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要点
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要写出真情实感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教子读后感(精选3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教子读后感(精选3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
一、生活上克扣;
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
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暑假里老师布置我们要看《阅读年选》,所以一放假我就开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其中我觉得《蟑螂教子》这篇故事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故事主要讲:从前,有一只蟑螂一出生就被老蟑螂娇生惯养着,而且一直都躲在暗处,所以不懂世面。直到老蟑螂患了腹泻,懒得动弹为止。
有一天,小蟑螂到外面玩了一会儿,突然肚子饿了,就决心自己去找吃的。小蟑螂先爬到一户人家的客厅里,看见一些巧克力的屑末,便毫无顾忌地往前一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就在这时小男孩就把小蟑螂抓了起来放在了自己的手掌上和自己对话。小男孩还想问下去时,小男孩的妈妈看见他手中的蟑螂时大声地家里起来:“快扔掉,那一只肮脏的蟑螂!”小男孩狠狠地把蟑螂扔在了地上。小蟑螂快速地爬走了,回到家中问老蟑螂:“为什么人类这么恨我们呢?”老蟑螂说:“那是他们嫉妒你。”从此以后都会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蟑螂。”
又有一天,小蟑螂爬到外面,突然看见一只红头苍蝇,红头苍蝇告诉他,附近有一家正在举行寿宴,红头苍蝇邀请小蟑螂和他一起去赴宴。于是过了一会儿,小蟑螂到了餐桌,接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正在这时女主人发现了他俩,女主人把小蟑螂弄到了地上,一脚踩死了。
小蟑螂的悲剧,其实是老蟑螂一手制造的。我希望每一位父母在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时,都应该果断地指出,而不是替他们寻找借口,更不应该像老蟑螂那样编出美丽的谎言欺骗孩子。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孩子多看看社会,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竞争意识有多强,不至于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陷入更深的误区。
战国时的孟子,被后世人称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不过,如果没有孟母的苦心教导,这位“亚圣”恐怕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逃学回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就把布剪断了,她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不然就像我剪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知道了名人和我们一样,小的时候也经常犯很多错误,不过他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及时改正,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以后我要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好好学习,做事情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今天,我有幸看了《诸葛亮教子》这一篇文章,真让我可谓是受益颇丰。
诸葛亮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年八岁就聪慧外露,这岂不是一件大好事?但诸葛亮的考虑要比我们平常人要深远的多,他不仅不这样认为,还觉得自己儿子聪明外露太早,会很容易就自满自足,从而成不了大器。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远大的抱负。
怎样能有远大的抱负呢?然后,诸葛亮就给了两个字——一个是“静”,另一个就是“俭”,他曾这样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要有才,就必须刻苦,要学习,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过富裕,只顾享乐,容易分散精力,难以立大志,生活俭了,才有养德的条件。
他还说:“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啬。”不要去想一时的得失,不贪***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与别人去计较恩恩怨怨,做到了之后,即使一时不成功,那失败的也有理由。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这些话是多么富有哲理啊!
人是群居性动物,任何一个人类个体离开群体都无法独自存活。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种族延续,个人也将消亡。所以,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事实上,交往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和需求。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会更愿意与身边的亲人互动,到大一点,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就会降低,同时与同龄小朋友的社交渴望会大大增强。这也是他们正式进入社会交往时期的表现。
其实,孩子的正常社交,也是对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很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比如说,孩子在通过与同龄孩子的游戏中,会涉及到很多玩法和规则,在对这些玩法和规则的学习、掌握以及运用的过程中,孩子的灵感更容易得到激发。同时,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还有助于确立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组织领导力、规则意识、规则系统的形成。因为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只有在这种平等的相处关系中,孩子才能总结出相处中的道理以及需要遵循的规则,才能逐渐锻炼出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在符合自己发展规律的道路上顺利成长。
同时,家长不是单纯地放开孩子,让孩子去交往就可以了。在孩子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并适时地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一些孩子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而要想让孩子愿意、主动跟你分享,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愿意跟自己的知心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喜怒哀乐以及遇到的事情。如果你是以家长的强势或奴隶式的软弱对待孩子,那么孩子是不可能告诉你他内心真实的想法的。另外,当家长发现或孩子主动告诉你他遇到的问题时,无论是多么让你暴跳如雷,或者按奈不住的事情,记住,首先要冷静,一定要压住自己的脾气和怒火,好好理清自己跟孩子的谈话方式。然后以一个朋友的态度跟孩子交谈,先注意倾听,听孩子讲完他遇到的事情经过以及所苦恼的问题,然后适时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给出合适的意见,同时询问孩子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两方经过平等地讨论,达成合适的解决方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意见,才会让孩子从心底里接受,从而用你建议的方法解决问题,接受你的正确引导,回归到正常的生长道路上去。
