿麻袋发。因为我还没经历过年终奖的销魂时刻,所以又傻又天真的跑去问我的同事。看着他们先震惊后同情最后微笑着沉默的复杂表情,我只能任凭悲伤逆流成河。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1:0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742773628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职场“前辈”眼中的90后新人 90后只是更年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职场“前辈”眼中的90后新人 90后只是更年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