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通过四个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其他教师给我提出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班班通”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反思:
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对于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物理量,学生只是在小学学过,但还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学生的难点。另外,这里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物理应用题的第一次规范化计算,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起启下的作用,基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为后面《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小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是具体的,但是产生的原因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找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振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实验,分层次设计实验,层层递进,从直观的看到振动现象,到借助其他物体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振动现象,再到反证实验,声音停止,振动也就停止了。本课还提供大量的发生物体,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发声现象,用看、听、摸、画、说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发声的动作落到发声体发声时的现象,从而总结出物体的发声来源于振动这一科学知识,来突破重难点。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丰富的材料准备,且材料的结构性是随着教学任务递进的。比如橡皮筋、尺子、撒有豆子的鼓都是很好的发声材料且感知明显,同时延伸教材中仅探究固体和气体的发声体,引入了水这一液体发声体,为后面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吹小瓶这一环节,做了两个调整,一是将教材中的盐换成了塑料泡沫,因为在课前的下水实验中发现盐根本吹不起来;二是将这一分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因为学生在分组时只关注了好玩,而忽视实验现象的思考,同时由于是冬季,湿气大,学生分组在轮流反复吹的时候,会出现吹不起来的现象,影响实验结果。而演示实验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一个点,通过一个空瓶、一个装有塑料泡沫两个瓶子的对比,发现空气在振动,带动塑料泡沫在振动,从而解决气体的振动引起发声现象这一知识。在反证实验环节,用小锣取代小叉,因为小锣的声音延续时间长,振动明显,而用手去按住小锣停止发声,振动也停止,现象直观好操作。
此外,本课设计中重视学生的良好实验纪律和实验记录填写的好习惯。从猜测—验证—结论,用事实说话,善于观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最后的两个问题,为后续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大小两课埋下伏笔,让孩子们在好奇中继续研究。
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是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和关注程度不够,其次,我放手程度不够,虽想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引导过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抑制。还有,我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细节表现关注不够,对学生的指导过多,对学生探究能力挖掘的不够。若是在探究阶段有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就能更好凸显出科学课的探究的特色。此外板书整理方面应将本节课的结论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更好的总结本节课的科学知识。
学校要开展校本研讨活动,我按教学进度选定了《说声“对不起”》这篇课文。
写教学设计时,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练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这本课文心理描写很为突出,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孩子心中的那种紧张,那种不知所措写得真实、生动。翻阅课文时,我就在想: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与我们学生贴近,细腻的心理活动与我他们也是那么的'相似,倘若不将其作为一个仿写的案例,岂不可惜了!于是,我就预设教学流程:
①读题解题,学习字词;初读课文,明白事理;细读课文,剖析心理;
②拓展延伸,加深理解。我计划将教学的中心落在两个环节上,先学习文本人物的心理描写,再延伸到生活中学生自己的内心活动叙述。
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理念,尤其是刚刚接触习作的中低段教学。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想的容易做起来难。一节课,根本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点。恰恰是最重要的内容没来得及引导,遗憾加不甘,后悔在前面两个环节用时太多。我反思,自己也许还存在那种“面面都想到,结果面面不到位”的顽疾!合理分配时间,点面有详有略,看来自己得要抓紧时间改进了。至于引导学生练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我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大胆说,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只要是自己真实想法,不是人云亦云,我都给予他们以鼓励、肯定。
当然,最后的导向还是要的,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一面去思索,去做人。教学无止境,慢慢摸索是正道!