读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之后,在享受该书带给我的快乐的同时,也看到了27位优秀的母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真实事例,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要想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就要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心去感悟孩子、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也是一个母亲,我的儿子今年十岁了,上小学四年级,是班里的班长,是个非常懂事、可爱的小男子汉。用心阅读了这27位优秀母亲的教子经验之后,回想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有过欢喜,也有过无奈。如今孩子慢慢长大,我也梳理了自己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感触最深的还是:赏识教育——多表扬,少批评,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
为了使表扬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父母在规范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表扬的尺度,也就是说表扬要适度。
一、表扬时爸爸妈妈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尽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进步,但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他们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在语言、行动上无任何表示。经常这样,必然会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表扬和批评的反差要“大小”适度。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批评功能,例如对甲的表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乙的批评。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总是过分笼统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时间长了,无疑会使自己孩子丧失信心或产生抵触情绪。
三、表扬的方式要“实虚”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每次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的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进孩子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教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去影响和带动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健康的孩子。
傅雷,中国文学史翻译巨匠,在教子方面更是呕心沥血。
首先,傅雷强调做人当为先。在一个时代,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有可能去为社会发挥余热。在这个充满功名利禄的社会,使一个人充满人性竟是一种奢望。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冰冷的冷漠的人所造成的,更是社会没有了一点仅存的良知,要守望初心,更不能忘记自我。人是生来善良的,只是因为利益的驱使才毁灭了人性。所以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的告诫儿子,要先学会去做一个好人,保持自己的初心,更不要忘本,做一个传统思想儒家文化的“信徒”。这即是教诲更是要求。因为世界的温度,就是人性的温暖所建立的。
其次。傅雷强调,人的品性更要谦虚谨慎。自古以来,骄纵之人都不能有所立足,有所成就。这是历史与社会的检验与抉择。骄纵会破坏你的心灵,使心灵受到污染,使内心麻木,使身体不受控制,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修身应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因为只有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良情绪,才有可能成功。但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是错误。这其实也对,只是傅雷强调偶尔的得意也是可以的,它能为你带来前进的动力。只是我们要找到二者的平衡。要有一个平衡点才能支撑。
在最后,傅雷则是强调了爱情的处理方式。爱情是双方的结合体,只有去互相体谅去互相理解才能有可能成功。因为爱情就是要去磨合,去培养同患难、共风雨的勇气与毅力。钱锺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说过“婚姻犹如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所以婚姻的忠诚至关重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愿在成长路上,有一本书,一路伴随。
傅雷家书》是家书,那么厚厚的一本全都是家书,这说明父母多么爱着他们的孩子啊!
刚刚开始阅读时,我从心里拒绝这本书,我觉得无趣,但在深刻阅读下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书中到处是鲜活的人物性格,例如:苛刻、风暴般的父亲;隐忍、积雪般的母亲;羸弱的、积雪下幼芽般的孩子……
家书中的傅家是容不得亵渎的,这里祖传的刚烈!
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傅雷是一个特别细心的人,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傅雷爱儿子却不溺爱孩子,悉心培养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
长江的伟大,在于其深厚渊博,宽广无垠的胸襟;而京杭大运河,则在于其哺育众生,敦厚淳朴的品质。我认为,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心中便有一条这般的河流。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仍能感受到满纸的母爱温暖,如那平缓如镜的运河之水温润婉转,晶莹剔透;她所表现出来对儿子的关切,对丈夫的体贴,化为那涓涓河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心灵的碰撞,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精神的河流之交汇,亦在水***融之间,使思想变得愈发深刻。傅雷夫妇在家信中常提及对文学、音乐、艺术的见解。“要使你的思想深邃,必先训练你的文笔。”傅雷先生对傅聪如是说。百川入海,方见大海的广阔。傅聪在与父母一次次的书信交谈中也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傅雷先生也毫不拘束,在与儿子的信里,宛若知己攀谈。父亲充满正义,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傅聪,如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让他永保一颗赤子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世间独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专一的心态,不懈努力,方可明静如初,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清华学爸教子经》,一本凝聚老温20多年教子经验与心血的书籍,书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案例,让我们看到一位慈爱、伟大又不失严格的父亲。
作为一名孩子,我非常羡慕老温的那位“清华”孩子。在看到书中的《孩子眼圈红了》这个小故事时,我感动了,我流泪了。一个小小的煮粥,作者竟然能够做到如此细心,关注每一个细节,为的只是能让孩子在上学之前喝上一碗又好又香的“大米小米绿豆粥”。当今的父母,有多少能够像老温这样,尽心尽力地为孩子着想,为孩子无私、倾心的付出呢?
