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前提
想要教育好孩子?那么你知道教育孩子的前提到底是什么吗?下面随去看看吧!
1、倾听孩子,我们都做对了吗?
4岁的孩子,本身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年龄阶段,其特点是:不平衡、不安定、不调和。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建立,他觉得别人怎么想不那么重要,自己想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他们逆反、违拗。
现在的育儿观点都主张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不单指竖起耳朵,还要请大人们蹲下来,微笑地看着孩子,除了静静听他说,还要作出回应:嗯,哦,这样…..孩子接收到你在听的讯号,他才会愿意说下去。
倾听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下来,孩子的情绪得到舒缓,问题的“核心”也会渐渐暴露出来,这时我们倾听的目的也达到了,可以很好地 “对症下药”,甚至聊到最后,孩子还很有可能“不治而愈”。
2、永远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如果孩子不想说,我们也可以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没关系,等你愿意说了再告诉妈妈,妈妈永远当你的忠实小听众。如果你现在还难过,可以选择哭出来,妈妈陪着你。
其实我还想建议兰兰,陪着小宝,让他亲自跟老师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不想被罚站,因为我害怕被“孤立”。如果小宝能这样说,他不仅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且他还帮助了老师改进教学方法。
孩子再小,他也有***的人格自尊,他们也有表达自己想法和说“不”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 说出感受,尊重自己内心。
家长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应该是:让他始终觉得,当他害怕无助时,只要一扭头,身后永远有父母鼓励的目光。
3、最基本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近一位美国妈妈博客里的“护女事件”被疯传了。
事件概述:有位男生一直在弹女生的内衣带,女生先告诉了当时上课的男老师,男老师的态度是:有趣 ,然后只是叫她别理男生(老师并没有出面制止男生),后来男生又弹,还把女生胸罩扣子弹开了,女生忍无可忍挥拳揍他,男生被揍流鼻血后停手了。随后,校方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协商解决。
刚开始,男生家长是以“被害方”身份出现在学校,而校方领导还有那名男老师也觉得“伤者为重”,希望女生家长作出赔礼道歉等举动。
幸好女生妈妈并不糊涂,她了解事件后淡定地说:所以你们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听完女生妈妈的义正辞严,男生家长和校方开始有点恐慌,担心事件闹大,纷纷对那位妈妈表示:你理解过激了,你理解错了重点。
什么!理解错了?只见这位女生妈妈转身对男老师说:那你过来,我摸一下你的裤裆怎么样?
男老师立马拒绝。
后来整个事件以女生妈妈的霸气回应收场,校领导和男老师最终受到了批评,而这位女生也成功申请了调班。
通过这个事件传播,女生妈妈赢来一片赞赏,其中有一位读者留言:她记得读中学时也被男生扯辫子,她警告几次都无效,后来气头之上就咬男生的手指,差点咬出血,男生当时痛得哇哇直叫。后来两人都被老师带到办公室,在了解完整个事件后,老师对女生说:你当时咋不咬死他!(当年的那个女生已长大,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说一直都记得这位老师,而且一辈子都感谢她,教会她如何保护自己,内心常常充满力量)
之前也有一个网络热点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尊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若敢再犯,斩草除根!
虽说最后有点偏激,但在紧急关头甚至性命攸关时,的确需要这份本能的冲动与勇气!
后来,我把这个事件告诉了孩子并提醒他们:如果有人想伤害或侵犯你,在你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你可以采取还手(如果是同龄人,就尽量别打对方头部),可以用力拍打他的'手,狠狠踩他脚,甚至咬他。没什么比自身安全更重要!别怕,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弱,我们只能通过讲述一些事件或者设计一些游戏扮演,去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慢慢学会分辨真善美丑。这既是父母应尽的监护责任,也是教育传播者的职责所在。
教育开展的前提应该是帮孩子守护他们的心理底线,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将来才可能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同时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做有用之人。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许不服气:知子莫如父母,我们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难道还不了解他(她)?
让咱们来看一些事实吧。
住进高楼里的孩子孤独感增强了,父母们于心不忍,建议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却回答:“没劲!”鼓动孩子找邻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说:“不愿意”。
如今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卡通(漫画)。有位干部是儿童***书奖的评委,抱回家许多获奖***书。可儿子毫无兴趣,却用零花钱买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饭,忘了功课,忘了睡觉,看得开怀大笑、浑身乱抖。父母困惑不已,要过卡通书细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可问题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最难读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幼儿教育《如何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我在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时,就是以此确定的办刊格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想,这两句话也可以视为给家长们的赠言。不过,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并不容易。
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对象,也必然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所谓复杂,是说今日孩子接受了复杂的大量信息,由于难以消化、难以适应而产生了复杂心态,甚至模糊了与成人的界限;所谓简单,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体制内循环,父母由于无法面对新人类新世界而显得简单尴尬,甚至连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则倒了过来,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具体说来,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要看一点《少年儿童研究》之类的报刊书籍。
21世纪已经向我们匆匆走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众多的麻烦。例如,心理障碍增多等等。因此,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长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视对孩子的了解与尊重了,否则,我们将遭受无情的惩罚!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希望重新选择专业,从小进行生涯教育为孩子幸福奠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认为,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没有生涯规划是造成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人们对生涯教育还很陌生。到底什么是生涯教育,怎样开展生涯教育呢?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应从小进行,中小学应把生涯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把生涯教育与幸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编制生涯教育读本和教材
“从小接受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学区举办“全面推进生涯教育,促师生幸福成长”北京市小学生生涯教育现场会,学区副校长田光华向全市16个区县的与会代表介绍说,“结合中国国情,我们编制了《小学生涯教育读本》和一至六年级《生涯教育教材》,通过广泛开展生涯教育,填补了中国生涯教育的空白。”
据了解,生涯教育起源于美国,它关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每个人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20xx年起,幸福村学区也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入学校教育,对学生从小渗透职业概念,帮助他们确立具体目标,做好近期规划,教育文摘《从小进行生涯教育为孩子幸福奠基》。
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规划人生
“有一次在医院输液,护士阿姨给我扎针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让我忘记了病痛。当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要做一名护士。”“生涯课让我知道,不管将来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良好的习惯,我一定会努力的。”对不少小学生来说,生涯规划还很陌生。但幸福村学区的孩子们已经尝到了生涯规划课的“甜头”。
在三里屯小学的课堂上,生涯规划课总是以不同情境的体验活动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拍卖”课中的“小小拍卖师”、摄影课中的“小小摄影师”……通过体验,孩子们不但了解了这些职业,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这样的课堂充满乐趣”。
“我们利用班队会、校本课时间开展小学生涯教育,按照‘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镜鉴’、‘生涯实践’、‘生涯感悟’五个环节,一步步将知识融于实际操作中。”田光华说,社会大课堂、青少年教育基地、职业体验基地等都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资源。“这些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感悟到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也促使他们认知自我、了解社会。”
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奠基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做事没长性。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惠新里小学教师李楠安排了《好习惯助成长》这一课。
在教学中,她搜集了动画片《没头脑》的视频,让孩子们为没头脑挑毛病,同时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课上,很多孩子下决心要改正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习惯,效果很好。”李楠认为,生涯教育是人的终生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从细节出发,为学生合理规划一生奠定良好基础。
“生涯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俞国良说,生涯教育包括公民教育、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内容,中小学应该把生涯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把生涯教育与幸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孟佳书记则认为,幸福村学区的生涯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为北京市生涯教育的一块品牌。她希望北京市其他学校能结合实际,开展生涯教育,为学生一生奠基。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5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671311622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孩子的前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孩子的前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