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真上完本节课,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方面发现有一点心得和一点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通过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学生特别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我感到非常振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作为教师已不必告诉他们应当学什么东西,学生已经有了兴趣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研究更深入的问题的强烈愿望。
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2)、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认识声现象》一节中,教材中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第一,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第二,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自身素质不过硬,在板书的课题上出现了错别字,实属马虎。
2、情境引入,学科东西突显不强。能用实验引入的今后一定要用实验引入
3、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对于基础的知识,一定要夯实。
4、今后要加强小组建设,关注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比着学。
5、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说声“对不起”》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和我”中编排的一篇主体课文。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心他人,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说声“对不起”》这篇课文是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讲“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课文共9个自然段,以第一人称叙事,语言朴实、直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心比心,理解小作者当时的心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环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会用哪些文明用语?并说说这些文明语言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好铺垫?然后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懂得道理。《课标》指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默读第三至八自然段,了解陈刚的心理变化。讨论:刚开始,陈刚说不出口,后来大声说,是什么力量让陈刚这样做?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谈体会。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环节也有学生提出:课文所讲的起因,是因为陆叶突然撞了“我”,才会造成“我”一挡,后果把陆叶的下巴划破了。为什么“我”要道歉?这个***暴露学生相处中经常出现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也许学生就是认为,别人先动我,我就应该还手。这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发现陆叶“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挡”是本能反应,而此时“我”“正在练字”,手中的铅笔划破陆叶的下巴,确实出于无意。从事情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其实两个都没有错,但结果却是陆叶受伤。那么不管是否故意,受伤因“我”而起,“我”就应该向陆叶道歉。
面对这样的理解,或许有的学生还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长,一定要过这一关——从“我”走向“我们”,学会与人相处,主动与人沟通。
《第一声叫卖》 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小作者参加社会实践的勇气和从中获得的乐趣,引发对自己某个“第一次”的回忆。针对教学的特点我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本课的教学资料,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然后依据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设置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将本课基本知识点以填空题,注音、判断、选择、等方式表现出来,我还设计自由展示的情景如:卖完白菜,我和表妹回到奶奶家怎样介绍卖菜的的经过的?奶奶会说什么的?让学生再次读书,读进去,跳出来,利用课本材料进行说、编、演的训练。在知识反馈这个环节中设计: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许就不容易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第一次,那么,我们也来写写吧。让学生读写结合, 难度设置要小一点,可以把难点分解小问题,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上课时把好展示课这一关。先让学生按设计预习提纲的进行预习,我先展示预习的第一题:回答—评价——加分。让该生按着我给的提纲进行展示 ,模仿的我的模式评价学生的发言,我只是适当的时候点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知识反馈时,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小组组员的字音进行批改,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解决好***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允许商量与讨论,因此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课堂的及时评价很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每道展示题都有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可以采用小组的、个人的、组组的评价加分,课堂评价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预习课中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只有让学生充分预习思考后才能有很好的展示,所以在预习课上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我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目标,指导学生的预习,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课的预习目标、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如:卖完白菜,我和表妹回到奶奶家怎样介绍卖菜的经过的?奶奶会说什么的?这个设计是拓展训练。没有想到学生回答的不理想。这就不便于学生操作,学生不知道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我在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2、展示课中的问题。
展示课中,学生展示书写速度太慢,耗时太长,讲解时声音不够大,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所以展示内容要精选,要多展示那些易漏易错问题,展示的问题要典型,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在全班展示了,教师要精讲,并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追问。
3、反馈课上的问题 反馈矫正不够,课堂上学生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能知道多少?我们在展示后的提升环节做的不够。对展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要紧跟着补充适当的拓展练习题。