作为一名学生,老温在这本书中介绍的诸多学习方法,又使我受益良多。“基本功”、“草稿纸”、“阅读”……这些整天听老师们念叨的学习方法,我们学生又有几人能够真正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也只能“人云亦云”,在学习上仍提不到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如今看完这本书,颇有“豁然开朗”之感,但心中却不免叹息,若在小学,在初中就能够看到老温的这本书,或许自己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一名未来的“家长”,老温的这本书我会好好珍藏。正如书的封面上所写的“孩子是上天赋予你的璞玉,你就是玉雕大师,完善的家教并不神秘,老温的家教方法可以复制”,相信将来,在温老师的帮助下,我可以做一名成功、合格的家长,并培养出一个健康、优秀的“好”孩子。
凭心而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孩子从呀呀学语直到小学5年级,细想起来,自己并没有对她细心呵护,采取某某教育理论,而是几乎处于“散养”状态。孩子每次考试能取的不错的成绩,周围的熟人不约而同的把赞誉的花环戴在了我的头上:“她爸爸是教师嘛,会教育孩子…‥”,听见这样的话语,我实感愧疚。寒假期间,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这本书,作者是一名中学教师,他的儿子吴敌为2009年江苏省高考状元,而且还在2006年中考,取得了张家港市中考第一名。同为教师的我,对此深有感触,索性网购一本,细细研读,也算是弥补一下自身教育理念的不足吧。
吴爸爸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书中看不到有关家庭教育的套话、空话,也没有千篇一律的道理和口号,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举家从偏僻的内陆省份迁自东部发达地区;为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不装宽带上网;为给孩子做典范,自己从不在家看电视剧;为激励孩子孩子高考的信心,专门做了三个“清华园”的相框,放在孩子的房间、客厅、学生寝室…‥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动容、思考。吴爸爸是教育的自觉实践者,看似无为,实则有心。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学生的班主任,真是存在巨大的差距:为孩子一点小小的错误,大声责怪;为一次考试的丢分,迁怒孩子;为班级学生的违纪,只知处罚,较少沟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来自农村的孩子占大多数,其中又有一部分是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本身就很欠缺。在失去家庭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话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像作者所说:“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孩子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学习和成长,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和快乐,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喝彩和掌声。”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傅雷对儿子的一番心灵的教诲。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拉近了他们父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它是亲情的纽带,使远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紧相连。在黑白书页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傅雷优秀的思想品质所散发出来的强烈光辉,也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无限希望与关爱。傅雷希望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教会儿子做人,让儿子少走弯路,寻求更好的自己。
每次傅聪要演奏一个新的音乐家的作品时,傅雷总会搜罗这位音乐家的所有生平事迹,并且努力揣摩其演奏这首乐曲时的感情,只为了让儿子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且深切感受其作品所表达中的思想。
傅雷也在信中多次告诫儿子,要学会批评,告诫他不要被四周的赞扬声所冲昏头脑,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放过每一个有待改进的小细节。比音乐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人生的教诲,他就好像黑暗森林中的一条光明小路,带领儿子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他对儿子的爱是傅聪追寻音乐梦路上最好的导向。
傅雷也在时刻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永远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立志成才,要记得报效祖国。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是一封封父亲的书信让他汲取了那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刻给他指导与鞭策,让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追梦路上的各种障碍。
傅雷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也通过书信殷切的灌输在儿子的身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每一对父母子女以强烈的启迪。傅雷立身行事的准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读书中,学会像他一样做人和学习。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才会更加茁壮成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实,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培养了优秀的儿子。他的家信汇集成的《傅雷家书》,爱意涌动,无不展示出这位严父浓浓爱子情。
这是一部好的艺术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他还告诫儿子:“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事都不和西洋的礼貌。围巾和大衣必须一同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礼仪能够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父亲教育儿子要注意个人礼仪,可想而知,傅雷也是一个非常谨慎,注意细节的人。一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了基本的礼仪素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虽然傅雷早已远去,但他的教子之道永是我们成长的路上的一盏明灯。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儿子的书信往来而编成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洋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关爱。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儿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只是他将严厉转化为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在与儿子往来的家书中,很多方面都对儿子提出了好的建议,想尽全力为儿子分担,帮儿子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儿子成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能看到父子两人对学术问题激烈的探讨;对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亲切讨论;也能看到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与关怀。这一封家书,成为沟通的桥梁,使父母能随时了解到儿子的情况,而父母正是通过这一封封家书,来指导教育傅聪,帮助他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在家书里,傅雷并没有多说教条式的话语,而是把自己当作傅聪的朋友,对儿子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宽。还用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现实和挫折,勇敢地战胜它。教育儿子要学会坚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通过一些鲜明的例子来帮助傅聪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件事:傅聪的好朋友恩德因手术卧床不起,傅雷让傅聪无论多忙也要写封信去,傅聪通过这件事教导傅聪,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会吃亏,是一个道理。
傅雷正是这样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做教材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只讲空话,这就是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他在教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样,他的家教是严厉的,却又透露着他对儿子的浓浓关心,他软硬兼施时刻关注着傅聪的音乐学习,在获奖时,伴随夸奖的还有不要骄傲的叮嘱,在做错事时,伴随着严厉批评的还有加油改正的鼓励。
傅雷是个循循善诱的人,他不会苍白地去给傅聪讲道理,而是从大小事中,运用实例,挖掘道理,来警示傅聪。
