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文赏析

更新时间:2023-08-21 13:02:00 阅读: 评论:0

《庄子》原文赏析

《庄子》原文赏析

《庄子》原文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鹓雏(yuān chú)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雏(yuān chú)的故事里,鹓雏(yuān chú)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人物特点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中心思想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yuān chú)”“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yuān chú)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sì 形声,从水,矣声。本义:水边。)渚(1、形声。从水,者声。本义:古水名。2、zhǔ 水中小块陆地:洲~。~田。渚水。鼋头~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一处著名风景区。)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鉴赏:

《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首先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美。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其说理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寓言的运用。本文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意在于此,言寄于彼。作者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这里,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即他要批判的对象。北海若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样一个整体性构思,与其他诸子散文在正面说理过程中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是有所不同的。

(2)意境的描绘。读《秋水》,你起先并不觉得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因为作者力***要让读者用感官去感受形象事物,而不是用头脑去思索领悟深奥的哲理。文章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景象:秋雨应时而来,百川随之奔腾,水流注于黄河,河水汤汤,气势非凡。接着又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渺的景观,令我们视野为之一展,心胸为之一舒。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言未及理,我们却隐约地体味到自然景象本身所包容的理趣。庄子关于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借助于意境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来。而且,文中描绘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河伯见河水汤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见到横无际涯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后来北海若教以“大理”,却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以为多与不敢自多的对比,由于有了上述认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更有力度,更为鲜明。

(3)比喻的迭出。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借海若之口,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三个比喻,则河伯洋洋自得之丑可见,而作者的结论亦蕴于比喻之中。又如北海若开导河伯要扩大视野,不能“自多”,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如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毫末与马体。生动贴切的比喻,构成了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形象,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做到了说理的形象化。

其次是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本文讨论的是认识的无穷相对性问题,所以用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最为合宜。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步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主旨。

文章首先展现了河景,引出了河伯“以天下之美尽在己”自我价值判断。接着又向前推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景观,引出了河伯对自己的否定:“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下面,借北海若开导河伯的答话,又进而把现实世界由河、海推广到更为宏观的“天地”,甚至由现实世界的范畴推广到哲学的范畴——“阴阳”:“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从而引出了北海若“未尝自多”的自我价值判断。以“未尝自多”来否定自以为多,说明了认识无止境、不应自满的道理。这就是逐层推进而得出的文章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逐层推进,并非像在诸子散文中常见的那样,基本上是逻辑的推理和演进,而是始终没有离开客观事物形象。对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前人评论得很好:“假河伯、海若回答,一层进似一层,如剥蕉心,不尽不止。”(宣颖《南华经解》)

第三是宏肆有力的气势美。文章贵有气势,这首先来自于说理的逻辑力量,也得力于语言技巧。本文中北海若答话的部分,也即作者正面说理的部分,有意识地运用了较多的排比句和反诘句,从而造成了滔滔莽莽、宏肆有力的气势。

北海若答话,劈面而来就采用了排比句式:“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整齐和谐的排比句,读来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三句排比加上反诘语气,更显得语意挺拔,铿锵有力。作者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关键之处运用反诘句,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是表明自我价值判断的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讽刺儒家浅闻陋见的话,并与文章开头部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遥相互应,所以也用了反诘句,以否定形式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

总之,《秋水》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它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4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5941206149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庄子》原文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庄子》原文赏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庄子   原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