学完声现象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学过声的现象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我就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并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把教学过程设为:导入—定向—自学—展示交流—练习—拓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体会到科学家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不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注重课堂练习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也许设想是理想化的,可惜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做好时间的安排。在“自学”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与交流不够,且预设的练习没能完成,最后显得过于仓促,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有个学生讲到“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也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大约”用法的准确性。总之,本节课留下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我以后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入一些鲜活的“血液”。我想,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也该进行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革了。
本节利用多媒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课堂引入是通过介绍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时对建筑物的破坏引入的,学生对生活及物理现象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更好认识了声可以传递信息和声可以传递能量。在今后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更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2、在指导学生观察***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声是怎样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寻求知识。
本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做得不够好:课堂中给学生举例子时,没有留过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急于给出学生答案,没有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节课个别演示实验观察困难,采用视频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总觉得没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演示和视频二者结合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道固体的共同性质,正确地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固体。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一开始接触韵母四声都比较陌生,不容易接受。有的学生到后面拼读时还要用手来数声调。我想有两个步骤的训练一定到位。
一是刚教单韵母最初接触四声时,我们可以结合课本上小白兔骑车的***给学生讲了小白兔爬山坡的故事,一边讲一边画小白兔爬山的路。星期天,小白兔想到外婆家去玩,因为外婆家很远,要翻过两座小山才到。小白兔就骑着摩托车去外婆家了,开始时,小白兔在平地上行驶,心里十分快乐,它一点也不感觉累。”在黑板上画出像平地的第一声声调并告诉学生:“我们读第一声的时候声音要平,要响亮。”师领读:一声高高平又平,再示范读ɑ的第一声,学生跟着练读。接着往下讲小白兔骑车爬山坡的故事:一会儿,小白兔骑到了一座小山前,看着高高的小山坡,小白兔想:这下我得用点力气才能骑上去了。一边讲一边又画像山坡的第二声声调,同时,又对学生说:“小白兔爬山坡要用很大的力气,而且要骑得快,才能骑上去。所以,我们读第二声的时候要快而有力。”领读:二声就像上山坡。接着范读ɑ的第二声。学生练读。继续讲故事:山坡这段路骑得真累啊!接下来,小白兔要下山坡了,可下了山坡它马上又要爬另一个山坡,师边说边画出像下坡又上坡的第三声的形状。继续往下讲:下坡又上坡这段路可真不好骑,小白兔使了很大的劲才爬上了第二个山。领读:三声下坡又上坡,第三声是最不容易读好的,所以,小朋友也要使点儿劲才行啊。师范读ɑ的'第三声,练习数遍后,大部分学生发音准确。继续讲故事:终于,小白兔翻上了第二个山头,它向不远处望了望,啊!外婆家就在前面!于是,小白兔,很轻松地骑车下山坡,外婆正在门口迎接它呢。领读:四声就像下山坡。再写四声声调,并范读。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在讲故事中渗透了四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轻松学读四声。
二是在每一次的韵母教学中,都要扎实训练,例如学完 a o e的四声后,把它们的四声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顺着读、倒着读、竖着读、打乱顺序读。并用手指来画声调。使学生一看带调字母就能一下子读出来,为下面的拼读练习做准备。
教材分析:
说声“谢谢”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三个活动主题,《说声谢谢》这一课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己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观察,进一步体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意义,在社会的价值感,受到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依赖的关系,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从而树立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态度,达到在孩子们心中懂得爱的回报的真谛。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
(一)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二)真情播放,送出谢谢;
(三)表里一致,行动谢谢;
(四)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作为教师的我完成这节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因此一节课中我感觉自己好像游离于课外,课堂情绪状态不佳,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2)教材及教学内容不熟,内容处理不完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小学品德课我第一次上,这些内容第一次接触。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深。尽管这一节课我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亲自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播放了女儿的一段录音,插入了一段视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片。基本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了课件。这是我在课件制作上的第一次尝试。感觉收获很大。但是整节课容量似乎太大,内容有重复。有一重要内容甚至遗漏。“如果你是小新,你要对营业员阿姨表示感谢,你会怎么做?”这一内容遗漏,课堂情景剧表演的意义就是去了一大半。有些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上显的不是那么游刃有余,思想放不开,思维受限制。因此课堂驾驭的能力显得有些欠缺。
(3)时间把握不够合理,课堂上时间分配也不好。课的前半部分花时间过多,节奏慢,而后半部分特别是在如何用行动表示谢谢这一内容时节奏快,甚至有些仓促,结果还拖了一会堂。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上完以后,心里很空捞,觉得不足之处很多。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多指正,在此我也向大家说声“谢谢”!
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分组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实验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 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 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 极性。
另外,由于对本节课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分组探究用掉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所以对后来的只是没有进行下去,这是本节课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1:0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727556626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声的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声的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