傅雷的信,即谈写作感受,又谈人生感悟,他始终将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为傅聪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傅雷在交流中不给傅聪过多的压力,他们总是想朋友一样交谈。傅雷能够对事物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儿子音乐事业上的指导比较含蓄,即给了儿子尊严和余地,有给了儿子***思考的空间,傅雷并不像一般父母那般肤浅,只重视结果,他更看重的是过程,是儿子在挫折与打击中一步步成长,日渐成熟的过程。
傅雷不仅只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做人,修养等方面,甚至儿子写错了字,他也耐心分析,纠正错误。“细节决定成败”,不知不觉中便将傅聪也培养出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傅雷没有过多的宠爱傅聪,他常常点到为止“爸爸不能永远成为你的秘书,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傅雷并不优柔寡断,他懂得去放手,他不自私,把孩子留在身边。
傅雷曾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是的,忠言总是逆耳的,父母总想给我们多传授些生活经验,因此耗费苦心,但我们常常体会不到。
不久之前,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让我不禁动容。他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但是,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实在太少了。虽然身处国外,就算很忙,但依旧要给父母回信,换做是我也不可能几个月不回一封信。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很庆幸在这个年纪可以读到这本书。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孟母教子》,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条件的故事。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曾三次迁居,在当时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多么爱她的儿子。孟子长大后有那么大的成就,孟母的功劳功不可没。
每个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我发烧了,妈妈立即用电瓶车送我去医院,可是半路上下雨了,妈妈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雨水滴答滴答地响,毫不留情地打在妈妈的头上,腿上,妈妈不一会儿就被淋湿了。妈妈真是太爱我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让妈妈伤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报答妈妈!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孟母教子。
故事讲了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常常不上学而去和小朋友们玩游戏。为了教育孟子,母亲把他领到织布机前,说:“织布必须一寸一寸地累积,才能织成一匹布。假如织到一半就剪断,怎么能织好布匹呢?”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总想写写玩玩,看一本书总是看到一半就不再想看,对好多事情地喜爱也总是只有两三天的热度。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之后,能发愤苦读,我也希望自己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要到底。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孟母教子》,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孩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曾三次迁居,当时搬一次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多么爱她的儿子。孟子长大后有那么大的成就,孟母功劳功不可没。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读了这故事后,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我发烧感冒了,妈妈立即用电瓶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可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妈妈连忙把自己的外套脱给了我,给我披上,雨水滴答滴答地响着,毫不留情地打在妈妈的头上和腿上,妈妈不一会被雨淋湿了身子,妈妈我爱你。谢谢你,这几年给我的养育之恩。
妈妈,我真是太爱你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决心,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让妈妈伤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长大以,我一定会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
《教子有方》是孩子上小学后我精心选订的读物,封面温馨,内容丰富,每月一期。当我第一次阅读它,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我将它放在床头,陪伴着我。
感谢《教子有方》这本杂志,使我明白了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忙,都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爱孩子,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现实生活中,我身边的朋友或亲戚,平时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教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对电子产品痴迷、上网成瘾。造成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痛苦愁闷,甚至引起家庭悲局的发生。
我在20XX.09期杂志上阅读到一篇《孩子有网瘾,家长怎么办?》的文章,认为内容中肯,见解到位,值得父母借鉴。全文从现象,分析,经验入手,教导父母面对孩子沉迷网络,做父母的一定要转变认识,参与孩子上网。再次要因势利导,转移孩子兴奋点。网络日益普及,孩子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在所难免。父母要从思想认识上不能简单粗暴排斥网络,在于引导和帮助孩子辨伪识真,汲取精华,去其槽粕。如果硬性禁止,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我发现儿子老是趁我下班回家不注意时玩手机游戏。当时我站在那里,告诉自己要克制,然后用淡定平和的语气说:“儿子,怎么玩呢,给老妈也教教,咋俩一块玩。”儿子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我。“我说的是真的,妈也想学学,你教教我”我态度诚恳。接着我坐在孩子身边向他请教,他高兴的不得了。我又说“只能再玩五分钟,否则伤眼睛。”儿子爽快的答应了。我想起儿子说他最喜欢踢足球、打兵乓球,提醒我几次给他买球拍。我想这是转移他兴奋点的好机会。于是我赶快去超市买了拍子和球,趁他写完作业,就赶紧拉着他去体育厂打球玩,同时也动员老公多抽出时间陪他运动,还赞扬他有运动天赋,儿子得到了肯定,倍受鼓舞,与此同时,有趣健康的运动也使他与网络游戏渐行渐远。
儿子上小学后,平日的习题、作业、试卷,我们都要和他一起分析做正确或做错误的原因,有时候常常为他的犯的低级错误而懊恼,却又很无奈。这时我想起《教子有方》上说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日里做过的习题、作业、试卷中的错题或不会做的题收集起来,归纳分析原因,并把正确解题答案和思路注写在旁边,对于考前查漏补缺非常有效。
总之,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熟练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必不可少。无疑《教子有方》是一本值得每位家长阅读的最佳刊物,是我们每位家长的良师益友。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时也逃课出去玩。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跪在地上请教母亲。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割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采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则会事半功倍。
孟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它来自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孩子的共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这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成功,先天的天赋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只要经过后天的苦心教育,是可以成功的;而这种后天的努力,关键在父母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正确指引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做父母的要把自己所具有的或者学到的好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以正面的、积极地影响。父母的言行就是一面镜子,要能反射出爱的能量、教育的智慧。盲目的呵斥、无限制的宠爱以及偏激的严厉并不可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引导,作为“亚圣”的孟子幼时尚且逃学,我等凡夫俗子更不消说了。当你的孩子淘气贪玩时,我们是否应该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先放到一边,适当改变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呢?当你的孩子厌学逃学时,你是呵斥体罚,或是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空洞的大道理,还是像孟母那样循循善诱,运用生动的事例去启发他们从无心向学转化为勤奋好学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仍让我们为之动容。孟母不愧是启蒙和立身教育的楷模!
这周,我买回了一本叫《洛克菲勒教子法则》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世界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利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的故事。我很快就看完了它,获益非浅。
洛克菲勒虽然出生贫苦,却野心勃勃,自幼养成了节俭、勤奋等许多优良品行,最终帮助他创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要数关于工作——天堂与地狱比邻这一节,洛克菲勒说:我的儿子,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总是梦想着免费得到一大笔钱,然后尽情玩乐,周游世界。可是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只有天知道吧!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顶点。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远古的欧洲,一个人在他死后,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尽情享乐的地方。他刚进去就有一个侍者摸样的人走来问:“先生,你需要什么吗?这儿有你想要的一切东西!”这个人很惊讶,但是非常高兴,这不是我在人间梦寐以求的吗?于是,他就整天吃喝玩乐。直到有一天,他对这一切厌烦了,于是他找到侍者说:“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请你给我一份工作吧!”他没有想到,侍者摇摇头说“很抱歉,我们这里唯一不能向你提供的就是工作。”这个人沮丧极了,愤怒地说:“我还不如到地狱去好了!”“你以为你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呢?”侍者温和地说。这则幽默的寓言告诉我们: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了快乐。
洛克菲勒还告诉他的孩子:工作以最卑微的储蓄表示出来,这奠定了幸福的基础。但人们必须先热爱它,工作才能给人们最大的恩惠、获得最丰厚的奖赏。
对于我来说,我的工作就是学习,如果学习不认真,***应付了事,不热爱学习,就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可能觉得学习就是地狱,就会觉得困难、无趣。
我要热爱我的工作——学习。
最近,无意中在学校***书室看到了《有效教子N种方法》这本书,很想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有效,于是马上借回来翻阅了起来。
本书介绍了十二种即实用又有效地教子方法,包括暗示教子发、夸奖教子发、对照教子发、逆反教子法、松弛教子法、介入教子法、遥控教子法、冷却教子法、诱导教子法、沉默教子法、磨练教子法、表率教子法等。书中介绍的优秀父母的成功经验,是当前家庭素质教育的最好读本,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参考。不但如此,看了这本书后,在教育学生方面,在怎样和学生进行有效地进行沟通等方面对我也是一个启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进步:认识和校正缺点。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这点提醒了我,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尤其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时不能急躁,不能一味的批评。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学生也应如此。在这里书中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夸奖的尺度,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对孩子实施夸奖教育时,不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夸奖的尺度。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的孩子不肯离开舞会时,而你却说:“回家,我们到家后,我陪你玩游戏。”这就是在贿赂他,虽然听起来好像你说的很对,但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不照你说的做,你又能怎么办?”但是若你在舞会前这样告诉孩子:“要你离开舞会,总是很难。但是我说要走的时候,若你表现的很好,回家后腰玩什么游戏,我都陪你。”情况就不会这样了,这就正确地引起孩子的动机。所以你可以对说:“我要你这么做,如果你照做,你就能获得玩游戏的奖励,你自己决定。”这就大大不同了。这个例子给我了很大的其实,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要让孩子能接受,这才是最有效地奖励方式。
在孩子出现错误时怎么做呢,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总是绷着脸来教训、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的过错表示同情,然后提出你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既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敌意,也使他易于接受你的观点而去改正错误。“对孩子的过错表示同情”,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前两天发生在我和孩子之间的事情,因为一件事情,我对儿子大发脾气,儿子很伤心地哭了,边哭还变委屈的说”我也不想惹你生气,我也想学好呀,可是有时候我也不是故意的呀。”听到儿子这么说时,我心里一阵自责和愧疚,是啊,他毕竟是孩子,大人还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呢?为什么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不能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呢?他自己犯得错误已经感到很不安了,我再一味的去批评他,他心里肯定会很难受。现在想想,我就是因为在儿子犯错误时,而没有去同情他的错误,而只是简单的斥责。而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作为老师,对学生也易如此,相信每个孩子都想当一名好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我们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再教给他正确的做法,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接受。
家长经常会不自觉的在行动上或说话的语气上,表现出对孩子的能力及技巧的不肯定或不信任。例如,当孩子帮我们整理餐桌时,家长通常会立刻从孩子手中抢过盘子,然后说:“不用了,你会打破的。”我们因为惋惜一个盘子可能就扑灭了孩子心中刚萌芽的兴趣,也可能阻碍了孩子尝试发掘自我力量和能力的意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这样一条共同的体验,就是不害怕失败。因为越是害怕失败,就越是裹足不前。”这让我联系到儿子,儿子缺少的就是自信。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他表扬的话太少,总是指出他哪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他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另外在做一件事时总是担心会失败。我很清楚地知道应该多一些对孩子的鼓励,但是总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自觉的去指责他,批评他。看了这本书后,让我知道了怎样帮助孩子学会竞争,怎样帮助孩子羞怯。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是一件意义重大,困难重重而又趣味盎然的事情,教育孩子也不只是家庭的事,也是学校的事,社会的事,看了这本书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启示,再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会考虑怎样说服教育才更有效。
断断续续间读完了这本书,或许应该说是听完了这本书!最近一段时间读书总是没有耐心,所以,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是却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读完!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何在教育过程中却总是事与愿违!如何教育孩子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学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自己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的很多错误!总是会想当然的用自己的认知去要求孩子!跟孩子的关系并不平等!
书中的很多方法对于平时教育孩子都有指导意义,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制定,很多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尽力而为吧,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教育完美无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只不过是参与其中!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辅导工作就好!
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多与人交流,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作者一直在强调尊重,平等和自由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在强调”家长权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也感觉书中一些具体的做法和细节,并不具有搬来就用的普世价值。
没见过几百个孩子,不能称之为育儿专家。一个月嫂都需要带上十来个孩子才能成为好保姆,何况是从襁褓到成年的漫长历程,作者的孩子,毕竟是千万种中的一种。
赞成作者说的,教育是艺术。所有的基础理论只能是基石,抚养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孩子与父母不断磨合与成长的过程,双方的天性和特质,使得这个过程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殊途同归,爱与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
或许作者将自己育儿的点滴写出来,做法不适合照办,但是是对基础理念的体现和强调。真正树立起尊重,平等和自由理念的父母,自然能发展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适合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做法,这也是本书能给出的最好的帮助吧。只是照办作者做法的,难免东施效颦,空抱怨方法不灵而已,毕竟艺术是无法模仿。
这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育儿书!
在现代家庭,特别是近十几来年,家庭教育已是一个家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到父子(女),母子(女)关系,更由于夫妻二人的育儿观念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夫妻感情。
一方面,育儿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工程,需要长远处着眼,细微处着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不断地努力,方可厚积薄发,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急不得,慢不得,太近则太切,过远则显疏。许多的家长发现仅凭经验完成此项任务,难矣!
第三,现阶段,育儿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这些赶商业经场的文章,零零碎碎,难成体系。且有些还粗制滥造,前后矛盾。这些,均使读者雾里看花,难见育儿经真容。
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也是偶然碰到,说老实话,书名无奇,我真以为是书摊货,但读过几页才发现,这是出自“一线“家长,真实的教育专家之手的心得!正因为这样,我虽发现在微信读书上是百分之九十几的女性在读,但作为少众的我还是认真的读了下去,且满心欢喜地将它推荐给了老婆大人!起初她开玩笑说我用心不良,未教育儿子倒先是教育她了!接下来的日子,显然在对待一年级的儿子的教育上,她耐心儿好多,母子关系和谐呀!我暗自高兴,世上这无论多难的事,只要有方法,还难吗?我相信坚持,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怪终考,新课上完了,复习开始,每晚老师便微信作业,一科一套题,外加生字,组词和造句,还有日记!这还倒罢了,几天后,班级群中有人发现了套题在人才书店有售,老婆便奋勇向前,购得语文,数学各一套。如今的作业,在终考前,每晚语文,数学各一套新题外加一套原来做过的旧题!儿子岂能欢喜!我据理力争,老婆一槌定音——尽信书,不如无书!儿子期考成绩不好咋办?!
我一时语塞,“改变”何其难?!
但我相信,我会赢!
这本书不该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人一种似乎这本书只适用于准父母甚至准妈妈阅读的感受。实际上,所有成年人都应该阅读。
觉得医院里哭闹不止的孩子太烦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想逗一逗表示喜爱?认为现在孩子太独不会与人相处,或是空会傻读书没能力……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说,哭闹是家长的锅,不要怪孩子。逗小孩,对你来说有趣的行为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是。你妈妈不要你了,你爸要把你送给我们家,大人看着孩子害怕委屈的表情哈哈一笑,但这对孩子来说是种侮辱,甚至伤害。也别什么事都怪学校怪教育体制,是你自己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可能有人问,我们小时候长大也没你们这么多事,也没这样。这种想法往往老一辈居多,包括我们的父母。
可是真的没问题吗。
不如说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会撒谎可能是因为你上次对他的错误惩罚太重,让他为逃避惩罚选择了欺骗。孩子做事总是没有什么信心,被别人想法左右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能是因为你平时打击太多认可不够。其他方面,认为之前没有那些多事可能是事情发生了大家不知道而已。谁家孩子因为父母没看好被烫伤了,谁玩笑式的劝小孩喝酒喝出了事,这样的事故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能被群众快速感知,引起反思,过去哪里能做的到呢?
现在说家庭教育问题,一是意识有了,二是经济条件好了,能为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或精力。意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是好事,但是更要讲究方法,盲目地送早教班补习班不是教育。这些观念也是家长们应该纠正的。
但是和所有书一样,这些书中的方法也是借鉴为主,适用于否还是看自家孩子情况和大人们的性格,违背这些因素盲目模仿,就像强行凹了个造型,效果不好还容易受伤。比如那个装作自己不懂让孩子解答的方法,对早熟的小孩来说可能认为这样的大人有毛病,反倒不想理你……
近几年网上流行一句话,熊孩子背后总有熊父母。
所以看完这本书后若觉得有帮助,也建议大家随手分享出去,推荐给更多人。
自己读,是争取不养出熊孩子,分享出去,是减少别人家熊孩子的出现可能,省着以后给自己家孩子添堵。
第三本读完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在孩子近3岁之时,读过的关于儿童的第三本书。
如果说《郑玉巧育儿经》《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分别是我在胎儿婴儿阶段遇到问题时的基础探索,这本则是我在带孩子去朋友家玩时,发现孩子出现很多问题的深入拷问。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阅读和反思,我发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没能很好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本书可以说是个工具书,针对孩子为人处世、心里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课业等方面都通过作者与自己家孩子的相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参考的做法。“有心而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感认同;家长学会控制脾气、教给孩子善良、培养学习习惯等内容,都让人获益匪浅。
推荐指数4颗半星。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无法像书中的妈妈那样永远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没有那么多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我希望我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爱、尊重和理解,让她自由呼吸,也让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变得更好。
假期拜读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这本作为世界经典的教子书籍,书中没有生涩的说教,而是用一些精小的故事,先让父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导孩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会崇高的品质和人生需要的卓越智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犹太民族是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其人口只占据了世界上的0.3%,却贡献了超过20%的诺贝尔奖,同时还掌握着世界上40%的财富,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犹太人非常注重教育,教育意味着传承智慧,让后代少走弯路,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改变世界。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犹太人孜孜不倦地求索,广泛吸收他人优点,坚韧隐忍,从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取得事业的成功。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亲子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那个被大众所熟知的典故《书本是甜的》,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父母学习和借鉴,是我们当前家庭素质教育最好的参考。
我们平时多数的闲暇时间都被手机霸占去了,拿着手机陪孩子玩、陪孩子做作业,想想真的很惭愧!许多犹太人家庭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问的话是:“你又提问题了吗?”他们教育孩子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学习的基础。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找到答案一样重要。而反过来看看自己,我在接孩子放学时,从没问过此类问题,一般会问,今天的课上学的是什么?今天的作业多不多?看来,以后也要学会向孩子灌输“提问”的重要性。我想鼓励孩子勇敢发言,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再要求孩子学会提问,不懂就问是学习的方法之一。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告诉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走上正途,具有实际操作性,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有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少女,离家出走,妈妈一直给她留了一扇回家的门,自从少女离家出走后,这扇门一直都没有上锁。在一个凌晨,少女正犹豫着要不要敲门,没想到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妈妈给她留了一扇回家的门。书中说道:对于误入迷途的孩子,最好的挽救办法就是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总有一天,爱的力量会唤醒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迷途知返。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具有借鉴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还谈到,具有缺点虽然不是一件好事,倘若利用得好的话,缺点也是优点。讲了一个事例:格兰恩·卡宁自小双腿因烧伤无法走路,可他却是奥运会历史上一流的长跑运动员。为什么一个腿部有残疾的人却还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呢?因为他的成功绝大部分在于他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你要有自信,要执着。暑假期间,线上钉钉检查作业,让我刮目相看的其中之一就是梁同学了,之前他不太偷懒,书写潦草,作业能不做则不做,但是暑假每周的作业检查,他次次都能上交,再我不断地表扬鼓励下,他开始规范书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孩子小,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就需要老师做好激励和引导,让他们有所进步,坚持不懈,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教子真经,育生好书,智慧人生,从容生活。培养孩子良好品质,从平凡走向进步,走向优秀。
这是本全世界父母必备的教育子女指南,看完这本书,获益匪浅,纵观全篇早期教育很重要这个观点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想写篇读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希望你们能从中学到一点东西。
早期教育可以造就天才。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方说吧,一个生下来的孩子有100分的潜能,如果一生下来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儿童教育的越晚儿童与生路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所以,朋友们,看到了吧?早期教育是多么重要啊!
知道吗?父母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学龄前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这本书里用了很多实际例子和方法介绍了怎样挖掘孩子100份的潜能,相反,我们不要过分依赖学校,as we all know,今天的学校就其设备和教学方法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因此人们过分依赖学校,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学校,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这是极端错误的。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人们往往对学校教育的价值作为过高评价,而完全忽视家庭教育的价值。然而学校教育不论有什么样的好教师,使用什么好的教育方法,都不会收到多大效果。学校教育搞得好的话,可以使考进著名初中和考入高中的学生多一些,顶多也不过如此。但是它难以培养英才也不能培养出天才。而家庭教育搞得好的话却可以做到。
人的命运几乎取决于学龄前的环境和教育。孩子达到入学年龄上学的时候,他的命运大体上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学龄前不佳的孩子,教师花费多大的力气也难以受到太大的效果。
我觉得在学校这种地方,对功课不好的学生合适,对功课好的孩子则是一种浪费。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坐在后边会的孩子一经老师指点就搞清楚了,可是那些不会的孩子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他们还是不会,因此后边会的孩子无聊得很,老师一会儿让他们不要说话,一会儿让他们不要向后看,就这样,一节课大部分在无所作为中过去了,渐渐的这很难让人忍受,所以这种有秩序的无所作为多妨碍孩子的能力发展。这样一来大部分孩子都成为庸人。我们都知道“乌龟赛跑“的故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时候,能有几只兔子不睡午觉呢?是睡午觉的兔子不好?还是让兔子和乌龟比赛的制度不好?学校让“兔子”和“乌龟”并足前进,所以“兔子”无聊的难以忍受就像后看,说话。学生精力越旺盛的越淘气,因而也常受指责。等到他变得安详,也不再受指责的时候,不再挨骂的时候,就已经由于无所作为的修养而是他的能力萎缩掉了。所以学校这种地方,是把兔子变成乌龟,把所有孩子变成庸人的场所。
我并不是咒骂学校,社会上不懂教育的重要性的人很多,有的人知道也不想对自己的孩子好好教育,学校对这样一些像鱼一样生了孩子就放弃不管的人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单靠学校要教育孩子是办不到的。所以不要过分依赖学校。
其次,我们不要相信天才论。赛德尔兹博士说幼儿就像烧陶瓷的黏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大的,环境和教育愿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培养成什么样的。培养音乐家是最容易的事,两三岁教他音乐就行了。但如托尔斯泰夫人所说的那样,人只能全面发展,保持平衡,不这样就不能称为真正幸福的人。教育的如何取决于它成就的大小。确实如此,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是人,学者等等。
朋友们,看看社会上,你会注意到,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是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的教员在一次集会上作出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片面,孩子能否成为伟大的人单单看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却是正确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才能这东西不靠遗传,重要的是智利是否发达。只要幼年没有好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成为庸才,反过来说,庸才的孩子幼年时期好好教育,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
最近我拜读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感受颇多。这是一部献给天下父母—的读物,同时更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神奇之书。它荟萃了犹太人最具成果的育儿智慧,这些智慧一直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千千万万有责任感的家庭。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的指南,也给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带来了福音。看了这本书以后,它给我教育孩子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的父母总是在溺爱中教育孩子,结果使自己的孩子早期没有形成很好习惯和能力,到后来琢磨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问题。
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商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宠爱大儿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大儿子。但是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她总是想找个办法让两个儿子平均一些。商人也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暂时没有宣布决定。
可是母亲想来想去还是不得法,于是坐在窗前哭泣起来。一路人看见走上前询问究竟后劝说她:“你的烦恼其实很容易解决。你只管让丈夫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得到全部,而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但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
小儿子一听说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开家去谋生了。他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手艺,增长了知识。而大儿子一直依赖着父亲生活,什么也不学,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富有的。父亲去世后,大儿子什么也不干,最后终于坐吃山空;而小儿子却在外面学会了挣钱的本事,变得富裕起来。
犹太人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才能“一鼓作气”,攀上顶峰。
犹太人认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自瞒自欺其实很容易,但是却无法逃离世人锐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自己负!
犹太人认为: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寻求救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平时把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安排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有责任感,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今天读“烧炉子的启示”这部分内容,感觉写的太好了,一下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教育孩子要适时,懂得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从教2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更是形形色色。
时间长了,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时代成绩很好的学生为什么有的还不如当年的差生混的好呢?
仔细分析过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只知道死学,不擅长交际,走到社会上很难适应。反倒是那些成绩不太好,但人际关系好,情商高的学生,走到社会上如鱼得水,混的风生水起的。
所以说,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不能只看眼前。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实时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因为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努力,反而会愈战愈勇,一往无前。这种品质,才是最珍贵的!
那么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适时+安全感+虚其心+赞美+规律。
适时:就像生炉子,要根据煤的质量来安排:是生火呢?还是要封炉呢?不同的煤特点不同,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生命的种子,花期不同,有的早早就开了花儿。有的迟迟没有开花,因为那是一棵参天大树。
安全感:即使都安排好了,有的时候炉火还会灭,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炉子内部堵了。就像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庭和睦,让孩子有安全的环境,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长。
虚其心:炉子旺的窍门是保持上下气流的通畅,叫“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内心清净,就像空杯子,可以装下好多。如果满满的,那什么也装不下了。
赞美:适时的赞美、表扬、赏识,就是适时的添煤加柴,就好比给杯子蓄水,给孩子补充营养、赋能,让孩子自信,有信心,有勇气。强调适时适度。
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需要按照规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辅导,过早过多的给都会让孩子厌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照。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让我们把焦躁的心放飞一下,放空一下,拿平常心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小天使,是贪婪和欲望把我们的双眼蒙蔽,把我们变成了唯利是***的恶魔。
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吧!只有爱,才是教育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4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597341615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子读后感(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子读后感(精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